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班主任。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班主任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在班主任的工作层面,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班主任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孩子们正处在智力发育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各方面都处于未定型的阶段,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育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赏识与宽容并举

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孩子的个性迥异,摆在班主任眼前的任务艰巨而复杂。班主任应以教育的视角,审美的眼光去搜索生活中的美,以一种和善友爱的目光去接受孩子,以和蔼大度的态度去亲近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善于捉摸孩子的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我认为:班主任眼中应多一点审美赏识的特质,少一点挑刺找茬的心态;多一点笑逐颜开,少一点怒发冲冠;多一点轻声细语,少一点暴跳如雷;多一点由衷的理解与赞美,少一点鸡蛋里挑骨头。让赏识与宽容并举,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环境。

二、严格与关爱并重

小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强,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往往有意无意会犯错误,因此,教师必须用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他们,使他们言行规范。对学生和班队干部,要求他们处处以身作则,做同学们的表率,防止骄傲自满,对个别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不能放任,我们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但是,只有严格会让孩子们感觉不到温暖,还必须与关爱并重。爱中有严,严中蕴涵着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有归宿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不能把学生封闭在无人的孤岛,不能让一朵朵娇艳的花过早就承受风霜雨雪,不能让一颗颗稚嫩的心过早蒙上自卑的阴影……因此,我们必须热情起来,关心起来,体贴起来,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位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用我们的爱心拭亮孩子们美丽的双眼。

三、全局与分层结合

作为班主任,应该知道:每个班级都是由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组成,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受表扬和批评的待遇。不仅如此,我还应该把很多事情放到班级里和大家一起去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整个班级。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全局观念还不行,我们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学生。而且很多学生也不会按照你设置的轨道去走。因为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爱好,这就需要我们分层对待,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积极疏导,努力提高,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再接再厉;对待中等生,我们可以拉近距离,促其进步,对他们因势利导,疏通关节;对于后进

生,我们应体贴关心,消除自卑,在学习上指导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做到全局与分层相结合,才能更为科学地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成长环境,使每位学生得到全面提高。

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制度改革 篇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日趋繁荣,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在进步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育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根据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完善财政教育体制十分必要。 一、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现状问题分析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口巨大 近些年,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并将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基础教育上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2年达到5480亿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 (1)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初中为21.8%;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初中为45.9%;小学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初中为70.3%;小学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初中为28.8%;

小学购置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32.5%,初中为35.0%。 (2)高校扩招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扩招后,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短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的下降。 (3)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教育没有短期利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和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是最高水平,但在有可比数据的七个国家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却最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漏洞让全社会出现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现象,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2、教育财政的职责不明 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没有明确各级政府在分级管理中各自应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资料汇编 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记者吴晶、黄小希新华社29日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 列。 《教育规划纲要》由序言、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和实施组成,共22章、70条,约27000字。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教育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 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一一进行阐述。具体目标有: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 到50%;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到2 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 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将开展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扩大教育开放。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 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多年酝酿、数易其稿,现已正式出台了。近期,在区教育局的安排下,我认真学习了《纲要》全文。作为一所中学的党支部书记,一名教师,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我心潮澎湃、倍受鼓舞,感觉真正迎来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春天!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的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但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理念陈旧,对师、生的评价标准单一,甚至有偏差,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创造性思维缺乏、创造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不高等。 通过阅读《纲要》全文后我感受很深,现结合我校实际就学校德育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我校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和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一)加强师德建设,提升管理育人意识。由学生科牵头,学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组成德育工作小组,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的德育工作队伍。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班主任始终是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工作中最辛苦的人。学校实施的《岳麓实验中学班主任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目的就是落实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规范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提供多种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提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树立一批优秀班主任的典型。通过班主任常规教育比赛,如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召开主题班会观摩、开展主题班会教案评比等,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年轻教师学习班主任管理工作,通过结对拜师和培训,学习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使班主任的后备力量得到加强。 (二)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学校坚持依法保障学生权利、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学习名人事迹、身边榜样以及法律知识、礼仪常规、校纪校规等内容,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教育规划纲要》并不反对学校提高高考升学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指出,我们国家现在就业压力大导致升学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办人民满意的高中不考虑升学率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比如现在GDP要讲绿色的GDP,下一步高中学校提高升学率的时候提绿色的升学率,就是说把升学率作为一个结果,而不能作为唯一的目标,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使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要把关系处理好,我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及答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及 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及答案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7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共设有4部分,22章,70条,约27000字,实施时间是2010年7月28日。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4、《纲要》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5、《纲要》中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6、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7、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8、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9、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0、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11、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摘要 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国教育不断探索、发展、改革、反思的三十多年。回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十多年的历程,成功与失败俱存,经验和教训同在。 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反思,对指导教育改革的思想理论、政策策略、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清醒地认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更有效地探索今后教育改革思路与路径。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四大发明之外的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最重大的制度创新,它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公平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流动,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科举制度在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却选择封闭与傲慢,正如宋明理学因其“理性的傲慢”拒绝开放、排斥异端一样,科举制度因其制度的傲慢拒绝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应试教育”及其方式日益精细化、精致化,留给每个个体的自由空间日益被压缩,最终导致个性的窒息和创造力、适应性的全盘丧失。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追求分数、追求升学、追求做人上人。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其成人成才;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其接班人和建设者,传承文化血脉,推动文明进程。为此我们需要教育文化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空前解放和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制约和支配的。中国是一个有着高度“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国家,这里的“政”指的是“政治”,“教”指的是“教育”。《学记》所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便是这种文化的源头。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文化传统,即“官本位”的政治核心观、“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功能观和“人上人”的人才价值观。这个逻辑的逆推就是,要想成为“人上人”,你必须“入仕”;要“入仕”,你就必须通过“考试”;要通过“考试”,你必须接受为“应试”而准备的教育。可以说,这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毛孔、血液和骨髓之中,而这正是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或者素质教育推进真正难见实效的文化土壤之原因。 二.中国教育改革现状 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导致我们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面向造就全体学生,而是为了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教育的过程似乎不是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而是一味地加班加点、超时重负、机械训练,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的时间空间。为了高考,设计3年教学的高中课程,普遍的提前一年甚至更早完成,到高三纯粹就是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又因为重点高中的选拔制度,今日的中考同样有着不能承受之重,以致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过早地承受超越其年龄阶段之重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情地扼杀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扼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高达60%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博学位。迄今在社会公众还普遍将高考状元作为最优秀学子代表的当下,如此高的比例选择“一路向西”、远走异乡深造,有其必然性,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出去的理由是对身边的教育失望,以致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txt点的是烟抽的却是寂寞……不是你不笑,一笑粉就掉!人又不聪明,还学别人秃顶。绑不住我的心就不要说我花心!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活着的时候开心点,因为我们要死很久。请你以后不要在我面前说英文了,OK?本文由shm0524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测试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测试题一、填空题 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0 年 7 月 13-14 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2、《国家中长期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共设有 4 部分,22 章,70 条,约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27000 字,实施时间是 2010 年 7 月 28 日。 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4、《纲要》的“20 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发展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5、《纲要》中教育战略目标是: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6、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7、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 8、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与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9、增强学生体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0、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11、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与 1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课程衔接体系,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13、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职务评聘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与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1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世界为之震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 基础教育逐步转向义务教育政府办 2001年7月19日下午,正在安徽阜阳考察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程来到颍上县十八里铺乡宋洋小学。 有着30多年历史的宋洋小学是一所村中心小学,现有学生508人,在职教师13人。望着教室里几十张破旧的课桌,朱镕基问校长王伟:“怎么没有凳子?”王伟解释:“为了节省经费,凳子都是学生自己带。现在放假了,学生就把凳子带回家了。” “这些课桌有多少年历史了?”朱镕基问。 “20年。” “20年都没有换过吗?” “没有。” “这个学校在县里是什么水平?” “中等。” 朱镕基沉默良久,摸着斑驳的桌面感慨地说:“很艰难啊!” 考察后,朱镕基在宋洋小学召开农村基础教育座谈会,听取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对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和乡镇干部、中小学校长的一番对话,朱镕基感慨万千:“感谢大家让我了解到了真实情况。任何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都是政府的责任,我国也不能例外”,“义务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能削弱!” 正如饭需要一口一口地吃,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中国义务教育体制适应基本国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次变革:调动地方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提出过发展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概念,但并没有使用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概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提出之后,艰巨的任务与中央政府当时无法包办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为此,从实际国情出发,《决定》进一步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决定》还要求,“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变了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办学积极性,为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社会支持。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9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央文件中并未出现“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提法,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只是在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人民群众主要是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义务教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方向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来看 刘东茹指导老师:候选明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教育模式机械僵化,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倡“回归自然”,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强调自由与自主,并且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和理论对我国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反思。 【关键字】:自然教育基础教育素质教育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较量成了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了科学与技术的较量,成了人才的较量。而发展教育事业是一国培养人才,和平崛起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基础教育,它作为教育的根基,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暴露出了许多矛盾与问题。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提倡“归于自然”,重视儿童的天性发展,崇尚自由和平等,这些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卢梭及其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一)卢梭与《爱弥儿》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oau, 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对封建旧教育的批判中,卢梭也是一名在教育思想上扭转乾坤的勇猛的战士。”①卢梭生于瑞士,自幼勤奋好学,3岁识字,7岁可读一些历史和文学书籍,这种嗜读习惯,使他很早就接触了古代希腊、罗马伟人的思想,也锻炼了自学能力,为他以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0岁到30岁是卢梭思想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卢梭在各地漂泊,从事过各种下层职业,广泛地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同时年轻的卢梭在这一时期还大量地接触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名著,他以顽强的毅力,经过多年的勤奋学习,在众多领域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巨人、迈上思想界高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卢梭一生写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著作,如《民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这些作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诸多方面,对社会历史的进步具有重大贡献。其中,最能体现卢梭教育思想的著作是《爱弥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日志 [转] 2011年招考《教育规划纲要》模拟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_。 3.《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_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_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4.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__教育投入_,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5.《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_学生健康成长_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实现途径是“三个坚持”,即:_坚持德育为先_、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_。 7.《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_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_,重点是_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_,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8.《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_促进人的全面发展_、_适应社会需要_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_大力发展职业教育_、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10.《教育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教育改革的六项任务是:_人才培养体制改革__、考试招生制度改革、_建设现代学校制度_、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1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是:_加强教师队伍建设_、保

(完整版)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成绩斐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计划经济和行政指令色彩浓重的教育改革逐渐被法律、制度规范的教育改革所代替。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准确而及时的教育评价比过去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人口大国,封建等级制和封闭的自然经济使丰富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19 世纪中叶,我国适龄人口中受教育者仅占5 %。1946 年全国小学毛入学率仅为38 %;有大学207 所,在校生只有15. 5 万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1950 - 2001 年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85 倍,中等教育60 倍,初等教育30 倍。2001 年小学净入学率为90. 5 % , 升学率95. 45 % , 初中毛入学率为88. 7 %,高中毛入学率为42. 8 % ,2003 年大学毛入学率为17 %。15 岁以上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 85 年,文盲率从1982 年的31. 87 %下降到2000 年的9. 08 % ,15 岁以上文盲人口从1962 年的2. 33 亿下降到2000 年的0. 87 亿( 图1 ) 。教育投入从1 9 5 2年的占GDP1 . 7 1 % 教育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晴雨表,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过高,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就像天平一样灵敏,正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高,公众对教育永远不会满足,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改革开放25 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 从专业角度,可分为管理体制改革、投入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改革离不开经济基础,教育改革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与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宏观背景密切相关。一、中国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基础教育依然薄弱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薄弱,积淀了大批素质比较低的人口。(1)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任务十分艰巨。2001 年,全国仍有522 个县未实现“普九”, 西部地区是新老文盲的集中地区。(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政府统计:小学辍学率为0. 27 % ,而实际上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等4 省、自治区都超过1 %以上;初中辍学率为3. 12 % ,人数为200 万,西藏、安徽等省、自治区超过3 %。2001 年,义务教育阶段按时毕业率仅为75 % ,意味着我国每年有500 万学生因辍学不能按时完成义务教育,约占小学新生人数的1/ 4 ,实际上可能大于这个数据。按时毕业率东、中、西部分别为83. 0 %、78. 2 %、62. 0 % ,东西相差21 个百分点,西藏、贵州、宁夏不到50 %。(3) 高中教育发展迟缓。2001 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3. 2 % ,高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为65. 5 % ,相差12 个百分点。全国有15 个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地区为37. 4 % ,说明欠发达地区至少有46. 8 % - 62. 6 %的初中毕业生升不了高中。15 - 19 岁在校生占同龄人口比例只有OECD 国家的一半,获得现代科技信息的比率和水准都不高,25 - 64 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较OECD 部分国家低4 - 5 年(表1 , 表2) 。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现有1. 2 亿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其中1/ 4 - 1/ 3 为15 - 25 岁的高中阶段及以后人口,接受正规教育机率不大,在“十五”期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0 %的任务艰巨。2001 年,建立校园网的小学、初中分别占全国的1. 5 %、5. 7 % ,全国中小学每51 名学生拥有1 台计算机。高中师资缺口116 万名。基础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教育,而农村教育的特点还不能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套用,农村教育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城乡教育差异的长期性取决于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长期性。(二) 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1.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50 %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 %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孩子升学率低,但农村职业学校又办不下去,导致“有校无生”。根据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农村城市化中,农村孩子升学率低,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过剩都是农业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2. 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教育走不出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1986 - 1990 年,全国每年辍学的小学和初中学生都在500 万以上,88/ 89 学年度接近800 万,89/ 90 学年度565. 4 万。辍学率一般在小学5 年级最高,4 年级其次,6 年、3 年级较少;初中2 年级最高,3 年级较低。李建平于1998 年1 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指出, 河南某小学辍学率达2. 2 % ,初中达9. 39 %。 6 年后该小学将达到12. 1 % ,初中3 年后将达到28. 1 7 %。其中就辍学原因分析,因升学无望占的40 % ,受到教师严厉惩罚的占30 % ,学习压力大跟不上的占20 % ,农忙时家庭缺劳力的占10 %。可见,农村教育的出口问题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研究表明, 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 、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 。流动人口比流出地人口的年龄低、文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第十章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今天,有幸和两位教师朋友吃饭,席间聊到了关于教育问题,我唯一能拿出来说话的就是对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之不同的感悟,因为女儿有幸在初中毕业就跳出了中国的教育体系,高中拿新加坡奖学金出去了,高中毕业更是拿了耶鲁的奖学金去了耶鲁,现在在耶鲁大二,我开始关注西方的教育形式,因为孩子在那里,就把我的心给带到了那里,看了很多的海外论坛的教育故事,加上女儿给我描述的情况,我自认为,我感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我用一个比方来描述我感悟的教育。 我用一万颗种子来比喻,假如我们这个社会是一片大大的森林,,,用这片森林代表我们的人类社会,那么这一万颗种子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们,我们可以想象的当孩子们长大以后,每个人都会成为我们这片森林的组成部分,她们会变成森林中的仓天大树,灌木,瓜果,鲜花,也许还会有草原,湖泊,甚至杂草,毒物。。等等。这样的结果才是必然的,因为社会就是这样,森林当然也万物齐全,,,,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家长就是种植和培养这一万颗种植的人,但现在国内的教育体制的确没有让每颗种植都播种到了适合的土壤里,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严重的限制了这样的方式,我们使用的是,千篇一律,选拔人才也是统一考试,这就像我们把各类品种不一样的种子,都统一的种到了一个土壤里,结果可想而知,使得我们有很多的种子真的没有最后长成她们本来的模样,这就是中国式教育。 在西方,孩子们从小就按天性培养,先播种到土壤里,任其生长,大点了,能辨出每颗种子的优势的时候,才开始分类,每颗种子都能按自己的去向去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土壤,比喻就是这样。 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第一,教育管理者该给教育一个大的生长环境,提供一个热带雨林般的生长环境,第二,家长,从小细心观察自己孩子是什么的一颗种子,努力让这个种子种植到最适合她的土壤里,并对这个种子的类别要从自己心里进行认可,这非常重要。第三,老师,在种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以最适合的养分,而不是分班,分类,分名排辈的统一施肥。教育的方向就是-----国家给予教育的良好的大环境,家长和老师给予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教师给以最好的引导,当孩子们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能发育成每颗种子该长成的,同时又是最丰硕果实。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新学制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教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状况,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学制改革的核心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4.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两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的改革要求。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简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2)调整教育结构。 (3)改革办学体制。

(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5.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6.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教育工作的“两基““两重”。 (2)调整教育结构。 (3)构建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 (4)分组管理。 (5)怎种力最办学。 (6)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7)加大教育投入。 7.2001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部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 (1)教育优先发展。 (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3)改革招生选拔和考试评价制度。 (4)改革办学体制。 8.2004年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4年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1)继续推进“三教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农科教”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