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动机理论编辑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韦纳理论编辑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

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响大。可得性启发法可以解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突出的。突出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从而容易回忆起来。这个例子也说明突出性影响归因,突出性使观察者倾向于个人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情境归因。

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与应用 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最简单的归因莫过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主观 条件两类。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例如,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试卷题目太难。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称为意向归因,例如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个人贪玩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态度不好。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同意导致行为发生的内外因两种尺度,但他还提出了另一种尺度,把原因区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个方面。如内部因素中的能力、性格等是相对稳定的,而机会、运气、努力等又是不稳定的,其中能力、努力、性格等,人是可以控制的,而机会、运气等又是人不可控制的。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如果学习者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根据归因理论,对158名在学习上表现消极和自暴自弃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即运用强化程序,训练他们把失败经历归因于努力不够。训练共进行了60次,研究结果表明,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学习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归因训练,确实可以产生坚持努力的行为。 总之

我们要学会积极的自我归因,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和调整,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与所设定的目标的适应性,为自己打造成功的人生

浅谈如何利用双因素理论与归因理论激励员工

浅谈如何利用双因素理论与归因理论激励员工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种类也越来 越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高效合理的企业管理体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方法,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各种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双因素理论和归因理论。有效合理的激励理论可以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当前企业管理的激励理论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本文就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一些策略,以供各位同行借鉴。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归因理论激励机制 引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是一种前沿性的管理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激励理论,这些理论可以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企业的潜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激励理论中比较著名是双因素理论和归因理论,它们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一、理论概述 1、概念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物质资本,谁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本,谁就会有更大的竞争力,但是,很多国家崛起和企业奇迹告诉我们,人才是企业真正的资源,只有人力与物质资本结合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物质资本是静态的,人力资源却是动态的,技术的开发,货币的流动,设备的维护等等,都离不开人,因此,激发人的创造性、上进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主题,在这方面,激励理论尤其是双因素理论和归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根据,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在马洛斯理论的基础上,于上个世纪中期发展而来的,它的理论前提是不满意或者满意,并以这个理论为出发点,进行论述。经过实验和进行分析,赫茨伯格认为人是有两种不同的需要,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它们相互独立,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①保健因素,是指与工作条件或者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挫伤工作积极性,主要包括:公司的管理和政策,工作条件、监督、薪酬待遇、工作稳定、安全保证、同事关系等等。 ②激励因素,也称内容因素或者本质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有联系的因素,这类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给员工激励,产生满足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要包括:工作成绩、领导赏识、工作挑战、工作认可、责任大小、进步和成长

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浅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疏忽,而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归因于幸运,而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命运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理论?真心的我觉得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哪一种更符合逻辑。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下,韦纳站了出来他也不纯粹的赞同哪一种观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上将它们对立起来看。下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以上都是书上来的观点,俗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谈一下吧。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运用韦纳归因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理其原因。当学生学习结果出现时,老师和学生都要寻找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即进行成败归因。学生不同的成败归因,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及后继行为。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分析。 一.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归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由于每个学生个性特点、生活经历、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归因风格也千差万别。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有“习惯性无助”的学生,要努力引导他们对失败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并使他们有一定的成功体验,时间久了,学生便会改变原来的归因风格,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对于有“推卸责任”倾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而要耐心地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客观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而把消极结果归因于自身以外的情境或他人,这种倾向就是自利性归因偏差。在学校中,教师往往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学质量好,而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学习不努力或能力差等等。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和学生,从学生的学

业成败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同样,学生的成败归因也存在着“自利性偏差”,教师应引导他们全面、正确地分析成败的原因,既看到自身的长处,也看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统 任何人的归因都要受他人的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往往要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教师对他们的成败归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成败原因,消除归因误差。教师的行为有时还对学生的成败归因产生间接的参照作用。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特别的帮助,尤其是该生在学习顺利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不仅不利于该生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使之无法发现、避免和改正差错,而且影响到该生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对成功的信心,同时,教师对该生的特别帮助还可能影响到班级其他学生对该生的看法,认为他能力不够才需要额外帮助。这种间接压力更使该生认为自己无能,从而感到自卑、抬不起头来。 四.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归因训练有多重方法,在教育上应用较多也较方便的是教师对学生归因的强化矫正法。例如,对一些没有认识到努力重要性的经常失败的学生加以训练,先让他们完成一项任务,然后对他们的成败结果进行归因。对那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的学生予以强化,面对那些未把失败归因于努力的学生予以引导,甚至明确指出他们失败是由于努力不够。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归因风格问卷说明

归因风格问卷说明 PmB代表“坏事件的持久性归因”维度 题号:2、7、13、14、19、22、28、31 这是测量你是不是把坏事件归因于持久性的原因,把这8项得分相加,如果你的总分是0或1,那么你在这一维度就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得分2或3是一个中等乐观的人,4既不乐观也不悲观,5或6就是有点悲观,而7或8则意味着十分悲观。 PmG代表“好事件的持久性归因”维度 题号:1、6、8、9、16、17、26、27 同样把这8项的得分相加,如果总分是7或8,那你在这个维度就是一个很乐观的人,6是中等乐观的人,5或4是既不乐观也不悲观,3是有点悲观,2、1和0则是十分悲观。 PvB代表“坏事件的普遍性归因”维度 题号:5、10、11、12、15、21、30、32 PvG代表“好事件的普遍性归因”维度 题号:3、4、18、20、23、24、25、29 依照前面的方法得出总分,并据此得出在相关维度上是否乐观,PvB得分低、PvG 得分高,意味着乐观;PvB得分高、PvG得分低则意味着悲观。 你,乐观还是悲观呢?

测试:归因风格问卷——你乐观还是悲观? (2007-01-03 23:28:26) 转载▼ 分类:MSN搬家 标签: 杂谈 仔细阅读下面每一个叙述,想象这些情形可能发生在你身上,选出最适合你的选项并做好记录,每一个叙述只能有一个选项(先不要去管每一道题目后的字母,如PmB、PvG等)。 1、你和你的伴侣在一场争吵后和解了(PmG) A我原谅了他0 B我通常是一个宽大的人1 2、你忘记了你伴侣的生日(PmB) A我不善于记住生日1 B我由于忙于其他的事情0 3、你从一个神秘的敬佩者那里获得了一束鲜花(PvG) A我对他很有吸引力0 B我是一个普通人1 4、你想竞争一个部门负责人的位置,你成功了(PvG) A我在竞争过程中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0 B我在我做的每一件事情上都尽心尽力1 5、你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约会(PvB)

凯利的归因模型

凯利的归因模型(1967)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 Heider)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E. A. Jones)和戴维斯(K. E. Davis)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从行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 H. 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三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区别性(Distinctiveness):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一贯性(Consistency):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凯利认为这3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3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表示如下:

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

韦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所在 近年来,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充实了世界成就动机理论研究,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归因影响期望的改变,因而也必然影响成就动机。研究归因对成就动机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在此领域众多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最具代表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最大,这就是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1974)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1)自身的能力;(2)所付出的努力程度;(3)任务的难度;(4)运气的好坏。其中,能力和努力两种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韦纳又按“稳定性”维度对四种原因进行了划分: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的,在各种情境中变化很大。他认为“内外控制点”(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稳定性”维度对以后类似情境中是否成功的期望或预测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某人将在某项任务上的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他的能力很强或这项任务对他很容易,他自然会期望自己在以后类似情境中继续成功。如果成功被归因于随情境变化而变化的不稳定原因,如工作努力或运气不错,显然对下一次成功就不那么有把握了。相反,对某项任务上的失败,如果归因于个人难以改变的稳定原因,如能力太差或任务太难,对以后类似的任务显然也会作失败的打算;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不好或还没作出充分的努力,则会对以后的成功抱有更高的期望。 控制点起什么作用呢?韦纳认为对成就行为的内控或外控判断影响到这一行为对个人的“价值”,并进而影响着其成就动机。人们更看重由内部原因所致的成功,并为此而奖励自己。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若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这些内部原因,而不是运气好或题目太容易这些外部原因,那么,个人会感到愉快并会继续争取成功。而归因于内部原因的失败则会对个人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如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原因则不会如此。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无济于事,我们可能会突然觉得这门功课不那么重要,也不再对它用功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考试太难或试题太偏,则不会影响个人自我感觉,也不会降低这门课的价值或以后的努力。 韦纳从稳定性和控制点两个维度来解释人的成就动机和行为,是全面客观的,是对成就归因理论的发展,而且许多实际研究资料也证明了这点。 每个学生对成败的归因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结合韦纳的归因特点理论,我有几点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建议: 1.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对其学业成就的归因方式是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首先评估自己的行为表现,并对成功或失败的行为结果做出主观评价。这个评价是根据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对自己的了解来进行的。 学生在学校中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习,其学习结果主要通过测验、考试、竞赛等活动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反映出来。在成功或失败结果出来以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失败后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进一步导致学习成绩的

浅谈成败归因理论对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启示

#教学论坛# 浅谈成败归因理论对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启示 冯哲洪正平金晶石明宇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与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它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体验,这样他们就会有意识的去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学生对其成败的归因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合理的成败归因,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所谓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原因的知觉或判断.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20世纪60至70年代期间,出现了许多归因模式和理论,其中韦纳(B#Weiner)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韦纳在海德(F#Heider)和罗特(J#B#Rotter)提出的单维度归因观点基础上,提出了三维归因结构理论,系统探讨了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特点.韦纳对以往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方面: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并将这些原因因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内在性、稳定性、可控性.其中,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韦纳认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之间相互搭配,共同作用.稳定性归因会影响对将来成败的期望,如果个体将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那么这一结果被期望将来还会出现;如果个体将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那么这种结果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变.根据这些,个体对先前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对个体随后的行为产生影响. 2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2.1学生的归因方式影响学习动机 学生学业的成功与否是老师和家长极为关注的话题,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分析其原因,这样,有的学生由于分析不合理,就会影响学习动机,可见,对学业成败恰当合理的归因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韦纳认为,原因的稳定性归因影响着将来成败的期望,同时原因因素的三个维度会引起相应的情绪与情感反应.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归因一般会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模式.积极的模式如: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容易归因于稳定性因素如个体的能力强,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自豪、自信等积极的情绪,增强了成功的期望,并且能积极的挑战下一个任务;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如努力程度,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缺少努力,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内疚的情绪,认为只要努力了,就可以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成功维持较高的期望,使其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功.而消极的模式如:有的学生自信心不够,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运气好或他人的帮助,这样会缺少情绪刺激,形成低自我效能感,会对下次任务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无能等,则降低了成功的期望,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容易回避任务.由此看来,积极的归因模式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消极的归因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习动机,反而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恰当合理的归因模式. 2.2教师的归因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恰当合理的对学生的成败进行归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时,教师对此表示不满,教育学生是缺乏努力的结果,让学生感到内疚,这种内疚往往会激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学生不正确的归因难以维持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有意识、无意识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加以归因,这种归因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时,批评学生基础不扎实,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沮丧感,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学生则表现出逃避学习等消极行为.此外,当作业很容易时,对学生的成功加以表扬,而对学生的失败不加以批评,甚至提供过多的帮助,也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恶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归因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 3从成败归因理论层面谈如何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3.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来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以及学习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根据韦纳归因理论,教师可以预测学 # 1 # 中学物理V ol.30No.012012年1月

心理论文之归因风格

归因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归因理论。从此,归因理论便在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了。 归因是指人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归结和说明解释的过程,即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坏境而出现的行为,归因是社会认知的内容之一。 归因的类别主要有三种:内部归因、外部归因和综合归因。根据归因的类型将人分为两类:内控者和外控者。内控者总是对事情作内在归因。这样的人相信事在人为,他们把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疏忽,他们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个人手中,因此在做事情的时候,他们会努力去靠个人奋斗争取成功。外控者总是对事物作外在归因,这样的人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命运,他们相信事情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因此比较会顺从命运的安排,没有激情、缺乏对新事物的兴趣,不会去积极地探索、超越。 其实,人的归因风格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生活环境、早年经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曾经发生的偶发事件或重大创伤经历等等。就拿我个人来说,我是一个比较侧重内部归因的人,对发生的事情比较侧重作客观的原因分析,一般发生了事情,我都会先分析自己的做法有

没有错误,并会统筹全局来分析考虑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我从小家教就比较严格,父母老是以比较高的标准来约束我,因此我从小就形成了一个严谨细致的性格;再者我的生活环境,我家庭自身比较重视教育,比较有学习氛围,因此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并非常鼓励孩子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成功,事在人为,爸妈都让我们去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不大容许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当然了,父母的严格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性格的另一个方面,当生活中有太多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我就会心情低落并将事情归因于命运不好(嘻嘻)。再说我的另一个朋友阳阳,虽然我和他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但是由于他小时侯他家长天天吵架,根本不管孩子吃饭睡觉什么的,因此他从小就长的瘦瘦小小的,并且怕这怕那的,性格也特别内向,出了事,老是说自己天生命不好,学习不好也说是自己命不好,偶尔有些成功了,就说是上天眷顾他……他就俨然成了一个完全的外控者。。。。 归因理论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的分析;社会理论问题,根据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行为的期望与预测,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那么,咱们为什么要进行归因呢? 归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对自己所作事情归因有助于明白自己所做事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助于对自己的做事能力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地了解,并且有助于决定自己今后的对策与改进。对他人归因,有助于更清楚

学习归因

学习归因 [活动目的]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正确归纳考试成败的原因,进而对“现实自我”进行审视和调整,以顺利地向“理想自我”迈进。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话题 一个人遇到挫折、遭到失败时,常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请问各位: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学生会回答:不一定。)是的,不一定。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然后调整对策,重整旗鼓,这样才能走向成功。可见,正确归因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的辅导话题就是“正确归因,不断进步”。 二.个例分析 归因的领域很广,涉及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缩小范围,专就学习来谈。先请各位当当专家,看下面的个例——小张是一名高一学生,初中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上了高中以后,他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压力很大。平时他非常用功,看书、做作业经常很晚,电视很少看,文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可第二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还是没有考出自己期望的好成绩,为此他感到失望、自卑,晚上甚至出现了失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请你帮小张分析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告诉他以后该怎么办。

(每个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认为小张成绩下降的原因有:1.竞争加剧,各路“高手”云集一处;2.虽然用功,但方法可能不当;3.因文体活动很少参加而导致体质下降,精力不足;4.由于初中时成绩一直优秀,上了高中以后可能期望过高,自我要求太严;5.家庭关心可能升温太快。 以后他可以这样调整对策:1.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继续以初中的名次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的同学毕竟都是初中的精英,聚到一起来,排起名次总会有先后之分。2.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照搬初中的一套。高中不但课程多,难度也加大了,初中的学习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3.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 4.取得家庭的配合,不给太大的压力。 三.自我归因 这个虚拟的例子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有点自己的影子在里头。下面干脆不绕弯子,请各位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这次期中考试你考得如何?请你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先让他们小组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生1:这次考试我考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好,上课不善于摘记难点疑点,课后也没有及时复习和整理。 生2:我考得不好的原因也是学习方法不好,但主要是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一旦自习课没老师在我就不知该干些什么,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生3:我这次也考得不好,主要是因为自我期望过高,总想和初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归因、归因理论、海德、凯利、相应推断、三维理论、韦纳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谓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外表现推测行为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各种研究所提供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与观点,则统称为归因理论(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主要有四种:(1)恒常原则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最早提出来的。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大体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提出共变原则,以说明人们的归因过程。他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决定于各种原因,但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同一个结果相联系,而没有这个原因时就不发生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2)二维归因理论。这是B?韦纳提出来的。他也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但他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3)三维归因理论。由H?H?凯利于1967年提出。包括四种要素(实体、他人、时间、情境),三个维度(特异性、共意性、一贯性)及其协变原则(指处于三个维度上的四个要素在归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4)对应推断理论。这是E?琼斯和N?K?戴维斯提出来的。他们在考察归因问题时,先判断行为者的意图,后推测行为者的属性和品质。他们认为,他人作出某种行为时,行为观察者就要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有意图以及行为后果中哪个是原有意图的后果。这一理论着重探讨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推断与之对应的内在属性,因此被称之为“对应推断理论”。 三、凯利的三维理论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也成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 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如果一名员工

初中生归因风格问卷

初中生归因风格问卷 班级:编号: 下面每件事都有A或B两种原因解释,圈出最符合你解释习惯的一项,每件事只能选一个,选哪个都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比较符合你的情况就好: 1.你考试得了个A A.我很聪明 B.我很擅长这门功课 2.你跟一个朋友玩一个游戏,你赢了 A.跟我玩的人不太会玩这个游戏 B.我很会玩游戏 3.你在朋友家过夜,你们玩得很愉快。 A.我的朋友那天晚上心情很好。 B.我朋友家的每一个人那天晚上都很友善。 4.你跟一群人去度假,你玩得很开心。 A.我那时心情很好,轻松愉快。 B.大家的心情都很轻松愉快。 5.你的朋友都感冒了,只有你没有。 A.我最近很健康。 B.我是一个健康的人。 6.你的宠物被车子压死了。 A.我没有好好照顾我的宠物。 B.开车的人太不小心了。 7.有的朋友说他们不喜欢你。 A.有的时候他们对我很不好 B.有的时候我对他们很不好。 8.你的学习成绩很好 A.学校的功课简单。 B.我很努力。 9.你碰到一位朋友,你朋友说你看起来很好。 A.我的朋友那天可能很想称赞别人的外表。 B.我的朋友通常会称赞别人的外表。 10.一个好朋友告诉你说他很恨你。 A.我的朋友那天心情不好。 B.我那天对我的朋友不好。 11.你说了一个笑话,但是没有人笑。 A.我不太会说笑话。 B.这个笑话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不好笑。

12.你听不懂老师今天上的课。 A.我今天什么课都没有注意听。 B.我没有注意听老师讲的话。 13.你考试不及格。 A.老师出的题目很难 B.过去几个星期老师出的题目都很难。 14.你体重增加了很多,看起来很胖。 A.我所吃的食物都是会发胖的。 B.我喜欢吃会发胖的食物。 15.有个人偷你的钱。 A.那个人不诚实。 B.现在的人都不诚实。 16.你的父母夸奖你做的东西。 A.我很会做东西。 B.我的父母喜欢我做的东西。 17.你玩一个游戏,你赢了钱。 A.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B.我玩的时候运气都很好。 18.你在河里游泳的时候差一点淹死。 A.我不是一个很小心的人。 B.有时候我不太小心。 19.你被邀请去参加很多的宴会。 A.最近很多人都对我很友善。 B.我最近对很多人都很友善。 20.有个大人骂你。 A.那个人碰到第一个人就开始骂。 B.那个人那天骂了好多人。 21.你跟一组朋友合作进行一个计划,但是结果很不理想。 A.我跟那一组的人合作不好。 B.我跟一组人合作从来没有好过。 22.你交了一个新朋友。 A.我的为人很好。 B.我遇见的那个人很好。 23.你和你的家人处的很好。 A.我跟我的家人在一起时,我很容易相处。 B.有的时候我很容易和我的家人相处。 24.你去卖糖果,但是没有人买。 A.最近很多小孩都在卖东西,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小孩那里买东西。

传播学考研常见100题合集

传播学考研常见100题合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 大众传播、传播者、传播媒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2次)、传播(2次)、传播效果、大众传播的四项主要功能 2. 受众(2次) 3. “第四媒体”、媒介文化、媒介 4. 舆论、舆论领袖 5. 信息(2次)、信息主权 6. 扩散模式——创新、刻板模式 7. 法兰克福学派(2次) 8. 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试验法、调查统计法、 9. 把关人(2次) 10. 符号(2次) 11. 麦克卢汉、拉斯韦尔、施拉姆(2次)、拉扎斯费尔德 12. 反馈 13. 编码(2次) 14. 民意测验 15. 内在效度 16.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 17. BBC 、NHK、CNN 18. 新闻 19. 因特网 20. 枪弹论 22. 知识沟 23. 广告 24. 卫星电视 26. 黄金时间 27. 时代——华纳 28. 《论出版自由》 29. 廉价报纸 30. 频道(频率)资源 32. 反“客里空”运动 33.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34. 《纽约太阳报》 35.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36. 申农——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用图示)、5W模式 37. 伊利县调查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内容 2.简释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3.区别传播与舆论 4.区别信息与讯息 5.区别“热媒介”与“冷媒介” 6.简要说明传播的类型

7.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8.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 9.区别反馈与前馈 10.区别“有限效果论”与“强效果论” 11.简述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类型。 12.简述“两级传播论”的主要观点。 13.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14.简述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 15.简述教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16.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17.简述有限效果论的基本观点 18. 简述说服理论的基本观点 19.什么叫传播模式?传播模式具有哪些功能? 20.什么叫把关人?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有哪些? 21.简述知识沟假说的基本内容。 22.简述传播学引入我国的历程 23.广播的传播特点 24.简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办报活动 25.“黄色新闻业” 26.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27.简介电视的“教养理论” 28.简述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 29.简述归因理论的三个假设 30.简述预防接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31.区别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 32.区别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33.媒介霸权理论及认识媒介霸权理论的现实意义 34.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 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可以分为哪些部分?试就此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15分) 2.试论“传播”——-它的概念含义和研究类型。(25分) 3.传播的主要功能(15分) 4.大众传播的反馈类型的方法。(10分) 5.试论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互动关系。 6.谈谈你对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的看法。 7.比较分析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 8.举例分析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的传播特点。 9.试析“报刊的四种理论”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媒介整合的看法 11.谈谈你对我国媒介集团发展的认识 12.试论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 13.什么叫“第三者效果”?试分析现实中存在的“第三者效果”现象。 14.什么是传播研究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你怎样看待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理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运用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对于同一件事情,人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情绪和后续行为反应,中心而往往不是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引发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即归因。归因是动机的决定因素。理性的归因有利于我们成功,反之,非理性的归因只会徒增我们的挫败感,无益于我们的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归因模型。韦纳指出,人们对于成败的原因有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等。按照这些原因可以划分为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的外在原因,按照稳定性这一维度,能力和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属于不稳定的。按照可控性来说,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难度、运气是不可控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使人长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以及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 在学习过程中,成败与否,我们都要进行积极归因。考试失败了,不要归结为我们比较笨,能力比较差这样稳定的性的原因,换个角度,是这次试题太难了,并不是只有我考得不好,或是这次我不够努力,复习的不够全面。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产生无助感,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拼搏,拾取信心,争取用努力换取下次最好的成绩。当我们成功了,不要一味得觉得是运气好,踩了狗屎运,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果,这样会使我们对下一次的成功满怀信心抱有期待。能力是稳定的,原因的稳定影响成败期待的继续。能力好激发自身不断努力进取,争创更大的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目的不在于寻找成败的真正的、逻辑上的原因,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想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接着,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作为老师,要善于激励引导学生。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千万不要当众骂学生笨。把学生成绩“差”归因于能力,那样会使学生更自卑,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迁移他们的因归,即使学生真的能力有问题,还要引导到努力不够,方法不太恰当这些不可控因素上,使其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另外,通过个别谈心,真实掌握学生的归因形志。学校测验或者考试之后,“差生”对失败有着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而这又严重影响着他们继续坚持学习的行为。比如有个同学在一次考试中英语成绩比较差,通过交谈,发现有许多题目是平时练习中做过或是在课堂上讲过的,而他平时却有抄作业和不记笔记的习惯,所以,当该同学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懒惰时,教师不应简单地作出“那么下次要用功了”的结论,而是继续追问下去以便能更多地了解他的归因形态:你觉得你懒惰的性格是别人影响你的还是你本性就是如此?你觉得能否改变你的懒惰的性格?你觉得除了读书之外,在其他事情上是否也一样懒惰?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教师要引导其进行理想的归因,既归于自己的能力,又离不开归因于自己努力,使他真正明白:优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个人的能力、努力。这样理性的归因利于优秀的更上一层楼,增强可持续发展之力。如果单纯是一味得归结为能力好,自己比他们聪明,有天赋,那么学生容易产生自满、骄做的情绪他们往往认为不需努力,凭本身能力和聪明就可以了,这样会造成学 习后劲不足,不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归因风格问卷

归因方式问卷(ASQ) (Peterson, Semmel, von Baeyer, Abramson, Metalsky & Seligman, 1982) 请您逼真地设想您处于下列所描述的情境中,然后请您告诉我们如果您遇到相同的情况时,您觉得它会是由于什么原因所引起的?由于事情的发生可能有许许多多的原因,我们要求您只选一个原因,亦即事情发生在您的身上最可能的原因。请在每一事件后面留出的空格上写下这一原因。接下来,我们请您回答与该原因有关的几个问题。最后,再请回答一个与情境有关的问题。总之,我们要请您做的是:1.阅读每一个情境并逼真地设想您身处其中。 2.请决定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您的身上,您觉得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 3.在留出的空白处写下这个原因。 4.回答三个与此原因有关的问题。 5.回答一个与此情境有关的问题。 6.继续对下一个情境作答。 样本情境和测题 好一段时间内您一直在寻找一个工作,却一直没找到。 1.写出一个主要的原因_____。 2.您没有找到工作的原因是由于您自身的问题,还是由于其他人或周围环境的问题?(在所选数字上划圈) 完全是由于其他人完全是由于我 或环境的原因 1 2 3 4 5 6 自己的原因 3.将来您再找工作时,这一原因还会再出现吗(在所选数字上划圈) 永远不会一直都 再出现 1 2 3 4 5 6 会出现 4.这一原因只是影响到您找工作,还是也会影响到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 仅仅影响这会影响我生活

一类个别情形 1 2 3 4 5 6 中的所有方面 5.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您身上,它的重要性如何?(在所选数字上划圈) 根本不重要 1 2 3 4 5 6 特别重要注:每一情境之后的第2题测量内在性,第3题测量稳定性,第4题测量全面性。 计分方法: 根据内在性、稳定性、全面性的增加来计分,将所得的分数相加得到总分,分数越高说明受测者越容易做有害的抑郁归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