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干预

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干预
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干预

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6-08-24T14:00:18.92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作者:刘文文[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我院2015年10月份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针对这类病例的护理干预措施。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讨论我院2015年10月份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针对这类病例的护理干预措施。一般情况下对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同时必须给予全身心的护理干预,以便缓解患者情绪,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最终提高母婴结局。本次研究中对1例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实施护理干预,提高分娩后治疗效果,促进母婴身心

健康。

【关键词】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孕妇;分娩前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21-0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孕产妇严重且罕见的并发症,对孕妇本身或婴幼儿都有较大的影响[1-3]。患者静脉血栓如果全部或部分脱落,血栓会随着血液流到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进而影响产妇生命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正常育龄年龄内的妇女,妊娠妇女比非妊娠妇女DVT发生率要高5倍,严重影响孕产妇生命健康[4]。所以医护人员必须要重视孕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工作,以便更好的预防妊娠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现象的发生。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2岁,孕周:38周,双下肢静脉血栓6个月,于2015年10月20日入院待产。

1.1 现病史:平素月经不规律,6/30天;早孕反应较轻,否认孕早期有病毒感染史,停经18周自觉胎动,我院建卡,定期产检,血压、胎心、胎动正常。孕12周因双下肢水肿发现下肢静脉血栓,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后每日注射速碧林,并行下肢绷带束缚,后未出现水肿。于2015年10月20日下午开始自觉腹痛,无阴道流水,无胎动胎动异常等特殊主诉。否认近日有房事史及腹部外伤史。

1.2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慢性病史,否认有传染病史,否认有食物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家族史无特殊。

1.3 月经婚育史:13,6/30天,量中,无痛经,28岁结婚,1-0-0-1。

入院查体:T:36.0℃,P:84次/分, BP:133/82mmHg,R20次/分;神清,发育好,无病容,全身巩膜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没有明显的肿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胸廓对称无畸形,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妊娠腹、肝脾肋下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度好,双下肢无水肿。产检:宫高:33cm,腹围:103cm,先露头,ROA位,FHR:140次/分,腹壁可及规律宫缩,胎膜存,宫口3cm,骨盆外测量:24-26-19-9cm。

实验室检查: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6.1mg/L,D-二聚体2.68mg/L,凝血酶原时间(PT)10.1 s, 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30.0 s,抗凝血酶III 32.6%,追问病史患者血栓史, 于孕12周时始出双下肢肿胀, 下肢血管超声示: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入住我院心内科, 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18 天, 症状消失, 予以出院。

入院诊断:G2P1 孕38周 LOA临产双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依据:①因停经38周,发现双下肢静脉血栓6个月,入院待产;②平素月经不规律,6/30天,LMP:2015.01.27,EDC:2015.11.03;③产检:宫高:33cm,腹围:103cm,先露头,ROA位,FHR:140次/分,腹壁可及规律宫缩,胎膜存,宫口3cm,骨盆外测量:24-26-19-9cm。

诊治计划:①完善入院检查,了解母婴病情;②监护胎儿宫内情况;③适时终止妊娠,④告知产妇,顺产过程中不排除下肢血栓脱落的可能,如果有血栓脱落可能危及生命,解释需要急诊抢救。

2 护理

2.1 分娩前护理

分娩前注意观察患者肺栓塞的表现,并观察患者是否有胸疼、咳嗽、呼吸困难等情况出现。发生DVT时孕妇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双腿至高于心脏水平20cm;做足部屈伸运动(平卧位,双腿自然放松,患足做主动足踝趾屈50°背伸30°运动,24次/分,5分/次,3次/天)。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对患肢实施按摩,该孕妇DVT评分8分,双下肢穿弹力袜束缚,分娩前观察双下肢皮肤颜色、皮温、活动度是否正常,足背动脉是否存在,有无水肿。并严密观察胎心,监测胎儿宫内情况。一般情况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由于不了解病情,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所以分娩前做好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告诉患者此病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患者所关心的母儿并发症及预后等问题给予解释,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配合治疗[5]。并多与患者交流、沟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患者客服恐惧心理,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2.2 分娩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分娩后观察有无出血性疾病,监测凝血功能,观察产妇有无出血倾向,注意观察产妇会阴部伤口是否渗血,有无阴道血肿,宫底高度,子宫收缩情况,观察阴道出血的颜色,量,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嘱咐产妇卧床休息时抬高产妇患肢:20-30cm,缓解产妇静脉牵拉,注意患肢保暖,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和足动脉脉搏动情况。分娩后饮食清淡易消化,并嘱咐患者每天做一次小腿腓肠肌诊断检查,预防腓肠肌静脉血栓的形成[6]。分娩后尽早排尿,排空膀胱,预防产后出血。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改善患者血流瘀滞,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流。

2.2.2 抗凝治疗

分娩后给予患者0.4ml低分子量肝素实施皮下注射,1次/d,连续注射7d。并口服华法林。患者的抗凝治疗: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实施静脉滴注,1次/d。疏通血管使用的药物为:40μg前列腺素+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6d。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产后出血等并发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诊治医师并进行有效处理[7]。

2.2.3 循环驱动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2、避免患肢穿刺,静脉留置针减少留置时间。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 3、用药观察(肝素) 4、心理护理 5、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6、健康教育 1 )休息与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急性期后鼓励患者下肢多做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注意保持患肢的功能,适当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的回流。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水肿程度,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水肿及压痛缓解后可逐渐下床活动。2)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并发症的护理 1、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五项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措施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 (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被动锻炼,必要时穿弹力袜。

(3)避免在膝下垫枕过高、过度曲髋、用过紧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4.保护静脉:静脉壁损伤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戒烟:长期卧床及手术病人应告知病人绝对禁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6.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疼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详细参考)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 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 (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 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 减少、郁滞。 (3) 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 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护理: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还可以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DVT)。 一、发病诱因 在患者中,发病前有近期手术史,发病一般在术后3~15d。主要包括骨科术后,剖宫产术后,妇科手术后,肺癌术后,甲状腺腺瘤摘除术后,以上均无血栓病家族史。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级 (一)危险度分级①低危:年龄<40岁,较小的外科手术(30min以内),无其他危险因素,长期卧床;②中危:年龄40~60岁,有危险因素的较小手术;无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岁,无危险因素的大手术;③高危:>60岁,或有危险因素的非大手术;40~60岁,有危险因素,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VTE)、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的大手术;④极高危:年龄>40岁,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征病史的大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伤、骨髓损伤。 (二)治疗患者均采用溶栓、抗凝、祛聚、中药等药物治疗,溶栓同时给予抗凝治疗,有效的预防血管再度闭塞的发生。同时,肿胀的肢体给予外敷消散,可迅速减轻肢体的肿胀。 二、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预防 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手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活动明显减少,血流缓慢,易使静脉血液瘀滞在髂股静脉瓣袋及小腿肌肉的静脉丛内,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对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或家属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d,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在病情允许时建议早期下床活动;②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使其静脉泵早日恢复;③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④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临床常见原因: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液体、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临床操作中注意事项:①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管的损害;②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一般不在下肢穿刺; ③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④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⑤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⑥使用造影剂的患者,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入20ml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1~2min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①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②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

护理个案

护理个案 患者景桂珍,女性,87岁,因髋关节炎症状加重来院就诊。 [主诉]左髋部疼痛活动不利7年。 [现病史]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及原因出现左髋部疼痛伴活动不利,呈非持续性疼痛,休息后无缓解,其间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慌,无肢体瘫痪,近期症状加重,曾就诊当地医院,拍片提示左侧髋关节炎,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 至入院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无明显异常。 [既往史]有脑血管病病史。 [专科检查]双下肢外观无明显畸形,左腹股沟区轻压痛,左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内收,屈曲,旋转受限为主,左髋部皮肤无红热,双下肢末梢血循,感觉,运动正常。 [辅助检查]X线提示左侧髋关节炎。 [初步诊断]左侧髋关节炎。 患者于2017年6月6日8时在全麻下行左侧髋关节置换术. 一、术前护理问题: (1)疼痛—与关节炎有关 护理目标:术前减轻疼痛程度 护理措施: 1.给予病人正确舒适的体位。 2.心理疏导,指导放松的技巧,分散注意力。 3.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集中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 4.遵医嘱适度应用镇痛药物。 评价:病人术前疼痛程度下降。 (2)焦虑—与陌生环境担心疾病预后及手术有关 护理目标:住院期间患者情绪稳定无明显焦虑现象 护理措施: 1.做好入院宣教,因语言融合恰当,态度和蔼可亲,消除陌生感,尽量提供舒适安静的 环境。 2.了解患者焦虑原因,与患者加强沟通,给予心理疏导。

3.向其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多介绍康复病例,正向引导,消除疑虑。 4.让其家属多陪伴,建立良好家庭支持系统,给与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评价:患者情绪平稳 二、术后护理问题: (1)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年龄较大及术后长期卧床有关 护理目标: 无压疮发生 护理措施: 1.床单位保持干净,整洁,干燥,床单无褶皱,碎屑,如发现有潮湿,及时更换。 2.每日定时观察皮肤情况,臀部有些红时给予臀部下垫软枕。 3.使用便盆时动作轻柔,不要摩擦着皮肤抽出或放入,用好后及时撤出。 4.病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环境不宜过度潮湿。 5.鼓励患者加强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 6.患肢穿丁字鞋应用毛巾包裹脚踝等受压部位,定期监测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评价:患者住院期间无压疮发生 (2)知识缺乏—与缺乏术后及康复注意事项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术后及康复过程中积极配合 护理措施: 1.告知患者和家属术后6小时内禁食水,6小时内去整平卧,头偏向一侧 2.告知患者及家属正确的体位可平卧或半卧位,但患髋屈曲小于45°,不侧卧,患肢外 展30°并保持中立,穿丁字鞋或双腿间放置梯形枕。 3.告知病人及家属妥善保管深V导管,以免病人无意识中拔出。 4.指导患者术后六小时后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术后第一天后,如无腹胀, 可进普食,食物以不胀气,易消化,无刺激胃原则,宜进食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以保持大便通畅 5.术后第一天做“踝泵运动”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术后第三天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锻炼,之后锻炼直腿抬高练习。 6.切忌术后必须在有康复医师的指导下下床,行走,以防头晕,摔倒,不可自行下床。评价:患者积极配合康复锻炼 (3)有便秘的危险—与活动受限,长期卧床有关 护理目标:尽早让患者排便,解除不适感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溶栓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一例下腔静脉血栓患者,各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好转出院。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手术前后的护理,加强用药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观察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重者可以发生肺栓塞而致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故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现将护理观察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刘秀英,女,60岁。主诉:“左下肢肿痛2月,加重3天”。查下肢血管彩超示:左下肢大隐静脉近端内径迂曲增宽,无自发反流,诱发反流试验(—),提示: 1.左下肢股左下肢腓肠肌静脉血栓形成, 2.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故以“左下肢静脉血 栓形成”收住我科。 二护理体会 1.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前 1.1 卧床休息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这种体位能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对缓解静脉的牵拉有一定作用,同时下肢抬高更有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当肢体感觉疲劳时可更换体位,行足部轻微背曲运动,但活动不能剧烈。 每日测量腿围,做好记录,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注意观察患肢血供、肤色和注射部位有无异常。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 1. 2 饮食如病情许可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 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 号穿刺针头。 溶栓治疗注射方法用止血带扎于患肢踝关节上方,阻断患肢浅静脉血流,使溶栓药(尿激酶2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经足背浅静脉到交通支进入深静 脉,30min内滴完,滴完15min后再松开止血带。尿激酶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 用,以免效价降低。

深静脉血栓护理案例 - 副本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提高我国的DVT诊治水平,指导各级医院的DVT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深静脉血栓护理案例分析

深静脉血栓护理案例分析 【病例资料】 患者,麦某某,男性,26岁,突发左下肢疼痛,肿胀伴活动受限2天于2018年5月12日收住入院。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胀痛,亦伴有活动及感觉障碍,持续不缓解,疼痛较剧烈,遂就诊于当地医院,下肢彩超提示左侧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形成,于宝安区人民医院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术,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科。起病以来,精神、睡眠、食欲及大小便未见明显异常。既往史:一个月前因“肺炎”于当地医院保守治疗,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肾病等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外伤、手术史。体格检查:T:36.4℃ P:95次/分 R:20次/分 BP:123/73mmHg 护理评估 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良好,体型匀称,自主体位,面容:急性面容,表情安静,意识清楚,步态:平车,语言清晰流利,查体合作,对答切题。 皮肤粘膜:皮肤颜色正常,温度温暖,湿度正常,弹性正常,无皮疹,无皮下出血,无蜘蛛痣与肝掌,无水肿,无皮下结节或肿块,无疤痕,无溃疡,毛发生长分布正常。 跌倒评分:15分;压疮评分:22分;BI指数:轻度依赖。 辅助检查 外院下肢彩超示左侧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形成。 专科检查 双下肢等长,外观无畸形,左下肢肿胀明显,皮肤软组织张力明显增高,触诊皮温增高,左侧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较右侧减弱。右下肢未见明显肿胀、触诊无异常,双下肢活动感觉基本正常。测量双下肢周径:左下肢大腿周径(髌上10cm)约38.5cm;右下肢大腿周径(髌上10cm)约36cm,小腿周径(髌下15cm)约30cm。 初步诊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