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故事化趋势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3期·新闻传媒·
纪录片的故事化趋势
张 慧
(重庆市 江北区新闻信息中心, 重庆 401147)
提 要:近年的纪录片创作表现出故事化趋势。纪录片故事化有其诸多原因并有助于加强传播效果。纪录片
的故事化技巧包括细节、长镜头、组织拍摄、真实再现等方式。但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构成对纪录片真实价值的扭
曲。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纪录片真实价值;拍摄的方式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342(2008)03—76—02 收稿日期: 2007-12-14
作者简介:张慧(1970-),女,重庆市江北区新闻信息中心记者。
一 近年来纪录片的故事化趋势及其原因
近年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一些以往只能在故事片当中看
到的手法,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纪录片当中:真人扮演、画
面分割、MTV、动画等等。从国外的《蓝色警戒线》、《华氏
911》、《超码的我》,到国内的《北京杂种》、《记忆》、《大奥的
故事》等等,无不如此。
以本色自然为魅力的纪录片,为何越来越趋于故事化,
这大概有如下原因:对故事的欲望是人类的本能,情节化符
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对于这点,大家都明白并且认同。中央
电视台《生活空间》和上海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广告语分别
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和“聚焦时代大变革,记录人生
小故事”,都体现了对“故事”的看重。
真实是纪录片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作品所
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必须得到形式的强有力支持。只有发现
并梳理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将其转化成为主题服务的情
节,纪录片才会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格里尔逊曾提出纪录片
“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的观念,匈牙利电影美学家贝拉·巴
拉兹也认为,纪录片“必须在经验世界的广阔天地中发掘出
最有特征意义、最有趣、最可塑造和最有表现力的东西,并且
把自己的倾向性和思想意图异常鲜明地表现出来”。①故事
化是增强纪录片可视性、唤起观众情感共鸣,摆脱空洞乏味
的有效途径。
社会变革带来的人的观念的变革,使纪录片的策略和风
格,在不断变化发展。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互相汲取美学营
养,诱发了纪录片对故事的追求。媒介市场化带来的收视率
压力,要求纪录片既要叫好,又要叫座,从时尚文化中吸取合
理因素,完美的故事性无疑可以使纪录片拥有更高的收视
率。因此,有思想力度,又好看,已经成为纪录片能否顺利进
入国际纪录片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 纪录片故事化的技巧
要让纪录片“好看”,说故事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发现并凸显平凡生活中的戏剧性是惯常的做法。利用
生活中

的矛盾冲突,进行铺垫、悬念、起伏、省略、重复等技巧
设置,对素材进行故事化剪辑。纪录片《大家庭》以强烈多样
的矛盾冲突营造悬念氛围,构建一个四世同堂家庭的故事,
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这部用DV拍摄的小制作纪录片因
为“极好地展示了现代纪录片的风格,也就是一种真实而又
具有故事性的表现手法”而力挫群雄,获得了2005年中国
(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最佳纪录片奖。细节能勾勒出一个
人的精神和情感,能增强故事的状态和张力。纪录片《船工》
中,老船工谭邦武回忆起妻子在世时隔着窗子叫他吃饭的情
景,不禁伤心落泪像个孩子,这个细节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
动。
在细节上做文章更是能够把枯燥的历史文献片变成律
动的历史。陈晓卿谈到表现慈禧西逃有多种方式,但最好的
一种是从一个细节讲起,说河北的一个县令正在堂上办公,
突然来了一道圣旨,要他准备一口大铁锅,买多少菜,他一下
就懵了,说到底出了什么事?然后慈禧来了②。这个细节把
当年的气氛全都找了出来,“让历史有了风情”。正因为深谙
此道,历史文献片《百年中国》的选材基本原则里就包括“细
节选择,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③。纪录片《重庆大轰炸》采
用了“分层法”进行采访,对5年中的生活细节和历史细节掌
76握得细致入微,几乎可以让观众触摸到现场的气息和味道。
长镜头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大家都知
道的。在优秀纪录片《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等
片里都有长镜头的精彩表现,《龙脊》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
老爷爷从门外走进考场看外孙考试,然后在考场转悠,结果
被监考老师劝出这段长达3分多钟的镜头有力地表现了画
面主体复杂的心理变化,堪称经典。另外,特写也是增强故
事化的有效手段。特写包括视觉特写和听觉特写,它能起到
隐喻、暗示、放大、强调故事的作用。
组织拍摄的方式在中外纪录片中都有运用,其中不乏优
秀之作。十多年前轰动上海、曾创下高达36%的高收视率的
纪录片《毛毛告状》中,法庭开庭正式宣判之后,编导王文黎
直接出镜,抱起小毛毛走到父亲赵文龙面前,让他们父女相
认,赵文龙热泪盈眶。编导在这里成功地把人物的情绪激发
出来,把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
真实再现和扮演也被应用于纪录片。美国后现代新纪
录电影的代表作品《蓝色警戒线》(The Blue Line)中,导演因
为对警方结论的怀疑而以独立身份介入了对一起警察遇害
案的司法调查,他将证人们不同角度的口述所见,都用真实
再现的方法展现出来,在再现里,使用了包括特技、慢镜头、
后现代音乐在内的很多技法。由

于这个片子获得了巨大的
成功,原来的判决被翻了案。在这个片子中,真实再现成了
探索真相的途径。
在纪录片历史上,象美国NBC制片人露茜·贾维思的
《卢浮宫》、《克里姆林宫》、《故宫》等不少经典纪录片都有导
演故意安排的扮演场面,有意用细部蒙太奇、反映法、特技模
拟等扮演手法来重演历史事件,而且获得成功。
三 纪录片故事化遵循的原则
在当今的国际影视纪录片中,运用故事片创作的手段给
观众再现出现实情景,已成为惯常的做法。但是,纪录片的
故事化必须坚守一个底线,那就是不能构成对纪录片真实价
值的扭曲。上文提到的组织拍摄和真实再现等方式如果使
用不当,就会影响纪录片的品质甚至声誉。
组织拍摄的分寸把握非常重要,与《毛毛告状》相对比的
是上海东方台拍摄的纪录片《不了情》、《情未了》,由于记者
的介入,破坏了特殊情形下父女之间敏感而脆弱的情感交
流,使千里寻亲的女儿始终无法与父亲建立起一种正常的父
女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组织拍摄应该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
趋势,适合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能粗暴介入被拍者的
生活,甚至把拍摄对象当成演员,强迫或诱导他们做违背本
性的表演。组织拍摄本身并不必然导致虚假,而削足适履,
让事实去迎合某种既定的观念,或追求某种煽情或哗众取宠
的效果,那就违背了纪录片的原则。
“真实再现”也必须有所依凭而不能象故事片一样天马
行空。2006年出品的英国故事片《总统之死》就是一部高度
模仿纪录片的故事片,它虚构了美国总统布什遭到狙击手枪
杀的“新闻”。该片不仅仿效了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现场猝
不及防、匆忙开机而造成的动荡镜头,而且还模拟了对FBI
特工、白宫顾问、记者、反战人士等虚构角色的访谈。但是,
无论故事片被“做”得如何逼真,也不过是增强了娱乐功能,
与纪录片的震撼性是不可比拟的。
值得警惕的是,就象《总统之死》这种故事片被高度“纪
录片化”一样,不少纪录片也在不遗余力地“故事片化”,现在
一些纪录片的情景再现已经类似电视剧的方式,有很多人物
特写和生动的对话等,这是非常越轨的做法。当涉及到扮演
时,必须要明确告诉观众而不能“以假乱真”。否则会使观众
丧失掉对纪录片的信任感,纪录片会因此失去其操守和品性
而沦为媚俗的娱乐泡沫。因为对于高品位的纪录片观众,宁
愿接受现实的缺憾,也不能忍受虚假的完美。
纪录片《南京》在这点上就处理得很好。《南京》邀请了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一些非常有名望的演员来重现,但在之前
已明白告知了观众下面进行的是表演,而且表演中

叙述的是
历史记载的真实的文字语言,没作一点改动。即便如此,扮
演、再现等手法也绝非纪录片创作的根本方法,绝对不能把
新闻事件的记录现场变成剧情片的拍摄片场。纪录片的本
质在于它受制于现实逻辑。事件发生时,对“镜头在场”的要
求使纪录片受到极大制约,却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小川绅
介强调“对于纪录片来说,时间是第一性的”。对“镜头不在
场”,他恨不得跳楼。
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曾经很有远见地指出,纪录片作
者“造型的冲动”会“促使他依照自己的想象来选择自然的素
材,借助于他们掌握的各种技术来改造它”,“结果,逼真的复
制便被通过画面手段来洞察或解释可见世界的努力所替代
了”④。因此,在纪实与造型两种倾向中寻找平衡是纪录片
的诀窍之一。创作者追求纪录片的故事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不能过头。无论是真人扮演、组织拍摄,还是画面分割、
MTV、动画等等,都只能是纪录片的一种创作手法,是方法、
工具而不是目的。一句话,真实是“道”,故事化是“术”,
“术”必须服从并服务于“道”。
注:
①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
12月版,第166页。
②吕新雨:《纪录中国》,三联书店2003年7月出版,188页。
③肖同庆:《影像史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6月出
版, 194页。
④《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
月出版, 325页。
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