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与性格论

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与性格论
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与性格论

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与性格论

我爱猫咪发布于:2011-09-28 15:53

弗洛伊德好像有种难以名状的魅力,让我这种不喜欢学术的人对这么学术的东西感兴趣。我最初看弗洛伊德是在两个月前,当时临近考试,但是我把他的书当做是复习累的是时候消遣用的,要说当时喜欢精神分析或梦的解析,多半原因是:这种观点、思考太不可思议了!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事情,比如他的潜意识、他的梦境,弗洛伊德却能从中看出端倪,进而推断出患者的疾病症状的来源。

在每一本介绍伟大人物贡献的书中,开篇总是少不了许多案例通。这本书业不例外,它通过病人的自述,来印证此人物的伟大,对人类的突出贡献。我当时也看了不少关于弗洛伊德的“解救事迹”,这些事迹无疑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就想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不打针,不吃药,坐那就是跟你唠”,病人看似无可救药的病症很快就得到解决了。后来我总算是靠点谱,不单纯的看热闹,而是仔细的拜读了他的精深思想,可是不读不知道,一读真的吓一跳,他的思想中包含了很多类似于性解放的思想,更是把癔症,即精神症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小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父或恋母情结,而且说这种情结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那我当然首先就想到我自己,想从我自己这得到验证,可是我思来想去,发现我好像并没有恋父情结,所以马上我就对弗洛伊德的说法感到不信任。因为这是他思想的本源、立足点。

可是就在我想反驳他这一理论的时候,他又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是精神症的核心原因。但是绝大多数人都绝不会意识到这点,这不仅是因为俄狄浦斯情结存在于孩子很小的时候,即性蕾期,4-6岁,更是因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在要求是弑父娶母或弑母嫁父,而这明显不合乎社会伦理道德,所以我们在潜意识中就狠狠的打压这种想法,让它不出现在自己可以感知到的意识范围内,而这一过程我们是感觉不到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你感觉不到俄狄浦斯情结是有原因的,所以你不承认这一观点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这从另一方面又说明,你潜意识的防御机制阻止你认同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因为你害怕这个观点给你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你本

能的不想承认它是对的,所以你会采用一切方法来阻止这一观点,如:你对这一理论表示的愤怒或不可理解。而这些你潜意识所做的防御工作你是感觉不到的。看看,这就是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相当于你怎么做都证明他的理论是对的,你认同也好,不认同也好,都会证明他是对的。在反对者看来,弗洛伊德是拿人的无意识作为他诡辩的依据。更学术一点来说,他的理论是不可证伪的,即没有办法证明这一理论是对是错。这是大多数反对者的依据,但可笑的是,反对者的境遇也很尴尬,因为他们也没有办法证明弗洛伊德就是错的。

我也不是很认同他“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在无意识领域和人格结构理论方面的巨大成就。我尤其信奉他的人格结构论,这并不能说是科学,但是我们都能真切的感受到它的力量。在我看来,人格结构论才是梦的解析的基础。人格结构论是说:人的性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生之俱来的本能欲望,它遵循着“快乐原则”,即希望一切利己欲望马上实现,包括食欲、性欲、攻击欲等。它没有耐性,不想延期,只希望所有欲望能立即得到满足。受“本我”控制的人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浅薄。“超我”是和“本我”对立的性格,它是人的道德规范,它高尚、无私、理性,它是负罪感的渊源,过分苛刻的超我会导致自卑、忧郁、负罪感。有它的存在我们才得以遵守社会准则,不作出有悖社会伦理的事。而“自我”就是你我现在展现给社会的形态,既不过于任性、随性妄为,也不会像菩萨一样以普渡众生为己任,也会有私心。总之,自我处于欲望与良知之间,它是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的产物。人格结构论与梦的解析又是什么关系呢?人格结构论阐述了人的性格都有三个部分,而“本我”的存在使“超我”甚至“自我”都感到不安,毕竟本我的欲望中有一些欲望是不想被人知道的,它们也许包含强烈的暴力欲望或性欲望,这与道德是相悖的,所以在你清醒的时候,你要努力做到让自己与社会所要求的相符,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超我抑制本我的现象。可是本我很强大,它不甘心一直被超我压抑,于是,它找到了一个排遣的方法:梦境。人在清醒的时候是很理性的,大脑会告诉我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但是在梦中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梦是私密的,所有影像都只对一个人开放,这里是绝对的自我空间,也就是说,在你的梦中,无论出现了多么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都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使你因此受到惩罚。我们可以在梦中实现自己在真实世界中无法完成的梦想。于

是,人在做梦的时候理性和道德变得不再那么强大,使本我有机会施展。这就引出了弗洛伊德最为经典的梦的解析理论,即:梦的作用是实现愿望。这里的愿望是你最真实的愿望,是本我的愿望。我不敢说这是真理,但是我想这一理论是有道理的。

转发:

回复(0) | 收藏(0

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学号:1011010326 班级:文学3班姓名:马娟娟 内容提要:从古至今俄狄浦斯情结一直是中西作家较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去分析俄狄浦斯情结,也使我们能更透彻地理解这一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 一、精神分析批评简述 精神分析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的批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文学心理学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中心的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后期主要是以雅克?拉康和诺曼?霍兰德等重新阐释和发挥的新精神分析批评。但无论新旧,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核心都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文学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主要理论有: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升华说,梦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本文所用的精神分析批评主要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其具体内容为俄狄浦斯情结。 二、精神分析批评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在性本能的基础上以精神分析学为工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俄狄浦斯情结”即意为恋母妒父心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在精神分析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鳏死。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长大了以后,他创下许多英雄事迹,而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不久,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与他共事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实现了。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弗洛伊德利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一位俄狄浦斯的王子无意识地杀父娶母这个故事,认为俄狄浦斯无意识地杀父娶母,正是童年期的愿望的达成,是小男孩所具有的情结,故称俄狄浦斯情结(小女孩的那种爱父嫌母的感情则叫做伊赖克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 在《俄狄浦斯王》中,神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不论人如何与之抗争,人都逃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俄狄普斯情结失言 【正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 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 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 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 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 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 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 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

经典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汇总

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始创,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895年《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真正开始。从这之后,弗洛伊德便有了许多追随者,在此期间一方面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正,另一方面他的弟子们也由于日益不满其理论和方法,先后与其分道扬镳,从而出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最初流行于德语国家,后来精神分析运动从欧洲转到美国。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又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修正与扩充,形成了哈特曼、艾里克森等人的自我心理学派和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的社会文化学派。这两个学派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和本能的因素,被称之为新精神分析[1]。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经典精神分析。 一、经典精神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其运用 (一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根据催眠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不为人知的东西。来访者在进行自由 联想时,咨询师要求来访者毫无保留地将其感觉到的东西全部说出来,并对其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从中找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即病的起因为止。因为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 (二析梦 梦的分析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理解潜意识的 “最佳之路”。将其看成是潜意识的流露。因此,在他对潜意识的描绘中常常具有隐喻的特征,每当他谈到“潜意识”就会去寻找其背后的隐义。他把梦看作是个体愿望的达成,所以在他看来梦是具有绝对意义的。他认为梦的工作是通过凝缩、置换、视象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够回忆起来的显梦。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把这显梦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隐义,找到病人

父亲的“缺失”与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以拉康的“父亲之名”试析《儿子与情人》

病狂英语S论版R3 父亲的“缺失”与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 —以拉康的“父亲之名”试析《儿子与情人》 卢梓雅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劳伦斯笔下的《儿子与情人》是大众眼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代表作品,但父亲在该作品中承担的角色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话语与地位对家庭中儿子与母亲关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拉康的“父 亲之名”理论,在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父亲的作用与地位往往由"父亲之名”来替代,体现了父亲的 “菲勒斯(Phallus)”作用,即他在法律与经济方面的象征意义。本文试以拉康的“父亲之名’’理论解读该 作品,分析作品中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与"父亲之名”的缺失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拉康;父亲之名 [中图分类号]1106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 (2018) 11-0182-2 doi:10. 3969/j.issn. 1006-2831.2018. 04. 076 出版于1913年的《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https://www.360docs.net/doc/548782954.html,w rence)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 成名作。自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便开始对文本进行分 析研究。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研究开始呈现不 断攀升的趋势,到20世纪九十年代后达到巅峰时期。其中,国内外研究的方向和视角大体一致:以精神分析 视角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 菲勒斯中心主义下社会中男女的地位及关系为主。其 他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大规模工 业化对市民造成的影响,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的叙事 视角和对话性等,以及对劳伦斯的艺术写作手法进行研 究等。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儿子与情人》的研究虽 然众多,但鲜有学者关注小说中父亲的作用和影响;笔 者希望通过本文以“父亲”为切入点探究“父亲之名”的缺失与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此名 著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拉康的"父亲之名” “父亲之名”(le Nom-du-Pfcre)这一能指符号在拉康 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50年代末期,拉 康提出“父亲是一种隐喻”的观点,根据他的理论,“父 亲”只作为一个能指符号而存在,符号内在的“父亲之 名”才是所指。在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中,“父亲之名”并不是“父亲”作为一个自然人所天生赋予的,而是其 通过自身努力争取和巩固所得。“父亲之名”象征着父亲在经济、法律上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如 果一个父亲无法发挥上述作用,则其并不具有“父亲之 名 其中,“父亲之名”在家庭中的表现与俄狄浦斯情 结息息相关。正如拉康所言,“如果没有父亲,就没有俄 狄浦斯的问题存在,反过来说,谈到俄狄浦斯,就牵涉到 父亲的作用这一关键问题”(范荣2006:98)。“父亲 之名”在家庭中首先是一种力量和权威,负责制订各项 规则和禁律,象征界标志着小男孩对母亲的欲望被父亲 的名字所取代,即“父亲之名”警告并禁止小男孩对母 亲产生乱伦之欲。可见,“父亲之名”对家庭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稳定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2.“父亲之名”与母亲的话语 “父亲之名”除了表现在父亲自身在社会和家庭关 系中的经济、法律地位和力量以外,还可以通过母亲的 话语得到体现。拉康曾提出:“要注意的是母亲是怎样 重视他的言语或者说他的权威的话;换句话说我们要注 意的是在推行法则时她给父名保留了个什么样的位置”(2001:514)。倘若母亲对父亲的地位和权威表示认可 和服从,即便父亲已经去世,那么“父亲之名”仍然会在 家庭中生效,此时家庭的三角结构就会转换成:“父亲之 名(母亲的话语)一母亲一孩子”(范荣2006:101)。由此可见母亲的话语对“父亲之名”的实现有着至关重 要的影响。 《儿子与情人》中,开篇描写莫雷尔夫妇早年婚姻 182

浅析《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与革新

浅析《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与革新 摘要: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自二十世纪初由弗洛伊德提出至今,一直对学术界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雷雨》便是将俄狄浦斯情结植入中国文学作品的代表。本文试从俄狄浦斯情结内容本身、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以阐释《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和革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雷雨》;继承;革新 一、俄狄浦斯情结综述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分析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的妒忌、仇恨的心理。【1】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一主题也的确反复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 弗洛伊德以希腊悲剧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为例,详细阐明了他提出来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达的儿子,出生时,神谕预示他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随即被生父抛弃,后来他被人收养,并在异邦做了王子。当他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去求助于神谕时,神警告他要远离家乡,因为上天注定他要杀父娶母。而碰巧俄狄浦斯在离开他养父母家的途中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王,并在偶然发生的冲突中杀死了他;随后,他因解除了狮身人面像对底比斯城的围困,被百姓拥戴为王并与生母伊俄卡斯达结婚育子。直到后来底比斯城瘟疫流行,神谕告知只有把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驱逐出境,瘟疫才能停止。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杀父娶母这一令人厌恶的罪恶行径时,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自戕双眼,远走他乡。弗洛伊德指出“这种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情结,就叫做俄狄浦斯情结。”【2】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因此,这种分析方法的提出,引起了众多文学创作者和读者的共鸣。当这种理论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中国作家的极大的兴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运用于作品中。《雷雨》正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更有甚者将《雷雨》视为中国的《俄狄浦斯王》。《雷雨》将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充分展现,但同时又不是对它的简单翻版,而是结合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 一、《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 1、以杀父娶母为理论原型 《雷雨》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俄狄浦斯王》,是因为它淋漓尽致地将以杀父娶母为原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展现出来。杀父娶母原型的主要内容为父弃子、子杀父以及子娶母,在《雷雨》中,周朴园对大儿子周萍的不关心、对二儿子鲁大海的遗弃表现了父弃子的内容;周萍对父亲的憎恨并表示“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鲁大海持枪与周朴园谈判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自杀父的内容;而周萍和周蘩漪之间的乱伦关系则是对子娶母内容的展现。 2、浓厚的悲剧色彩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其主人公俄狄浦斯因不能挣脱命运的捉弄而自残,王后伊俄卡斯达自杀了。而《雷雨》的结尾,周萍开枪自杀,四凤跑出周公馆触电身亡并殃及周冲,周繁漪和鲁侍萍病倒、鲁大海消失,让原本好好的两家人家破人亡。 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两部作品悲剧发生的原因,不难发现作品中人物的悲剧都是通过自我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8782954.html, 《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思 作者:卓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本文试通过对弗洛伊德认为戏剧中的悲剧效果是源于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对《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阐释、解读,由此对弗洛伊德给出的恋母情结是这部戏剧的主要悲剧根由做出一些反思。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依德;反思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2 俄狄浦斯情结,我们也称之为“恋母情结”,它的首次出现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在1900年,他在《梦的解析》中对《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进行了解析,并且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概念。他指出: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恋母情结”是人类的一个共通点,俄狄浦斯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是一个有恋母情结的人。他认为《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主要的因素是他的恋母情结所致。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解读 美国当代著名的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过“在文化史上极少有东西像弗洛伊德的这个概念那样深入人心,哦,当然,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全都熟悉它”。[1]对于“俄狄浦斯情结”是造成《俄狄浦斯王》悲剧根源来自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文学的创造和欣赏都得从无意识欲望——性本能这一根本动因去寻找。弗洛伊德从戏剧角度来解读的话,是倾向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效果来自于俄狄浦斯王的“恋母情结”。这种情感会让儿子在母亲身上有情感上的交流和体验,而这些会产生无意识的爱以及爱的假想敌。会让他对异性父母持占有的欲望,期待自己的竞争对手即同性父母死亡,这些都在表明他爱自己的同性父母,厌恨或是排斥自己的异性父母。在俄狄浦斯情结的症状中,这两个方面基本上会同时存在。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结体验主要集中在儿童时期,之后会进入一段潜伏期。到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又会再次显现出来,但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和转移它。俄狄浦斯情结在人格的形成发展和爱的欲望倾向中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弗洛伊德在他的另一本书《图腾与禁忌》里也有谈到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在书中的第一章乱伦畏惧和第四章图腾崇拜在童年时期的再现里,想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研究这些具有同一图腾氏族的、贫穷的、赤身裸体的食人生番是怎样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避免乱伦的出现。我们发现,所有存在着图腾现象的地方,几乎同时也会有这样的规定:把同一图腾当作信仰的氏族成员之间不能发生性关系,也不能通婚。而且这一定律执行的极为严格,男女一样,处罚一般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开禧元年十二月乙卯务观东篱书。 文中追述了唐大中后诗风的变化,陆游以宽广的胸襟、客观的态度从历史流变中评说倚声的功过。 诗文、别集之后的评论是陆游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论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评思路,即对于任何一种文体,它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流行,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核心话语,那么它就总有了在那特定的历史情境下特定的历史价值,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研究意义。附于经籍之后的短文,记录整理、收藏、校订的情况,颇具考证风格。如《跋老子道德古文》先叙述了版本流传的情况,接着简要说明了今世罕见的原因,并对自己二十年来的苦求终于得到收获,书籍得以保存感到欣慰。文章语言严谨,文风朴实。书画、法帖、碑铭之后的文字则或考证学术问题,或记录流传情况,或阐释艺术特征,或抒发复杂感情,信手拈来,别具风味,从中可看出宋代文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陆游此类题跋作品,能将多种艺术相结合,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如《跋兰亭序》云:“观兰亭者当如禅宗堪辨,入门便了”,将书法与佛法相结合,以禅宗的妙悟指明了书法欣赏的门径。而《跋临帖》:“此书用笔,霭霭多态度,如双钩钟王遗书,可宝藏也。”虽然只有二十字,却将笔法的神态活现出来,通过古今比较肯定了书的价值。 一种文学体裁的形成与确立,固然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与其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密不可分,但更基本、更直观也是更重要的还是这种文体本身的体式特征。创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文章的指向,也是体式变化的主要因素。陆游的题跋文有的只是单纯性地记录,以做材料证据,如《跋Ν庵语》:“乾道庚寅十月入蜀,舟过公安二圣,见祖珠长老,得此书。珠自言南平军人,得法于庵云。”短短三十四字,交待了时间、地点、书的来历,叙事平实简单,如行云流水,未掺杂其他抒情、议论成份。此类只对载体记录而不生发的作品在陆游题跋文中并不多见,他大量的题跋作品都不限于对载体的解释、介绍,而是进行多面生发,力尽其变。如《跋吕侍讲岁时杂记》中将昔日与今夕对比,反 映战乱带来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在节物风俗,更在志气人心,“求新亭对泣者”不易,作者唯有抚卷嘘叹。对题跋文体制变化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作者的创作目的。陆游的题跋文有多种写作因缘,或忧念国家时事,或追忆故人旧事,或批评文坛风气,或指引、鼓励后进。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别:一类是自记,作者对所接触的载体进行叙述、记录或评说;一类是应他人请求而作,涉及到所托之人,为题跋文体式变化增添了新的因素。第一类在陆游的题跋文中占大多数,此类文章多是有感而作,议论、描写、抒情不拘于一处,内涵丰富,包容极广。如《跋文武两朝献替记》、 《跋云丘诗集后》、 《跋徐侍制诗稿》等。 陆游题跋文的表现手法多样,比喻、排比、对比等往往融于一体。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最见风神。大致可分为同一领域的比较和不同领域之间的比较两种。同一领域内还有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分别。如《跋乐毅论》中写道:“《乐毅论》横纵驰骋,不似小字;《瘗鹤铭》法度森严,不似大字。此后世作者所以不可仰望也。庚申重九日陆某书。”《乐毅论》世传系王羲之亲书于石,其突出特点是起笔收笔了无痕迹,宛如天来,既各具风姿,又左右顾盼,相映成趣。于古朴中有逸趣,风雅中不失凝重。而《瘗鹤铭》相传是王羲之悼鹤而作,他以鹤舞的神韵运笔,气势宏逸,神态飞动。陆游在此以二碑文作横向比较,虽同出一人之手,却笔韵各异,神态多姿。 题跋文领域的开拓与创新,促进了宋文的繁荣,而陆游的创作又代表了南宋题跋文发展的新高度。宋代散文对文体的回归,对自我的关注,对意义的追寻,对议论的爱好,都为题跋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宋代文化的全面繁荣,也为题跋文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宽广的领域。即使是在南宋偏安的状况下,文化的影响仍是巨大的。它不仅丰富了题跋的表现内容,而且赋予它深沉的时代深意。题跋文的价值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它与其他文体的相互影响,以及它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安 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025) 精神分析学派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大约3~6岁)的后期,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王子,讲述了他没有逃脱预言而弑父娶母,最后落魄流浪的故事。而狭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心思想就是男性儿童(或成人)内心弑父娶母的欲望。 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是:“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 ? 62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分析了病人的梦、随意的谈论、不其然的联想以及儿时的记忆,认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激烈冲突都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文化。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得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他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在他看来,人格的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个人的性生活并非开始于青春期,儿时开始于婴儿期。因为性本能虽然是天生的,但它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改变,这也就是说,本能的成熟会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一些特殊的痕迹。因此,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力即欲力就会慢慢的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性其他的部位,婴儿就进入了另一个新的人格发展阶段。他按照年龄顺序,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口腔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6个月),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2岁以后)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征。如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所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会有长期影响。再如性器期时候儿童的依恋情结的发展正常与否会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性格特征和男女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儿童的成长随着性欲的发展由自恋发展到恋他。他用古希腊两个神话构成的两个情节,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来证明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亲近母亲的结论。他的这种以泛性论为支撑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禁欲主义的反抗,同时,他把性的问题大胆的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注意研究心理的自身规律,重视性心理对常人的心理神经的形成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他的研究方法上是值得质疑的。它采用非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喜欢用面谈、自由的联想以及梦的解析等方法来研究少数临床病人的生活史,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大众,如并没有证据说明可以从人的口腔期及肛门期的活动预测其今后的人格,也没有证据说明所有的儿童都经历那五个时期。另外,他忽视了人的性心理的社会性,夸大了人的性心理的作用,自然性陷入了生物化的境地,他也忽视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夸大了人的性欲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境地。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我们需要用一个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Analysis on the My Oedipus Complex 我的俄狄浦斯情结 英语小说选读 分析 原创

Name 郭琦 Class: E No.12009011100 Course: 英语小说选读 Date: 2012.2 Analysis on the My Oedipus Complex My Oedipus complex i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an Irish author called Frank O’Connor who was best known for his short stories and plays all over the world. In his entire life, Frank O’Connor wrote 150 short stories, novels, plays and some other things. In this My Oedipus complex, he tells people a story of a five years old boy Larry who has to come to the difficulties caused by his instinctive jealousy and envy. The writer tells us this story in the view of a five years old boy who is trying to fight with his father coming back home from the war to gain the attention and time and love from his mother. Such short story arises huge resonances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for the situation is just part of our childhood more or less, and it shows u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s instinct motions. The whole story sets on the point of view of little Larry, the five years old boy who enjoys the cares and love of his mother before his father, a soldier who join the army, comes back from the war. Larry enjoys the company of his mother, playing, talking, and always being together. All of this joyful things turn into jealous mood when his unfamiliar father comes back home unexpectedly who takes away the whole attention of the previous love from his mother. Such feelings occurred to me when I look back to my childhood where I have the same thoughts with Larry and I can fully understand how helpless the jealousy is. Actually, when his father appears in the house, little Larry just does not get used to his father without the army uniform. But the turning point is that he feels being ignored and boring for the first day his father comes home while his mother keeps laying her attentions on this hardly knows man. In the beginning, the young boy acts in excitement and contentment ways when his father arrives unexpectedly on the visit from the army. The day his father came home from the war, everything changed for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韩阳 内容摘要: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体现了主人公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由于对母亲莫瑞尔太太有着俄狄浦斯情结,保罗无论是和米丽亚姆柏拉图式的恋爱,还是和克拉拉的激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分析了保罗的俄狄浦斯情节。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俄狄浦斯情结 1. 《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有争议的和最特殊的作家之一。他声称,小说是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完美工具。艺术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有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写作风格,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中表现人性本能的力量。 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矿工。而他的母亲以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方面大大优于她的丈夫。劳伦斯的童年就是在贫穷和父母之间的摩擦之中度过的。劳伦斯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如同战斗,我一出生就憎恨我的父亲。我还记得,当他碰我的时候,我会因恐惧而颤抖,自我出生前起他就一直很糟糕。”劳伦斯和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的鼓励下,劳伦斯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小说《儿子与情人》莫瑞尔太太的原型。劳伦斯的母亲死于1910年,是劳伦斯帮她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的。这一幕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被重现。现实主义是劳伦斯的著作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小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最多才多艺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除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以外,劳伦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旅行作家。 2. 《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情结 《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准自传性质的作品。这本书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劳伦斯早期生活的伊斯特伍德的情景。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是以劳伦斯本人为原型;酗酒的矿工父亲和抗拒他的强大母亲是劳伦斯父母的写照;小说中早逝的哥哥威廉,取材于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在小说中,母亲从她的大儿子威廉那里来获得代替他父亲的精神满足感。当威廉去世后,他的弟弟保罗成为了母亲眷恋的对象,最终,成为了她的受害者。保罗对米丽亚姆的真爱受到母亲的破坏,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产生真正的爱情;之后,他与有夫之妇克拉拉有了一段激情,这也许是小说中唯一的虚构部分。克拉拉的丈夫是一个酗酒的工人,在教育方面远逊于克拉拉,这和莫瑞尔一家的情况十分相似。虽然克拉拉希望从保罗身上得到更多,可保罗除了性的激情以外不愿做出任何的承诺。两人的恋情结束后,克拉拉回到了她的丈夫的身边。保罗虽然不能完全了解自己无意识的动机,但劳伦斯却在故事情节中默默地传达了一种信息,只有母亲的死才能解放保罗。在书的结尾,他终于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命了,尽管我们仍然不确定他是否能最终战胜她的影响力。整个故事可以看作是劳伦斯自己的精神分析,一个年轻人如何竭力摆脱母亲的影响。 《儿子与情人》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是劳伦斯的自传,还因为它是一部关于生活的本质的杰作。保罗是迷失于恋爱中的男人的代表。保罗不能全心全意爱一个女人,这源于他精神和肉体的分离。许多评论家分析了保罗的悲剧及其产生的原因。事实上,保罗的悲剧起因于很多原因。有些原因是外部的,来自于他人和社会; 有些原因是内部的。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或许是弗洛伊德最著名的性学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的名字来源于希腊故事。在故事中,俄狄浦斯被预言会谋杀他的父亲,并与他的母亲发生关系(结果确实是如此,虽然他并不知情)。弗洛伊德认为,这种被压抑的欲望存在于大多数年轻男孩心中。《儿子与情人》极大的受到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最著名的理论,即俄狄浦斯情结,其中儿子不自觉地渴望他的母亲,而憎恨他的父亲,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在小说中,莫瑞尔

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咨询期中作业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理解: 精神分析理论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个学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心理咨询中,主要的部分有: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性心理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抗拒的分析、移情的分析、解释等。 (二)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了潜意识的存在、主张从过去了解现在、对梦境进行分析,注意观察和运用移情关系。 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 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著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 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著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学习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适用领域: 1、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实践 弗洛伊德提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时的依据就是他在做医生时治疗经验的总结,所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提出后必然在临床领域得到大量的应用。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经典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有:自由联想、、沙盘和绘画技术等等。咨询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评估手段,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判断,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量手段以及其他方面的分析观察,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的精神分析方法,运用精神分析的原则和理念,采用现代的咨询模式,可以在数月内短期治疗,精神分析正逐渐走向实用、普遍和有效。 2、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关于人格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理论。意识个体目前能够知晓的心理成分。 前意识当前不能意识到,但是能够很容易进入意识的那部分信息。 无意识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成分,储存着被压抑的原始本能驱力、记忆以及情绪。 压抑西格蒙特-佛洛依德认为,不愉快的信息通常在没有知晓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无意识。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生而具有的无意识心理成分运用初级加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遵循快乐原则。 力比多性饥饿和渴的生命本能力量。 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企图寻找即时的满足避免痛苦而不管会对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初级加工思维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试图通过对需要对象形成欲望-实现的心理表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通过安全现实的方法来满足本我需要的企图。 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实施执行道德约束和力求完美从而与本我的欲望对抗。 良心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完美行为的标准。 置换一种防御机制个体将攻击或性感受从最初的目标转向安全的人或事物。升华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置换方式对社会有害的目标被社会允许的目标代替总的来说是对社会最好的置换方式。 认同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参照生活中成功获得满足的个体。 性敏感区域刺激时释放性能量的身体部分。 心理性欲阶段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的性能量寻求不同满足途径的发展时期。 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从出生到1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本我的满足集中于口腔。 口唇依恋型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暴饮暴食吸烟以及其他口腔活动寻求快感。 口唇侵犯性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口头对他人敌对获得快感。 肛门期弗洛伊德认为从1岁到3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快感的获得来自于肛门。 肛门便秘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吝啬的顽固的固执的和冲动的。肛门排放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冷酷攻击性的凌乱和无序的。 生殖器期弗洛伊德认为3岁至6岁时心理性欲的第三个阶段快感的满足来自于生殖器。

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打印发给朋友发布者:玄轩 热度49票浏览2516次【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时间:2007年1月10日 20:19 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来源:原创作者:玄轩 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恋母情结”,指的是儿童依恋父母中异性的一方,即儿子依恋母亲,嫉妒父亲;女儿依恋父亲,嫉妒母亲。儿童三到六岁时,里比多(Libido,性本能)集中在自己的生殖器上,受里比多的驱使,男孩要占据父亲的位置,会有与父亲争夺母亲的表现;女孩要占据母亲的位置,会有和母亲争夺父亲的表现。这个时期弗洛伊德把它叫做性器期,也叫恋母情结的阶段。恋母情结也叫“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nplex),它源自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 故事说的是:渴望子嗣的底比斯国王拉依俄斯国王和他的妻子依俄卡斯特阿波罗的神谕说“你将有一子,但命运女神规定你将死在他之手。”拉依俄斯很震惊,于是在儿子刚出生时就把它的两脚踝刺穿,命牧羊人扔到森林里。好心的牧羊人于心不忍,就把婴儿交给为波吕波斯国王放牧的牧羊人,最终为波吕波斯的国王科任托斯收养,取名俄狄浦斯,意即“肿疼的脚”。 俄狄浦斯渐渐长大成人,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得知自己非科任托斯亲生,他对此寝食不安,于是去请求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阿波罗对他说:“你将杀死你父亲,娶你母亲为妻,并生下可恶的子孙留在世上。”俄狄浦斯唯恐预言实现,当即离开波吕波斯前往俾俄喜阿。路上一个驾车而过的男子盛气凌人地吆喝他让路,俄狄浦斯愤怒地杀死了他然后继续上路。他不知道这个男子就是他的亲生父亲。 来到底比斯城下,俄狄浦斯轻而易举地破除了威胁底比斯王国的人面狮身的怪物斯芬克司的关于“人”的谜语,赢得了底比斯王国和前国王的妻子依俄卡斯特为妻,他们一同治理底比斯,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可是他一直也都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之时,底比斯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瘟疫,全城都被病毒和饥荒所笼罩。阿波罗的神谕告诉他:“是杀害前国王拉依俄斯的血腥罪恶使得全国人民陷于沉沦。”于是俄狄浦斯请来最受人尊崇的盲者先知提瑞西阿斯帮忙缉凶调查。在百般恳求之下,先知终于无奈地说出真相:“俄狄浦斯,那正是你呀,你的罪恶使全城遭殃!你杀害国王,和你所爱的人在罪恶中一起生活!” 真相终于大白,既是母亲又是妻子的依俄卡斯特受不住这一打击吊死在卧房里,俄狄浦斯也因逃不脱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悲痛万分地刺瞎了双眼,好让自己不再看见命运安排下自己所做的和所遭遇的一切。他离开了底比斯,带着狂乱的心情开始在世界各地盲目地流浪直至老态龙钟,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惩罚,洗刷杀父娶母的罪恶,等待着命运女神的最后判决。俄狄浦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成了杀父娶母的第一悲剧性人物。 精神分析学的泰斗弗洛伊德引用这一神话故事,道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也即恋母情结。他陈述道:“儿子在幼年时就已经开始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情感,他认为母亲属于他一个人,因此感到父亲是争夺他个人财产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小女孩认为母亲干扰了她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为母亲占据了她本应有的位置。观察表明,这种情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我们把它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nplex)。它在儿童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固定的异常重要的角色。”不过弗洛伊德认为,有关俄狄浦斯的传说只是以稍为和缓的方式展示了源于儿子的两种极端的愿望,即杀父娶母,真正的亲子关系还远比作这个神话故事所揭示的复杂得多。 有人说,俄狄浦斯是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杀父娶母的,弗洛伊德认为他是因恋母杀父,这就冤枉了一无所知的俄狄浦斯。其实不然,弗洛伊德正是通过俄狄浦斯这一形象揭示出恋母情结的无意识性。儿童最早接触的异性就是自己的父母,由于里比多的驱使依恋与自己异性的一方父母,嫉妒乃至怨恨另一方。然而社会道德规范并不支持这一亲密关系,儿童必须将这一情感压抑到潜意识里而不再提及。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过低而非过高估计了它的影响。恋母情结如果不受控制而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杀父娶母,这就是为何弗洛伊德要借用俄狄浦斯的故事来揭示这一情结。在弗洛伊德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