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

第四讲以小见大【知识导航】一、什么是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颗小植物、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则可以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也可以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份情感、一种思考……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情、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揭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说的就是这个理。【学习展示台】一、技法说明“以小”是为了“见大”。“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就是以以一些细小的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其特征是从细小的形象和故事里,能写出具有深邃隽永的意义,反映一个重大主题的文章。然而,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而环绕我们的是平凡小事。但我们却能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把“以小见大”引入写人技巧之中,有助于我们能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人物的“亮点”,激发作者用真情实感写人,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得感情表达得深厚,细腻,感人。更能通过看是平凡却不平凡的小事中突出人物性格,从而揭示意想不到的主题,让主题达到深化的效果。二、技法要点1、文章所表现的重大主题,小处选材;大型题材,小处着墨;材料众多,选取典型;小处着眼,细节描写等等都能体现“以小见大”。2、以小见大是写作技巧的一大亮点。3、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小事,往往能发现令人意想不到的“亮点”。4、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三、技法点津1、小处选材。重大的主题通过平常小事中体现。选材唯其“小”,才便于精雕细刻,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也才能更深入挖掘,从而把主题表现得较为充分。比如《珍惜》这个题目,我们就可以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去选择材料。既可以把父母亲人对自己的爱护描述出来,也可以把老师朋友的关怀展现出来,从而表达自己的珍爱之情。在《珍爱无声》中,作者选取了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父亲对我有太多的“不许”,父亲来宿舍看“我”……这些小事并没有直接把“父爱”写出来,可却把那厚实凝重的父爱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表达自己的珍爱之情。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的细节进行具体生动,细致逼真的描绘。细节虽小,它的作用不小。它既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又可以深化作品主题。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突出人物性格,便有以小见大的效果。然而,真实的,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须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刻的分析和独立的思考。《珍爱无声》中对父亲的几处细节描写,如“默默地抽着烟”“静静地翻着我的相册”“父亲胖胖的身躯,变得有些弯驼。如血的斜阳投在他寂寞的身影,拉长,拉长。”……使父亲的一颗挚爱孩子的灼热的心跃然纸上,同时体现作者也希望珍惜这份爱。3、选取典型。在众多材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主题的事例。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的品质的典型事例来写,这才能使人幸福,灵活灵现。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典型事例能突出人物性格,体现主题。如果没有典型,文章就平淡无奇,主题就浅显。塑造典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种事理。所以,在塑造典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在《珍爱无声》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我强烈要求住校,父亲接电话,父亲来宿舍看我……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是爱作者的,他的爱是在行动上,而不是在语言上,却体现了那伟大的父爱。作者把那无声的父爱浓缩在字里行间。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第一步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以小见大?

(提问)某某同学,你对这四个字有什么了解?

很好!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以小见大是一个四字成语:以者,用也;见者,表

现也。顾名思义,它的解释就是用小的表现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道理,通

过部分可以看出整体,

那么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我们又要怎么去定义它呢?

以小见大法,也称小中见大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写作方法。我们要抓住关键字来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字就是小事件细节和重大主题,分别是小和大的指代。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特点呢?从材料上来讲: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都是小的选取对象。从写法上来讲: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从表达效果上来讲: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提问)那么有哪些文章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呢?某某同学,你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参考答案:鲁迅的很多作品都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比如《药》就是通过写夏瑜的命运来写整个社会的悲惨命运。)很好!其实这种写法在文章中比较常见。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几个运用了“以小见大”手法的比较典型的例子:说到“以小见大”的文章,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一件小事》是“以小见大”手法运用的一个典范,描写的是鲁迅出外搭乘人力车,人力车夫在本不用负责的情况下搀扶起被撞倒的老妇人,并将其送至警署的这么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在选材上十分简单,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但从这么一件小事里却折射出了一个“下等人”的高尚的人格力量,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但却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巴金老人的《小狗包弟》,这篇文章选自《随想录》,作者通过描写一条小狗的故事来反映文革的现实,连一条小狗都不能逃过劫难,体现了在“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而且都运用得非常成功,对小材料的细节描写激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使得文章真实而且感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以上两篇文章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使用“以小见大”手法的好处?(提问)同学们先来谈谈吧,某某同学,你是怎么看的?还有人补充吗?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

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

(比如《一件小事》中作者只描写了一位人力车夫的故事,却能将其延伸到

整个下层人民甚至整个社会,作者可以极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从《小狗包弟》中读者直接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作者对包弟的歉疚和忏悔,但读者可以思考这份忏悔是否只是对包弟,忏悔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等,读者想象的空间很大)

3、从平凡中体现出不平凡,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

(两篇文章都是从平凡小事中着笔,但体现出的主题都是十分厚重的,这就是以小见大的效果。)(问题)那么在写作中,我们要怎样利用“以小见大”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效果

呢?我们知道,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那么什么样的“小”能为我们

写作所用?生活中所有的小事都能吗?(提问)某某同学,你怎么看?

没错,以小见大的“小”在选取上有一定的原则:

1、“小”指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生活中所有的小事意象等都能作为我们写作的

素材;

2、选择的小材料与大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以小见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表

现出大主题,无关主题的小事无需考虑。3、选择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主题相关的素材可能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与主题相关的小事都要选取,这就需要我们判断准确,4、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在运用小材料的过程中,不能空发议论,要注意细

节描写。所以:以小见大的“小”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而是小中寓大,高度提炼的产物。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首先是“以小见大”的定义,再举例加以理解,明确了这种手法的好处,最后分析了如何更好地运用这种手法。同学们要养成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联系实际,挖掘出材料的闪光点,也可以自己在写作中多尝试一下“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来加深理解。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常用知识点实际: 1.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 2.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 4.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啊托、铺垫、伏笔、照应、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物喻人、 渲染、象征、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6.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 7.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8.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9.记叙顺序的技巧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好处是文章条理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插叙: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作用: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10.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情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笔法灵活,不受时空的限制。 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格式: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或影响)如何 【要点】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 素。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 时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题目的含义。由表里纵向深入,从表层含义说到深层含义。 作用:①是行文的线索 ②点名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以小见大手法在作文中的运用 范文

(一)一截蜡烛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星期六。鸟儿在欢乐地歌唱,小溪在静静地流淌,心情也越发地舒畅。我想:今天早上玩游戏,下午收拾房间,晚上做作业。一想完这个计划,我的心情欢呼雀跃,因为想到今天有事忙碌的、充实的。 转眼间,就到了中午。我在收拾房间。我在抽屉边缘无意间发现了一只快燃完的蜡烛。“嗨!这么短的蜡烛还留着干嘛啊!”我默默的说。然后我就不假思索的随手把它给丢进了垃圾桶里了。 到了傍晚,吃完晚饭以后,妈妈千叮万嘱地对我说:“现在我要去上班,爸爸不在家。你可要好好地管住自己,作业要早点做玩哦!”我嫌她烦,门一下子就被我关上了。之后,我来到了书桌前,开始“战斗” 做了一会儿,突然停电了,房间顿时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害怕极了,心里充满了恐惧。我想:怎么办?现在爸爸妈妈都不在家,这么黑我该怎么办?问题是我的作业还没有做玩呢? 我起身开始寻找手电筒,我拿着点蚊香的打火机把整个房间,都没有它的身影。我无助地坐在床上,我非常地绝望,忽然,我想起了早上丢弃的那只蜡烛。 我跌跌撞撞地把它摸到手,如获珍宝似的点燃了它,它就像一朵红色美丽的花,把浓重的夜幕撕开了一角。我就像一位小宝宝受到惊吓时被妈妈抚摸时的心情。心顿时被安抚了下来,值后,我伴随着这微弱而又万丈光芒的光源,又投入了“战斗”。 从这小小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世界上再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有它的伟大之处。譬如这根蜡烛,虽然只燃烧了一次,但却挽救了精神上受煎熬的我。 (二)动力来自学生的一句话 在拥挤的街道上,我和阿姨走着走着,意外地遇见了曾是阿姨学生的小黄。 小黄仍是阿姨印象中的那副模样,清瘦的个子,笨拙的身材,辫子扎得翘翘的,一双眼睛总是滴滴溜溜地转,但里面透露出的内容丝毫看不出一点聪慧的成分。阿姨任小黄班主任的时候,并不怎么重视她。小黄不仅长得难看,智商也比其他孩子要弱,勉强读到了小学三年级上半学期,她的家人似乎觉得她不是读书的料,就干脆让她回了家。听说小黄不再来学校后,阿姨在心里悄悄地舒了一口气,哎,终于走了一个伤脑筋的包袱! 然而此时,在这热闹的街道上,小黄恰巧也穿梭着。她好像是和家人来镇上买东西吧,两手提得满满的。就在阿姨无意间瞥见了她正准备转移视线的时候,小黄也正好看见了她曾经的班主任,她神情呆板的脸上马上掠过一丝羞涩,同时泛起了一丝喜悦。然后,她像下意识地想起什么,急急忙忙地将一只手里提着的菩提送到阿姨的面前,声音嘹亮地说:“老师,我家里的,你拿去。” 阿姨有点猝不及防,又有些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地婉拒。这时,旁边紧跟着的一个妇人有点不相信地问小黄:“你认识她吗?”“认识,她是我读书时的班主任啊!”小黄又羞涩又自豪地认真回答。听到小黄这番大大咧咧的话,阿姨的脸上突然发起热来,她像在小黄面前显得无地自容。因为小黄的这句“她是我读书时的班主任啊”,令阿姨十分惭愧,她心里明白,她当时虽然是小黄的班主任,可是她对小黄并没有过一天的“好感”。这句竟从一个曾经让她头疼的学生嘴里说出的充满了真诚和自豪的话,于是成了时时刻刻鞭打阿姨心灵的鞭子。 从此,在阿姨眼里,再也不分好学生与坏学生了,阿姨说,只要是她的学生,她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谁会想到,公平对待学生的那股动力,竟然是来自学生的一句平常的话语。

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班级管理中的以小见大

班级管理中的“以小见大” 我曾今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诺贝尔得主回答在幼儿园,当时问他的人迷惑不解地便问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诺贝尔得主微笑着告诉他:在幼儿园让我知道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东西放整齐、有错误要道歉。从他的回答可以看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有多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道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风的保证。在班主任工作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事来育人,能更好地把德育内容化为学生的自律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提高育人效果。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巧用听到的小事辨别是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事,这些小事中有不少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挖掘,加以利用,学生会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我经常利用晨会课、班会课让学生讲广播、电视上的新闻,身边的好人好事,然后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讲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点拨,让每个学生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事情的本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我班同学在晨会讲述了这样一条新闻:某学校的两位同学课间打架,一同学打伤了另一位同学,经过班主任调查核实后,要求这位同学赔偿一部分医疗费,并通知该家长到校共同处理善后事宜,可家长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一切都应该由学校负责,是老师没有管理好学生,不应该让学生赔医疗费。学生讲完后,我组织学生共同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同学们讨论、分析得很激烈,听也格外专注并指出家长的做法是错误的。让学生明确了事情是非曲直,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巧用看到的小事规范言行 眼睛是我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生活中看到的许多事物同样是很好的德育教材。为此,我充分利用教室空间开设专栏,每周写两句名人名言,要求学记住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写作技法:以小见大

写作技法:以小见大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写作技法:以小见大 [技法解说]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比较大的政治、思想、社会背景中,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某一个侧面作为突破口。作者选定这个“点”后,要从这个典型的侧面挖掘并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从而引伸出含义深刻的主旨,从小处入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这种方法在作文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祖国、生命之类的较抽象的作文题,这类题目范围很大,看起来有很多话可写。但一动笔就发现脑子里掌握的东西全是些大道理,写出来较空洞,跟政治书上的观点一样,一点作文的味道都没有。怎么办这时你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事情来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方法,它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写一篇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写生命的意义之类的内容,就很难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空泛的东西,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后再就业的工人等等。七年级上册《散步》一文写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却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再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 一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材料和你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 二要注意在运用小材料的过程中,不要动不动就空发议论。 三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下面我们以“尝试”为题目来看一下如何以小见大。 「立意探讨」每个同学都会有尝试的经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总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许多次的尝试。比如做试验,如果自己第一次做实验失败了,就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每每看到别人做实验时,自己心里直羡慕,却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老师和同

以小见大的作文400字

以小见大的作文400字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就是说要通过个别来窥知其全体,透过表象探究其本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只有这样,我们在建设的道路上才少走弯路,多快好省,才能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益。下面一起和欣赏一下关于以小见大的作文吧! 以小见大范文篇一:总以为母亲很唠叨,不忍双耳受罪,有时竟粗鲁地顶撞她。后来才知是自己错了。母亲的唠叨是一种爱,一种不一样的爱,一种切实的爱,那是关怀的体现,爱的象征。小时候,常常背着母亲跑出去玩,全不顾母亲在家着急、伤心。回来后,母亲先虽是一阵唠叨,后竟不住地在我额上吻了一下,之后只是静静的搂着我,母亲的怀抱是那样的宽大,那样的温暖。也许早已习惯了这一切,但却无法忘怀。也许母亲的唠叨已成了我心灵的乐曲,一日不听,似有所失,徘徊无助且不知所措;也许母亲的唠叨已成了我前进的动力,只有在母亲的催促下,我才走得更快、更有劲。现在,真的好想说:母亲,想起你的唠叨时,很温暖。总以为母亲很小气,不忍母亲受苦,但有时竟找不到话来安慰母亲。 母亲的小气原来也是一种爱,一种更伟大的爱。母亲家穷,从小失去了父亲,但母亲却很坚强,很乐观,也很热心。后来我竟发现母亲很小气,她三年不曾换过一件新衣,而我年年穿新衣,一年一样,从不为衣而发愁。也许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吧,舍己为子,心满意足。

母亲曾在洗车场工作,无锡的冬天有点寒,可母亲就是小气那一双手套的钱,导致自己双手冻伤,以致溃烂,我无法言表那时的心情,伤心、难过、自责、懊悔也许这一切的词都形容不了我的母亲的愧疚和感激之情,因此常常哽咽,甚至双眼湿润、模糊,无法用言语表达出心中的情感。现在,真的好想说:母亲,想起你的唠叨和小气时,很温暖。我并不是无法为了母亲而写母亲,我只是哽咽于春晖的无私,春蚕的无悔,想起母亲,真的很温暖。但我又怕因自己拙笨的笔头而毁坏了母亲伟大的形象虽然她只是众多东方母亲中的普通一员。总以为自己已长大,总以为自己很坚强,总以为自己不易落泪,但一想起母亲,我就变得很脆弱,止不住泪水的涌动。 在母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在东方母亲身上共有的高贵品质,她们热爱自己的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此,她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不得不说东方的母亲很伟大,很坚强!想起你,我的母亲时,我很温暖! 以小见大范文篇二:世界总是在变。 可你是否能觉察到呢?每当你推开那不再陌生的大门,每当你信步于熟悉的街道时,那些渐变的细节能否得到你的注意?也许你对此不以为然,但在你的一生中,千千万万的细节却决定了你的一生。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正是这样,注意细节就如同催化剂,促进着你的破茧重生。古铁雷斯始终遵循“日行一善”的古训,热心帮助他人,从而有了一个又一个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许哲坚信着自己的信念,处处留香,获得了“新加坡国宝”的赞誉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以小见大

一导入,回顾经典 二、技法点拨。 (一)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 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小物等来反应深刻的道理或抒发某种的感情或赞美某种崇高的美德的写作技法就是“以小见大”。 1、能说说这里的“小”和“大”该怎么理解吗? 小素材大主题 2、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说说:有哪些小素材?一般表达哪些方面的主题呢? 小事、小物、平凡小人物等 (二)“以小见大”技法的类型 1、以小见情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或一件物品来抒发一种浓烈的情感的方法。 2、以小见德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或一件物品来歌颂一种崇高的美德。 3、以小见理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节或一件物品来阐明某个道理。 三、如何“小中见大” (一)结合上述文段探讨“小中见大”的方式 常见方式(一):直露式:直接抒情议论,或通过文中人物的语言直接揭示。(文段一)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宗璞《紫藤萝瀑布》 常见方式(二):含蓄式:寓于叙述描写之中,即通过具体事物和人物言行本身来显示。(文段二)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微课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第一步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以小见大? (提问)某某同学,你对这四个字有什么了解? 很好!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以小见大是一个四字成语:以者,用也;见者,表现也。顾名思义,它的解释就是用小的表现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道理,通过部分可以看出整体,那么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我们又要怎么去定义它呢? 以小见大法,也称小中见大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写作方法。我们要抓住关键字来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字就是小事件细节和重大主题,分别是小和大的指代。 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特点呢? 从材料上来讲: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都是小的选取对象。 从写法上来讲: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 从表达效果上来讲: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提问)那么有哪些文章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呢?某某同学,你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参考答案:鲁迅的很多作品都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比如《药》就是通过写夏瑜的命运来写整个社会的悲惨命运。) 很好!其实这种写法在文章中比较常见。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几个运用了“以小见大”手法的比较典型的例子: 说到“以小见大”的文章,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一件小事》是“以小见大”手法运用的一个典范,描写的是鲁迅出外搭乘人力车,人力车夫在本不用负责的情况下搀扶起被撞倒的老妇人,并将其送至警署的这么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在选材上十分简单,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但从这么一件小事里却折射出了一个“下等人”的高尚的人格力量,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但却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巴金老人的《小狗包弟》,这篇文章选自《随想录》,作者通过描写一条小狗的故事来反映文革的现实,连一条小狗都不能逃过劫难,体现了在“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 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而且都运用得非常成功,对小材料的细节描写激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使得文章真实而且感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么以上两篇文章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使用“以小见大”手法的好处? (提问)同学们先来谈谈吧,某某同学,你是怎么看的?还有人补充吗?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 (比如《一件小事》中作者只描写了一位人力车夫的故事,却能将其延伸到整个下层人民甚至整个社会,作者可以极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从《小狗包弟》 中读者直接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作者对包弟的歉疚和忏悔,但读者可以思考这份忏悔是否只是对包弟,忏悔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等,读者想象的空间很大)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地运用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以小见大手法。 一、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王愿坚曾说: “创作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小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是常说的‘以小见大’”。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以小见大手法吗?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其中的“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将来的丰富设想。 “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以小见大”,就是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提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 今天我们就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二、用例:理解以小见大手法 师生交流:大家想想,文章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好,我们再次温故这一精彩过程,请大家齐读下面语段,并思考: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专项练习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 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衬托、对比、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直接(间接)描写、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联想、想像、用典。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借物喻人:就是用某种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质、精神等,从而充分表达感情。作用:一般暗喻人物美好的品性特征 3、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4、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5、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6、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7、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8、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10、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11、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2、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3、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作用: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二、当堂训练 我的妈妈是老虎 郑海丹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以小见大的手法

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写作文时,同样可以通过“一滴水”来表达思想情感,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重大而深刻的主题,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描写易于深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呢? 方法一:用小细节放大人物形象。即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一方面的细微之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 有一次在急诊室看医生急救病人,病人已经昏迷了,氧气罩也没用了。医生使劲地用一个类似皮球的东西往病人体内压氧气。 应该是呼吸系统有毛病。 两个医生轮流压,像打仗似的。 渐渐的,病人清醒了,但仍说不出话来,医生只好不断发问,让他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大概问了十几个问题才碰上一个点头的答案。 他是在路上发病的,一个亲人也没有,送他来的是陌生人。 后来发现他可以写字———虽然眼睛一直闭着。 医生问他的病史,问他是不是服过某些药,问他现在的感觉,忽然,一个医生惊喜地叫了一声:“写下去,写下去,再写!你写得真好——哎,你的字好漂亮。”病人果真一直写了下去。 虽然那病人从生死边缘被抢救回来后手颤抖不已——但还有人赞美他的字!也许是颜体,也许是柳体,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活着的人写的字,可贵的是此刻他的字是“被赞美的字”。 那个医生救人的技能来自书本,但他赞美病人的语言却来自智慧和爱心,后者足以使急救室像殿堂一样神圣肃穆起来。 作者抓住一位医生在抢救病人时鼓励其写字讲述病情这个很小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把医生的善良、细心、尽职等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难以忘怀。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魅力所在。 方法二:用小题材表现重大主题。即用日常生活中普通事例,来反映爱国、改革等重大主题。请看: 认识一个广东高要人,姓章,三个儿子分别叫长江、黄河、珠江。拿江河取名的不少,如范长江、潘长江,都是不小的腕儿,但同出一门,一口气将中国三大水系一网打尽,摆起一统江湖之势,就少见了。我调侃老章:“难怪你们家财源滚滚啊,别人种菜种果严重缺水,你们家却从无此忧……” 哦,忘了事先介绍。老章虽说是广东高要人,却早已移民澳大利亚,在悉尼拥有自己的农场,全家人都是菜农。老章略显尴尬地笑笑说:“三个孩子的名,全是他爷爷取的呢。” 一个来自福清,移民到澳大利亚来的福建人,姓胡,给出生在澳洲的孙子外孙取名:华泰(华山、泰山)、恒岳(恒山)、武夷(武夷山)、昆仑……幸而老胡不是清朝人,否则大兴文字狱的皇帝佬可要揪住他的小辫子了——十有八九是想造反了,一家子将三山五岳全包了。 我的女儿,2006年11月出生于悉尼,我给她取名蔡朵行之。注册出生资料时,注册官一再拼读:“duoxingzhi cai,duoxingzhi cai(西方人习惯名在前,姓在后)。” 他不明白,为何不入乡随俗取个简简单单的、人人皆知的英文名,如海伦、玛丽之类。其实,女儿也有英文名,isabelle,权当乳名使用,原意为高贵、美丽,受到了上帝的关照。但正式进入法律文件的女儿的名字,我坚决要求采用中国式的名字。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中考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

以小见大的记叙文

以小见大de记叙文1 所谓“以小见大”,是指用小材料来体现大主题。这些小材料是日常常见的、身边的,甚至是琐碎的,很多同学都熟视无睹或不屑一顾,但作者却“点石成金”,用它们来体现“大道理”,起到“四两搏千斤”的作用。 手中握有大材料当然好,但由于年纪小、阅历浅,大材料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小材料,我们必须像齐石白那样,从一只平常无奇的小虾中发现生命的真谛。或把自己变成一头奶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这祥,我们就能在作文中左右逢源,“花腐朽为神奇”。 想一想:这道题我有材料写吗?然后再看文章,看完后又想一想:文章的“小”是什么?“大”是什么? 一、2007年北京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动力来自________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49、动力来自学生的一句话 在拥挤的街道上,我和阿姨走着走着,意外地遇见了曾是阿姨学生的小黄。 小黄仍是阿姨印象中的那副模样,清瘦的个子,笨拙的身材,辫子扎得翘翘的,一双眼睛总是滴滴溜溜地转,但里面透露出的内容丝毫看不出一点聪慧的成分。阿姨任小黄班主任的时候,并不怎么重视她。小黄不仅长得难看,智商也比其他孩子要弱,勉强读到了小学三年级上半学期,她的家人似乎觉得她不是读书的料,就干脆让她回了家。听说小黄不再来学校后,阿姨在心里悄悄地舒了一口气,哎,终于走了一个伤脑筋的包袱! 然而此时,在这热闹的街道上,小黄恰巧也穿梭着。她好像是和家人来镇上买东西吧,两手提得满满的。就在阿姨无意间瞥见了她正准备转移视线的时候,小黄也正好看见了她曾经的班主任,她神情呆板的脸上马上掠过一丝羞涩,同时泛起了一丝喜悦。然后,她像下意识地想起什么,急急忙忙地将一只手里提着的菩提送到阿姨的面前,声音嘹亮地说:“老师,我家里的,你拿去。” 阿姨有点猝不及防,又有些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地婉拒。这时,旁边紧跟着的一个妇人有点不相信地问小黄:“你认识她吗?”“认识,她是我读书时的班主任啊!”小黄又羞涩又自豪地认真回答。听到小黄这番大大咧咧的话,阿姨的脸上突然发起热来,她像在小黄面前显得无地自容。因为小黄的这句“她是我读书时的班主任啊”,令阿姨十分惭愧,她心里明白,她当时虽然是小黄的班主任,可是她对小黄并没有过一天的“好感”。这句竟从一个曾经让她头疼的学生嘴里说出的充满了真诚和自豪的话,于是成了时时刻刻鞭打阿姨心灵的鞭子。 从此,在阿姨眼里,再也不分好学生与坏学生了,阿姨说,只要是她的学生,她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谁会想到,公平对待学生的那股动力,竟然是来自学生的一句平常的话语。 二、2007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

“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

作文指导一:“以小见大”之以小事见大(教案)一:【教学内容】 1:欣赏范文,感受”以小事见大”写作手法. 2:赏析例文,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重点、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例规法 三:【思路点拨】 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若欲选“大’事,普通人又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怎么办?写小事.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 一叶叶落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作文也是这样,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 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 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四:【探究写作技巧】 ☆学习活动一:感知经典,小中有大 例文: 散步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探究:《散步》通过记叙“小”事,从中作者含蓄地阐述 了“大”的主题 ●小结:从写作角度,请同学们根据上面例文说一说什么是”以小事见大”: 所谓“以小事见大”: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从中来阐述一个大的主题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从而让学生对“以小事见大”文章的特点和思路有初步的体会) ☆学习活动二:精当选材,细节出彩(如何写小事) (1): 例文(中考满分作文): 幸福的颜色 ①未曾预见的幸福,犹如掌心里的纹路,谁也不知道它的另一端,会是在何处然而那一刻我却发现母亲的幸福,如同阳光闪着金色 ②母亲生日那天,一向不解风情的父亲跑了几条街,给母亲买了件新衣服那是件米黄色的外套,父亲平时的衣着极不讲究,所以他挑衣服的眼光就很有限了在我和妹妹都在嘲笑父亲“品位高”时,母亲却欢天喜地地接了过去,脸上泛起少女般的红晕,眼底掩饰不住的是满满的笑意她兴奋得像个小孩子,偷偷跑进房间把衣服换上用得着吗?为了一件土里土气的衣服 ③母亲出来了,脸上还泛着红晕她在父亲面前转了几圈,窗外的阳光溜了进来,如同精灵,在空气中跳着动人的舞蹈,母亲身上那件米黄色的外套也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金色光彩“好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微课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第一步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以小见大? (提问)某某同学,你对这四个字有什么了解? 很好!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以小见大是一个四字成语:以者,用也;见者,表现也。顾名思义,它的解释就是用小的表现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道理,通过部分可以看出整体,那么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我们又要怎么去定义它呢 以小见大法,也称小中见大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写作方法。我们要抓住关键字来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字就是小事件细节和重大主题,分别是小和大的指代。 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特点呢? 从材料上来讲: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都是小的选取对象。 从写法上来讲: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 从表达效果上来讲: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提问)那么有哪些文章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呢某某同学,你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参考答案:鲁迅的很多作品都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比如《药》就是通过写夏瑜的命运来写整个社会的悲惨命运。)

很好!其实这种写法在文章中比较常见。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几个运用了“以小见大”手法的比较典型的例子: 说到“以小见大”的文章,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一件小事》是“以小见大”手法运用的一个典范,描写的是鲁迅出外搭乘人力车,人力车夫在本不用负责的情况下搀扶起被撞倒的老妇人,并将其送至警署的这么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在选材上十分简单,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但从这么一件小事里却折射出了一个“下等人”的高尚的人格力量,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但却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巴金老人的《小狗包弟》,这篇文章选自《随想录》,作者通过描写一条小狗的故事来反映文革的现实,连一条小狗都不能逃过劫难,体现了在“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 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而且都运用得非常成功,对小材料的细节描写激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使得文章真实而且感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么以上两篇文章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使用“以小见大”手法的好处? (提问)同学们先来谈谈吧,某某同学,你是怎么看的还有人补充吗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 (比如《一件小事》中作者只描写了一位人力车夫的故事,却能将其延伸到整个下层人民甚至整个社会,作者可以极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从《小狗包弟》中 读者直接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作者对包弟的歉疚和忏悔,但读者可以思考这份忏悔是否只是对包弟,忏悔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等,读者想象的空间很大)

记叙文写作中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小中见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欣赏范文,感受、学会“以小事见大”写作规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范文学习—写法探究—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意识到“以小事见大”写作手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赏析例文,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 教学方法:例归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学生背诵“小事物体现大道理”的文章,师生评议。(首先请xx进行课前展示,从xx选的文章来看,作 者借很小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导入:同学们也可以仿照上面的作者进行练习,请大家看这两幅图片,任选一幅图, 通过观察和联想,随意说出一句话来。(鼓励学生举手回答,调动气氛。示例:枫叶红了, 秋天到了,又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叶以优美的舞姿落到地面,展示它最后的风采,诠释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古人说过“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 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也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作文也是这样。写记人记事 的文章, 要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格。因为普通人没有那么多 英雄壮举,所以我们要学会写小事。那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以小见大写作手法在记叙文中 的应用。 三、出示学习目标 四、明确概念:(1)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 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 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提问学生读,师点拨:这一 定义强调通过小的事和物,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2)使用“以小见大”手法,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材要严,要精选那些闪耀着光彩的琐事; 二是开掘要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琐事中提炼出生活的真相,人生的真义。(提问 学生读,师引导:接下来我们通过欣赏名家的作品来体会以小见大的运用) 五、感知经典,小中见大。首先,我们关注一下凡人小事。 聚焦凡人小事: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 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 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 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 《老王》 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思考:这段文字大家一定很熟悉,它出自哪里?作者写了怎样的小 事,反映了什么大的主题?(明确:选自杨绛的《老王》,写了老王给我松香油和鸡蛋的 小事,反映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幸运者对不幸者命运的关注的主题。) “大”: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