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二节

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光的现象及其规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学习的又一光学重要内容。光的反射既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是光学实验的一个开始,所以做好这个实验也为后面的光学规律的探究打下了基础,本节课除了使学生获得知识本身外,更重要的是掌握研究新问题的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是学生第一次定量的研究物理问题。教师要做好指导,运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深奥难理解的问题,明确探究步骤,演示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弄明白光路可逆,镜面反射,漫反射现象。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还不具备很好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不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求太严。根据学生前一节的学习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光的反射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反射现象和反射规律学生还很模糊。所以这节课应多鼓励学生勇敢的进行合作探究,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知道光路可逆,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并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和获得知识的愉悦。

图片1 2 3

课前延伸:

我们问什么能看到这些东西?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东西呢?

通过课前延伸你有什么收获?

1、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能反光;

2、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的光或是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中。

一、光的反射

光射向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闪光的露珠耀眼的钻石波光粼粼皎洁的月光

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要发生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的普遍性)

提出问题:

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呢?

图片

光的反射中的几个名词

实验探究一:光的反射规律

提出问题: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猜想:猜想……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讨论:

怎样画出光的径迹?

收集数据:

实验

光的反射.exe

..\光的反射定律实验.rm

二、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探究二光路可逆

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图片

镜面反射图片

漫反射视频

光的反射的应用

课堂练习

课后延伸

八年级物理上《光的反射》提高训练

《光的反射》提高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0分) 1.(10分)请选出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 A.日食B.水中倒影 C.小孔成像D.“折断”的铅笔2.(10分)(2018?嘉兴中考)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B. C.D. 3.(10分)如图所示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日晷计时B.湖面倒影 C.日食现象D.小孔成像 4.(10分)下列不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平静的水面上出现树的倒影 B.阳光下树的影子 C.对着穿衣镜整理衣冠

D.用潜望镜观看战壕外的物体 5.(10分)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水中捞月B.海市蜃楼C.一叶障目D.雨后的彩虹6.(10分)在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 B.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C.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 7.(10分)皮鞋擦过鞋油后,还要用鞋刷或软布反复擦几下,越擦越亮,这是由于()A.反复擦可增加漫反射效果 B.鞋油的颜色比皮革鲜艳,可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C.鞋油反光性能比皮革好,反复擦可使鞋油均匀分布,增加漫反射效果 D.反复擦可使鞋油填平皮革表面的凹坑,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镜面反射效果8.(10分)光污染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一,下列现象中会造成光污染的是()A.晚上学习时用护眼灯 B.用塑料薄膜建造温室大棚 C.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贴防晒膜 D.在十字路口的大型建筑物上面,大面积安装玻璃幕墙 9.(10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40度角入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光线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度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变为() A.100°B.80°C.120°D.90° 10.(10分)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湖面倒影B.手影游戏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人之所以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反射定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通过实验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通过身边的事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趋利避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经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社会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 【教具媒体】多媒体、激光灯、平面镜、光屏、竹针、泡沫等 【教学过程】 教授新课: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视频——回光战术视频中张飞的士兵运用了回光战术打 败了曹兵。张飞的士兵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同时把盾牌翻过来 呢?盾牌的制作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带着二个问题学习 本节知识。 观察现象 光的反射光的 反射 定律 (士 兵如 何摆 放盾 牌) 描绘出阳光经士兵盾牌表面射到马的传播路径。 根据学生的画图, 引出光的反射(板书) 光的反射定义当光射向物体 表面时, 一部分光会被物 体表面反射,这种现象 我们称为光的反射。 介绍光的反射的光路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面、入射 点、法线(定义)、反射角、入射角(三线、两角、一点、一 面)(让学生对照着桌上的实验器材) 巩固:学案(写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士兵的盾牌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呢?(拿出泡沫 板,师生演示、猜想) 展示:有的在同一平面内,有的不在同一平面内 与学生一起设计探究方案, 实验探究一: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 一平面内? 引导学生猜想,设计实验,介绍器材、强调注意事项, 做好演示。探究(各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明确用折屏法探究 三线是否共面,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让光线沿光屏投射到 平面镜入射点O 上,入射点与光屏刻度半圆中心重合,观 察反射光的位置。将有反射光的半个光屏向后折转一个角度 思考、画图、回答 观察认识光路图中各 部分的名称,并在学 案上写出。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猜想 1. 设计实验方案 2. 小组实验探究。规范 ,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期中测试题(唐礼平)

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期中测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某学生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cm” () A.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 B.茶杯的高度是11.2 C.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D.你自己的身高是16.75 2、关于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情况下,都应选地面为参照物 B.我们看到月亮在云朵里穿行,是以月亮作为参照物的 C.我们看到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是以旗杆作为参照物的 D.宇航员在飞船中感觉舱内物体均静止,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物的3.2008年5月31日,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在纽约锐步田径大奖赛上创造了9秒72的最新100m世界纪录,他在100M决赛时的最快速度大约为()他在100m决赛时的最快速度大约为()A. l0cm/s B. 10dm/s C. l0m/s D. 1Okm/s 4.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声板,这种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如图所示验钞机发出的“光”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光”,能用来控制电风扇、电视机、空调器等。对于它们发出的“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验钞机和遥控器发出的“光”都是紫外线 B.验钞机和遥控器发出的“光”都是红外线 C.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红外线D.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红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紫外线6.在下面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是: A.潜水艇利用潜望镜观察水面情况 B.光线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后面形成影子 C.站在河水中的同学看到水中的腿变短了 D.汽车司机通过观后镜看到汽车后面的物体 7、如图,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会出规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 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 C.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 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

初中物理 光的反射实验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实验教学设计

光的反射实验教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辩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象的特点。 3、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4、能在实际中能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象的特点。 5、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6、了解光的反射也有不利之处,知道光污染。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这些问题。受生活中视觉的影响,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是教学的难点。 三、课程理念 1、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四、课时课型 二课时新授课 五、教法 实验、交流与讨论 六、教具

激光电筒、半杯淡茶叶水上方充有淡香烟雾、一面毛边的玻璃砖、平面镜、 玻璃、蜡烛、白纸板、量角器等。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将室外的太阳光搬到室内吗?你见过图4—14的情景吗?(这些实际上是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了? (三)、进行新课: 1、定义: 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2、几个物理名称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电筒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 点。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 线的夹角。 3、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知识综合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知识综合练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图所示的是课本中的几幅插图,对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a)中的白光分解为七色光是由于光发生了反射 B.图(b)中激光束引导掘进方向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C.图(c)中我们能看见物体是物体发出的光直接进入我们的眼睛 D.图(d)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每条光线都不遵循反射定律 2 . 如图所示,AB为一物体,C是一个不透明的物体,若人眼在不同的区域1、2、3、4处来观察物体AB,则人眼完全看不到物体AB的区域是() A.1处B.2处C.3处D.4处 3 .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数万人不幸遇难!数百万人失去家园!以下是关于被困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佳的是() A.大声呼救 B.静等救援人员来营救 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 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4 . 《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河畔的金柳那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5 . 如图.成都锦江之上.夜色中的安顺廊桥流光溢彩,让游人流连忘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张看到廊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再进入小张的眼睛 B.小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廊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廊桥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 C.小陈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廊桥,看到了廊桥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 D.小李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越远,“取景”范围越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6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仍能在白纸板上看到光反射的径迹 B.如图乙所示,将白纸板右侧前折或后折,将不能看到光反射的径迹 C.如图丙所示的光路图可知,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一位同学的眼睛,那么,这位同学也一定会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你的眼睛 D.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同一个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了如图丁所示的反射 7 . 下列图象中,表示发生光反射时,反射角和入射角关系的是 A.B.

3.2《光的反射》说课稿

3.2《光的反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四章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单元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两小节,本节说课我们只谈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接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二、教法 1、教学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第一节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沪科2011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一节《光的反射》第一课时。初中科学中关于光学的主要内容为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是科学知识的核心内容。掌握光反射的得出过程和规律是本节内容的核心。从内容上看,本节以探究为主线,层层深入来探索光反射的规律。另外,本节内容也为后续学校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前基础】在知识方面,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颜色等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元认知”,这对本节内容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在技能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心理基础】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普遍不高,往往需要直接感性经验的支持。但八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对任何事情总想“一探究竟”,这对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及误区】对于光路可逆这一知识点,学生比较难理解。另外,对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表述上,极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现象。 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4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5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 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定律的探究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应用 2反射定律中“三线共面”这个结论的得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 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三线共面”是一个难点。 【教具准备】激光电筒,蚊烟,装有水(染色)的水槽、毛玻璃砖,光的反射定律探究仪(自制),镜子,白纸,光具盒(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初二下册物理补充习题答案

初二下册物理补充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周和小杨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说乘船的人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彩云 B.轻舟 C.高山 D.两岸 3.在拍摄房屋倒塌砸伤人的特技镜头时,总是用泡沫塑料作房屋构件的道具,其主要原因是泡沫塑料的 A.价格低 B.重力小 C.质量小 D.密度小 4.质量为100g的物体可能是 A.一台电脑 B.一辆自行车 C.一包方便面 D.一页信纸 5.如图5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 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C.声音传播的条件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6.下列四个选项中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其中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A.房间墙壁上使用吸音材料 B.在高架路两旁建隔音墙 C.在道路两旁种植花草树木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7.图7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8.如图8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9.忽略空气阻力,抛出后的实心球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如图9所示。抛出 后的实心球由于 A.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B.受到推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不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D.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10.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光的直线传播 B.小孔成像 C.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 11.小明用如图1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 同一平面内,应进行的操作是 A.沿ON向后转动板A B.沿ON向后转动板B 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 12.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 A.往右盘里增加砝码 B.从右盘里减去砝码 C.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D.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13.纺织工人在检查纺织品的质量时,要观看纺织品的布纹是否有缺陷,应该使用

光的反射(说课稿)

光的反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的第二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教案光的反射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 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案 (一) 参赛选手:严小玲 参赛课题:光的反射 参赛单位:广东惠阳高级中学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设计者: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物理科组严小玲

课题沪科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学生分析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 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 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分析和处理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教学方法 通过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 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延伸把物理融入到实际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 教具激光手电,平面镜、自制光源、实验报告一份、自制反射仪 教学环节活动 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光的反射》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4.2 光的反射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与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案:光的反射

初中物理教案:光的反射 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5“光的反射”知识归纳练习题(无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5“光的反射”知识 归纳练习题(无答案) 3、5“光的反射”知识归纳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甲、丁 B、丙 C、乙、丙 D、甲、乙 2、下列不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平静的水面上出现树的倒影 B、阳光下树的影子 C、对着穿衣镜整理衣冠 D、用潜望镜观看战壕外的物体 3、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C、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在入射角不断增大的过程中,反射角随之不断减小 4、图中有关光现象的四个情境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蜡烛在平面镜的像 B、街角处凸面镜扩大视野 C、插入水杯的铅笔好像断了 D、墙上的手影 5、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立竿见“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B、雨后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 C、城市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光的折射现象 D、电影屏幕制成白色是因为白色吸收各种色光 6、下列所示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雨后的彩虹 B、物体在水中的倒影 C、铅笔在水中“折射” D、投到墙上的手影 7、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隔着玻璃砖看木棒 B、通过平面镜看自己 C、小孔成像 D、冰透镜向日取火

8、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我区组织开展了“临淄区中华诗词大赛”活动。下列对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中,“彩云”是光的色散造成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描述的是船的速度很快 B、“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并通过空气传播到诗人耳中,诗人根据音色来判别钟声 C、“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倒影”则是光反射形成的虚像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落木萧萧下”是因为落叶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9、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小猫照镜子 B、雨后的“彩虹” C、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日晷 10、如图所示,是小记者小明同学拍摄的鄂州市滨湖北路“凤凰大桥”工程介绍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拍摄时底片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4、2光的反射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背景学生对于反射现象司空见惯,但对光的反射是否有规律可寻、遵循的规律如何、反射角和入射角有何关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究。 教材分析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主要学习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光路的是可逆性原理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光的反射所遵循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识与 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能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和自然 界中的一些现象。 2、能利用反射定律作反射光路图;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利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来解释生 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 与方 法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重点难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画图法 课前准备课前 预习 根据预习学案预习课本 教学 媒体 光的反射定律演示仪、平面镜、激光器、量角器,白纸板等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

温故知新引入新课课内探究1、什么是光源?光源分哪两类?试着列举一些实例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有多大? 3、光沿直线传播有条件吗?有何条件? 学点一:光的反射 想一想: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其它介质(如水、玻璃)的 界面上时,光还沿直线传播吗? 做一做:器材:光的反射定律演示仪、平面镜、激光器。 物理概念: 1、光的反射: 2、基本概念: 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 法线: 入射点: 反射面: 学点二:光的反射定律 1、实验探究: 2、光的反射定律: 学生活动 学生分 组探究 教师巡 回指导 教师引导 介绍各物 理概念 学生分 组探究 教师巡 回指导

专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河南中考真题】 (14年)(4分)如图1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在平面镜上。 (1)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 。 (2)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当光贴着纸板沿AO 入射时, (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3)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你的方法是 。 (4)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 。 答案:(1)显示光路 (2)不能 (3)用笔在纸板上沿着光路描画下来 (4)改变入 射角多次实验 【知识解读】光的反射定律是:“共面”、“两侧”、“等角”、“可逆”。 1. 显示光路:光屏表面 粗糙 ,可以通过漫反射 显示光的传播径迹 ,操作时要求入射光 线要 贴着 光屏入射;也可以通过 烟雾 等手段显示光路。 2. 验证共面:光屏 可折转 的作用是 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内(三线共面)。将光屏折转后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 一平面上 。 3. 探究等角:要 改变入射角(或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测量 ,探求规律,使结论 具有普遍性。注意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光线与 法线 的夹角,不是光线与平面镜的夹 角。 4. 光路可逆:光的直射、反射、折射都具有可逆性。 【核心例题】 例1. 课堂上,老师进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得出了正 确的结论。 (1)实验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 出两 条) 。 让入射光线 贴着 光屏入射,目的是 。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o ,则反射角的大小是 。根据这一组数据就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对此你的建议是 。 (3)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o 、30o 、45o 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图2所示。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 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 (4)一束红光贴着光屏沿AO 射到O 点,光将沿OB 方向射出,如果把光屏ON 的右半 边 ,在光屏ON 的右半边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在反射时,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 (5)如果一束蓝光沿原BO 方向射到O 点,它反射后沿 方向射出,这说明反 射光路是 (选填“可逆”或“不可逆”)的。 解:(1)显示光的径迹 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显示光 的径迹 (2)20o 多次测量获得多组数据探求规律,使结论

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

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一) 一、选择(每题2分) ( )1.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厘米? A.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9 B.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小明的身高为1.68 D.教室的宽度约为60 ( )2.李白的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 )3.下列词语中,含有光源的是 A.波光粼粼B.金光闪闪 C.灯火辫煌D.珠光宝气 ( )4.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 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B.常州市夏天最高的室外温度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 )5.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足因为 A.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发出雷声 B.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传播得比声音快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人耳比人眼反应慢 D.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出的地点与人的距离不同 ( )6.在校春季田径运动会400m决赛中,前300m小明落后于小王,后100m小明加速冲刺超过了小王领先到达终点.关于这次决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300m,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大 B.前300m,小明的平均速度与小王的平均速度相等 C.400m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大 D.400m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王的平均速度小 ( )7.站在平静的水池边,看到水中有一片云彩,这云彩是 A.光的反射所形成的虚像 B.光的反射所形成的实像 C.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D.光的折射所形成的实像 ( )8.我们常常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在“观察动植物的细胞”实验中,使用的观察工具是 A.放大镜 B.望远镜 C.潜望镜 D.显微镜 ( )9.在北方寒冷的冬季,供暖的热水一般是把热电厂生产的高温水蒸气通到冷水中得到的.水蒸气通入冷水中产生的物态变化是 A.液化 B.汽化 C.蒸发 D.凝华 ( )10.地球赤道全长40076km,若用速度为250m/s的远程大型客机沿地球赤道航行一周,需要的时间是 A.160.3h B.160.3天 C.44.5h D.0.445h ( )11.下列情景中.一般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_从楼上落下的物体 B.正沿跑道起飞的飞机 C.即将进站停靠的火车 D.随输送带运动的纸箱 ( )12.在严寒的冬天,挂在室外一直冰冻着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发生了 A.蒸发现象B.熔化现象C.凝华现象D.升华现象 ( )13.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A.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号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装有消声器 D.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光的反射》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②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①难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节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小组汇报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

“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程序)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靶心,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激光笔迅速的击中靶心,(同学们会非常兴奋的拿出激光笔照射黑板上的“靶心”, 你根据什么知识这么迅速击中的啊(光沿直线传播)很好,老师加深难度了,不许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用笔直接照射黑板,请运用你身边的器材仍然用笔击中靶心吧,(同学们会积极的用身边的小镜子把光反射到黑板上)进而教师提问,这又是什么原因那?原来是光遇到镜面后发生了反射把光反射到了黑板上,那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很多不发光的物体如:你我书本等他们本身并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他们,就是因为光射到他们的身上后反射到人的眼睛人们才看到的,物理学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就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光的反射知识。(板书)这样的设计是通过一个射击的小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光的反射在生活中很常见,谁能来说一说生活中的反射想象都有哪些啊。(学生说出很多,如:光射到书上发生反射后射入人眼,人能看见书。人能看见镜子是因为光射到镜子上后发生了反射射入人眼使人能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等等)通过大家的举例发现都是有光射入物体又有光射出物体的。(教师板书光的入射光线和镜面及反射光线等)从而介绍入射点反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 线入射角反射角及法线等在物理现象中的物理名词。(这样的设计是我个人认为初二的学生接触物理学实验不是很多,而且自主探究能力较弱。为了为后面的探究实验更加顺利进行,降低难度所以老师先明确了各个物理名词)

上海初中物理竞赛教程教案光学

课程引入: 提问: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下,紧闭双眼,任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灯泡,萤火虫等) 2、光的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把一支削得尖且细的铅笔,在一张硬纸片的中心部分扎一个小孔圆圈。小孔的直径约三毫米,设法把它直立在桌子上,然后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点上一支蜡烛,放在靠近小孔的地方。拿一张白纸,把它放在小孔的另一面。这样,你就会在白纸上看到一个倒立的烛焰。 (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传播需要时间 8m,即光速(3)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1s内传播3X10 8m/s=3X105km/s V=3X10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现象————光在两种物质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 的现象 (1)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将光具盘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小门和光具盘保持在同一平面,观察到光具盘上显示放射光线,当把小门向后转过一定角度后,小门上将不能显示放

射光线,这个现象表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实验时,当入射光线为AO时,反射光线为OB;当入射光线为CO时,反射光线为OD;当入射光线为EO时,反射光线为OF,这一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总结————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不同的表面对光的反射是不一样的。 (1)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 (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讲完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了?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解答:(1)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光的反射。黑板上“反光” 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 “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烈,所以黑板“反光” 时粉笔字反而变得看不清楚。 (3)为了保护同学的眼睛,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是:改变同学的座位位置,或改变黑板的角度。用不反光材料。 2、平面镜 (1)平面镜成像 特点: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方向相反,平面镜成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利用 二、实像与虚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是光线直接射到我们眼睛里而让我们看到的,一般来讲实像都是倒立的。比如:光的直线传播中小孔成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