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无痛苦的夜莺——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到其“自沉”之举

不无痛苦的夜莺——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到其“自沉”之举
不无痛苦的夜莺——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到其“自沉”之举

不无痛苦的夜莺——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到其“自沉”之举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受到了叔本华、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新的美学范畴。其“游戏”、“古雅”等说注重艺术创造对于“苦痛”人生“真”的反映并弥补了人与自我的灵魂维度的阙如。然而,因自身内在思维机制的局限,王国维最终还是以“自沉”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关键词]王国维;美学思想;维度;审美;自沉

20世纪,在中国乃至中国美学都是一个重估人类一切的时代,而不是人类重估一切的世界。在这方面,王国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起点。王国维不仅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探索者,还是其发端者。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国维所理解的美学是典型的现代美学。而现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审美、艺术同现实生活的分离,从而有了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游戏(play)、形式(from)等独立自足的美学观点。王国维通过对康德(I.Kant)、席勒(F.Schiller)、叔本华(A.Schopenhauer)等西方现代美学家的继承,全面接受了这些具有典型的现代美学特征的观念,而在《哲学辩惑》里他曾提出“异日昌大吾国固有之哲学者,必在深通西方洋哲学之人无疑也。”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开始了中国审美的探索之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叹

朱光潜美学

朱光潜美学 朱先生解放前的主要美学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悲剧心理学》和《诗论》。阅读这些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一颗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古松在我们头脑里留下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就是古松的模样,这对于大家基本上都是一样的。然而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表象不同,古松的形象是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上见出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这种形象并非天生自在一成不变,并非像一块石头在地上让人一伸手即拾起似的。观赏者的性格和情趣随人随时随地不同,所获得的形象也因而千变万化。古松的形象是观赏者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朱先生由此得出结论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

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为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几分创造性。”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的形象,即物的美呢?“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也就是说,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朱先生以一棵古松为例,说明这三种态度的区别。 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画家同时面对一棵古松,会有不同的态度。木材商人取实用态度,心里盘算着这棵树是宜于造房子或宜于打家具,思量它值多少钱,卖出后有多少利润。植物学家取科学态度,他看到的是一棵叶为伞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考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并从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考虑它如何活得这样老。画家则取审美态度,他聚精会神地欣赏和玩味古松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挺拔、不屈不挠的气概,并由此联想到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审美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木材商人和植物学家的意识都不能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朱光潜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朱先生美学思想的渊源、形成与特色的分析,研究朱光潜的美学创造与学术贡献,以及其美学思想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国美学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特殊时期他准确把握了中西方思维差异,并在东西方美学思维的比照中明确了中国现当代美学发展的方向。 1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渊源 朱光潜研究的学术对象大多是西方美学,可以说,他是西方美学在中国的阐扬者。中国传统文化对朱光潜的影响是潜在的、深层的,传统的审美趣味对于他来说是根深蒂固的。朱光潜所处的学术环境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起始阶段,所以他介绍和研究西方美学的相关内容方面倍受瞩目。 朱光潜虽然是以西方美学介绍者的身份出现于学术界的,但他也是在有了较为深厚的传统学术基础时才开始接触西学的。他对传统美学观点的引用不像对西方美学那样完整,对于传统美学的影响朱光潜先生晚年自己也承认到:“可以说,我的美学观点,是在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再吸收西方的美学观点而形成的。” 2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形成 朱光潜的学术之路从文学开始,之后转向心理学、哲学,他曾说:“因为欢喜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想诸问题;因为欢喜心理学,我被逼到研究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趣味上的个别的差异;因为欢喜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这样一来,美学便成为我所欢喜的几种学问的联络线索了。” 朱光潜的美学著述总是与文学、心理学、哲学密不可分,学生时代就出版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克罗齐哲学述评》等学术著作;60年代撰写了《西方美学史》,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文艺心理学》也是极具代表性的著作,分析了美感经验的特征。 朱光潜美学著述中还有他翻译的西方美学著作,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时,美学在中国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朱光潜依靠自己精湛的英语、法语、德语水平和深厚的学术素养,翻译了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3卷等西方经典美学名著,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潮与流派,晚年他还重译了马克思《手稿》的片断,并译介了维柯的《新科学》。 朱光潜系统、全面地将西方美学引进中国,为国人了解西方美学的思想、方法、模式等提供了理论资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并且在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的美学理论。 3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特征 1)“兼收并蓄”和中西兼融的美学理论特色 朱光潜能够包容各种美学观点,他早期对心理学感兴趣,早期的著作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他所接受的西方美学观点。朱光潜一方面向国内大量介绍

王国维美学观研究论文

王国维美学观研究论文 精品文档 王国维美学观研究论文 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论使美学的研究由对对象的研究转向了对审美主体的认识,现代美学的诸多流派都离不开“审美态度”这一基本概念,而“审美态度”正是由“审美无利害关系”发展而来。自然界的存在物可以说都和人的“利害”相关,都有着与人相关的目的,超出某种利害关系似乎是个人的事,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界的存在,尽管其本身的客观属性并没有改变,但是在人的观念中,它则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超功利的美学观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曾遭到一些批评,因为审美从广泛的角度上看,总是带有功利性的,即使是“休息身心”、“凈化心灵”,它毕竟也还是一种功利。然而,康德所谓的超功利是有一定的指向的,他说: 凡是我们把它和一个对象的存在之表象结合起来的快感,谓之利害关系。因此,这种利害感是常常同时和欲望能力有关的,或是作为它的规定根据,或是作为和它的规定根据必然地连结着的因素。2 也就是说,康德将“利害”仍然归结为夏夫兹博里所说的“价值和欲望”。当然,价值——对于“一个对象的存在之表象”的“现实性”,与欲望是一致的,如黑格尔所说的: “欲望所要利用的木材或是所要吃的动物如果仅是画出来的,对欲望就不会有用。同理,欲望也不可能让对象自由 1/ 20 精品文档

存在,因为欲望的冲动就是要消灭外在事物的独立存在和自由,要表明这些事物之所以在那里,就是为着被消灭被利用。”3 所以其关键在于现实的有用与无用。 无用之用 “价值”问题对王国维来说也正是有用无用问题。他不但在美学上坚定坚持“无用之用”,在其他学科方面亦是如此。他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中说: “况哲学自直接言之,固不能辞其为无用之学而自间接言之,则世所号为最有用之学,如教育学等非有哲学之预备殆不能解其真意,即令一无所用,亦断无废之之理,况乎其有无用之用哉?”4 但是王国维在哲学之价值问题上还是持其有用的观点,而且“世人喜言功用,吾姑以其功用言之。”5。不过他的“用” 亦是“无用之用”。 “用”对王国维来讲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功用”,如他在致罗振玉的信中说: “永再次动笔,题目意思只具而下笔乃甚枯窘。盖我辈于政治本甚阔疏,思为有用之文则甚费斟酌,若为无聊之文则又不知所以下笔,故屡提笔而终辍。”6 此种“用”已不同于人民生活所需品的“财用”之用,具体到学术上,便是“应用”、“实用”。他评培根之学术曰: “实则彼之说,太偏于实用,彼盖纯以厚生利用为诸学问之目的者也。”所以“倍根非大思想家也,乃大应用家也,大修辞家也。”7在王国维眼里,这种具体的 2/ 20 精品文档 “应用”是属比较狭隘的“用”。而他所宣扬的“无用之用”则主要是源于庄子思想。 儒家不十分强调这种“应用”和“无用之用”,如其论“用”,则主要是指社会功用而言的。如果说“用”带来的是“利”,那么它正是孔孟之所“罕言”的。 这与庄子的“用”是有很明显的不同的。庄子论“用”与“无用”亦分两个层面,

浅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浅谈王国维在文学研究中的美学思想 ——论叔本华对其的影响 俞捷琦110110079 中文师范2班 王国维是本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其学术渊源, 绝大多数论者都追溯到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家、美学家叔本华。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的第一篇美学专论。在此文中,王国维借评《红楼梦》为契机,系统阐发了他从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获得并信奉的美学思想。叔本华说认为人作为“意志的个体”就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而解脱之道就是消除自我意志、成为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作为纯粹的认识主体来看待世界,因而得到暂时的解脱。他说:“生活本身、意志、存在本身,是一种持续的痛苦,它部分是可悲的,部分是可怕的。然而,这同样的事情,当它只是作为表象、单纯被观照,或被艺术再现出来,就摆脱了痛苦,成为一种有趣的景观展现给我们。”王国维以同样的观点立论,他说:“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他在《红楼梦评论》中对三种悲剧类型的划分和表述均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理论,而且基本是从叔本华的理论中照搬过来的。对人生悲剧的构成,王国维认为有三种:一是悲剧的主人翁,所蒙受的种种苦难是由极恶的人所造成的;二是由某种机遇或命运所造成;三是由于巨大主角所处的位置、关系而不得不然地构成悲剧的结局。前两种悲剧是偶然的,较为罕见的。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如蛇蝎的恶人;也不一定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浅谈魏晋风度的美学意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也随之而变,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也开始了,魏晋风度随之而至。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叶朗曾说过:“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一、魏晋风度的产生 “魏晋风度”一词,应该出自鲁迅先生1927年7 月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率真、坦荡、放浪、淡定、自然、旷达作为其注解,皆无不妥。它是一种美学观,也是一种人格范式,所谓真名士自风流。美学上,表现在作品的“风清骨骏”,即“文情并茂、结构严密、刚健郎畅的美”;人格上,知识分子崇尚个性、自由,保持自己的尊严,“诗文言志”,不曲意奉承政治当权者。与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作的墓志“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晋是政治黑暗而混乱的时代,也是人觉醒的时期,士子思想活跃,个性意识增强,其主要标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三国纷争,紧接着是司马氏的篡权,百姓流离失所,士子无所依归,生活在这样动荡的社会中,人们感到生死无常,生命如海中孤舟,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的:“汉末魏晋六朝时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种复杂的情形成就了后人所盛誉和向往的“魏晋风度”。在阮籍、嵇康身上,他们惊世骇俗、天马行空的思想,特立独行、自由奔放的个性,便是“魏晋风度”的最好注脚。 二、魏晋士人的价值取向魏晋士人身处极端动荡的社会之中,生命常常一纵即逝,且又被繁复的礼教所束缚。 在如此背景下,魏晋士人寻求精神的自由解放,体现在现实中就是一种放达不羁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拘于礼法,不泥于形迹,心系自然,真实率性,以此来追求达到内在精神上自由之极境。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酷性灵的礼教

浅析朱光潜美学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9729245.html, 浅析朱光潜美学思想 作者:赵文静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2期 摘要: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因为在中国当代美学之中, 朱光潜的美学思极为丰富、深刻、全面,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广泛;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可以 看到中国当代美学思想运行的脉胳和走向,能够深切地体验到中国当代美学运动的脉膊的跳动,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现代中国 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的本质问题。中国当代美学的探讨,首先就是围绕着美学的哲学基础、美的本质问题展开的。具体地说,中国当代美学发源于五十 年代初对于解放前一两本美学著作的批评,即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和蔡仪的《新美 学》。即起始于对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为代表的美的主观论的批评,和蔡仪的《新美 学》为代表的美的客观论的批评。解放前,朱先生的美学思想是以克罗齐的直觉说为基础 的,解放后,他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学会并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阐释美学问题,在逐步清算自己在美学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建立起自己的新的美学体系。 朱光潜的前美学时期,以朱光潜于1897年10月4日在安徽桐城县出生开始,到他赴英国留学结束。1918年— 1922年在香港大学的四年是朱光潜文化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朱光潜在此期间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学、英国语言和文学、生物学、心理学诸学科的教育,可说是一种全方位的新式(西式)教育,甚至是一种心智的“洗礼” ;另一方面,改变中国历史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在这个时期爆发,朱光潜很快由一个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转变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在这个时期,影响朱光潜思想变化,并奠定了他未来选择美学道路的一个重要文化背景,就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兴起。20世纪初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诸人引进康德、叔本华等近代西方学者的美学观念,用以改造中国古典美学观念,使之向现代美学转换。1924年的《无言之美》是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也是朱光潜出国留学前发表的文章中最 重要的文章。这篇文章指出文艺的功用在于帮助人们超脱现实,而且进一步指出超脱的目标是“超脱到理想界去”。因为现实世界处处存在障碍、限制和缺陷,而理想世界却是自由自在、尽善尽美的。朱光潜说:“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1931年— 1933年间,是朱光潜美学创作力最旺盛的3年,他完成并出版了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英文版)和《谈美》两部著作,完成了《文艺理学》和《诗论》的初稿。这四部书稿的完成,实际上就是朱光潜美学思想体系的完成。 朱光潜早期美学理论体系撷取了克罗齐的“形象的直觉”论。朱光潜讲“直觉”,实际考虑到中国人不擅长逻辑思维而重感悟的思维习惯有关,这使他的美学在由西方而中土的“中国化”进程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不过,他讲的“直觉”确实具有西方科学思维的意义指向,是知识论

中西文化张力下的王国维美学

中西文化张力下的王国维美学 ; 王国维是20世纪初中国美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他的美学思想,孕育在同西方新学思潮的接触里,诞生在对中国文学传统的体认中,他十分注意?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注: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从一开始就重视西方哲学与文学的联系,意识到美学对文学批评的规范作用,并在构建自己的美学观念时大量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与此同时,?生于斯养于斯?的民族文化的薰陶,又使他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材料出发,对外来的美学与文学观念进行了改造重构。; 所有这些都是学界公认的。问题在于,这一构成的过程和形态需要作具体的分析,需要正确地辨析述介的成份和创立的成份,弄清王国维的着述中哪些不提名地转述了德国古典美学或哲学的观点?哪些属于他本人的见解?哪些又是误读或创造性复述?不过,正是此种复杂的情况,展露出以学者意识为契合点的不同思想文化交叉融汇的特征,从而为考察从中西二元抗衡及其张力的背景下生长起来的中国现代学术提供了极佳个例。; 自律的文艺观:传统的反思与康德、叔本华的移植; 王国维的美学建树大致可以1907年左右分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吸收移植外来理论学说为主,对美学基本观念论述得较为集中而有条贯;后期不再倡言美学,而以研讨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为主,但基本观 点已在参互中西的基础上形成。前期接受西方美学及作为美学理论基础的哲学的观念,主要来自康德和叔本华。《静安文集〃自序》曾自述他研习康德与叔本华的过程:先从康德开始,因康德过于艰深而转向叔本华,通过语言通俗优美的叔本华又重新回到康德。; 王国维之所以选择康德与叔本华,并非偶然。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反思,他认识到,西方文化有两大特点是中国本土文化不具备的,一是哲学与文学艺术的密切联系,二是作为这种联系的产物美学的超功利性。相比之下,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则表现为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密切联系,不是

美学原理作业

美学原理作业 梁启超:趣味美学 梁启超曾说:“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人若活得无趣,恐怕不活着还好些,而且勉强活也活不下去”。他又说:“‘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梁启超把趣味主义推广到了整个人生的领域。他的审美观具有鲜明的人生指向;他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是审美的。由趣味出发,梁启超构筑了一个以趣味为根基、以人生为指向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趣味主义人生论美学。个体感性生命的自由创化从有责任的“趣味”出发到人生“春意”之体味,是对积极入世与自由畅神、理性追求与生命激扬融合为一的人生胜境的个性化追寻。对于梁启超来说,他既需要生命的感性冲动来激发生活的热情,又需要理性与良知来承担社会的责任。因此,他以个体生命激扬为标的的趣味追寻又是以宇宙运化的责任为前提的,呈现出试图将生命本质的肯定和生活意义的实现相统一的个性化美学思考。概念。 客观地看,中国文化中艺术论的趣味论和西方文化中审美论的趣味论在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中都留下了一定的痕迹。但梁启超又在传承化合中对趣味作出了自己的界定,赋予了趣味以新的理论内涵与理论特质。不放弃对于生命与生活的热情与责任。从整体言,其积极意义当超过消极影响。而在今天,梁启超趣味美学所包孕的对审美与人生、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的实现是以生命力的激活为前提的。没有生命之趣,就没有审美之求;没有美的存在,就没有人生的意义;没有个体与众生与宇宙的迸合,也就没有感性个体的自由创化。这样的人生意境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其哲理意趣与美学意趣对于今天的人文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启思。 王国维:意境、境界论 后世评价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一般肯定其文学评论价值,认为在美学界并无多大影响。事实上,王国维的“境界”理论创造了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对今天我们建构新的美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国维的文论思想,以“境界说”为最,因为“境界说”在汲取了西方新精神的同时,熔铸乐“天才说”、“游戏说”、“苦痛说”、“古雅说”的精髓并发扬光大,成为与中国传统文论相交汇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间词话》等着作标举“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经典。王国维说:“境非独指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六)“大家之作,……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人间词话》五十六)“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五十二)这就是说,艺术要“真”、“真切”才有境界,少“真味”则无境界。真就是自然,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言语言情。王国维的“真”和“自然”与庄子的艺术观一脉相承,也受到了歌德、席勒等西方美学家的影响,而且深受明清之际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和公安派的性灵说强调“真人”、“真心”、“真声”、“真文”的影响。不难看出,王国维在美学上所坚持的审美的无利害性,其直接的肯定意义就是自然与真。 境界的两种形态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对着一对范畴作了界定:其以“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其二“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认为“以我观物”一直反观到“动之静时”而达到的“宏壮之美”的境界,“其物直接不利于吾人之意志,而意志为之破裂,唯由知识冥想其理念者,谓之曰壮美之感情。”即“有我之境”是一种“知力”特高、感人独深的精神境界。而“无我之境”是由于“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的“观”正是书本华所谓的“现于直观中时”的“观”。处于这种“直观”中的“我”,“与万物无异”也是空间和时间中的一块“物”,所以说,在“以物观物”时,就“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了。比起“有我之境”来,“无我之境”它是“忘利害”的艺术境界,创造这种境界的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就意味着,写“无我之境”需要更高尚的品格、更纯真的性情和更精湛的艺术修养。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一对重要审美范畴,而境界的呈现则表现为“隔”与“不隔”,“不隔”范畴提出的侧重点和切入的角度不同,它强调的是境界的“真”与“深”,“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不隔”有两层内涵,表层指语言的真诚、自然,而深层意蕴指事物的本真、本源。在这个意义上,物的“真”不是指我们眼前所见的无生命的自然,也不是指打上主观烙印的“人化”的自然,而是指充满着原始灵性的自然,艺术上物我两忘的“不隔”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实际上只是一种不可企及的范本。绝大多数的中国艺术都是以景表情。正如袁行霈先

浅谈王夫之的财税思想

广角视野 w ide angle 浅谈王夫之的财税思想 陈雁峰 陶杉杉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230039) 摘 要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为世人所熟知,但其在经济学方面尤其在财税理论的研究方面所做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王夫之的财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张土地民有,反对以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褒贬传统的赋役制度,提出改革建议;论常平、义仓救荒之策;屯田。他的尊重实际,通时达变的财税思想在中国古代财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王夫之;财税思想;财政;税收 王夫之,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本文的目的就是对他的财税思想做一简单的阐述。 一、主张土地民有,反对以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 王夫之认为,自古以来,土地都属于百姓所有,否定了夏、商、周以来的王田制,即使是井田制,也是八家私有而一家公有。君与士大夫可以征发他们的徭役,但不能占有他们的田地。对于三代时期的归田授田之制,他认为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如果授田之说成立,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人口增加而土地不敷分配的矛盾。所以土地向来都是百姓自己的,用不着王去授予。至于井田制所说的!一夫百亩?,不是每个成年人授予一百亩田,而是一百亩征一夫的税,所以井田制是以夫定税制,而不是以夫授田制。可见王夫之否定井田制是授田制,而认为是赋税制,即按夫征税制。 既然土地是百姓所有,就不能以任何借口侵占。至于土地兼并,王夫之认为那并不是豪强强夺百姓土地,而是赋役繁重、胥吏横行所致。土地兼并并不能以法令加以抑制,即使以法令抑制也无法实施。所以对汉朝以来所有以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的主张,他都持批评态度。在王夫之看来,豪民兼并土地固然是严峻的社会问题,但其根源是官府的问题,而不是豪民,反而是豪民代替百姓承受着官府的伤害。所以官府不应该运用行政手段抑制土地兼并,夺取地主豪民的土地,而应该以减轻赋役等经济手段抑制土地兼并,让百姓守住自己的土地。 王夫之只看到官府征收繁重的赋役和对贫弱百姓的伤害,忽视了豪强地主对贫弱百姓的伤害,所以他的论说只反对官府暴税,反对主管征赋役部门和胥吏的横暴,而为地主豪强土地兼并辩护,从而成为土地私有制的代言人。 二、褒贬传统的赋役制度,提出改革建议 (一)改革赋役制度,度民不度田,以经济手段抑制土地兼并 王夫之认为,土地兼并责任并不在地主豪强,而在于官府的制度和不法吏胥,抑制兼并并不能以限田、均田、经界、推排等行政手段,他主张官府应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惩治官吏的残暴,调整与土地制度紧密相关的赋役制度,即用经济手段抑制兼并,他还开出了两剂!药方?: 1.将以往按田征税改为按人、按户征税,即税人而不税地。即按人征收租税,不考虑其有多少土地,规定每户征租多少,每人征租多少,耕地多而勤勉则收获多,但不多征租税,土地弃荒也不减少租税。如此,百姓就会珍惜土地而积极从事农业生产。这在土地兼并之世也是稳妥的办法,因为既然失去土地也要缴纳租税,那么土地就不会为豪强兼并了。 2.轻自耕农之税,重佃农之税。即百姓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过300亩,这300亩属于自耕田,超过部分属于佃耕之田,官府应该轻征自耕田而重征佃耕田(加倍征收)。王夫之想以加重佃耕土地赋税的办法消减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从而降低他们对占有土地的兴趣。 按照王夫之!税人而不税地?和!分别自种与佃耕,而差等以为赋役?的方法,只会使丁多而无田或少田的百姓越来越贫困,而田多之户却越来越富有,即使佃耕田加倍征税,土地所有者也必然会将赋税转嫁给佃耕农(即佃农),获利者还是土地所有者。显然,王夫之是替土地所有者说话的,贫弱百姓只会因此而更加贫困潦倒。王夫之揭示了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的关系,提出了以赋税手段来抑制土地兼并的思想,这是前无古人的。但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替土地兼并者辩护,这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二)改革缴纳手段,实行以货币之征,以纾民困 王夫之认为百姓向官府缴纳赋税,以钱币缴纳最为合适,既方便百姓,又有利于百姓。他详细分析了货币纳税的好处,认为只就百姓利益而言,就有四个方面的好处:百姓免受官府刁难;百姓免受奸商敲剥;单丁孤寡免受豪右欺凌;百姓可避免积贮的损失。 (三)改革单一农业税制度,实行农商兼并 王夫之认为不仅各类民户都应该纳税,而且各种不同的商品也应该征税,即农、工、商各业都要承担赋税,为国尽责。这实际上就是!税收普遍?思想,比西方最早的瓦格纳税收普遍说要早200年。 (四)盛赞租庸调制,否定什一中正论 王夫之赞成租庸调制之庸、调,因为它征之于户而非征之于田,符合他!度民不度田?的主张,他认为唐朝租、庸、调均较三代为轻。然而,他既反对限田、经界、推排等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又认为三代时期从来就不存在授田、归田之事,他盛赞唐朝租庸调制,而租庸调制恰恰是以均田制,也就是以授田、归田制为基础的,在这一点上,王夫之不能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王夫之既否定什一税,驳斥什一中正论,又痛斥林勋复古倒退的思想,认为井田制、什一税不可行,由此可见,王夫之对传统思想的怀疑,已经触及到传统思想的核心###孔孟之道。 (五)主张控制山林川泽之利,反对弛盐茶之禁,以抑制商贾 王夫之否定传统的什一税,但不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和传统的山林川泽国家垄断制度。对于抑商,他主张抑制但又承认商人和商业的地位。总之,对于商人和商业既要抑制,使其不能危害百姓和国家,又能保证商货流通。 (六)主张运用赋税手段抑制寺院扩张 他主张既要用行政手段,又要用财政手段遏止寺院的发展。行政上,以限额的方式减少加入佛教的人数,消减其发展趋势,再疏远冷落寺院的住持,使其失去夸耀的本钱,使佛教冰消瓦解;财政上,一方面宽徭省罚,使百姓不必因逃避赋役和刑罚而遁入空门,另一方面对寺院的僧众!犹然编户征徭之民?。 自唐、宋、元以来,寺院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

收稿日期:2007-10-21  作者简介:杨新生(1966-),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学报编辑部讲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及 古代文学的教育教学。 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 杨新生 (新乡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新乡453003) 摘 要:宋词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其运用各种各样的意象不无关系。在大量的词作中,作者运 用月意象、梧桐意象、黄昏意象、草意象和梦幻意象,构成丰富多彩的意境,表情达意,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包含了独特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宋词;意象;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I 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42(2008)02-0039-03 意象是作家心灵的产物。宋词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其运用各种意象不无关系。宋词常借各种意象,构成丰富多彩的意境,表情达意,收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不已。在词的意境建构中,其空间场景大致分成虚实两个层次,即抒情主体所处之实境和意之所想的虚境。本文试图就宋词中常出现的五种意象,探讨其独特的美学意蕴。 一、月意象 月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宋词中,月亮与宋词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借月抒情在宋词中是平常之事。月意象在宋词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全词贯穿月亮或把它作为吟咏的对象,另一类则是月意象在词篇中占有较小的篇幅,只作点缀之用。 [1] 第一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对月怀人的千古绝唱。这首词,上片对月饮酒。起句陡然发问,然后“天上宫阙”紧承“明月”句,可谓奇思妙想,破空而来。这两句体现了作者不愿束缚于现实社会的豪迈性格。紧接下来的两句虚摹欲上天上的广寒宫殿。通过这种描写,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人间的热爱。下片,对月怀人。开头仍然承上写月,并由月而及月下之人。花好月圆是幸福的象征,月圆而人不圆,自然不免令人感到惆怅。 因此,接下来便有“不应”两句。月是自然之物,不该有什么愁恨,但偏偏老是在人离别的时候圆了起来,相形之下,更加重了自己的离恨。用“何事”作问句,言外有埋怨明月无情之意。问得无理,可是有情。后三句写了人与月、古与今、人间与天上,将事物和人相并列,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因而结以“但愿”两句。词中深沉的人生哲理和旷达乐观的胸怀,令人感叹,耐人咀嚼。 [2] 此外,辛弃疾《太常引》、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晁瑞礼《绿鸭头?咏月》、米芾《蝶恋花?海贷楼玩月作》、晁补之《洞仙歌》等都是十分著名的咏月佳作。虽然他们的风格迥异,既有“清婉”之作,也有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之作,但都赋予了咏月词以多样的艺术风貌。 另一类月意象在词篇中占有较小的篇幅,位置不显,充当大场景中的配角,在万象律动中体现“无关意义”,但又不可或缺。例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 (朱敦儒《水调歌头》),“愁何极,楚天老月,偏是到窗前”(胡翼龙《满庭芳》),“近似月当怀,远似花藏雾。 好是月明时,同醉花深处。看花不自持,对月空相 顾。愿学月频圆,莫作花飞去”(向子湮《生查子》)等等,这些“月”意象在词篇中是作为“小部 件”出现的,但是,却能使词境的整体美得以全盘显现。 9 3

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

论王夫之的生态美学思想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看王夫之的美学思想) 受,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以美的事物反馈于自然,从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它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达到的生态平衡,描绘了一幅生态美学的图景。 何为生态美学?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整体性存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想境界;主张建立人与世界的“亲和”关系,重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强调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走向自然、尊重自然进而顺应自然;强调生态关爱与人文关怀;主张尊重生态规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最终走向生态观、人文观、审美观的结合,实现人“诗意的栖居”。因为它既是精神的又是情感的,因而它能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能够塑造精神与情感都完满健康的具有生态理性与生态精神的新人。生态美学体现了人类的生态关爱与终极关怀,是当今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美学观,用这样一种生态美学观去塑造和培养人,可以把生态意识、生态审美观念内化为人的情感与信念,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平衡,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

所以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现代性体现,它有利于人类走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同时它也是审美观念的根本变革,有利于推动美学的发展与深化。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形态。他强调人与自然 他认为审美的对象源于客观世界,离开客观世界,就不能称之为美。因此,他强调“天人合一”“”“” 从古至今谈论美学思想,大多的角度都从诗词格律中入手,却很少从生态美学的角 王夫之 所谓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作为一种绿色的、健康的世界观、伦理观、价值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整体性存在;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理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分析

摘要:摘要:提及朱光潜先生,很多人都会把他和教育家、文学家联系起来,其实他还是我国著名的美学思想家,其美学思想是我国近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我国美学界的灿烂明珠,本文主要以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为主要内容,针对研究结果分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 一、朱光潜简介 朱光潜先生的的美学思想是通过《无言之美》体现出来的,《无言之美》也是朱光潜先生关于美学的处女作。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专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形成深受西方国家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美学思想也不断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而且还对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朱光潜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在文学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推动了中国美学文化的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美学思想体系;在翻译界,朱光潜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例如《美学》《拉奥孔》和《文艺对话录》等,这对于促进中西美学思想理论的交流有着推动作品。朱光潜对我国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理论创作了属于自己特点的美学理论,是我国美学思想和美学教育方面的开拓者。 二、朱光潜美学思想概述 朱光潜先生接触文学初期,主要是以学习唯心思想为主,当时他喜欢的西方思想家有很多,《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先生著作的第一步关于研究文学的论文,该论文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然后系统的、完整的对文学进行总结和概括。通过《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先生详细的介绍了国外大量学者对于美学的看法,这本书和同时间段的《谈美书简》在曾风靡全国。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发生了第一次变化,他开始把美学思想和实践理论相结合,然后形成了具有朱氏风格的中国美学思想。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一直是其研究文学的基础,正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指导才让他在文艺界取得了巨大成绩。 西方文学和西方思想对于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朱光潜先生一般是通过阅读国外的文学获得的相关经验,所以他的著作里面无处不体系西方文学和思想。朱光潜在美学思想研究过程中更加提倡自由思想,认为人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严谨学习、独立学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人们应该通过学习美学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样起到娱乐生活和陶冶性情的功能。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知识青年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起了积极影响。 三、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分析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丰富和完善了当时中国的美学体系。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思想著名是朱光潜学习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和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我国很多西方的著作译文都出自朱光潜先生之手,例如,《美学原理》《克罗齐哲学述评》等。朱光潜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著作中的相关美学理论,通过学习和研究丰富自己的美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和发展美学思想,最后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美学思想,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做出巨大了贡献。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推动了我国当代美学的发展,翻译西方著作是朱光潜推动我国美学思想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他通过这种方法让我国很多人认识到了美学思想和学习到了美学思想,为我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朱光潜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美学思想方面并不是一味的学习和吸取,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然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发展和创新,所以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并非照搬照套西方理论,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理论。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王国维的一本小册子《人间词话》,是一部评词的论集,其主要的观点就是用“意境说”来衡量诗词之高下。他在《人间词乙稿序》里就很明确的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这里他提到了几个根本的问题,第一就是人心内外的关系。文艺作品中的“意”是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抓住情思,而从这个意,外化出来的境,就是主要为了同别人起共鸣,即“感人”。所以意境都是要有的,是要统一于诗文当中的,而这统一的手法有高有低,就决定了上乘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上乘的作品追求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合二为一。这个就是王国维的主要的评价标准。第二是文学的本质的问题,王国维认为,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在于是出于一己之意,而感动外界的,只要缺其一个,就不是文学了。纵观他整个文学思想体系,能够感觉到,前者是更为本质的,因为王国维是一个很纯粹的学人,他对于文学有一种本体意义上的定位,反对社会功利性,政治性。这跟后来五四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相似的地方。而感人只能够说是它的效果,不能起着一个根本上的定位。 这里他又依据意与境的根本关系,物与我以及创造意境的不同方法出发,将意境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 王国维将这两种写法对立起来,是有一定的深刻的见识的,但我觉得,所谓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也仅仅相对意义上的,因为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文艺都是有我的,是人化的一种东西。有无之间的差别,能够用一句更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所体现的境是与意的色调一致,就是有我之境;不一致,或者不能明显的感觉出来,就成了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此,并无说哪个好哪个不好,仅仅将其简单的罗列开来。但只要看他在全书中所表现的观点,就知道他是更为欣赏无我之境的。因为相比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更加自然、和谐,更加浑然天成,更加不留痕迹,这是意境的高度融合。而有我之境相比之下就显得有点刻意。如果说无我之境是将人与境拉开一段距离,人透过这个段距离来观境,那么有我之境的人就是贴近了看景,有时甚至会进入境化成境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距离的、清淡的、可回味的美感。所以王国维说: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这句话就很明显的认为无我之境是很难写并且是很具有审美价值的。基于此种理解,王国维便有了造境和写实两派的区分: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以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这就很像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了。但王国维不会在这个结论上止步,他不满意,他要得出一个能够解释所有的结论,所以这里又回到他那个意境说上面去。他基于意境说,不赞成把这两点完全对立起来,而将其统一到意境这个大的评价标准上去,认为不管什么派,都是来源于自然与人生的,都必须以“意境为上”。王国维的整个文艺思想体系,都是离不开这个意境说的,也就是他是主张诗词乃至整个文学创作中无不人化的风景。

浅析王维的“境界说”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 王国维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涉猎范围甚广,且多有跨时代之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美学体系的最重要著作之一,是提出和建构境界说美学体系的主要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人间词话》通篇64则词话,条理清楚,立意明显,全文围绕“境界说”而展开的。其第一则就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点出了《人间词话》的写作意图。 前人学者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角度,诸如人生角度、哲学角度等,本文则选择了“境界说”的审美之维度来进行论述。 一、“境界”内涵诸说 关于“境界说”内涵的研究众说纷纭,其中佛雏认为“境界”就是能写出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但要包括真切的感情和气氛。叶嘉莹对“境界”一词的内涵加以探究,她认为“境界”出自梵语visaya,意为“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佛家境界,专以感觉经验特质为主。而陈鸿祥则认为叶嘉莹的“境界“虽能给人以启发,但不能探及其真谛。他分析境界的来历是,最能集中的抒发诗人或作者的情怀,标志其艺术风格的名句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气象。 那么究竟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显然,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主要是指艺术内容的真实性。 近人用艺术形象去解释“境界”,其说有一定的理由。文学作品的特点,就是借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诗人在生活的图画里所显示的东西,总是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所以,“境界”不仅是指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的生活图景,也包括了作者主观的感情。但是就“境界”这一用语的概念来说,还不完全等同于形象。王国维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如果说成“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形象”,就欠妥切。王国维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诗词中某些具有形象而缺乏真情实感之作,说它是无境界,当然可以,说他是没有形象,也就令人难以索解了。 二、“境界”审美之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从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015年04月自考00037美学试题及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审美现象背后体现的实质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B) A.认识关系 B.审美关系 C.实用关系 D.伦理关系 2.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 C) A.心理学方法 B.社会学方法 C.哲学方法 D.文学方法 3.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是( D ) A.认识 B.欲望 C.情感 D.自由 4.《尚书·尧典》中提出的“诗盲志”说大体上可划入西方艺术起源理论的( A) A.表现说 B.符号说 C.形式说 D.巫术说 5.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的美学家是( C) A.巴门尼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泰勒斯 6.中国书法艺术能够通过线条、形状,表现一定的生命情调和人生境界,这种情调与境界属于艺术品结构中的( B ) A.形式符号层 B.意境超验层 C.意向世界层 D.物质实在层 7.“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C ) A.艺术起源 B.艺术本质 C.艺术功能 D.艺术存在 8.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 B ) A.直观性 B.象征性 C.想象性 D.丰富性 9.审美对象和它所依据的客观事物相分离,说明审美对象具有( A ) A.非实体性 B.客观性 C.开放性 D.实体性 10. 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美学家是( D) A.卢森堡 B.列宁 C.斯宾塞 D.普列汉诺夫 11.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 B) A.对对象之意义与价值的概括 B.对对象的情感体悟和价值品味 C.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D.客体洋溢美的意蕴的结果 12.在西方美学史上,神学色彩最强烈的是( D ) A.古希腊美学 B.古罗马美学 C.德国古典美学 D.中世纪美学 13.齐白石画虾,能令我们感到满纸皆水,这涉及到得想象类型是( A) A.接近联想 B.类似联想 C.对比联想 D.类比联想 14.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人是( D) A.尼采 B.席勒 C.黑格尔 D.亚里士多德 15.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这里的“美"所指的审美形态是( A) A.优美 B.悲剧 C.喜剧 D.艺术 16.“艺术”不是实体,它只存在于: ( C) A.物质形态中 B.形式概念中 C.具体艺术品中 D.心灵世界中 17.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美学家是( B) A.刘勰 B.钟嵘 C.陆机 D.曹丕 18.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