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产业发展变化

蔗糖产业发展变化
蔗糖产业发展变化

蔗糖产业发展变化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甜蜜之歌]浅析我县蔗糖产业发展变化

2006-12-25 8:42:00 | 【】【】【字体:】

蔗糖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做强做大蔗糖产业,实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根据《武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我县甘蔗种植面积要稳定在35万亩以上,原料蔗产量达到180万吨以上,制糖工业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因此,准确分析和把握我县蔗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变动趋势,审视当前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蔗糖产业今后发展的对策,对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近几年我县蔗糖产业发展状况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蔗糖产业在最近几年曾经得到较快的发展,有过辉煌的时期。2001/2002年榨季全县进厂原料蔗达到万吨,蔗糖产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2/2003年榨季蔗糖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县进厂原料蔗万吨,生产混合糖万吨,甘蔗平均单产吨/亩,农民种蔗收入亿元,制糖企业创利税达到亿元,县财政收入达万元。今年我县甘蔗种植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甘蔗种植面积28万亩,其中“吨糖田”6万亩,水田改种5万亩,总进厂原料蔗预计可达150万吨。香山糖厂蔗区今年甘蔗种植面积翻了一番,增加了将近10万亩,总面积达到万亩,预计甘蔗总量达85万吨左右。目前,香山糖厂又提出今冬明春甘蔗发展的奋斗目标:新扩种4万亩,使总面积达到万亩,2007/2008榨季的甘蔗总量将达到100万吨!蔗糖事业发展形势喜人。

二、目前我县蔗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甘蔗产业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发展不稳定,起伏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经济的稳定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是市场供求关系失调,蔗价不稳,是影响蔗糖产业发展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前几年,由于全国食糖供大于求,价格低迷,制糖企业效益降低甚至出现亏损,国家为保护企业利益,出台了有关宏观调控政策,原料蔗收购价格逐年降低,从1996/1997年榨季的260元/吨降至2002/2003年榨季的150元/吨,造成农民种蔗增产不增收,影响了群众种植甘蔗的积极性。

二是种植结构不合理,种蔗效益差,影响了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稳定的甘蔗种植面积是甘蔗产量增加的基础。多年来,我县甘蔗主要是种植在旱坡地上,由于地质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甘蔗生产广种薄收,经济效益差。而作为我县另外支柱产业之一的木薯,由于适宜在旱坡地上种植,产量高,加上近几年淀粉价格稳定,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木薯生产效益更趋明显。因此,造成甘蔗生产与木薯生产争地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甘蔗种植面积最近几年逐年减少,从2002年的31万亩减到2005年的20万亩。

三是甘蔗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甘蔗单产低,种蔗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我县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深松、蔗尾和半腰蔗作种、地膜覆盖、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宽窄行种植等甘蔗种植实用技术。但由于我县大多数蔗农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加上文化知识参差不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使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困难重重,造成我县甘蔗单产徘徊不前,近几年平均单产只有

4吨左右,种蔗效益和土地产出效益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蔗糖产业的发展。

四是过去制糖企业在甘蔗种植、砍运等工作上服务不到位,影响了群众种蔗的积极性。前几年由于制糖企业压榨能力不足,在甘蔗增产的情况下,未能及时安排砍运榨,使榨季时间过长,影响了当年农业的正常生产,榨季最长时到5月下旬才收榨。同时,在安排砍运过程中,出现砍蔗后未能及时进厂,运蔗司机坑农的现象,从而挫伤了群众种植甘蔗的积极性。

三、推进我县蔗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当前,蔗糖产业的发展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国食糖需求旺盛,供求关系趋于平衡,食糖价格不断上扬,从而拉动了甘蔗价格的回升。2005/2006年榨季原料蔗收购价达到295元/吨,2006/2007年榨季原料蔗收购保底价275元/吨(联动价加良种加价),按目前食糖市场价格预测,本榨季原料蔗收购价格可望突破300元/吨大关。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以科技为先导,以结构调整和科技兴蔗为着力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围绕提高单产和蔗糖份,大力发展蔗糖业,努力实现我县“十一五”规划目标,使我县的蔗糖产业再创新的辉煌。

第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甘蔗生产布局。要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对甘蔗生产布局进行调整,重点把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历年甘蔗生产稳定,有发展潜力的府城、仙湖、锣圩、宁武、城厢、陆斡、两江等7个镇作为甘蔗主产区,不断加大主产区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同时,要改变过去甘蔗种植广种薄收的做法,在

种植结构上作重大调整,调整10万亩左右的水、旱田改种甘蔗,倡导甘蔗种植与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互相轮作,以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甘蔗生产区域布局,发展高产高效蔗糖业,使我县的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原料蔗产量稳定在180万吨以上。

第二,加大甘蔗良种的引进和推广,实施“甘蔗良种”战略。好的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优良的甘蔗品种才能确保蔗糖生产的高产高糖高效。前几年,我县不断加大甘蔗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先后引进了新台糖系列、粤糖系列、桂糖系列等近二十个品种进行试种和推广,进一步优化了全县甘蔗品种结构,目前我县甘蔗良种率已达到%。但由于受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制约,近三年来,我县甘蔗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停滞不前,原来引进目前正在使用的品种已出现退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甘蔗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加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快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保证甘蔗生产高产高糖高效,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第三,实施“科技兴蔗”战略,提高科技在蔗糖生产中的贡献率。发展高产高效蔗糖业要靠推广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来推动。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对蔗农甘蔗栽培新技术的培训力度,把推广机械深耕深松、机械施肥培土、节水灌溉、蔗尾和半腰蔗作种、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地膜覆盖、无害化防虫治虫和蔗叶、废液、滤泥、煤灰还田等实用技术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蔗农科学种蔗水平,提高全县甘蔗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大幅度提高甘蔗单产,以此推动蔗糖生产的迅速发展。第四,以抓好“吨糖田”甘蔗高产示范项目建设为突破点,带动全县蔗糖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我县全面实施了“吨糖田”项目建

设,每年落实面积达5万亩以上,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甘蔗亩产量产值不断提高。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吨糖田”高产示范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吨糖田”项目面积,抓好高产示范项目的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全县蔗糖生产的发展。第五,完善措施,改善服务,为蔗糖生产创造和谐的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各项措施,改善服务,为我县蔗糖产业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我们要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制定和完善蔗糖生产的各项措施,围绕蔗糖生产的各个环节,为蔗农提供优质的服务,着力解决蔗农在生产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蔗农与企业之间良好的关系,使企业与蔗农真正成为经济伙伴,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促进我县蔗糖生产稳步发展。第六,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到企业兴衰存亡的问题,还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蔗农的利益问题。因此,制糖企业要不断强化内部管理,要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进一步发展规模制糖,降低制糖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要大力发展蔗糖业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拓展蔗糖在其他领域的开发利用,提高企业效益,为蔗糖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七,完善扶持激励机制,推进蔗糖生产发展。建立扶持激励机制,是调动各方面发展蔗糖生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扶农助农措施,制定和完善各项激励机制,激发全县发展蔗糖生产的积极性。

关于工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工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方案 宜创宜业的主阵地作用,打造园区项目落户、建设、生产的“绿色通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城西生态高新产业园(以下简称高新区)开发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崛起。现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x、x、x、x、x全会及省、市、县委全会精神,实施“提质增效、工业强县”战略,以改革为突破口,以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发挥高新区的平台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香料香精企业落户,不断提升园区集约集群发展水平,切实把香料香精产业打造成全省最具影响力的特色产业之一。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城北园区品位,提升产业层次,切实解决好企业生产、生态建设和宜居生活问题。 二、发展目标 工业园区x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工业增加值26亿元,同比增长10%;上交税金3亿元,同比增长10%;x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户以上;新承接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其中亿元项目2个以上,香料香精项目3个以上,确保x年香料产业总销售收入过百亿。 加大高新区征迁力度,构建12平方公里路网体系,初步形成以金福大道为中心轴的“三纵五横”路网格局,完成高新区规划范围内

土地“豆腐块”分割,为实现精准征迁、满足多样化功能需求和企业落户创造良好条件。 三、工作重点 各地各部门要突出生态理念,理顺工作机制,破解瓶颈制约,合力推进高新区建设。 (一)凝心聚力抓建设 1、全力以赴推动调区扩区。发改、工信、环保、建设、国土、林业、园区等部门要根据各自分工,加强与省厅相关部门沟通,确保调区扩区工作完成,为高新区合规开发和项目承接奠定坚实基础。 2、全力以赴破解征迁难题。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明确轻重缓急,实现依法依规、精准高效征迁,切实解决以往征迁遗留问题。工业园区、相关乡镇、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高新区征迁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调配到征迁工作中来;国土部门要优先安排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做好占补平衡工作,通过土地整理、规划修编,确保高新区的已征地、预征地可征可用,确保全年新增可用工业用地5000亩以上。 3、全力以赴加快平台建设。高新区经一路、纬二路、纬三路、和谐西路今年要全面完工;苏家西路、纬一路、经二路延伸段上半年必须完成招投标工作,保证下半年能全面开工,年底完成路基建设;集中供热项目管网、高新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完成2000亩土地平整,确保10户以上项目用地需求;高新区污水收集池、电网建设基本完成;完成200亩高新区科技创业园规划设

中国羊肉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羊肉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羊肉的界定及分类 第一章羊肉行业特征分析 一、产品概述 二、产业链分析 三、中国羊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四、羊肉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1.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基础 2.羊肉行业生命周期 第二章羊肉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二、国际贸易环境分析 三、宏观政策环境分析 四、中国羊肉行业政策环境 五、行业运行环境对中国羊肉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羊肉行业市场分析 一、2008-2012年中国羊肉市场规模及增速 二、影响羊肉市场规模的因素 三、2013-2017年中国羊肉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四、羊肉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五、市场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四章区域市场分析 一、区域市场分布总体情况 二、重点省市市场分析 三、重点省市进口分析 第五章羊肉细分产品市场分析 一、细分产品产品特色 二、细分产品市场规模及增速 三、2013-2017年细分产品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 四、重点细分产品市场前景预测 第六章羊肉行业生产分析 一、2008-2012年羊肉行业生产规模及增速 二、2013-2017年羊肉行业产量产能变化趋势 三、行业领导者的生产现状及产品策略 四、羊肉行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羊肉行业区域生产分析 一、区域生产分布总体情况 二、重点省市生产分析 三、重点省市出口分析 第八章羊肉行业竞争分析 一、竞争分析理论基础 二、羊肉行业竞争格局 1.现有竞争者分析 2.潜在进入者分析 3.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4.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5.替代品的威胁 三、羊肉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四、2008-2012年重点企业市场份额及变化 五、竞争的关键因素 第九章羊肉产品价格分析 一、2008-2012年羊肉价格走势 二、影响羊肉产品价格的关键因素分析 1.成本 2.供需情况 3.关联产品 4.其他 三、2013-2017年羊肉产品价格变化趋势 四、主要羊肉企业价位及价格策略 第十章羊肉行业渠道分析 一、渠道形式及对比 二、各类渠道对羊肉行业的影响 三、主要羊肉企业渠道策略研究 四、各区域主要代理商情况 第十一章羊肉行业进出口分析 一、出口分析 1.我国羊肉行业出口总量及增长情况 2.羊肉海外市场分布情况 3.羊肉行业经营海外市场的主要品牌 4.羊肉行业出口态势展望 二、进口分析 1.我国羊肉行业进口总量及增长情况 2.我国羊肉进口主要国家及地区 3.进口品牌对羊肉行业的促进与影响

上海工业房地产发展趋势分析

上海工业房地产发展趋势分析 工业房地产是指工业类土地使用性质的所有毛地、熟地,以及该类土地上的建筑物和附属物的统称。作为有别于住宅、商服和综合类用地以外的第四种性质的用地,工业类土地上可建的建筑物用途范围通常包括:工业制造适用标准厂房和非标准厂房、仓储物流用房、堆场和工业研发楼宇等。 上海市的房地产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开发、经营模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现。因此,构建上海市工业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海工业房地产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工业房地产逐步成为上海城市经济支柱产业。工业房地产往往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支柱。迄今为止,上海郊区工业房地产开发面积已经占到区域房地产总开发面积的21%,对CDP的贡献度也不容忽视。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日本的工业房地产占总房地产开发面积的30%,对日本GDP贡献度在40%以上。随着目前世界制造业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上海作为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正成为众多国际知名企业争相抢驻的区域,工业投资势必会不断增加,工业房地产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2.上海城市规划格局和总体发展思路促进工业房地产发展。上海曾经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市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经济发展布局指导思想和“工业向园区集中”等“三个集中”的指导思想,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工业自身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大撤退、大关闭、大转移,在中心城区外围形成东(信息微电子)、西(汽车制造)、南(化学工业)、北(精品钢材)四大产业基地,发展了19个区(县)、135个乡(镇)工业开发区约200个。上海通过对老旧工业区的改造搬迁将曾经坐落在城市中心的工业房地产逐步向郊区工业园区集中。 3.上海工业房地产结构性调整完成,郊区成为工业房地产发展的重点。随着上海工业用地结构性调整规划的实施,上海工业房地产的增长趋势明显。图1列示了从1999年到2004年各年上海中心城区以及郊区的工业房屋建筑面积情况。从1999年到2004年,上海市的工业房屋建筑面积由5673万平方米增长到1斟96万平方米。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工业房屋建筑面积在逐年减少,由1999年的3265万平方米减少到2004年的3045.8万平方米。而位于郊区的工业房屋建筑面积则大幅增加,由1999年的2408万平方米增长到了2004年的745012万平方米,总量增加超过300%,年均增长率超过25%。 从工业房地产和其他类型房地产的比例关系看,上海中心城区工业房屋建筑面积占中心城区房屋建筑面积的比重从1999年到2004年直线下降,由1999年的17%减少到2004年的12%,共减少5个百分点,降幅为29%。而郊区工业房屋建筑面积占郊区房屋总建筑面积的比重则表现为从1999年到2002年先下降,之后又开始上升的趋势。从1999年到2004年,上海市郊区工业房屋建筑面积占郊区房屋总建筑面积的比重由19%增加到21%,并在总量上大大超越中心城区工业房屋建筑数量。这正是上海工业房地产结构性调整的必然结果。 二、上海工业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建设 在现有房地产统计体系下,有关工业房地产的数据统计指标主要包含在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土地批租等几项分类统计指标中。由于缺乏对工业房地产的系统统计指标设计,缺乏工业房地产相关归口统计单位的确定,相对于工业房地产蓬勃发展的现状前景和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统计力度的加强,工业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的落后现状显得更为突出,亟待加以修正和完善。 (一)上海工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特征要求提供相应统计指标 由于工业房地产的开发、经营模式与住宅和商业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式存在明显区别,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已有住宅等房地产的开发、经营统计指标体系,而必须根据其特征重

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

云南百年蔗糖产业概况 一、民国时期云南糖业 云南种蔗历史悠久,虽然道光、咸丰年间大量种植鸦片挤占甘蔗种植,以及滇越铁路开通后外国糖业冲击云南市场,云南蔗糖生产一度萎靡,但辛亥革命后,云南蔗糖产量又逐渐增加,到抗战时期云南产糖量已位居全国第二。 民国时期云南全省有32个县是甘蔗种植的主要地区,种植面积约14.7万亩,蔗区主要有:迤东的金沙江下游沿岸一带,迤南的泸江、巴盘江、河底江一带,迤西的金沙江上游沿岸及潞江、澜沧江一带。 民国时期云南榨糖主要由蔗农在甘蔗地边设立糖房进行土法加工,糖房主要是半农性质,纯粹由商人经营的糖房极少,半农性质的糖房生产的主要产品有半斤左右的红糖(又称合子糖、碗儿糖)和白糖。冰糖由商家收购白糖制造。电力机器制糖厂只有昆明市志友和孔信记两家,使用红糖为原料,出品砂糖和白方糖,含糖量在97%左右。到建国前,全省有9家初具规模制糖厂,年产红糖16000吨,白糖880吨,冰糖200吨,还有3000余个糖房小规模制糖。 民国时期云南糖以省内销售为主,约占全年产糖的四分之三,内销糖主要集散于迤南的婆兮(今华宁盘溪)、开远、蒙自及呈贡、宜良等分销地;迤西有下关、祥云、鹤庆、云县、腾冲;迤东有昭通、会泽。外销糖在迤南蔗区以弥勒竹园白糖为主,主要销往贵州,远至湖南长沙,每年约200万斤,广南、富宁有少数糖运往贵州、桂林、河口、越南;迤西蔗区主要经腾冲输入缅甸,每年约300万斤。 二、建国后云南蔗糖发展的几个转折点 1.从“吃不饱”到“吃不了” 建国后的30余年间,云南每年需要从外省调入食糖。1952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一部分有经验的蔗农成为专职制糖师傅或制糖工人。1956年,甘蔗种植面积19万亩,人均消费食糖1.66公斤。糖坊工人实行工分制,国家还给增产的糖坊主给予奖金,并统一红糖的制作规格,由国家实行等级定价收购。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蔗农成为社员,集体劳作,集体压榨蔗糖。1960年云南实行“粮食上山、甘蔗下坝”,粮食生产供应紧张,许多蔗农改蔗田为粮田,国家收购粮、油、盐、糖,奖售棉布、针织品。1961年,我省规定城市、工矿区每人每月凭票供应红白糖2市斤,节日、产妇、小孩、病人和少数民族地区酌量供应红白糖,昆明每人每月供应普通糕点1市斤,县城节日酌量供应,农村不供应。到1978年,云南有白糖厂31个,但一半以上均为闲置,全省蔗糖产量多年一直徘徊在10万吨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制定“粮糖挂钩、吨糖吨粮、差价补贴、超交加价”的蔗糖发展政策。1980年,云南在农村中贯彻“稻谷包产到组,甘蔗包产到劳,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的劳动生产责任制的经济政策,同时实行奖售粮食政策,超产部分奖励50%,甘蔗生产大幅度增长。八十年代初,我省加大投入,新建糖厂19个,改建糖厂20个。1983年全省有42个糖厂,其中日处理500吨的糖厂有12个,甘蔗种植面积达到87万亩,甘蔗产量278万吨,食糖28万吨, 编者按:糖是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原料。蔗糖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是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当前,全省糖业经历多年连续性盈利后,再次面临全行业亏损的困局。本文根据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对百年来云南糖业发展历史简要概述,以供参考。 选编者—— —云南省档案馆社会利用服务处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已成为新的技术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深刻改变着宏观经济环境,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日前在京举行的“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大数据产业当前还面临信息资源难共享、数据安全风险大、产业生态不健全等难题,需从优化产业政策入手,促其健康发展。 1 大数据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认为,我国大数据产业虽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在对大数据的社会认知、政策环境、市场规模、产业支撑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大数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大数据产业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结果。鉴于大数据对经济、社会、科研、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价值,中国各级政府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深入发展。 早在2011年,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把云计算定位为构建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创新的关键技术和重点发展方向,此规划被视为较早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政策。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阐述了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此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大数据产业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逐渐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其次,各地逐渐建立起了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平台也逐步建立。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建成和在建的大数据产业园已达到100多个。为推动大数据研究,学术界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等机构,举办了大数据共享与开发、大数据技术创新、大数据运用、大数据产业发展等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中国蔗糖业生产与发展策略

2005年中国蔗糖业生产与发展策略 一、蔗糖业在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01年,我国糖料播种面积165.4万公顷,糖料总产8656万吨,面积比1991年减少了29万公顷,而总产却增加了238万吨;2001/02榨季食糖总产820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其中蔗糖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9%增加到90%左右。食糖总产居巴西、印度之后位列世界第三大生产国。 蔗糖业已成为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2001年全国制糖行业总产值约250多亿元,其中糖料产值约170亿元。广西近年来蔗糖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以上(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2.09%、占轻工业产值的28.49%,年上缴税收12亿元,农民甘蔗收入近60亿元,涉及农村人口2600万人,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50万人通过种蔗脱贫。云南每年蔗糖产值40多亿元,农民甘蔗收入25亿元,涉及600余万蔗农,“八五”以来,全省73个贫困县中有24个县的200万贫困人口靠发展蔗糖生产脱贫致富。甘蔗主产县(市)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有30%-70%来源于蔗糖业。因此,甘蔗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稳定地方政权、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蔗糖业生产现状 (一)产区布局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布局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2001年广西、云南、雷州半岛等西部蔗区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国的糖料面积比重由1991年的34.6%增加到53.8%;其蔗糖产量1991年占全国的47.3%,1996年上升至62.2%,2001年达到79.3%。我国最大的蔗糖基地广西甘蔗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公顷以上,蔗糖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 (二)品种生产水平 建国以来,我国甘蔗生产经历了三次品种更新,国家和各省共审定了百余个甘蔗品种。“六五”以来审定了约60个品种,其中桂糖11、粤糖63-237、粤糖57-423、赣蔗8、川蔗8、闽糖70-611等20多个品种先后成为我国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取得了上百亿的经济效益。但自育品种在综合性状方面始终未能取代引进品种,六、七十年代的F134、Nco310、Co740、CP49-50,八、九十年代的ROC10、F172、ROC 16等都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年种植面积有的达到百万亩甚至几百万亩,已逐渐成为各地主栽品种。

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3190347.html, 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作者:方申国谢楠 来源:《信息化建设》2017年第06期 大数据作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数据体量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20年的数据增长量将是2010年的44倍,达到35ZB。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随着计算机及其存储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领域随之不断丰富。大数据产业将依赖快速聚集的社会资源,在数据和应用驱动的创新下,不断丰富商业模式,构建出多层多样的市场格局,成为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大数据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迅速蔓延至各行各业。随着各国抢抓战略布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据IDC预测,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 年增长率达40%,在2017年将达到530亿美元。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2015年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深入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同时还鼓励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与政府一起努力,共享大数据提供的机遇。目前,美国大数据产业增长率已超过71%,大数据在美国健康医疗、公共管理、零售业、制造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英国政府自2013年开始就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投入7300万英镑用于55个政府的大数据应用项目,投资兴办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公开平台上发布了各层级数据资源,直接或间接为英国增加了近490亿至660亿英镑的收入,并预测到2017年,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英国提供5.8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或将带来2160亿英镑的经济增长。法国2011年推出了公开的数据平台 date.gouv.fr,以便于公民自由查询和下载公共数据;2013年相继发布《数字化路线图》、《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等,通过为大数据设立原始扶持资金,推动交通、医疗卫生等纵向行业设立大数据旗舰项目,为大数据应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并积极建设大数据初创企业孵化器。日本在《日本再兴战略》中提出开放数据,将实施数据开放、大数据技术开发与运用作为2013-2020年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积极推动日本政务大数据开放及产业大数据的发展,零售业、道路交通基建、互联网及电信业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科学、通信和未来规划部与国家信息社会局(NIA)共建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动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根据《2015韩国数据行业白皮书》统计显示, 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占韩国总行业市场规模的47%,位列第一;数据库构建服务以41.8%的占有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计划情况,存在问答及其对策建议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2015年5月) 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总体发展概况。我市工业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十一五”期间开始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进入发展黄金期。截止2014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近9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800家,规上企业454户,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20亿元,工业集中度已达到75%,基本形成以南充经济开发区、市区共建的南充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园和9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2+9”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南充经济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区被纳入全省“51025”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其中:南充经济开发区被纳入全省千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并正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被纳入全省500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南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嘉陵工业集中区正在联合申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西充县工业集中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阆中市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 表一全市“2+9”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注:数据截止期为2014年。 (二)产业发展概况。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推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顺庆集中发展机械汽配、新材料产业,高坪重点发展丝纺服装、电子信息产业,嘉陵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轻工食品产业,南部大力发展板材建材、机械机电、食品饮料产业,阆中围绕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食品药品、清洁能源产业,仪陇、营山、蓬安、西充作为农产品主产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1—2个特色产业,其中西充的有机食品、仪陇的制鞋产业已初具规模。

中国养羊业现状及展望

中国养羊业现状及展望 中国养羊业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代就有养羊文字记载。一千多年前,我国南方主要以饲养山羊为主,后逐步形成规模。养羊生产具有繁殖率高、适应性强、易管理等特点,至今在我国广大的农区、牧区广泛饲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畜产品种类和产量双双获得大幅提高。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养羊业发展,已跨入世界生产大国先列。目前中国山羊饲养量、山羊绒产量、羊肉产量、生绵山羊皮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养羊业之所以有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也是为世人有目共睹的。据统计,中国1998年出栏率为1.7亿只,生产羊肉234.6万吨,生产山羊毛3.14万吨,绵羊毛27.67万吨。羊出栏率达到64.2%,出栏羊平均胴体重为13.6公斤。养羊业的发展将在中国"十五"计划中,继续为农业及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作出新贡献。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养羊生产发展的特点": 一、养羊分布广,饲养集中,具有显著区域性 中国养羊生产分布较广,在全国31个省、区、市都饲养绵山羊。根据调查,全国一般年份山羊占存栏总量的55%,绵羊占45%左右,山羊略多于绵羊数量。从全国绵山羊的生态环境、品种资源的分布、饲料饲草资源以及市场销售等情况看,全国养羊大致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区域。一是南方山羊产区。山羊主要分布在中南、西南和华东区这些地区历史上农民素有养羊习惯,对羊肉的生产销售市场较大,饲养方式为圈养。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南方养羊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养羊生产逐步迈入规模化、科学化和产业化。据统计,年存栏山羊400万只以上的,有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川等12个省,累计存栏羊约占全国山羊存栏总数的85%,为山羊生产的集中主产区。二是北方绵羊产区。绵羊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和东北及华北区。中国的绵羊主要为细毛和半细毛,其数量细毛羊多于半细毛羊。绵羊产区养羊以半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生产发展较快。据统计,年存栏绵羊400万只以上的有新疆、内蒙、青海、西藏、甘肃、黑龙江等9省、区、市,累计存栏绵羊约占全国绵羊存栏总数的86.7%,为绵羊生产的主产区。中国西、北部除生产绵羊以外,还是山羊绒重要生产基地。 二、发展快,出栏大幅提高 养羊生产周期短,繁殖快,效益较好,倍受广大农牧民的青睐,发展态势良好。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对养羊生产发展十分重视,并给予很大的支持。制定优惠的发展政策,资金上积极扶持,努力开拓市场,为养羊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条件,加快了中国养羊也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工业地产发展

工业地产发展 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住宅、商业项目受到一定影响的同时,具有工业地产业务及背景的上市公司在行业整合及宏观调控中将具备一定投资价值。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工业用地的宏观调控,特别规定从今年开始工业土地的出让必须通过挂牌拍卖的形式进行。相关规定及通知的出台将有利于杜绝地方政府变相低 价卖地行为,工业用地的批租环节将日益市场化、规范化,一方面为具有一定实力,想介入工业地产开发的企业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工业用地资源的稀缺将促使工业用地价格的上涨,因此持有大量工业土地的上市公司,资产增值效应将非常明显。 投资价值显现 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住宅、商业项目受到一定影响的同时,工业地产借助其特有的经营模式,在宏观形式的大背景下,值得我们予以重点关注。与此同时,具有工业地产业务及背景的上市公司在行业整合及宏观调控中将具备一定投资价值。 一直以来,由于市场的强劲需求,住宅、商业用地平均价格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且涨幅较为明显,相比之下,由于工业用地大部分以协议出让的方式获取开发,因此工业类土地价格基本趋于稳定。在确保工业土地市场供应稳定的同时,有利于工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协议出让工业用地的方式及其相对低廉的出让价格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部分地区为了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低价转让土地甚至零地价出让土地,使各地产生工业圈地现象,部分开发商获得土地之后通过各种方式改变土地用途,变工业用地为商业用地,从而获取较高的转让及开发销售的增值收益。 回报率相对稳定 与商业地产类似,工业地产回报率相对比较稳定,不同的是,其优势在于成本较低,这也促进了其快速发展。 目前,省级和国家级开发区一般采用以开发企业为损益主体的管理模式。出于开发区总体规划和环境等因素的考虑,开发区或者新区管委会通常与区域内一家开发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该协议虽然不一定具有排他性,但至少园区开发企业在土地开发和市政道路建设业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先权。因此,园区开发业务具有一定区域性,进入壁垒相对比较高。

广西甘蔗产业和蔗糖业概况

广西甘蔗产业和蔗糖业概况 【摘要】甘蔗产业是广西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广西的支柱产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本文通过研究查阅资料, 了解到了广西甘蔗产业发展的现在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和蔗糖业市场的状况,以及关注了甘蔗产业现在面临 的危机。 【关键词】甘蔗产业、种植情况、产量、市场、广西 一、广西甘蔗产业的生产现状 广西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适宜种植甘蔗的地区之一,全区大部分土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及降雨量丰富,且糖料蔗生长与雨热同季。因此广西的甘蔗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及气候优势。 甘蔗是广西的第一大战略经济作物,也是广西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涉及农民经济的发展。2013~2014年广西全区甘蔗种植面积约为111.52万公顷,总产值7896.93万吨。广西蔗糖业从业人数占全区人口近40%,约2000万人。 (1)甘蔗种植区分布概况 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崇宁、南宁、柳州、来宾、百色、河池、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其中崇左、南宁、来宾、柳州为优势产区。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区的61.7%:其次为百色、河池,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区的15.24%:钦州、北海、防城港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区的13.51%。广西制糖业集中于具有原料蔗资源优势的中南部地区,产业聚集度较

高。“十一五”末期形成了,”重点发展崇左、南宁、来宾、柳州糖料蔗生产优势区域;巩固发展贵港、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仍具生产优势的老蔗区;因地制宜发展河池!百色蔗区”的产业基本布局。 (2)近年的产量情况 从1992/1993年榨季至今,广西甘蔗的种植面积、总产,以及蔗糖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十一五”期间,广西甘蔗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广西甘蔗产业在总规模上有了新的突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糖都”,为确保国家食糖供给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下表显示,除2006/2007榨季外,广西蔗糖产量均占全国总产的60%以上,占据了全国食糖总产的半壁江山。其中,2006/2007榨季,广西产糖708.6万吨,由于制糖工艺流程的进步,全区的整体日榨生产能力由2005/2006榨季的45.5万吨/日提高到50万吨/日。2007/2008榨季,广西产糖937.2万吨,占全国食糖总产的63.15%,2008/2009至2010/2012榨季,广西甘蔗总产量!进厂入榨量及产糖量连续三年缩减,部分原因是连年遭遇不同形式的自然灾害2011/2012、2012/2013榨季,广西产糖量较上个榨季均有增长.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 摘要: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石油”。随着大数据的 兴起,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抢占全球科技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本文在分析大数据产业分类及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举措,以期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探索更明晰的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举措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抢占全球科技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大数据产业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信息服务业,适时发展大数据产业不仅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家治理模式和企业决策流程重塑,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早日建成。 一、大数据产业分类及特点 (一)大数据产业分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大数据产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是二分法。根据占有大数据情况不同,大数据产业可以分为自身生产数据或获取数据的产业和为大数据产业生产基础设 施和技术支持的大数据衍生产业;二是三分法。根据数据的营销模式不同,大数据产业可以分为数据产品销售,为用户

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服务类产业、整合数据为用户提供整套服务的产业以及通过专业化分析为用户提供产品销售和广告 推介的产业;三是五分法。根据价值模式不同,大数据产业可以分为五种模式:内生型、外生型、寄生型、产品型以及云计算服务型。 (二)大数据产业特点 一是产业服务个性化。据相关调查显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的企业不仅在销售额上比未运用数据分析的企业增长 百分之二十,而且在企业增长率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高达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种类广泛、数量庞大的大数据不仅能够挖掘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创造巨大的价值,而且还能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提升企业生产率,获得更高的经济受益。换句话说,大数据产业已成为企业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二是产业决策智能化。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大数据产业不仅能促进劳动与资本一体化,提升企业自身的决策智能化发展水平,而且还能推动生产组织去中心化,为行业决策智能化提供平台。过去,局限于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企业只关注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对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还不足企业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百分之五,也就是说,大数据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其在推动企业决策智能化和科学化发展过程中未能发挥领头羊的 作用。三是产业技术的高创新性。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渗

四川浩旺集团关于成都工业地产发展现状及展望分析

四川浩旺集团关于成都工业地产发展现状及展望分析 成都是内陆开放城市和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3~2004)》成都综合实力大陆排第九位。2007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323.0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5.8%,中国城市第12名,工业产值占到GDP的45.2%),工业已逐渐成为成都经济增长的支撑。 一、成都工业发展现状目前共有1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数十家中国100强企业在这里投资兴业,有上百家全球研发中心在这里为世界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做着贡献,成都已渐渐成为国内最热门的投资城市之一。十月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主办方发布了《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评出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十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天津、成都、青岛和武汉。 经过多年发展,成都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等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工业已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还存在工业发展区域分布不合理,工业开发区数量多、规模小、布点散等问题。成都共有19个区(市)县,2002年就有各类工业开发区116个,其中县乡级工业开发区达87个。此外,各区(市)县还有大大小小的一些工业点。这些工业园区的共同不足就是基础设施配套不成熟,承载能力差,投入产出率低,已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政府把推进工业集中发展作为成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现实路径。 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布局,从2004年启动建设调整至今,现有工业集中发展区2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0个,市级8个,基本上是一个区(市)县一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到2007年底,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工业实际用地176平方公里。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44.17亿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到2020年,新增工业用地规划总面积将达到240.78平方公里。 二、成都工业地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据了解,目前成都最受欢迎的花园式低密度独栋企业办公社区,其供不应求程度类似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如青羊工业总部基地的企业独栋办公楼,虽然每栋售价上千万,但招商工作非常顺利,目前已经有70多家入驻。一些企业也表示,要想很快租下一个理想的办公场所不容易,特别是租金比去年上涨了15%以上,而且还在不断上涨。又悉,由中国第一家孵化器发起,投资5亿在成都开建SBI创业街,两年后建成可容纳上万人创业。这预示着因为市场需求扩大引起的工业园浪潮正式拉开帷幄。 虽然成都工业园浪潮逐渐兴起,但事实上成都市中心的写字楼对于中小企业并不十分合适,特别是要求办公场所面积大的中小企业。而位于中心城区边缘的工业园写字楼租金便宜,停车方便,还有员工宿舍、食堂等多种配套,非常有吸引力。而建设大型工业园,根本意义并不在于项目建筑出租或出售牟利,而是吸引公司或企业入驻,这将极大地推动区域发展。而且,工业地产的土地较普通住宅或商业更便宜,出租或出售价格也比较“温柔”,这对企业有很大吸引力。 2007年,成都市产业园区需求保持强劲势头。需求来自于高新技术、制造业、金融业、通信业等行业。当年内产业园新增供应约9.4万平米,吸纳量13.4万平米。 2008年上半年工业用地放量突然增大,共计供应工业用地70宗,供地规模共计5731.24亩。今年8、9月两个月,全市仅主城区出让工业用地就占到了640余亩。土地放量与存量预示的正是未来较长时间内工业项目的增长。 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显示,2008年上半年成都主城区的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下转第46页) 5 《华商》 【摘要】就目前的研究理论而言,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产业转移;模式;综述 一、国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 “雁形模式”理论“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或译“雁阵范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后来,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的扩展和完善。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 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其图形成倒“V”字形。如图(1): 图(1)资料来源: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第24页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该理论更清晰的说明了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图(2)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第74页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 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的研究 目前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 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 1.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式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群式”的产业转移(郑胜利,2002)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这种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 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等,2001)、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部分迁移模式有要素嫁接式(曹庆荣,2001)、存量激活(蒋文军,2001)、扩张性资本输出、产业关联、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等模式。 2. 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中心辐射模式(马海霞,2001)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 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b)、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b;刘菁、任曙明,2005)、OEM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陈建军,2002b)、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严双建,2007)。 三、结论 1. 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理论有待 进一步的深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朱兰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蔗糖产业发展变化

蔗糖产业发展变化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甜蜜之歌]浅析我县蔗糖产业发展变化 2006-12-25 8:42:00 | 【】【】【字体:】 蔗糖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做强做大蔗糖产业,实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当前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根据《武鸣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我县甘蔗种植面积要稳定在35万亩以上,原料蔗产量达到180万吨以上,制糖工业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因此,准确分析和把握我县蔗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变动趋势,审视当前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蔗糖产业今后发展的对策,对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近几年我县蔗糖产业发展状况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蔗糖产业在最近几年曾经得到较快的发展,有过辉煌的时期。2001/2002年榨季全县进厂原料蔗达到万吨,蔗糖产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02/2003年榨季蔗糖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县进厂原料蔗万吨,生产混合糖万吨,甘蔗平均单产吨/亩,农民种蔗收入亿元,制糖企业创利税达到亿元,县财政收入达万元。今年我县甘蔗种植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甘蔗种植面积28万亩,其中“吨糖田”6万亩,水田改种5万亩,总进厂原料蔗预计可达150万吨。香山糖厂蔗区今年甘蔗种植面积翻了一番,增加了将近10万亩,总面积达到万亩,预计甘蔗总量达85万吨左右。目前,香山糖厂又提出今冬明春甘蔗发展的奋斗目标:新扩种4万亩,使总面积达到万亩,2007/2008榨季的甘蔗总量将达到100万吨!蔗糖事业发展形势喜人。 二、目前我县蔗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总体情况 (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供给结构初步形成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十二五以来,我国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全国各地发展大数据积极性较高,行业应用得到快速推广,市场规模增速明显。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1-201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分别为37.4亿元、47.3亿元、59亿元和75.7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约为27%。易观国际同时预测,2015、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保持约30%的增长速度,在十二五末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 图1 2011-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 37.447.3 5975.798.9129.326.7%24.7%28.4%30.7%30.7%0%5%10%15%20%25%30%35%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1120122013 201420152016规模(亿元)增速 数据来源:易观国际数据,2015.1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互联网企业(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传统IT 厂商(以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用友等为代表)、大数据企业(以亿赞普、拓尔思、海量数据、九次方等为代表)共同组成的市场供给关系,但各环节发展水平不均衡,在

大数据产业链高端环节缺少成熟的产品和服务,面向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服务较多,而前端环节数据采集和预处理,后端环节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及大数据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较为匮乏。 (二)技术创新基础初具,应用驱动创新特征明显 技术创新基础初具。十二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发展,利用“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等进行了前沿部署,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迫切需求,安排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研究、大型通用数据库系统研究等课题,对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大型数据管理的核心技术进行集中攻关。我国企业已经在大数据领域开始布局,不仅加强物理存储设备与处理能力的建设,也加快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人才队伍的培养。 应用驱动创新特征明显。十二五以来,大数据领域由技术创新转驱动向应用创新驱动转变的趋势开始显现,很多技术和产品是在应用需求的引导下完成的创新和突破。在Hadoop、Spark、Storm等开源技术的影响下,大数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低,使得开展大数据业务的企业无需担忧技术实现问题,而是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对需求的挖掘、分析和满足上。面对各行业的特性需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不断地创新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三)投融资活动初步兴起,行业应用成为热点方向 投融资活动初步兴起。十二五期间,我国大数据领域融资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