垃圾分类知识普及

垃圾分类知识普及

一、生活垃圾的危害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那么,生活垃圾有哪些危害呢?

1.塑料:如塑料袋、塑料包装、快餐饭盒、塑料杯瓶、电器包装、冷饮皮等等。

危害:难以分解,破坏土质,使植物生长减少30%;填埋后可能污染地下水;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

2.电池:如纽扣电池、充电电池、干电池

危害:纽扣电池含有有毒重金属汞;充电电池含有有害重金属镉;干电池含汞、铅和酸碱类物质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3.剩餐:如与垃圾或快餐盒倒在一起的剩饭

危害:大量滋生蚊蝇;促使垃圾中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有毒气体和沼气,。

4.油漆和颜料:如建筑、家庭装修后的废弃物

危害:含有机溶剂的油漆可引起头痛、过敏、昏迷或致癌;是危险的易燃品;颜料中多含重金属,对健康不利。

5.清洁类化学药品:如去油、除垢、光洁地面、清洗地毯、通管道等化学药剂,空气清新剂、杀虫剂、化学地板打蜡剂等

危害:含有机溶剂或大自然难降解的石油化工产品;具有腐蚀性;含氯元素(如漂白剂,地板洗剂等),对人体有毒;药品含破坏臭氧层物质;杀虫剂中,约有50%含致癌物质,有些可损伤动物肝脏。

二、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习近平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习近平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2016年12月,他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习近平还多次实地了解基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并对这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人民日报 2019.6.3)46个重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石家庄、邯郸,太原,呼和浩特,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铜陵,福州、厦门,南昌、宜春,郑州,济南、泰安、青岛,武汉、宜昌、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海口,成都、广元、德阳,贵阳,昆明,拉萨、日喀则,西安、咸阳,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市

三、直击上海垃圾分类“大考”第一天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纸巾,干垃圾,不管多湿它都是干垃圾;瓜子皮,湿垃圾,不管多干它都是湿垃圾。”近些日子,垃圾分类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

从7月1日零点开始,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从垃圾产生源头到末端处理,上海实行全流程分类管理。个人一旦违规混合投放垃圾,将被处以最高200元的罚款。而这也被不少人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

在全面垃圾分类“大考”第一天,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到底做得如何呢?一起来看!

直击公共场所:早饭吃干净再扔

7月1日早上7点不到,记者来到了上海早高峰客流量密集的轨交二号线人民广场站。

记者观察发现,有乘客拿着半杯还没喝完的豆浆,在将其丢进干垃圾桶之前,又猛吸了几口试图“清盘”。也有乘客手里的面包本来还剩一口,最后还是塞进了嘴里,然后才把空袋子扔了。甚至还有一名乘客因为暂时找不到湿垃圾桶,直接把手里的红薯皮用纸巾包了包塞到双肩包里。

不少人坦言,垃圾分类让他们感受最大的就是“都不浪费食物”了。

但是,在大部分人依规处理垃圾的同时,仍存在一些浑水摸鱼的偷偷乱倒者。在上海一地铁站的换乘大厅中,一名背着双肩包的阿姨悄悄拉开拉链,拿出一只大碗,将碗里的饭菜直接倒进了“干垃圾”桶,然后迅速钻进了一旁的人流之中。

直击检查现场:开出首张垃圾分类责令整改通知书

7月1日上午,上海城管执法人员来到静安寺商圈附近的一家酒店,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配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等情况进行检查。

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总队机动支队二分队分队长秦列:这个是可回收的混了干垃圾;这个垃圾桶没有分类标识。

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执法总队何玉军: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混合投放的问题。我们想通过整改、教育,来引导这些企业按照要求分类,我们对一些拒不整改的或者是屡教不改的才实施行政处罚。

随后,城管执法人员对酒店垃圾分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开出了责令整改通知书,这也是《条例》实施之后,上海城管执法部门开出的首张关于垃圾分类的责令整改通知书。

7月1日,上海全市城管执法人员前往小区、单位及公共场所等地,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执法检查。据统计,当天全市各级城管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600人次,检查各类单位4216家,依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共教育劝阻相对人881起,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623起。

直击处罚现场:松江泗泾城管开出首张罚单

7月1日早上,上海松江区城管队员巡查早餐店时发现,有员工将餐巾纸丢进厨余垃圾中。城管队员立即上前劝阻教育,该员工虽口头答应,但在接下来清理垃圾时,依然将干湿垃圾进行混投。队员即刻摄影摄像取证,并开具现场检查笔录。

因当事人拒不签收《责令改正通知书》,且当场拒绝改正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行为,执法队员随即对其开具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及行政处罚决定书,依据《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第五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对其处罚人民币伍拾元整。这是《条例》正式实施第一日开具的首张罚单。

分好的垃圾去哪儿了?

最严垃圾分类实行后,也有很多市民提出了疑问:我们辛苦分好的垃圾运哪儿去了呢?能否做到“干湿垃圾分明白,分类处理拎得清”呢?最后会不会又出现垃圾“万物归一”的情况?对此,记者也进行了采访。

干湿垃圾分开转运处理

跟随一辆垃圾收运车,记者看到,收运时,操作师傅首先需要检查是否有干垃圾混杂。像这桶湿垃圾,里面混有塑料袋等干垃圾,明显不达标,收运员当场拍照上传后,智能监管系统会将信息实时传送给管理部门。

1日开始,根据这些信息,相关部门将上门督促整改。市民也可以通过12345热线,"垃圾去哪儿"微信公众号,以及社区公开的投诉举报电话等反映垃圾混装混运等问题。

在浦东新区唐镇生活垃圾转运中心,垃圾清运车每天上午会分别将干垃圾和湿垃圾从各个社区和单位运到这里。这些垃圾会被分类压缩,然后分别进入两个末端处理厂。

干垃圾用于焚烧发电

在干垃圾处理厂,每天有约260辆次垃圾清运车在此倾倒约2400吨干垃圾,这些垃圾主要用于焚烧发电。目前,上海干垃圾焚烧能力每天达1.93万吨,约占干垃圾产生量的90%。

工作人员说,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运来的干垃圾含水率已大大降低,混入的不合格"干料"也明显减少,提高了垃圾焚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湿垃圾发酵后用于沼气发电

而在湿垃圾处理厂,运到这里的湿垃圾分拣去除塑料袋等杂质后,经过粉碎、提油等步骤,将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并用于发电。残余的沼渣将被送入焚烧炉焚烧处理。

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华银锋:1吨湿垃圾目前产生的沼气大概有80立方米左右,可以发电150度左右。

目前,上海每天产生湿垃圾约6220吨,资源利用能力约占湿垃圾总量的81%,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达到20800吨每日,湿垃圾资源化能力7000吨每日。

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也各有去处

除了干湿垃圾,上海每天还产生3312吨可回收物,经过分类挑选后,会被打包送往再生资源企业进行利用。此外,上海全市有害垃圾每天产生不到1吨,由相关部门进行无害化处置。

明年底46个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助于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它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自觉行为。上海已经率先把垃圾分类纳进了法治框架,那么北京、广州、深圳……以及你所在的城市,还会远吗?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消息,到2020年,全国将有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央视网 2019年7月2日)

四、知否?古人对垃圾处理的重视,超乎你的想象

来源:人民网

垃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产物,自人类开始聚居在一起,就面临如何处理垃圾的问题。其实,不光现代人讲究垃圾的科学分类处理,古人也十分重视垃圾的处理。今儿咱们就来聊聊古代的垃圾处理。

乱扔垃圾?商代断手,秦代刺字

如今在上海,如果因为弄错了分类导致垃圾错放、乱放会被罚款。坦率地讲,与不在上海相比——没生在商代,才是青年君更庆幸的。

商代城市已具相当规模,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对此商朝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灰,即为垃圾,城市居民如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就会受到断手的处罚。

这种严酷的刑罚对于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到了秦代,对乱扔垃圾的处罚依旧残酷。《汉书·五行志》记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黥,即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用作刑罚。《盐铁论·刑法篇》中也提到,“商君刑弃灰于道。”

周代出现了“环保机构”和“公共厕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环境管理工作亦为人们所重视,在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上,已有打扫卫生的图案,说明已有人负责处理城市垃圾了。

《周礼·秋官》对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也有记载,“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狼扈道上者,谓不蠲之物在道,犹今言狼籍也。”东汉郑玄道,所谓“者”,当为“涤”字,狼为狼扈道上。“周礼野庐氏达国道路,至于四畿,而遂师巡其道修,候人掌其道诒,皆在野外,至于国中之道路,正如今街道厅之职也。”国,即城中。狼氏的职责就是清除城中街道上的垃圾,保持城市环境的清洁,这也是史料中记载最早的专门清除垃圾的机构。

不仅如此,除了在居住之处设有厕所,周代出现了在活动场所开设的“公共厕所”。据《周礼·天官》,“官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郑玄解释道,“匽,路厕也”。路厕的建立,使得公共场所的卫生得以保持,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

唐代:管理部门履职不力,将与乱扔垃圾者同坐

唐代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居住人口已达百万,因此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可想而知。

唐代对于倾倒垃圾的管理十分严格。《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唐代对于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有关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履行职责,将同样获罪并受处罚。

长安、洛阳有市民随便取土挖坑,造成污秽之物壅滞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环境。针对长安、洛阳的环境卫生问题,唐玄宗专门下发了《修整街衢坊市诏》,“京洛两都,是唯帝宅,街衢坊市,固须修整。比闻取穿掘,因作秽污阮堑,四方远近,何以瞻瞩?顷虽处分,仍或有违,宜令所司,申明前敕,更不得于街巷穿坑取土。”

宋代的“环卫工人”拿月薪,还发制服

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繁华期,开封、杭州等城市是闻名于世的大都市。

“街道司”是宋代专门设置的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的机构,可以招募五百名“环卫工人”,月薪“钱二千,青衫子一领”,其职责包括整修道路、疏导积水、洒扫街道等市容市貌工作。

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粪溺,也有专人收集、运走,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人家甘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这些专业倒粪的行业叫做“倾脚头”。到了春天,大街小巷有“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

古人处理城市垃圾的技术与他们产生垃圾的速度、规模是相称的,因而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条。到过临安城的马可·波罗就发现街道非常干净、卫生:“行在一切道路皆铺砖石,蛮子州中一切道途皆然,任赴何地,泥土不致沾足。唯大汗之邮使不能驰于铺石道上,只能在其旁土道之上奔驰。”

唐代就有收废品发家致富的了

当然,在一个具备相当规模的城市里,仅制止乱扔垃圾还不够。除了设置必要的卫生清洁机构外,还是需要推动垃圾的回收利用。

早在殷商人们就已经开始给农田施肥,《汜胜之书》有云,“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为了积肥,开始有了厕所,并对家畜进行了舍饲。

刚才提到,唐代依靠行政管理希望能够对城市环境进行有效处理,但对于长安这样的大城市显然是不够的。《太平广记》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不知道是不是最早通过收废品发家致富的了。包括上文在《梦梁录》提到的“倾脚头”,他们将收集到的百姓倾倒的粪溺运到农村卖掉。“各有主顾,不敢侵夺。或有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这生意竞争还挺激烈。

汉长安城经历800年之后,由于垃圾、粪便等污染环境,造成百姓不适宜继续居住的状况。“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明人笔记《万历野获编》亦云,“街道惟金陵最宽洁,其最秽者无如汴梁。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清代《燕京杂记》描绘了家家户户将垃圾堆积在门外道路的情景,“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通过上面的一些事例,我们了解到: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非常重视垃圾处理。垃圾处理不好,将会危害百姓的生存环境。事实早已说明,如果对垃圾疏于处理和管理,势必会造成城市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活。今天引发热议的上海正在进行的垃圾分类,是当下认知水平和生产力条件下人们科学处理垃圾的必经之路。

上海的先行先试是一个新的起点,青年君希望调侃归调侃,但这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坚持去学、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留下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希望他们还能切身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美好。

五、垃圾分类在外国是怎样推行的

一、德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国家之一,早在 1965 年,各市便成立垃圾处理中心。据统计,目前德国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 65.6% ,成为全球垃圾分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德国基本按照“谁产生垃圾谁负责处理”的要求,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以垃圾处理总支出反算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其生活垃圾通常分为以下五大类:

1. 纸,放入蓝色垃圾桶(投放时要确保纸张干燥且要叠放整齐);

2. 玻璃容器,有色玻璃放入绿色垃圾桶,透明玻璃放入白色垃圾桶,不包括碎玻璃;

3. 塑料、金属和有绿色标志的物品,放入黄色或橙色垃圾桶;

4. 可降解垃圾,放入棕色垃圾桶;

5. 其他垃圾,放入灰色或黑色垃圾桶。

此外,居民需要把碎玻璃、大件垃圾、有毒有害或电子废弃物投放到专门的回收站内,或购买垃圾处理券委托环卫局进行回收。

需要说明的是,在德国,饮料容器实行押金退还制度,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中包含一定金额的押金,在退还空容器时返还押金。除饮料容器之外的纸质、金属或塑料质、玻璃类容器包装垃圾则实行绿点回收制度。贴有绿点标识的容器包装垃圾,由生产商承担处理费用,并负责回收处理。另外,关于包装废物方面,德国推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元回收系统」,即在已有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基础上重新建立一套包装废物回收系统,近几年回收率始终维持在75%以上。

德国垃圾桶由各市市政部门统一设置,由于垃圾产生量不同,配置什么样的垃圾桶、配置在哪里、配置多少、每个桶容量多大因需而定,但对各类垃圾桶的

颜色有着严格区分。德国不同垃圾收集周期不同,一般垃圾每周收运 2-3 次。如有需求可以增加回收次数,但费用也相应增加。垃圾收运由市政部门或企业逐区域逐点位分类收集并转运到各类垃圾处理场所。

德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完善、最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有效地进行了垃圾监管。光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多达 8000 余部,同时还执行欧盟 400 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如果垃圾分类不到位,个人和企业将受到巨额罚款,且信誉也会受到影响。

为让居民熟悉垃圾的分类细则,每年年初,德国政府会将新的《垃圾分类说明》和《垃圾清运时间表》发到各家邮箱。20 世纪 90 年代初,德国人就将条形码技术引入到垃圾分类管理中,实现了城市综合性区域垃圾分类的精准溯源。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德国的垃圾管理宣导工作由市政、教育等政府部门和环保协会等社会民间组织共同实施。市长会亲自组织宣传活动,那时银行家、资本大亨也会出来演讲。此外,德国拥有诸如自然保护联合会、拯救未来环境基金等上千个环保组织,从业人员多达 200 万,他们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无偿的宣传活动。德国人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垃圾分类的教育,大学里也有垃圾处理的相关课程和专业,同时还提供垃圾处理相关的培训项目,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士。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德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已经深入骨髓。

2.日本

上世纪 70 年代初,日本发生了长达 500 天的「垃圾战争」,最终政府部门、企业和市民达成共同治理垃圾的方案。作为全世界垃圾分类最严格,也是分类成效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日本的塑料垃圾中 60% 得到循环再利用。

日本的生活垃级分类细致严谨,不同地区处理方式不同,有些地方高达 30 多种分类, 500 多项条款。通常情况下,日本的生活垃圾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1. 可燃垃圾;2. 不可燃垃圾;3. 资源垃圾;4. 大型垃圾。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对垃圾的收集要求较为细致。以塑料材质的饮料瓶为例,瓶子的不同部分被划分为不同的垃圾类别,需要洗干净瓶体,拧下瓶盖,撕下瓶

身的塑料纸,压扁瓶体后方可回收。如果有菜刀、玻璃或剪刀等混入不可燃垃圾时,则需要装入标明「危险品」塑料袋。

为体现「污染者付费」和「使用者付费」原则,日本对 1/2 以上的人口实行垃圾从量收费。一般情况下,特殊有害垃圾和资源垃圾的收运是免费的;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指定垃圾袋,按垃圾体积付费,市民通过到指定地点购买特制垃圾袋完成付费。此外,很多地区的垃圾袋还采用「实名制」,大件垃圾指定处理券和直接收费等方式。

日本的街道上几乎不设垃圾桶,一般只在便利店门口和自动贩卖机旁边设置公共垃圾桶或者大型活动的时候会有临时的垃圾桶。日本居民要按照规定的日期和时间段在规定的场所扔垃圾,由当地政府负责回收。日本有的行政区会在年底给每一家住户送上第二年的垃圾投放“年历”。更重要的是,在“年历”上,每个月的日期会用不同颜色来注明垃圾收集日的信息。即使没有“年历”,居民也可以通过市报、政府官方网站等方式了解到垃圾收集日的具体信息。

在法律层面上, 1970 年日本国会便颁布《废弃物处置法》,此后又相继出台了多项法律。胡乱丢弃废弃物者将被处以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 万日元;如胡乱丢弃废弃物者为企业或社团法人,将重罚 3 亿日元。不良记录者,将来该户居民孩子的上学、就业,甚至出国办签证都会受到影响。

为保证居民能够正确、细致地做好垃圾分类,当地政府通过各类媒体杂志、电视广播、普及教育活动作为宣传手段。此外,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到了小学的高年级,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参观居住地的垃圾处理厂。常年累月的宣传教育让垃圾分类制度在日本得以有效实施。

3.英国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英国便开始进行日常生活垃圾分类,目前全国的住宅废物循环利用率接近 50% 。

英国每个城市在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方法上有一些差异,通常情况下,英国的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六大类。1. 可回收物(塑料和金属容器:红色盒子;报纸、杂志、硬纸板等:蓝色盒子;玻璃瓶:绿色盒子;纺织品:放入垃圾袋并扎好;小型电器:放入垃圾袋并扎好。);2. 餐厨垃圾,均倒入绿色垃圾桶;3. 花园

垃圾,均倒入棕色垃圾桶;4. 其他垃圾,均倒入黑色垃圾桶;5. 大件垃圾,自行送往回收中心,或使用城市大件垃圾收集服务(收费);6. 医疗垃圾,申请医疗垃圾处理(免费),装入黑色袋子并扎好。

英国市政部门在城市居民住宅旁都放置了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里面衬上相应颜色的塑料袋,居民也可向当地政府申请不同类型的垃圾桶、垃圾袋。垃圾桶有不同规格的标准化设计,与垃圾清运车配套使用。居民需将不同种类的垃圾袋或垃圾桶按照规定时间放置在指定地点。英国实现了垃圾清运的机械化处理,专业化程度也较高。在英国,垃圾桶一定要保持清洁,如果家里垃圾桶太脏了,社区部门会贴上警告的标签。扔垃圾时要将垃圾桶盖扣合,绝对不容许垃圾漫过盖子,垃圾放错地方会受到处罚,罚款额高达 2500 英镑,严重的还可能遭到起诉。

为了对垃圾处理进行规范,英国通过立法及配套措施的实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垃圾回收处理体系,明确了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从 1996 年起,英国便开始实施《固体废弃物填埋税》,利用经济杠杆引导经济目标,将商业上所负担的税收逐步转移到后继污染者和资源使用者身上,通过实行这项税收,减少了垃圾的产生量,降低了垃圾的填埋量,促进了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和资源化。另外,英国还通过实行政府补贴和设立基金会等方式来鼓励垃圾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

为了方便和鼓励全民参与垃圾分类,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服务的信息公开,居民可在网上查询到垃圾分类的一切细则。此外,英国从娃娃抓起,小学每周开设两至三次「科学」课,课程内容广泛,对环保、垃圾分类等进行细致生动的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垃圾分类」等环保理念深入了他们的心灵,这些理念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巩固,最终成为良好生活习惯。

4.澳大利亚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垃圾分类以来,澳大利亚的垃圾分类回收率高达55% 。澳大利亚垃圾分类回收,取得如此好的成效,与政府、企业、社区居民以及社会组织等的积极作为紧密相关。

在澳大利亚,居民需要缴纳市政费(垃圾处理费包括在市政费中),每个家庭都有三个相对标准的垃圾桶。但是,如果你觉得家里的垃圾桶太小,想换大的,

就得多付钱。澳大利亚各基层政府对垃圾分类回收制定了较为精细的管理规定,生活垃圾通常分为三大类。1. 可回收利用垃圾,放入黄色垃圾桶,每两周收集一次;2. 园林垃圾,放入绿色垃圾桶,每两周收集一次;3. 普通垃圾,放入红色垃圾桶,每周收集一次。除上述垃圾外,不适于投放垃圾箱的特殊废弃物,如危险废物、大件垃圾等,由市政部门预约收集或自行送至资源中心。

回收时间是按澳大利亚制定的「垃圾日历」来循环的,日历上有三种颜色对应当天收集的不同垃圾,垃圾日历可以在手机 APP 和网站上查询。人们必须在前一天晚上或当天清早将相应的垃圾桶拖放到家附近的马路旁边或指定的位置,下午或晚上再将已经清空的垃圾桶拖回自己家。如果居民的垃圾桶盛不了自己的垃圾,垃圾回收员不会清理溢出的垃圾,居民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为了对垃圾处理进行规范,澳大利亚拥有较为健全的环境立法,并且各州也制定了相应的、具体的法律法规。如昆士兰州制定了垃圾回收战略(草案),对于超过标准进行垃圾排放处理的企业,将进行征税;在新南威尔士州,如果个人乱丢垃圾,可被罚款 5000 澳元。如果企业对垃圾处理不当,最高可被罚款500 万到 700 万澳元。除上述处罚措施外,政府还鼓励老百姓积极举报违规者。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垃圾分类回收十分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以悉尼推行垃圾分类为例,市议会召开各种论证会、听证会,反复地和民众沟通,在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有关垃圾分类的规定。

为了指导居民进行准确的分类,澳大利亚市政部门为分类收集制定了详尽的指南。在市政网站、专门的手机 APP 或发放给居民的小册子上,都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指导。此外,澳大利亚还通过设定免费日、大件垃圾日、回收商店等措施推动垃圾回收利用。公众参与是澳大利亚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亮点,除各类环保组织开展宣传推介外,市政部门也会安排专人参与活动,向居民介绍市政工作。这些活动一般与美食、游戏、演讲等结合在一起,以 Party 的形式激发公众的热情。

澳大利亚的垃圾分类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老师带领着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参观垃圾回收站,学习垃圾分类回收。在小学,澳大利亚更是设有环保课程,从源头进行教育。

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提到,「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垃圾分类回收势在必行。对城市垃圾进行有效的分类,一方面可减少垃圾的处理量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可节省资源、造福社会。

与上海人一样,德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刚推行垃圾分类时,市民每天也是被垃圾桶和垃圾袋搞得晕头转向,但吐槽归吐槽,他们还是选择了理解和遵守,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实际上,面对猖獗的垃圾,我们所付出的还远远不够,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究有一天我们会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