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0篇时评文汇编

最新10篇时评文汇编
最新10篇时评文汇编

最新10篇时评文汇编,篇篇值得学习借鉴!

“最大小学”,背负了多少误解与执念

作者:然玉

湖北武汉市邾城街是新洲区城关所在,1905年建校的邾城街第一小学,是新洲区唯一一所百年老校。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镇,这所小学被4331名学生挤成了武汉市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小学,大大超过学校承受的3000人极限。虽然学校语数外三科成绩在全区小学经常名列第一,但师生们还是被“挤”的难受。校长告诉记者,学校超载引发系列管理难题,最平常不过的校园生活如做操、放学、上厕所皆成安全风险点,学校压力非常大。(4月27日《楚天都市报》)

尽管见多了各种各样的“超级中学”,如邾城街第一小学这般的“超级小学”还是不免让人感到新奇。因其整体规模巨大、应试成绩优异,将之称为“超级小学”着实可说名副其实。而从另一方面说,所谓“超级小学”显然也存在着种种“超级麻烦”。比如说,基础硬件严重短缺,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师生生活环境恶劣等等……超负荷运行的邾城街第一小学,在相当长时间内,已经处于一种高度紧张、苦苦挣扎的状态。而它所背负的,乃是教育资源错置的必然代价。

根据相关负责人的介绍,邾城街第一小学之所以会形成如今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量务工或买房的外来人员将子女送来入学”。并且,由于不少农村家长认定城里小学“更胜一筹”,他们甚至不惜投靠亲友、住群租房也要把孩子送进邾城街第一小学。很显然,在这些人看来,邾城街第一小学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名校”,并且是可以期许、可以触及的“名校”。诸如此类的逻辑,其实和大多数城里家长“买学区房,送孩子读名校”的想法并无区别。

而令人尴尬的是,这些农村家长看似“偏知偏信”的思维方式,却很可能是有道理的。至少从考试成绩上来说,邾城街第一小学经常性名列全区前茅,这相较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可说是“优势明显”。而且,随着邾城街第一小学不断“坐大”,其在不经意间也产生了某种强烈的聚合力。越来越多的生源,越来越多的优质师资,越来越多的公共投入汇集于此。过往常见于“超级中学”的马太效应,如今竟也过早地在某些小学身上若隐若现。

“体量大的学校会越来越大”,这似乎是一贯适用的规律。之所以如此,固然与老生常谈的所谓“教育资源失衡”有关,但除此以外,我们或许还应该关注所谓中国式家长的独特心态:他们普遍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且总是将“择校”视作教育投入的主要方式。在这一前提下,那些“考得好”的学校被一步步神话,继而一步步备受追捧……当“教育”如此轻率地被简化为将孩子送进一所成绩好的学校,造成种种不可预知的后果,必然是大概率事件。

严重“超载”、风险重重的邾城街第一小学,再一次提示主管部门,教育配套必须跟上城市化的进程。而对于那些焦虑的、执着的家长们来说,通过此事他们也应该意识到一点:当个体基于理性判断所作出的“最优决策”,其最终所合流成的整体性后果,却很可能是事与愿违的。毕竟,关于子女教育,从没有一种绝对适用的样本模板,包括愈演愈烈的“择校”迷信实则都该重新审视才是。

学校不该成校园霸凌的纵容者

作者:张立

据山东电视台报道,济南市回民中学高三女生小薇,被同班男生打成休克。更让人气愤的是,学校不但没有把事情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反而警告被打女生,如果跟家人说了,就记处分。(4月27日山东电视台)

济南市回民中学发生的这起校园霸凌案,在校园霸凌频发生的当下,并不是一个突出的案例。但其特殊并令人气愤的原因则在于,学校不但不及时给予解决,还警告威胁被打学生,

这与妥善处理校园霸凌背道而驰。

既已被打,被打者此时的身心皆已受伤,不管男女生之间有何恩怨,倘若此时学校能够主动站出来,最起码能够抚慰这位无助女孩的心灵,也能减轻学校方面的些许责任。然而,事与愿违,学校非但没有安慰反而警告连天,令人心寒。

在这起纠纷中,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引发此次校园霸凌的导火索,但学校的后续处理态度、处理措施是否及时跟进,既反映学校如何面对校园霸凌的能力,也考验他们解决的意愿。

校园霸凌的频繁发生,除了社会因素、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原因之外,学校的处理应对,直接影响着事件能否得到科学的解决。有的学校发生校园霸凌时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缺乏直面和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霸凌的决心和智慧。其结果就是对校园霸凌的放纵和宽容,是对被伤害学生的无视和学校安全和谐的无视。

学校警告被打学生,实际上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逻辑的延续和升级,归其根本还是怕“家丑外扬”,影响学校的声誉,甚至怕影响所在学校校长、班主任等的晋升空间。这就完全背离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初衷,让被受伤学生不可避免的遭到第二次伤害。比校园霸凌性质更恶劣,后果更影响,让学生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母校?当学生不再相信学校,也不再寄希望于学校解决校园霸凌时,学校恐怕会进一步滋长霸凌的土壤,积聚暴力、对抗和仇恨,学校或将无宁日。

不管发生什么负面事情,反思应该到位。发生问题正视并及时解决,将与拖延、无视案情将会收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从国家层面到基层,对校园霸凌的重视不断提升,如何表里兼治,引得公众广泛关注,但千条万条、千法万法,如果没有学校的正视、落实,痛定思痛,校园霸凌“最后一公里”问题将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学校显然不再是象牙塔,但也不应是弱肉强食、奉行丛林法则的“小社会”。不管怎样,学校的责任,应该严格按照法律的条款“按图索骥”般的落实到位,这仅仅是开始。加大治理校园霸凌,对于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治理必须毫不手软。学校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共识,举一反三,真正增强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样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案刚绝他案又起”的“校园霸凌连续剧”。

《我是范雨素》何以动人

作者:饶翔

继余秀华之后,又一位来自民间的写作者成了“现象级”。连日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的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网络上持续刷屏,阅读点击量轻松越过10万。人们不禁要问:谁是范雨素?《我是范雨素》又何以如此打动人心?

44岁的范雨素是北京的一名普通外来务工者,初中毕业的她,在《我是范雨素》这篇自传体散文中,用平时温和而有力量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和家人十几年的故事。这些故事如镜头切换一样,向人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人生场景和观察角度。范雨素不是凌空虚蹈,向壁虚构,在她脚踏实地、朴素自然的“现实主义”书写方式中,蓬勃着一种“向下扎根”的文学力量。从她的文字中,我们既然感受到个人经验的独特性,又能由此感受到当前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我是范雨素》为当前的中国现实提供了一份别开生面的鲜活记录。

范雨素的文字虽有“我手写我口”的率真,却无“所见即所得”的肤浅,这也是它从大量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我是范雨素》令人热泪盈眶的力量,不仅源于真实,也源于文学修辞。“我的命运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诸如此类的文学化表达令人惊艳。她的文字轻盈流畅,有一种难得的距离感和控制力,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和理解力。范雨素是一个“贪婪”的阅读者,所以她的语言,是典型的阅读者的语言,是经过训练的文学者的语言。哪怕是在网络时代,对文学品质的追求依然是一名写作者所不能摒弃的。

与余秀华一样,范雨素的生活苦难,也是她吸引媒体的焦点。然而,我们看到,在她坚

强的内心与轻灵的文笔之中,苦难得到了升华,被孕育成善良的珍珠。她说:“我碰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能真正打动人的远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人类与苦难搏斗的过程与痕迹,是人类对于苦难的超越与领悟,以及由此产生的宽广深厚的爱。一如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范雨素的走红,令我们再次感到了来自民间的蓬勃的文学力量。事实上,翻开中国文学史,《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涌动着“兴观群怨”的健康朴素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和南北朝民歌洋溢着“清新刚健”的民间气息。及至中唐的“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等人重提“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乐府精神,也是针对长期统治文坛的“嘲风月,弄花草”的形式主义文风。李娟、余秀华、范雨素等来自民间的写作者的相继走红,呼应了中国文学大众化的不竭渴求,她们使文学接了地气,更大程度地走向大众,走向平民,走向个人生活。

而比讨论范雨素现象的文学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思考文学写作对于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意义。在采访中,范雨素表示并没想过靠文字改变生活,她写作只是为了想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过“有事做、有希望、能爱人”的生活。苏格拉底有言,“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范雨素提示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写作,重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为平庸的日常赋予意义。正是这种意义,让这些普通的人变得独一无二,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如此惊心动魄而又异彩纷呈。

扫码收礼金:未来互联网礼仪的预演

作者:沈彬

近日,北京一场婚礼现场上,伴娘为收份子钱方便,脖子上挂着支付宝直接扫码收礼金。事情闹成了一桩新闻。家里长辈觉得太不像样。也有人认为这把红包弄得太“直白”,让原本浪漫温馨的婚礼已经变得满场铜臭味。

其实,不妨把事件看成线上文化对线下生活的反哺,发达的互联网应用场景正在微妙地改变人际活动,甚至随着“互联网一代”的成长,这种禁忌逐渐淡化,在此不妨烧一个脑洞。

从技术角度说,扫支付宝收、付份子钱,有太多的便利。现在婚礼红包动辄千元以上,二十几桌宾客下来,就可能是十几万、几十万的现金,这么多现金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伴娘手里那个专放红包的小拎包,就成了“炸药包”,之前就发生过不少相关的盗窃、抢劫案件。而且这么多钱,重新登记是谁发的,存回银行都是一件麻烦事。现在直接扫码付分子钱,谁来了、谁交多少,一目了然。

也有人认为,将含蓄的红包变成赤裸裸的扫码付费,是“人际关系异化”,甚至想到那句着名的“家庭成员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红包文化的意义在哪里?一纸红包皮的存在,遮掩了金钱数目,把礼金在文化上转换成一份“心意”,而不是具体的金额。

这种讳言金钱的风俗,其实是一种前现代的礼仪(或者说是“前信息时代”的礼仪),并不等于道德本身。互联网在改变世界,不仅是指硬件上在改变,而且是软件上、思维方式、社会礼仪上在进行变革。由于便捷的手机支付,已经使亲密朋友对于金钱“脱敏”,90后聚餐之后很少出现,面红耳赤地抢着买单,而更多的是拿出手机AA制拼单。抢着买单,未必感情真好;平静AA制,未必关系就不热络。

事实上,20多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也通过人际的“平行四边行法则”逐渐自发形成一套互联网的规范、礼仪系统:尽量输入文字,不要语音聊天,以节省别人的时间;别人发自拍照,要点赞表示友好;说“呵呵”就是不想和你继续谈话,不要勉强;网上谈涉及钱财的事,要再打电话确认身份;不是急事,不要首先选择打别人的电话,先用微信联系;转别人发的图要说声谢谢(虽然这个和法律上的知识产权并不是一回事)……

而且,这套网上的行为规范正在反哺网下,杀入文化的核心场。所以,年轻一代把扫码

付婚礼份子钱看得那么普通,而在老一辈看来是那么大逆不道,这更多是一种“代际冲突”,而不是是非对错之分。互联网一代把金钱看得更通透、直率一些,而上一代人更执着于“纸质红包”的暧昧性。

电灯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夜生活;电视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家俱布置;互联网以及支付宝、场景应用等各种互联网,也在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礼仪。前工业社会、前信息社会的那种缓慢、悠然、人情,背后的不便、高成本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互联网时代的直率、简单未必是粗鲁。这次扫码收礼金事件,不妨看作未来互联网时代礼仪的预演。

范雨素,一抹被消费的底层诗意

作者:邓海建

近日,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文章突然刷爆朋友圈,并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农民工,她在文中记叙了自己及家庭十多年来的经历。有网友评论称:“没有激烈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作者是自己人生的亲历者,也是周围人人生的记录者。大社会,小人物,跃然纸上。”(4月26日北京青年报)范雨素还在中产阶层的朋友圈里刷屏。

公众在谈论范雨素的时候,我恍惚觉得,他们其实是在谈论余秀华:理想与诗意,宿命与抗争,自由与情怀,家境与身份……

这样的回光返照之感,让文学与诗意之说,有了一种苍凉而无奈的意象。好吧,范雨素真的火了。火在“10万”的阅读量和大篇幅的权威解读里。这个44岁的钟点工,以写实的文字,干净利落又语带惊喜地朗读着她平凡又多舛的人生。范雨素很清醒,她“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习惯了靠苦力谋生”。20岁的范雨素曾为梦北漂,有一段失败的婚姻,最后离开了丈夫,带着两个女儿自己打拼。更传奇而悲凉的,还有她母亲的人生遭逢。她不写诗,字里行间却有着批判现实主义的诗意与力道。

不过,范雨素之所以一夜之间火遍朋友圈,大概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她凉薄的底层人生,展示出时代性的戏剧冲突感。吃瓜群众在这种围观消费中,完成了一种相对幸福的心理体认。这就像秀场上涕泪纵横的故事,总能让导师转身再转身一样,这种悲悯的“加分”冲动,其实与文学本身并无多大的实际关联。二是在范雨素的文字里,底层群众还能看到乐观的光与亮。这种乐观,在戾气氤氲的城市,显得尤为解渴。“活下去是硬道理”,“抛弃孩子的女人都是捧着滴血的心在活”……这些感性而鸡汤的文字,确实能温暖部分人心。

范雨素的文字够土气,而且别有清新意味。不过,在叫好叫座的同时,恐怕不能忽略两个问题:第一,文学性与作者身份之间的关联,不能暧昧不清。就像《我是范雨素》的开篇,“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读过席慕蓉的,估计未必会对这样的句式耳目一新。有人说,人家是农民工啊,不能苛求。这个逻辑本身就千疮百孔:无限拔高底层生活的诗意,从来都是上流社会的无耻把戏。你尊重文学,就知道它的底色与高度。第二,范雨素的文字让人警醒,其背后至少该指向社会问题与社会价值,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只谈诗意,却完全无视其文字内里的“拆迁”等话题。至于更遥远的代际固化的魅影,好像还在指望用王宝强的励志故事荒唐隐喻。

我们不能忘记最重要的一个共识:文学也好,诗意也罢,它们或能暖心,却终究不能对抗生活的荒芜与不堪。这是唯物论的基本常识,却有时会被感动冲昏头脑。

一个时代的文学或诗意,如果总是靠爆款人物事件来“加持”,这是何其悲哀的一件事。

范雨素说“我不是下一个余秀华”。余秀华也说,“我都不愿意和迪金森比较,何况是她。”可是,她们俩,终究还是有太多共同之处——在喧嚣的文学秀场,她们恍惚着上台,也迟早会迷瞪着谢幕。我们唯有祝福,也别指望更多。

课堂直播映射出教育者的“懒政”

作者:谢伟锋

近日,“水滴直播”中出现全国多地学校的课堂直播画面,引起热议。参与视频直播的学校涉及多个省份,从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都有,直播场景多为教室。(4月25日澎湃新闻网)

把直播镜头对准到校园课堂等特定场所,众人褒贬不一。争论中,能听到“存在即合理”的声音。但这种集体性的网络公开直播,本身是否合法合规,显然被大多数人所忽略。毕竟,网红直播“点对众”模式,网红们已具备直播内容的知晓权,并以此产生盈利;而课堂直播是“众对众”形式,全体学生都对直播都知晓吗?不得而知。但可肯定的是,哪怕有一个学生不同意,课堂直播的视频就不能上传到社交平台上。

课堂在知识传授方面,是开放性的,但在环境空间上,一定是有区别于其他场合的独立性。对于学生个人隐私、数据安全、人身安全的保护,是学校的应有之义,但跟风式地来尝试网络直播,把学生方方面面都推进陌生的成人世界中,这是教育的失误。暂且不表隐私和权益等法律概念,单就教育者本身,就能从中映射出其“懒政”思维在作怪。

一些老师追本溯源,说课堂直播是学生家长推荐的,有“提供证据”的初衷在里面。这里面牵扯到学校和家长在学生自律问题上的责任归属——老师跟家长反映学生问题,有家长觉得老师是在针对孩子,个别孩子也会对发生的事情不承认,老师似乎百口莫辩。这样的背景之下,经家长“友情推荐”,课堂直播闪亮登场,“有图有真相”,问题看起来简单化了,学校和家长的衔接也因此“高效”起来。

但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在于,没人去倾听学生们的感受。自身隐私权被全盘让渡出来,且是要切入到整个网络的视线之中,这是很没有安全感的事情。因为,你无法确定的是在屏幕那头,到底是关注还是猎奇,是窥探还是监视。学生势必要分心于镜头高悬的网络直播,对学校而言,更是教育执行力的分流和消解。这显然违背了自身初衷的。

教育学生以自律,这本来就是课堂上的重要内容。想着用摄像头来替代教师属性,这就是“懒政”无疑。有的表示摄像头安装了一个月之后,学生在纪律方面的表现“好很多了”,但这句话深层次的语境是:一个镜头就能让学生表现“好很多”,那之前老师在教育方法上是否就瓶颈了呢,否则,怎能轻易被直播给“比下去”?但直播能在课堂上走多远,目前存疑。但当它“下架”之后,课堂自律是否还能保持高水准,到时就真考验教育者的水平。

全民阅读从“轻阅读”开始

作者:陈佳冉

一位朋友问我:“如何做到深度阅读?”和书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我,竟一时语塞。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任何一种“深度”体验,都是不易为之的。深度地投入一种兴趣,深度地结交一个人,深度地阅读一本书。也许将油墨印在纸上、装帧成册、束之高阁的书籍,在许多人眼中,本就有一种天然的“重量”,这种“重量”让人心生敬意,也让人望而却步。于是以为,读书特别是深度阅读,非要腾出专门的时间,沐浴更衣、净手煴香,方可为之。所以,我们最常听到的不读书的理由,是“没有时间”;最熟悉的妨碍“深度阅读”的原因,是“静不下心”。读书,对许多现代人来说,竟成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一位作家说:“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种“重量”如果成了阅读者的心理负担,或者成了疏远书籍的借口,那么,在“世界读书日”的今天,我们倒希望提倡一种“轻阅读”,轻轻拿起手边书,不妨随意翻一翻。没有期待,不问收获,或许就成全了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阅读体验。

书不可以强读。对于读书,自古就有许多谆谆教诲: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所见要真,所闻要切,所感要深,所思要透……在传统社会,这些读书的好处、门道或许是一种启发;但在现代社会,太一本正经地劝读,就像是不合时宜的宣教,让人生出一丝反感。不要总想着“为什么读书”“为什么没读书”,

直奔主题式的苦读,会使阅读成为一种打击型的嵌入力量,让人的精神弹力逐渐消失。知识青年在田间地头啃读经典、神思千里的年代已经过去;在脚步飞快、潮流瞬变、信息爆炸的今天,书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该是挥鞭的武士,而应是温顺的马驹,是杯中的明月,以一种“陪伴者”的姿态出现。读书的佳境,如同美好的爱情,是投契、沉浸,让彼此没有负担。

读书如登山,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可以“停车坐爱枫林晚”;读书如行舟,可以“千里江陵一日还”,也可以“漂漂荡荡,在水一方”。“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所谓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也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几年前,西班牙政府曾经赠送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其作者塞万提斯对读者说:“就是最忙的人,读这种小说也是正当的消遣,因为弓弦不能老绷紧了不放,人是个软弱的东西,没有一点适当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

你们要逃离的“北上广”,只是“焦虑”的代名词

作者:佘宗明

当我们在说“逃离北上广”时,我们在说什么?

早上起来看到朋友圈被“4小时后又逃离北上广”的活动炸开时,我脑子里首先蹦出的,就是这个被用烂了此刻却很应景的句式。

“逃离北上广”,嗯,几乎是个月经贴式话题。可这话题总能引发讨论,说明它有击中我们痛点之处。或许这痛点连着高房价、雾霾、上下班高峰期挤地铁的糟心、总被老板和客户紧逼的压力……这这那那的痛点,总在催熟自己内心萌动却又被自己强行掐灭的念头:“离开这该死的城市吧”。

但逃离之后能去哪?这是个回答难度不逊于“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的问题。

“梁园虽好非吾乡”,可家乡回得去吗?

可能回得去,但这意味着要切换模式,得直面之前逃离的东西:被逼相亲、逼婚、逼生……以往每逢年关把自己从“×漂”切换成“游子”的我们,总免不了跟父母“不相见时想念,相见后心烦”,而从大城市逃离到家乡后,我们得习惯“心烦”的日常化。

慢节奏里无动力,我们或许还得安于一眼能看得到头的未来,安于被涵养成形的价值观体系被七大姑八大婆的闲话给揉碎。

那干脆洒脱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那你得去找马、找斧头,环游前还得带上地图、手机、充电宝,再学点外语……我的天,好麻烦,还是梦游世界吧。网上有句话很戏谑: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因太胖取消原计划。我们可能刚走到家楼下,就兴尽而返了。

毕竟,我们没法离地飞升。我们不是武侠里的人物,每天飞檐走壁行侠仗义就行了,无需每日三省吾“食”:早上吃啥,中午吃啥,晚上吃啥。在考虑诗和远方前,我们还得用“眼前的苟且”为给大脑供氧攒些能量。

逃离又没法逃离。在这二者间踯躅,其实也是在“理想”和“现实”间打转。

你说不上,为了理想奋不顾身和着眼现实脚踏实地,究竟哪个更好。前者你可以说是“诗和远方”,也可以说成“布尔乔亚式的矫情”;后者你可以说是务实,但也拦不住有人把它说成“苟且”。

而逃离或不逃离,也没有好和更好,只有坏和没那么坏。也因如此,几乎每次有人喊着要“逃离”,都有“逃回”的声音隔空回应式地泛起。

就像前一阵子房价继续上扬,不少10万爆款文在朋友圈热传,什么《一名中科院研究人员的自白》《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都看得人恨不能立马卷铺盖走人;但《逃

离北上广,只是更焦虑故事的开始》之类的文章,迅即针锋相对,还有人说,逃离北上广,一定意义上就等于逃离梦想;但最叫人失落的,大概是《你在一线城市赚的那点钱,吃不起三线城市的宵夜》,给人的既视感就是,回不回你的腰包都追不上CPI。

逃离,有道理;不逃离,也有道理。这些道理看上去都很在理,都能挠人心窝,可归根结底,它的主题就是两个字:焦虑。

这年头,焦虑就是公众情绪合并之后最大的同类项。

我们会为房子焦虑,会为空气焦虑,也会为被逼婚焦虑,为各种琐碎的事焦虑……《士兵突击》里有句台词说:生活就是问题连着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盛上了满满一大碗的“焦虑”,让我们撑得爆。

也因为哪都有焦虑,所以我们才会为该不该逃离北上广而更焦虑:我们担心,所谓逃离,不过是焦虑之身的位移。

事实上,我们在说到逃离时,“逃离”后面连着“北上广”,未必是个地域概念,而是心理状态。我们想逃离北上广,本质上是为了逃离焦虑。

这类焦虑,或许带有普适性:就在前两天,我还看到报道说,逃离“北上广”的故事,不只在中国发生,前不久,《纽约邮报》的头条新闻就叫做“人们正以惊人的速度逃离纽约”。这也跟房价有关系:根据《纽约城市负担能力报告》,2016年纽约居民的房租支出将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5.2%。换句话说,纽约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二,贡献给了房子。看来,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不止是咱们这。

焦虑是抹不去的现实。但正视焦虑,没必要把它说得绝望。因为绝望也解决不了焦虑。逃离北上广跟在家乡浑噩度日之间,本就有着广阔的回旋空间;而留在北上广,或许也能挣得某些自由。现实还不至于能窒息普通人的深呼吸。

我有报社的前同事,从上学到工作,在北京总共待了10年,但2015年初还是离开北京,去了苏州。离开之后,他起初的确很不适应,写文章说每次在网上电视上看到北京,心中总有一阵说不出来的隐痛。但现在他过上了节奏没那么快的生活,日子过得挺滋润。没什么绝对的“逃离不了”,有时候是我们高估了在得失之间调适的阵痛。

而待在北上广,用“偶作逃离”去找些乐趣、对冲压力,生活或许也就不全是“房价雾霾”。“4小时后又逃离北上广”,用压缩人们做决定的犹豫余地的方式,逼着人们去完成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最大的意义,或许就是让人们走出“宅”“手机依赖”,去寻找另一种可能。在大城市,我们能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攒下更多的本,但也要我们豁得出去:压力未必是没法回避的,乐趣往往也是自己找的。

离开或不离开,其实我们可以理直气壮些,而不必用上悲情的“逃”字。在焦虑面前,除非我们束手就擒,否则我们还不至于无还手之力。

“打火夹”无人传承匠心追求不可丢

作者:朱永华

最近,一段理发师火钳烫发的视频火了,视频的主角是74岁的理发师王维美大爷。一把烧红的火钳,在水中浸一下,然后在头发上翻滚。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很流行的一种烫发方式——“打火夹”。在绵阳市三台县金石镇,74岁的王维美大爷还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生意仍然红火,前来“打火夹”烫发的人络绎不绝。让老人有所担忧的是,这门技术,无人继承,即将消失(据4月20日《成都商报》)。

视频中的“打火夹”,对于笔者这样50岁以上年龄的人记忆犹新,笔者小时候在乡下,走乡串户挑着担子“剃头匠”,几乎都会这种手艺,热衷享受这种服务的也多是村里比较“讲究”的中老年和妇女,对于很多年轻人和孩子往往只是觉得好奇“有意思”,并不会真的愿意尝试,别看火钳被烧的发红,在头顶上上下左右翻飞,因为“理发匠”技艺娴熟,对接受服务的理发者基本不会有任何危险和伤害,尤其是在冬天,一番打理下来,接受服务者不

但发型溜光整齐,更能从头到脚感到暖和。

相比起时尚年轻人对发型的多样追求,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对发型的要求,往往比较简单,无非可就在体现庄重沉稳的同时,图一个清爽整齐。但就是这么看似非常简单的“剃头”,如今却也成了不少中老年人难以满足的烦心事,很多中老年男性都有体会,无论小区门口还是大街小巷,美发厅不但到处都是,而且一家比一家炫丽考究,殿堂里年轻的男女“美发师”,也是时尚靓丽,但能够拿得起“剃头推子”真正会给顾客理发的却没有几个,笔者自从进入中年之后,每每需要理发的时候都会感到“闹心”,把小区门口美发厅一个一个体验一遍,居然没有一家让自己满意,要么是干脆以“不剃头”被拒绝,要么就是“太时尚”,就没有一个“美发师”能规规矩矩剃头理发。

小店不行咱去大店,但笔者真心觉得美发厅的档次只是跟收费价格成正比,同样没有几个真正的“理发匠”。记得有一次,笔者坐下之后,理发师小伙腰间系着全套理发装备,坐在活动圆凳上,在笔者头上剪刀梳子龙飞凤舞一番,最后给笔者整出一个十足的“妖怪头”,当笔者提出能否剃成整整齐齐的“中年头”时,小伙子居然非常尴尬的表示“不会剃头”。视频中这位74岁大爷的“打火夹”,虽然工具和方式都非常原始,却展现出高超的理发技能。现在的理发师,过去都被称为“理发匠”,尽管职业尊严并不如现在所谓“美发师”这般高大上,但据说做学徒也需要三年,而且在坊间能够被四邻八乡认可的“理发匠”更需要数年的职场修行。同样的“理发匠”,有的回头客都做不过来,有的却是无人问津。

别看一个不起眼的“理发匠”,不但每个人一生都不能离开,更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外表现象,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匠”,正是因为其职业技能的精巧和无止境,从王维美大爷娴熟的“打火夹”技艺就可以看出,没有潜心刻苦的专研和长期实践,绝不可能这般随心所意运用自如,尤其是从最后打理出来的发型和顾客满意的神情中就足以看出,浓缩精湛技艺的“产品”,非但让很多现代所谓美发师甚至浮躁的先进科技相形见绌,更彰显出匠心技艺的价值所在,这段视频走红,人们追捧并惊叹老理发师的“打火夹”,正是对其匠心技能的敬佩和被其所折服。其实,现代科技可以将劳动效率无限提升,但绝对不能取代匠心的价值,相反,只有将匠心精神融入现代科技之中,才能发挥出1 1=∞的效果,理发服务如此,其他生产制造行业同样如此。“打火夹”可以“失传”,“匠心精神”不但需要传承,更需要发扬光大。

让高晓松想砸琴的吉他少年是天才还是勤奋

作者:张田勘

刘嘉卓穿着校服在办公室指弹吉他表演的视频被传上网,经李延亮、董路、高晓松等名人转发后,浏览量超过千万。知名音乐人高晓松留言:“看完,砸琴!下半辈子只吹口哨。”留言引发了网友对“天才少年”围观。

弹吉他的刘嘉卓未来的发展怎么样,现在似乎并不能确定。但是,现在对他的关注首先陷于他的乐器演奏或音乐才华是天才还是苦练之辩。刘嘉卓称,“我99.999%都是弹出来的。别人在打球,玩电脑的时候,我在弹琴。”

但是,所有见过刘嘉卓弹琴的人,都吃惊于他的天赋。刘嘉卓会弹50多首曲子,按照曲子的难度,一个月学会一首,得学4年。刘嘉卓像他的偶像澳大利亚指弹大师Tommy Emmanuel一样,不识乐谱,他弹奏的50多首曲子,都是反复慢放或回放视频,“靠听和看”学会的。

刘嘉卓的当过白银市第一代贝司手的父亲刘晓龙弹贝司10多年,在儿子3岁时,刘晓龙把自己的mp4绑上绳子挂在儿子脖子上当玩具,里面放的是从电脑上下载的钢琴曲。有一天儿子哼出了《星空》的前奏,他拿贝司一拨,音全对。由此,他认定儿子有天赋,但极少在儿子面前提天赋。

当天才遇到苦练的辩论而无法得出结论时,就需要进入实证的分辨和证明。看着照片

上满脸阳光,笑容灿烂的刘嘉卓,蓦然会想起贝克汉姆的一球成名。那是在1996年8月17日曼联3∶0击败温布尔登的比赛中,当时曼联以2∶0领先温布尔登,比赛也将结束,不过接过队友布莱恩·麦克莱尔的传球,在距离球门45米以外,贝克汉姆不加思索地突然起脚,皮球划过一道美妙的弧线飞越整个半场,在对方门将沙利文的手和球门横梁之间坠入了球网。

这记“世纪吊射”的任意球让贝克汉姆的名字开始在英格兰乃至全球全线飘红。进球后的贝克汉姆也春风得意,脸上大写着志得意满的灿烂笑容。如果有什么能形容那个场上的阳光少年的话,也只能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现在的刘嘉卓怀抱吉他的笑容也大约如此!

正如贝克汉姆一球成名后,人们对其才能的分析、分辨焦点一样,这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还是一位靠刻苦练习才成就其惊鸿一瞥或注定将成为伟大的球员一样,现在对刘嘉卓的一弹成名似乎也自然而然要进入对其才能第二季——辨识和证明其才能的来源和获得。

在刘嘉卓的身后肯定有无数的少年会跟进学习和模仿他,正如他模仿学习Tommy Emmanuel一样,而且还有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在跃跃欲试,想要带领和督促孩子进入这种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终南捷径,就像当初有无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朗朗一样。然而,朗朗只有一名,刘嘉卓能否成为朗朗式的出色的和成功的音乐人才,还需要从各个方面观察、考虑和分析。

没有天赋当然不行,不知刘嘉卓的父母为刘嘉卓进行过基因测试没有,但即便进行过这种测试,恐怕也不太靠谱,因为目前研究人员难以确认与音乐天赋有关的基因。但是,不承认音乐以及其他需要特殊才能的职业,如运动员等需要天赋,也是说不通的。显然,在刘嘉卓的身上就有其父亲多年搞音乐的遗传,至少是积累。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连父母在生活中经历了悲惨经历而造成的精神伤害,如忧郁,都可以遗传或影响到后代,父母的才能当然也可以遗传。

不过,遗传或天才只是一个要素,难以独自撑顶。父母或家族的天赋未必就会遗传,而且即便遗传,也会有龙生九种,种种各别。同时,天赋的继承和打开方式最重要的还是如刘嘉卓所说的那样,99.999%都是练出来的,当然爱因斯坦、鲁迅等人已经表述过了。

比较起来,贝克汉姆的经历或许更让围观者有代入感,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他们的父母,因为文体领域比较大众化,门槛看起来也稍低,不像写作和科研,需要毕身的学习和积累。即便如此,贝克汉姆的经历也早就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观念,打开天赋的正确方式还是苦练。贝克汉姆的一球成名和后来成为任意球之王同样是通过苦练成就的,而且,一般人感到的机械枯燥的定位球练习却被贝克汉姆当作是一种乐趣来练,这显然就是热爱。

好在刘嘉卓有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有自己东西、能说也能做的音乐家,也就是有创作力的演奏家。然而,要做到这些,业内人已经为他开出了药方,他需要在技法细节、理解力,包括人生阅历上进行不断的尝试。

即便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着作《出类拔萃的人:成功的故事》中提出“成功需要坚持一万个小时”的理念,也是一个人成功的数字化标准,但也需要其真的拥有某一方面的天赋,此外,还要加上热爱,这一点刘嘉卓也已经具备了。剩下的,就是看苦练、天赋和热爱,以及人生阅历等几方面能否适时结合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融铸和锻造出一位音乐大师。

最新时评文精选20篇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最新时评文精选20篇 1. 寒门多出贤 张保振 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 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 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 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窃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 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 子中,“贤人”有72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 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 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 “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 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 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 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 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千年至论。 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 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高中作文素材:【关于阅读】时评文精选

高中作文素材:【关于阅读】时评文精选 2019高考作文备考仍要继续—— 关注时代, 关注文化, 关注传统, 关注历史, 关注未来, 更要关注问题; 尤其关注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的灯塔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每一代青年的成长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记,上世纪50、60年代青 年上山下乡的经历,70、80年代改革开放的记忆,90后、00后对网络世界的高 度认同等皆是如此。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

时代,历久弥新。比如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民族情感的归属,对于人们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与青年人总是走得很近。 借助经典,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生活本来是些没有装点、散 落而动人的册页,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青春之歌》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写出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动乱时期面对亲情、爱情、责任的担当和选择。《平凡的世界》刻画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深刻展示了大时代下普通人的艰难曲折命运。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在沉重生活枷锁中的自强不息。生活从来不易,更不会因为你不努力而改变。经典作品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跌倒九十九次,却仍一百次再次站 起来”的笃定担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人们,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 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只有以人民的福祉为正义性的来源,才能称之为伟大;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古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这些都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 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时代投射在身上的印记。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脆弱也许是善良、敏感可能是细腻、自私可能是自我、叛逆可能是主见、冷漠可能是分寸。虽然这些偏见推远了青年走向我们的身影,但我们仍要辩证地看,积极地引导。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厚,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当年的《青春之歌》 《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我们的,正是那些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它们依然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发现自身的缺点,成为我们奋斗赢得未来的指针。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最好的媒介。经典似一缕清风,又简如白水,穿透人文之美触摸生命真谛,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化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驱散路途上的迷雾,引领青年走向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正如十九大报告强调的,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这一背景下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经典作品,理应成为指引青年精神的灯塔。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疾呼,“我们要 相信: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然而,青春会生长,迷惘会散去。太阳第二天 都会照常升起。”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

2020年最新时评议论文范文.doc

2020年最新时评议论文范文 20xx年高考将至,议论文始终是高考作文的基础,同学们还纠结于自己写的议论文不够深刻吗?看完下面的例子后,大家应该会有所感悟。下文是我为大家分享高考时评类议论文经典范文2篇,欢迎阅读! 时评议论文范文:高贵的"低头" 近日,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先生(名人效应),应邀来华访问。旅程中,在飞机上、火车上,他见到了太多的"低头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而当他走进深圳图书馆时,却十分惊喜地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在低头认真读书,不由地发出感叹:"这是高贵的低头。" ( 第一部分引用:摆出现象) 麦克法兰在"低头"前面加上形容词"高贵的",既是对记载人类文明书籍的赞誉,更是对读书这一高雅行为的褒奖。 (析议)由此想起一件事。(联想)前几天,我在去北京的高铁上,捧着一本《老子》在看。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自己很"另类",因为周围的人大都在低头看手机。我故意走了几节车厢,见到一个外国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一位中年妇女还要给这个"老外"拍照,说是带回去教育孩子。她的两个孩子都是"低头族",平时不爱读书,成绩很差。 (举事例) 说起大学生里的"低头族",很多人还是有点发言权的,比

如,在大学任教,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因为一上课,举目望去,抬头听讲者最多也就三分之一,余者大都在低头玩手机。提醒一下,能好上几分钟,过了一会儿又旧态复发。一次,讲到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时,教授稍微加了点儿作料,说到张爱玲有三恨:一恨鲥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教授自以为很幽默地又补充一恨:四恨学生"抬头率"太低。这时,学生们才纷纷抬头笑了几声,但很快又把头低下了,沉浸在游戏或"韩剧"当中。(再举实例论证,语言幽默诙谐,有力度) "高贵的低头",是为了学习知识,广博见闻,提高素质,增强本领,"高贵的低头"多了,将来就肯定会抬起"高贵的头",建功立业,一鸣惊人。(对比论证)反之,少了这"高贵的低头",腹中空空,不学无术,那么未来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想抬头恐怕也抬不起来,想出人头地就更不可能了。毕竟,没有哪个老板聘人时会问应聘者会不会打电子游戏,看过多少韩剧,而只会关注应聘者拥有的文凭和各类证书等,而这些都是靠坚持数年"高贵的低头"换来的。 一位常年飞747大客机的空姐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头等舱旅客看书的较多,公务舱旅客看杂志或用笔记本办公的较多,经济舱旅客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睡觉的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高贵的低头",普通候机区的人基本上都在低头玩手机。由此,引起了她的深思,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第二部分:分析论证)

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10篇热点时评

高考作文素材:2018年高考不可忽略的10篇热点时评 1、对机器人开诗歌专栏不要轻视也不要恐惧 诗歌创作被称为人类想象力的高级表现之一,写诗被视为人类最后的一个精神文化堡垒。今年5月19日,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在北京举办了她“个人”第一部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新书发布会,引发诗人圈空前的热议和争论。8月19日,小冰开设专栏“小冰的诗”,独家发布她的新作《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第一次在报纸上开专栏,再次引发读者的强烈讨论。 人工智能的每一次突破,都引起社会轰动和震撼,并一次次打破了人类的认知局限,不得不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人工智能。机器人先是在机械式体力劳动方面,逐步取代了人类,“机器换人”成为工业4.0的一致认同,亦引发各界对失业的争议。 机器人在智力方面的进步,更加令人感到不安,如今机器人不仅在国际象棋、围棋等顶尖智力游戏里,战胜人类高手,并挺进艺术创作领域,会唱歌、写财经评论、写诗、开专栏,展现人工智能的艺术创造力。 高考作文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精华,对语言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文字控制力以及最重要的灵感,被称为人工智能最难攻破的领域。但是,诗歌创作并非凭空而来的能力,依然是人类基于广泛阅读、丰富阅历的基础上,经过语言逻辑反复训练而成。既然有一定的逻辑性、大数据作为基础,人工智能学习创作诗歌,就有了相应的途径可循,只要数据库够大,写诗程序符合诗歌创作流程,机器人写诗并不难,难的是写一首被人类认可的好诗歌。 从目前小冰创作的诗歌质量来看,尚处于堆砌词汇、简单组合的阶段,可读性、逻辑性、优美程度都不高,但经过6000分钟(约4天)、10000次的迭代学习,就达到了出诗集、开专栏的水平,已超过普通人的学习创造力了。假以时日,对小冰的算法、程序不断完善迭代,小冰的诗歌创造力亦会不断提高,写出一首好诗亦指日可待。 而在新闻报道领域,机器人写稿已经不是新闻,很多财经、股票、体育比赛等新闻,都是机器人写的。九寨沟地震时第一则消息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发布的,内容在5秒内自动生成。传播速度快捷而又精准,高效推送,彰显人工智能的写作能力,令人为之震撼。很多人认为机器人没有灵魂,写作范围比较狭窄、内容缺乏温度,不可能创造出感动人类的作品,但这个观念,也将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逐步被颠覆掉。 机器人觉醒是科幻作品里永恒的话题,人类作为机器人生命的主宰者,往往站在上帝视角看待机器人,但人工智能在智慧方面的突破,并非遥不可及,当奇点降临时,一切皆有可能。 在美剧《西部世界》里,人类赋予机器人“灵魂”,而机器人觉醒后,对自己的生存与命运产生质疑,进而向人类发起反抗。这才是人类真正恐慌的地方,害怕人工智能在拥有“灵魂”后,不再受到人类控制,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议很大,乐观派与悲观派均占了很大比例,但从人类科技发展历史看,科技是双刃剑,但总的来讲正面积极作用为主。人工智能是人类走向太空的必由之路,它既是解放人类生产力、释放无限潜能的力量,也潜藏着毁灭世界的能力,关键是看如何把握。最需要控制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类对权力无限追求、对自然无节制索求的欲望。 2、爱衣墙只有善心善意还不够 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热情与爱心,但是,用好市民爱心,让他们的善意能够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需要良好的管理与维护制度作为支撑 近日,第一个“白云爱衣墙”在广州市白云区嘉禾望岗志愿驿站亮相,社区里的贫困人员以及流浪人员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免费领取爱衣墙内干净的衣物。爱衣墙由志愿驿站提供场地,目前由广州好人尚丙辉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室提供清洗、消毒后的市民捐赠衣物。

精选时评文(四) 2020.9.28-9.30

精选时评文(四) 2020.9.28-9.30 本周阅读内容: 19、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20、学会取悦自己才能活出真实自我 22、青年人要寻找自己的星星之火21、“平凡英雄”构筑精神基座 19、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来源:中国青年网)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爱国运动开始,这句满含血泪的话从无数的青年口中喊出,他们坚决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83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以古都北平为原点,以救亡图存的理想为半径,在神州大地上画了一个圈。青年学生发出了抗日救国、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一批又一批先进青年,怀揣着革命热情和斗争理想从学校奔向革命前线,投身革命的爱国运动。 国难当头,振臂高呼,他们在烽火狼烟中铮铮前行。 他们或战于沙场、或游于敌后,每一股细微的力量,在凝聚成流之后,总会以它的炽热和光明,给每一个水深火热的角落带来希望。 【历史上,先进青年奔向前线,投身革命爱国运动。】 岁月行走,或许我们已经看不见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的身影,也看不见硝烟弥漫中高高飘扬的旗帜。但时代转轮的指针已落在这一代青年身上,国家的命运即青年的命运、青年的命运即国家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责无旁贷。 【青年理应担负起家国重任】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但同样也是一个机遇与诱惑并存的时代。90后开始踏入社会,却也有一些青年人似乎看破红尘滚流,早已“累觉不爱”;阔步奔走的00后,也有人调侃着“矮穷丑”和“土肥圆”,艳羡着“高富帅”和“白富美”……社会也给一些青年群体贴上诸如“丧”、“佛系”等标签。 【反思当下,这是一个机遇与诱惑并存的时代。】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标题就是“永久奋斗”。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领导人引用了《永久奋斗》中的话语。他号召中国当代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奋斗,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青春短暂,奋斗就是爱国。 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长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长征七号火箭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5岁,担纲研发C919的中国商飞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0%以上……不管是在象牙塔里畅想未来的莘莘学子,还是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青年干部;无论是大街小巷穿行不息的快递小哥,还是驰骋广阔市场的老板,享受“最好时代”,把握“最关键时代”,青年的脚步始终与这个时代合拍同行、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事实再一次证明,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奋斗范式,没人垮掉、没有“佛系”,只有积极向上的进行时。 【事实论证,每一代青年都在奋斗与前行。】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唯有把自己深深嵌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方能在奋斗中成小我、利大家。新的时代的青年只有铭记那份跨越历史时空的初心,心中怀有大理想、大信仰,脚下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今天的青年与83年前的青年血肉相连,精神赓续。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征途,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都热切呼唤新的时代新青年的敢于担当、敢于作为。自南国北疆、去五湖四海,与寥廓山河同歌,和千秋伟业共舞,作为复兴一代的新青年,当以强国富民、民族复兴为己任,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热点话题时评集锦作文素材

热点话题时评集锦作文素材 论变革 1.我们的时代是空前巨大变革的时代,并且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使人感到许多变化来得异常突然。东欧巨变、苏联巨变,异常突然;全球化狂飙猛进,异常突然;各种根本技术的巨大突破,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的巨大突破,异常突然;特别是科学家宣布:从基因破译的进展可以预期,在2030年之前,人类就能够掌握控制衰老的基因,从而延长人类的寿命,实现长命千岁的愿望,这更使人感到异常突然。综观我们世界的种种巨变、突变,深感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100倍速、1000倍速、10000倍速的时代,进入今天的10年超过过去的10万年的时代。 2.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欲取得成功,必须与时代同步。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天则要说:识时代者为俊杰。一个有头脑的人,要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其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这方是智者之所为。假若对时代变迁视而不见,混混沌沌,必被时代抛弃。 3.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适者生存。只有相应地变化快,才能做适者。处在这个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十倍速时代,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变化得更快。

4.中国有一句古话:天不变,道亦不变。实际上,天在变,道亦在变。新世纪,新时代,科技、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剧变。 5.五百多年前,明朝有个叫万虎的人,把自己绑在47支火箭上,想飞上天去。他在一声巨响中被炸得粉身碎骨。当年嘲笑万虎粉身碎骨的凄惨结局的人,怎能想到今天我们能够飞上蓝天、征服太空? 6.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古代做不到的,并不代表当代做不到;昨天办不到的,明天就会变成现实。人类拿以前的不可能作为今天的不现实的愚昧的限制时,那等于自己在给自己制造一个最大的悲剧。 7.什么是革命?革命,是重大变革或根本变革。我们时代的重大变革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在一切领域都发生着空前的、全方位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美国人类学家约翰?普拉特早在60年代末就说过:当前变革之巨大犹如10次工业革命和基督教改革加在一起发生在一代人之内!几十年前就已如此,今天的变革之全面、深刻、巨大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用革命时代来命名,最能够把握我们时代最本质的特征。 8.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能,那就决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欲取得成功,必须与时代同步。

2018高考作文必备素材_新热点时评12篇

2018高考作文必备素材:**新热点时评12篇! 一:共享单车更需共治理 两会上,共享单车成为一个小热点。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表示,共享单车是模式创新,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共同努力,一定能发展好。从盈利模式与市场前景到传统自行车行业承受的冲击,从是否属于共享经济到文明用车与安全用车……共享单车火起来之后,可说是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点击标题下蓝色字:自主招生,关注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时评: 客观地讲,共享单车较好解决了城市交通**后一公里的问题。与过去多个城市推出的市政公共自行车相比,无桩的停放形式、即走即停的使用体验,成为共享单车流行的重要原因。然而,成也便捷,乱也便捷。车辆损毁、违规占道、私人侵占、单车押金去向不透明、单车企业运营管理不善……自去年11月以来,舆论所呈现的负面问题激增。没有确定法规约束下的任性行为、资本疯狂追逐下的无序竞争,“便捷”反而成了共享单车的问题。可见,共享单车还处于市场扩容的“青春期”,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公共管理,成为摆在各方面前的一道考题。 使用共享单车中的不文明现象不断见诸报端,一场有关“国民素质高低”的争论也随之而来。实际上,所谓的“低素质者”,只是在无规则规范、无法律约束状态下催生的“无监管人群”而已。简单以市民素质低来解释共享单车乱象频发,颇有以偏概全之嫌。虽然当下部分国民素质仍有待提升,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妨碍共享单车行业在规则规范指引下、在企业有力维护下、在社会共同监管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当前,全国多个城市市民响应“全国共享单车行业文明骑行倡议活动”,主动规范自身用车行为;多地媒体曝光违规使用单车案例,报道被拘留、被批评教育的违规典型,号召市民文明出行、规范用车;解救失联共享单车、举报各种违规行为的“单车猎人”,以“推动共享意识”为己任,在城市刮起一股“打猎风”,希望**终实现“无猎可打”。在社会各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整个社会正在营造爱护共享物品、文明骑行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民文明意识的觉醒,推动共享经济的更好发展。 有人说,共享单车是公共管理的显微镜,凸显了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等在面对新现象、新挑战时的短板。莫让新鲜事物无序发展,是各方所愿,自然也需要共同努力来解决。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准备了有关共享单车的议案提案,正是在凝聚共识,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相信有各方的共同努力,共享单车绝不会上演公地悲剧。 二:从"中国味道”感受文化自信 生活的乐趣可以有千万种,而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90后来说,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别样的色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与到中央电视台《中国味道》节目的制作,和许多像我一样热爱美食的同龄人一起,在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长河中追寻中华美食的踪迹,感受中国味道的传承。时评: 经典作品中的美食,是一道耐人寻味的存在。比如在《白鹿原》中,为什么新娘会做一手好面条,是给娘家“长脸”必需的本领?又比如《京华烟云》中,经历了那么多社会动荡和家庭变故的姚木兰,为什么还会有心思慢条斯理地花费一下午的时间,料理一道焖鸡榨菜蒸笋?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体现着生活智慧和生命尊严。而《中国味道》试图寻找一个崭新的充满烟火气息的温暖角度,感受经典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优雅和从容,领略千百年的寻常日子里,一茶一饭的生动气韵,在日用饮食之间带给人们强有力的文化归属感。 起初,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过多把注意力放在美食上。随着对文学作品的深入了解,我们慢慢感悟出经典的韵味。一本《京华烟云》,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写出了

2018年高考时评类作文素材二十篇

2018年高考时评类作文素材二十篇 【时事链接】: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 《战狼Ⅱ》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不论最终定格在什么数字,阳刚硬派的《战狼Ⅱ》已经刷新了产业高点,也将电影对“中国故事”的书写,放在了新的语境。 【时评】: 解码《战狼Ⅱ》,我们一定绕不过它经典动作类型片的视听语言。宏大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凌厉的剪辑、酣畅淋漓的动作设计,形成了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的工业水准。从为一个镜头连续跳海26次的执着,到坦克、飞机道具要求逼真的严格,都标注着《战狼Ⅱ》的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 也要看到,不论如何贴近一些国外动作片的外形,《战狼Ⅱ》塑造的依然是中国主旋律的魂。《战狼Ⅱ》塑造了冷锋这个非典型的中国军人形象,他铁血却不冷酷,重感情有情趣,他以自己的勇敢和智谋,阐释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价值。 尽管故事还可以完善,细节上也还可以打磨,但这部影片仍然用以上两点,切中观众的心弦,创造了票房奇迹。《战狼Ⅱ》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真实的世界好比汪洋大海,电影人借由镜头在大海中养鱼,这梦的内外连绵相通。如果说15年前,一部《英雄》以超过2亿元的票房,“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那么15年后的这个夏天,《战狼Ⅱ》如同又一颗探路石,测试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度,也再次验证了中国电影与观众、与时代一脉相连的命运。海外撤侨,曾经在现实中激起人们“亲吻大地”的感动,今天在银幕上一样引发观影热潮,说明生活在中国崛起的时代,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讲述。 诸如《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这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让我们感动与惊喜、震撼与仰望。在这个被命名为主旋律的影像世界里,有命运与时代的激烈冲撞,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追求,有以明丽的光芒照亮的人性角落;那些英雄们苦度长夜的智慧与坚韧,是我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永不迷失的石路,是我们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涉渡之舟。那些平凡英雄的命运轨迹,对美好的追求,对真与善的守护,对梦想的接力,无不回应着大时代的呼吸与脉动。 无论何时,人们对故事的需求都是不可餍足的,同时依然希望在大银幕上寻找感动与力量。美学家苏珊?桑塔格曾将电影比作一种“世界观”。这块大银幕,既是抚慰情感的心灵鸡汤,社会历史的万花筒,也是“铁盒子里的大使”,民族国家的面孔。归根到底,它既是艺术也是生活。从这个层面看,再宏大的价值,再宏阔的命题,如果失去了对当下生活的触摸,失去了对时代人心的描摹,也不过是脱离了土壤的花朵。而只有那些生长在大时代脉络上的故事,才能够真正直抵人心。

经典时评例文

明星代言的是与非 在商品经济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商家追逐的 目标。为了树立品牌,企业不惜重金,把橄榄枝纷纷抛向了明星。随之而来的 是明星广告代言的是是非非,这些值得人们深入地思考。 商家:利益与信誉,孰重孰轻 如今,品牌成了人们购物的导向。明星代言是商家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通过明星代言,商家获得了滚滚财源。但商家是否扪心自问一下:“明星代言真的能掩盖产品的质量问题吗?”当年晋商富甲天下,靠的是一个“信”字。如今,企业要做大做强,靠明星代言是不行的,靠的应是以“信”为中心的文化底蕴,是以“信”为保证的产品质量,是以“信”为光荣的良心。否则,像“三鹿”这样的大企业,以靠明星代言为手段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以获取金钱为目的,忽略了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坑害了消费者,夺取了无数婴幼儿的生命,终将害人害己,自取灭亡。可见,信誉重于泰山。 明星:身家是百姓给的,回馈给社会的是什么 明星靠代言获得豪宅、名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明星,就是生活在百姓的信任中。诚然,有很多明星本着自己的良心,给消费者一个正确的导向。但在其中,也不乏利欲熏心而不落马者。当年的蚁力神集团叱咤风云,产品品牌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赵本山等人。但明星代言在法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在集团欺骗饲养户被曝光的同时,赵本山等人也公开道歉,承诺退还所有代言费。但消费者要的仅仅是返款吗?业户上当受骗谁人负责?那“良心何在”的疑问,将永远横亘在明星心里,成为永远的道德拷问和良心的鞭挞。明星,你的代言,需要慎之又慎啊! 政府:让百姓用得舒心,吃得放心 在明星代言问题越来越多的今天,有更多的人声讨政府监督不力,惩罚力度不够。的确,我们的法规制度存在很多漏洞,但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不正体现政府保一方平安的魄力与决心吗?问责制的深入进行,不正展现了人民公仆的风采吗?只要我们给政府以希望与信心,政府一定会还给我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企业讲诚信和公信,明星讲良心和责任,政府讲监管和法律。给百姓以诚信和责任,看到的将不仅仅是财源滚滚,更是会心的微笑,民众的安康,社会的和谐;给公众以良心,听到的不仅仅是粉丝们山呼海啸的呐喊,更是心灵的沟通与公信;给人民以一个讲责任、讲法律和有作为的形象,将拥有更加宽广的胸怀。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是和谐的社会,人民将会幸福地生活,国家将是永远祥和与富裕,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阅卷感言】本文文体鲜明,符合规矩,讲究章法。 1.结构独具匠心。开篇直切主题,结合材料抛出问题。三个分论点直接对应明星代言问题的三个主要方面,思路严谨,层次分明,布局合理。

最新热点时评10篇

最新热点时评10篇 一 三入火海,救出多名邻居,自己被大面积烧伤,至今命悬一线。近日,38岁的河南男子王锋受到舆论关注。一周之内,社会各界共向其捐款超过221万元。5月26日,面对从各地持续汇来的捐款,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喊停了捐款: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潘品说,前来捐款的好心人中,有不少人自身经济并不宽裕。“既然我们的治疗费已经差不多了,就不要让大家的爱心浪费了。”(5月27日《新京报》) “喊停已够捐款”不能仅靠道德自觉 龙敏飞 “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捐款若有剩余,会捐出去”“我不希望大家的爱心被浪费”“已停掉网上捐款项目,将销银行卡”……这样的话语,出自受助者家人口中,的确令人感动。受助者需要帮助,但并不贪婪,也很有底线与准则,如果受助者都能像这样,愿意献出爱心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心,不是被骗了,也不是被挥霍了,而是实实在在地用在“爱心事业”上。 对于这次受助人的表态,网上也是好评一片。有人表示,这样的道德自觉,值得肯定,也值得更多的人学习与借鉴;也有人表示,呼吁“钱已够别捐了”的说法,也是一种慈善……从网上舆论来审视,对此事好评颇高。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底线之举,只不过由于之前一些受助者的素质不高,才显得如今这受助者的高尚。毕竟,不让“爱心流失”,应该是慈善的应有之义。 审视现实不难发现,在慈善方面,现实的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一些慈善机构的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令捐助者“很受伤”。此外,网上一些人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募捐,也没有得到严厉的惩戒,同样是对慈善的一种“伤害”。当然,还有一些人,没有骗捐,但收到的慈善款远远超过他们的需要,但他们也没有“退还”的意思,甚至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行为,在“捐赠者”看来,同样的不甚合适的,甚至是令人“心寒”的。 通过这些案例足以发现,慈善领域任何的一件小事,一旦处理不当,都可能让“爱心”受到损伤。而并不是每一次,受助者都能有足够的道德自觉,都能合理地进行善款的管理与分配。这就意味着,对善款的管理,应该有统一性的规范。可以说,无论是通过个人募捐还是机

人民时评精选

人民时评精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为奔跑的人喝彩(写作思路点评) 许丹旸徐汉雄湘语文9月5日 新闻背景 最近,一位60多岁的保洁大叔祝朝仕师傅火了。他20年里笔耕不辍,写了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并且已在网上发表,还有多篇中、短篇小说也已成型。同事称他为“扫地出身的小说家”。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祝朝仕自幼喜爱读书,喜欢写作。“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13岁那年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运粮》,把老师都惊动了,起初说我是抄来的……”祝师傅告诉记者,作文后来受到老师的夸奖,更是激发了他写作的热情。 “我最爱看的书是《红楼梦》,来来回回读过6遍,有些章节都能背下来。生活中一些人、一些事让我无法忘记,我就想也像曹雪芹一样要用笔记录下来。”说到为什么喜欢写作,祝师傅解释。 对此,你怎么看?如果要求你以此为背景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 最近,一位60多岁的保洁大叔祝师傅火了。他20年里笔耕不辍,写了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并且已在网上发表,还有多篇中、短篇小说也已成型。(言简意明,概括事由)保洁大叔写起小说来,而且坚持一二十年,这事新鲜。有人拿他与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那位“扫地僧”做比,说他是“隐藏在民间的高手”。很多网友点评说,“这个大叔有点厉害”“了不起”,纷纷对他表示佩服。(围绕话题,稍作详述,引用网友点评,也为下文议论做铺垫)是啊,文学价值且不论,这颗“诗和远方”的心难得。一般来说,青少年相对是容易痴迷文艺的年龄段。很多人试着写诗、写小说甚至写歌,都发生在这个阶段,因为少年正是浪漫的年纪,喜欢畅想云端的世界。年岁渐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柴米油盐酱醋茶,往往会替代琴棋书画诗酒花,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进入油腻状态,整天想着利害,是非都不愿辨别,何况审美这种“无用”之事?而从祝师傅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超越功利的心灵。(展开理性论述,有语言分寸感,运用对比论证,揭示其精神内涵:超越功利)除了超越功利,20年间笔耕不辍的坚持背后,有一股子振作的精神更让人动容。不沉溺于功利中的活法有很多。可是,祝师傅选择的是一条不大舒服的、需要费点劲的路。他写作过程中,怕用字措辞不准确,边查字典,边抄边改,反复好几遍才最终定稿。这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劲头,就是振作。(继续剖析其精神内涵:坚持不辍,振作精神)何为振作?振衣而起、有所作为之谓也,这是一种爬坡过坎、持续攀登的状态。翻过辛苦、孤独、不舒服的山岭后,才能看到曙光,见到迷人风景。这种提着一口气、走出舒适区的人生态度,挺值得我们学习的。振作的精神有利于超越功利的束缚,超越功利的信念有利于激发振作的精神。二者相辅相成,更让人从中体会到一份生命的律动和精彩。(将两个精神内涵“超越功利”“坚持振作”结合起来,分析二元关系)生命的精彩在于有梦想,愿意仰望星空。同时,朝着梦想而努力,“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这个朝着梦想、披荆斩棘的过程,比结果还要动人。想活出精彩,活出意义,不妨一试。(收束全文做总结,且提出呼吁——“不妨一试”。)

2019精选教育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时评5篇.doc

2019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时评5篇《宁海路75号》:这首“机关民谣”,为你提供大时代的坚守 范本 [ 热点回顾] 最近两天,网上一首MV《宁海路75号》火了。这首反映我国法官工作状态、被称作“机关民谣”的作品,在短时间内击中众多网友的心弦,迅速走红网络。让大家想不到的是,歌词动人、旋律优美的《宁海路75号》出自江苏高院两位法官之手。词作者赵俊是江苏高院的审判员,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网上大名鼎鼎的“桂公梓”,曲作者是江苏高院执行局综合协调处处长朱嵘。 [ 素材聚焦] 青春梦想令人“泪目” 5月18日,江苏高院微信公众号推出MV《宁海路75号》。不仅歌词打动人,连推荐语也令人动容: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不凋零的花。当80后也开始成为中年大叔,青春似乎正渐行渐远,看着自己日渐隆起的小腹,节节败退的发际线,是否还记得我们年轻时的梦想。宁海路75号是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所在地,这里,见证了新中国法治成长,凝结着几代法院人的美好回忆。江苏高院两位法官作词作曲,用一首歌的时间将这些美好唱给你听。青春和年岁无关,与理想和奋斗相连!” [ 人物聚焦] 5月19日,江苏高院在微信公众号上介绍了这首网红作品的创作者,“作词者赵俊就是大名鼎鼎的‘桂公梓’,作曲朱嵘是我院执行局的一名法官。”两位法官做出如此有才情的作品,不少人颇感意外。在普通人的印象中,法官是严肃、理性、不苟言笑的。没想到法官竟然会作词、谱曲,创作出这样温情脉脉的作品。 词作者:赵俊 赵俊这个名字,你可能觉得陌生,但说起“桂公梓”这个名字,很多人就知道了。“桂公梓”是赵俊的网名,他曾用这个网名出版过反映法官生存状况的长篇小说《决不妥协》,还写过科幻短篇小说《金陵十二区》,并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一举成名。 曲作者:朱嵘 “我201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法院工作,直到现在。”朱嵘说,当年他在苏州大学法学院读书时组过乐队。毕业后,忙碌的工作使他不得不远离爱好,“当年的文艺小青年已到中年”。 朱嵘为这首歌词谱了曲,“当中倾注了感情”。他说,在法院工作近20年间,体味到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不变的是对这份职业

精选时评

《人民日报》精选时评 【目录】 1. 寒门多出贤 2.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 3. 受的委屈,可养格局 4. 成长是与自我的格斗 5. “榜样”是用来超越的 6. 因为阅读而平视世界 7.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8. “第二”的价值 9. “这条小鱼在乎!” 10. “网络劫持”式的转载当休矣 摘自: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2015----2018

1. 寒门多出贤 张保振 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的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更引起人们关注。窃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250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72人。这72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72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生活,同样会成为人们的老师。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不爽,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最新10篇时评文汇编

最新10篇时评文汇编,篇篇值得学习借鉴! “最大小学”,背负了多少误解与执念 作者:然玉 湖北武汉市邾城街是新洲区城关所在,1905年建校的邾城街第一小学,是新洲区唯一一所百年老校。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镇,这所小学被4331名学生挤成了武汉市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小学,大大超过学校承受的3000人极限。虽然学校语数外三科成绩在全区小学经常名列第一,但师生们还是被“挤”的难受。校长告诉记者,学校超载引发系列管理难题,最平常不过的校园生活如做操、放学、上厕所皆成安全风险点,学校压力非常大。(4月27日《楚天都市报》) 尽管见多了各种各样的“超级中学”,如邾城街第一小学这般的“超级小学”还是不免让人感到新奇。因其整体规模巨大、应试成绩优异,将之称为“超级小学”着实可说名副其实。而从另一方面说,所谓“超级小学”显然也存在着种种“超级麻烦”。比如说,基础硬件严重短缺,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师生生活环境恶劣等等……超负荷运行的邾城街第一小学,在相当长时间内,已经处于一种高度紧张、苦苦挣扎的状态。而它所背负的,乃是教育资源错置的必然代价。 根据相关负责人的介绍,邾城街第一小学之所以会形成如今的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量务工或买房的外来人员将子女送来入学”。并且,由于不少农村家长认定城里小学“更胜一筹”,他们甚至不惜投靠亲友、住群租房也要把孩子送进邾城街第一小学。很显然,在这些人看来,邾城街第一小学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名校”,并且是可以期许、可以触及的“名校”。诸如此类的逻辑,其实和大多数城里家长“买学区房,送孩子读名校”的想法并无区别。 而令人尴尬的是,这些农村家长看似“偏知偏信”的思维方式,却很可能是有道理的。至少从考试成绩上来说,邾城街第一小学经常性名列全区前茅,这相较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可说是“优势明显”。而且,随着邾城街第一小学不断“坐大”,其在不经意间也产生了某种强烈的聚合力。越来越多的生源,越来越多的优质师资,越来越多的公共投入汇集于此。过往常见于“超级中学”的马太效应,如今竟也过早地在某些小学身上若隐若现。 “体量大的学校会越来越大”,这似乎是一贯适用的规律。之所以如此,固然与老生常谈的所谓“教育资源失衡”有关,但除此以外,我们或许还应该关注所谓中国式家长的独特心态:他们普遍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且总是将“择校”视作教育投入的主要方式。在这一前提下,那些“考得好”的学校被一步步神话,继而一步步备受追捧……当“教育”如此轻率地被简化为将孩子送进一所成绩好的学校,造成种种不可预知的后果,必然是大概率事件。 严重“超载”、风险重重的邾城街第一小学,再一次提示主管部门,教育配套必须跟上城市化的进程。而对于那些焦虑的、执着的家长们来说,通过此事他们也应该意识到一点:当个体基于理性判断所作出的“最优决策”,其最终所合流成的整体性后果,却很可能是事与愿违的。毕竟,关于子女教育,从没有一种绝对适用的样本模板,包括愈演愈烈的“择校”迷信实则都该重新审视才是。 学校不该成校园霸凌的纵容者 作者:张立 据山东电视台报道,济南市回民中学高三女生小薇,被同班男生打成休克。更让人气愤的是,学校不但没有把事情第一时间告诉家长,反而警告被打女生,如果跟家人说了,就记处分。(4月27日山东电视台) 济南市回民中学发生的这起校园霸凌案,在校园霸凌频发生的当下,并不是一个突出的案例。但其特殊并令人气愤的原因则在于,学校不但不及时给予解决,还警告威胁被打学生,

高考作文必备素材热点时评篇

2017高考作文必备素材:最新热点时评12篇 一、共享单车更需共治 两会上,共享单车成为一个小热点。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表示,共享单车是模式创新,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共同努力,一定能发展好。从盈利模式与市场前景到传统自行车行业承受的冲击,从是否属于共享经济到文明用车与安全用车……共享单车火起来之后,可说是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 【时评】 客观地讲,共享单车较好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与过去多个城市推出的市政公共自行车相比,无桩的停放形式、即走即停的使用体验,成为共享单车流行的重要原因。然而,成也便捷,乱也便捷。车辆损毁、违规占道、私人侵占、单车押金去向不透明、单车企业运营管理不善……自去年11月以来,舆论所呈现的负面问题激增。没有确定法规约束下的任性行为、资本疯狂追逐下的无序竞争,“便捷”反而成了共享单车的问题。可见,共享单车还处于市场扩容的“青春期”,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公共管理,成为摆在各方面前的一道考题。 使用共享单车中的不文明现象不断见诸报端,一场有关“国民素质高低”的争论也随之而来。实际上,所谓的“低素质者”,只是在无规则规范、无法律约束状态下催生的“无监管人群”而已。简单以市民素质低来解释共享单车乱象频发,颇有以偏概全之嫌。虽然当下部分国民素质仍有待提升,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这并不妨碍共享单车行业在规则规范指引下、在企业有力维护下、在社会共同监管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当前,全国多个城市市民响应“全国共享单车行业文明骑行倡议活动”,主动规范自身用车行为;多地媒体曝光违规使用单车案例,报道被拘留、被批评教育的违规典型,号召市民文明出行、规范用车;解救失联共享单车、举报各种违规行为的“单车猎人”,以“推动共享意识”为己任,在城市刮起一股“打猎风”,希望最终实现“无猎可打”。在社会各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整个社会正在营造爱护共享物品、文明骑行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民文明意识的觉醒,推动共享经济的更好发展。 有人说,共享单车是公共管理的显微镜,凸显了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等在面对新现象、新挑战时的短板。莫让新鲜事物无序发展,是各方所愿,自然也需要共同努力来解决。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准备了有关共享单车的议案提案,正是在凝聚共识,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相信有各方的共同努力,共享单车绝不会上演公地悲剧。 二、从“中国的味道”感受中国文化自信 生活的乐趣可以有千万种,而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90后来说,美食是生命中一抹别样的色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与到中央电视台《中国味道》节目的制作,和许多像我一样热爱美食的同龄人一起,在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长河中追寻中华美食的踪迹,感受中国味道的传承。 【时评】 经典作品中的美食,是一道耐人寻味的存在。比如在《白鹿原》中,为什么新娘会做一手好面条,是给娘家“长脸”必需的本领?又比如《京华烟云》中,经历了那么多社会动荡和家庭变故的姚木兰,为什么还会有心思慢条斯理地花费一下午的时间,料理一道焖鸡榨菜蒸笋?对于中国人来说,吃饭不仅是为了果腹,也是一种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