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分析

早期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分析
早期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分析

早期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8T13:54:48.8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作者:王朵朵

[导读] 分析早起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疗效。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目的:分析早起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5年12月-2016年6月前来我院治疗早期胃癌的64例患者病例分析统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治疗,同时给予观察组内镜诊断并行内镜黏膜剥离术,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开始活动时间发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比患者病例检出结果发现观察组准确率高达92.3%,与对照组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而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规范化超声内镜可有效提高对早起胃癌的诊断,并且对黏膜剥离术准确,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早期胃癌;超声内镜;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由于近些年人们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患胃癌的患者逐年攀升,且发现时较晚,就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1],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医院采用超声内镜诊断早起胃癌和治疗,但对于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仍有空缺,本文就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早期胃癌和治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展开分析,现将报告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5年12月-2016年6月前来我院治疗早起胃癌的64例患者临床治疗病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6-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8±8.49)岁,通过病例检测分为:Ⅰ型8例,Ⅱ型19例,Ⅲ型7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37-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92±8.27)岁,通过病例检测分为:Ⅰ型10例,Ⅱ型18例,Ⅲ型6例。排除两组患者中存在肝肾衰竭、心肺衰竭以及凝血功能系统障碍等疾病,以免由于调查需要使用药物或治疗延误其他病情的治疗或导致其病情严重化,同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告知参与调查的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例分型等基础资料发现无明显差距,具有对比性(P>0.05)。

1.2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治疗,而观察组行超声内镜下型黏膜剥离术,术前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手术采取全身麻醉,术前嘱患者进食8小时,术中胃内抽尽空气并注水,缓慢插入探头,观察发病区域病灶并采用电刀电凝止血,切除部分病灶送病理科检验,术后给予患者消炎镇痛等支持性疗法,并嘱其家属术后给予患者流质食物,以免刺激分泌胃酸腐蚀胃黏膜。两组患者术中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术中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发生意外及时与主治医师联系,并及时抢救患者。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疗效。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s)表示计数和计量差,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时间短,相比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检出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早期胃癌检查,发现检出胃黏膜癌变12例,而胃窦癌15例,胃粘膜下癌7例,与临床病例检查对比发现准确率为92.3%,且有2例发生胃底部出血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25%,而对照组中胃底部出血3例,病灶切除处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相比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过对近些年的流行病进行统计发现,胃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在我国胃癌发生率居恶性肿瘤首位,临床沟通了解患者日常生活发现,可能与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和规律有一定关系,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可能并不明显,少数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胃底部灼烧感[2],且患者可由于进食后疼痛感导致进食减少而体重逐渐减少,往往会与其他疾病混淆,以至于延误病情导致病情愈发严重。传统治疗早期胃癌主要采取开腹手术治疗,术中出血较多导致并发症多和恢复较慢,同时术后患者患处并不美观,而采用超声内镜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诊断准确率高达92.3%以及发症较低,并且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开始下地时间明显较常规开腹手术诊断和治疗明显缩短,同时术后患者患处伤口面积小,不影响患者日后穿着,超声内镜具有放大、镜内染色以及聚焦等功能[3],可以更直观和立体的观察病灶,对手术中定位和定性有很大作用,不仅可以直观看见病灶表面,还可以超声病灶周围组织,判定其主要性质做出准确判断。综上所诉,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规范性诊断操作较为简单、创口下、出血少、并发症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同时对于内镜下进行胃黏膜剥离术更为精准,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芳,郑勇,黎永军,等.26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15(7):653-656.

[2]郑洪伟,薛会光,杨爱华,等.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与胃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4(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