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中学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的中学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的中学教学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3379463.html,

鲁迅作品的中学教学价值

作者:李林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02期

鲁迅的作品在当前中小学教材中仍占有一定比例,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了解鲁迅的生平与作品,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讲解好鲁迅作品。但鲁迅的作品距离现今有一定时代距离,而且作品中有些意象晦涩难懂,要表达的主题也多有几层深意,学生理解不到深层内涵,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由于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流于表面,忽视了精神内涵以及作品本身的人文性。如何使鲁迅作品尽可能重焕光彩,为中学生所接受、理解,需要教师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反思。

一、鲁迅作品的教学意义

鲁迅的作品主题深刻,他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现行部编版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鲁迅多篇作品,对鲁迅作品的分析程度能对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鲁迅作品具有深刻人文价值和丰富的知识价值,从鲁迅作品的人文价值中可以看到鲁迅作品中反映的人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敢于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爱国精神等。

比如,《野草》就像是鲁迅在灵魂的炼狱中熔铸的诗歌,在精神世界奋力吟唱,浸透着他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与焦虑的生命体验引领读者进行哲理的思考。作者对旧社会的愤懑和批判、对韧性战斗精神的热情礼赞、对自我心灵及其矛盾的披露和解剖铸成了《野草》的基本内容和战斗精神,这也表现了鲁迅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和历史价值。鲁迅先生把矛头对准了封建宗法制度以父权、族权、夫权为一体的封建社会的巨大牢笼,这种封建宗法制度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一代又一代压抑着中国人的天性。鲁迅认为中国社会危机的根本是“人”的问题,“立人”的第一步是“爱人”,表现为一种人道主义和平民情怀。他关注小人物,对不幸的人群给予深深的同情,《祝福》《阿Q正传》等描写的都是底层小人物的无

奈与悲欢。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儿童形象,如《社戏》中的阿发、双喜这些可爱的小伙伴,他们具有聪明、勇敢、淳朴、善良诸多美好的品质。这些生动的形象能引起孩子们的喜爱和兴趣,更能够生动刻画出儿童的心理特点,塑造儿童的形象,为儿童今后的成长起一定的帮助作用。在我国语文教学中,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存在一定的误区,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开放性、包容性越来越强,新的解读也开始不断出现,出现了基础语文教学与鲁迅研究,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存在分歧甚至是脱节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数量很多,足以证明鲁迅作品在当代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意义。但是回顾历史,无论是把鲁迅奉为神明还是

鲁迅作品有哪些

鲁迅- 鲁迅作品鲁迅作品 短篇名章 《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二心集》文选《阿Q正传》《白光》 《端午节》 《风波》 《故乡》 《孔乙己》 《狂人日记》《明天》 《社戏》 《头发的故事》《兔和猫》 《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 《彷徨》文集《祝福》 《兄弟》 《在酒楼上》《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示众》 《长明灯》 《肥皂》 《幸福的家庭》《坟》文集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的!”》 《杂忆》 《从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结集出版: 鲁迅作品集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鲁迅的作品深受喜爱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 《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 《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 《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 《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 《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 《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热风呐喊)

“鲁迅”的“现代价值”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鲁迅的现代价值(节选) 钱理群 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 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世界性。其表现形态有两种,一是相互影响性,一是平行性。所谓平行性,就是说,由于面对着共同或相似的问题,就会有共同或相似的思考,不约而同地提出某种具有内通性的思想,产生具有可比性的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鲁迅,是指一批具有思想与文学相通性的20 世纪世界特别是东方国家的思想家、文学家,如柳中夏教授所说,他们是相互照射的镜子,他们的文本是可以作互文解读的。 另外还有些20 世纪的思想家、文学家,特别是东亚国家的一些思想家、文学家,他们或者不同程度地受到鲁迅影响,但又以自己的独立创造丰富、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或者是鲁迅的研究者,却面对自己时代与民族的问题,阐释鲁迅,又接着鲁迅往下说,也同样丰富与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日本的竹内好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所创造的竹内好鲁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视为从鲁迅出发的竹内好思想的,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鲁迅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 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二十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二十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二十世纪) 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泽东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

鲁迅作品教学 文献综述

“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的文献综述 聊城大学文学院2013级教育硕士王伟 新课程改革之后,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语文教材开始多元化,各地编写的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自主性加大,鲁迅的“进”与“出”就成了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人很偏激地认为应该把鲁迅“请出”语文教材,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肤浅地误读了鲁迅。一些人很坚决地主张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霸主”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对鲁迅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膜拜。我觉得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在超星发现和中国知网上学习了2001年至2013年的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方面的论文,按照“篇名”“核心期刊”“精确”的标准检索,分别检索到实际相关的论文970篇和23篇,下载了87篇,选取了我个人认为有代表性的论文12篇,作者包括专家学者教授、教育部门领导、一线教师,目的是既能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的前沿,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可取之处、需要整改之处、有待商讨之处,以做到把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我从三个方面为2001年至2013年有关“鲁迅作品与语文教材”做一下文献综述。敬请老师的批评指正!老师,您的一个字也许就是开启我封闭落后心灵的一把钥匙,也许就是照亮我前行的一盏灯烛。所以,我更愿意接受您的批评……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变迁 代表性文章有王平.邓越的《鲁迅作品在中语文课本中的变迁》,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温儒敏的《语文课并没有“鲁迅大撤退”》。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变迁》 开篇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做了高度的评价和概括。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对问题进行阐释。 1.选文变迁是教育思想和价值观。这一部分剖析了鲁迅语文教材作品在每一个时期的变化,详尽有序。即民国:推广白话文的先锋——建国初:民族新文化的风向标——“文革”:被神圣化的政治工具——改革开放:“人间鲁迅”形象的还原——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一语中的,恰切到位,把鲁迅作品在语文教科书中的作用、地位完整地展现于此。这一过程也就是“神化的鲁迅”到“本色的鲁迅”的过渡,从过度关注人的社会性到关注个体生命本身的存在。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的,尽管是曲折的,毕竟我们认识到了。 2.文章重点解读的是第五个时期,即新世纪:多元化语境的回归。文章引用了人教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温儒敏教授发表文章中的话作了说明:“总课量少了,课文总篇数也相应要减少。就是说,鲁迅篇目在必修课中的减少,是由于课程结构变化与整个课时减少决定的。”从编者的角度再次阐述鲁迅作品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依然屹立于语文教材之中,先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深深扎根于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心中,成为经典。在这里,文章严肃地指出了鲁迅作品不能被语文教材删除的根本原因:“鲁迅所思考过、焦虑过的问题,也正如一个个幽灵,依然徘徊在新世纪的天空。虽然‘匡正时弊,重铸民魂’的传统不同程度被一些人漠视淡忘,但鲁迅精神不会过时也不会撤退,它早已融进了我们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血脉,它所具有的意义生长点,使其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成为中国人的脊梁。” (二)尹奇岭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存续”与“删减”之争》

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20210305075209)

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当我失掉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鲁迅《朝花夕拾》 2、这是我积久才看出来的,但同时也如赫胥黎的论定”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 间。一一鲁迅《伤逝》 3、就我现今所见的教孝的图说而言,古今颇有许多遇盗,遇虎, 遇火,遇风的孝子,那应付的方法,十之九十“哭”和“拜”。中国 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一一鲁迅《朝花夕拾》 4、他先前怕孩子们比孩子们见老子还怕,总是低声下气的。近 来可也两样了,能说能闹,我们的大良们也很喜欢和他玩。一一鲁迅《彷徨》 5、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 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一一鲁迅《伤逝》 6、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 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

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 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鲁迅《阿Q 正传》 7、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 样。――鲁迅《朝花夕拾》 8、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一一鲁迅《野草》 9、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一一鲁迅《伤逝》 10、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一一鲁迅《阿Q 正传》 11、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一一鲁迅《伤逝》 12、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的通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 正传》和《狂人口记》等。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本文试从题材、人物、结构、思辩、讽刺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风波》等,是以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此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孔乙已》、《祝福》、《伤逝》、《孤独者》、《明天》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此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二、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一线索结构。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肥皂》围绕着“肥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而目。 2、两条线索结构。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

鲁迅版本的图书收藏价值及升值潜力

福建鲁迅版本的收藏家张祖仁说收藏价值及 升值潜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首中国文化革命伟人鲁迅的一首名诗。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号豫才,生于浙江绍卒于上海,出身于败落的封建家庭。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还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0年至1927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他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用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1年至1933年与瞿秋白交往甚密,1933年后与共产党人冯雪峰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领导左翼文艺运动,一生留下约1000万字的文化遗产,又翻译介绍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文艺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总字数达200多万字,他的著作和思想,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其作品已被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文学出版,我国出版有《鲁迅全集》,毛泽东主席生前十分敬仰鲁迅的为人,案头经常放着鲁迅书籍,对鲁迅先生评价较高,毛泽东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收藏鲁迅版本对研究新文学时期的政治、历史、军事、人物、文学、地理、医学、风俗、习惯等有重要的研究意义。1920年—1949年的鲁迅版本几乎较难觅,且价格有的从佰元升到仟元仍至上万元。并且还有很大的升值潜力,特别是《呐喊》、《狂人日记》鲁迅50—70年代的影印本日记文稿小说稿价位在不断攀高。因此笔者断言鲁迅50—70年代各种版本有较大的升值潜力,因为这些版本,版面设计新颖,插图多,也有少量木刻版插图,因是重点收藏的版本,70年代—至今也有收藏的价值。鲁迅先生的小说集众多,诸如《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已》《药》《风波》《故乡》《阿Q正传》《彷徨》中的《祝福》,《高老夫子》《伤逝》,《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等,《且介亭杂文》《花边文学》等等,这些名篇收藏价值较高。《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是鲁迅先生的绝笔,他客观公正论谈章炳麟的是非功过,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也为后世之人作传留下了可贵的真典。鲁迅先生在1936年10月19日逝世,鲁迅以自己战斗的实践,实现了他作为人民大众和中国革命“孺子牛”的人生目标。 福州收藏家协会福州三叉街东升小区东升路17号(东升印刷厂内)张祖仁邮编:350007

鲁迅文学奖获奖品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1995-1996)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老屋小记》史铁生、《雾月牛栏》迟子建、《赵一曼女士》阿成、《镇长之死》陈世旭、《哺乳期的女人》毕飞宇、《心比身先老》池莉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父亲是个兵》邓一光、《小的儿》林希、《挑担茶叶上北京》刘醒龙、《年前年后》何申、《涅盘》李国文、《天知地知》刘恒、《没有语言的生活》东西、《黄金洞》阎连科、《天缺一角》李贯通、《双鱼星座》徐小斌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锦州之恋》邢军纪曹岩、《没有家园的灵魂》杨黎光、《黄河大移民》冷梦、《黑脸》一合、《恸问苍冥》金辉、《没有掌声的征途》江宛柳、《东方大审判》郭晓晔、《温故戊戌年》张建伟、《淮河的警告》陈桂棣、《大国长剑》徐剑、《敦煌之恋》王家达、《共和国告急》何建明、《走出地球村》李鸣生、《开埠》程童一、《毛泽东和蒙哥马利》董保存 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生命是一片叶子》里瑛、《今天没有空难》匡满、《韩作荣自选诗》韩作荣、《在瞬间逗留》沈苇、《鸟落民间》张新泉、《狂雪》王久辛、《寻觅光荣》辛茹、《拒绝末日》李松涛 全国优秀杂文奖获奖作品:《微言集》林祖基、《何满子杂文自选集》何满子、《邵燕祥随笔》邵燕祥、《韩羽杂文自选集》韩羽、《世象杂拾》唐达成 全国优秀散文奖获奖作品:《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春宽梦窄》王充闾、《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周涛、《女人的白夜》铁凝、《秋白茫茫》李辉、《皇天后土》周同宾、《从这里到永恒》赵枚、羊想云彩》刘成章、《湮没的辉煌》夏坚勇、《两种生活》斯妤 全国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获奖作品:《我的家在哪里》冰心、《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牵牛花蔓》严秀、《半月随笔二集》雷加、《郭风散文选集》郭风、《烟水江南绿》艾煊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1997-2000) 奖项作者和作品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鞋》刘庆邦、《清水里的刀子》石舒清、《吹牛》红柯、《厨房》徐坤、《清水洗尘》迟子建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梦也何曾到谢桥》叶广芩、《被雨淋湿的河》鬼子、《永远有多远》铁凝、《吹满风的山谷》衣向东、《年月日》阎连科

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浅谈初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发表时间:2011-10-21T15:06:39.12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语文专页)》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静[导读]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中学鲁迅作品的学习也不例外。涿州市清凉寺中学王静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中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悟,把握鲁迅精神,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充盈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对于当下的中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变化和语言的声音。 初中语文课本共收录了鲁迅的9篇文章:其中有两篇选自《野草》(《风筝》《雪》),三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选自《呐喊》(《社戏》《故乡》《孔乙己》),一篇选自《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中阅读课文(除了文言文、诗歌、写作之外的课文)总数为108篇,鲁迅作品约占7%。从这个比例来看,鲁迅作品可算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可见,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为了更好地挖掘鲁迅作品的深层文化意蕴与感受作品当中的诗意,鲁迅作品一般在中学语文课上是精读课文,是属于阅读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学语文课堂孜孜以求的鲁迅作品教学目标包括:领略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鲁迅作品,茅盾评论说:“在中国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这些“新形式”,除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外,当然还包括他特有的语言风格。其语言结构的繁复、修饰语的叠加、标点符号的活用,都是同时代作家所不可比拟的。这一点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诸多篇目中,都能感受得到。例如,《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话语方式的对照,《孔乙己》中孔乙己表现出来的失语症等等。这一表现形式就是要广大教师带领学生去感受的。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由于鲁迅作品作为文学作品,要让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说出这些体验,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然而与此同时,中学语文课堂上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分析的太琐碎使学生失去兴趣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中学鲁迅作品的学习也不例外。面对鲁迅作品,许多老师所做的依然只是语言教学工作,呈现给学生的课堂体系是语言化或文章化的。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一句话或某一词语反复推敲,不厌其烦,造成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晕晕乎乎的现象,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事实上阅读理解文本需要解读能力,浸入文本需要鉴赏能力,与文本对话需要整合能力,阐释文本需要逻辑能力。而分析太琐碎,对知识能力目标是一种违背。(二)片面的处理教材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一篇课文,如果教师讲得太少,学生总觉得心里空空的,而教师们呢?倘若不把课文分析得透彻,似乎也觉得不放心。于是乎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就成为理所当然。由于担心学生读不透鲁迅作品,每一篇文章几乎是以老师静态的“讲”完全取代了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和多元理解,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教师像大鸟一样将食物嚼细,再喂给嗷嗷待哺的小鸟们。粗看是教师对学生宠爱有加,生怕食物有块骨头,刺坏了学生的喉管;细想却是教师的粗浅疏漏:最有营养价值的部分早在嚼细的过程中流失了,吞食了残渣的学生能得到什么?而且每篇课文教师都滔滔不绝的讲析,日复一日,学生们都在教师的大包大揽中学习,久而久之,关于语文的视觉、听觉和思维都变得不敏锐甚至是迟钝了。在这种依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养成一种惰性:就是读书时,不求甚解和懒于思考。 (三)主题的落后导致学生体验情感而不得理论上教学目标应该锁定在引领学生亲近鲁迅,爱戴鲁迅,激发对鲁迅这个人的兴趣。目标不高,但教学实践却很难达到这个目标。这正是由于传统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着一个不易察觉、而又根深蒂固的弊端,就是相信课文中的意义是作者早就赋予的、永恒不变的。而所谓的理解课文,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方法去挖掘这已经存在的意义。《孔乙己》这篇课文,已经读了几代人,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一直遵从教参的说法,把孔乙己看成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从其自身找原因,也不难发现其缺乏适应生存的能力也是其不幸的原因之一,由此获得一个启示:学会生存,这样的见解也许更有见地、更贴近生活。若是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不了情感,那要亲近爱戴鲁迅便很难。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在现今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鲁迅作品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的养成,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对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提出以下设想,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有足够的文化积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很好地传递鲁迅精神给学生,首先要对鲁迅作品有很好的领悟。因此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积累足够的文化底蕴是必不可少的。 而实际教学中也证明这一点。比如现今的教学理念提倡问题意识。而要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是教师对鲁迅作品形成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积累足够的文化底蕴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二、对于鲁迅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见解”。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维模式不断变化,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因为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的不同而有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若强调答案统一,扭曲他们自己对某一事物独到的看法无疑是在扼杀他们的思想。课文的解读,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见解力,唤起和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讲解,要避免陈旧、狭窄,力求新颖、丰富。例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可能“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和天真可爱、活泼生动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旨,会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沟通力和亲和力。 三、强调以文为本,提倡感悟法。

鲁迅简介及作品详细分类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体,可谓知言小说集: 《呐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 正传》《兔和猫》《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彷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 《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杂文集:

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书目

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书目 (本资料从网上收集,简单整理,对作品名、作者名未加核对,仅供参考)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1995-1996)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老屋小记》 史铁生 《雾月牛栏》 迟子建 《赵一曼女士》 阿成 《镇长之死》 陈世旭 《哺乳期的女人》 毕飞宇 《心比身先老》 池莉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父亲是个兵》 邓一光 《小的儿》 林 希 《挑担茶叶上北京》 刘醒龙 《年前年后》 何 申 《涅盘》 李国文 《天知地知》 刘恒 《没有语言的生活》 东西 《黄金洞》 阎连科 《天缺一角》 李贯通 《双鱼星座》 徐小斌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 《锦州之恋》 邢军纪 曹岩 《没有家园的灵魂》 杨黎光 《黄河大移民》 冷梦 《黑脸》 一合 《恸问苍冥》 金辉 《没有掌声的征途》 江宛柳 《东方大审判》 郭晓晔 《温故戊戌年》 张建伟 《淮河的警告》 陈桂棣 《大国长剑》 徐剑 《敦煌之恋》 王家达 《共和国告急》 何建明 《走出地球村》 李鸣生 《开埠》 程童一 《毛泽东和蒙哥马利》 董保存 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

《生命是一片叶子》 里瑛 《今天没有空难》 匡满 《韩作荣自选诗》 韩作荣 《在瞬间逗留》 沈苇 《鸟落民间》 张新泉 《狂雪》 王久辛 《寻觅光荣》 辛茹 《拒绝末日》 李松涛 全国优秀杂文奖获奖作品: 《微言集》 林祖基 《何满子杂文自选集》 何满子 《邵燕祥随笔》 邵燕祥 《韩羽杂文自选集》 韩羽 《世象杂拾》 唐达成 全国优秀散文奖获奖作品: 《何为散文选集》 何为 《春宽梦窄》 王充闾 《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周涛 《女人的白夜》 铁凝 《秋白茫茫》 李辉 《皇天后土》 周同宾 《从这里到永恒》 赵枚 《羊想云彩》 刘成章 《湮没的辉煌》 夏坚勇 《两种生活》 斯妤 全国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获奖作品: 《我的家在哪里》 冰心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牵牛花蔓》 严秀 《半月随笔二集》 雷加 《郭风散文选集》 郭风 《烟水江南绿》 艾煊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 (1997-2000)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鞋》 刘庆邦 《清水里的刀子》石舒清 《吹牛》 红柯 《厨房》徐坤 《清水洗尘》 迟子建

鲁迅小说特点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先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遵奉的命令。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的小说占绝大多数。 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村、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 如《药》、《阿Q正传》、《风波》、《头发的故事》等,是以辛刻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这些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借以表现主题。 《孔乙已》、《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明天》、《离婚》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 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在回顾自己的小说创作时说: ?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又说: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福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 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 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 鲁迅把短篇小说比作大宫殿中的雕栏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故事新编》中有八篇小说。 鲁迅只是取神话、史实中的?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所以?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可见鲁迅着力于发掘神话、史实素材中与现实斗争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提炼出有?为现在抗争?的题材。 《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取材于神话传说。 《补天》歌颂了劳动和创造,对?古衣冠的小丈夫?这种封建卫道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奔月》刻划了羿这个古代英雄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也揭露了以怨报德、趁火打劫的逢蒙一类人物的嘴脸;《铸剑》歌颂了眉间尺、黑衣人两个英雄的复仇精神。 《理水》、《非攻》、《采薇》、《出关》、《起死》五篇,对大禹、墨子、伯夷和叔齐、老子、孔子和庄子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借历史上的人和事,

鲁迅的价值情怀及其文化定位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卷‘??–年第”期?总第—’期‰鲁迅的价值情怀及其文化定位 兼与刘小枫先生商榷 朱贻渊 摘要刘小枫在论述鲁迅价值情怀上是站不住脚的"他的批评恰好从反面说明了鲁迅的深刻性" 鲁迅以理知为基础的价值意识正是中国’?世纪价值经验的宝贵财富?它奠定了中国文化由传统价 值体系向现代价值体系转变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鲁迅价值情怀文化定位 一 文化伟人总是被人们反复认识!反复评说?因为新的历史境遇和新的精神意向需要在文化和精神的故乡找到自己的根柢"这一精神回访因其携带着历史的境遇和期待?于是?当我们走近文化伟人时?总能在熟知的东西之外受到新的启示?听到他们新的话语" 我们又一次走近鲁迅?是在最近‘?多年" 当中国从激进的理想主义的狂热中冷静下来之后?当中国人民为相信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神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原来的被/理性的狡狯0僭越而成的信仰!价值体系遂发生漂移?失去了绝对规律支撑的信念当即冷却"于是?许多痛感这场精神危机的人急忙投入到寻找价值根柢的林中迷路之中?其真诚感人至深?其慌乱与偏狭也令人产生新的焦虑"正是在这场勘探中我们一再地遇到鲁迅" 这次我们遇到鲁迅?突现在眼前的不再是他作为伟大的文化革命旗手的全面风貌?而是他独有的!深邃的价值情怀?也就是以他深刻的经验铸造而成的!对人的生存价值的立场和态度"在我看来?这是鲁迅作为文化伟人的超历史的精神蕴藏所在?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形而上的思考?成为当今历史境遇中人们期待的话题" 鲁迅的价值情怀究竟是怎样的?有哪些具体内容?概言之?一切为了生存?将/以德感!以情系的老话头置之度外0?绝不相信那些未经理知检验的!超验的!神圣的空话))天道!王道!至善!圣爱!天国?正视凝血?对恶坚决以血偿血!以牙还牙?主张一切生存意义只在探寻的路途之中?而不在祈告!虔信之中"如果以上归纳可以成立?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我们如何看待这种情怀的问题"鲁迅的这种情怀是否正当?这一追问至关紧要"它意味着我们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这种情怀?意味着我们应持有何种情怀"许多对当代价值虚无主义深怀恐惧的人不愿也不敢接受这份情怀"刘小枫在5拯救与逍遥6一书中专章研究了这种情怀?结论是?鲁迅的价值情怀是阴冷!黑暗的?以牙还牙!以恶抗恶等于认可恶的合法?等于没有爱心?/只要理知?没有相信0的情怀固然冷峻?然而也/放弃了对同情!爱心和祈告这些神圣的东西的信赖0?进而也就堵塞了一切通往希望和追求神圣意义的道路?于是中国人将永远不会承领上帝的神恩?于是/世界只有哭泣!叹息!呻吟0?永无得救之日"刘小枫的这种看法很有代表性?也的确事关重大?因为它触及到了文化精神的命门?是当代中国文化价值建设的深层问题?不可置之不论" #? #

散文作家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 散文家是一种常见的作家型式,因为散文是一种比较随性,短篇的文章。常为杂志,报章所采用。比较著名的散文家有朱自清、冰心、徐志摩、张爱玲、郁达夫、黄永武、孙犁、劳伦斯、博尔赫斯、茅盾、宗璞、王鼎钧、珙玮、卞毓方、沈从文、钱钟书、张晓风、刘心武、逸盈玮、刘湛秋、陈染、韩春旭、逸名、汪建中等。 1、宗璞,女,原名冯钟璞,。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蜗居》、《我是谁》;长篇小说《南渡记》(《野葫芦引》之一)、《东藏记》(《野葫芦引》之二);四卷本《宗璞文集》。 《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主要作品:(一)抒情散文--《情人眼》(情话)《碎琉璃》《灵感》《左心房漩涡》《心灵分享》《活到老,真好》《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看不透的城市》、代表作《开放的人生》。 (二)小品文--《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意识流》《随缘破密》《千手捕蝶》。 (三)杂文--《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 (四)自传回忆录--《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3.卞毓方江苏盐城人。1944年生。著名散文作家、教授、高级记者。现供职于人民日报文艺部。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日语专业,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已出版《雪冠》、《岁月游虹》等多部作品。近年来在散文界长啸而出,独树一帜。 4、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服务

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服务 作者:钱理群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4年第3期 我的新书《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析》即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为第一线 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工具书,我为这本书写了前言和后记。现将前言和后记交给《语文教学与 研究》发表,希望能给中学鲁迅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前言 这是一本为第一线老师提供专业服务的工具书;服务的提供者,是鲁迅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因此,这也是学术研究与基础教育的一次交流与对话,以图改变鲁迅研究界与当代语文教育界 相互隔绝的状态。其实,大家都感觉到这样的隔膜所带来的损害:学术界苦于研究新成果不能 转化为“生产力”,语文老师则为对鲁迅文本理解不到位,难以深入而苦恼,鲁迅作品教学也 陷入原地踏步的困境。而要走出困境,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语文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这不仅 是提高鲁迅作品教学水平的关键,而且很可能是解决当下语文教育质量瓶颈问题的一个突破口。鲁迅研究者也正可以从“解读鲁迅文本”这一点上,找到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途径。这样的 参与,应该是服务,而不是指导;就是说,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将鲁迅资源转化为学生的精神 和文学滋养,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者只能提供一种理解,作为参考。而不能代替,更无 权指挥老师的教学,只能处于辅助的地位。 为了服务得好.本书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尽可能搜集了现行各种语文教材里选人的 鲁迅作品,面比较宽,便于老师们选用;二是每一篇都提供本书作者自己的一种解读,展现探 索性的新思考,以打开老师们的思路;三是每一篇都提供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各种不同的解读 观点和思路,尽可能搜罗多方面的材料,以减少老师们查检之烦,以达到多元化的理解,并从 中自由吸取与发挥,丰富教学内容;四是尽量搜寻相关作品的插图、美术作品,以供老师在形 象化教学中采用。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这些服务,做得再周到,也只能达到一个目的,即帮助老师们理解鲁 迅作品。但收入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不仅是“阅读文本”,更是“教学文本”,这是两个 相互联系,但又应该加以区别的概念。因此,语文教师对包括鲁迅作品在内的文本解读,是要 有两道功夫的:首先,是作为一个作品的阅读者,要能够读懂文本,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其次,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要教学生学习鲁迅作品,这就要求寻找到文本和学生生活与心灵的 契合点;而且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要求,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恰当地确立讲授具体课 文时的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讲什么,不讲什么)与方法。因此,我们要训练的是两种能力: 阅读文本的能力,教学文本的能力;前者是基础和前提,最后要落实到后者。本书着力点在前者,虽然也会提供一些“如何教学”的建议和思路;教学文本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老师们自 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区分阅读文本与教学文本,把包括本书在内的教学参考书的 内容,把自己阅读时的理解,不加处理、转换地搬到课堂,全部硬塞给学生,那就会适得其反。这是需要警惕的。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对老师们的教学服务,其作用又是有限的:它不能代替 老师完成从“阅读文本”到“教学文本”的转换。 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理想的方式,是教师首先直接面对鲁迅 的文本原文,在反复阅读,有了自己的初步见解(哪怕是零星的,不全面的)以后,再来看包 括本书在内的教学参考书。这样,你就会对书中提出的观点、材料作出自己的判断:哪些对你 有启发,可以借鉴与发挥;哪些是你不能接受的;哪些是没有涉及,可以作新的探索的,等等。再回过头去读文本,你就会形成自己的一种理解。然后再转化为教学。而且要在对一篇文本的 反复阅读、教学中,形成教师的个性化解读及教学方式。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开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