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北京市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北京市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地理学科的“考查目标与要求”和“考试范围”保持不变。更换了7道参考样题。

新换题目均选自2013年北京卷,选择题有第4、5、10、11题,非选择题有第36题,跨学科综合试题是第40、41题。

与2013年相比,2014年地理考试说明在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上无变化。在参考样题选择上有一定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高考“稳中求变”的典型特征。

一、高考地理考试内容呈现稳定状态:

北京高考地理从考试的内容来看没有变化。

1、考试范围: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2、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三、五。

二、高考考试结构稍有变化:

2012年之前的考试结构:

2013年北京高考考试结构:

注:从对比来看,2013年高考题在考试结构中出现了41道题,适逢高考改革的过渡年,之后的高考考试结构可能还会有所创新,同学们不要感到意外,分值上总还是没有变化的。

三、近四年高考地理各类知识结构分值变化: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略有下降,但仍占据重要地位;人文地理明显增加;区域地理2013年略有下降,但从海淀区2013年的期中考试题来看,读图题有增无减;地球与地图部分2013年高考只出现了两个选项,侧重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方面,海淀区的期中考试题考察得更加灵活,不考察同学们对光照图的判断,重点考察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也对同学们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四、从样题看高考:

从10道样题来看,2014年的考试说明,收录了2013年高考题中的第4、5、10、11题,选择题上,用2013年第4题(4个不同国家玉米种植)替换了2010年第3—6题(经纬网图层与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体现变化:尽量缩减单选题组的小题数量(4道到1道)——2010年3-6题是“一图多题”,即考生观察同一张图,回答4个问题;

2013年第4题是“一图一题”,数量上的变化,让考点趋于分散,平均分布,以减少单道选择题的思考时间,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得分率。

第4题以玉米种植、收获生产活动示意图为材料,在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不同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范围内,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此题来源于教材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生产示意图,难度系数为:0.55,属于中等难度,所以同学们还是要关注教材。

新增地理原理示意图:2013年第5题(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体现变化:继续体现地理学科特色(“无图不成题”),注重考查考生读图及灵活运用地理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题,主要考察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还是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部分的知识点,要重视对地理规律的复习。

2013年的10、11题以第四届国际高端瓶装饮用水博览会为背景,既考查考生对产业布局

和产业转移等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发现、关注地理问题,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说明和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地理思维。因此,同学们要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2011年的10、11题,信息技术在城市动态化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两道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读图提取信息,并根据信息运用知识探究地理现象的能力,此类型的题目在以后的考试中会经常出现,锻炼同学们的审题能力是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关键点。

综合题上,用2013年第36题(新西兰南北二岛)替换了2010年第36题(澳大利亚)。

体现变化:难度系数由0.54降低到0.67:题组小题数量由5道缩减到4道,题目设问数量减少,单个分值加大,答案更简短;且在设问词的设置上尽量降低难度,让学生审题时更容易读懂题意,更符合高考改革趋势,让学生能更适应高考变化及难度,更易拿分。

五、高考考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自然地理为例)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力交换

(1)大气受热过程

---绘图说明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再把热量传给大气的各个环节;

---绘图说明大气是如何削弱太阳辐射,大气如何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绘图说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运用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说明北半球高、低压区分布的变化

规律;

---说明在不同纬度地区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简易天气图

---能够运用天气图说明天气变化特点

(4)几种天气系统的影响

---绘图说明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形成、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根据示意图判断和说明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如何判断和从哪些方面说明)

(5)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和地理意义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三个过程及各自的主要环节;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全球水量平衡、能量交换、物质转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6)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绘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重点说明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北半球高纬度海区、南极大陆周围、北印度洋海区的分布规律;

---从正反两反面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资源、航海等方面的影响。

(7)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8)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根据景观图和示意图判断火山、褶皱、断层、地垒、地堑、风化地貌(如花岗岩球状物)、侵蚀地貌(如海蚀柱、角峰、刃脊、黄土沟、风蚀蘑菇等)、堆积地貌(如新月形沙丘、沙滩等),并说明各自的成因。(如何判断和从哪些方面说明)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形、气候、水、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从哪些方面说明?)

---简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义。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简述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含义;

---运用地图说明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判断某一自然现象属于何种地带性表现。(如何判断?)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形对城市选址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与走向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能够图示说明全球气候分布规律及其特征;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

---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产、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与对策。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其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与防治

(1)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分布

---说明自然灾害的类型、危害与发生特点;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举例说明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危害;

---运用地图说明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分布与发生特点。

(3)地震和主要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运用地图和示意图,分析说明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产生机制和发生过程。(注:因分类标准不同,地震与地质灾害有同为一类和分为两类的不同)

(4)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运用地图,分析说明热带气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5)自然灾害发生与环境

---以某一自然灾害为例,运用地图说明同一次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以我国某一地区为例,运用地图说明发生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引发灾害的自然环境特点。

(6)防灾与减灾

---能够分别说明三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各有什么作用---说明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方法与措施;

---说明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说明”表示学生要会根据已有知识的积累说出地里种的名词素包含的知识点;

“简述”意为简单的论述,在答案中是直接体现出结论即可;

“运用”是对学生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考点往往出现在36题中的简答题中作为对学生能力的区分,属于拔高型的考点。

六、下一步复习时注意:

从地理科目样题难度有所降低的信息看出。在选择题上,尽量缩减单选题组的小题数量,让考点趋于分散,以减少单道选择题的思考时间,提高学生得分率。新增地理原理示意图,注重考查考生读图及灵活运用地理学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题上,题组小题数量减少,单个分值加大,答案更简短,且在设问词的设置上尽量降低难度,让学生更易拿分。自然、人文和区域,加强初中地理位置、世界和中国的区域地理的复习。

1、继续夯实基础,狠抓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

2、注重能力提升,专题训练读图能力和审题能力;

3、重视落实环节,多多动手完善错题和好题的整理;

4、考生心理疏导,有信心应考,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