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族元素知识点详细总结培训资料

卤族元素知识点详细总结培训资料
卤族元素知识点详细总结培训资料

卤族元素性质

复习重点

1。卤素单质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主要差异及递变规律;

2。卤族元素的化合物性质的递变性;

3。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重点考查卤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1。氯气

[氯气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态氯。

(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

(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1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氧化剂。

(1)与金属反应:Cu + C12CuCl2

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内壁附着有棕黄色的固体粉末。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色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

2Na + Cl22NaC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氢气反应。H2 + Cl22HCl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③“雾”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物质;“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要注意“雾”与“烟”的区别。

④H2与Cl2反应生成的HCl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氢氯酸,俗称盐酸。

(3)与水反应。C12 + H2O =HCl + HClO 离子方程式:Cl2 + H2O =H++ Cl-+ HClO 说明:①C12与H2O的反应是一个C1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其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2O只作反应物。

②在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故新制氯水显黄绿色。同时,溶解于水中的部分C12与H2O反应生成HCl和HClO,因此,新制氯水是一种含有三种分子(C12、HClO、H2O)和四种离子(H+、Cl-、ClO-和水电离产生的少量OH-)的混合物。所以,新制氯水具有下列性质:酸性(H +),漂白作用(含HClO),Cl-的性质,C12的性质。

③新制氯水中含有较多的C12、HClO,久置氯水由于C12不断跟H2O反应和HClO不断分解,使溶液中的C12、HClO逐渐减少、HCl逐渐增多,溶液的pH逐渐减小,最后溶液变成了稀盐酸,溶液的pH <7。

④C1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C1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O。所以干燥的C1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混有水蒸气的C12能使干燥布条褪色,或干燥的C12能使湿布条褪色。

⑤注意“氯水”与“液氯”的区别,氯水是混合物,液氯是纯净物。

(4)与碱反应。常温下,氯气与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通式为:氯气+可溶碱→金属氯化物+次氯酸盐+水。

重要的反应有:

C12 + 2NaOH=NaCl + NaClO + H2O或Cl2 + 2OH-=Cl-+ ClO-+ H2O该反应用于实验室制C12时,多余Cl2的吸收(尾气吸收)。

2Cl2 + 2Ca(OH)2 =Ca(C1O)2 +CaCl2 + 2H2O

说明①Cl2与石灰乳[Ca(OH)2的悬浊液]或消石灰的反应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或漂白粉的原理。漂粉精和漂白粉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是Ca(C1O)2

②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

③漂粉精和漂白粉用于漂白时,通常先跟其他酸反应,如:Ca(ClO)2+2HCl=CaCl2+2HClO

④漂粉精和漂白粉露置于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O)2 + CO2 + H2O =CaCO3↓+ 2HClO 2HClO2HCl + O2↑

由此可见,漂粉精和漂白粉也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氯气的用途]

①杀菌消毒;②制盐酸;⑧制漂粉精和漂白粉;④制造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各种农药。

[次氯酸]

①次氯酸(HClO)是一元弱酸(酸性比H2CO3还弱),属于弱电解质,在新制氯水中主要以HClO 分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保留化学式的形式。

②HClO不稳定,易分解,光照时分解速率加快。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O =2H++ 2Cl-+ O2↑,

因此HClO是一种强氧化剂。

③HClO能杀菌。自来水常用氯气杀菌消毒(目前已逐步用C1O2代替)。

④HClO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因此,将Cl2通入石蕊试液中,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实验室中,利用氧化性比C12强的氧化剂[如MnO2、KMnO4、KClO3、Ca(ClO)

等]将浓盐酸中的Cl-氧化来制取C12。例如:

2

MnO2 + 4HCl(浓)MnCl2 + C12↑+ 2H2O 2KMnO4 + 16HCl(浓)= 2KCl + 2MnCl2 + 5Cl2↑+ 8H2O (2)装置特点:根据反应物MnO2为固体、浓盐酸为液体及反应需要加热的特点,应选用“固+ 液加热型”的气体发生装置。所需的仪器主要有圆底烧瓶(或蒸馏烧瓶)、分液漏斗、酒精灯、双孔橡胶塞和铁架台(带铁夹、铁圈)等。

(3)收集方法:氯气溶于水并跟水反应,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选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氯气。此外,氯气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故氯气也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以除去混有的HCl 气体。因此在实验室中,要制取干燥、纯净的Cl2,常将反应生成的C12依次通过盛有饱和NaCl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

(4)多余氯气的吸收方法:氯气有毒,多余氯气不能排放到空气中,可使用NaOH溶液等强碱溶液吸收,但不能使用石灰水,因为Ca(OH)2的溶解度较小,不能将多余的氯气完全吸收。

(5)应注意的问题:

①加热时,要小心地、不停地移动火焰,以控制反应温度。当氯气出来较快时,可暂停加热。要防止加强热,否则会使浓盐酸里的氯化氢气体大量挥发,使制得的氯气不纯而影响实验。

②收集氯气时,导气管应插入集气瓶底部附近,这样收集到的氯气中混有的空气较少。

③利用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共热制取C12时,实际产生的C12的体积总是比理论值低。主要原因是:随着反应不断进行,浓盐酸会渐渐变稀,而稀盐酸即使是在加热的条件下也不能与MnO2反应。

[Cl—的检验]

方法:向待检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HNO3,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原待检液中含有C1-。

注意(1)不能加入盐酸酸化,以防止引入C1-(若酸化可用稀HNO3)。

(2)若待检液中同时含有SO42-或SO32-时,则不能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来检验Cl-,因为生成的Ag2SO4也是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SO32-能被HNO3氧化为SO42-)。

2。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包括氟(F)、氯(C1)、溴(Br)、碘(I)和放射性元素砹(At)。在自然界中卤素无游离态,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说明:(1)实验室里,通常在盛溴的试剂瓶中加水(即“水封”),以减少溴的挥发。

(2)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升华是一种物理变化。利用碘易升华的性质,可用来分离、提纯单质碘。

(3)Br2、I2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如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医疗上用的碘酒,就是碘(溶质)的酒精(溶剂)溶液。利用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可将Br2、I2从溴水、碘水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叫做萃取)。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3)卤素单质与水的反应。

①2F2 + 2H2O =4HF + O2(置换反应)

注意:将F2通入某物质的水溶液中,F2先跟H2O反应。如将F2通入NaCl的水溶液中,同样发生上述反应,等等。

②X2 + H2O = HX + HXO (X=C1、Br、I)。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2NaBr + C12(新制、饱和)==2NaCl + Br22Br-+ C12 == 2C1- + Br2

说明:加入CCl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Cl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Br2的CCl4层,显橙色。

2NaI + C12(新制、饱和)=2NaCl + I22I-+ Cl2 =2C1-+ I2

说明:①加入CCl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I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2的CCl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Cl(C12足量时)或NaCl和NaI的混合物(C12不足量时)。

2NaI + Br2 =2NaBr + I22I-+ Br2 =2Br-+ I2

说明:①加入CCl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Br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2的CCl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Br(Br2足量时)或NaBr和NaI(Br2不足量时)。

F2 + NaX(熔融)=2NaF + X2(X=C1、Br、I)

注意:将F2通入含Cl-、Br-或I-的水溶液中,不是发生卤素间的置换反应,而是F2与H2O反应。

(5)碘单质(I2)的化学特性。I2 + 淀粉溶液→ 蓝色溶液

说明:①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可用来检验I2的存在。②只有单质碘(I2)遇淀粉才显蓝色,其他价态的碘无此性质。例如,向NaI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颜色无变化。若再滴加新制氯水,因有I2被置换出来,则此时溶液显蓝色。

氟化氢性质

①有剧毒的无色气体,极易溶于水。氢氟酸为弱酸(其它氢卤酸均为强酸)。

②与SiO2反应:SiO2+4HF=SiF4↑+2H2O 注:此反应为HF的特性,换成HCl则与SiO2不反应。氢氟酸能腐蚀玻璃,用于玻璃刻字。氢氟酸应保存在铅制容器或塑料容器中。

(2)制法CaF2+H2SO4(浓)=2HF↑+CaSO4此反应不能在玻璃器皿中进行,为什么?CaF2是萤石的主要成分,它不溶于水,是氟元素的重要资源。

[卤化银]

AgF AgCl AgBr AgI

颜色

白色白色浅黄色黄色

逐渐加深

溶解性易溶于水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稀HNO3

感光性见光分解:2AgX 2Ag + X2(X=Cl、Br、I)

用途①检验X-:Ag++ X-=AgX↓(试剂为AgNO3溶液和稀HNO3)

②制作感光材料(常用AgBr)③AgI用于人工降雨

[碘的化合物]碘的化合物有KIO3(碘酸钾)、KI等。人体中的碘主要存在于甲状腺内,人体如果缺碘,就会患甲状腺肿症(大脖子病)。为防止碘缺乏病,最为方便、有效的方法就是食用加碘盐,通常加入的是碘酸钾。

强调:X—的还原性逐渐增强;HXO4酸性逐渐减弱;HF有剧毒能腐蚀玻璃;HClO有漂白性;HF无感光性;HBr、HI有还原性,HBr、HI不可用浓硫酸制取。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 、口碱:Na 2CO 3 小苏打:NaHCO 3 大苏打:Na 2S 2O 3 石膏(生石膏):CaSO 4.2H 2O 熟石膏:2CaSO 4·.H 2O 莹石:CaF 2 重晶石:BaSO 4(无毒) 碳铵:NH 4HCO 3 石灰石、大理石:CaCO 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 2SO 4·7H 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 4·7H 2O 干冰:CO 2 明矾:KAl (SO4)2·12H 2O 漂白粉:Ca (ClO)2 、CaCl 2(混和物) 泻盐:MgSO 4·7H 2O 胆矾、蓝矾:CuSO 4·5H 2O 双氧水:H 2O 2 皓矾:ZnSO 4·7H 2O 硅石、石英:SiO 2 刚玉:Al 2O 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 2SiO 3 铁红、铁矿:Fe 2O 3 磁铁矿:Fe 3O 4 黄铁矿、硫铁矿:FeS 2 铜绿、孔雀石:Cu 2 (OH)2CO 3 菱铁矿:FeCO 3 赤铜矿:Cu 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 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 2SiO 3、CaSiO 3、SiO 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 2PO 4)2和CaSO 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 2PO 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 4 水煤气:CO 和H 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 4)2 (SO 4)2 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 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 3与浓HCl 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 2O 3或其它氧化物。 尿素:CO (NH 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 3 电石:CaC 2 电石气:C 2H 2 (乙炔) TNT :三硝基甲苯 酒精、乙醇:C 2H 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 3层。 醋酸:冰醋酸、食醋 CH 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 2S 、CO 2、CO 等。 甘油、丙三醇 :C 3H 8O 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 2、CH 4、乙烯、CO 等。 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 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 6H 12O 6 果糖:C 6H 12O 6 蔗糖:C 12H 22O 11 麦芽糖:C 12H 22O 11 淀粉:(C 6H 10O 5)n 硬脂酸:C 17H 35COOH 油酸:C 17H 33COOH 软脂酸:C 15H 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 —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 2和水,使KMnO 4酸性溶液褪色。 二、 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 Fe 2+——浅绿色 Fe 3O 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 Fe 3+——黄色 Fe (OH)3——红褐色沉淀 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 ——黑色的粉末 Fe (NH 4)2(SO 4)2——淡蓝绿色 Fe 2O 3——红棕色粉末 FeS ——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 Cu 2+——蓝色 CuO ——黑色 Cu 2O ——红色 CuSO 4(无水)—白色 CuSO 4·5H 2O ——蓝色 Cu 2 (OH)2CO 3 —绿色 Cu(OH)2——蓝色 [Cu(NH 3)4]SO 4——深蓝色溶液 BaSO 4 、BaCO 3 、Ag 2CO 3 、CaCO 3 、AgCl 、 Mg (OH)2 、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 白色絮状沉淀 H 4SiO 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 2、氯水——黄绿色 F 2——淡黄绿色气体 Br 2——深红棕色液体 I 2——紫黑色固体 HF 、HCl 、HBr 、HI 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 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 KMnO 4--——紫色 MnO 4-——紫色 Na 2O 2—淡黄色固体 Ag 3PO 4—黄色沉淀 S —黄色固体 AgBr —浅黄色沉淀 AgI —黄色沉淀 O 3—淡蓝色气体 SO 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 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 ) 品红溶液——红色 氢氟酸:HF ——腐蚀玻璃 N 2O 4、NO ——无色气体 NO 2——红棕色气体 NH 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 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 4Cl 反应是吸热的; 2、Na 与H 2O (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 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 砖红、Na +(黄色)、K +(紫色)。 4、Cu 丝在Cl 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 2在Cl 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 在Cl 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 在Cl 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 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 3与HCl 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 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 ),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 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13、HF 腐蚀玻璃:4HF + SiO 2 = SiF 4 + 2H 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 、Al 在浓H 2SO 4和浓HNO 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 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 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 ——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H 2——淡蓝色火焰 H 2S ——淡蓝色火焰 CO ——蓝色火焰 CH 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 S 在O 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32OH Fe OH Fe 红褐色白色沉淀空气??→? 20.浅黄色固体:S 或Na 2O 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 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 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 2+(浅绿色)、Fe 3+(黄色)、Cu 2+(蓝色)、MnO 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 、Cu 2O 、Fe 2O 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 、FeO 、FeS 、CuS 、Ag 2S 、PbS )

卤族元素知识点详细总结汇编

卤族元素性质 复习重点 1。卤素单质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主要差异及递变规律; 2。卤族元素的化合物性质的递变性; 3。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重点考查卤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1。氯气 [氯气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态氯。 (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 (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1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氧化剂。 (1)与金属反应:Cu + C12CuCl2 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内壁附着有棕黄色的固体粉末。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色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 2Na + Cl22NaC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氢气反应。H2 + Cl22HCl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1. 微粒间数目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质子数(Z )=核电荷数=原子数序 原子序数:按质子数由小大到的顺序给元素排序,所得序号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 +中子数(N ) ①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 4Be 、18Ar ;②最外层 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2倍:6C ;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3倍:80;④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4 倍:10Ne ;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1/2倍:3Li 、14Si 。 4 .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 2倍:4Be 。 ~20号元素组成的微粒的结构特点 (1).常见的等电子体 原子结构 : 元素周期律 决定原子种类 冲子N (不带电荷), ----------------------------- f 原子核- > T 质量数(A=N+Z ) I 质子Z (带正电荷)丿T 核电荷数 ______________ 豪同位素 (核素) —巻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事元素 T 元素符号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电子数(Z 个):丿 I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 广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排布规律 ,表示方法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T 电子层数——■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T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A Z X ) * ________ 2质子(Z 个)]——决定元素种类 广 原子核} W 中子(A-Z )个 决定同位素种类 中性原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所带电荷数 阴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一所带电荷数 2.原子表达式及其含义 Xd± A 表示X 原子的质量数;Z 表示兀素X 的质子数;d 表示微粒中X 原子的个数; c ±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 ± b 表示微粒中X 元素的化合价。 3.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18号元素) 1.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 1 H 。 2 .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倍数关系。 3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i H 、4Be 、 13AI 。 5 .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 2 倍:3Li 、 i4Si 6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2 倍:3Li 、 15P 。 ①2个电子的微粒。分子: He 、 H 2;离子:Li +、H -、Be 2+ 。

高中化学卤素知识点

卤族元素的代表:氯 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简称卤素。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是成盐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Halogen 卤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它们的最外电子层上都有7个电子,有取得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的八隅体结构的卤离子的倾向,因此卤素都有氧化性,原子半径越小,氧化性越强,因此氟是单质中氧化性最强者。 除F外,卤素的氧化态为+1、+3、+5、+7,与典型的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其他卤化物则为共价化合物。卤素与氢结合成卤化氢,溶于水生成氢卤酸。卤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称为互卤化物,如ClF3、ICl。卤素还能形成多种价态的含氧酸,如HClO、HClO2、HClO3、HClO4。卤素单质都很稳定,除了I2以外,卤素分子在高温时都很难分解。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例如,我们每天都要食用的食盐,主要就是由氯元素与钠元素组成的氯化物。 卤素单质的毒性,从F开始依次降低。 从F到At,其氢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但氢化物的稳定性呈递减趋势。氧化性:F?> Cl?> Br?> I?> At?,但还原性相反。 氟 氟气常温下为淡黄色的气体,有剧毒。与水反应立即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并发生燃烧,同时能使容器破裂,量多时有爆炸的危险。氟、氟化氢和氢氟酸对玻璃有较强的腐蚀性。氟是氧化性最强的元素,只能呈-1价。单质氟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氟酸再与盐的反应,通入碱中可能导致爆炸。水溶液氢氟酸是一种弱酸。但却是稳定性、腐蚀性最强的氢卤酸,如果皮肤不慎粘到,将一直腐蚀到骨髓。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几乎所有元素发生反应(除氦、氖)。 氯 氯气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可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有毒,与水部分发生反应,生成HCl与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分解放出氧气,并生成盐酸,次氯酸氧化性很强,

元素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元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 、相对原子质量: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 元素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相对原子质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 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 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 子。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A z X )原子核质子(Z 个) 中子( N 个) 核外电子( Z 个) 注意: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 1 ~ 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 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 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 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

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2017高考化学

2017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总结一、俗名

有机部分

四、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 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Ag+>Hg2+>Cu2+>Pb2+>Fa2+>Zn2+>H+>Al3+>Mg2+>Na+>Ca2+>K+ 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 >I->Br–>Cl->OH- >含氧酸根 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 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 (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 (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 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 3 CO32-+ 2Al3++ 3H2O = 2Al(OH)3↓+ 3CO2↑ 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 例: 电解KCl溶液:2KCl + 2H2O == H2↑+ Cl2↑+ 2KOH 配平:2KCl + 2H2O == H2↑+ Cl2↑+ 2KOH 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 (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 (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 (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 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 + PbO2+ 2H2SO4 = 2PbSO4+ 2H2O 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 写出二个半反应:Pb –2e- →PbSO4 PbO2+2e- →PbSO4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 应为:负极:Pb + SO42--2e- = PbSO4正极:PbO2 + 4H++ SO42-+2e- = PbSO4+ 2H2O 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 为:阴极:PbSO4+2e-= Pb + SO42-阳极:PbSO4+ 2H2O -2e- = PbO2 + 4H++ SO42- 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 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 、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 SiC > Si (因为原子半径:Si> C> O). 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 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 12、氧化性:MnO4->Cl2>Br2>Fe3+>I2>S=4(+4价的S) 例:I2+SO2 + H2O = H2SO4+ 2HI 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 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 、NH3 、HF、CH3CH2OH 。 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 16、离子是否共存: (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 (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 (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卤族元素知识点归纳

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 简称卤素.包括氟(F)、氯(C1)、溴(Br)、碘(I)和放射性元素砹(At).在自然界中卤素无游离态,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1)位置:VIIA (2)原子结构: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不同点:F I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相似性: ①单质均为双原子非极性分子 ②主要化合价为 -1价,最高正价为+7价(F除外) ③都具有强氧化性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说明 (1)实验室里,通常在盛溴的试剂瓶中加水(即“水封”),以减少溴的挥发. (2)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升华是一种物理变化.利用碘易升华的性质,可用来分离、提纯单质碘. (3)Br2、I2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如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医疗上用的碘酒,就是碘(溶质)的酒精(溶剂)溶液.利用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可将Br2、I2从溴水、碘水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叫做萃取).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H 2 + F 2 = 2HF (冷暗处爆炸) H 2 +Cl 2 = 2HCl (光照爆炸,点燃) H 2 +Br 2 2HBr H 2 +I 2 2HI 长期加热并不断分解 卤化氢: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①HClO 2 注意:将F 2通入某物质的水溶液中,F 2先跟H 2O 反应.如将F 2通入NaCl 的水溶液中,同样发生上述反应,等等. ②X 2 + H 2O HX + HXO (X=Cl 、Br 、I ) Cl 2 、Br 2、I 2与H 2O 的反应逐渐减弱,都是可逆反应。 (4)与金属反应 卤族元素与变价元素一般生成高价态化合物,但 Fe + I 2 = FeI 2 (碘化亚铁) (5)与碱的反应: 2F 2 + 2NaOH =2NaF + OF 2 + 2H 2O X 2(Cl 2 、Br 2、I 2)+2NaOH NaX + NaXO + H 2O (6)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2NaBr + C12(新制、饱和) = 2NaCl + Br 2 2Br - + C12 = 2C1- + Br 2 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Cl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Br 2的CCl 4层,显橙色. 2NaI + C12(新制、饱和) =2NaCl + I 2 2I - + Cl 2 =2C1-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I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Cl(C12足量时)或NaCl 和NaI 的混合物(C12不足量时). 2NaI + Br 2 =2NaBr + I 2 2I - + Br 2 =2Br -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Br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Br(Br 2足量时)或NaBr 和NaI(Br 2不足量时). F 2 + NaX(熔融) =2NaF + X 2 (X =C1、Br 、I) 注意 将F 2通入含Cl -、Br -或I -的水溶液中,不是发生卤素间的置换反应,而是F 2与H 2O 反应. (7)碘单质(I 2)的化学特性.I 2 + 淀粉溶液 → 蓝色溶液 说明 ①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可用来检验I 2的存在. △ △ 冷

元素推断题常考知识点总结

1 号元素氢:原子半径最小,同位素没有中子,密度最小的气体 6 号元素碳: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单质有三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富勒烯)。 7 号元素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78%),单质有惰性,化合时价态很多,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8 号元素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空气中含量第二多的气体(21%)。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的元素,有两种气态的同素异形体。 9 号元素氟:除H 外原子半径最小,无正价,不存在含氧酸,氧化性最强的单质。 11 号元素钠: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焰色反应为黄色。 12 号元素镁:烟火、照明弹中的成分,植物叶绿素中的元素。 13 号元素铝:地壳中含量第三多的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两性的单质(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常温下遇强酸会钝化。 14 号元素硅:地壳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半导体工业的支柱。 15 号元素磷:有两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白磷、红磷),制造火柴的原料(红磷)、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16 号元素硫:单质为淡黄色固体,能在火山口发现,制造黑火药的原料。 17 号元素氯:单质为黄绿色气体,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氯碱工业的产物之一。 19 号元素钾: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20 号元素钙: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质元素,骨骼和牙齿中的主要矿质元素。

2.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相关知识归纳 ⑴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是Be、Ar;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2 倍的元素有C;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3 倍的元素有0;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4 倍的元素有Ne。 ⑵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2 倍的元素有Li、Si;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4 倍的元素有Mg。 ⑶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 倍的元素有Li、P;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Be。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元素是1i H 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关知识归纳 ⑴主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相同的元素有H、B e、Al; 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 2 倍的元素有C、S; 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 3 倍的元素有O。 ⑵周期序数是主族序数 2 倍的元素有Li、Ca; 周期序数是主族序数 3 倍的元素有Na。 ⑶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的元素有C、Si; 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的绝对值3 倍的元素有S。 ⑷上一周期元素所形成的阴离子和下一周期元素最高价态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与上一周期零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4. 元素的含量 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0,其次是S; 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是Al,其次是Fe; 氢化物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C;所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中种类最多的是C 5. 元素所形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物理特性 ①颜色:常温下,单质为有色气体的元素是F、Cl; 单质为淡黄色固体的元素是S; 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的元素是Na,呈紫色的元素是K (通过兰色钻玻璃) ②状态:常温下,单质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Br ;单质为白色蜡状固体的元素是

元素知识点总结范文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相对原子质量=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 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 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4、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 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5、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课题3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 质子数

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38个知识点归纳1、元素定义:核电荷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形式的原子存在 形式,如:氢元素的几种形式:H、D(2 1H)、T(3 1 H)、H+、H-。 2、元素符号: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分四层,元素符号在第一层,黑色字体,用拉丁文大写字母表示,当大写字母相同时,加一个小写字母予以区别。 例如:H(氢)、He(氦);C(碳)、Cl(氯)、Ca(钙);N(氮)、Ne(氖)、Na (钠);Al(铝)、Ar(氩)。 3、元素名称: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分四层,元素名称在第二层,黑色字体,大多数元素的名称是由形声字构成,气态非金属的名称有气字头,固态非金属的名称有石头旁,液态非金属用三点水旁(溴),液态金属用水字底(汞),金属的名称都有金字旁,个别的元素的名称不是形声字,例如:氮不读“炎”音。 4、元素分类: (1)按元素所在的周期分类:同周期元素和不同周期元素 同周期元素共同点:电子层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行中,处于左右关系。 不同周期元素不同点:电子层数不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不处于同一行中。 (2)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分类:前20号元素或第n号元素 (3)按元素所在的族分类:主族元素、副族元素、第VIII族元素、0族元素 (4)按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必修2)分类:金属、非金属、过渡元素 其中金属元素专指主族元素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包括主族非金属和稀有气体,过渡元素是指所有副族金属元素和Ⅷ族金属元素,。 5、元素的特有数值: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在核组成符号中处于元素符号的左下角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内的第一层,位于元素符号的左下角,数字呈鲜红色。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元素各核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的平均值(见课本P10),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小格内的第四层,通常保留有效数字4位,数字呈黑色。 6、元素周期表 (1)将化学元素依照某种特有数值从小到大顺序依次排成一行,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依照某种特有数值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所形成的表格叫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中特有数值: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3)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数值是相对原子质量,现行的元素周期表依照的特有数值是原子序数。 7、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由七行和十八列构成,其中每一行为一个周期,从左到右第8、9、10列合起来为VIII族,其余每一列为一族,所以元素周期表由7个周期和16个族构成。

java各知识点详细总结

基础知识总结 写代码: 1,明确需求。我要做什么? 2,分析思路。我要怎么做?1,2,3。 3,确定步骤。每一个思路部分用到哪些语句,方法,和对象。 4,代码实现。用具体的语言代码把思路体现出来。 学习新技术的四点: 1,该技术是什么? 2,该技术有什么特点(使用注意): 3,该技术怎么使用。 4,该技术什么时候用?。 一:概述: 1991 年公司的等人开始开发名称为的语言,希望用于控制嵌入在有线电视交换盒、等的微处理器; 1994年将语言更名为; 的三种技术架构: :,开发企业环境下的应用程序,主要针对程序开发; :,完成桌面应用程序的开发,是其它两者的基础; :,开发电子消费产品和嵌入式设备,如手机中的程序; 1,:,的开发和运行环境,的开发工具和。 2,:,程序的运行环境,运行的所需的类库(虚拟机)。 3,配置环境变量:让\目录下的工具,可以在任意目录下运行,原因是,将该工具

所在目录告诉了系统,当使用该工具时,由系统帮我们去找指定的目录。 环境变量的配置: 1):永久配置方式:安装路径%\\ \ 2):临时配置方式::\ \\\ 特点:系统默认先去当前路径下找要执行的程序,如果没有,再去中设置的路径下找。 的配置: 1):永久配置方式::\:\ 2):临时配置方式::\:\ 注意:在定义环境变量时,需要注意的情况 如果没有定义环境变量,启动后,会在当前目录下查找要运行的类文件; 如果指定了,那么会在指定的目录下查找要运行的类文件。 还会在当前目录找吗?两种情况: 1):如果的值结尾处有分号,在具体路径中没有找到运行的类,会默认在当前目录再找一次。 2):如果的值结果出没有分号,在具体的路径中没有找到运行的类,不会再当前目录找。 一般不指定分号,如果没有在指定目录下找到要运行的类文件,就报错,这样可以调试程序。 4,命令和命令做什么事情呢? 要知道是分两部分的:一个是编译,一个是运行。 :负责的是编译的部分,当执行时,会启动的编译器程序。对指定扩展名的文件进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卤族元素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卤族元素 1.氯气 (1)分子式Cl2电子式结构式Cl—Cl (2)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能溶于水(1:2)。 (3)化学性质: ①与金属反应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Cu+Cl2=CuCl2(棕黄色烟) ②与非金属反应 H2+Cl2=2HCl(苍白色火焰,工业上制HCl), H2+Cl2=2HCl(爆炸) ③与水反应 Cl2+H2O=HCl+HClO,HCIO是一种弱酸(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进行漂白、消毒杀菌等,在光照下易分解:2HClO=2HCl+O2↑ ④与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用于吸收多余Cl2) 2Cl2+2Ca(OH)2=CaCl2+Ca(ClO)2漂白粉(混合物)+2H2O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在空气中易失效变质: Ca(ClO)2+CO2+H2O=CaCO3↓+2HClO ⑤与还原性物质反应 Cl2+2Br –=2Cl–+Br2Cl2+H2S=2HCl+S↓ (4)制法: ①实验室制法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②业制法 2NaCl+2H2O=2NaOH+H2↑+Cl2↑ 2NaCl(熔融)=2Na+Cl2↑ 2.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性质的通性及递变性 ①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ⅦA族 ②原子结构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个同点:电子层数不同 ③主要性质的相似性:单质均为双原子非极性分子;主要化合价为?l价,最高正价为+7价(F除外);单质具有强氧化性。 ④主要性质的递变性。(从F到I)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逐渐增大;非金属性及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即氧化性F2>Cl2>Br2>I2;与H2化合生成HX的反应由易至难,且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即稳定性HF>HCl>HBr>HI;最高价氧化物的承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卤离的还原性增强,前面元素的单质能把后面的元素置换出来。单质的颜色变深,熔沸点升高。 (2)卤素及其化合物特性归纳 ①Cl2、Br2、I2与水反应类型相同,可用通式X2+H2O=HX+HXO,而F2特殊F2+2H2O=4HF+O2,由此得出它们与碱反应Cl2、Br2、I2相同,F2不同。 ②F2、Cl2、Br2与Fe作用得+3价铁,而I2+Fe=FeI2。 ③Cl–、Br –、I–跟AgNO3分别产生白色沉淀、浅黄色沉淀、黄色沉淀;而AgF可溶于水,无色溶液。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详细总结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详细总结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 3 小苏打:NaHCO 3 大苏打:Na2S2O 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 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 3 石灰石、大理石:CaCO 3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 2 食盐:NaCl 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 2 明矾:KAl(SO4)2·12H2O 漂白粉:Ca(ClO)2、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 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 2 刚玉:Al2O 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 3 铁红、铁矿:Fe2O 3 磁铁矿:Fe3O 4 黄铁矿、硫铁矿:FeS 2 铜绿、孔雀石:Cu2(OH)2CO 3 菱铁矿:FeCO 3 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OH)2和CuSO 4 石硫合剂:Ca(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 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H2PO4)2和CaSO 4 (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H2PO4) 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 4 水煤气:CO和H 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NH4)2(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 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3与 铝热剂:Al+Fe2O3或其它氧化物。 2 尿素:CO(NH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 3 电石:CaC 2 电石气:C2H2(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 酒精、乙醇:C2H5OH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2.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首先在引言部分教材中指出卤素原子结构上的相似和不同,以问句的形式引出卤素的性质,显得自然流畅。卤素性质的比较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地、客观地展现这一族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卤素元素族的特征既典型又明显。 卤素的物理性质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直接分析表中的数据就可以得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反映了结构的特点。 卤素的化学性质是通过推测,再用实验事实验证。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的相似和递变以及上一节有关氯的性质,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入手,经过分析、比较,对卤素化学性质进行推测。然后用事实验证。以氯气为例,将其他卤素单质与氯气进行对比,抓住反应条件的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不同等加以比较,得出性质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卤素置换反应的演示实验,直接得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最后,还介绍了碘的一个特性反应。这样安排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总结

龙文教育学科老师个性化教案

2HClO 光照 或加热 2HCl + O2↑ 5.Br2 、I2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 水苯或汽油四氯化碳 Br 2黄~橙橙~橙 红 橙~橙 红 I2深黄~褐淡紫~紫 红紫~深紫 6.置换反应 Cl2 + 2NaBr = Br2+ 2NaCl Br2 + 2KI = I2 + 2KBr ∴氧化性 Cl2 >Br2 >I2 7.I2遇淀粉溶液后,溶液呈蓝色 I- 氧化剂——————→ I2 三.氮 1.氮的氧化物 NO:无色气体、有毒(同CO)、难溶与水 NO2:红棕色气体、有毒、与水反应 反应:2NO + O2 = 2NO2 3NO2 + 2H2O = 2HNO3 + NO 2.有关NO与O2或NO2与O2混合通入水中,液面上升一定高度时用的方程式 4NO2 + O2 + 2H2O = 4HNO3 4NO+ 3O2 + 2H2O = 4HNO3 3.硝酸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能以任意比溶于水 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强 氧 化 性 与金属氧化 物 3FeO + 10HNO3 = 3Fe(NO3)3 + NO↑+ 5H2O 与金属 3Cu + 8HNO3(稀) = 3Cu(NO3)2+2NO↑+ 4H2O Cu + 4HNO3(浓) = Cu(NO3)2 +2NO2↑+ 2H2O 与非金属 C + 4HNO3(浓) △ CO2↑+ 4NO2↑+ 2H2O 不稳定性4HNO 3 光照 或加热 4NO2↑+ O2↑+ H2O 4.氨 ( NH3 ) 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1:700 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与H2O NH3 + H2O NH3·H2O NH4++ OH-与酸NH3 + HCl = NH4Cl 氨的 催化氧化 4NH3 + 5O2 催化剂 加热 4NO + 6H2O 实验室制取原 理NH4+ + OH-△ NH3↑+ 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