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新人教版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新人教版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新人教版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介绍了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教材选通过实验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然后又通过实验并结合飞机机翼的横截面图分析飞机机翼产生升力的原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

关系这一知识点的内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见,所以对于初中生学习起来就更为困难。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让学生动手做些实验,来观察流体运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

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了解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

①对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

②飞机机翼的升力问题

因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较广泛的应用,而该知识本身较为抽象,所以教材中有关它的应用一一机翼(鸟翼)升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物理知识的学习,学习了有关简单的运动、运动和力、密度和压强等力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对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有了一些了解,有了尝试利用实验探究新知的意识,具备了一些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本章的学习中,已经对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有了深入的认识,但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与伯努利原理有关的现象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同时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增强与他人协同、合作

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以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班级师生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把知识点涉及的

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探究活动,把观察搜集的证据有机地进行归纳,得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得出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培

养学生对知识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与实验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学法指导

结合教材、教育和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探究方法,

激发学生探究和发现物理规律的动机和兴趣,为学生学习物理而创造理想的情境。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究并发现知识营造情境、创造条件、提供指导和进行评价。

七、教学手段及器材

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启动思维,知识铺垫,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这节课以前学习了压强的一些知识,其中主要是液体的压强和气体的压强,其实

气体和液体有一些共性,哪位同学能说出是什么共性?

生:气体和液体都没有一定的体积。气体和液体都不是固定的,可以流动。

师:对,我们可以将气体和液体统称为流体,并且它们流动时具有一定的速度。到目前为止,

本章中提到的流体都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如果流体,比如空气或者水,运动起来会发生怎样

的情形呢?(学生积极思考)

(二八新课教学

1?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1)在考虑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考虑一下第一节物理课上我们做的实验,我向手中的两张纸

的中间吹气会出现什么情况?当时大家都认为纸会被吹开,但事实并非如此,让人惊奇的是两张纸会向中间靠拢。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并讨论:吹气后,两张纸之间气体流速快,两张纸外侧气体流速慢,使得两张纸中间与外侧的压强不同,造成了压力,将两球挤在了一起。

(2)学生活动一:

用双手平拿一张纸,让大半张纸自由下垂,在纸的上方沿水平方向吹一口气,这张纸将怎样

运动呢?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现象说明当纸上方有气流流过,它的压强会减小。而纸的下方气体没有流动,压强仍等于大气压强,由于纸的上、下方存在压强差,所以纸会向上运动。

(3)学生活动二:

把两个乒乓球放在两根铁丝上,相对靠近一些,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会怎样呢?用一支饮料吸管向它们中间吹气,会发现球向中间靠拢,流速大的地方,流体压强小?所以向中间靠拢

(4 )活动三:老师演示

将吸管从切口处折弯,使得长端与短端成直角。把短端的吸管放进水里,让切口离水面约

2-3cm。用嘴从长的那端用力吹气。猜测一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可调整切口离水面的高度和吹气力度。解释你所见到的现象。

(5 )活动四:学生探究实验

1将漏斗大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用力向漏斗的小口端持续地吹气,乒乓球会怎样?

为什么?

2、将漏斗大口翻转朝下,同时用手指轻轻地将球托在漏斗内。用的力向漏斗的小口端持续

地吹气,吹气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会怎样?为什么?

师生小结:

总结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动气体的压强,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利用以上结论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①一阵秋风吹过,地上的落叶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舞起来。

②在快速的汽车后总是尘土飞扬。

2?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1)我们在来看个实验:在水面上放两只小船,用注射器向船中间的水域冲水。(老师演示) 问:看见了什么现象?

生:分开的小船靠在了一起。

引导学生并讨论:冲水后,两船之间液体流速快,两船外侧液体流速慢,两船中间与外侧压强不同,造成了压力差,将两船挤在了一起。

(2)总结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动液体的压强,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3)利用以上结论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①大海中航行时,两艘船为何不能靠得太近?

②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 1 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乘客必须站在

安全线以外的地方候车,这是为什么?

既然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那么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合在一起我们能得出什么呢?

(4)学生总结:流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3?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应用:(学生合作交流,老师借助多媒体分析点拨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提高能力)

(1)多数同学都看过、打过乒乓球,乒乓球运动中的攻球,以快速和凶狠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威胁?但是攻球

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挥拍过猛,球会不着台面飞出界外;如果因此而不适当地压低弧线高度,球又会触网

失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攻球,可以携裹着强劲的力量和速度杀向对方,又能缩短打出的距离、增加乒乓球飞行

弧线的高度?有,这就是带上旋的攻球,上旋球(逆时针旋转)与下旋球(顺时针旋转)相比,那种球飞行的弧线

高?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解释:与此相应的气流也有两种:一种是跟球运动方向

图g乒乓球三种击球力法的轨迹相反的气流和随球一起旋转的气流,它们叠加以后就会

出现球的上下气流速度不一样,从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弧圈球。

(2)如果你经常观看足球比赛的话,一定见过罚前场直接任意球.这时候,通常是防守方五

六个球员在球门前组成一道“人墙”,挡住进球路线.进攻方的主罚队员,起脚一记劲射,

球绕过了“人墙”,眼看要偏离球门飞出,却又沿弧线拐过弯来直入球门,让守门员措手不

及,眼睁睁地看着球进了大门?这就是颇为神奇的“香蕉球”,你能解释其原理吗?

解释:

(3)观察小河中水的流动,在河水深度大致相

同的地方,河面宽处流速小,河面窄处流速大, 想一想

这是为什么?在河面宽度大致相同大致相同的地方,流速与河水的深度有什么关系?

解释:

(4)小组合作交流,如图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

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

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

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

解释:打开阀门B之前,根据连通器原理,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相

同;当打开阀门B,因为流量不变,所以细的地方流速快,压强小,由

P=p gh可知压强小的地方液柱的高度低。

(5)飞机起飞的原理(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

a.飞机飞行时,机翼的形状决定了机翼上下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是不同的,如图表示机翼周围空气的流向,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可知,其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因此,飞机飞行时,空气和飞机做相对运动,由于上方的空气比下方的空气走的距离要长,所以机翼上方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与其相对,机翼下方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大,上下的压强差造成了对飞机一个向上的升力,并且,当飞机速度增大,升力也增大,当升力大于飞机自重时,飞机便起飞了。飞机起飞前为什么要在跑道上快速运动一段距离?为获得一定的升力。

b.与飞机的机翼相似,鸟的翅膀上方也呈弧形。由于鸟的翅膀的柔韧性好,它们拍动翅膀时不仅产生升力,而且还会带着鸟儿往前飞。

(6)水翼船(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多媒体学习)

利用飞机机翼的原理制造出了水翼船。

(在船体的下方装上水翼,当它高速航行时,水翼上缘的流速比它下缘的流速大,上缘处

的压强比下缘处的压强小,从而产生一个升力,所以船体可以离开水面,只有薄薄的水翼和螺旋桨等在水下,因此船受到的阻力可以大大地减小,使船速提高。)

(三)、小结: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危害及应用。

如何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进行解释。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课外小制作:制作机翼模型

(五)、板书设计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实验表明: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

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使飞机获得竖直向上的升力。

九、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由跟我学、跟我做的教师讲授型模式向我要学、我要做的学生探究

型模式转变,整个课堂90%的时间是学生说、学生做,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较好地体现了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的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是当今中学物理课改的核心理念,本堂课中无论是机翼(鸟翼)升力产生原因,还是后面的5

个课后练习以及1个课外作业都是贴近学生生活,都面向了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3、自制了一些教具,补充了几个富有创意,直观性强的实验,使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实验变得有趣、生动,例如

伯努利管、自制漏斗。

4、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本堂课的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良好的感性认识。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

新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胡益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三、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 2.认识量角器

新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 设计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胡益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三、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新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 设计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胡益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三、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

新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胡益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三、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 ) 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 (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

2019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角的度量教案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加深对角的认识,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作 图能力。 教学难点:直角的认识、周角的含义。 教学关键:加强操作活动,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划分:4课时 直线、射线和角……………… 1课时 角的度量………………………… 1课时 角的分类………………………… 1课时 画角……………………………… 1课时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课本38、3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 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 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 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 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知识归纳与整理

2:00或14:00,时针和分针夹角为2个整3:00或15:00,时针和分针夹角为3个整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知识归纳与整理 1、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有2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不可延长。 2、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只有1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长度。 3、直线:没有端点(或者说“有0个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长度。 4、需要注意: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5、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角要用弧线表示大小。 6、角的标注: 角的标注方法有两种: (1)用数字代表角,并在旁边标出角的度数(2)直接将角的度数标注在弧线旁 注意:角度一旦知道大小,一定要标出,便于解题,标注时注意要写上单位,如果写不下要用线段引出再进行标注。 7、过点画直线的数量:(1)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也就是“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8、角的度量方法: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步骤:(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量角器的其中一条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与0刻度线同圈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9、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10、一副(两个)三角板的度数: 一副三角板有2个直角,4个锐角 一个三角板有1个直角,2个锐角, 且这两个锐角相加等于90°。 11、角的分类: (1)锐角:大于0°且小于90°的角是锐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是直角 (3)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4)平角:等于180°的角是平角 (5)周角:等于360°的角是周角 12、钟面时间问题(求时针与分针的夹角):因为周角是360°,而钟面上有12个整点 刻度,所以每两个整点刻度间的夹角是360°÷12=30°

新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胡益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三、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 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 2 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 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同步试题及答案

《角的度量》同步试题 一、填空 1.5时整,时针与分针所组成的角是()度。()时整, 时针与分针成平角。2.120°的角比平角小()度。比直角大()度。 3.写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1) (2) (3) 4.1周角 = ()平角 = ()直角 = ()度。 5.如果∠1 + ∠2 = ∠2 + ∠3,∠1 = 40°,那么∠3 = ()。 二、选择 1.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组成一个()。 A、锐角 B、钝角 C、平角 2.经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经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 A、1 B、2 C、3 D、无数条 3.角的两条边是() A、直角。 B、线段。 C、射线。 4.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一条直线长6厘米。 B、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越大。 C、钟面上2时整,分针和时针成锐角。 5.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 A、直角 B、锐角 C、钝角 D、不能确定 三、解答 1.量一量,算一算。 (1)∠1 = ()∠2 = ()∠3 = ()∠4 = () ∠1 + ∠2 + ∠3 + ∠4 = () (2)∠1 = ()∠2 = ()∠3 = ()

∠1 + ∠2 + ∠3 = () 2.已知:∠1= 52°,求其余3个角的度数? 3.写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已知:∠1=∠3,∠2=140°,求∠1、∠3的角是多少度? 4.求:∠1、∠2 、∠3的度数? 5.下面是一张长方形纸折起来以后形成的图形,已知:∠1 = 32,求∠2 =?

答案解析 一、填空题 1. 考查目的:巩固对量角器原理的认识;巩固对平角的认识。 答案:150;6 解析: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度,5时整刚好是5个大格,所以是150度;时针旋转一周是12小时,半周是6小时,所以当6时整,时针与分针刚好在成平角。 2. 考查目的:加深对不同角的度数的认识。 答案:60;30。 解析:平角是180°,用180°—120°=60°;直角是90°,用120°—90°=30°。 3. 考查目的:巩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答案:(1)40°;(2)130°;(3) 90°。 解析:读度数时要注意看清起始边对准的是哪条0度刻度线,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内圈刻度或外圈刻度读数。 4. 考查目的:巩固周角、平角与直角之间的关系。 答案:2、4、360 解析:可以依据图形的特点找到关系,也可以根据图形的度数推算出关系。 5.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等式的认识,鼓励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 答案:40°。 解析:因为∠1和∠3加上同一个角的和相等,所以∠1=∠3=40°。 二、选择题 1.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各类角的认识,巩固各类角的表象。 答案:B 解析:锐角小于90°,直角是90°,它们的和一定比90°大,又不到180°,所以是平角。 2. 考查目的:巩固对射线和线段的性质的认识,加深对直线、线段、射线特征的区分。答案:A;D。 解析:学生可以通过动手画一画找到答案,同时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3. 考查目的:巩固角的概念及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 答案:C 解析:借助画图或依据角的概念解答。 4.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认识;各类角的特征等。 答案:A 解析: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所以答案 A的说法是错误的。

角的度量教案 人教版(优秀教案)

《角得度量》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至第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就是一种基本得几何图形,理解角得概念,?学会角得表示方法. ()认识角得度量单位度、分、秒,会进行简单得换算与角度计算.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得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得观点瞧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得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得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得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会用不同得方法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得换算就是重点. .难点:角得表示、角度得换算就是难点. .关键:学会观察图形就是正确表示一个角得关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量角器、时钟、四棱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时钟、四棱锥. .提出问题: 时钟得时针与分针,棱锥相交得两条棱,都给我们什么样得平面图形得形象?请把它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图,然后观瞧教师得演示过程.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角得形成过程: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到得位置,得到得平面图形──角. 板书:角. 二、新授 .角得概念. ()提出问题: 从上面活动过程中,您能知道角就是由什么图形组成得吗? 学生回答:两条射线. ()角得定义:有公共端点得两条射线组成得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就是角得顶点,这两条射线就是角得两条边.(如下图) .角得表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页有关内容,了解角得表示方法. 教师活动:讲解角得不同表示方法,着重讲解一个顶点有多个角得表示方法. 请用适当得方法表示下图中得每个角.

学生活动:请一个学生板书练习,其余学生独立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给予评价,对多数同学作出肯定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页思考题,进行小组交流,获得问题结论. 教师活动:参与学生交流,并用多媒体演示平角、周角得形成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答案:分别形成平角、周角. .角得度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页内容,讲解角得度量方法及度、分、秒得换算. 板书:周角°,平角°,°′,′″. 学生活动:思考并完成上面得填空. 例:把一个周角等分,每一份就是多少度得角(精确到分)? 教师讲解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页练习. .计算:()°′°′; ()°°′″; ()°′×; ()°′÷. 此:此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地进行小组交流以解决练习过程中得疑难,教师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学习困难得学生及时给以答疑解惑,并请学生板书后再讲评. .想一想:时钟在点分时,时钟得时针与分针所成得角就是多少度? 师生互动:观察时钟在点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处位置,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先从时针在分针转动到分时,分针转过得角度与时针转过得角度得关系,并请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从而得出正确得答案. 答案:°. 四、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得小结: .什么就是角?组成角得图形就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 .本节课还复习了平面、周角?怎样得到这两种角? .角得度量单位就是什么?它们就是如何换算得?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页习题.第、、、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如下左图所示,把图中用数学表示得角,改用大写字母表示分别就是. .将上右图中得角用不同得方法表示出来,填入下表: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的教学内容有: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用量角器量角、角的分类、画角等。其中,有关线段、角的初步认识等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过,但当时的学习是初步的,属于直观认识。本单元则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这些内容加以拓展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和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注重对操作步骤的整理与归纳,使学生感受操作技能学习的特点,体会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意义。 一、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本册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概念比较多,且比较抽象,在生活中不易找到原型。在编排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如直线、射线,由学生初步认识的线段引出,说明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进一步指出直线没是端点,是无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还借助手电筒、激光光束等体会射线,直观感受射线向一端无限延伸的特点。 二、采用适当方式,让学生体会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 一些数学概念和图形的本质特征,比较抽象,不易直接让学生领会。教材通过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体验等方式,来领悟体会。如角的度量原理学生不一定能清晰地理解。但对于量的大小,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可以用相应的单位进行测量,如要知道线段长短可以用长度单位度量、要了解一个面的面积可以用面积单位来量化。相应的角的度量也应该用角的单位来度量。为此教材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经历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用一个合适的角作为度量单位的过程,由此引出角的单位,并呈现了这个单位的产生过程:把一个圆平分为360份,其中的1份就是角的单位(即1°角),在此基础上,说明正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了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量角器,使学生体会到:量角器实质上是角的单位的集合,量角的过程就是要知道角包含多少个角的单位的过程。 三、强调一般步骤的梳理,关注操作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内容中,涉及“量出指定角的度数”与“画指定度数的角”等属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可以归为典型的程序性知识学习范畴。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研究“怎么做”的知识,其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角的度量》【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 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 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让学生学会倾听,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量角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但对于量角器上面的内圈与外圈两个刻度线学生很难区分开来。读度数的时候不知道是看内圈还是外圈,因此我设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量角器 、 三角板 、 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 提问: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角的各部分名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 创设情境: 1)今天我们就进角的王国看看。(让学生欣赏各个美丽的角组成的图片)。可这一会,,角的王国里有两个角发生了口角,角2对角1说:“我的角比你大,你应该叫我老大,你看我的边比你长多了。”而角2不服气地说:“才不是呢,我的角比你大多了。”两个人在争论不休。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说是哪个角大呢?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是角2大,因为角2两边叉开的要比角1大。同时学生也会说角的大小跟两边长短无关。让学生初步回顾了第一段所学的知识。】 3)课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 边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优秀教学设计 【课前慎思】 1、学生测量了各种各样的角,感受到量角的用处了吗? 2、这一课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点?量角器的结构很复杂,量角之前先要认识量角器,那认识量角器的什么呢?怎么认识量角器? 一、创设怎样的情境 搜寻生活中的角,大多数都不要量,因为大多数是直角。经过反复搜寻、思考和讨论,终于找到了滑滑梯这样既有趣又能引发学习需求的情境。 二、如何认识量角器 1、先在量角器上画角; 2、顺势介绍“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度数的写法等; 3、先量开口向右的角,再量开口向左的角; 三、如何渗透度量意识 在一个长方形上做文章,从长度、面积、角度等维度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建立度量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学活动:分别出示三个倾斜度越来越大的滑梯。 提问:1、想玩哪个? 2、这三个滑梯的不同之处在哪? (过渡)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得出来。 ——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教学活动1:试着量∠1.教师下发工作纸,学生尝试使用量角器,并展示学生错误的测量方法。 提问:1、怎么量角的大小呢?

2、先来试试看,好不好?(学生尝试使用量角器) 3、(错误方法展示)那这个角多大呢? (评价语)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你做得非常棒!要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用角来比,真不简单!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我提议大家再次鼓掌!现在的问题是: 4、我们在量角器上能找到角吗? 教学活动2:寻找量角器上的角,介绍量角器 提问:1、量角器上有没有角?在哪? 2、这是角吗? 3、这个角多大呢?(90度) 4、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顺势介绍量角器)这个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这条边上有一个“0”,所以这条线叫做0度刻度线。她刚才指的另一条边就是90度刻度线。 教学活动3:在纸量角器上画角(90度、60度、1度、157度) 提问:1、这两个角的不同之处在哪?(开口方向不同) 2、这里不是标着“60”吗?(揭示里圈外圈的不同) (对画错同学的评价语)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量角器上有两个60度,究竟看哪一圈,我们要想一想是从哪边开始的。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究竟看哪一圈,主要取决于——0度刻度线。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想,60度的角肯定比90度的角小,如果画成这样(指120度的角),就比90度大了?%8 ?如果要画一个120度的角,你会画了吗? 3、有人上来指一指1度在哪?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教学活动1:不同的角 (过渡)请大家看量角器,你看到了什么?——中心、0度刻度线。刚才画了个角,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了角;现在不画角,你就看不到角了?哈哈,就像一个人穿了马甲你认识;他把马甲脱了,你就不认识了。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

(完整word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番禺区大石小学汤婉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初步建立1度角、30度角、60度角、120度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三、教学用具: 活动角、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五、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六、教學过程: 课前一分钟: 师:同学们,炮兵某部正在进行一场军事演习(多媒体出示右图画面),炮兵在指挥员的指挥声中向目标发起了进攻,在前后做了两次射击并随即做了两次调整后,第三次终于击中了目标。 师:炮兵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 设计意图: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 (一)复习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出示教具,提问: (1)怎样的图形叫做角?(2)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角的两边都是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教师用教具演示,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无限延伸的含义。 2.多媒体出示: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综合练习

数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综合练习 一、我会填。 (5)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2时成()角,3时成()角,6时成()角。 (6)我们学过的角有()角、()角、()角、()角、()角。 1平角=()度=()直角 1周角=()度=()平角=()直角 (7)∠1与∠2的和是184°,∠2=54°,那么∠1=( )。 ∠1+∠2+∠3=180°,其中∠1=52°,∠2=46°,那么∠3=( )。 ∠1是∠2的3倍,∠1=120°,∠2=( )。 (1)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它有()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如果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有()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直线有()个端点,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2)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出很多条线,其中()最短。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3)从一点引出两条()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一点叫做角的(),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 ()的角叫做锐角,直角等于()°,大于()°而小于()°的角叫做钝角。 (4)量角时,角的顶点要与量角器的()对齐,角的一边要与量角器的()重合,而角的另一边所对量角器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大小。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就越大。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 二、细心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角的两条边都是()。①线段②射线③直线④曲线 (2)下面每对时刻中,时钟的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不一样的有() ①1:30和2:30 ②3:30和8:30 ③9:00和3:00 (3)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90°角时,这时的时间是()。 ①2时②6时③12时④9时 (4)一条()长3000米。 ①线段②射线③直线 (5)把一个平角平均分成两个角,这时所成的角是()。 ①一个锐角,一个钝角②两个锐角③两个钝角④两个直角 三、判断,请在括号里对的画“√”,错的画“×”。 1.线段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部分。() 2.过一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3.一条射线长6厘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37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经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 3.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形成的过程,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应用量角器进行度量角的大小时,如何确保量角器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一、创设生活情境,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个不同坡度的滑梯,提出问题:比较三个角的大小。 二、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对滑梯进行选择,说理由。直接观察大小。 具体大多少,学生提出:需要产生一个测量的标准。 测量麻烦,进行改进。 测量中工具不够精细,继续改进。 测量中不断产生需求,完善内外圈刻度,创造出完 整的量角器 三、拓展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量课始三个角的大小,总结量角方法。 2.首尾呼应,介绍滑梯中角选择的科学性及生活中角度数的应用价值。 3.当堂检测。 本节课的设计一改传统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一个个的认知冲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经历了制作量角器的过程,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生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喜欢滑滑梯吗?这里有3个滑梯,你喜欢玩哪个滑梯?为什 10 20 70 80 90 100 11 比较三个角的大小, 经历量角器的生成。

新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角的度量教学 设计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胡益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三、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