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从0到2之间是多少?2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0到5之间是几厘米?0到10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

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5、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

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7、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2厘米里有

2个1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详细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详细知识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1 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2.2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2.3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4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5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2.6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7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1、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 连加、连减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将根据《教学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计划》,认真抓好数学教学工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如:学会并比较熟练的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能认识人民币并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物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初步了解除法的意义会用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等等。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差,作业完不成,学习习惯差造成了成绩较差的现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二、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有热情,具备这样的前提,学生才能把知识学好。本学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下载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

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很多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效果极好。 三、课堂上“精讲多练” 加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及时做练习册 完成一小节的内容就及时做练习册,本学期练习册基本是在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对练习册即时讲解,及时发现问题,即时解决,反复训练,直到吃透弄懂为止。 五、认真批改作业 每次布置作业都非常用心,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注重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一统一长度单位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猜谜”是学生喜欢的非常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猜信封中装着什么笔,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笔的长度”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猜的过程是思维和空间观念发展的过程。 2.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

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线段 一课时 教学反思 1.在讲解线段的认识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使其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2.线段是几何的初步知识,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我们采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并且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4解决问题 一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易错题集锦 集锦一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把()对齐,从()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向()位进1;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应向()位退1。 2、判断:计算加减法时,是从高位算起最方便。(对错) 3、姐姐今年31岁,妹妹今年19岁,再过10年,姐姐和妹妹的年龄相差()岁。 4、计算7×8-7时,可用乘法口诀()求得数。 5、一支钢笔8元,妈妈买了4支,还剩18元,妈妈带了多少钱?() 6、从一个点,用尺子向()的方向,画()条笔直的线,能画成一个()。 7、()大格=()小格 8、时针走一大格是(),走5小格是();分针走1大格是(),走1小格是()。 9、6×7读作(),表示()个()相加的和是()。计算时所用的口诀是() 二、 = 或= 2、

= 3、相同数相加可以用()计算;四只兔子有()条腿 任何一句乘法口诀都可以写两个乘法算式(对错) 4、动物园售票处,成人票6元,儿童票3元,小兰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一共用多少钱?() 画表示4×3 6×2 三、 1、2×7改写成加法算式是()。 2、两个数的积一定大于两个数的和(对错) 3、两个乘数都是8,积是()。 4、3个8相加,和是(),3与9的和() 5、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4,乘法算式是()。 6、7和9的和是(),7个9的和() 7、4+4+4+4+3可以改写成算式()或() 5+5+5+4可以改写成()或() 8、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5,积是(),6个9相加,和是()。 9、三七二十一,乘法算式()和() 10、积是28的算式是()11、一只猴子4条腿,6只猴子()条腿。 11、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级分析 执教的班级共有51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 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自己理解的环节,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一、设计形象、直观、有效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现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好的课件往往能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掌握知识。所以,教学开始,我利用关于闹钟的谜语引出学生熟悉的钟表,并出示钟面,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内容,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回顾旧知的这一环节,内容过多,导致本节课有点拖堂。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又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在这一环节中,我是考虑到学生对于“几时过”这一知识点时,我设计了“几时多一些”的知

识让学生去理解,但是这一部分中,由于本身自己没有钻研教材,语言上比较随便,把这一部分讲的有点含糊。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知识,但有的知识光靠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反复机械地回答问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学中,我明白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应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少的现象。这节课中,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看看、说说、做做。比如:我组织了拨钟活动,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拨动钟面。在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进一步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一部分学生用学具的活动设计的有些少,学生的学具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 但是,虽然我设计有拨钟这一活动,但是拨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都是老师说学生拨,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间相互合作: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钟,或者一个人拨钟,另一个人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节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课中教师应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这要求教师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练,引导要清楚明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精选100题(答案版)

同学们,喜欢迎接挑战吗?现在,就请你以最快乐的心情轻松自信地迎接挑战,认真完成每道题,老师相信你能行!加油哦! 1、16与14的和是(),再减去20,结果得()。 2、85比91少(),比62多8的数是()。 3、按规律填数。 ⑴ 9 ,11 ,13 ,15 ,(),(),()。 ⑵ 34 ,30 ,26 ,22 ,(),(),()。 4、小明有19块糖,小星的糖比小明多,小红的糖比小明少。小星最少有()块糖,小红最多有()块糖。 5、第一行:△△△△△△△ 第二行:△△△△△△△△△△△△△ 第一行添上()个△,就和第二行同样多。 第二行拿走()个△,就和第一行同样多。 从第二行拿()个△到第一行,两行△就同样多。 6、数一数,填一填。 ()边形()边形()边形 7、妈妈买了20块糖,红红先吃了4块,还剩()块,又吃了9块,还剩()。 8、兰兰有8张邮票,明明有12张邮票,兰兰比明明少()张,明明给兰兰()张,两人就同样多了。

9如图,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图形是()边 10、得数比60大的算式是()。 A. 70-20+35 B. 45-25+35 C.42+30-27 11、比64少18的数是()。 A.82 B.46 C.73 12、下面的图形中,不是四边形的是()。 13、右图中有()个四边形。 A.4 B.5 C.9 14、直接写得数 30+5=28-22=90+6= 16-6= 78-70=66-6=45+5=78-6= 96+4=47+20= 15、列竖式计算 23+47-39= 85-18-29= 45+17+35= 76—28+44= 40+7—28= 36+36—50= 16、把下面图形分成2个四边形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人教版 本学期将根据〈〈教学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计划》,认真抓好数学教学工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如:学会并比较熟练的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认识人民币并正确使用人民币购买物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初步了解除法的意义会用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等等。但是也有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差,作业完不成,学习习惯差造成了成绩较差的现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二、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有热情,具备这样的前提,学生才能把知识学好。 本学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下载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很多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效果极好。 三、课堂上精讲多练” 加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及时做x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班级姓名 【长度单位】课本第2页到第10页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和()。 2、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可以用“cm”表示,()可以用“m”表示。 3、测量物体长度时:一般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1米=100厘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作一条()。黑板边、桌子边、书边也可以看成()。线段是()的,可以量出长度;线段有()个端点。 6、画线段:例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一般应从尺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厘米的地方,别忘记画上端点、标上长度。 7、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的宽大约1厘米。 8、课桌宽60()黑板长约4() 跳绳长2()数学书长26() 房间高约3()教室门高2() 麻雀的脚印长约1()篮球场长28() 旗杆高13()大树高约6()补:小明的身高是1()25(),也可以说是12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课本第11页到第37页 1、用竖式计算(也叫笔算)时应该注意:①相同()要对齐; ②从()算起;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14页和第19页 ③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2、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课本第27、28页) 3、解决问题: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课本第23、24页) 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按顺序解决两个问题。(课本第32页)注:本单元的课本上的解决问题都很经典,请认真复习。 【角的初步认识】课本第38页到第45页 1、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标出下图角的各部分名称。 2、比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大小有关。 3、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4、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上的直角比一比。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5、画直角:①画顶点和一条边;②用三角尺画出另一条边;③标上直角符号(如图所示) 6、锐角、直角和钝角 7、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 8*、数角:先标出(数出)基本角,再数由两个基本角组成的角,接着数三个基本角组成的角,以此类推,最后全部加起来。 () () () 直角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科目数学 班级二(1)班 任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

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 我担任二年级三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由于二年级是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因此,我针对本班学生好动、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行为习惯差等实际情况和好胜心强的特点,对症下药,采取多鼓励,常激励的教学手段,以此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主动改正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创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加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班上有些学生,上课时积极发言,动口动手动脑,学得轻松愉快,(他们的成绩也很好)。而有些学生,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偏后,针对这样参差不齐的学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让他们都有作为,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2、认真备课,精讲精练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努力完成教学要求。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每一节课都是经过认真构思和计划的。教

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因此在上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掌握本册的教学目标、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从基础抓起,平时就要盯牢。取得进步就要表扬。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认真听讲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的!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一学期的工作伴随着新年脚步的到来,即将接近尾声。本学期本人任教的是二年级班的数学,在这一学期的教与学中,伴随着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忙碌中有收获,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本学期的点滴感受总结如下:一、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常规,就是习以为常的规定,应该说是我们工作的最低要求。“只有超越常规,工作才有可能主动创新”——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一、《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工作伴随着新年脚步的到来,即将接近尾声。本学期本人任教的是二年级班的数学,在这一学期的教与学中,伴随着有成功也有失败,在忙碌中有收获,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本学期的点滴感受总结如下: 一、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常规,就是习以为常的规定,应该说是我们工作的最低要求。“只有超越常规,工作才有可能主动创新”——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备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每一节课,为了备好课,要求自己首先做到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并做到:通过本节课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哪些是重点、难点,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其次了解学生,每上新课前都要明确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学习情况,因为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2、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学生的错题要求及时更正,并进行相应的辅导。 二、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观念影响行动,行动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一年级也有过这方面的培养,但是毕竟太小很多的学生还一点也不懂事。在这学期我就特别注重他们这些习惯的培养: 1、认真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有错自觉改正的习惯。 2、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习惯。 3、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4、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倒减。无退位。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

纠正错误,在纠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 《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2014-2015年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人教版2014-2015年度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36分) 1、78厘米+22 厘米=( )厘米=( )米 ( )小时=60分 2、6个3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 ),这个式子读作( )。 3、在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 )× 3 < 27 ( )<5×7 4、在算式2×8=16中,2和8是( ),积是( )。 5、在( )里填上“米”或“厘米”。 小明身高132( ) 小花身高1( )32( ) 6、一个 要9元, 买7个要( )元。列式是( ),口诀是( ) 7、一把三角板上有( )个直角。长方形有( )个直角。 8、在○里填上 “<、>、=”或“+、-、×” 9+56○64 36○73-37 9×7○65 1小时○65分钟 20○4=16 4 ○ 9=36 0 ○9=9 0 ○ 9=0 10、 小刀长( )厘米 蜡笔长( )厘米 11、用 这三张卡片能组成( )个两位数。 12、7+7+7+7+7=( )×( ); 4×4-4 =( )×( ); 13、把口诀补充完整,并写出乘法算式。 ( )二十四 ( )二十四 14. ( : )也可以表示成( )。过20分钟是( ) 。 . 二、选择题(3分) 1、小明有50元钱,买故事书花了28元,他还剩( )元。 A 、22 B 、30 C 、20 2、5+5+5+4,不可以改写成算式( )。

A、5×4 B、5×3+4 C、4×5-1 3、3个好朋友见面互相握手一次,共要握手()次。 A、3次 B、4次 C、6次 三、判断(4分) 1、9个4相加的和是13。() 2、小强身高大约是137厘米。() 3、1米和100厘米一样长。() 4、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黑板上的直角是不一样大的。() 四、我会连(6分) 小芳 下面图形是谁看到的,请你连一连。 2.小华吃完饭前做作业,后去看电影,他9点50吃饭。 做作业看电影吃饭 9:50 10:20 8:30 五、计算(22分) 1、口算(6分) 64-18= 36+24= 5+35= 0×76×7= 3×9= 6×7+24= 8×(71 - 66)= 30-(19+6)= 2、用竖式计算。(12分) 80-57= 69+16= 73-38= 36+46-58= 80-32-37= 62-34+57=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 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31人,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3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81%。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 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 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 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四、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学会运用所学单位测量生活的物体,并解决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 法口诀求商。 3.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 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 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4.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 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 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