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

略论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
略论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

略论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

摘要

自由是人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追求自由也是庄子哲学中反复申述的一个哲学命题。追求绝对自由是庄子自由观的主要内涵,历来有贬低庄子绝对自由的倾向,认为这种自由虚无缥缈,异想天开,没有多大价值,我认为庄子的这种自由逍遥无拘、汪洋恣肆,对我们反省人生、澄明心境,认识社会有启迪、引导作用。

庄子是个悲观主义者,“福轻乎羽,莫之知载; 祸重于地,莫之知避。”庄子生活的时代,“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下层人民生活艰难,饱受压迫。庄子对当时社会现实极端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想逃避又不能做到,无地彷徨。庄子看到身外之物对人的奴役,人已不堪重负,人类受自然规律与社会规范的制约, 不可避免要面对生老病死、同类倾轧等令人痛苦不安的人生问题。于是庄子提出解脱之道,最重要的莫过于追求绝对的人生自由,以达到无待的自由境地,以期“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关键词:绝对自由庄子人生

悲剧人生对自由的渴求(庄子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齐物论》)

庄子不仅悲观,甚至厌世。人人都在疲于奔命,为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丧失自我,失却本真,有的身不由己。后世有“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悲叹。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之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知北游》)

人生就是负累、痛苦,人自出生就有各种需求,人的欲求不曾停止,肉体受到摧残,精神也不能安宁。人劳碌奔波、痛苦挣扎,身为形役,心为物累,这样的生活是意义贫乏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人生。

人生短暂,亦属可悲。人把生死当作一件大事,不能超脱,因此常怀忧虑,甚至恐惧,成了抹不去的阴影。

苦难到自由的解救之道

庄子的人生观首先立足于解决人的生存困境,企图帮助人类摆脱现时社会困境和最终生命困境。这是从苦难中寻求解脱之道。庄子鄙弃世俗道德,要摧毁已有的价值体系,不认可世俗社会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而热切向往逍遥自适的境界,追求绝对自由。

为了消解人生苦痛,庄子有一套处世办法:

1、齐同是非,齐同死生

庄子取消了一切事物的区别,消弭了人类认识上的差异,推导出死生一如, 是非平齐, 万物通一的结论, 这样人生遭际再困苦, 内心都不会感到痛苦。既然一切是非成败, 宠辱尊卑都是相同的, 那人的名利之欲显然是多余的, 只会徒增人世纷争。庄子进而主张去欲, 使内心远离人间纷争而获得自由。

人贵珍奇难得之货,故常争夺,人受物欲煎熬,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

观之,自贵而相贱”。贵贱美丑皆为人主观强加的,“以道观之”,则物与物并无差别。人常常“自贵而相贱”,蜩与学鸠笑大鹏,皆因不懂得“道”。

山木不材,终其天年;雁不能鸣,招致杀身,人想要保身,必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然而庄子仍觉得“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仍不能“免乎累”。无论材与不材,皆不能只受福而不受祸。只有“乘道德而浮游”,“物物而不物于物”,对一切皆为主动而不为被动。才能“免乎累”。

“吾生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与局限性,故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实属常情,但是这样的常情并不能帮助人求得解脱,人需要齐同万物之思。

生老病死, 不随人意,自然之道。《大宗师》篇中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死生亦大矣。生死之惑,是哲学探讨的重大问题。迄今为止, 死亡是人不可逃脱、无法战胜的命运。哲学乃是要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孔子没有直面死亡, “未知生, 焉知死”, 儒家注重现世的、在世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实践。至于死亡, 与现实人生关系不大, 他们是不愿意深究的。但对庄子而言,他追求的是绝对自由, 而死亡无疑是个体自由的最大限制, 因此, 他不能回避生与死的问题。在庄子看来,死为生之天然的结果,人面对生死,首先要从认识上超越生死对立,明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齐同生死的道理;进而要从实践上超越生死,做到“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大宗师》);再进一步还要把死看作人的“归本归真”,看作人的彻底解放。这样,就可以生时不乐,死时不忧,倏然而来,倏然而去,对生死问题能有一种彻底的达观态度。

人生的过程其实也就是“道”的自我展现过程。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执着于生命,而对死亡怀着深深的恐惧,就是因为人们未能体会出自己生命的本质,未能认识到生命其实就是道的体现。

庄子认为,以“道”观之,人的生命不过是构成“道”的无穷变化系列的一个环节。任何事物的存在在本原上都是永恒的,无所谓生死、成毁,生只是造物的假借,从而将生死差别泯灭,存亡为一,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从“道”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将人的生死过程归依于“道”的生成运动,就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进而领悟生命的真实意义。人就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而获得绝对自由。人要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不仅要摆脱一切外界条件的束缚, 而且要摆脱自己肉体的束缚, 他认为人死了, 摆脱了形体的束缚和牵绊, 精神和道和在一起, 像道一样无所不在地“逍遥”, 永恒不灭。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庄子将死,弟子想厚葬他,他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矶,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恐乌鸢之食夫子”.庄子则回答:“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蟠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这里生动体现了庄子对生死大限进行超越的一种坦然、旷达的态度。庄子通过“以道观之”,而将有限的生命“与道合一”。在这里庄子看到的是“道”的永恒。

2、安时处顺,顺乎天命

天命不是人能改变的,庄子于是采取顺从自然,无所作为的态度。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养生主》)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

做到“安时而处顺”,“无情”,才能哀乐不能入,才能好恶不“内伤其身”,也不妄为,给自然本性强加什么。不要有喜怒哀乐的起起伏伏,才是德性修养的追求。

“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大宗师》)人生在世,常常“事与我而相违”,人心虽有美好愿望,却不能事事如愿,况且有许多不知原因的必然性,庄子皆归之为天命。

尽管事物变化, 命运无常, 心灵始终保持平和,安逸自得, 不失怡悦。对于困在陆地上的

鱼, 相濡以沫、挣扎求生的情状, 庄子也只发出“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感慨。个体的自我挣扎、与命运抗争的做法, 在庄子看来, 是违背自然之道的。庄子认为“其( 事物) 分也, 成也; 其成也, 毁也。凡物无成与毁, 復通为一”,一切事物从通体来看没有完成和毁坏。庄子的解释虽然不合今人的目光,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可以理解的。庄子对命的解释是服务于其绝对自由的。没有“命”的抚慰,人是难以从各种不如意中解脱的,遑论对绝对的自由的追求。

3、心如死灰,哀乐不入

世间诸多烦恼,皆因心动,感官的欲求,是人的一大负重。庄子主张人应该“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不妄想,不妄为,处于麻木无知状态,“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忘掉肉体,放弃对机巧知识的追求。在知识方面,取消一切分别,而至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生活的动机失去了, 生存的实践性也被取消了, 人生在自我放逐中循入虚无。庄子在追求他的自由的同时, 人为地抑制以至消除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欲念, 否定了人的主观意志, 也牺牲了主体的实践。麻木无知的不动心固然是消极的,但它是建立在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自信与认真之上的。庄子相信,经由此道,人可以断绝欲念对人的拖累和牵制,人才能身轻如燕,自在闲适。

庄子认为,哀乐之情与利害之欲一方面为人之本性固有,另一方面人又不能免却,即“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于是,情欲是人的精神自由的沉重锁链,此乃来自自我的人生困境。名利竞逐、趋乐避苦,看似符合人之本性,实际是自缚手脚,让人不能逍遥。庄子虽然饱受贫困之苦,身居陋巷,常常食不果腹,受人讥嘲,但却拒楚威王宰相之聘,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认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庚桑楚》)庄子此说自然是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的。庄子主张超脱世俗道德与情感,“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齐物论》)。而对于如何才能摆脱情与欲的限制,庄子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本性的真正理解,达到“喜怒哀乐不入胸次”,顺乎自然,内心深处不为情欲所动,不为外物所扰,即“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世间》),“外化而内不化”,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平和。所以,除了自己的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以外,《庄子》里还谈到如下一则故事:老子死后,他的朋友秦失来吊唁,只是随众人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并解释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也”(《养生主》)。可见,在庄子看来,人只要理解了自然的本性,进而顺应自然,就可以削弱感情,消解情欲,亦可超越情欲的限制。

4、做无所待之游

虽然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仍需借助风;列子“御风而行”,半月而返,无风则不得行,故其逍遥非无所待。推之世上之常人,必先有富贵而后快乐,或名誉或感官刺激,然而这都是极狭隘短暂和受限制的,都不是真正的自由。即使纵情山水,放浪形骸,不拘于世俗礼义规范,仍不免受限于形体、环境。庄子认为的绝对自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顺应和驾驭自然界复杂变化之规律,遨游四海,无须任何外在条件。这种绝对自由是人所不能达到的。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任情适性,求得自我生命的自由发展,摆脱、超越外在的客体存在和内在的各种对人的束缚和羁绊,发挥自我,认识自我,做无所待之游,以达到精神上的最大自由。

绝对自由的困境

庄子认为,这一境界只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能实现。所谓“无名”就是要消除求取名声的欲望,寄心于万物之外,不“以天下为事”,“物物而不物于物”;所谓“无功”就是要消除人们求取功利的贪欲,即不“以物为事”,也即无为;而所谓“无己”,是在“无名”、“无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忘掉自己形体的存在,从而把精神从“物累”当中彻底解放出来,达到“吾丧我”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这样,人才可从一切“俗累”之中摆脱,获得心灵上的完全“自由”。果如是,“则胡可得而累邪”?

承担庄子自由理想的是“无己”人格。“无己”人格在实现过程中践行“无为”原则,同时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在庄子那里,自由人格是一个从“无名”、“无功”到“无己”的实现过程,它是一个境界提升的过程,它表现为逐步摆脱人为、不断趋近本性,最终实现绝对完美的人格形象,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的过程。

绝对自由以其自身追求高远和超越性令世人望而生畏,就连理解他也是困难的。无所待之游更像是庄子个人的理想梦境,庄子本人向来认为“以天下为混浊,不可与庄语”(《天下》),这不是“大同”之梦。庄子在自由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世人望尘莫及。

三、追求绝对自由的现实意义

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其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庄子的绝对自由并非教人征服自然, 而是要人去欲、安化、忘我、顺应自然而达至七情俱灭的“撄宁”境界。庄子对逍遥游的追求大胆而热烈、执着而又飘逸,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寻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为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种种压迫与物欲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指明了方向;另外,庄子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批判,不仅有助于人们开阔胸怀、拓宽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消融苦闷,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从而形成逆境中的稳定心态的途径。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从来就相互矛盾。庄子对精神世界的积极追求,对于我们反省自身,反观现实,体察社会弊病,戒除内心焦躁是极具指导意义的。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的心灵空间的发掘之上的。强调了人处于困境之中保持心灵的安宁,追求精神自由的意义和作用。总之,庄子虽然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但其人生哲学的精神价值却并未消失,我们应该也可以从中吸取有用的成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人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服务。

庄子的“无所待”之游并不是不受条件的制约, 而是主观上通过齐物和齐、物论, 泯灭了人生中积极面和消极面的区别, 而使人对于不利的处境和自身的局限心安理得, 心灵始终保持宁静, 因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主观心理上丝毫不起作用; 另一方面是把人引向去除欲望, 顺应自然的道路, 人的欲望减至为零, 一切行为服从客观规律。事实上, 就是满足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生存, 没有任何欲念要去打破客观条件的制约来改变现状, 那自然不会遭遇因此而来的失败和挫折, 以致在心理上造成不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幻觉。他对理想人格的界设、追求仅仅停留于人的主观精神领域,只求自我内心精神的逍遥自由,而对身外世界毫无作为,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这样,他所界设的理想人格实质上只能是一种虚构.他对绝对自由的追求也实质上不过是一种避世主义的自我精神安慰。这无疑是以“超越”为宗旨的庄子哲学所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认识到庄子绝对自由的局限,就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而不是照单全收,不顾实际。

庄子生活的时代, 当权者出于私欲肆意杀戮, 百姓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人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生存和发展的自由, 根本不可能。庄子因此精心构筑了一座象牙塔以通向他所向往的绝对自由。这座象征幻觉自由的象牙塔也就成为了历代文人在失意时寻求精神慰藉的灵魂歇息之所。即便是现代社会,一样可以从中找到滋养心灵的阳光雨露。

庄子自由观

第6卷第1期200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6No.1Mar.2006 收稿日期:20051021 作者简介:万勇华(1977—),男,安徽巢湖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04级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①笔者所有引文出自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以下只列篇名。 庄子自由观论析 万勇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062) 摘 要: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庄子立足于现实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基于这一理想,庄子提出了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精神自由的途径,从而为后人追求自由指明了一条道路。关键词: 自由;命;心斋;坐忘;见独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6)01 0036 05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的探讨立足于人生的种种困境,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终归宿。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的实质,而安命论、齐物论、体道论则是三种超越人生困境、实现逍遥游的途径,四者共同构成了庄子自由观的基本框架。笔者试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自由观,以求教于方家。 一、逍遥游———庄子自由的实质 庄子哲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但其根本宗旨在于超越必然而实现自由,这是不成问题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自 由问题的思想家。《庄子?逍遥游》① 就是他讲精 神自由的名篇。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郑风?清人》,“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此外,《离骚》中有“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礼记?檀弓上》亦载:“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乎门。”这些逍遥的意思都是无所事事地闲逛,类似今天讲的“散步”、“闲走”。庄子所说的逍遥之意不同于此。 《逍遥游》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云:“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达生》也说:“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可见,庄子所说的逍遥并不是形体上的逍遥,而是想像中的纯精神性的逍遥,其含义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精神自由。 在《庄子》中,与逍遥意义相当、使用更为频繁的是“游”字。据统计,《庄子》一书中“游”字出现一百多次。庄子所关注的“游”,不是通常所说的在“具体时空”中的“游玩”,也不是一般地同具体对象进行“交游”。他所谓“游”有其特殊的内容和形式。就形式而言,大都采用“游心乎某某”或“游乎某某”、“游于某某”、“游某某”的结构;就内容来说,它(“游”)既有“时空”上的所指,又有“主客体”上的所指。前者(“时空”上的所指)的例子很多,如“游心乎无穷”、“游方之外……游方之内”、“游无人之野”、“游无极之野”、“游于六合之内”、“游于天地”、“游于大莫之国”、“游乎尘垢之外”、“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游乎无何有之宫”等,这些“游”,从形式上看都具有“时空”上的意义,但是, — 63—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目录 (一 )关于人的自由之说 1、自由之解 (2) 2、庄子自由思想的成因分析 (2) (二)庄子个人自由思想具体分析 1、庄子个人思想之具体分析 (4) (1)个人与自然界 (4) (2)个人与社会 (5) (3)个人与他人 (6) (4)个人与自我 (6) 2、个人自由思想的实现 (8) (三)个人自由思想的价值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1、积极意义 (8) (1)人欲贪纵不自由 (8) (2)生死豁达是自由 (8) (3)人生自由须平等 (9) (4)环境和谐更自由 (10) 2、消极意义 (10) (1)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10) (2)对社会的彻底否定 (11)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1

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董丽娟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级 指导老师:谷生然 摘要: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追求生命的自由,本着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我把庄子的个人自由思想从四个角度加以分析,并且联系现代社会剖析个人自由思想的现实意义。肯定庄子自由思想的历史地位,从而更加说明了中国文化之根早已孕育了个人自由思想。 关键字:个人;自由思想;庄子 Zhuangz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and Modern Enlightenment Dongliju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2008 Instructor:Gushengran Abstract:the core of zhuang zi thought is the pursuit of life free, in lin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zhuangzi thoughts, I put the zhuangzi thoughts of individual freedom from four Angle to analyze, and modern social contact analysis personal freedom of though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Suring zhuangzi's freedom of thought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thereby more that the Chinese cultural roots have bred the personal freedom thought. Key words: personal Free thought Zhuang zi 现读完《庄子》一书的七篇文章,也就是《庄子》的内篇,内篇依据各篇意旨命题,思想、文风比较统一,学者们多认为是庄周自己所著。从《庄子》内篇中我感受到了庄子追求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生活,当然这是与当时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这种生活态度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中国,自由思想命途多舛,甚至很多学者们认为中国缺少自由思想。比如,李泽厚认为中国“个人自由的经验传统并不存在”,更主张“不需要硬从中国传统寻找资源和依据”;又如任剑涛也认为“中国古典文化里,差不多完全匮乏自由理念”。其实从老庄思想中,不乏可以看到自由思想的迹象,由此,我觉得研

中国哲学史论庄子的自由观

《中国哲学史》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摘要:“自由”这个词表面上简单易懂,实质上却很难被人理解。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意识到人作为特殊生命体并有权力追求自由的人是庄子。庄子的自由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基本倾向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其主要自由思想主要致力于作为生命解放的自由及其精神的绝对自由。他指出,人即使处于现实的压迫和不得已之中仍可以保持内在精神的愉悦,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哲学 一.自由思想的理论定位 生命是自由的,庄子的自由思想让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意识到自由的实质和生命的最高价值,面对整日为物质财富奔波不停的人们,我们应该静下来思考下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对庄子自由意识的理解使我们既得到了心灵上的解放又能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庄子》显示出来的不为物役保持内心纯正的自由思想对当代人精神健康方面起到了特别意义。总的来说,庄子的自由思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人生观的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 《庄子》一书及其它典籍中记载的庄子生平,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自由思想萌发背后的清高、孤傲、以及对心灵洁净的守望和执着提供了视角。一是拒绝权势的召唤。当时的社会,汲汲奔走于富贵名利之途的士人大有人在,甚至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讲原则。曹商、苏秦、张仪之流的特点就是媚世,就是向权力献媚,就是对权势的崇拜。而在庄子看来,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丧失生命的尊严,

中国哲学作业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的自由淡泊思想 【摘要】: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 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淡泊开辟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谐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途径。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有很多人执着于金钱、名利等,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陷入了迷茫困惑、难以自拔的困境,庄子的“天人合一”的自由淡泊的思想追求的精神境界,在今天仍然带给我们许多启示,给了我们在迷途中许多指导。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由;淡泊 一.庄子其人的简介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请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隐退、不争、率性的表象看,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庄子也努力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始终。庄子还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还要求注重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溢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二.“天人合一”思想含义 道家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自然是自在而已然的存在。“道”是包括万物的整体,亦即无所不在,是天地万物之根源,亦是天地万物之归宿。庄子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谈庄子“天人合一”自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展开了一条走向自我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路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人执着于名利,给心灵带来了种种巨大的压力,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精神的解放,在今天仍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关键词】天人合一;自由;现代意义 道家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自然是自在而已然的存在。“道”是含括万物的整体,亦即无所不在,是天地万物之根源,亦是天地万物之归宿。庄子曰:“人与天,一也。”即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逍遥游》提出了道家的“三无”境界,“无己、无功、无名”所达到的自由展开了一条走向自我的、超然的、明达的生命路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人执着于名利,给心灵带来了种种巨大的压力,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精神的解放,在今天仍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自由——“相忘于江湖” 张世英这样描述:“婴儿在其天人合一境界中尚无主客之分,根本没有自我意识,这种原始的‘天人合一’,我把它叫作‘无我之境’;有了主客之分,从而也有了自我意识之后,这种状态,我称之为‘有我之境’;超越了主客之分所达到的更高一级的‘天人合一’,应该说是一种‘忘我之境’。”因此,“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最高层次的精神自由,展示的是最初的本真自我。 《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涸”是一种隐喻,它表征自然状态的破坏,鱼生活在水中,正如虎豹生活在丛林中,万物各得其所,这便是“自然”。而“自然”与“人为”对立。既然鱼生活在水中是“自然”的,那么,自然状态的破坏只能是“人为”的。

庄子逍遥游的绝对自由

《庄子逍遥游》真地宣扬“绝对自由”和“虚无主义”吗? 摘要 对于庄子构思宏伟,文思奇妙,语言生动,称得上千古佳作的《逍遥游》,长期以来一直认定其旨在论证“绝对自由”,宣扬“虚无主义”,并予以指责鞭笞。 其实,这都是未读懂《逍遥游》,是对它的曲解。 人们多以文章所说的“有待”和“无待”作为《逍遥游》主张或提倡“绝对自由”的凭据。不错,在《逍遥游》中,“有待”和“无待”的确大不相同,“有待”的程度也确实与“逍遥”的程度密切联系,但是,即使文中所强调“无待”地“逍遥”时,也并没有陷入无条件的“绝对”! 大鹏之游就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游”! 这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自在伦。 虽然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既没有宣扬不讲条件的“绝对自由”,也没有宣扬“虚无主义”! 《庄子"遥遥游》真地宣扬“绝对自由”和“虚无主义”吗?

对于庄子构思宏伟,文思奇妙,语言生动,称得上千古佳作的《逍遥游》,长期以来一直认定其旨在论证“绝对自由”,宣扬“虚无主义”,并予以指责鞭笞。 我反复研读《遥遥游》,却怎么也觉察不出这些指责的根据。 其实,这都是未读懂《逍遥游》,是对它的曲解。 《遥遥游》先是运用想象、寓言和传说,反复论证了“小”和“大”的区别。 你看:在北海有身躯大得“不知其几千里”叫作“鲲”的鱼,化作其背“不知其几千里”叫作“鹏”的鸟,奋起高飞,翅膀大得像遮盖天空的云气,直达九万里高空,一飞就是六个月。而游气、尘埃和小生物则被风吹得在空中飘荡。 天穹苍茫,高远无极,都被展翅高飞的大鹏一览无余。 这是何等的磅礴,何等的豪迈!而逍遥也正蕴涵在这种磅礴、豪迈的气势之中。 水积不厚无力载负大船。风积不厚无力托负大翼(翅膀)。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真理。同样,大鹏之所以高飞九万里,毫无阻挡地飞往南海,那是借助了下面托负它的巨大风力啊!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悖论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悖论 摘要:庄子作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中,色彩最为鲜明的是追求自由,希望人能从困扰人生的生死之限、世俗之礼、哀乐之情中摆脱出来, “逍遥于天地之间”,实现自由。本文主要探究庄子的自由观,庄子自由观的表达方式,进而论述庄子的自由思想,不能实现对个性和自由的实质性承诺与肯定,从逻辑上都是与现实社会相背离的,与个性自由精神相背离的。 关键词:庄子;自由;现实社会;悖论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以一种有别于儒家所强调的群体主义精神,独特的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而著名,一直被认为是个性自由精神的象征,影响极为深远。哲学大家冯友兰老先生最初将老庄的自由与西方的自由观念相对比,他认为,西洋哲学家所讨论的自由,其义是不受决定;而老庄所说的自由,其义是不受限制。①革命斗士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惟此自性,即造物主。惟有此我,本属自由。”②李泽厚在其文章《庄玄禅宗漫述》中也提到“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的思想家,反对人为物役,要求个体身心的绝对自由”。③从词源学意义上来看,“自由”的基本意义就是免除束缚、不受限制、按己意行事,《辞海》中将自由解释为从被束缚、被虐待中解脱出来。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所指的自由,也是指免除束缚、不受限制之意。 《庄子》一书中,虽没有直接出现自由这两个字,但确实又通过“摆脱束缚”、“不受限制”、“逍遥游”之类词语表达了自由思想,因此可以说《庄子》书中是有“自由”概念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庄子意义上的自由,庄子是用什么样的词汇、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其自由观念的,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是解读庄子的关键。 一、庄子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一)顺乎自然是实现自由的基础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研究庄子思想,必须从道入手。虽然庄子与老子并称道家,但庄子极少论道,并且认为道并不神秘,不可捉摸。东郭子曾问庄子道在何方,庄子说:“无所不在”,并做了“每下愈况”的比喻:“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④。言下之意,不要把道看得尊贵无比,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由此出发,庄子认为人要想自由,就要顺乎自然,反对人为,主张无为,极力降低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庄子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齐一”,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人,作为天地中的一物,只不过在宇宙的洪流中偶然遭遇了人形而已。《大宗师》里有一则寓言,某工匠在铸造金属器物,金属突然从熔炉里跳出来大叫:“一定要把我铸成一把良剑!”工匠一定会认为这是块不祥的金属。如果人成了人形以后就大喊“我是人!我是人!”造化者一定认为这是不详之人。庄子用寓言告诉人们,不要以为人多么尊贵,人无非是自然中之一物,与猪马牛羊并无区别。在此基础上,庄子强烈反对破坏自然,“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 ①冯友兰.冯友兰谈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278. ②鲁迅.鲁迅杂文全集[Z].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6. ③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67.

[庄子,思想]庄子的自由思想研究

庄子的自由思想研究 一、自由与逍遥 (一)自由 对于政治领域中的自由概念,穆勒在其被公认为自由理论经典著作的《自由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就直陈其所欲讨论的自由:并非意志自由而是公民的或社会的自由:亦即社会能够对个人正当行使的权利之性质与界限。穆勒所谓公民或社会的自由,即政治领域中的自由概念,这是我们讨论自由首先要厘清的一点。 黑格尔一方面认识到必然性对自由的制约作用及其联系。他指出,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另一方面认为国家是绝对观念的化身,是自由的真正主体。自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通过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伦理制度所给予人的一种地位。 由以上几种观点可知,自由就是指不受限制或阻碍。我们说一个人是自由的,是指他或她能够不受威胁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强制,自愿地实现或不实现某一行为。自由是自由与法律二者逻辑地和历史地发展的统一。它以个体为社会最后的实体,对独立的自我的承认是自由的重大前提。自由是以人工文明的营造为目标的,希望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它属于文化或文明,而文明要驱逐粗俗、野性的自然。因此,人类的自由就意味着对自然最大限度的征服。 (二)逍遥 庄子所谓的自由可以用逍遥来概括,逍遥的字面意思是指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但是逍遥在庄子的思想中不仅包括这个意思,还具有多层含义。 第一,无拘无束的状态。在内篇《逍遥游》中,庄子回答道: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意在说明,德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人只有得道,游心于道才可以逍遥。逍遥在这里意指一种无拘无束,悠然自得的状态。 第二,批判儒家的礼仪习俗。《大宗师》: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解释说那些人的精神与天地造化同为一体。此处的逍遥是批判儒家的礼仪习俗,反衬出道家的超凡脱俗。庄子主张真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礼仪习俗只会给人带上枷锁,增加负担,造成人的本性的缺失。 第三,真人境界。在外篇《天运》中,庄子借老子之口说: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此处的逍遥指的是真人得道之后的自发自为的世界,接着庄子用无为解释逍遥。无为即惟道是从,自然而然。这显然是针对世俗的礼仪、知识文化而言的。庄子主张自然而然,要维护原初的生命本质。 总结以上几点内容,可以说庄子的自由的最完整的意思是强调野性的、原始本初的、自然的随机的、不受干扰束缚的状态和思想活动。它强调人的精神的自然化,主张人性的回归,

谈谈你对庄子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看法

谈谈你对庄子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看法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一定程度上看这也是他追求精神自由的一种表现。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 但是庄子的精神自由既不是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里的阿Q自欺自贱、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也不是犬儒主义者斯多葛派所崇尚的精神至上的生活主张,而是立足生活、张扬自我精神、注重不为时、为物、为人所拘限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精神面貌。对险恶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凡响的深刻的洞察力,是庄子的“精神胜利法”存在的基础及其高明之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为友。”是庄子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实质;庄子的精神自由是有为、有情、有用、变化的精神胜利法。庄子“精神胜利法”主张人应该有超越物欲、情欲之上的更高的脱离本能、低级趣味的精神境界,而这却是庄子“精神胜利法”的精髓所在。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 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 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

论庄子式自由-2014011673

论庄子式自由 《庄子》的第一篇即以“逍遥游”为题,可谓开篇明旨。“逍遥”,即悠游自得,自在放达的意思,其在庄子之前就多有记载,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至于庄子则被发扬光大,如《逍遥游》中说“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宗师》又记“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而“游”字多指外出游历、交游,其词本身就可见其无拘无束之意,庄子也一再提及。如《德充符》说“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应帝王》说“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逍遥游”联合构成的是庄子显露于外并大力张扬的自由主义的思想,这可以说是《逍遥游》甚至是整本《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 要说庄子的自由主义,首先就应该对其有所界定,因此首先明确的应是庄子的非自由是什么。应该说,庄子所鞭笞的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虽没有直接提起,但却可以从字里行间窥视其涵义。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即受“物”限制,有所待的生存方式。庄子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及了这个问题,从大鹏之飞待于九万里风到蜩与斑鸠,可以说在庄子看来,有所待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不仅是鸟兽鱼虫,即使是主观能动性最强的人类也很难豁免。即使是列子这样的人,也只得到“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的评价。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有所待在庄子看来才是真正的悲哀。《齐无论》中说“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就是说人之于世必定有所依附,而人却不知其所待。“即受此形于造物,则造物与我相守不亡,以待此形之归尽而后已”,人就在这种所待的约束之下浑浑噩噩走向死亡。这也是庄子极力反对的一种有待的状态。 与有待相对应的自由主义,并不是简单的“无待”。因为人的所待是无可避免的,肉体存在出现了“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的困境。为了走出这个困境,庄子干脆弃置了所待之物,把目光投向了精神或者说意识世界。不论是他的“逍遥”还是“游”都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应帝王》说“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大宗师》说“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这些“逍遥游”都与身无关,而是纯粹的心游神游。 所谓的自由在庄子看来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应该说,他的这种自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小时候,场队里面有片我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妈妈经常带着我到荷塘边采莲叶摘莲蓬剥莲子,我边走边跳的跟着,嘴里连说带唱地念:“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妈妈教的杨万里的诗。碧绿的荷塘里高低错落地盛开着粉白的粉红的荷花,有的羞答答地躲在莲叶下,有的则大方地在艳阳下舒展妙曼的身姿,把小蜜蜂忙得不停地在花瓣中花蕊里飞来飞去。清风一阵阵地送着荷花的芬香,莲叶与荷花在低头细语,沙沙,沙沙。只可惜,我听不懂它们说的话。 妈妈,荷花真香真美啊!嗯。妈妈摘一朵给你。不,妈妈,摘下了它,它会死的。让它长在塘里,一大片一大片的,它才高兴才会香才会更美丽。好吧,女儿,让它们美美的长着。来,我们把莲子莲叶都拿回家里蒸饭和做莲子羹。好,妈妈,莲子羹最好吃了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 摘要:本文先总述逍遥游所体现的庄子所追求的大自由,然后通过对“逍遥”、“游”的阐述来表明对逍遥游的内涵的理解,即是一种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之后阐述庄子“逍遥游”思想中积极的部分对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人生思想的启示以及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启示,即我们要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真正自由的人格。以逍遥姿态、理性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以独立的心态寻求创新与进步。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内涵;启示 正文: 一逍遥游的内涵 通过阅读《庄子》, 我们很容易了解到,“逍遥游”思想是庄子哲学的中心内容。要想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庄子内篇》,特别是《逍遥游》一篇。《逍遥游》集中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志向。 庄子一生真本领、大追求,尽在“逍遥游”三字。说到庄子的逍遥游的内涵,我认为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陈怡老师在《庄子内篇·精读》一书中说到:他(庄子)的大追求就是用大智慧通过大功夫争取大自由,追求建立在厚积功夫基础上的高远逍遥、无己无待、乘正御变游无穷的真正自由。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大道的无待者才能达到真正高远的大自由,即逍遥游。我认为“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是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的自然的游。 让我们先来看看“逍遥”。很多学者认为,庄子追求的逍遥游只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我认为,庄子追求的真正自由绝对不只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是一种相对的、不断超越的自由。我们心里不禁问到大鹏自由吗?实际上,在《逍遥游》一篇中,庄子对大鹏是肯定的态度,在庄子看来,大鹏是自由的,但是是一种有限制的自由,依旧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庄子是借大鹏绝云气的极限性翱翔,隐喻他所追求的人的最高的自由和超越的境界。在庄子眼中,只有人的精神能上天入地, 穿山过海, 似天马行空, 像大鹏翱翔, 无边无际, 无遮无碍, 可以无所待而无所不往, 这才是真正的逍遥人生!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心中的逍遥游是具有超越性的,并不是绝对的。(引自陈怡《<庄子内篇>精读》)我们再来看看其中的“游”。“游”是精神之游。那么什么是“以游无穷”呢?在庄子看来, 顺应自然规律, 就可以应付一切变化, 在无限的宇宙中获得自由。无穷即是无限, 庄子以他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思维形式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我们可以看到,

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山西省晋中市2019-2020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7·日照模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几千年历史(积淀/沉淀),茶文化博大精深。喝茶人口跨越不同阶层、不同地域,有人细品佳茗,有人咕咕牛饮。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为居家必备,又在宋代文人“四雅”中占一息之地,与焚香、插花、挂画等列。在大俗与大雅的抻拉中,茶如《周易》所讲的“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则阐发以教化万邦。 至于日本的所谓的“茶道”,按照中国标准,恰恰是“术”,不是“道”。(庄重/庄严)的仪式感,铺陈出一种孤芳自赏的生命美学,迥异于中国茶所注重的生命本身。 相比于东方,西洋茶要直白、轻松得多:玩茶更像玩葡萄酒,玩滋味,玩配方,调味如调色,如同油画画布上(斑驳/斑斓)的颜料,撞色、顺色,。中国茶则如同中国画,墨分五色,看上去只有一种色调,细品才知,。 他们张扬,我们内敛,这不仅是茶的区别,更是文化性格的差别。 (1) 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牛饮(yìn)博大精深 B . 抻(shēn)拉孤芳自赏 C . 撞(zhuàng)色一息之地 D . 内敛(liǎn)墨分五色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积淀庄重斑驳 B . 积淀庄严斑斓 C . 沉淀庄重斑斓

D . 沉淀庄严斑驳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洋溢着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无限乾坤蕴含在其中 B . 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四溢无限乾坤蕴含在其中 C . 洋溢着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内中蕴含无限乾坤 D . 精致生活的情趣与欢乐四溢内中蕴含无限乾坤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二上·临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

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 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 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这三类人代表三种境界。第一类是俗人,追求功名,这类人有待于外物。宋荣子是圣人,不追求名,不为外物所累,但是他有待于内。而被视为神人的列子御风而行,有待于自然。这三类人都未达到最终的境界-----至人无己。至人可以做到真正的无所待,抛却一切,真正自由逍遥。至此庄子阐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无己之人,即忘却自我。 最后庄子借尧、肩吾等几个例子表达了自己对有用无用的看法。我们所见的无用并不是真正的无用,万物存在自由其用。所谓无用只是人根据自己的喜恶做出的判断。 庄子的这篇逍遥游具有很多现实意义。 首先鲲化为鹏完成自己的升华,实现境界的提升。这鼓舞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境界,是自己得以升华,就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鲲生活在海里,是北冥里一条鱼,虽然“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但是它的视野也只能局限于那片海。它不甘于现状因此追求自身的改变,进而化身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一飞九万里。并且凭借万物之息飞往南冥-----天池。从北冥

庄子思想及名句赏析

庄子思想及名句赏析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庄子追求绝对自由。在其代表作《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蜩与鸴鸠“决起而飞”,列子“御风而行”,都还是“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绝对自由。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无所待”,方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所谓“以游无穷”,即逍遥无为于绝对自由的境界。不难看出,庄子企图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也是不可能达到的。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创立了“相对主义”的学说。庄子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他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等。庄子创立这一“相对主义”学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给人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现象提供了理论根据。事实证明,历史上和当今世界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正是按照庄子的此种“相对主义”学说在演变着。不过,庄子否定认识真理的可能性,自然也是错误的。 庄子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庄子认为,世界上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等,皆无差别。所谓“万物一府,生死同状”,也是此意。事实上,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差别而不相同的。庄子的此种观点,从表面上看显然是奇谈怪论,但骨子里却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思想。 庄子提出要“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庄子说“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意思是说:遵守自然法则,珍视纯真本性,不受世俗的人为约束。他所谓“复归于朴”,意谓返归于原始的纯朴状态。庄子的这种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并不能认为就是“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但它对后世“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却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又与之不同。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其中蕴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含有恬淡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二是含有反对认为约束,恢复纯真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三是含有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和“混茫”世界的思想。这在《庄子》书中《骈拇》、《天地》、《天道》、《缮性》、《秋水》、《山林》、《渔父》、等篇,皆有明显的表现。 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科学不够发达,有许多人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信命和天命的。墨家的墨翟不相信“命运”,而却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因此,他主张“尊天”、“明鬼”。庄子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庄子》书中所讲到的“天”和“命”,往往都是从哲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而言。他书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思想,也曾使用“鬼”、“神”二字,只不过是借用而已。庄子对人的生与死的问题,就有精辟的见解。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能够通乎性命之情,看透人的生死规律,具有超脱旷达的精神。所以,明代徐文长说:“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论庄子的养生思想 前言 养生,狭义理解就是让身体更加健康,延长身体寿命,现如今社会上流行着养生的观点就是这个理解。广义的理解就是除了以上让身体健康,寿命延长以外,还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养生观点是身体与精神并重,而且,相对于身体养生,庄子更注重精神自由。 关键词 庄子养生轻物重生自然无为去知离形养神 正文: 轻物重生 庄子的养生思想中,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不可偏废,同样重要。只是养形思想,没有必要特别的关注,只要注意好调理好日常的生活,特意去养形,反而对养生不利。庄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人最应该害怕的应该是睡眠和饮食之类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要透彻的理解生命,这样才能认识怎样养生。保养生命必定不能脱离形体,养形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有的人物质生活丰富却对形体保养的不好,有的人形体没有离散却失去了生命,所以,养生之注重养形和养身是不对的,还必须注重对精神的养护,既要养形养身,又要养神养心。 《庄子》一书是最早提出养生理论的书籍,庄子的养生理论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颐养天年,颐养天年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庄子的精神自由思想为人提供了一种超然的生存智慧。庄子认为,不同的人心境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心境,只有不断把自己调节心境的能力提高,才能消解掉精神上的紧张情绪,保持心境的平静。 养生问题是道家哲学的一个内在主题,道家以轻物重生为出发点,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精神却是在自然二字,所以,庄子的思想既有轻物重生的特点又体

现了道法自然的精神。处处都体现出了自然主义的色彩。道家哲学从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出发,同时又反思人和传统、文化及人和精神的关系,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表现了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淡化名利,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点。 自然无为 庄子的养生态度是以自然无为为主,庄子提倡顺应自然养生。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1庄子认为天道有常,天地自然的运行,并不需要人的干涉,也没有主宰意志的掌握,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天地本质的属性就是自然,庄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和天地自然一样,个人的自然属性主动与天地的自然属性相吻合。庄子认为要把握天道的自然和个人的自然的规律,办法是“莫若以明”,也就是说以开放的心灵关照万物,了解万物自身的独特意义,这一思想被称为从无穷的系统中深透到各个据点,了解其独特的内容,不以主观的成见去厘定是非,而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物的真相。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把外物当成关照物,而且把以关照外物的内心也当成了观照对象,从而观照范围遍及内外两重宇宙,无所不至,第一次真正标举了“心”的深远意义。2 生命是有涯,有限的,而知识无涯,庄子认为不应以有涯的生命来追求那无涯的只是,那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表面上看这样的庄子是消级的,再往后看,就能看出庄子要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养生之道是自然无为。庄子认为道是真是存在的,可以用心去感受,但它却是无形不可见不可摸的。甚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道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也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认为人只有实现对道的关照,才能达到高度自由的境界,庄子把这个境界成为“游”。庖丁解牛妙世故,这个故事也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中华书局,1983.95.16 2张松如,陈鼓应,赵明,张军。老庄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78.211

《逍遥游》中折射出庄子自由精神的构建-2019年文档

《逍遥游》中折射出庄子自由精神的构建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文章,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很多人甚至达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究其原因,除了这篇文章本身所具有的语言方面的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可以算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把它放在首篇,亦可见其重要性。 那么何谓“逍遥游”?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做出了大致相同 的解释。以魏晋玄学家郭象为代表的注庄者认为,只要“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都是一样的逍遥。唐代学者陆德明说:“闲放不拘,怡适自得。”(《经典释文》)清代治庄学者王先谦对此又做了比较明确的诠释:“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庄子集解》)天,指人的自然天性。意思是说:顺应天性,不受外物牵累,自由自在地悠游在天地间。庄子认为,只有“无待”,方能“游于无穷”。为了阐明这种哲学思想,他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来说明,而是用鲲鹏、?鸠、蜩、列子等不同的鲜明形象,生动地阐发这种无为逍遥的哲理。在庄子看来,鲲鹏展翅九万里,蜩与?鸠“决起而飞”,列子“御风而行”,皆有所期待,只有物我两忘,超脱一切功利的目的,方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是阐发庄子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本应用逻辑思维写一篇论说的文章,然而庄子却用文学的形象思维,巧用比喻,

曲折地说明“有待”与“无待”的抽象的哲理。所以,本文具有突出的、与众不同的文学特色。具体地说,文章呈现两点突出的艺术特色:一是具有雄奇怪诞、大气磅礴的意境;二是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皆能各尽其妙。 文章开头便写,鲲鹏其大无比,不知有几千里。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它飞向南溟,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六个月方至南海而休息。这种雄奇壮阔的景象,气势磅礴的意境,古往今来,曾博得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晋代阮修的《大鹏赞》就把庄子所写的鲲鹏硕大无比、“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及其勇猛精神,逼真地再现于纸上。然后写大鹏怒而飞上九万里的壮观,这种雄奇壮阔的景象是庄子匠心独具的卓越建树。客观上“令人拓展胸次”,给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受。大鹏看似逍遥,实则“有所待”,它必须凭借大风才能飞升,并不是庄子理想中的人格。但后人却以“大”为逍遥,借其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尤其是李白,他在《大鹏赋》中热情地描写了大鹏,使大鹏摆脱了庄子本意的限制,以一副宏大雄伟、神奇无比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李白还喜以大鹏自比,来抒发自己的凌云抱负及壮志难酬的感情。“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通过《逍遥游》这篇文章,我们看到,庄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继续冥悟着自由的境界。千百年来,在浮名虚誉乍得乍失间或喜或悲,能像宋荣子那样做到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又有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