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_张会平

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_张会平
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_张会平

几大流域水系图

几大流域水系图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又名扬子江,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流域概况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见彩图长江河源──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雪山西南坡冰川),干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支流涉及黔、桂、甘、陕、豫、粤、浙、闽,共计18省、自治区、直辖市。干流长6300km,流域面积180.7万km 。较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等8条,流域面积均在8 0000km 以上。干流自江源至宜昌为上游,河长4510km,除四川盆地外,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m,占全江总落差的98.9%。其中江源至当曲长约360km,称沱沱河;当曲至玉树巴塘河口长约820km,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宜宾长约2300km,称金沙江;宜宾至宜昌长约1000km,称川江。川江下段自奉节至南津关长209km为著名的三峡宜昌以下进入中下游平原。宜昌至鄱阳湖湖口为中游,长约940km。湖口以下为下游,长约850km。中游河段内,自湖北枝城至洞庭湖出口城陵矶长约340km,称荆江,河道蜿蜒曲折,两岸地势低洼,是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一段。中下游平原湖泊星罗密布,主要通江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四大淡水湖。

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四个水系组成,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个省(自治区)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珠江的主流是西江,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的马雄山,在广东省珠海市的磨刀门注入南海,全长2214km。全流域面积45.37万km ,其中中国境内面积44.21万km 。 流域概况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360亿m ,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第二位。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477mm。汛期降水强度大,汇流速度快,容易形成峰高量大历时长的流域性洪水,对经济发达的珠江下游及三角洲造成严重威胁。枯水期也会连续三个月无雨或少雨,造成春旱或秋旱。珠江自云贵高原至南海之滨,干流总落差2136m,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3348万kW,主要集中在西江南盘江下游和红水河及黔江河段,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2512万kW,是中国水电开发建设基地之一。

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子流域尺度

第17卷第5期 2008年9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 he Yangtze Basin Vol.17No.5 Sept.2008   文章编号:100428227(2008)0520712204 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 宋述军1,2,周万村1 (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 要:当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将成为影响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岷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并在分析该流域内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地表水水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为主控制的区域中,林地和草地控制的小流域的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耕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结构中,地表水水质的优劣状况介于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控制的小流域之间;在其他条件相似时,随着小流域内林地和草地比例的增加,非点源污染降低,而随着耕地比例的增加,非点源污染有增大的趋势。此外,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量结构上,同时表现在空间分布上。 关键词:土地利用结构;地表水水质;非点源污染;地理信息系统;岷江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对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真正 意义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城市径流污染研究开始,主要是对农业非点源和城区径流污染的宏观特征与污染负荷定量计算模型的研究[1~3]。许多研究显示,尽管地表水水质的影响因子很复杂,但随着点源污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非点源污染尤其是农业非点源污染就成为决定地表水水质的主要因素[4,5]。不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农田管理模式会导致土壤侵蚀和过量的氮、磷随地表径流流失,从而形成对河流的大面积非点源污染[6]。 虽然针对长江流域的研究很多,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流域水质的非点源污染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7]。本文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流域为例,通过流域内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对地表水中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 mn,简称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简称BOD)、氨氮(N H4N)、石油类(Oils)、电导率(Cond)的影响,为寻求流域内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和控制非点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8]。1 研究区概况 岷江,又称汶江、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全长约730km,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松潘弓杠岭,由北向南流经汶川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到宜宾市后注入长江。河源至都江堰为岷江上游,河道长约340km,岷江上游为水源涵养地,河水一是靠天然降雨、森林涵养,二是靠积雪融化补给水量,水源比较丰富;都江堰至乐山为岷江中游,河道长约230km,著名的都江堰灌区水流密如蛛网;乐山至宜宾为岷江下游,河道长约160km,其内有大渡河、青衣江的河水汇入,水资源比较丰富。 岷江流域位于北纬28°38′~33°10′,东经102°35′~104°51′,流域面积约1316万km2。岷江流域大部分属亚热带气候,上游受山地地形影响,具有温带—亚热带气候特点,属山地高原气候。干流沿江气温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升高,至都江堰市盆地边缘,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都江堰市以下至宜宾的平原丘陵地区,气温已无明显差别,年平均气温为17℃左右。流域上游以高山峡谷为主,中游和下游则为平原、丘陵地区,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收稿日期:2007207218;修回日期:2007209206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课题(KZCX22SW2319201)和四川省资源与环境信息共享平台项目([2005]21722 140107)资助. 作者简介:宋述军(1978~ ),男,山东省威海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应用与开发.E2mail:fisherssj@https://www.360docs.net/doc/5517306786.html,

长江水文特征

长江航道环境基本特征系列二(水文、气象)(一)水文 长江干线6、7、8、9四个月为洪水期,水位高,流速大;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水位低,流速小,航行条件差;4、5、10、11四个月为中水期,水位适中,为全年航行条件较好的时期. (1)长江上游自然河段水位周期变化,比降、流速较大,水流流态紊乱。在洪水季节,洪峰来临时,水位日涨落剧烈。回水变动区段,中枯水期比降小、流速缓慢,流态平稳,洪水期恢复自然状态,比降、流速较大,水流流态紊乱.长江上游,主要有嘉陵江、涪江、渠江、乌江等河流汇入长江. (2)库区航段,水深富裕,比降小、流速缓慢,流态平稳.三峡水库根据工程进展及防洪、通航的需要在145m至175m水位间运行.每年5月末至6月初,水库水位降至汛期限制水位145m。整个汛期6—9月份,除入库流量大于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拦截超额洪水,水库水量抬高外,一般维持在145m运行。汛末10月水库蓄水,逐渐升高到175m运行。12月至历年4月底水库按保证出力要求运行,并逐步降落,以增加下游流量和电站出力,但枯季消落最低水位不低于155m,以保证水库回水变动区航道水深。三峡库区季节性水位运行示意图如下: 图2。1-3 三峡库区季节性水位运行示意图 三峡库区年径流丰富,主要来源于降水,通过各支流汇集于长江.径流量变化与降水的季节性变化一致,洪水季节发生在每年的6—10月,枯水季节发生在每年的11—次年4月。汛期6—10月径流量占全年70%以上,根据宜昌站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主要水文特征如下:最大年径流量5205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357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390亿立方米。实测最大流量70800m3

陆地构造地貌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首页)

第一章构造地貌 概念: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按规模可分为三级: 1)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2)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3)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海底的特征 1. 大陆和海洋的分布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1)大陆特征 大陆是高出海面的高地,占全球面积29.2%。它的内部起伏很大,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米;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洼地,高度为-399米。虽然地形高差很大,但大陆的平均高度只有875米。 按高度分配,以500~8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最大,它占大陆面积的47.82%;高度200~500米的丘陵次之,占26.8%;高度0~200米的平原再次,占24.85%;高度小于0的陆地面积最小,仅占0.53%(表4-1)。就世界各大洲而言,南极洲地形最高,平均高度2200米,欧洲及大洋洲最低,仅340米(表4-2)。 表4-1 大陆和大洋面积统计表

表4-2 世界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 (2)大洋特征 大洋是指海平面之下的水底部分,占全球总面积70.8%。从构造地貌观点看,它又分为大陆边缘和洋底两部分。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之间的构造过渡带,水深0~-2500米或0~-3000米,在这里,大陆型地壳厚度逐渐减小直至尖灭,地貌上靠近大陆一侧的称为大陆架,而靠洋底一测的称为大陆坡和大陆基。这三个地段连接起来,构成了一条上凸下凹形曲线,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底斜坡区。 洋底是在水深-2500米(或-3000米)至-6000米以下的大洋底部,它占全球面积54.7%和大洋面积77.2%,是地球上最深而规模巨大的凹地,平均水深为3800米。在世界各大洋之中以太平洋最深,平均深度为3940米;北冰洋最浅,平均深度为1117米(表4-3)。洋底的起伏也很大,如最深的马利亚纳海沟-11034米至高出海面4205米的夏威夷海岭的冒纳罗亚火山,高差达15000多米。洋底次级地貌也多,有海岭、海底高原、深海丘陵、深海平原和海底峡谷等等,其规模也很大(表4-3)。 表4-3 世界各大洋的面积及深度 整个地壳表面面积为5.1亿km2,据统计,陆地面积约占29.2%,而海洋面积约占70.8%。从大地构造的角度看,大陆架和陆坡也是大陆的一部分,这样算起来,大陆约占35%,海洋占65%,两者构成地球上的两大基本地貌单元。 根据不同高度的地貌所占面积的比例,可以画出地表起伏的曲线,由曲线可以看出,大陆和海洋在地表呈两个明显的台阶。第一级台阶分布在-3000~-6000m,平均深度为-3729m大部分为洋低。第二级台阶分布在1000~-200m,平均高度为875m,大部分为陆地,一部分为陆架。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海拔8844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 陆壳与洋壳的特征和成因

四川省岷江 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ICS 13.020.40 Z 04 DB51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 2311—2016 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2016 - 12 - 20 发布2017 - 01 - 01 实施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51/ 2311—2016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3) 5 水污染物监测要求 (6) 6 实施与监督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岷江、沱江流域范围及区间划分 (8) I

DB51/ 2311—2016 II 前 言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改善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四川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12月12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7年01月0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四川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DB51/ 2311—2016 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和重点行业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限值及监测、监控要求,同时规定了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等。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排污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投产后的污水排放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城镇建成区以外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染物排放管理;也不适用于单一行业类型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污染物排放管理,单一行业类型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执行相应的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标准不受有关区县名称变更及行政区划变更影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3544 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4287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13458 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5580 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9821 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7631 发酵酒精和白酒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30486 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11893 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 11914 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 HJ 493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 494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HJ 495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HJ 505 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 HJ 535 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6 水质氨氮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 537 水质氨氮的测定蒸馏-中和滴定法 HJ 636 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 670 水质磷酸盐和总磷的测定连续流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HJ 671 水质总磷的测定流动注射-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1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壳运动:指由于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包括:升降运动:指垂直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第一节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一、概念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向同一方向倾斜,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便形成了单斜构造。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褶曲一翼,断层一盘等)的一部分。 二、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第二章 褶皱构造 褶皱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岩层的连续性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一、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 二、褶曲的类型 1、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产状要素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 两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褶曲 的要素 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 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枢纽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枢纽水平、枢纽倾斜 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第25卷第4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年8月 V ol.25 No.4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Aug. 2006 收稿日期:2005-07-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111506) 文章编号:1008-0562(2006)04-0623-03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胡远满 (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16) 摘 要: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 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 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与道路的两侧,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居民点离散特征不显著。(3)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与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生态退耕,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人口格局;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X 141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up reaches of Min River HU Zhibin, HE Xingyuan , LI Yuehui, HU Yuanman (Institute of Shenyang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0016, China ) Abstract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source areas for Yangtze River.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for analyzing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ed patterns. 1:250000 foundation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study area were employed by ARC/GIS9.0 system supporting. The results show,1) Rural settlements are the primarily for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 scattered greatly and lives together slightly. 2) The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two sides of road. The distance is contiguous between the rural settlements, there is 72.86%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ng from 1.00km to 2.5km. 3)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affected directly by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which 97.55 %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1.5km away from rivers. The results are the key proof for optimiz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carrying out the polici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settlement patterns ;population patterns ;GIS 0 引 言 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1999年的全国统计数据[1]显示, 乡村人口为8.7亿,占总人口的69.1%,农村居民点依然是农民的主要聚居形式,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目前,有些学者开展了针对城镇的研究,但是对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较为少见,金其铭[2]从地理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农村聚落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与发展趋向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研究方向;周道玮[3]则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乡村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对 象以及村落形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田永中[4]、田 光进[5-7]利用GIS 系统平台,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中国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情况下,研究农村居民点分布对于节约耕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岷江上游地区是长江重要的发源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典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区,本研究主要利用1:2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ARC/GIS9.0系统的支持下,对岷江上游的居民点分布格局以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这将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进行区域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岷江流域综合治理

岷江流域的资源管理综述 李东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雅安625000) 摘要:岷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及应用对四川平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 源的持续利用喝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讲述岷江流域水资源的安全问题的探讨,及岷江流域水资源环境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管理措施。分析当前该流域的不合理开发的现状,结合国内外其他较好的生态流域保护和管理的经验和做法范例,对岷江流域的保护与管理面临的重要困难问题与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岷江流域;对应措施;综述;可持续发展 正文:岷江——长江上游支流,属于长江的一级支流,全流域均在四川省境内, 孕育了古蜀文明。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都江堰市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和青衣江,到宜宾汇入长江。全长1279千米,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水量丰富,年均径流量900多亿立方米,为黄河的两倍多。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岷江在四川省宜宾市注入长江。 地理位置——岷江是长江上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松潘县郎架岭,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四川盆地西部,于宜宾市合江门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279千米。[1]流域面积13.54万km,天然落差约3650m,是长江流域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水利开发最早的河流之一,水电站分布广泛。岷江干流都江堰鱼咀分水堤以上为上游,长约365km,都江堰鱼咀分水堤至乐山大佛为中游,长约216km,乐山大佛以下至宜宾为下游,长约154km。主要支流有黑水河、杂谷脑河、大渡河、马边河,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岷江流域位于四川省盆地西南边缘地带,地势由西部高中山区逐级降低至东部平原丘陵区。流域上游属高原气候区,海拔超过4000余米,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下,中下游属亚热带气候区,海拔低至300m,年平均气温15~18℃。流域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少部分来自高原融雪。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雨量集中在5~10月,占全年75%,干流高场站,多年平均流量2850m/s,径流量900亿m,多年平均输沙量0.52亿t。支流大渡河铜街子站,多年平均径流量470亿米,占高场站52%,多年平均输沙量0.33亿t,相当于高场站的63%。支流青衣江大部分属峨嵋暴雨区,径流丰沛,千佛站控制流域面积只有高场站的9.5%,而年径流量占高场站的21%。 地貌特征——晚新生代以来发育岷山构造带内部的岷江水系流域盆地,无论是流域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记录,还是其流域地貌所呈现的典型特征,都深刻指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新构造活动。而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最新获取的高精度SRTM-DEM数据,系统提取了岷江水系中上游流域汇水盆地以及67个亚流域盆地的典型地貌参数,如流域面积、河流长度、

流域介绍

第一部流域介绍 2006-01-04 .1 岷江水系 .1.1干流 岷江是长江上流左岸一级支流,自古即为著名大江之一,又是穿越成都市域中部的最大河流。 岷江干流发源于松潘县岷山南麓的弓杠岭和郎架岭,流经松潘、茂县、汶川等县,过汶川县漩口镇后进入成都市境。在都江堰市二王庙附近有都江堰引水工程引其水源,在左、右岸布设成内、外江两大渠系,岷江中游干流在此改称金马河,至新津县南河汇合口以下复称岷江,干流在新津县邓双乡董坝子出成都市境。入乐山市属彭山、眉山、青神等县,至乐山市有最大支流大渡河自右岸汇入。干流再过犍为县,于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进入长江。岷江干流全长711公里,总流域面积135840平方公里。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河长341公里,占全流程的48%,平均比降10.5‰,流域面积23037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17%,都江堰至乐山市一段为中游,河长为216公里,占全部流程的30%,平均比降1.7‰,流域面积10155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75%(其中大渡河流域面积占本区间的89%)。乐山市至宜宾市一段为下游,河长为154公里,占全流程的22%,平均比降6.2‰,流域面积11253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8%,岷江干流上游河段大部流

经高山峡谷区,流向基本上自北向南,河道较为狭窄。过漩口后,方由山区进入平原。中游河段穿成都平原而过,河面宽阔,水流平缓。 岷江干流自都江堰市与汶川县分界处(即成都市与阿坝州分界处),至新津彭山分界处(即成都市与乐山市分界处),河段长度为96公里,是为成都市域内的干流长度,其中自都江堰境内都江堰外江闸至新津县境内南河汇合口之间的河段称金马河,河段长81公里,平均比降3.5‰,河宽300~500米,最宽处广滩达1200米。 岷江进入成都市地域后(即进入都江堰市龙溪乡境内),流向由东北转东南,再折向西北,环茅亭娘子岭余脉呈一大河曲,于楠木堰处接纳左岸支流龙溪河,干流又折而向东。至麻溪乡后流向折南,又偏东南,在白沙乡接纳左岸支流白沙河。继又流向东南,形成韩家坝江心洲,以下即为都江堰鱼嘴所分。内江经宝瓶口向东略呈扇形,分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大干渠,形成平原上的灌溉水网,覆盖市属各平原县。外江则基本沿南偏东方向而下,较大分支有沙沟、黑石、羊马等河。此段外江习称金马河,左分大朗堰后,即于江家渡入双流县境,于双流崔家林入新津县境,于新津白溪堰接纳右岸支流西河,继而过新津县城,于通济堰处接纳右岸支流南河。以下仍称岷江,河道先略向东转折,再折向南,于新津董坝子出成都市,进入乐山市境内。 岷江成都市段都江堰以上15公里左右河道,保持着天然河流的特点,河道曲折,以汇纳为主,而金马河一段,则具有平原河流特征,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 黄河水文特点(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雨量仅约400mm,水量极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黄河泥沙之多,为世界大河所罕见,其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入黄总沙量),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m3,水少沙多。此外,在空间分布上是水沙异源。黄河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的上游地区,其控制面积为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黄河的90%以上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如头道拐(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黄土高原面积为11×104km2,区间径流仅73×108m8,占花园口以上的13%,但该区间的输沙量高达×108t,占全河总输沙量的57%。显然,黄河水文是上述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水沙不同组合的过程,使下游和河口的水沙过程更加复杂多变。 (2)高含沙量输沙 黄河流域半干旱气候,雨量既小,变率又大,沙源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使黄河输沙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大沙年,甚至集中在几场大洪水过程内。据统计,黄河干支流各站最大年输沙量,可占25年总输沙量的10—20%,最大6年的输沙量约占25年输沙量的5%,在一年之中,输沙较径流更为集中,干流站7—9月输沙可占全年的80%,支流站接近100%。陕县站1933年输沙量高达×108t,7—9月输沙量占了全年的90%,其中8月输沙量为×108t,占全年输沙量的71%。黄河干流主要测站的多年平均的水沙相关曲线表明,其时序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反映了黄河上中下游洪峰和沙峰在时间上出现的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反映了全河输沙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性。 (3)径流和输沙量年际变率大 黄河流域雨量小,雨区分布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是中水大沙年或小水大沙年,则下游河道输能力减弱而淤积,尾阎河道淤积,延伸加快。 长江水文特征 1.汛期降雨和洪水

(完整版)七大流域概况及水系图

七大流域概况及水系图 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又名扬子江,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流域概况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见彩图长江河源──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雪山西南坡冰川),干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支流涉及黔、桂、甘、陕、豫、粤、浙、闽,共计18 省、自治区、直辖市。干流长6300km ,流域面积180.7 万km 。较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等8 条,流域面积均在80000km 以上。干流自江源至宜昌为上游,河长4510km ,除 四川盆地外,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m,占全江总落差的98.9%。其中江源至当曲长约 360km,称沱沱河;当曲至玉树巴塘河口长约820km ,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宜宾长 约2300km,称金沙江;宜宾至宜昌长约1000km,称川江。川江下段自奉节至南津关长209km 为著名的三峡宜昌以下进入中下游平原。宜昌至鄱阳湖湖口为中游,长约940km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约850km 。中游河段内,自湖北枝城至洞庭湖出口城陵矶长约340km,称荆江, 河道蜿蜒曲折,两岸地势低洼,是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一段。中下游平原湖泊星罗密布,主要通江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四大淡水湖。 长江流域图 长江流域水系图

黄河流域: 一、自然地理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处于东经95度53分~119度05分北纬32度10分~41度50分之间,东西长1900km,南北宽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2。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 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 之间,为黄土 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 二、气象水文、泥沙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 466mm,多年年平均蒸发量700—1800mm。流域内平均气温上游1℃—8℃,中游8℃ —14℃,下游12℃ —14℃。下游无霜期为200—220 天,中游150—180 天,上游循化以上为50—100 天。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面积45.4km2 ,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 吨/立方米的面积约15.6lEm2 。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三、河流水系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 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 。 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全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 亿ms,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 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 亿t,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2021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三 高频考点34 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的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人教版)

(2020·湘潭市一中高考模拟)“飞来峰”即外来岩块,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下图为“某地飞来峰附近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⑤岩层形成年代比⑥岩层早。据此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甲处的褶曲形态及判断理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B.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C.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新 D.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老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地层界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2.图示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分别是() A.背斜山地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下各图与泰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2020·河南郑州一中测试)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 B.乙山为断块山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为山地 5.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19·安徽合肥一中测试)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6~7题。 6.甲处属于()

A.向斜成谷B.向斜成山 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7.若在Y2处钻3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Y4处钻至该水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A.25 m B.35 m C.55 m D.65 m

水系特征-水文特征

水系特征 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描述: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数量及其形态(如;密西西比河是放射状水系)④河网形态、密度⑤落差或峡谷分布⑥河道的宽窄、弯曲(河流越弯曲就说明河流不利于排洪和航运)、深浅。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不难看出,水系特征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水往低处流”。正是在这个总的基本原则下,只要有水就可形成河流水系,水多,水系就发达。河流水系特征与水源关系也较为密切,尤其是外流河水系,其特征多与气候中的降水因素联系紧密。甚至有可能气候影响河流水系特征,进而改变地形。水文特征 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 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⑤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 ⑥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⑦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8、河流流速大小,这是由地形决定的,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我们所说的江阔水深、河网密集,这些都是水系特征;水流平缓、冰期短则属水文特征。 长江水文特征 1.汛期降雨和洪水 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均可进入,为形成暴雨提供有利条件。长江降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057毫米,有四个主要雨区:(1)武夷山雨区,年雨量为1640毫米,雨期最早,在3~6月。(2)南岭雨区,年雨量约1400毫米,雨期稍后,在4~6月。(3)峨眉山雅安雨区,年雨量1000毫米,雨期在7~8月。(4)汉江雨区,雨期最迟,在8~9月,甚至延至10月,年雨量约1000毫米。在正常年份,长江流域的雨带从三、四月起,自东南向西北移动,中下游的雨季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降雨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中下游降雨多于上游。

构造地貌研究方法

构造地貌研究方法 刘静 赵越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 1、引言 构造地貌学是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并通过侵蚀和沉积等方式对活动构造区的地形地貌进行塑造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定量构造地貌学的兴起为标志之一,地球圈层之间(如岩石圈、大气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等认识开启了另一场革命,其意义将不小于60年代的板块构造运动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测年技术和GPS、GIS、LiDAR等空间探测技术和手段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构造地貌进展迅速,特别是在确定原始地貌面高度、构造活动幅度和速率、侵蚀速率以及构造抬升与侵蚀下切平衡等关键问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热点研究方向,并在灾害防御、环境和气候变迁、新构造演化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国际上对构造活动、气候、地表过程的耦合关系的研究力度和注意力越来越大,涉入的学科也日益广泛:地貌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水文学、环境学、低温/中低温年代学、大陆动力学数值模拟等等,使得构造活动、气候、地表过程的耦合关系成为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具开拓前景的研究领域。 与传统大地构造学不同,构造地貌学清晰地认识到气候和剥蚀作用可能控制着构造变形样式,强调地表侵蚀过程在山脉形成和高原隆升中的作用(England and Molnar, 1990; Brozovic et al., 1997; Pinter and Brandon, 1997; Willett,1999;Zeitler et al., 2001; Montgomery et al., 2001; Beaumont et al., 2001)。在传统地质学中,发生于地球表面或浅部的浅表地质作用统称为外营力,包括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具体过程包括河流,滑坡、泥石流、冰川刨蚀等,也有生物的参与,尤其是微生物参与的风化作用。尽管这些作用在影响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在塑造造山带及大陆构造中所起的作用往往被认为是居于次要地位,甚至被忽略。最近一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冲击着构造地质学、地貌学、表生地球化学和矿物学中的一些传统认识,如山链或高原的形成是岩石圈构造运动和大气圈地表过程联合作用的结果: 在构造活动活跃地区,快速的浅表作用(如剥蚀)可通过重力均衡来调节深部物质平衡,改变深部热和应力状态,调整变形机制来调制深部物质垂向和侧向的运移速

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流速、有无结冰期.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对应如下: 外流河水交特征及原因 1、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水位和流量大小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川融水 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2、汛期长短 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 3、含沙量大小 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4、有无结冰期 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的。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0℃以上无结冰期 5、河水流速大小 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6、水能蕴藏量 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等决定。 河流水系特征指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其分布、河流的形状(如树枝状、扇形等)、河道宽窄曲直等。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长江与黄河简笔画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影响因素 我国各地河流流量曲线的分析一、华北地区二、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故汛期为7、8 月及稍晚一些时间。由于冬春降水少,枯水期出现 在12、1、2月份。本区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的 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春季易出现春旱 天气。 东北地区:由于纬度较高,冬季严寒,积雪深厚,春 季积雪消融,4、5月出现第一次汛期(春汛),7、 8月夏季风带来降雨,河流又出现第二次汛期。

都江堰河流概况

三道堰柏条河 2012-07-01 18:04:15 郫县三道堰柏条河上著名的堰桥全景 三道堰镇街道二(流经镇上柏条河上的永定桥)

由于我们如今去时是枯水季节,在堰桥头上游不远便是供应成都生活用水的成都自来水六厂。为保证成都生活用水供应,上游下闸储水,故下游河内看不到多少水,有的地段甚至河床干涸。这时河两岸的茶园内也没有多少茶客,但一到夏天,这里便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柏条河是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的二江之一,属岷江内江水系,起于都江堰蒲柏闸,止于郫县石堤堰,全长44.76公里。柏条河是成都市供水大动脉 都江堰与成都二江

没有“成都二江”,都江堰怎能滋润天府。“成都二江”是指哪两条江呢?司马迁没有点明,常璩则明确指出是郫江和捡江。南北朝任豫《溢州记》称:“二江者,郫江流江也。”学术界对“成都二江”的诠释,尚有争议,见仁见智。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流江(捡江)即流经成都的南河,其上游为走马河;郫江即流经成都的府河,其上游河段,有的学者认为是柏条河,有的学者认为是走马河分支油子河。也就是说,成都二江即府南二河。“二江”又是怎样流经成都的?历史上是二江并流,“双过郡下 一、成都市水环境概况 成都市位于长江上游,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有大小河流150余条,总长约1500公里,水域面积8323公顷,绝大多数为岷江、沱江水系,少数为清衣江水系,均为长江中上游水系。岷江干流自汶川县流入成都市后,经都江堰工程分成内江和外江两大水系。岷江内江水系由在都江堰市分水而成的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及其人工建造的农田灌溉渠和分布于平原上的大、小自然河道组成。流经城区的“三河”(府河、南河、沙河)源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