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记载家族的兴衰荣辱

家谱记载家族的兴衰荣辱

家谱记载家族的兴衰荣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梁启超更是认为,国史、方志、家谱像三足鼎立构成中国的历史。由此可见家谱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了。更多资料:家谱-百姓通谱

中国的家谱始于何时?章学诚说“谱牒之学,溯自生民之初。”(《高邮沈氏家谱·序例》)意为中国自上古时代有了原始文字,便有人记录家族成员的事迹,是为谱学之发端。若从周代的《世本》(记载帝王公侯世卿大夫世系事迹)算起,谱学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湖北有多少存世的家谱

湖北有多少家谱?这个问题是无人能回答得了的。湖北省图书馆技术部主任范志毅透露,湖北省图书馆现馆藏家谱1200余部、数字化家谱100余部、家谱微缩品60余种。这是个会不断增长的动态数据。据悉湖北省图书馆正在开展湖北地区家(族)谱的抢救性征集活动,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家谱影像全文数据库。收藏家谱的并非仅省图书馆一家,从省到各市县图书馆、档案馆、方志办、大学图书馆等都有一定的收藏。而大部分家谱藏在民间不为人知,鲜有利用。

家谱:小事情中见大价值

家谱能补正史之缺,家谱能见证一些历史事件,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等等,这些话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文字记载为历史依据的。

例如李自成九宫山之死,正史及县志都有记载,为牛迹岭富户程九伯集众人所杀。通山县民国十三年《金氏宗谱》、咸丰丙辰《太原王氏宗谱》、民国二十六年《朱氏宗谱》均记载了此事,这从另一视角为李自成死于九宫山提供了史证。在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可见,杨宗保与穆桂英的故事不是古代话本作者胡编乱造的。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论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 的 差异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课教师

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摘要:事实上海洋文明或许在经济上很强,但是无论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基础都不会很稳定。一方面,商业活动很容易受到战争啊、政权变动之类事情的影响,经济好但是极不稳定易受破坏;另一方面,海洋文明下国民缺乏向心力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海洋文明中很难得到认同,如果国家受到重大打击很难恢复。农耕文明相比海洋文明更为稳定,也更易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工业革命以前真正完全纯粹的海洋文明大多都衰落到只剩下遗迹了,而人们还是一直在借用农耕民族的文化、制度在生活。 关键词:海洋文明农耕文明差异原因 一、什么是海洋文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开始与海洋打交道,创造了与海洋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是海洋文化,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海洋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所以,一种海洋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它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一种文明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海洋,甚至有比较发达的海洋文化,并不一定是海洋文明。古埃及靠海,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尼罗河;古巴比伦也靠近海洋,但其文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河;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海洋的不多,尽管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也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也算不上海洋文明。古代日本文明与海洋的关系远比中国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然而其文明程度却远不如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文明,所以也不能算是海洋文明。太平洋诸岛的土著文化,其文化与海洋的关系虽然十分密切,也创造了一些海洋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更算不上海洋文明。所以,靠近海洋,有海洋文化不一定就能发展成海洋文明。从这样一种思路出发,我们首先要确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海洋文明,分析这种文明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寻找后来海洋文明的发展,最后总结出海洋文明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以使我们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有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 海洋文明国家代表是古罗马、古希腊。 二、什么是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

粤东及其周边地区刘氏族谱世序举例(简体)

文/刘世高编辑/刘业挥2006-5-28 [返回主页] 粤东及其周边地区刘氏族谱世序举例(简体) 旧谱记载:源明公至广传公为一百四十七世,其传递世序如下(如刘墉、展程、方正、和平县谱等): 01源明公一-02永河——03济乐——04岁纪——05正坤——06长历——07德尧——08仁宏一-09廷光一一10爵南——11行矩——12复旺——13茂清一一14孔阳——15日永——16德(得)荣——17聚义-一18刘累——19昌益一-20信盛(刘歆)——21咏[月八](刘泳)一一22相承(刘淋)——23全福(刘麓)——24美勋(洪周)——25钊[月宁](刘申)――26昞宽(茂高)——27文盛(道山)——28锦遥(叨亮)——29升吉(刘先)——30瑞明(刘坤)——31先柱(案临)一-32源传(智和)—-33维宗(刘绘)——34新兴(元远)——35建[月吕](观榜)——36宝招(文祯)一-37晨禄(刘符)——38任玉(九龄)——39添桢(道总)——40树鸿(伯亿)——41登贵(笃庆)——42俊通(楚阳)——43彦武(刘弼)——44标林(刘勇)——45德朋(建平)——46朝良(刘经)一一47廷声(照燃)——48元振(之雄)——49胜海(刘茂)——50杜伯——51隰叔——52士蒍——53士谷——54士会——55拱照(刘康)——56报联(刘定)——57致禄(刘献)——58文公一-59士云(刘桓)——60仓模(宗仁)——61荣信(大化)——62封诰(闵鸿)——63大禄(刘晋)一-64富仙(刘畅)——65贵文(鸣甲)——66刘得(刘松)——67璋秀(文先)——68金盛(柏仲)——69榜照(盛臣)——70显科(梦清)一一71思泷(刘乔)——72恩盛(刘丰)——73刘荣——74刘煓——75刘邦——76刘恒——77刘启——78刘胜——79刘贞——80刘昂——81刘禄——82刘恋——83刘英—-84刘建——85刘哀华——86刘宪——87刘舒——88刘谊——89刘必一—90不疑——91刘惠——92刘雄——93刘弘——94刘备——95刘永——96刘晨——97干清——98文琥——99刘俊——100刘熹——101重辉——102刘麒(麟)——103振河——104刘雅——105瑾升(洪举)——106淳震(继明)——107坤仁(若宰)——108大宇——109刘冰——110刘显——111新贤——112刘丹——113刘昞(刘光)——114珍胥(楚之)——115于政(刘点)——116刘虬(友珪)——117之遴(刘祓)——118刘桢(子疆)——119子翼(运隆)——120可寿(官位)——121尚文(宏谋)——122学易(刘浙)——123刘洪(刘晋)——124曙道——125刘逊——126刘贿——127刘祥——128天锡——129刘沐——130龙图——131刘任——132若还——133参常——134德洪——135月清——136刘梅——137富山——138福高(刘韐)——139子翚——140刘瓒(刘玶)——141源远——142刘诏(刘爚)——143宗臣——144贵盛——145刘龙——146开七——147广传。 旧谱记载:从源明公——广传公为一百三十六世,其传递世序如下(如泰总谱、潮州桃坑谱、兴宁县谱等): 01源明公一-02永河——03济乐——04岁纪——05正坤——06长历——07德尧——08仁宏一-09廷光一一10爵南——11行矩——12复旺——13茂清一一14孔阳——15日永——16德荣——17聚义-一18刘累——19昌益一-20信盛——21咏[月八]一一22相承——23全福——24美勋——25钊[月宁]――26昞宽——27文盛——28锦遥——29升吉——30瑞明——31先柱一-32源传—-33维宗——34新兴——35建[月吕]——36宝招一-37晨禄——38任玉——39添桢——40树鸿——41登贵——42俊通——43彦武——44标林——45德朋——46朝良一一47廷声——48元振——49胜海——50试集(杜伯)——51长远(隰叔)——52华封(士蒍)——53禄源(士縠)——54星亮(士会)——55拱照(照)——56报联——57杜伯(致禄)——58叔隰(文公)一-59士云——60仓模——61士蒍(荣信)——62士縠(封诰)——63士会(大禄)一-64士燮(富仙)——65贵文——66刘得——67璋秀——68金盛——69榜照——70显科一一71思泷——72恩盛——73刘荣——74刘煓——75刘邦——76刘恒——77刘启——78刘胜——79刘贞——80刘昂——81刘禄——82刘恋——83刘英—-84刘建——85刘哀华——86刘宪——87刘舒——88刘谊——89刘必一—90达公——91不疑——92刘惠——93刘雄——94刘弘——95刘备——96刘永——97刘晨——98干清——99文虎——100刘麟——101振河——102刘雅——103瑾升——104淳震——105坤仁——106刘丹——107刘昞——108珍胥——109于政——110刘虬——111之遴——112刘桢——113子翼——114可寿——115尚文——116学易——117刘洪——118曙道——119刘逊——120刘贿——121刘祥——122天锡——123刘沐——124龙图——125刘任——126若还——127参常——128德洪——129月清——130刘梅——131富山——132春田——133贵盛——134刘龙——135开七—136广传。 本人经综合考证后,从肇姓始祖源明公——广传公(132世)的世系,作了初步整理,谨供研究参考: 01肇姓始祖源明公(或监明,或丹朱)一-02永河,字秉正——03济乐,字天申——04岁纪,名西山——05正坤,字名山——06长历,字万年,号东山——07德尧,讳乾泰——08仁宏,名启明一-09廷光,号秦贞一一10爵南,号长庾——11 行矩,名景生——12复旺,讳德顺——13茂清,字光万一一14孔阳,号景丰——15日永,讳元洪——16德荣,字仁、洪道——17聚义-一18刘累,字华美——19昌益,讳佑,名馗,字云、诚伯,号泰宜一-20信盛,讳歆,字锡命,号日明——21詠[月八],讳泳,字梅桂,号统一一22相承,讳淋,字虞、又字峰,号玉拔、万泰——23全福,讳麓,字开瑶,号明启——24 美勋,讳洪周,字桓,号丙乾——25钊[月宁],讳申,字乾元,号迪升、文正――26昞宽,讳茂高——27文盛,讳道山,字正义——28锦遥,讳叨亮,字明亮,号太常——29升吉,讳先,字先江,号通材、远名——30瑞明,讳坤,字坤成,号鬻化——31先柱,讳案临(案喜),字茂常,号予昭、东明一-32源传,讳智和,名浪,字殷献,号东山—-33维宗,讳绘,字贤,号元申——34新兴,讳元远,字朋琳,号腾——35建[月吕],讳月清,字观榜,号虔——36宝招,讳文桢,字陈一-37晨禄,讳符,号明万——38任玉,讳九龄,字景—39添桢,讳道总,字秉新,号名山——40树鸿,讳伯亿,字栽——41登贵,讳笃庆,号万明——42俊通,讳楚阳,字启兆,号绵——43彦武,讳弼,名略,字子熊,号兔统——44标林,讳勇,字实,号积传——45德朋,讳建平,字夏,号道明——46朝良,讳经,字敬典,号鉴发,又号苗一一47廷声,讳照燃,字美华,号合光——48元振,讳之雄,字福立,号日宋——49胜海,讳茂,名芳炳,字林枝,号淋之——50杜伯,名平环,字致禄,号伯——51隰叔,字良,号阐叔——52士云,讳桓,名维纲,字诚光,号将——53士洪,讳仓模,字广庭,号永明——54士蒍,讳荣信,字世郎,又字傅,号太光——55士谷,讳封诰,名禄源,字昌允、伯钦,号青山——56士会,名星亮,字万忠、千秋、又字季,号柏元——57士明,名拱昭,字忠信,号士球——58士远,名报联,字福——59士阳——60宗仁,字广定一-61大化,字富,号太光——62闽鸿,字燮,号士伯——63刘晋,字皋,号臬一-64富仙,讳畅,字璜、美荣,号鞅——65贵文,

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5篇

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5篇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下面是为大家的山东山东曲阜孔庙导游词,欢迎参考! 各地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曲阜。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贺,是快乐旅行团的一名导游,以后大家叫我小贺就行啦!不用客气! 言归正传,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曲阜的孔府。我在车上先和大家说一下注意事项,我们的集合、自由游览时间已经公布了,请大家不要迟到,不要因为自己而影响其他人,另外,请大家认清我们快乐旅游团的标志,看!我们的标志是一面旗子上面有一只鸟儿。请大家认清标志,不要走丢。谢谢大家的合作! 大家看!这就是有名的孔府!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的东侧,他有一个有名的称号,叫“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的历代子孙居住的地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他的子孙后代一直居住在他旁边的孔庙中。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看!这气魄雄伟的门就是孔府的大门,坐北朝南。左右两侧,两米多高的圆雕雌雄石狮大门正中上方的高悬着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相传为明相严嵩手书。那两个柱子上悬挂的对联写着: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这副对联相传是清人纪均的手书。形象地说明了孔府在封建社会中的显赫地位。“富”字上少了一点,“章”字中多了一笔,意思是说衍圣公官职位列一品,田地万亩千顷,自然富贵没了顶。孔子及其学说“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圣人之家的“礼乐法度”,也就能天地并存,日月同光。 看!这就是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为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在内宅门专设两种传事的差役,一种叫差弁,一种叫内传事都有十几人,轮番在门旁耳房内值班,随时向外和向内传话。门的西侧还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 现在我们来到了前上房。这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他们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株茂盛的十里香树,每当春夏相交时节,洁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清香,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着四个带鼻的石鼓,是当年府内戏班唱

刘氏家谱

安成水部刘氏丛桂支湖北干一、二河分派传递世系如下:1刘邦(汉高祖,汉室刘氏始祖)→2刘恒(汉文帝)→3刘启(汉景帝)→4刘发(长沙定王,长沙刘氏祖)→5刘苍(安成思侯,安成刘氏祖)→6刘自当(安成今侯)→7刘寿光(安成节侯)→8刘乔(字谙谷)→9刘巳(字正中)→10刘鼎(字宏大)→11刘信(字贵实)→12刘英(字志俊)→13刘睦(字必和)→14刘荣(字毓华)→15刘逸(字仲安)→16刘端(字开先)→17刘奇(字邦祥)→18刘允(字大信)→19刘歆(字子敬)→20刘宽(字文博)→21刘贞(字志正)→22刘淑(字从善)→23刘敬(字学恭)→24刘素(字慎素)→25刘聪(字懋明)→26刘昭(字成美)→27刘嵩(字中正)→28刘槐(字槐阴)→29刘效(字诚学)→30刘侃(字子刚)→31刘道(字明理)→32刘完(字守成)→33刘辟(字与开)→34刘锜(字宣器)→35刘删(字宜定)→36刘敏高→37刘微(字伯武)→38刘麒(字仲麒)→39刘仁(字学爱)→40刘顺(字承坤)→41刘正(字无佞)→42刘渔(字学渔)→43刘濂(字中清)→44刘聪(字叔明)→45刘止(字有德)→46刘游(字思游)→47良(字汝良)→48荆(字牧荆)→49得(字袭得)→50治(字文理)→51刘槐(字廷槐)→52刘闻→53刘登→54刘德言(字韶闻,894-974,水部刘氏祖)→55(1)刘税(字君彻,905(927?)—991,水部刘氏丛桂支1世祖)→56(2)刘承亮(字希明)→57(3)刘常(字景定,976年-1042年,山塘祖)→58(4)刘朝佐(字五峰)→59(5)刘武光(字则天)→60(6)刘淑仁→61(7)刘凌云(字太冲)→62(8)刘艮(字如山)→63(9)刘从善(字初迪)→64(10)刘守信→65(11)刘牧雍→66(12)刘正己→67(13)刘仲盛→68(14)刘文楚→69(15)刘止安→70(16)刘凤标→71(17)刘循节→72(18)刘合符→73(19)刘齐→74(20)刘斯太→75(21)刘秉辞→76(22)刘新鼎→77(23)刘玲→78(24)刘斌俊→79(25)刘授一→80(26)云字辈→81(27)冠字辈→82(28)冕字辈→83(29)辉字辈→84(30)先字辈→85(31)德字辈→86(32)采字辈→87(33)凤字辈→88(34)文字辈→89(35)章字辈→90(36)训字辈 炳嗣从之立诚希永世昌克培元自庆毓兆寿多康 体继尧传远天延汉绪长大龄宜作相鸿化保成章 魁锡维宗敬君兴以国光梦麟得玉树启彦建龙堂 锦殿怀绍冠华林淑正方学修先际佩志尚在观祥 汝萃钟奇俊家繁好善扬轩书同效伯廷献秉朝纲 陕西安康河南乡刘家湾的字辈是: 永继世友,怀后一单,祥云瑞日,启志承先. 光前裕后,繁衍万千,荣宗耀祖,续代相传.树德立业,举才选贤,恩泽久存,文明昌远 陕西刘氏的字辈是:福寿集广兆京宗世大昌文章增千古行义在庭扬作善承先德永延泽久 长观光辉上国积厚有馀芳 跟"世正"搭边的只有一个 重庆市开县刘氏:"万应文仲志,永福廷世正.继国泰启邦,荣华显宗裔.先积泽丕振,祖贵克武纯.立之本代德,秉章焕经馨." 、辽宁北镇满族一支刘氏家谱字派(部分)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孔氏家谱考略

孔氏家谱考略 《孔子世家谱》是孔氏家族总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谱牒之冠,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2005年,《孔子世家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孔氏族谱虽然最早由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刊行于元丰八年,迄今已有九百三十三年,但是孔氏世系早已散见于各种史籍和官方谱碟及孔氏著述。如《左传》、《史记·孔子世家》、《汉书·孔光传》、《后汉书·孔僖传》、《后汉书》太子贤注、《南史·孔愉传》、《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还有被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刘义庆《世说新语》所引用的《孔氏谱》及唐黄恭之《孔子系叶传》(今已亡佚)。孔氏家学著作《孔子家语》、《孔丛子》记载孔氏家学渊源和世系传承。 这些史料也同时佐证无论官修还是私修均有孔氏家谱历代相承并广泛流传。孔宗翰创刊孔氏族谱就是凭依家传古谱而作。但是此古谱只是记载袭封嫡长一系,所以他感叹“吾族家谱,但次承袭一人,疏略之敝,识者痛之。盖先圣之后,于今千五百余年,世有贤俊,苟非见于史册,即后世泯然不闻,是可痛也。”于是他搜集史料,汇集成册,“用广流传”。从前面史料内容看早期孔氏族谱并非仅仅限于袭封一系,而是记载很多旁系孔氏如《孔氏谱》载会稽孔氏,《宰相世系表》记有下博孔氏。 孔宗翰元丰谱之后,孔氏族谱刊修不断,如: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北宗)、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北宗)、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直至2009年。另有收录孔氏世系和闻达子孙的《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和《阙里文献考》。 纵览孔氏不同历史时期的家谱,从内容到体例是逐步发展,由简单粗略渐次充实完善,以致成为今日详尽完备的煌煌巨著,不愧为世界谱碟之冠。 下面就从家谱的名称、内容、体例、世系等方面对不同时期的孔氏族谱进行比较以说明孔氏族谱的演变发展脉络。 一、名称 孔宗翰元丰八年所纂孔氏族谱名为《阙里谱系》(一曰《阙里世系》)。阙里为孔氏祖居,所以往往用“阙里”代指孔氏家族或孔氏大宗。根据历代家谱序言可以看到《阙里谱系》一直沿用到元天历二年五十三代孔涛所续修的孔氏家谱(五十四代孔思模《东家举要序》言:“涛公乃祖述练塘旧谱,手编成书,锓梓以传,仍题曰《阙里谱系》。”)元至正五十四代孔思朴再次续修或仍然沿用《阙里谱系》(通议大夫兵部尚书鄱阳周伯琦谱跋云《阙里世谱》恐只是对孔氏族谱的通称,而非实际谱名。) 元延祐三年五十四代袭封衍圣公孔思晦作孔氏宗支图,命名为《中兴重立宗支图》,明洪武八年五十四代孔思模诚恐自己续修孔氏族谱有所僭越,题曰:《东家举要》。明朝成化谱封面题名已脱落,只用标贴曰“孔氏宗谱一本吏房发还毋错”,或其谱名为《孔氏族谱》。因其续修者未有再纂写序跋无从确认。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载明朝永乐七年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因有孔末后裔企图以伪乱真而再次刻立《孔氏世系》碑。《曲阜志》载明朝六十一代孔承懿续修家谱,名《孔氏新谱》,已亡佚。《阙里文献考·孔氏著述》称“厥后时有増辑,然书只抄录,未有刻本。” 明朝天启二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率六十一代孔弘颙、孔弘颢等刊印族谱,定名《孔氏族谱》。清朝雍正十年六十六代衍圣公孔兴燮与六十五代孔衍淳纂修族谱,依旧定名《孔氏

家族族谱调查表

OEC家族族谱调查 1、OEC给您带来了些什么?(可举例) 加入OEC可以说是我研究生期间做得最对的事之一。OEC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而且从中结交了很多big fish,为我如何规划自己的研究生生涯甚至将来的人生道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人都生活在圈子里,OEC这个圈子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分享交流,将心比心,注定会成为每个人研究生期间美好的回忆。 在OEC期间,我变得成熟了,从普普通通的一名member逐渐成长为organizer。角色的转变同样意味着责任的增大,不过也提升了我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 2 对于OEC,我个人认为自己最成功的事是搭建了OEC的一个运行框架,使每次OEC活动都很顺利的运行。尤其是宣传部门,是我一手创建起来的,在每次活动前和活动后都能积极的宣传OEC,使其目前成为华理徐汇校区最大的英语学习社团。 3 在我的任上,OEC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不过由于时间、人手各方面原因,最后没能组织起一场全校范围内的活动,挺遗憾的。 4 There is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5、请附加您的照片,作为OEC展示用(*我们对全部信息完全保密,只作为社团内部资料)

料精选,适合职场人士使用借鉴参考。资料精选,适合职场人士使用借鉴参考。料精选,适合职场人士使用借鉴参考。 料精选,适合职场人士使用借鉴参考。 料精选,适合职场人士使用借鉴参考。 料精选,适合职场人士使用借鉴参考。 料精选,适合职场人士使用借鉴参考。 料精选,适合职场人士使用借鉴参考。 料精选,适合职场人士使用借鉴参考。 料精选,适合职场人士使用借鉴参考。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天下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见

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 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 编《刘氏族谱序》。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 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 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 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世系 冉氏族谱跟孔氏族谱一样,是至今保留最为完好的族谱之一,每一代男性后裔全部入谱,除了少数因战乱迁徙或者因灾避难无法取得联系的之外,没有任何的间隔和遗漏,辈分一点不乱,并且明确规定冉氏后裔决不允许通婚,包括冉氏子孙因出继他人而改姓的都有详细记载。 第二十八世冉季载,冉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十九世:冉羽叔,冉季载之子。 第三十世:冉贞,冉季载第一世孙,冉羽叔之子。 第三十一世:冉托,冉季载第二世孙,冉贞之子。 第三十二世:冉敏,冉季载第三世孙,冉托之子。 第三十三世:冉猛,冉季载第四世孙,冉敏之子。 第三十四世:冉辉、冉煌,冉季载第五世孙,二人为冉猛之子。公元前780年冉辉、冉煌遭幽王之乱,冉辉奔晋,居潞安汾洲,即今山西孝义县。冉煌奔鲁隐姓,居邾。鲁穆公改邾为邹,即今山东济南邹平县。此后,有十一代人名为讳无稽考。今查得一谱,对冉辉、冉煌后人有如下记载:冉辉裔孙:宗圣、廷宗,宗圣生:子从、子绅、子刚,子刚生:冉会、冉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冉会、冉监立登宣圣之门,登国朝。 第四十六世:冉崇圣,冉季载第十七世孙。 第四十七世:冉通灵,冉季载第十八世孙,崇圣之子。 第四十八世:冉岐文、冉岐武,冉季载第十九世孙,通灵之子。 第四十九世:冉相国,冉季载第二十世孙,岐文之子。 第五十世:冉圣起,冉季载第二十一世孙,相国之子。 第五十一世:冉文、冉横,冉季载第二十二世孙,圣起之子。 第五十二世:冉仲达,冉季载第二十三世孙,冉文之子。 第五十三世: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冉季友被迫离乡背井,避祸武陵,(今湖南省叙浦县)在湖南的溆浦等地繁衍、发展,后昌盛为当地大族,汉朝置为冉氏武陵郡,故冉氏后裔以武陵为其郡望堂号。嗣后冉玄诗云:“一自逃秦别是天,飞花不击武陵烟,灵源圣迹春常在,莫向渔郎浪说仙”。冉季友为武陵冉氏始祖。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到孔子宅大牢祭礼,颁始天下:“凡圣贤之裔当返故里”。奉先以受赉予,祖冉进承王命而还东鲁。总谱载:始皇因李斯上言诸生不师今而学古,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臣请史官非秦纪者皆烧之,人实之法。时候生卢生相与议始皇因亡去,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长子扶苏谏曰: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不听,乃东行郡县,上邹峄山、封泰山、过阕里毁孔子故宫及诸弟子祠焚所著典籍,坑其业儒者并戮其子孙。故孔子与弟子后死者死逃者逃,皆无敢仍其姓氏者。噫厄矣哉!悲夫!周末,天下人多冒儒冠服者,鲁之儒冠服者十常八九,始皇至曲阜埋孔子及诸贤像,业儒者不辨真伪皆

实用家族族谱模板

XXX家谱 祖屋地址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 春

序言(范文) 时代轮转,人口日多,社会变革,事物日繁,兼新陈代谢定律,人欲知以往事,无不赖文字记载,传绵稽查,故国家有国史,籍改历史盛衰与人文概况。 编辑人:XXX 审查人:XXX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春

X氏族谱章程草案(范文) 一、宗旨:坚决遵守党纪国法,加强团结、创新、和谐、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清明) 节。 二、族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谨文明、勤奋朴实、尊老爱幼、共同发展。 三、制度: (1)各支族选举成立代表会,代表3-5人,并由支族代表选举成立龙氏联族代表会,设常务理事组13-15人,分工为名誉理事1人,副理事3-5人,顾问、文书、 财会、组织、宣传、监查、青年、妇女等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支族代表、联 族理事,均实行2-3年改选和义务职责,廉洁奉公,为民服务。 (2)开会学习,每年2-3次,年终总结,表彰先进。 (3)每年逢清明节,祭祖扫墓,费用自筹,帐目公布。 四、族规: (1)坚决遵守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法令,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学习交流与合作,创建平安和谐社会。 (2)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社会主义道路。 (3)要创新、和谐、发展,方能兴家、富民、强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气能生财,人和万事兴,互相尊重,不侵犯、不干涉、不斗殴,公平公正,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4)要五讲四美、讲法纪、讲道德、讲文明、讲伦理,按辈伦起名字、称呼人,坐席分上下,赶船、乘车让位,不能混乱。 (5)要尊老爱幼,孝顺老人,把衣食住行切实做好,供养好老人,不能断食、绝医、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

孔氏族谱的辈分说明 孔氏家族,作为“天下第一家”,是由同一始祖孔子繁衍下来的一个庞大家族。其中,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世袭公爵,在家族中是大宗;其余旁系等则为小宗。 随着孔子后裔的不断繁衍,为数益众。为便于管理,在孔氏家族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组织系统。最初曾分为“五位”,后又分为“十二派”,到明清两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又增为60户。每户设有户头户举一至三人。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中一一列举了60户的名称,诸如:大宗户、道沟户、终吉户、栗园户、泗北户……等等。 这60户孔氏家族各设族长一人,负责管理全部孔氏族人,另设林庙举事一人辅佐族长。族长是由衍圣公在孔氏族人中检选的,在家族中德高望重,辈长年高。孔氏族人把族长的办事处叫做“族长衙门”,“族长衙门”和“知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合称“孔府四衙门”。60户的户头户举则是“每户族众表率,必得老成持重,心地明白,衣冠整齐,为本户所钦服者,始克充选。” 曲阜的孔氏家族自分为60户以来,至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修谱时,仅在谱的人数就多达2万多人,每户约有数百人不等,人数多的达千人以上,只有极少数户为数十人。孔府还要给族长约十

大亩土地作为养赡,户头户举也拨给二、三大亩作为养赡,外地的户头户举则“各赐衣巾,赏给劄付”。 孔子的家乡在曲阜,对于所有迁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称做“流寓户”。孔氏的流寓户经过多年来的迁徙,已遍及全国,他们分布于浙江、江西、山东、四川、江苏、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黑龙江、云南、贵州、湖北等20余省。这些流寓户在异地一般都是聚族而居。 孔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在前业经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

家族家谱会议上的讲话稿

家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我们的根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我们的根,纪录在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据有关专家论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曾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柳贯诗文集》)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很有意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家谱就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历代经典家谱中都收录了,例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它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家族争光。 古代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更正确与完备。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成千上万的家谱毁于文革,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了一场人为的“大出血”,文化遭受重创。中华民族文化在五千多年中,历经磨难,内战、外侮,改朝换代,仍然没有被摧毁。而在“文革”中,中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特别是中国家谱文化,更是经受了一场“红色革命”,“传家宝”当成“下脚料”,许多家谱、祖宗画像、祠堂等文物被红卫兵烧的烧,砸的砸,不少地方荡然无存,不少百姓已经寻根无门。

刘氏族谱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2年(1943),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巴陵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宋]刘唐; 始迁祖:[宋]刘受 【摘要】始迁祖唐、受,南宋时自巴陵南冲古柏树坡迁居邑之公田。寻以金牛之变,唐於咸淳二年再徙居窑岭,而受仍居公田,遂衍为二派。存卷为墓图、图契、公田志仲公世系。 【索取号】5939/D 【题名】刘氏族谱 【责任者】[作者不详] 【版本】民国36年(1947),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阳 【堂号】彭城堂 【先祖/名人】始祖:刘仲二; 先祖:刘福四; 先祖:[清]刘辛三; 先祖:[清]刘辛八; 先祖:[清]刘辛九 【摘要】始祖行名仲二,讳字、时代、居地均失记。子福四,生辛三、辛八、辛九,明清之际,三兄弟後裔陆续迁巴陵之高桥、大屋、塘觵、墩上、仙安桥、双港嘴等处。谱存序、契据、世系等。 【索取号】5872

《刘氏族谱》与刘备 李君鉴 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之争引出《刘氏族谱》现世。 自1986年《四川工人日报》刊登《刘备真墓可能在奉节》后,又经《文摘周报》转摘,一两年内,笔者收集到16种《刘氏族谱》。后从山西族谱研究中心及上海谱牒研究中心获悉:山西族谱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册;上海谱牒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部。 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位列李、王、张后,居第四位。刘姓能够成为一个大姓,主要因为刘氏起源早,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姓”时间长,望族多,分布广,赐姓、改姓、少数民族从附姓多的缘故。 根据《左传》、《汉书》、《唐书》、《通志》等史书记载,刘姓起源主要有五个支系: 一、以国为氏,即祁姓之刘。源出帝尧陶唐氏,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因以为氏。 二、以邑为氏,即姬姓之刘。西周时,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旧有地曰刘亭), 其子孙遂以邑为氏。 三、匈奴族从母姓刘。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对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嫁给强盛的匈奴部族单于冒顿为妻,匈奴习俗,贵族皆从母姓。史载东郡、河南、雕阴三族刘氏俱出匈奴。“五胡”时汉国 的建立者刘渊就是匈奴的贵族。 四、赐娄氏为刘姓。汉初,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姓刘,遂改名刘敬,子孙 以刘为氏。 五、赐项氏为刘姓。刘它,原项氏,汉初赐姓刘,子孙因之。 《宛委余编》曰:“大约得姓之贵,无过于刘。汉四百余年,至昭烈父子,二十二帝。其间真王代传以千计,列候以万计。南宋九帝,五代汉二帝,北汉三帝,刘渊、刘曜无论也。故非他姓可拟。”又说:“刘二十五望,彭城为贵”。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和政权中,以刘姓为最多,历时也最久,先后有西汉、东汉、蜀汉,“五胡”十六国时的汉、越、南朝宋、五代后汉、南汉、北汉、南宋建炎四年金册封的大齐等,共历时六百五十年。这是刘姓能够成为大姓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原因,也是所传《刘氏族谱》中为什么彭城堂刘氏族谱占多数的原因。笔者所搜集到的16种族谱即全出于彭城刘氏。 16种《刘氏族谱》简介 16种刘氏族谱指重庆市奉节高雅手写本《刘氏族谱》;四川自贡手写本《刘氏总大族谱》;四川江津石印本《刘氏考订族谱》;奉节兴隆庙湾刻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奉节甲高杨坪、吐祥青龙手写新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四川沐川手抄本《彭城宗谱》;四川犍为石印本《刘氏纂刻族谱》;四川资中手抄本《刘氏族谱》;四川三台县《刘氏圣宗谱》;四川壁山旧本《刘氏族谱》;壁山新本《刘氏族谱》;四川内江《刘氏族谱》;重庆城口绢写《刘氏族谱》;重庆江北石印本《刘氏族谱》;湖北嘉鱼《刘氏宗谱》;成都武侯祠台湾华侨刘天注捐赠《刘氏大宗族谱》。其中城口、重庆江北、湖北嘉鱼、成都武侯祠4种刘氏族谱只略知一点线索。笔者曾对其余12种族谱作过初步研究,现将笔者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12种刘氏族谱均记载该刘氏后裔系祁姓之刘,以国为氏。发枝彭城,是中山靖王刘胜后代。 奉节兴隆庙湾《彭城堂刘氏族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安定堂刻本,仅存第一册,线装。长44厘米,宽23厘米,共24页。其中最后两页系后人毛笔字补写。书皮为较硬的同色纸,上有书签。扉页为黄裱纸。“彭城堂”三字横排,下竖写“刘氏族谱”,左侧写“大清同治十二年续修族谱世系公立”。版面设计:有外粗内细文武边栏,天头、地脚为双龙,龙头朝向版心。版心有双鱼尾,上部分题写“刘氏族谱”,中间题写卷次内容,页数。下部分题写“彭城堂”。奉刘备为一世祖。第一册有祖莹形图,刘氏宗祠、祠

刘氏族谱 总谱

刘氏族谱总谱 劉雄輝劉主 編彭 城氏堂第 滿一公冊 祠第族堂一編滿祠譜丁譜源流總譜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 主編劉雄輝副主編劉金良責編劉雄輝錄入周昌盈校對劉雄輝資料 劉海明劉齊華劉齊輝劉國兵劉雄輝劉遂文劉美文劉興偉劉小良劉乘勝劉有良劉新奇劉春華劉志農書名題字張並湘藜閣西元二零零七年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忠厚貽謨美,修齊衍慶長。崇文明禮讓,敷教植綱常。序正班聯定,源清昭穆詳。根深枝必茂,奕葉毓奇芳。——民國辛未歲(1931年)仲夏日。穀旦。“接續新派”又名“南沖祖祠大同新派”,全族正式統編字派時間是民國乙亥年(西元1935年)秋七月上瀚穀旦。本祠轉述者是十八世孫齊嵩岳靈少龍氏。即坡關廷佐門的齊嵩。齊嵩,字嶽靈,號少龍。又接續新派,(另名“新增宗派”)裕後思先澤,光前仰古唐。庭階培玉樹,

祿閣校華章。孝友傳家學,軍民衛國康。顯存峙漢鼎,世代永隆昌。(注:“新增宗派”的作者和寫作時間沒有載明,)彭脊面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藜閣二零零七年彭城堂滿公祠堂劉氏族譜“五修重版”凡例1、五修重版是一項創新性的工作,相關要點在此說明。2、本次重版,將譜牒分為丁譜和文譜兩種,丁譜排前,文譜排後。丁譜有兩篇六冊,第一篇為總譜,專管源流,從遠祖堯帝敘至本門始祖,共計一冊,排為第一冊;第二篇為分譜,專管各門丁口,共計五冊,排為第二至第六冊。3、丁譜按滿公祠堂各關劃分,坡關為第二冊,包括毛田門、廷佐門、楊家邊三門;墓關為第三冊,包括平頭林、銅盆沖二門;榨關為第四冊,包括榨老屋、郎仲屋、璧選屋、榨細屋四門;喬關為第五冊,包括喬林堂、張得祥二門;君用關為第六冊,包括月湖、湯夫、君用門三門。4、文譜有六篇,分為四冊,第七冊包括三篇,即“譜牒概說”、“滿祠大事記”、“家訓”;第八冊一篇,即“家傳”;第九冊一篇,即“藝文著述”;第十冊一篇,即“圖像”。5、本次重版,根據現代閱讀習慣,將豎排改為橫排,繁體改為簡體,不標點改為標點。標點是一項艱難的工作,須有深厚的古漢語基礎才能所為,宥於水準,難免有錯。6、本次重版,對舊版中的皇歲紀年作了一些修改,一是更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如皇歲與甲子紀年矛盾,則以甲子紀年為標準更正皇

孔子家族世系表

孔子家族世系表 一、孔子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曾、颜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二、世系 卌七世祖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蟜极 卌四世祖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契 卌二世祖昭明 卌一世祖相土 四十世祖昌若 卅九世祖曹圉 卅八世祖冥 卅七世祖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上甲微 卅五世祖报乙 卅四世祖报丙 卅三世祖报丁 卅二世祖主壬 卅一世祖主癸 三十世祖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太丁商王外丙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商王沃丁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商王小甲商王雍己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孔氏家谱

先儒修谱论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孔氏家谱 【简介】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