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

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
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

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

————————————————————————————————作者: ————————————————————————————————日期:

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

本期导读:

国务院取消和下放一

批行政审批权

※动态资讯※

5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取消和下放了共计117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取消企业投资医学城、大学城及其他园区性建设项目核准。对取消的投资审批项目,仅要求国土资源、环保、安全生产监管等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管,投资主管部门通过备案发现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投资项目,要通知有关部门和机构,在职责范围内依法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注:行政审批权下放,有利于中小城镇的项目落地,促进大城市的产业向下扩散。)

※主题解析※

“产业下沉”是指产业由于外在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在一国或一地区内部、以企业为主导、由上(城市)至下(城镇)的沉降转移活动。这种沉降转移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

过去30多年来,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凭借要素、改革和全球化三大红利,通过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得以迅速成长和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中心,共同造

就了中国的全球制造大国地位。但不可否认,先前的发展多表现为粗放式发展,是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外在的经济环境也已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伴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日益稀缺,曾抢占先机的城市之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各项要素成本急剧攀升。与此同时,制造业的过度发展也让很多城市不堪重负,人口膨胀、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生活压力大等“城市病”问题愈发凸显。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选择,原有占据重要地位的制造产业由此就产生了下沉到小城市乃至小城镇的内在动力。而我国拥有数以万计的小城镇,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当前已经吸引并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下沉企业的关注和投资。

※主题观点※

“产业下沉”背景下的“产镇融合”之路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阵地前沿,小城镇的发展不能没有产业的支撑。有了产业才能吸纳就业,有了就业才能将农村人口真正变为城镇人口,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言而喻,“产业下沉”为广大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

然而,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相比是有差异的。由于土地空间、财政实力、人力资源等局限,镇一级政府要构建一个系统完整、配套齐全的标准化产业园区显然是不合适的,大的产业园区都需要在居住、生活、商业上安排相应的配套,而小城镇出行距离比较近,出行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其更适合走“产镇融合”的路子。

一、“产镇融合”的内涵

“产镇融合”通常不是以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园或工业区为依托建设新的城镇,而是要将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园或工业区和现有的城镇放在一起,不做人为的分离,从而实现产业和城镇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互动发展。

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倾向于把产业区和城镇区割裂开来,这比较符合当时的条件。今天,这种传统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因为它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土地集约利用以及产业自我更新,同时也不利于有效承接产业下沉和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产镇融

合”是新时代城镇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从内涵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功能融合、结构匹配三个方面。

1、以人为本

美国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发展问题应与人的问题结合到一起,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当是关怀“人”和陶冶“人”。

“人”是相对于“物”而言的。与“物”相比,“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我国传统城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见物不见人,兴城不兴业”,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的城镇化,致使“空城”、“鬼城”景象在全国很多地方上演。

新型城镇化要求“产镇融合”,坚持以人为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而要处处、时时注重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需求。尤其是产业下沉后,可能会给小城镇带来大量外来人口的导入,此时更要处理好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机会公平、待遇平等问题,让外来人口也能在本地安居乐业。实现“产镇融合”后,人们的各种需求应该都可以就近解决。

2、功能融合

“产镇融合”需要破解以往产镇分割中的片区发展问题,将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关系重构,并按照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城镇规划和功能分区。

功能区是城镇有效发挥功能作用的空间载体。城镇是由多个功能区构成的有机整体,如产业、人居、商贸、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承载的主要功能,各个功能区利用自身占有的资源禀赋优势确保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其中产业功能区在城镇发展中具有核心支撑地位。

产业功能区是下沉产业的承载地,产业下沉将给产业功能区带来新的体量,从而需要新的功能配套与之相协调。功能融合就是要把产业功能和城镇其它功能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产业“空心化”和“孤岛化”,促进产业和城镇时时保持融合发展,构筑起宜业、宜居、宜商、宜游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3、结构匹配

城镇是一个系统,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关联、互相结合,并有着数量对比关系,从而又构成各式各样的结构。产业下沉将会给原有的城镇结构带来重大影响,由此就需要新的结构安排重新匹配,实现结构均衡发展。在“产镇融合”条件下,我们着重考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与此相对应,结构匹配就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之间的匹配,对此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匹配。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匹配要求城镇承接的下沉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能够满足城镇居民的就业需求,符合就业人口的自身条件和主观愿望。如果一个城镇承接的是高端产业,而聚集在城镇的人口多为低端劳动力,致使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人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那么就难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匹配。

其次,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匹配。就业结构决定着人口的职业构成,职业与工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而收入水平的差异又会使消费结构呈现明显差异。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匹配要求城镇的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要与当地就业人群的消费需求相适应,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滞后。举例来讲,近几年,上海在远郊区的一些小城镇建设了很多新城,比如青浦新城、嘉定新城等,而这些新城的商品房买家很多并不是在当地就业的人,而是来自区域外。这就属于典型的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

二、产镇融合的模式

小城镇要走“产镇融合”之路,就必需面对如何选择产业的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产业定位。产业定位取决于功能定位。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小城镇需首先在区域城镇体系中重点突出与其他城镇相区别的主要功能,如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和交通型等,并以此基础,确立产业定位,明确主导产业。

影响小城镇产业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包括历史条件、地理区位、时代背景、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具体到某一个特定的城镇而言,可能只是上述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会发挥主导作用。小城镇尤其是工业型小城镇在定位主导产业时,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劣势,着重把握时代背景,善于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对小城镇而言,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机遇就是产业下沉。在此背景下,本文主张小城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通过承接产业下沉,探寻既适合自身发展又不失个性和特色

的“产镇融合”新模式。而对这一新模式,我们不妨用三句话来概括,即以产业为支撑,以镇区为依托,以文化为灵魂。

1、以产业为支撑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没有产业做支撑,城镇就会变成空城、变成睡城。空城和睡城是以往城镇化发展中常见的现象,饱受诟病。新型城镇化追求的“产镇融合”必需强化产业的支撑作用,通过承接和发展相关产业聚集生产要素和人气,增强集聚和辐射

能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管理服务,制定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有针对性的承接大中城市的制造业下沉,促进产业集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真正把产业做大、做强、做深。

2、以镇区为依托

产业的发展需要占有一定的空间。作为特定的地域单元,小城镇的空间特征既不同于城市,又有别于农村,它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承载的是城镇片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条件下,小城镇承接产业下沉应本着“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将产业功能区直接建在镇上抑或其附近,依托镇区,解决功能区相关配套问题,从而促进产业和城镇的互动融合、协调发展。

以镇区为依托,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人口的集中聚集,与此同时,也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和行政资源,节省成本,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凸显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3、以文化为灵魂

传统的城镇化是粗放的、生硬的、呆板的城市化,致使很多城市缺乏特色和个性,百城一色,千城一面。小城镇的发展绝不能走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而应该突出城镇特色,培育城镇个性。小城镇是否具有特色和个性,主要在于其是否具有文化品位。

“产镇融合”不只是实体产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更应该有文化层面的内涵,最理想的方式是在实体产业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和提升,从而形成文化和旅游产业,最终构建起特有的城镇标识,为地方、全国乃至世界所认知。国酒茅台产地——贵州仁怀茅台镇以酒产业为根基,突出酒文化,开发建设了国酒门、天下第一瓶和国酒文化城等景点,有力

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彰显了独有的地域特色;广东顺德乐从镇依靠传统家具产业不仅实现了“产业支撑城市、城市提升产业”的目标,还将家具卖场做成了国家4A 级旅游景区,造就了声名远扬的乐从“家具十里长廊”。这些城镇可谓是找到了独特的存在,它们可为“产镇融合”发展模式的选择带来启迪。

※案例借鉴※

灌溪镇“产镇融合”发展之路

灌溪镇地处湖南省常德市西北郊,总面积67平方公里,总人口36000人。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萧条,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车来车往,霓虹闪烁……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这个一度走向“空心化”的小镇脱胎换骨,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田园新城呢?

一、承接产业下沉,“空心”小镇重现繁华

说起灌溪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一家企业——浦沅集团。上世纪60年代,浦沅从上海内迁至灌溪,吸纳大量当地百姓进入浦沅工作,形成灌溪镇。然而,上世纪90年代,浦沅从灌溪搬迁至长沙,使得这个一度繁华的小镇逐渐走向萧条。年轻人纷纷背起行囊,外出打工谋生,“空心化”让这个昔日的小镇难觅往日风采。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中联重科收购浦元。

2003年,中联重科收购浦沅后,公司旗下的汽车起重机板块选择由长沙下沉到灌溪谋篇布局,灌溪工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如今,中联重科灌溪工业园已是全球最大单一塔式起重机生产基地,也是全球塔机行业拥有最丰富产品型号的制造基地。两年前,正是在这个小镇研制出的一台塔机,创造了最大上回转水平臂自升式塔式起重机的一项世界纪录。在这个以塔机为主导产品的工业园,塔机产量和市场规模多年稳居国内同行业首位,灌溪由此也成为了“中国吊车第一镇”。

二、龙头引领,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中联重科的落户,让灌溪镇工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上。

中联重科落户,至少给灌溪镇带来了3方面效益:一是龙头带动,促进一批配套企业迅速成长,拉长了产业链条;二是增加了收入,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三是带动了三产发展,提升了灌溪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据了解,2002年,灌溪镇只有10来家从事机械加工的作坊式企业,从事生产的工人不到40名。中联重科收购浦沅下沉后,灌溪工业园充分发挥中联重科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园区内的常德钢厂、窑顶橡胶厂、正隆气体公司等企业生产机械制造业所需的钢材、管件、橡胶、气体等材料,而冶炼厂、勃雅钢丸厂则利用机械制造业所产生的废钢、废铁和边角料,新上了轧钢、冶炼、钢丸制造等生产线。

如今,中联重科与它的配套产业群,已成为这个新城镇最庞大和引人注目的“居民”。而重新具备了“造血”功能的灌溪,也从沉睡中醒来,再次活跃了起来。

依托中联重科和它的配套产业群,灌溪工业园迅速腾飞。2012年,中联重科在灌溪镇工业园创产值120亿元,创造了全镇78.1%的工业总产值和67.4%的税收,带动了当地153家配套企业发展。

园区产业提供了就业机会,大量当地居民经培训后成了产业工人。在灌溪,2/3的企业员工均来自本地,约有9500名;灌溪的常住人口也增加到2.1万人,其中的7000人是在灌溪工业园入驻后新增的。此外,产业的发展,更吸引了大批本地人才回流。三、产业支撑,产镇实现融合发展

城镇化不是简单造城,必须有产业支撑。毕竟,“人”才是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因素,有了产业才有就业,有了就业才能谈安居乐业。

灌溪镇近几年快速发展证明,成熟并且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下沉到城镇,可以

带来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从而形成产业集聚,为产镇融合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增强城镇的自身‘造血’功能。

近几年,灌溪镇政府投资1.25亿元修筑的城镇骨干路网,将已建成的安置小区、产业工人公寓、三产服务和产业配套连接起来。镇上还建起了垃圾处理场,开辟了出两路公交线路,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

与此同时,服务业也开始迅猛发展。据介绍,2006年以前,无论是餐饮还是娱乐,灌溪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到2012年,常德市大部分餐饮公司都已在这里开设了连锁店,餐饮门店达50家;中等以上的物流园区有10多家,每天进出的物流货车大约有五六十台。

产业集聚还带动了土地流转。由于灌溪周边的剩余劳动力或者是年龄阶段的劳动力不断涌入到企业,家里的田土要委托或者租赁给他人耕种,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便有了条件。目前,该镇土地流转率已上升至30%。灌溪已形成优质稻生产基地、葡萄和蔬菜采摘基地等规模农业。

关于东滩顾问

上海东滩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创建于2002年,创始于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的开发实践和咨询研究工作。公司秉持区域开发一站式服务商的发展定位,专注于产业园区、生态城镇和旅游片区三大领域的规划咨询和招商投资全价值链服务,旨于协助国内各地方政府、新区/园区管委会和大型房地产商更好地推动城市运营、产业发展和产业地产开发等问题。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510160380.html,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作者:庾佳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7期 【摘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是我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决定了它与地方产业有更密切的联系,地方产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本文研究从产教融合相关概念入手,对高职教育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必要性分析,详细介绍了产教融合下教学模式改革的五大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软件技术 1.引言 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和要求。“产”指的是产业,是指在社会专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教”指的是教育,本文指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就是融入、合作,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 苏州地区是全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达的示范区域,每年需求大量的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其软件技术专业为了培养行业化、标准化的高技能人才,结合行业标准、软件外包岗位规范和流程、软件技术发展要求,及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规格,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 2.高职教育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一定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师傅);二有一定的职业环境;三要有工作岗位这个载体;四是经验积累。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学生要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在工作岗位上接受长期的磨练,积累经验,才能不断成长。因此,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和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3.产教融合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 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要实现“五个对接”。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支持政策清单

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支持政策清单 1.优先考虑将入库企业参与举办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项目,纳入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工程资金支持范围。 2.对企业职工参加新型学徒培训,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所在企业按规定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4000元的培训补贴。 3.自2019年1月1日起,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可按投资额的30%比例,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试点企业属于集团企业的,其下属成员单位(包括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对职业教育有实际投入的,可按本通知规定抵免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允许抵免的投资是指试点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独立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办学投资和办学经费支出,以及按照有关规定与职业院校稳定开展校企合作,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国家规划布局的产教融合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和基本运行费用的支出。 试点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不足抵免的,未抵免部分可在以后年度继续抵免。试点企业有撤回投资和转让股权等行为的,应当补缴已经抵免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 — 1 —

加。 4.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劳动行政主管 部门批准并核发《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教育机构,其承受的土地、房屋权属用于教学的,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免征契税。 5.自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在孵对象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在孵对象提供孵化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 6.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 7.科教用地可兼容研发与中试、科技服务设施与项目及生活性服务设施,兼容设施建筑面积比例不得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5%,兼容用途的土地、房产不得分割转让。出让兼容用途的土地,按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在现有建设用地上增加兼容的,可以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 2 —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金婧陈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6期 [摘要] 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以产教融合为背景,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文章以现代金融基础为例,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程实践三大板块入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产教融合;金融基础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FG2019094);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一般项目(2019YB07) [作者简介] 金婧(1984—),女,浙江宁波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教学、金融科技;陈薇(1983—),女,浙江宁波人,MBA,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培训与咨询。 [中图分类号] G64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79-02 ; ;[收稿日期] 2020-02-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树立思政育人新理念,服务高质量就业需要,把握经济形势新动态,以课程为载体,结合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教育环境多样化 以往课程思政主阵地是传统课堂,从物理环境来说是以教室为场所和多媒体资源为教学设施的单一教学环境。从心理环境来说,课堂往往比较严肃,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学物理环境由单一的传统教室可以向实训基地、企业拓展,教学氛围也更加轻松,有利于提高课程吸引力。 (二)教育主体多元化

校企合作高校产教融合企业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高校产教融合企业平台建设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的产业结构经历着不断调整和深化的阶段。尤其是针对教育而言,对社会上各个领域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人力资源保障是解决企业供求失衡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地方发展,本身与城市的快节奏差距较大,低效率的人力资源使用情况愈发明显。本文深层次剖析了目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助力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国民经济;教育;产业结构;产教融合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论述 产教融合是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产教融合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为高校教学理念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从我国整体的人才培养状况来看,供求结构失衡一直都是岌岌可危的现实问题。一方面,企业很难寻找到对口型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产教融合的目的既遵循了从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出发,又为大学生技能提升提供了实训的平台。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主线,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有效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的工作仍然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所谓的产教融合即校企共同作用,培养全面性,综合性的人才,为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工作。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下,掌握好人才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关系,顺应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潮流,扩大就业规模,推动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形成创新协同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二、产教融合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产教融合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地方高校的学生。校企合作,产能融合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有助于缓解社会上企业劳动力供求的矛盾问题。对于优化高校教育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双重的作用和意义。产教融合是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融合,使人才培养更能接地气,有着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和教育实践意义。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政府、企业、学校的资源都能得到整合和优化分配。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提供了平台和机遇。也利于

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转发关于补充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通知(2020)

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转发关于补充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通知(2020) 市教育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文广旅体局、国资委、金融工作局、各区发展和改革局,各有关企业: 现将《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补充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我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补充申报工作,并就有关事项通知: 一、请参加本批申报的企业(上一批申报的企业如已提交可不重复提交)对照《广东省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附件1)的“二、建设条件”要求,符合条件的意向企业填写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申报表(附件2),并提供佐证材料。申报表自查情况简述中说明符合申报条件的具体事项、佐证材料清单,提交对应申报条件的校企合作协议书、产教融合成果等相关证明材料(加盖公章)以及营业执照复印件。于2020年5月5日前将上述材料报送至所属辖区发展改革局,联系方式详见附件3。 二、请各区发展改革局会同教育、人社、经促、国资等部门积极组织初审并出具企业信用情况核查情况和申报材料审核意见。原则上不得在工作方案外增设条件,对符合条件企业应报尽报。 三、请各市直单位对各自联系企业或业务关联企业进行广泛推荐(企业报送资料要求见第一点),汇总意向企业名单并出具推荐意见后报送。 请各市直单位,各区发展改革局于2020年5月6日前将申报企业清单及初审意见(加盖公章)、企业申报材料通过OA 或电子邮箱反馈。 附件:1.《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补充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通知》 2.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申报表.doc 3.关于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各区联系方式.xls 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2020年4月27日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产教融合改革有了新路径

产教融合改革有了新路径 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 产教融合改革有了新路径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 我国为何要试点布局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企业将享受哪些政策“红包”?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产教融合改革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 为更好地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全国统筹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并通过试点,在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上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借鉴的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统筹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等3类试点对象,就是要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新路径新机制。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认为,提出“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改革推进机制,明确“创新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以重点带动全局,标志着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正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成为引领新时代教育、人才、产业、经济变革的战略方向。 城市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改革政策落实的主节点。 “将各项改革任务压实下沉到各个地级城市,目标是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是要

构建产教融合改革的“基本盘”。在试点数量上,不宜“堆盆景”,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占有一定比例,体现一定代表性。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校生人数10万人以上的有100家左右,全国500余家国家级开发区绝大多数也位于地级以上城市。 “选择50家城市开展试点,完全具备相应软硬件基础支撑。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将覆盖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家城市综合平衡,除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外,每个省、自治区重点打造1—2家改革标杆城市。”该负责人说。 注重发挥开发区重点企业、优势产业集聚作用 《实施方案》提出,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那么,试点行业与企业怎么选呢?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解释:原则上每个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至少选择3—5个行业开展试点;初步考虑力争每个试点城市建设培育100家左右产教融合型企业,带动其他地区建设培育5000家以上企业。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我国共有2543家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52家,省级开发区1991家。在建设实施中,要注重发挥开发区重点企业、优势产业集聚作用,努力争创“千区万企”的有利局面。 试点工作将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公共服务“补强提”工作有机结合。《实施方案》提出,主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研发设计、数字创意、现代交通运输、高效物流、融资租赁、工程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急需产业领域企业,以及家政、养老、托幼、健康等社会领域龙头型企业,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建设培育范围。 被选为试点的企业将享受哪些政策“红包”呢?

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

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支持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稳妥有序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培育工作,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试点目标任务 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发挥大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到2022年,以中央企业和全国性特大型民营企业为重点,建设培育若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首批拟建设培育20家左右),努力使其成为引领推动所在行业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领军企业,在全国带动建设培育数以万计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优质企业、急需紧缺产业领域重点企业以及养老、家政、托幼、健康等社会领域龙头企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二、试点重点领域 重点围绕现代农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船舶、航空航天、钢铁冶金、能源交通、节能环保、建筑装配、高端软件、普惠金融、社会民生等领域,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根据试点开展情况,扎实有序拓展试点重点领域范围。 三、试点工作机制 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平等择优、先建后认、动态实施基本原则,按照自愿申报、复核确

认、建设培育、认证评价等程序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共同负责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政策统筹、组织管理和监督实施工作,将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纳入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统筹推进。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明确试点建设培育基本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商有关部门提出试点建设培育的企业重点行业领域,结合《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明确试点建设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基本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结合试点开展情况,可适时对基本条件作出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负责) (二)建立公开多元信息征集通道。坚持社会公开征集、有关部门和地方推荐相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同向社会公开发布征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通知,指导有试点意愿、符合基本条件的企业按要求填报申报表并提供相关支撑材料。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以及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以及省级发展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可按规定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推荐相应行业和地区试点企业,并根据职能职责,协同做好相关政策支持和推进实施工作。全国性特大型民营企业参与试点的由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并负责对其申

产教融合七种模式图解

产教融合型企业: 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创造较大社会价值,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当前职业学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但这刚刚是起步,而且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专业的特点不同,所以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只要坚定思想,坚持探索,认真把握好市场信息,依靠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的发展明天一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 职业学校兴办专业产业,并使之与教学相结合,这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学校兴办专业产业,让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取得一定的报酬,这客观上也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现在,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对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职业教育是最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它与当地经济建设关系密切、联系广泛,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都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头脑灵活,他们依靠科技兴办产业,因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同时,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他们走上社会,必然会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员,因此应按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最高原则来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产教结合,校企一体”

工学院产教融合示范专业评选标准【模板】

XX工学院产教融合示范专业评选标准 1.培养方案产教融合特色明显。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有具体可实施的企业培养计划,实行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和校外协同式企业培养计划一体化模式。(评分占比15%) 2.产教融合型课程实施情况良好。行业企业产业教授、工匠大师、兼职教师参与制订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参与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训练等环节。(评分占比15%) 3.产教融合型实验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引企进校、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行业骨干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园区与学校共建共享学生实习实训、创业就业、教师科技创新“三合一”实践基地,学生受益面广。(评分占比15%) 4.产教融合教学资源建设成效突出。共同建设产教融合型课程,编写产教融合特色教材,共建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共同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生受益面广。(评分占比15%) 5.产教融合教研、科研项目对接成效显著。教学研究项目、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申报立项,横向课题立项数与到账经费,获得发明专利或国际专利、科技成果转化等产出明显。(评分占比15%) 6.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或实务课程兼职教师,培育满足需求、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评分占比15%) 7.产教融合特色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高。专业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培养目标对接产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高。(评分占比10%)

附件1-2: XX工学院产教融合优秀人才培养方案(2019级)评选标准 1.按照“9775”模式制(修)订培养方案。90%的教师参与、调研7家典型企业、调研7家同类高校、有5位校外企业专家参与制修订或论证,使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需提供相应的佐证材料。(评分占比20%) 2.培养方案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制定了具体可实施的企业培养计划,实行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和校外协同式企业培养计划一体化模式。(评分占比20%) 3.实践性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合理可行。培养方案能够体现大实践观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评分占比15%) 4.产教融合型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工科专业产教融合型课程学分比例不低于总学分10%,其它专业不低于5%。(评分占比15%) 5.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人才培养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符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毕业要求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并全面覆盖专业标准等相关规定。(评分占比10%) 6.开展了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需提供针对本专业对应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调研报告等佐证材料。(评分占比10%) 7.人才培养方案文字表述科学准确简洁,格式排版符合规范要求。培养方案符合《关于制(修)订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常工政〔2017〕159号)和《关于制订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补充规定》(校教〔2019〕8号)文件的有关要求。(评分占比10%)

政策解读这些企业可以申报为产教融合型企

■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可以解决好创新动力从哪来创新科技成果到哪去的问题,有助于解决传统产业人力供给过剩而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重点建设培育主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质企业,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急需产业领域企业,以及养老、家政等社会领域龙头企业 ■有准入,就有退出。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并非一劳永逸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明确,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将被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有效引导和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形成先行者先受益的政策激励效应,把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主体。 既补齐教育人才短板,也补齐产业创新短板 什么是产教融合型企业? 根据《实施办法》,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

体作用,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创造较大社会价值,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 深化产教融合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改革任务。建设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就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在促进校企协同中,积极优化人才、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供给,既补齐教育人才短板,又补齐产业创新短板,打造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人口红利的递减,深化产教融合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尤为重要。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总结了当前产教脱节形成的三不现象:不对接,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实体经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长期短缺; 不愿接,企业发展难点与院校课题研点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局面成了二张皮不敢接,办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比不确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 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恰恰可以解决好创新动力从哪来创新科技成果到哪去的问题。产教融合型企业,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和育人主体,是从完善企业教育功能,深化企业教育定位的角度,对产教融合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延伸。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分析,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主体作用,能够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有助于解决传统产业人力供给

药业公司两化融合示范项目申报书

项目申报书 项目申报书 一、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扬子江药业集团协同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 承办单位: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 *** 二、项目目标与任务需求分析 (一)项目目标 为了实现扬子江药业集团的战略目标,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协同电子商务系统来支撑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扬子江药业集团结合公司现有信息技术资源和应用现状,建立协同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实现完整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集成与协同控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动态的企业战略联盟。 (1)建立以企业内部ERP项目建设为核心的协同电子商务系统,覆盖企业的生产、质量、物流、财务、销售等核心业 务,在系统中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高度集成。 (2)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采购平台,降低采购成本,规范采购流程

(3)建立集团一体化信息管理体系,实现集团成员间高效协作(4)建立集成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统一,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5)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入口及安全授权管理体制 (6)深化实施GMP生产管理,加强生产成本控制 (7)完善供应商管理,降低原料的采购成本 (二)需求分析 本次项目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重点业务需求,以内部ERP项目建设为核心,内容覆盖企业运营的各级业务,结合目前的互联网应用,建设高度集成的企业门户、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部门级信息门户,同时从降低企业采购成本、规范采购流程的角度出发,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采购平台,最终建成一个统一的企业管理平台,做到信息和流程的高度集成,使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规范化标准化,更好的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教融合示范建设项目关于企业的施行案例

产教融合示范建设项目关于企业的施行案例 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培育条件 第三章建设实施程序 第四章支持管理措施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根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规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创造较大社会价值,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

第三条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平等择优、先建后认、动态实施的基本原则开展。 第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负责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的政策统筹、组织管理和监督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纳入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整体制度安排,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中统筹推进,提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培育条件、认证标准、评价办法,指导各地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储备库,做好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根据职能职责,配合做好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推进实施工作。 省级(含计划单列市,下同)发展改革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共同负责区域内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组织申报、复核确认、建设培育、认证评价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建设培育条件

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最新)

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X办发〔X〕9X号)和国家有关精神,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服务“三个经济”建设,推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深化我省产教融合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格局 将产教融合发展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X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大力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在陕转化。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及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转型发展。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组织高水平大学对口帮扶非省会城市高校建设,优质职业院校“一对一”对口帮扶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全面实施“1155工程”。构建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骨干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服务、小微企业孵化培育的四级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持续推进技术成果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建设“四主体一联合”等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省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精准对接,支撑我省数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专业化孵化器、X空间、X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双创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X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发挥X创新资源优势,带动关中、辐射X北产业发展,支持非省会城市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建设教授(院士、社科名家、国医大师)工作站(室)、异地(离岸)孵化器等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提高高校应用研究和服务能力。(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协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申报职称。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省属高等院校年度考核指标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