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1、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有机体论: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

3、社会进化论: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4、迪尔凯姆(涂尔干):社会事实(科学事实)是构建社会理论的基石,著有《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等。用统计方法研究自杀、死亡、出生等。

5、韦伯:理解社会学奠基人。社会学最重要的目标是解释社会行动或行为。行为分类(工具、价值、情感)、权力与权威驱动

6、简述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看法

(1)人们之所以能从分散孤立的状态集聚为整体的社会,是因为人们的社会感情,而这种感情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构成的基本组织是家庭,因此,家庭是社会学考察的主题。

(3)社会以人们的社会合作为基础,分工则是社会喝足的体现。

7、简要说明当代欧洲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视角

(1)孔德: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其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主张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8、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动态平衡与运行依赖其构成部份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功能是社会组织或机构存在的理由,通过功能理解社会存在。

9、简述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各部份并不是作为整体的一部份而平稳运行,他们是相互冲突的。社会资源、权力、声望的有限性所导致的冲突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进化的动力。

10、简述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视角:社会个体与群体如何相互作用,并使这种作用具有实质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2、社会实在论: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只能从社会规范、结构与制度上才能理解人的行为。

3、社会唯名论:个人及其行动具有先在性,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它坚持还原论的方法,认定只有认识人才能认识社会。

4、社会关系: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5、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

6、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7、文化模式: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简述社会的定义及其内涵

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1)社会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

(2)社会是一个互动体系

(3)社会是关系的体系

9、社会的基本要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10、简述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社会关系

(1)纽带的角度: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2)社会关系的性质的角度:结合关系、分离关系、混合关系

11、文化的含义: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

特征:(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12、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

(1)符号:一种约定,它表达自身之外的事物。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2)价值观: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满足的程度的评价,它是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应该与否的观念。

(3)规范: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体验的期望。规范是一种社会约束力量。

14、社会学如何理解文化模式?

第一种文化模式的理解用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本质性区别,比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文化模式,不同民族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第二种对文化模式的理解是从功能角度出发的,它指的是任何文化体系中在较大时空中发挥功能的、由文化丛结合而成的整体。

15、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文化导向功能、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文化的传续功能(社会化过程)16、如何认识文化传播?

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人类文化的分布图,从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似中推测它们历史上的联系。

17、比较合作和竞争这两种社会互动类型的特点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互动双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为。特点:目标一致,有共同的目标;对于如何达到目标能够取得某种共识;在行为、行动上相互配合;合作双方相互依赖、讲信用。

竞争则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特点:它是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被争夺的目标是较少的,较难获得的;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目标,儿不在于反对竞争者;竞争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得过程。

3、再社会化: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4、同辈群体(同龄群体):指具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年龄相仿的社会群体。

5、代沟/代差:形容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6、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1)从个体角度看

人的需求(物质的、精神的)来自社会,个体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首先必须溶入社会,也即社会化。

(2)从社会角度看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要发挥其功能,必须对要素进行整合,而社会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作为个体的人。

●可能性:

(1)人有较长生活依赖期

(2)人有较强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的能力(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

7、个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家庭。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

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包括日托中心)。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最主要因

素。

●同辈群体。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

即同辈群体。同辈群体对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工作单位。工作单位不仅是个人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而且是检验个人前期社会化成

果的场所。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知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

生活方式等,具有极强的舆论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对人的社会化产生着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8、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

9、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

(1)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它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又称继续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即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如新兵入伍、劳教、加入黑帮等都是一再社会化。

10、论述环境因素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环境因素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也称文化环境。它是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个人社会化的环境要素是十分复杂的,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要素如何,他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结果。我们常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指出了环境因素对人的重要影响作用。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家庭。在各环境要素中,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因为,童年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主要通过家庭来进行;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第二,学校。学校教给个人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独特的组织方式帮助个人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培养组织纪律性;培养知识吸收能力和创造基础;通过筛选淘汰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第三,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文化等条件建立起来的同伴或朋友关系,对个人社会化有着特殊的影响。在同伴群体中,社会化过程的限制和陈规最少,选择余地最大,个人是在无意中社会化,而且多按自己的兴趣社会化。同辈群体的社会化过程还带有鲜明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特征。第四,阶级。阶级是阶级社会的重要社会化因素。阶级地位的不同,经济地位的巨大悬殊、社会等级的巨大差别,会影响到人的尊严和权利、物质条件的优劣、接受教育的机会、社会流动的状况、行为模式以及认识结构的心理发育等各个方面。第五,工作单位。个人有大量时间是在工作单位度过的,因而工作单位对个人具有显著影响,也是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第六,社区。社区是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社会化的各个方面。第七,大众传播。这是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化因素。在现代社会,电视、广播、书报、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通过这些媒介,个人不但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且在知识、技能、价值标准、角色能力等的学习方面开始出现“无师自通”的情况

11、分析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1)心理上的断乳: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为青少年扩大视野创造了条件,但是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也给青少年对价值的选择,即从中选择合理的东西带来困难,因为青少年缺乏经验、知识尚不丰富。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的知识不足、经验短缺,而且富于想象,所以他们往往缺乏对理想的可及性的判断,因而有时显得过于理想。

(4)社会的迅速变迁。在迅速变化得社会,各种新现象、新观点不断涌现,一些价值观念来不及沉积下来即被更新的观念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实际上处于文化、价值、规范的流变之中,而难以形成比较固定的可以效仿的东西。

(5)代沟

第四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指人们以相互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对别人的行动采取回应。

2、社会角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4、自致角色: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5、角色紧张:有的人参加了大量不同的社会活动,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以致出现没有基本的时间和精力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

6、角色冲突: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着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

7、社会互动类型

不同主体间的互动: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

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和冲突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

功能:促进对自我的认识、满足行动者需要、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8、比较合作和竞争这两种社会互动类型的特点

合作:人们或群体为满足共同利益或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行动,这些利益或目标单靠一方难以实现,甚至是不可能的。合作可以是自发的、传统的、被指导的或契约的(合作的条件)

竞争:遵循一定规则的合作性冲突,竞争者通过各自努力去达到目标,打败对手并非主要目的。

9、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

(2)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3)人们通过解释他人的行动中所将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

(4)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景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

(5)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10、戈夫曼的拟剧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与人生是一个舞台,我们扮演不同角色。

●我们努力塑造能被观众接受与认肯的形象。

●人都有双重人格,在前台与后台有泾渭分明的表演

●社会规范制约与影响我们在前台的表演,而把不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掩藏在后台。

●如果你是一名观众,不要把前台的我与后台的我混淆

11、库利的“镜中之我”的基本观点: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12、符号互动论的含义: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代表人物:,米勒、托马斯、库利、布鲁默、G.库恩

13、简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功利角色与表现角色14、简述社会学对集体行为的解释

人们在参与集体行为时通常表示出对某种行为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并表现出类似的行动,这种共同的态度和类似的行为是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的情绪的感染而形成的。

14、社会网络的含义:以某一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成员为基础形成的纵横交叉的关系。

基本要素:关系、结点、范围、密度、强度

15、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基本假定:社会个体不是一个自足体

社会互动是相互交换有价物(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过程。

人的需要决定交换。

交换的基本原则是公平与互惠。

16、社会互动的理论有哪些?各有何特征?

(1)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有米德、库利、布鲁默等。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心灵、

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的使用为先决条件,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人具有使用符号的能力是社会存在的根据;在各种符号中,语言是自我形成的机制,人在互动中主要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在人际互动中人们学习符号的意义并将其内化,发展出自我。社会内化的同时个体不断外化;人的行动是能动的,而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映。人在符号互动中学会行动的限度,并在这一限度内有目的的自由选择行动;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景的定义的影响,即根据"镜中我"不断调整自我,这也是一种符号互动。互动双方都不存在于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之中,在互动中通过协商定义着自身和对方。

(2)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和埃默生。主要包括霍曼斯的微观交换理论和布劳的社会结构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它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3)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和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互动是角色的互动,在互动中人们都遵循着一定的角色规范,如果一方角色失调,互动就会中断。而且在互动中,人们还通过扮演他人而对对方的符号意义进行理解并判断他人的反应;角色的形成和扮演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互动是角色存在的前提。

(4)参照群体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自我的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都受个体的参照群体的作用。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所属的群体,个体以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标准,并将其作为自身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个人的参照群体与其实际从属的群体有可能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有关机制,从而揭示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17、社会资本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资本: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

现实意义:社会资本对社区治理、公民社会和国家福利、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世界银行认为社会资本的特点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社会交往质量和数量的制度、关系和规范。社会资本不仅仅是支撑一个社会的制度的加总,它更是把它们合在一起的粘合剂,社会资本是经济增长、公民社会和有效政府的重要前提条件。

18、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应该是对症下药。如果是体制问题,那就要进行改革,制订一个能够减少矛盾、减少冲突、提高效率的好体制。如属于个人问题,则要通过提高个人修养和加强学习来解决。加强学习,其中一条就是要学点社会角色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正职守“正”道,副职守“副”道。如果大家都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领导层就不容易角色失调。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社会成员,其实都应该学一点社会学知识,学一点社会角色的知识。这对我们更好地履行社会角色,是大有好处的。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初级社会群体: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3、内群体: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

4、外群体: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

5、参照群体(参考群体):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人类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所参照的群体。

6、家庭类型(家庭结构类型):因家庭的组成方式不同而归纳的不同类别。

7、社会群体的特征:

1)有直接、明确而持久的社会关系——血缘、业缘、地缘、趣缘关系

2)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相同的身份标识,如军服、校徽、资格证书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以群体的认同感区分

4)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共同的目的以及一致的行动

8、群体的类型:

(1)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大群体和小群体

(2)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3)依据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4)依据结成群体的缘由划分: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5)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内群体和外群体

(6)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9、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类型:家庭、儿童游玩群体、邻居、朋友圈子

10、家庭的主要类型:

核心家庭、夫妻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功能: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养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满足

11、家庭生命周期:一个家庭从形成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8个阶段:

阶段1:婚后夫妻2人家庭--没有孩子

阶段2:抚养孩子家庭--从第1个子女出生到该子女2岁半

阶段3:学前儿童家庭--第1个子女2岁半到该子女6岁

阶段4:入学儿童家庭--第1个子女6岁到该子女13岁

阶段5:青少年子女家庭--第1个子女13岁到该子女20岁

阶段6:家庭成员出走阶段--第1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离家出走

阶段7:中年夫妇家庭--空巢到退休

阶段8:老年夫妇家庭--退休到死亡

12、家庭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趋势

演变趋势:家庭的生产功能已经丧失,父系父权的家庭制度因而丧失了其基础之根本。伴随着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男女两性的关系也趋向平等。

13、论述初级社会群体的正负功能:

正功能: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抑制个人发展;

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的忠诚

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1、社会阶层: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区群体。

2、社会分层: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3、社会流动:指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4、垂直流动(纵向流动):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

5、水平流动(横向流动):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6、代内流动:指个人在其一生中的社会地位的变动。

7、代际流动:指子代相对于父母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

8、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

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2)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时是相互联系,有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这三个标准又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当然,这种相对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三者都同等重要。

9、马克思阶级分层理论与韦伯阶层分层理论的区别:

(1)理论性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建立在对现象的本质进行抽象的基础上,而韦伯的分层理论则属于分析性的类型概念框架。

(2)分层标准:马克思将分层现象或阶级划分的根源归之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并主要在经济决定论的意义上看待分层问题,而韦伯则是从经济、社会和政治多维的角度来看待分层问题。

(3)意义背景:马克思的阶级意义依附于动态的宏观历史过程,而韦伯的分层框架的意义背景则是基于个体性的社会行动以及这种行动得以展开的静态社会关系结构。

10、研究社会分层的方法:

(1)、客观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准,如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区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可以是综合的社会经济地位或职业分层。

(2)、主观法(自我评分法):要求被访者根据某种标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阶级进行定位。

(3)、声誉法:由熟悉社区情况的人按照事先规定的分层标准,对本社区成员进行评价并进行阶层归类的方法。

11、简述功能学派的社会分层理论及受到的挑战

基本观点:社会不平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事实上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也是必要的。

挑战:(1)先赋性或继承的优势可能会影响到不同资源的分配;

(2)能力较强未必能得到高报酬;

(3)教育不均等导致地位获得未必是均等的。

12、社会流动的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分层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

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2)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代际流动:指子代相对于父母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

代内流动:指个人在其一生中的社会地位的变动。

(3)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

结构性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自由流动: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成就的原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13、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社会结构的性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家庭背景、社会网络资源14、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精英循环:即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替代老精英。

精英循环受阻的结果: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或者造成新精英用暴力推

翻过时的、无能的统治者精英。

15、试述我国目前社会分层的特征及影响

(1)政治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但经济分层变得越来越重要

(2)原来的阶层内部发生了剧烈的分化

(3)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我国学者爱对中国社会阶层进行划分时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标准,也反映了职业所具有的综合意义。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

存在问题: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弱势群体问题。

16、我国社会流动的现状:地域流动、职业流动、身份流动

趋势: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流动模式在趋于普遍化,其社会独特性在弱化;

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显示:中国越来越趋于开放;

我国职业结构正在发生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的高级化变迁趋势,带动了我国社会

等级位序的整体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机会;

形成一个合理、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

17、社会流动的功能:

垂直流动:影响社会的阶级、阶层和产业结构。如果一个时期内向上流动的频率超过向下流动,说明社会在进步,反之,说明社会在倒退。

水平流动:使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和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影响着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同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它带来人员的交往,有利于各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能打破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18、社会需要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原因:

(1)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加强社会整合程度;

(3)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

(4)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19、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

(1)工农业二元发展的差距巨大;

(2)城市化建设的滞后性;

(3)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性;

(4)社会差别与地理差别的重叠性。

20、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条件:即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

(1)、个人条件。又分为先赋条件和自获条件。

先赋条件指个人与生俱有的或自然得到的属性。例如:家庭出身、性别、种族、年龄等等。自获条件是指个人由于自己的行为或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一些属性,例如:技术、知识、个人成就、工作经历等等。动画演示

在传统社会里,先赋条件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而现代社会里职业地位确定越来越依靠自获条件,因为,现代社会,职业高度分化,职业所需要的专业化知识及经验大多是后天获得

的。以自获条件作为职业录用标准是机会平等原则的体现。意味着,在职业技能面前,人人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这样,就打破了人为的壁垒,形成了开放型的分层体系和整个社会范围内有效的人才循环和流动,充分发挥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社会条件。主要有:就业制度、就业机会和文化观念。

就业制度直接规定了人的就业方式,过去国家分配,不管你是否愿意,专业是否对口,管的过死,不利于人才的利用和发挥。现在双向选择,自由流动,有利于人才的流动、选拔和使用。

就业机会的平等是以机会存在为前提的,能否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机会的大小。

文化价值观念中与人们获得职业有关的主要是职业声望观和社会流动观。职业声望是人们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职业的一种比较一致的价值评价体系。有高低顺序之分,这个顺序决定了人们的职业选择,趋高是必然的。

社会流动观是人们对空间迁徙和社会地位变化所持的基本态度。社会流动观受到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第八章社区

1、社区: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社区包含三方面涵义:社会互动、地域和共同约束

2、农村社区(乡村社区):指主要以农业活动为基础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3、城市社区: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4、城市化: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5、社区建设:是指政府、社会机构和社区居民强化社区要素、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的过程。

5、社区的构成要素:

●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一定的地域界限;

●共同的社会生活;

●社区文化;

●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6、传统乡村社区的特征:

(1)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

(2)经济活动相对简单,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自给性强;

(3)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社会意识易趋于封闭和保守;

(4)社会结构简单,表现在职业结构单一化,社会阶层分化程度较低;

(5)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7、城市社区的特征:

(1)人口集中,异质性强;

(2)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

(3)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4)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

(5)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较松散;

(6)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8、社区研究的理论及基本内容:

区位理论

芝加哥学派是区位理论的创始者。代表人物是帕克。

基本观点:把社区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空间单位,研究社区居民及其活动的区位分布,通过区位关系来反映、透视社会关系。

研究方法:社会实地观察,进行实证研究

9、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区建设的内容: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等,核心是社区管理和对居民生活的社会服务。

10、城市郊区化的原因: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使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空气污浊,不

适于人居住;城市的中心区社会治安情况差,居民有不安全感;城市中心区的底价高昂。

相比之下,城市郊区具有地价便宜、环境适宜之特点。

影响:一方面,郊区城市化缓解了老的中心城市过分拥挤、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和发展空间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衍生了新的经济社会问题,如:土地浪费、城郊矛盾、产业结构单一、阶层区域分离、城乡矛盾。

11、虚拟社区与大学生的社会化

虚拟社区是由网民在网络空间进行交往而形成的具有某种身份认同和互动功能的共同体。目前,虚拟社区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新主体。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社会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在虚拟社区中,大学生的社区互动方式不同于实在社区的社会互动方式;在虚拟社区中,大学生的文化内化方式不同于现实社区的文化内化方式;在虚拟社区中,大学生角色扮演知识的学习和集成也不同于现实社区。进而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社会化古城中会存在以下问题: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非理性行为增多;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文化的冲突;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信任泛化或信任缺失的现象。

12、结合实际讨论户籍制度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

户籍制度:以户口登记为基础,对人口进行管理的制度。户籍制度成为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从而对农村城市化产生了直接的巨大影响。另外,户籍制度背后的一系列与之相联系的、对持城市户口者的多种优惠政策,成为了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实质性障碍。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大连理工大学《社会学原理与方法》20秋在线作业3答案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根据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划分的社会互动情景是()。 A.社交关系 B.情感关系 C.工具关系 D.混合关系 答案:A 2.统计学抽样调查中,一般以()为界。 A.30 B.50 C.100 D.120 答案:A 3.询问调查对象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态度以及社会心理状态的问题属于()。 A.事实问题 B.行为问题 C.态度问题 D.观念问题 答案:C 4.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 A.消极的控制 B.积极的控制 C.非正式控制 D.外在控制 答案:B 5.以下各项中,不属于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的是()。 A.未成年人 B.生理上有某种残缺或受到某种损害的人或群体 C.心理上有某种障碍和创伤的人 D.社会关系上出现某种不适应或对立的人、群体或社区

答案:A 6.社会互动的理论包括()。 A.符号互动论 B.戏剧理论 C.社会交换论 D.本土方法论 答案:ABCD 7.简单随机抽样包括()。 A.抽签法 B.随机数表法 C.等距抽样法 D.分层抽样法 答案:AB 8.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A.技能社会化 B.结构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E.性别角色社会化 答案:ACDE 9.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基本内容包括()。 A.私有化社会的阶级斗争 B.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C.阶层分析 D.阶级分析 答案:ABCD 10.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

A.普遍性和变异性 B.复合性和周期性 C.破坏性和集群性 D.结构性和功能性 答案:ABC 11.率先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是美国。()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2.回报都是有形的。()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13.负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4.对比值就是两变量值的比值。()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15.频数分布是不同类别在总体中的相对数量分布,而频率分布则是不同类别在总体中的绝对数量分布。()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社会学原理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A

《社会学原理》复习纲要A 一、单项选择题 1.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文 2.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同 D.角色失败 3. 在违法的行为发生后,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惩罚的手段来予以制裁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内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4.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称为()。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 子女成婚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 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8. 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生活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9.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0. 学校教育属于()。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1.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A.功能整合 B.结构整合 C.符号整合 D.关系整合 第 1 页共4 页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社会学原理作业二

) 二(社会学原理作业 社会学原理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普那路亚家庭又称 A. 血缘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偶婚 制家庭 D.专偶婚制家庭 2.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在一切婚姻动机中,只有______才是自始至终起决定

作用的稳定因 素。 A.经济 R.爱情 C生育。 D.道德 3.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通常工人是以 ______的身份,参与反抗企业组织的制度或待遇条件。 A. 个人 B.正式群体成员 C.非正式群体成员 D.组织 4.从社会流动的动因来看,我国目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属于 A.结构性流动 B.自由流动 C.垂直流动 D.水平流动

5.某学者指出某城市在交通繁忙的市中心规划建设商业中心将造成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他主要 运用了 A.区位探究法 B.社会体系探究法 C. 社会冲突探究法 D.社区行动探究法 6.在社区研究中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

的研究,于1929年以《中等市镇》为研究成果的学者是 A. 派克 B.林德 C. 林德夫妇 D.滕尼斯 7.根据离轨行为的“标志论”解释,产生离轨行为的原因是 A.离轨者为了缓解下意识的犯罪感 B. 社会的解体 C. 离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D.违背厂官方社会控制机构制定的离轨准则. 8.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互惠行为的是 A.中国通过谈判加入WTO B.商业活动中

的买卖行为 C. 夫妻在感情上的相互理解与支持 D.大学生参加“科技支农”的志愿者活动 9. 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范围最广的社会行为是 A. 消费行为 B.经济行为 C. 政治行为 D.文化行为 10. 城市有别于乡村的根本特征是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3)主要特征: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体系;公私关系分离;为事

大工18春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在线作业2辅导资料

大工18春《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在线作业2 1、C 2、A 3、B 4、A 5、C 一、单选题共5题,20分 1、大量日常生活中的角色都是()。 A不自觉角色 B自致角色 C开放性角色 D规定性角色 正确答案是:C 2、()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到19世纪30-40年代,在欧洲基本完成。 A1789 B1790 C1791 D1792 正确答案是:A 3、人一出生就具有的角色叫做()。 A自致角色 B先赋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自觉角色 正确答案是:B 4、个人社会化中第一要素是()。 A家庭 B学校 C朋友 D大众传播媒介 正确答案是:A 5、()的著作《自杀论》被许多社会学家誉为社会学的“圣经”,标志着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彻底分离。 A奥古斯特?孔德 B赫伯特?斯宾塞 C埃米尔?迪尔凯姆 D马克斯?韦伯 正确答案是:C 二、多选题共5题,20分 1、社会角色失调的类型有()。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E角色矛盾 正确答案是:ABCD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四十余年来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一系列变化,

具体表现在()。 A产业结构的变化 B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C闲暇时间的增加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E生产关系的变化 正确答案是:ABCD 3、“镜中我”理论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 A我们观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B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 C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D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自我在初级群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正确答案是:ABC 4、社会化的内容有()。 A传授基本生活技能 B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C指点人生进取目标 D培养担当社会角色 正确答案是:ABCD 5、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而已,是空名,而非实体的社会唯名派代表人物有()。 A韦伯 B吉丁斯 C斯宾塞 D迪尔凯姆 正确答案是:AB 三、判断题共10题,60分 1、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社会非常像人类的机体或任何活的有机体。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是:B 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本质上是生产力的总和。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是:A 3、没有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是:B 4、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A错误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A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A 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D C A A B C C 1.社会学一词最早就是由( D )提出来得 A 、涂尔干 B 、马克思 C 、斯宾塞 D 、孔德 2、社会学得研究对象就是( D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运行 C 、社会制度 D 、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得意境迥异,从社会学得理论角度来瞧,它体现了( C )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孔德认为人们得思想或智慧要经历得三个阶段依次就是( D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从费孝通教授得学术经历可以瞧出( C )得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 、社会问题研究 C 、社区研究 D 、民俗研究 6、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得地位与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A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与边际文化 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得物质成果称为“浅薄得文明”得观点出自( A ) A 、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 、马林诺夫斯基 C 、克罗伯 D 、傅立叶 8、一般地说,家庭建立得基础就是( B ) A 、生产关系 B 、婚姻关系 C 、亲子关系 D 、抚养与赡养关系 9、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就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得就是( C ) 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圣西门 D 、卢梭 10、西方国家得逆城市化转变就是指( C ) A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 、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BCD E C D BCD E ABCD E ABD E A B ABCD E ABC D AB C AB C 1、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得主要角度有( ABCDE ) A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B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C 、阶级结构 D 、经济、政治、文化 E 、阶层结构 2、我国现代社会结构得主要特点就是( CD ) A 、稳定性 B 、封闭性 C 、双重性 D 、过渡性 E 、整合性 3、家庭得结构主要有( BCDE ) A 、血缘家庭 B 、核心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E 、其她家庭 4、以下属于社会资源得有( ABCDE ) A 、经济利益 B 、政治权力 C 、职业声望 D 、生活质量 E 、知识技能 5、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BDE ) A 、社会现象就是纯客观得 B 、只有被证实了得知识才就是科学 C 、自然科学得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 6、社会角色根据追求得目标可以归结为( AB ) A 、功利性角色 B 、表现性角色 C 、规定性角色 D 、开放性角色 E 、自致角色 7、“控制大城市规模”其本意指( ABCDE ) A 、降低大城市人口得自然增长率 B 、控制大城市得人口机械增长 C 、控制大城市得用地规模 D 、引导大城市人口与部分工厂企业向中小城市与卫星城疏散 E 、通过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不盲目流向大城市 8、个人社会化得内容就是( ABCD ) A 、教导生活技能 B 、培养社会角色 C 、传递社会文化 D 、完善自我观念 E 、提高生活质量 9、聚众行为得主要表现形式有( ABC ) A 、骚乱 B 、狂欢 C 、恐慌 D 、赌博 E 、斗殴 10、随机抽样得方法主要有( ABC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分层抽样 C 、系统抽样 D 、滚雪球抽样 E 、偶遇抽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结构 答:社会结构就就是指社会整体得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得关系。 2、社会化 答:所谓人得社会化就是作为个体得生物人通过与社会得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经验,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得过程。 3、社区 答:社区就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得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得大集体,就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得内容,就是宏观社会得缩影。 4、社会流动 答: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得转变。社会流动得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得程度密切相关。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得变化,大多数人流动得方向与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得方向。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瞧作就是社会变迁得指示器。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社会学原理

福师《社会学原理》课程练习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的学者是()。 A.克罗伯 B.梁漱溟 C.库利 D.泰勒 解析:本题考点是不同学者对文化的不同的定义。 爱德华.泰勒:“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它包容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梁漱溟:“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2、被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指的是()。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其中,青年前期——“人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期”。青年后期——三项任务。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A。 3、在社会化过程中()是人生中的一个“危险期”。 A.青年前期 B.青年后期 C.少年期 D.少儿期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少儿时期的社会化、年期的社会化、中年期的社会化、老年期的社会化。少儿期社会化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少年期,也就是生理上进入青春前期,心理上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总的一个“危险期”。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C。 4、“忠孝不能两全”反映的是一种()。 A.角色紧张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解析:本题考点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由于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所以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会出现角色差距,而且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遇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一个人承担了多种角色后,在他自身内部发生了冲突。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B。 5、“集体激动”是用来解释社会学研究中的()。 A.法人行为 B.犯罪行为 C.组织行为 D.聚众行为 解析:本题考点是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聚众行为是指一种无组织、无领导、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无明确目标和行动计划的群众性行为。它具有自发性、突发性、狂热性、非结构性、非个性化与暂时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骚乱和恐慌。聚众行为的发生过程:接触和摩擦、情绪感染、集体激动。因此,本题参考答案是D。

2012社会学原理作业

社会学原理作业: 1.简述社会学初创与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及其学术观点 第一、社会学的创立(19世纪上半叶—19世纪末)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及赫伯特.斯宾塞。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5)(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在1838年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孔德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一名词,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其社会学主张有: (1)关于科学的分类,首次提出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在科学的分类上划分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2)提出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3)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提出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理论建构。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1)社会有机论。斯宾塞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论述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性与区别。 (2)社会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认为,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进化是自动的过程,不应人为地加以干预。 斯宾塞的代表作有《进化的假设》、《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 第二、社会学形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与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1858—1917)(法)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1)社会事实论。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2)社会团结论。 (3)宗教论。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思想。 (4)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 (5)代表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的生平与社会学主张。

《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

B 、 E 、 双重性D.过渡性 ) 主干家庭 C. ) 职业声望 C. 整合性 E.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1分,共10 分) 1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 )提出来的 A. 涂尔干 B.马克思 C.斯宾塞 D.孔德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运行 C.社会制度 D. 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 的意境迥异,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体现了( )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 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 从费孝通教授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出( )的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社会问题研究 C.社区研究 D.民俗研究 6. 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和边际文化 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 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的观点出自( ) A.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马林诺夫斯基 C.克罗伯 D. 傅立叶 8. 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 A.生产关系 B. 婚姻关系 C.亲子关系 D. 抚养与赡养关系 9. 在19世纪30(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10. 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转变是指( ) A.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 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2分,分) 1.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主要角度有(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阶级结构 经济、政治、文化 阶层结构 2. 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A.稳定性 B.封闭性 C. 3. 家庭的结构主要有( A.血缘家庭 B.核心家庭 D. 联合家庭 E.其他家庭 4. 以下属于社会资源的有( A.经济利益 B.政治权力 D.生活质量 E.知识技能 5.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 社会现象是纯客观的 B. 只有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C. 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 6. 社会角色根据追求的目标可以归结为( A.功利性角色 B.表现性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开放性角色 E.自致角色

2014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612社会学原理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612社会学原理方法考研真题及详解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考试科目: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1.社会群体 2.集合行为 3.越轨行为 4.田野调查法 5.城市化 6.社会控制 二、简答题(本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2.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3.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4.简述调查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三、论述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计60分) 1.试述人的社会化环境及启示。 2.试述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参考答案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考试科目: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共150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 1.社会群体 答: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集合行为 答: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①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②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③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越轨行为 答:越轨行为,又称社会越轨、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4.田野调查法 答: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福师大社会学原理作业

1、西方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学术观点。 答: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上半叶,其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孔德被西方社会学界公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的社会学主张包括下面几方面: 1、孔德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他认为,宇宙现象分为五类,即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这五类现象在整个宇宙中是统一的,只有社会现象还是个空白,砖雕要一种科学来补充,这就是孔德所来提出的社会学。 2、孔德提出了社会研究的实证方法。孔德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现象根本法则的实证研究。 3、孔德试图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他认为社会学理论体系可分为两部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是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其目的是研究社会的“和谐”和“秩序”社会动力i0研究是达到“完全社会”的各种推动力,即研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孔德的社会学理论带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但在西方社会学界认为,孔德把实证主义引入了对社会的研究,并对社会学体系化作了初步的尝试,他的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观点成为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的理论渊源。所以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斯宾塞的社会学深受生物学进化论的影响,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他认为社会分工是必要的,是社会机体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由此,他得出三个基本结论:1、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2、和生物有机体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结构会复杂化和分化,而结构的分化又伴随着功能的类似分化。故这个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3、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南非求就必须得到满足。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认为,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他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则移植到社会理论中,认为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也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他认为,社会进化既然是一种自然过程,就应该遵循其自身的规律,不应人为地加以干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进入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迪尔凯姆和韦伯。被公认为西方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四个方面:1、社会事实论,他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是一种个人外部的存在,是决定个人行为而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他把社会事实分为物质的社会事实和百物质的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论,他把社会团结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种是机械团结,另一种是有机团结。他认为产生这两种团结类型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劳动分工形式。3、宗教社会学,他认为宗教是使个人产生恪守社会要求的道德责任感的力量之一。4、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他认为社会学是不同于哲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由于迪尔凯姆在理论研究上是进化论、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的集大成都是,因而对后来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影响甚深。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主要集中于社会学研究方法、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等领域。韦伯的社会学理论对现代西方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原理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1、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有机体论: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 3、社会进化论: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4、迪尔凯姆(涂尔干):社会事实(科学事实)是构建社会理论的基石,著有《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等。用统计方法研究自杀、死亡、出生等。 5、韦伯:理解社会学奠基人。社会学最重要的目标是解释社会行动或行为。行为分类(工具、价值、情感)、权力与权威驱动 6、简述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看法 (1)人们之所以能从分散孤立的状态集聚为整体的社会,是因为人们的社会感情,而这种感情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构成的基本组织是家庭,因此,家庭是社会学考察的主题。 (3)社会以人们的社会合作为基础,分工则是社会喝足的体现。 7、简要说明当代欧洲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视角 (1)孔德: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其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主张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8、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动态平衡与运行依赖其构成部份充分发挥各自功能。功能是社会组织或机构存在的理由,通过功能理解社会存在。 9、简述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各部份并不是作为整体的一部份而平稳运行,他们是相互冲突的。社会资源、权力、声望的有限性所导致的冲突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进化的动力。 10、简述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视角:社会个体与群体如何相互作用,并使这种作用具有实质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2、社会实在论: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只能从社会规范、结构与制度上才能理解人的行为。 3、社会唯名论:个人及其行动具有先在性,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它坚持还原论的方法,认定只有认识人才能认识社会。 4、社会关系: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5、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 6、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7、文化模式: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简述社会的定义及其内涵

社会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7)

社会学原理3.21 4家庭与亲密关系 社会学三大理论范式: 结构功能主义 1.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2.主要研究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3.要研究某一社会事件或者制度的功能,就要分析其对于社会延续所做出的贡献。 4.强调道德共识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冲突论: 1.社会由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存在不同利益就存在冲突,而某些群体将比其他 群体获得更多利益。(哪一方控制了哪一方,通过什么方法控制) 2.主要考察社会中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间的张力,并力图理解控制关系是如何得以确立和 维持的。 3.拒绝对共识的强调,而是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 符号互动论 1.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关键元素是符号。 2.关注人际互动的细节,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细节体会其他人的雅兴。 3.讨论宏观社会结构如何在人们面对面的互动中被产生出来,认为这些结构是个体的社会 行动的产物。 家庭与亲密关系: 家庭是指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 几个重要的概念 婚姻是两个成年个体之间被社会所承认和许可的性的结合 家庭是亲属关系中相对较小的户内群体,是一个互相合作的单位 亲属是指一些有着共同祖先或者血缘的人,或是靠姻亲关系或养育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人组成的社会网络。 核心家庭:有一对夫妇和子女两代人所组成的家庭,通常不和别的亲属住在一起。 扩展家庭:包含了三代及三代以上成员的家庭。 那么,爱呢? 所谓浪漫之爱 浪之爱:将对象理想化的一种相互依恋的关系。 18世纪晚期,浪漫之爱的观念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小说同时兴起。(?古时候的美好传说如梁祝不算是浪漫之爱吗?) 与一个爱恋的人确立一种长期的伴侣关系,并生儿育女的观念之所以成为家庭的基础与核心,是因为家庭的经济角色(生产劳动分工的功能)逐渐衰落。(?) 在前现代社会,家庭是一个生产的单位,而婚姻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财产的继承。(媒妁之言) 家庭生活的演变 劳伦斯·斯通对欧洲家庭生活形式变迁的研究 16世纪早期,主要的家庭形式是核心家庭,但是与包括其他亲属在内的整个社区维持着深层的密切关系,家庭结构与社区没有明确分野。婚姻与家庭事务上的自由选择从属于父母、

2014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2014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单选题: 1.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 A.孔德B.涂尔干C.韦伯D.马克思 2.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兴起的问题。A.涂尔干B.孔德C.韦伯D.马克思 3.帕森斯是()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B.社会冲突理论C.社会交换理论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4.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章太炎 5.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 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 6.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 7.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 8.()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C.镜中我D.印象管理理论 9.社会学界最早对社会资本作出分析的是()。 A.费孝通B.科尔曼C.林南D.格兰诺维特 10.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C.关系建立的基础D.关系的协调程度

11.()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B.社会资本C.经济资本D.人力资本 12.()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 A.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论C.“镜中我”理论D.拟剧理论 13.()不属于正式组织。 A.学校B.公司C.邻里D.教会 14.根据()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A.结构特征B.互动关系C.归属感D.从属关系 15.()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次级群体D.初级群体 16.家庭中的传统功能()在城市家庭中已基本丧失。 A.抚育功能B.生产功能C.赡养功能D.消费功能 17.社会学家()提出了中层理论。 A.帕森斯B.默顿C.韦伯D.福柯 18.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19.目标与后果之间的中介变项在社会学上被称为()。 A.社会结构B.社会制度C.社会机制D.因果关系 20.“社区”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 A.吉登斯B.滕尼C.恩格斯D.哈贝马斯 21.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22.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的“二元经济”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