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烛之武退秦师

4烛之武退秦师
4烛之武退秦师

4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3 课时

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否?

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站?”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但见那些西风正炽的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请问这个军官是谁?(生齐声: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师:对,就是张飞。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3.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

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

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

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4.古往今来,有许多凭一人之力二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象张飞、项羽等。(详细讲解张飞只身喝退曹军的故事“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形象生动的声音,夸张的动作,激起学生的兴趣)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战之上策”,前面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凭着勇猛之力而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而今天我们所要接触的烛之武先生又是靠着什么样的本来而退敌兵的呢?

5.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我们学习的新课《烛之武退秦师》,将会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二、解题:

1.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27年)。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委曲简洁,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2.时代背景:

本文所记是鲁僖公39年,秦晋合兵围郑之役。此役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三年前晋文公流亡期间路过郑国时,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此外,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而真正原因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再加上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联合围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关于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4.主要人物介绍: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三、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

①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②吾不能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

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

5.古今异义词:东道主、行李、以为、去、

6.重要虚词:其、之、以、而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3)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1)烛之武的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

关于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曲和牢骚。这一情节的描写,使在郑国危于旦夕之际,郑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荐看到的一线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用自责化解了烛之武的不满,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显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

再有,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第三部分中,说理透辟,文章的主旨,决定了文章必须着意描写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陈辞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再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然后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

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

当晋国的监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帮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

(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学的价值。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在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特点。

二、整体感知:本文情节充满了波澜,起伏跌宕。虽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毫无呆板之意。人物就是在这样的情节中展示不同的性格,外交辞令,叙事描写各尽其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课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概括叙述:

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包围,形势危机。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伯面请烛之武被拒,先自责后述其利害。烛之武以国家为重,不记前嫌,毅然受命,只身夜往秦军,智说秦君。秦君欣然与郑结盟留守并退兵。晋军不得已也退兵,郑国转危为安。

2.提问: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烛之武退秦师。

3.分析第一段:交待事件背景及战争形势

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

形势:秦军函陵,晋军氾南

说明秦、晋两军来势凶猛

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武又说秦国提供了机会

4.分析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1)文章在写烛之武在使命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

上能接受规劝,诚恳认错。③点名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

2)郑伯一席话有何深刻内涵?

答案:郑伯听出了话外之音,直面事实,诚心悔过,实属难得。同时他的话中还包含了对郑国对烛之武的担忧、关注,从理性的角度诚实而有力的暗示了自己的态度。

3)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答案: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承担了说退秦师的重任。

5.分析第三段

(1)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

(2)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好感。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

6.晋侯不战的三点理由: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失其所与,不知;

(3)以乱易整,不武。

7.课文的题眼是什么?围绕题眼,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退”因:秦、晋围郑(无礼于晋,贰于楚)

“退”荐: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郑公平息怨气——烛之武受命。

“退”劝:烛之武夜往秦师——智说秦君——秦君留守退师。

“退”果:子犯请击之----晋侯析理终退师。

四、再读课文,小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生齐诵课文。

三、学生讨论总结。

(一)从故事发展来看,本文记叙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留干去枝,详略得当。

对话简洁,语言精练。

(二)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伯——情真意切,自责,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____远见卓识,知人善任,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____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不避艰险,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才智超群。爱国情深,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勇有谋

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

晋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三)请就文中的某一个人物的言行思想加以想象和联想,谈谈鉴赏人物形象后的认识和启发.

1.烛之武:①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勇担重任。②怀才未必不可遇。③有才能更要毛遂自荐。④做事有能力还不够,还要有胆识。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究艺术,和睦相处。⑥人无完人,不要求全责备。

2.郑伯:①君王都能够知错改错,一般人更应该知错改错。②重视人才贵在平时,不能临时抱佛脚。③放下架子,从善如流。④尊重人才就是尊重知识。

3.佚之狐:推荐他人固然可敬,但推荐自己更为可贵。

4.秦伯: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②勇于接受他人意见,甚至包括接受和自己有成见人的意见。

5.晋侯:①损人利己的事不能干。②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③非常时刻,冷静的判断很重要。

(四)烛之武的游说艺术——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1.善于利用矛盾。2.善于分析利弊。

3.善于揣摩心理。4.讲究语言艺术。

四、导学归纳

1.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事实,尊敬秦师,从心理上赢得好感,消除秦伯戒备心理。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考虑。(亡郑危秦)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舍郑益秦)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君之所知也”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以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来说明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从而破坏秦晋关系,挑拨离间。(晋言而无信)

⑤“夫晋,何厌之有?”至“唯君图之”,进一步从事理上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阙秦利晋,唯君图之。希望您好好考虑考虑,语气委婉。(晋贪无厌)

2.对比鉴赏:自读课文第三段,然后将下文与文中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话比较,看孰优孰劣。

吾君派吾来,意在劝君退兵。吾以为亡郑于君好处不多也。越国以鄙远,君无法统治也。获益多者,晋国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吾国将盛情款待君之行李。君如派兵保护郑国,郑国将感激不尽,财宝、美女任君挑选,不知君意下如何?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

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说话语气要委婉。

五、文言知识复习小结

1.吾不能早用子:用:重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以之为,把(郑国)当作

3.何厌之有? 厌:满足

4. 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既:已经;东:在东边;西:西边的

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减少;利:使…得利

六、总结、扩展

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5.掌握文言文的规律:音节变化现象

单音节词——双音节词

如“天雨墙坏”译为“天上下雨围墙淋坏”。

古汉语的部分单音节词两个连用,不要误以为是今天的一个合成词,要拆开作两个单音节词来翻译,如:晋军秦军妻子子孙绝境中间亲戚作文

双音节词较少,翻译不能拆开作单音节词,如:执事宾客布衣可汗阿爷鞠躬春秋

七、布置作业: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 字左右。

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相关知识;识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思想内容;背诵二三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研讨,体会古今汉语的不同,掌握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烛之武智士、勇士、辩士的光辉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古今汉语的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方法 2难点:把握现代汉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法、问答法、读书指导法 2学法:阅读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凭三寸之舌的功力,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是有关舌头功力的文章,我们一起去看年迈老弱的烛之武是如何退秦晋之师的?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读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2重点字、古今异议字、通假字:共、说、贰、函、辞、鄙、东道主、行李、厌、敝、知(古今汉语的区别) ○3关键句子的句意,理清文章脉络(翻译文章的方法和遵守的原则)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晋围郑)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劝烛退师)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智说秦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晋退军) e(晋文公)亦去之。 3重点研读,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特点 ○1说辞的角度 ○2抓住矛盾,化解同盟 4总结课文,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 文字精准、凝练 情节曲折,故事跌宕,扣人心弦 塑造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5作业布置 背诵最后二三段;预习下一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课时作业26: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 B 解析 A 项“知”通“智”,明智。C 项“说”通“悦”,高兴。D 项“共”通“供”,供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以乱易. 整,不武 易:替代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 之 敝:损害 C.?????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朝济. 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略微 ★★答案★★ D 解析 厌:通“餍”,满足。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 乱易整 B.????? 行李之.往来夫晋,何厌之. 有 C.????? 以其.无礼于晋吾其. 还也 D.????? 朝济而.夕设版焉人不知而. 不愠

★★答案★★D 解析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A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项代词,指郑国/语气副词,还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吾不能 ..早用子 D.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项古义:那人,此指秦穆公。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 B.与郑人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B 解析B项盟:名词用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A项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C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D项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无礼于晋 B.敢以烦执事 C.以乱易整,不武 D.时人莫之许也 ★★答案★★D 解析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B.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东道主原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后以“东道主”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请客的人。现在,“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 积累文言知识; 3.体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1.《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讫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作者介绍: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4.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二是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 字词汇总 字音 氾(fán)南佚(yì)之狐陪(bèi)邻 阙(quē)秦逢(páng)孙杞(qǐ)子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 4)亦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离开所在的地方,往别处去)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一词多义 1)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2)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以,因为。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贰,从属二主。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 (6)佚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进见。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3)然:然而。 (14)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6)既:已经。亡郑:使郑亡。 (17)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8)越国以鄙(bǐ)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重点实词

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fàn yì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zhuì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jué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qǐpáng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shù 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启发: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呢?——烛之武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 生动活泼、波澜起伏情节分析 1、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的事件一件连一件,情节是不是平稳发展的呢? ——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明确: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伏笔和照应。 那么,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从悬崖跌到深谷呢? ——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设置了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文烛之

必修1同步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4 烛之武退秦师 本课话题 ——爱国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是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佚之狐推荐之前,没有被重用,有 着怀才不遇的怨愤,但在郑国危难之际,却挺身而出,只身去劝说秦伯,足见 其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劝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 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 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被外国人称为“能抵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1950年冲破美国的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创造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有人 问他为什么归心似箭,他说:“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 归宿在中国。”有人问他,中国既无人才又无设备,搞火箭导弹能行吗?他的回答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钱学森的誓言最终实现了, 中国卫星上天了,洲际导弹可以同外国“比武”了,载人航天事业也进入世界 先进行列。 烛之武和钱学森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他们都用自己 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诠释了责任,诠释了选择,诠释了才能……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 ) 阙秦( ) 共其乏困( ) 戍之( ) 杞子( ) 逢孙( ) 失其所与( ) 【答案】 fán yì zhuì quē ɡōnɡ shù qǐ Pánɡ y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答案】 1.“已”同“矣” 2.“共”通“供”,供给 3.“说”通“悦”  4.“知”通“智”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若Error! 2.微Error! 3.许Error! 4.鄙Error!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退秦师素材

《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要害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预备…… 《烛之武退秦师》 1、素材开发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期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2、思维激活 这则材料可以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3、精彩应用 (1)想象画面型—— 夜缒而出 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也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着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2)心理描写型 深明大义 烛光依旧阑珊,而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生命就像这烛光,虽然现在明亮,可能在不经意的哪一刻黯然熄灭。他的一生平淡如水,虽然平凡,但也算充实。可是自己总觉得应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涂下生命的光彩一笔,来昭示自己的才华与报复。 他还在踌躇,曾经自己那么恨他,怨她,他让自己失去了年少的雄心壮志,失去了中年的忠心诚意。而现在,在自己垂暮之时,他却说,郑国需要我—— 烛光摇曳不定,仿佛自己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又像自己摇摆不定的心事—— 烛光又是一阵摇晃,烛之武挺身而出,犹豫的神色代之以满脸的镇定,他迈步而出,毅走向秦营。(3)思维议论型 思维,换个角度 当烛之武坚定的脚步踏在通往秦营的道路上,秦穆公已端坐在营帐之中,摆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 假如烛之武开口便是“郑国怎么怎么重要”,“郑人如何如何勇敢,不畏强敌”,那么遗留下的将是他殷红的鲜血和郑国在诸侯版图上的消失。但是,烛之武换了一个角度,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更是在黑云压城的危机关头力挽狂澜,使郑国在战争的风暴之中得以保全。烛之武用勇敢的行动向我们再一次表明:换一个角度思考,你将得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

1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氾.南(Fán)(2)函.陵(Hán) (3)佚.之狐(Yì) (4)夜缒.而出(ì) (5)杞.子(Qǐ) 2.多音字 (1)共.其乏困(gō) (2)君之薄.(bó) (3)阙.秦(ē) (4)逢.孙(Pá) (5)失其所与.(yǔ) 二、说文解字 亡 “亡”是死,逃跑,失去。《说文解字》:“亡,逃也。”甲骨文1和金文1写作“”“”, 像人被截去手的形状。是对奴隶逃亡的惩罚,失去手也有亡义。金文2和小篆写作“”“”,已不如甲骨文直观。有学者据此释作“人藏于处”。非初义。隶书(汉帛书、 1.以.其无礼于晋 【文言虚词】以: 2.且贰 ..于楚也 ①【文言虚词】且:

②【文言实词】贰: 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①【文言实词】辞: ②【文言虚词】之: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①【文言实词】为: ②【通假字】已: 5.夜.缒而.出 ①【词类活用】夜: ②【文言虚词】而: 6.敢以.烦执事 .. ①【文言虚词】以: ②【文言实词】执事: 7.邻之厚 ..,君之薄.也 ①【文言虚词】之: ②【词类活用】厚: ③【词类活用】薄: 8.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①【文言实词】微: ②【古今异义】夫人: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称呼 9.因.人之力而敝.之 ①【文言虚词】因: ②【文言实词】敝: 10.失其所与.,不知. ①【文言实词】与: ②【通假字】知: 11.亦去.之 【文言实词】去: 答案:1.因为 2.①连词,并且②从属二主 3.①推辞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①做②同“矣” 5.①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6.①介词,拿,用②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7.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雄厚③形容词用作动词,力量变薄弱8.①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②那人,指秦穆公9.①依靠②损害10.①结交,亲附②通“智”,明智11.离开 四、积累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为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又名、,与、合称“春秋三传”。 答案:编年春秋《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公羊传》 《谷梁传》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014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1、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名称:《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同为孔子编著的《春秋》作诠释)。《左传》是“十三经”之一。 地位、内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特点:《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三、史书体例: 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4、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5、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的《通鉴纪事本末》 四、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其一、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其二、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

4、《烛之武退秦师》

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说辩的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本文选自《左传》。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

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也是对《左传》的阐发。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左传》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二、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烛之武退秦师

一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 )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 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之往 ...( ),行李 来,共.( )其乏困 ..(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 ..(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 )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蜀之鄙.有二僧 2.封 ①既东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封.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与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失其所与.,不知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则名微.而寡众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5.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④永之人争奔走焉. 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积累文本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鉴赏烛之武的劝辩艺术。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烛之武的劝辩艺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文化引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叙事,简洁生动、工巧严谨;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 辞令;善于写人,工于记言,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二、解题及背景导入: 烛之武:郑国大夫。退:使……撤退,击退。秦军:秦国军队。 事件背景:前628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 霸主。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晋要寻找 得力伙伴,秦此时也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这样晋秦联合围郑一 拍即合。本文记述的是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 交斗争。 画出三国的简略地图:秦──晋──郑 三、整体诵读课文,识记文言重点词语。 放声散读课文,正音。强调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逐段疏通之后归纳整合知识点如下: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2.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 ③今老矣(老,老年)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4.数词活用

4 烛之武退秦师随堂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随堂练习 班级姓名 一、语言文字积累: 1、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氾.南(fàn)失其所与.(yù)亡郑以陪.邻(péi)舍.郑以为东道主(shè)B.佚.之狐(yì)夜缒.而出(zhuì)许君焦、瑕.(xiá)秦伯说.(yuè) C.杞.子(qǐ)朝济 ..(zhāo jì)共.其乏困(gōng)何厌.之有(yàn)D.逢.孙(páng)以鄙.远(bǐ)阙.秦(quē)肆.其西封(s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伴,这里引申为帮助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舍:放弃(围郑)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 D.行李 ..之往来 ..东道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于晋 B.若舍郑以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C.朝济而夕设版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与人交谈时往往会使用谦敬称谓。例如“子”“君”“寡人”“公” 都是一种表明说话者礼仪的敬称。 B.《左传》主要记载了从春秋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左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原名《左氏春 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D.《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叙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雄辩的口才, 说服秦国放弃攻郑,并且解除与晋国盟约的史实。 二、知能提升训练: 手敕太子文刘邦(汉)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凭一人之力二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像张飞、项羽等。(详细讲解张飞只身喝退曹军的故事“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形象生动的声音,夸张的动作,激起学生的兴趣)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战之上策。”前面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凭着勇猛之力而达到了这样的目的,而今天我们所要接触的烛之武先生又是靠着什么样的本来而退敌兵的呢? 2.《左传》其书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相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4 烛之武退秦师 课时作业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浚性果烈。以才理见知,有人伦鉴识。乡人史曜素微贱,众所未知,浚独引之为友,遂以妹妻之,曜竟有名于世。浚初不应州郡之辟,后仕魏为尚书郎。累迁御史中丞,拜折冲将 军、扬州刺史 ..,封射阳侯。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居无何而濬至,浑召之不来,乃直指三山,孙皓遂降于濬。浑深恨之,而欲与濬争功。恽笺与浚。浚得笺,即谏止浑,浑不能纳,遂相表奏。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

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明年,移镇秣陵。时吴初平,屡有逃亡者,频讨 平之。宾礼故老 ..,搜求俊乂,甚有威德,吴人悦服。初,吴之未平也,浚在弋阳,南北为互市,而诸将多相袭夺以为功。吴将蔡敏守于沔中,其兄珪为将在秣陵,与敏书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间,军国固当举信义以相高。而闻疆埸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候者得珪书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及渡江,求珪,得之,问其本,曰:“汝南人也。”浚戏之曰:“吾固疑吴无君子,而卿果吾乡 人。”迁侍中。武帝问浚:“卿宗后生 ..,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称重臣宗;从父子馥,称清臣宗。”帝并召用。浚转少府,以本官领 将作大匠。改营宗庙 ..讫,增邑五百户。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位。 (摘编自《晋书·周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B.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 户/赐绢六千匹 C.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D.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烛之武退秦师

抓住关键品味语言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是选自《左传》的先秦历史散文,重点写烛之武言辞,表现他的机智及爱国情怀,但晋、秦从围郑到解围而去的全过程也相当完整地写出来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本文安排在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所学的篇目有限,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达到诵读中的“读准、读通”目标;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了解《左传》的语言特色,领悟烛之武高超的语言技巧,达到“读好、读精”的目标。 教学重点 一、疏通字句,诵读课文(第一课时) 二、阅读鉴赏,领悟精髓(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抓住文中关键词语,领悟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感悟《左传》语言的魅力,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上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梳理了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烛之武的说辞,通过对烛之武说辞的揣摩、品味、鉴赏、评析,体会《左传》语言简洁而不简单的艺术魅力。 秦晋联盟,大兵压境,郑国命运危在旦夕,非常时期烛之武被推到拯救国家的风口浪尖上。肩负非常使命的烛之武只身赴秦,智说秦君,仅仅10句话,125个字,就使得秦伯不但“去郑”,而且还帮助守卫郑国,其辞令之妙,不愧为《左传》语言的典范。那么,烛之武怎样巧舌如簧,劝说秦伯退兵的呢?文章又是怎么写的呢?这就要我们细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