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 学

劝  学
劝  学

劝学

课前自习学案

【自学方式方法】

①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诵读全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②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掌握一些基本古文学常识,结合文章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③联系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

【字词积累】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zh?ng)槁暴

..(gǎo)(pù)须臾.(yú)驽.马(nú)

跂.而望矣(qì)舟楫.(jí)蛟.龙(jiāo)跬.步(kuǐ)

骐骥

..(qí)(jì)锲.而舍之(qia)金石可镂.(l?u)爪.牙(zhǎo)

六跪二螯.(áo)蛇鳝.(shàn)輮.以为轮(r?u)金就砺.则利(lì)【文学常识】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五种。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名言格言】

摘抄古人关于学习的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关链接】

●作者生平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8年)中国战国末期哲学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他约生于周显王四十四年前后,卒于楚考烈王二十五年春申君死后不久。据说他15岁就到齐国稷下“游学”,在稷下学风的熏陶下勤奋学习研究。后因齐败于燕,聚集在稷下的学士各自分散,他也离齐去楚。公元前 279年齐襄王回临淄,重新在稷下招待学士。由于老一辈的学者或死或散,荀子在稷下“先生”中“最为老师”,从而成为稷下有威信的领袖。但于齐王建十年(前255)遭受谗言,最终离齐。他在稷下积累了长期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思想营养,为以后总结诸子百家之学,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

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

课堂互动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内容】

1、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2、给本课重点文言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

劝学(劝勉)木直中绳(合于)槁暴(同“曝”,晒干)不复挺者(直)

金(金属)就(靠近)砺(磨刀石)则利日参(检验)省(反省)乎己

须臾(片刻)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声非加疾(快,此处引申为“洪亮”)

闻者彰(清楚)而致千里(达到)非能水也(善,会)而绝江河(横渡)

生非异也(同“性”,天赋,资质。)善假于物(借助)跬步(半步)

驽马十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用心一也(专一)寄托(藏身)用心躁也(浮躁)虚词:

而、于、之、焉

3.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检查预习。

2、质疑问难。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

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课后运用自学进修学案

1.选出注音全对的一项( A )

①木直中( zh?ng) 绳②虽有( y?u) 槁暴( pù)

③不积跬( guǐ) 步④锲( qì) 而不舍

⑤金石镂( lu?) ⑥驽( nú) 马十驾

⑦假舆( yí) 马者⑧輮( r?u) 以为轮

⑨用心躁( cào) 也⑩生( xìng) 非异也。

A . ①②⑥⑧⑩

B . ②③⑤⑥⑧

C . ④⑥⑦⑨⑩

D . ①③⑤⑦⑨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指出下列“而”的用法和意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那么)

4、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和意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青)輮使之然也(代词,轮)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凑足音节,无意义)锲而舍之(代词,朽木)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指出下列“焉”和“于”的用法和意义。

风雨兴焉(兼词,从这里)圣心备焉(语气词)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而青于蓝(介词,比)

6. 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1)“疾”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点。试确定下面句中的“疾”字该选用哪一个义项,在后面()里标明号码。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④)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①)(海瑞)素疾大户兼并(③)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⑦)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②)

(2)“绝”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杜绝、断绝,②隔绝,③极、尽、穷尽,④停止、消失,⑤无路可通,⑥很、非常。⑦越过、横渡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④)

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⑤)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①)

(3)“致”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达到,②送达,③表达、传达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⑥意态、情趣、⑦尽、极。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④)

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归(③)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⑥)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⑦)

(4)“强”有两个读音:①qiáng,②qiǎng;有以下几种常用义:①健壮、强壮,②强大、势力过人,③优越、好,④有余、有多,⑤勉强,⑥强迫,使用强力。试确定以下各句子中的“强”字该读何音,用哪个义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①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①②)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①④)……吾去去矣。将军强留之(②⑤)

(5)“用”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处,⑤物资,财用,⑥因、由。

用心一也(⑥)兵精足用,英雄乐业(⑤)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③)皇上欲大用康先生(①)

8.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定语后置句)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

(3)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9、翻译难句。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10.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课文标题是“劝学”,文章开篇即揭示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意思是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2)本文的特色是运用一系列比喻(即喻证)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a.本文段所用的比喻共有四个,它们是:第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第三,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第四,金就砺则利

b.由喻证所形成的结论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6分,每空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为了“劝学”,作者在本文段中采用了直接论证,接着又甩开笔墨,作了一系列喻证。本段的直接论证是(限16字)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2)喻证是:第一,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第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第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第四,假舆马者,非利足,而致千里;第五,假舟楫者,非能水,而绝江河

(3)由直接论证和喻证推出了著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限12字)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教案

9.劝学 荀子 第一课时 一、教材依据:人教版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9课《劝学》。 二、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努力引导学生理解荀子思想的具体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同时注意一些重点词语,在诵读中仔细揣摩,逐步积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 “坚 持”“专一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 1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五、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六、教法选择: 诵读-体会 七、学法指导:读思结合,感悟作品。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㈠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

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及解题: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 篇为荀子所著,末6 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 òu(4)zhòng(5)yòu 通“又”;pù(6)zhì 通“智”(7)xìng 通“性” 4.指名2~3 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劝学优秀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学校控辍保学劝返制度

XXXX学校控辍保学劝返制度 XXXX学校 二〇一四年九月

XXXX学校控辍保学劝返制度 一、每天早上上课前班主任要亲自查点学生到校情况,对查出的未到校学生要在一小时内报教导处。 二、教导处要迅速派出教师当天家访,家访教师要 当天汇报家访情况并上交家访记录。 三、通过家访确认辍学的学生,教导处应当天向校 长汇报,校长要组织有关人员(包括村干部)制定劝返方案,并与村干部联合开展劝返工作。 四、经反复劝返动员,学生仍不能入学就读的,学 校应在开校一周内将辍学学生情况分别以书面形式上报区 教育督导室、乡镇政府,并协助乡镇、村继续做好劝返动员 工作。 五、对未及时报告或未及时家访、工作不实造成辍 学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六、学校建立控辍保学月监测按月报告制度,责成监测报告员,于每学期开校后一周内前将学校辍学和劝返情况按时报区教育督导室。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保安礼仪、救护知识。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岗位操作指引、勤务技能、消防技能、军事技能。 二.培训的及要求培训目的 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 为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根据我公司2015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的内容,现与财务部签订如下安全生产目标: 一、目标值: 1、全年人身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轻伤人数为零。 2、现金安全保管,不发生盗窃事故。 3、每月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保障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的到位。 4、安全培训合格率为100%。 二、本单位安全工作上必须做到以下内容: 1、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直接领导责任,必须模范遵守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不发布与公司安全管理制度相抵触的指令,严格履行本人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责任制在本单位全面落 实,并全力支持安全工作。 2、保证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本单位内全面实施,并自觉接受公司安全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3、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当“安全与交货期、质量”发生矛盾时,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4、参加生产碰头会时,首先汇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和安全问题落实情况;在安排本单位生产任务时,必须安排安全工作内容,并写入记录。 5、在公司及政府的安全检查中杜绝各类违章现象。 6、组织本部门积极参加安全检查,做到有检查、有整改,记录全。 7、以身作则,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对发现的各类违章现象负有查禁的责任,同时要予以查处。 8、虚心接受员工提出的问题,杜绝不接受或盲目指挥;

《孙权劝学》原文及课下注释

孙权劝学1 初,权谓吕蒙2曰:“卿3今当涂4掌事,不可不学!”蒙辞5以军中多务6。权曰:“孤7岂欲卿治经8为博士9邪10!但当涉猎11,见往事12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13始就学。及14鲁肃过15寻阳16,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17,非复18吴下19阿蒙20!”蒙曰:“士别三日,即更21刮目相待22,大兄23何见事24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4当涂:当道,当权。 5辞:推托。 6务:事务。 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20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21更:重新。 22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3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4见事:认清事物。

劝学教案-(1)

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 4.教师提问重点实词、虚词,几个重、难点的语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发展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比喻论证 善于积累正反对比 学习的方法态度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 二.教学过程 一)、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劝学》优质教案教学内容

《劝学》优质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劝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背诵默写全文。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习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2.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古乐府诗《长歌行》有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控辍保学劝返行动方案

控辍保学劝返行动方 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下庙镇中心小学控辍保学劝返行动方案 为了进一步控制学生辍学,巩固普九工作成果,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控辍保学工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此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认真执行上级有关部门活动安排,明确职责,强化领导,坚定控辍保学工作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坚持依法控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控辍方针,使我校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8%以上。 二、控辍保学工作安排形式及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健全制度。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控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摸清“贫困生”“学困生”“辍学生”的人数,分类登记造册,拿出措施领导包村,落实好责任制。 2、继续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控辍氛围。 在校内开展一次以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为内容,以小标大标语形式,以“控辍保学”为宗旨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3、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最大限度地减少分化。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要求每位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留住学生,把学

校办成学生的乐园来吸引学生。以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活动课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建立好师生、学生帮扶对子,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留得住,学得好”。 4、切实做好厌学生和有辍学苗头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离校造成辍学。 本学期对听不懂,学不会,坐不住的学生要重点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防止人为分化。认真落实有关法律规章制度,既要做耐心的思想工作,同时又要体现执法的严肃性。 5、建立完善的教师家访制度,学额巩固制度。要求在开学一个周内对辍学生全面家访,并要严格考核,以此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发放奖励工资的重要条件之一。组织安排好教师家访,与学生及家长搞好沟通、了解,以情控辍,吸引辍学生返校。 6、发挥好家长和社会作用。 建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巩固在校生,稳定动摇生,招回辍学生,让家长认同并共同参与,经常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并依靠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合力做好控辍工作。 三、做好开学大劝返督查及总结工作,并执行责任追究 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控辍保学责任分解书,奖罚结合,奖励先进,追究责任。本学期结束前召开一次总结会。 下庙镇中心小学 2018年9月1日

《劝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劝学》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学习,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探究,理解文中比喻句蕴含的道理,形成良好的学习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2、难点: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及其阐述的道理。 三、教学创意 文言文教学须注重积累和诵读。本课文言知识的梳理,主要是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的。课堂上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力求使学生形成文言语感,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提纲挈领,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探究,感受比喻之妙,进而领会荀子散文善用比喻、说理透辟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文化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篆体“儒”字。) 这是一个什么字?(生答。) 由这个“儒”字你们会想到哪些词汇?(儒雅、大儒、儒商、儒学等) 说到“儒”字,总让我们联想起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羽扇纶巾等一些美好的形象。而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流派,自东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在中国文坛、仕坛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从“儒”字本身去寻找答案。我们看,把“儒”字拆开是“人”字和“需”字,我理解为:人之所需是为“儒”。那么,儒家思想里面到底有哪些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所必需的东西呢?《论语》里面有这么10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信时至今日,这些仍然是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所必备的元素。诵读儒家经典,铸就道德人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去聆听他的《劝学》良言。 (二)文章诵读 1.一读:掌握技巧,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注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诵读有三个基本要求。[出示课件1]

控辍保学劝返工作方案

控辍保学劝返工作方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良田镇莲塘小学 2015年秋期开展“控辍保学”劝返工作方案根据县教育局和镇中心学校的工作要求,我校于2015 年8月至10 月开展了以“学校的行政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进村入户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劝返,动员未回校学生返校就读;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控辍保学”,并制定劝返方案。 一、学校领导重视,成立工作组。 组长:谢展植 副组长:李仕青 成员:谢新胜蓝敏谢昌盼各班班主任 工作组在切实解决“控辍保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做到目标责任到位、工作任务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努力使学生一个不流失,切实提高我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二、摸清重点学生思想情况。以班级和年级组为单位学生的思想情况,建立名册,为开展“控辍保学”劝返大行动提供准确资料。 三、强化措施,安排教师深入劝返。学校统一安排教职工深入乡村家庭做好未回校学生的劝返工作,组织了一次劝返大行动,力争把未回校的都劝返回校。先由各班统计好有辍学动向的学生名单。 四、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建立学校领导包村、班主任包班级、科任教师包到学生个人的制度。切实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五、有的放矢地开展“控辍保学”劝返工作。各班级将单亲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家庭、残疾学生家庭、行为偏差的学生家庭、思想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家庭、留守儿童的学生家庭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等作为控辍保学劝返工作重点,做到重点关注,深入了解,摸清情况,落实控辍措施,防止辍学。

六、广泛开展宣传,营造氛围。学校通过开展专栏专题、开展系列宣传报道、书写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其进村入户,家喻户晓,破除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对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化家长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家长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自觉性,形成全社会认真履行法定义务,关心和支持义务教育及“控辍保学”劝返行动工作的良好氛围。

劝学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熟知议论文的三要素并找出本文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提问、思考、讨论、练习、诵读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因为议论文能考察学生活跃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锋利而雄辩的论辩驳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议论文呢?今天我们就继续通过分析荀子的《劝学》来领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二、听朗读,理清文章结构 1、指名说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明确: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2、指名说说议论文论证角度有哪些? 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一)第1段课文分析 3、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荀子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4、讨论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补充解释: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明确:二三四段是对第一段的分说,即是全文的分论点: 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控辍保学实施方案

XXX学校控辍保学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巩固我乡教育工作成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能走”的工作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和省、州、县有关控辍保学的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做好全乡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全校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在乡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教体局的关心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决策部署,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和“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路径,突出“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孩子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无因贫失学辍学”这个重点,压实工作责任、凝聚工作力量,狠抓工作落实,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二、工作目标 全体教职工必须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责任清单要求,严格执行《XXX县教育局教育扶贫实施方案》、《XXX县教育体育系统局领导挂钩乡镇控辍保学责任清单等五个清单》文件要求,按照应入尽入、应保尽保、应劝尽劝、应返尽返的原则,确保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无因贫失学辍学,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6%以内、中学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

三、领导小组 为确保本乡控辍保学工作开展情况及复学学生安置保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工作有效推进,如期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特成立XXX县XXX中学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由徐铭彪担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XXX、XXX、XXX组成,负责协调处理日常事务,为顺利推进控辍保学包保责任细化落实。 四、监测报告制度 班主任每天要将无正当原因未到校就学学生做好记录,上报教务处,并及时告知家长,向家长问清楚未到校原因,无正当理由未到校2天,由班主任和班级挂包责任教师进行家访,核查离校原因,及时劝返。教务处要对3天未返校学生及时报告校长,由校长上报乡人民政府及县教体局,并及时组织劝返,落实学生去向,协调村组干部共同监管。对7天无正当理由未返校的学生,学籍管理员在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里将该生状态标记为“疑似辍学”。由村委会包保领导及教师采取各种劝返措施,协调村组干部、家长委员委员共同劝返(班主任拿着劝返记录向村委会挂包领导汇报学生情况,由村委会挂包领导及安排一名教师组成劝返,因为出现未正常离校,说明该生已有厌学倾向,由该名教师及班

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劝学》教学设计 肖文锋 一、教案背景: 《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控辍保学劝返行动方案

下庙镇中心小学控辍保学劝返行动方案 为了进一步控制学生辍学,巩固普九工作成果,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控辍保学工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此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认真执行上级有关部门活动安排,明确职责,强化领导,坚定控辍保学工作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坚持依法控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控辍方针,使我校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8%以上。 二、控辍保学工作安排形式及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健全制度。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控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摸清“贫困生”“学困生”“辍学生”的人数,分类登记造册,拿出措施领导包村,落实好责任制。 2、继续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控辍氛围。 在校内开展一次以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为内容,以小标大标语形式,以“控辍保学”为宗旨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3、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最大限度地减少分化。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要求每位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留住学生,把学校办成学生的乐园来吸引学生。以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活动课等方式吸

引学生兴趣,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建立好师生、学生帮扶对子,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留得住,学得好”。 4、切实做好厌学生和有辍学苗头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离校造成辍学。 本学期对听不懂,学不会,坐不住的学生要重点做好耐心细致的工作,防止人为分化。认真落实有关法律规章制度,既要做耐心的思想工作,同时又要体现执法的严肃性。 5、建立完善的教师家访制度,学额巩固制度。要求在开学一个周内对辍学生全面家访,并要严格考核,以此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发放奖励工资的重要条件之一。组织安排好教师家访,与学生及家长搞好沟通、了解,以情控辍,吸引辍学生返校。 6、发挥好家长和社会作用。 建立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巩固在校生,稳定动摇生,招回辍学生,让家长认同并共同参与,经常及时地和家长沟通。并依靠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合力做好控辍工作。 三、做好开学大劝返督查及总结工作,并执行责任追究 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控辍保学责任分解书,奖罚结合,奖励先进,追究责任。本学期结束前召开一次总结会。 下庙镇中心小学 2018年9月1日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孙亮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学价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学魅力,则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后,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一道走进文本,品析欣赏笔者通过反复解读和剖析,挖掘出短文里藏有的多个“三”,这些“三”包含了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项内容,于是,以“找寻三”趣学文言故事作为此设计的总构思. 教学创意: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谓、博士、但、涉猎、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重点: 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品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劝学教案 (1)

《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

控辍保学制度(辍学学生报告制度、无缝对接制度、动态管理月报告制度、流失学生劝返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博白县义务教育辍学学生报告制度为了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九”工作,保障中小学生完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防止学生辍学,特制定本制度。 1.班主任在第一时间掌握班级学生情况,对流动学生进行实时检查,对每个辍学学生和有辍学苗头的学生要及时跟踪,了解他的辍学原因、思想动态及监护人的意见,做好跟踪记录、家访纪录,在做好复学动员工作的同时,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去向。 2.学生旷课1天的,班主任必须及时进行调查或家访,积极做好辍学生的劝返工作,并做好查访记录,同时要将情况报告学校。 3.经过家访学生仍未到校就读的,学校要进行登记造册,并研究采取措施促使学生返校就读。新生无故不到校或在校生无故不到校上课超过一天的,要进入辍学处理程序。校长要全面了解学生辍学原因,并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协调当地政府对其父母或监护人采取得力措施,促使其送子女或被监护人返校就读。 4.学校不得隐瞒学生辍学问题,要按规定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教育局报告辍学情况,要积极依靠乡镇和村级组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动员家长劝返辍学学生。对未能及时报告或未及时家访,工作不实造成辍学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5.实行春秋两季辍学报告制度和流动学生报告制度。学校落实专人负责,及时上报县教育局教育股和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如无学生流失,实行零报告制度。 博白县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无缝对接制度

为了加强控缀保学工作,实现小学升初中的无缝对接,小学毕业生应“一个不少”地升入初中学习。 1.各小学要对毕业生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要求学生全部接受完规定年限的教育,保证把所有毕业生全部送入本地初中就读。 2.各中心小学要认真审核小学毕业生学籍,登记造册,及时为初中提供毕业生的相关信息。 3.各初中学校的校长为招生第一责任人。各初中要在6月下旬组织专人深入施教区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家庭经济状况,对照名单,摸准人数,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对可能辍学者,要提前采取帮扶措施,保证本学区的新生全部入本校就读。同时,要及时、准确、规范地填写义务教育登记卡。 4.各中心小学必须将全部毕业生送到初中报到就读方能算完成教育任务;各初级中学必须把所有小学毕业生一个不少地招收到校就学方能算完成招生任务。 博白县“控辍保学”情况动态管理月报告制度 为切实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中小学生完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防止学生辍学,学校要严格执行《博白县辍学学生报告制度》和《博白县动员学生返校复学制度》,并对辍学学生和流动学生情况进行“周查月报”: 1.学校每周统计辍学学生和流动学生情况,填好周查表,周查表学校自存。 2.学校以每月20日的数字为准统计学生变动情况,并填报相关报表:小学填写《博白县小学控辍保学动态管理月报表》上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想 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让学生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 理。 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 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 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 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 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 一文。 (二)、了解作者、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 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提示注意生字的读音 3、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卿 (qīng) 孰(shú) 涉猎(shè) 为博士(wéi)

遂(suì) 更( gēng) 邪(yé) 4、指名学生读 (四)二读,读懂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翻译,划出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2)师强调重点文言字词: 但.当涉猎:只,只是。孰.若孤:谁,哪个。乃.始就学: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怎么;之:无意义。 (3)请学生找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学习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吴国大将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三读,读出语气。揣摩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心理,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学生齐读孙权的话) A、师引导学生体会孙权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理: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厉中又可见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用反问句式,可见孙权对吕蒙的推脱有一丝不悦和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B、学生表情朗读孙权的话并试背。 C、引导学生从对孙权语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点 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2、这次吕蒙欣然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学习,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有长进的?

控辍保学制度

附件1: 控辍保学制度 一、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抓好防止学生流失工作,高标准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各学校负本校控辍保学的领导责任,学校校长负直接责任,教导处具体抓该项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定期分析学生状况,及时掌握“流失”苗头,一经发现,立即与家长联系,动员返校,对于返校有困难的学生报请镇政府协同动员返校。 三、对家庭条件差的特困生,由村校联合,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学校可适当给予学习用品等费用的补助,解决特困生就学问题,确保不发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现象。 四、加强转化学困生工作,帮助学困生提高成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在较低的起点上不断进取。 五、加强师德建设,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防止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教育思想不端正、工作方法不当、产生不良后果,致使学生辍学流失的,一定要追究责任,予以严肃处理。 六、把防止学生流失工作纳入区教育局年度目标责任制度考核中。对班级辍学生学校不除名,各项活动均按在籍数计算,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与评优、晋级、绩效工资等挂钩。

附件2: 甘州区控辍保学责任追究制度 一、各校校长是本校控辍保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各校校长要与班主任、教师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将控辍保学工作指标落实到人。 三、区教育局和学校要把控辍保学工作完成情况作为教师业绩评定、评优晋职的重要依据,并作为教师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凡辍学严重的班级,不得评为优秀班集体,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年内不得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不得颁发教学成绩优秀奖等奖项。 五、因教育教学方法不当造成辍学的,对责任人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 六、凡因控辍保学工作不力,辍学人数超过国家规定要求,辍学情况严重,或因控辍保学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肃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并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相应处理。

《劝学》教案

劝学荀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