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24、诗词五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学生情况分析:前面在本册中学生已经学过《唐诗五首》,对诗词的学习技巧已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本文,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学习《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朗读古诗,梳理诗意,解说内容,把握情感。

1)、结合注释和草烤熟自译全诗。

2)、本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5):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淡泊名利超脱世俗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

《春望》

1、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人,祖籍襄阳,唐朝大诗人,被人们称为“诗史”,人们称他为“诗圣”。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叛军攻下长安后,他去投奔肃宗的途中所见所感,于756年三月完成。

2.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4: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板书设计

国度破——草木深(见)

翘首望京

花溅泪——鸟惊心(感)

春望忧国思家

烽火连——家书少(盼)

思念家

白发稀——不胜簪(思)

三、课堂小结:本课时学习了二首诗,第一首表现了诗人归隐的生活感受,后一首表现了坐着的爱国情感,眷念家人的情思,感情强烈,内容丰富。

四、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一、导入:同学们,请回答【①他是唐代著名诗人;②他英年早逝,一生只活了27年,③被后人称为“诗鬼”④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为国而死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他是谁?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自由朗读课文三遍。

3、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提问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提问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提问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提问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4、板书设计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比喻夸张)

雁门太守行角声凝夜紫——悲壮惨烈(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运用典故)

《赤壁》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赤壁,是我们所熟知的地方,这里在三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借史咏怀,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现在陕西西安),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诗立意高远,清俊流利,简洁明快,七言绝句尤为突出,在晚唐成就颇高,有《樊川集》

2、朗读古诗,感知大意。

1)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3).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板书设计

赤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

《渔家傲》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

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理解词义,概括主旨

提问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4、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5、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可取之处

反复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意和情感的基础,本节课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