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职高高一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

目标理解

?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认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通过体味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思考,引导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通过讨论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的过程,教会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的方法。

?通过学习作者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培养学生构思、立意的写作能力。

教学建议

建议一:采用情境导入,指导阅读法、比较阅读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本文可从多角度设计情境导入,如:

(1)从狼的角度来导入。

①(出示狼的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比有比,看谁说得多。

豺狼成性豺狼当道豺狼虎豹狼子野心狼心狗肺

鬼哭狼嚎虎狼之势虎穴狼巢引狼入室狼吞虎咽

狼狈不堪如狼似虎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烟四起

②问: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感情色彩上)贬义。

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2)由人对自然的破坏而受到自然惩罚的事实引入,提出问题“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比如由“怒江建坝”“三峡大坝”等人类对自然的干扰破坏现象入题。理解成语“休戚相关”“唇亡齿寒”的涵义,领悟人与自然“不可或缺”“息息相通”的关系。

(3)用大量具有浓厚表现力、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录像等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

图片要多样,有美丽的大自然,有被人类破坏的自然,正反对比,触目惊心。

2.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 示例:

一、导入

二、学生阅读文本,研习文本,实现多重对话:

1.学生阅读文本,按问题做点评注

问题例举: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思想?在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把你的感触与理解写在你有所体会的语句边上。

2.学生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同桌互相交流看法,实现生生对话。

3.学生发表看法。

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最有感触的句子,再结合语句谈谈理解与体会。

4.教师总结学生观点,概括课文的主旨。

三、课文拓展,比较阅读

1.拓展阅读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感受同样高贵的灵魂,并通过比较体会《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语言上诗意地表达之美。

2.与同为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梭罗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建议二:采用电教法、诵读法、实践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用大量具有浓厚表现力、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录像等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图片要多样,有美丽的大自然,有被人类破坏的自然,正反对比,触目惊心。)2.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阅读文本,特别是要运用诵读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美及思辨色彩。

3.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 示例:

一、运用多媒体展示环境恶化前后的图片,导入课文。

二、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1.初读:快速阅读,清除生词障碍,并标注好相关字词

2.再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并思考: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4-6自然段)

⑵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7-9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1-3自然段)

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

②不同的角度写狼的叫声其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4)结合一些环保的漫画以及当今环境恶化的现实,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谈)

3.诵读:读出本文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的特色。

(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三、课外实践

1.以小组形式,组织“我与自然”、“走进自然”的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访谈、参观等形式感受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设计好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具体环节,设想需达到的预期目的)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

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2.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的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而日本人更的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

读一读下面这首诗歌,请你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写一段宣传文字。

附: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建议三:采用“文本研习”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由于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因而更应该注重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文本研习”,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思考时间,让他们走进文本,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

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注重研习方法的指导,如加圈点,写批注,作摘录,品效果,谈心得,说体会等,从语言入手进行解读的方法,更体现了“自主式”的学习方法。

朗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迁移、拓展的能力)

3.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

4.在文本研习后,可提醒学生本文“思考”的思维方式:诗意叙写→哲学思考→顿悟升华。

* 示例:

一、教师可从题目入手设置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研习课文:(2分钟左右)

①“象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

②思考什么?

③怎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④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思考?

二、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按要求做点评注:(15分钟左右)

要求可以由教师针对学生情况老提出,比如本文体现了作者的哪些思想?在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把你的感触与理解写在你有所体会的语句边上。(意在突出学生,重视学生阅读的真实体验)

学生交流评点的内容,教师也可出示自己的评点内容,构建课堂的多重对话平台。

三、学生在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同桌互相交流看法,实现生生对话。(5分钟左右)

四、学生发表看法。(5分钟左右)

五、教师根据详实的资料和有关生态方面的理论,并针对刚才学生发表的看法来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10分钟左右)

六、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结束课文。(3分钟左右)

借用纪伯伦的话“我不比侏儒高大,也不比巨人矮小”,对人类来说,我们们只是平凡的。品味寂寞,品位自然,咀嚼生命的意义,需要人类自身先付出努力。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七、布置作业

①从课文走向生活,结合单元目标布置实践活动主题:“走进大自然”、“我和自然”。

②阅读一段材料,为2009年“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1994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 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04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2005 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中国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

2006 莫使旱地变荒漠

2007 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教学资料 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重点字词

嗥叫(háo)驯服(xǜn) 蔑视(miè) 迸发(bèng) 湍急(tuān)

艾蒿(ài hāo) 疲惫(bèi) 饿殍(piǎo) 蜿蜒(wān yán) 毛骨悚然(sǒng)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阙。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做“中”。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作者观点

(一)作者的“土地伦理观”思想的精髓。

土地伦理思想精髓:认为土地不仅仅是土壤,它还包括气候、水、动物和植物。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人类必须改变他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这个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

“土地道德就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利奥波德

(二)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作者这种思想的进步性。

吴伯箫的《猎户》歌颂的一个人物——打虎英雄董昆。这篇文章作者写于1962年,我们读这篇文章一直到90年代。可见在中国的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我们还一直在受着“狼

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这种思想的教育。而作者的这篇文章写于40年代,相比较于利奥波德的思想,我们中国的生态意识不知落后了多少年。可见,作者的这一思想对人类的发展将具有很大的意义,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三)名人名言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环境破坏案例

(一)食物链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

1.河北省北部地区,在麦收时节,据统计,每亩麦田约有50~100只青蛙,一只青蛙一天可食20~200只害虫。因此,依靠这种天然的“除虫剂”——青蛙,基本上可以控制害虫,保证小麦的收成。近年来,由于有些人大肆捕捉青蛙,不到几年,该地区蛙类几乎濒于绝灭。结果害虫大肆繁殖,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受害。这就是人们出于眼前的利益捕捉蛙类,切断了蛙类——害虫——小麦之间的食物链,打破了麦田的生态平衡,结果害虫四起,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严重损失。

2.1859年一个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放养了13只兔子用以打猎,繁衍至今已产生了6亿只后代,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导致其他种类野生动物面临饥饿,甚至有灭绝的危险。

(二)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

1.2006年,在第25届“全国爱鸟护鸟周”活动启动之际,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刘迺发指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鸟类种群数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在长期跟踪研究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过程中,刘迺发教授发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是造成鸟类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刘迺发教授说,环境破坏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生态环境破坏,指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得鸟类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全球变暖,导致鸟类改变迁徙路线,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不适而死亡。而鸟类种群数量减少更主要的原因是微观的环境变化,这种变化以人类的干涉、破坏为主。比如人类活动破坏湿地,湿地面积减少,使得在湿地环境下生活的水禽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农作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鸟类吃了带有毒性的化学物品,鸟蛋含钙减少,繁殖后代的数量和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种群减少;还有草原牧区大量使用化学药物灭鼠、灭兔,猛禽类吃了带有毒性的老鼠、兔子等食物,就会二次中毒身亡。

为改变人类活动破坏自然环境、导致鸟类种群数量非正常减少的现状,刘迺发教授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专门法律,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种群。

2.2006年为促进中国南方最大水系——珠江流域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中国将在珠江流域实施禁渔期制度,让流域野生鱼类得以休养生息,流域生态环境获得有效恢复。

日前在南昌结束的珠江流域渔业管理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珠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研究并确定了珠江流域实施统一禁渔期制度的方案,即在2007年正式实施统一禁渔期制度,禁渔时间初步确定在每年4月至5月,禁渔范围包括流经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江西六省区的珠江流域各干流及其各通江湖泊支流。

狼的启示

(一)狼的秘密

闻狼色变。狼真的可怕吗?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瑞典一们生物学家曾孤身深入狼窟,多年与狼为伍,在意大利对近百只狼进行了观察、试验和研究。他常常同狼一起嚎叫,并逐步

懂得了狼的语言,揭开了狼群社会的秘密。

狼的最大特点是成群结队。狼惯于嗅探,确定邻居的情况,知道相互之间该如何相处。狼的嗅觉极其灵敏,不易受骗。它喜欢集体行动。一旦发现可猎取的动物,它们便成群出击。在大风呼啸的雪原上,三、五十只饿狼呼啸而过,那是任何动物都难以匹敌的。有人曾亲眼看到几百公斤重的大熊被狼群追得走投无路,乱扑乱叫,最后群狼一拥而上,把它扯成碎片。在分食猎物时,狼各自贪婪地吞食,从不为争食而撕打。

在狼群中,只有一对狼享有最高的地位,它们就是狼群的首领。处于最高地位的公狼整天忙于维持狼群的安宁,平息争端,让好斗者受约束。而处于皇后地位的母狼,却是主宰狼群一切事务的总管。王位,是经过“竞选”斗争而得来的。它们常为争夺首领地位而血战一场。

狼的幼子在出生后不久,便开始出窝嬉戏了,并很快地学会了狼的语言。狼会扮鬼脸,高声嚎叫。狼的嚎叫声调有高低之分,构成了不同的联络信号,以此与正在进行捕猎的同伴保持联系。远离的狼也用嚎叫来告诉同伴,自己在哪里。狼还往往利用嚎叫显示集体的威力。它们常常聚在一起,象举行歌咏晚会一般的嚎叫不停。

自《广闻博录》(文史、科学知识小品)81页,人民日报出版社

(二)“狼图腾”的兴起

自2004年出版界推出一本名为《狼图腾》的书以来,伊朗为核心符号、图腾、宗旨的企业文化甚至社会文化充斥国内大小企业、各大媒体。形形色色德尔人为狼辩护、讴歌。

两年以来,以华为任正非、中华英才网张建国为代表的企业界,人力资源界,一余世维、姜汝祥为奥布的咨询培训界,一《狼性法则》、《狼阵》、《狼魂》、《狼道》等书为代表作的书商群体们,相互呼应,掀起了“狼文化”的大潮。

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做企业就是要发展一大

批狼。因为狼有让自己活下去的三大特性:一是敏

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

三是群体奋斗。

中华英才网总裁张建国:你现在如果还不

是狼,最起码你要先成为一只“披着狼皮的

羊”,然后成为“披着羊皮的狼”,最后成为一

只“披着狼皮的狼”。

著名培训师余世维:华为文化有三句话跟狼有

关。第一,狼嗜血,血是商机。第二,狼寒天也要

出动,市场再险恶也要奋斗。第三,虎狼成群,狼

从来不单打独斗,一出去都是成群的。

著名培训师姜汝祥:未来世界只有一种

公司能够生存,那就是狼性公司;未来世界

只有一种企业家能够生存,那就是狼性总经

理。

阅读材料

(一)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感受同样高贵的灵魂,并通过比较体会《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语言上诗意地表达之美。

简介:选自《敬畏生命》。作者,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本文是他在授奖仪式上的演说词。

附文(一二段):

我的呼吁

史怀哲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断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对全世界又有何意义?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是道德上绝对需要考虑的原则。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连。平时我都尽力保持清新的思考和感觉,而怀着善的信念,时时依据事实和我的经验去从事真理的研究。

讲解要点:

《像山那样思考》更具文学性,语言包含诗意,富于思辩,意蕴深远。

《我的呼吁》是一篇演讲稿,对观点的表达更直接,多议论性语句。

(二)梭罗《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译者,著名的作家徐迟说:“这本《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

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三)课文赏析资料一览

听一听那“绿火”

——《像山一样思考》的思想美

李明隆

我们把透过现象发现的普遍存在的生活本质称之为“哲理”,把富有思辨性、深刻性的思想称为“思想美”或“哲理美”。利奥波德是一位善于深思的哲人,他从“一声深沉的、来自肺腑的嗥叫”中领悟到了山的思考,从一点“绿火”的熄灭中看到了生态的危机。《像山一样思考》一文,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深刻的思想美,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让人忽视的土地、生态、资源伦理问题。《像山一样思考》是这样启迪人们的:

1.反向思考。作者在描写自己亲自猎狼的经历后,有一段精彩的文字:“……看见它眼中那令人难受而垂死时的绿光渐渐熄灭。……那双眼睛里有某种我前所未见的东西——某种只有狼和山知道的东西。我当时年轻气盛,动不动就手痒,想扣扳机;我以为狼减少意味着鹿会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着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那绿光熄灭时的情景,我明白: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这段反思很有思想性,它不仅反思了人类的残暴、自私和肤浅,而且以洞穿现象的忧虑启迪人们尊重生命的意识和维护生态的怜悯之心。反向的思考往往更能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作者的反向思索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火花。

2.长远思考。“一只公鹿被狼吃掉,三年后又会有一只公鹿,而一座山被鹿群摧残,几十年都无法恢复。”这是多么深远的见解,多么朴实和浅显的道理!可我们没有发现。末尾的文字告诉人们:“我们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的生活,……但是,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件事:这个时代的和平。……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然而,就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追求美好无可厚非,可一定得从长远来思考:土地的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无不如此。作者长远的思虑,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和生存的辩证法——“太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

3.联系思考。当人类一厢情愿地消灭一种危险时,却忽略了潜在的另外一种更大的威胁。利奥波德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山、林、鹿、狼的关系后指出,狼在捕食着荒野中的鹿,狼的消失就意味着鹿和猎人的天堂;但鹿群的繁衍很快破坏了整个荒野的植被和树木,最后鹿群也面临饥饿。作者告诉人们,大山本来赋予狼来完成这一使命,这一切属于自然的秩序。人类需要对自然有一种敬畏和谦恭的态度,从生态角度出发去思考,维护食物链的完整,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联系思考可以让我们走出狭隘的情感好恶,看到了自己行为的幼稚与成熟。

像山那样思考公开课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 一、导语 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细小的事件或者现象会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引发我们进行一场深入的追问。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由一声夜里回荡在山崖间的狼嗥引发的思考。 那么,是一声怎样的狼嗥能引发作者洋洋洒洒上千言的思索呢?早上已经要求大家预习过课文,现在,请同学说明,这声狼嗥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研习课文 1、思考:狼嗥具有怎样的特点?(提请学生回答)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蔑视情感的迸发。 嗯,在文章的第一节,作者就已经对这声狼嗥作了详细描写。这声狼嗥听起来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可以说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嗥叫。那么,这声嗥叫引起了哪些事物的注意呢?对这些事物而言,这声狼嗥分别意味着什么? 2、思考:这声嗥叫引起了哪些事物的注意?对这些事物而言,这声狼嗥分别意味着什么? 明确: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 牧牛人——账户透支的威胁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客观地聆听”深刻的,客观的,长久的 那么,山对这声狼嗥的反应和其他事物对这声狼嗥的反应是一样的吗? 明确:不一样,对其他事物来说,这声狼嗥是一种明确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但对山来说,却有着更深刻,更客观,更长久的含义。 那这个含义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是什么吗? 明确:不知道。作者在这里给我们卖了个关子,设了个局,他在引导我们跟着他的思路继续思考。不仅如此,为了强调这一信息,作者在后文还用相关语句做了呼应,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三节文字,找出呼应语句。 明确: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 到目前为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那作者知道吗?他感觉到了狼的存在,认识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了吗? 明确:认识到了。 3、思考: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呢?“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变化过程? 明确: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在此之前,对待狼这种动物,我的观念是怎样的? 明确:“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 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那么,之后呢?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这一句与前文哪些地方是一致的?山对狼的秘密和狼嗥中隐藏的深刻含义。)

清塘荷韵(河大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清塘荷韵(河大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1、清塘荷韵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4、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荷之韵。 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荷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水生植物,有谁知道荷花还有什么别名?(莲花、芙蕖、藕花、芙蓉、菡萏等)(板书) 2、展示荷花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找出与之相配的诗句。 (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仅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荷花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 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季羡林。(配合作者图片及文字,简介季羡林生平学术成就及创作。) ——季羡林: 1911 年生 ,山东临清县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精通数国文字,出访过几十个国家,且掌握几种古老的文字,对印度文化与佛学又有深入研究,可谓是学贯中西古今.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副校

中职英语基础模块高一英语期末考试题

高一英语期末测试题(2015——2016学年度下)时间:2016.6.19 命题人:白智敏王晓峰 一..词组互译。(1*20=20分) 1.等候,等待 11.take it easy 2.是否 12.lose one’s temper 3.不知道 13.in anger 4.放弃 14.on purpose 5.使某人想起某事 15.The Olympic Games 6. 燃放,出发 16.be good at 7. 挂起来 17.keep on 8. 与…分享 18.each other 9. .尽快地 19.get ready for 10. 指着 20.dress up 二.选择题。(1*20=20分) 1. The bus_________ people. A is full of B is fill with C full of D filled with 2. We _________our teacher. A agree to B agree on C agree with D agreed to 3. Computers are ____________popular in our daily life. A more and more B less and less C more and less D less and more 4. He is not a teacher________ a writer. A or B and C but D so 5. They make you _______and feel happy. A smile B to smile C smiling D smiled 6. He kept on__________ today morning. A reading B read C to read D read to 7. Could you help me sweep ______the snow? A in B on C to D out 8. There are some trees ______both sides of the road. A on B to C in D with 9 .My teacher speaks loudly ________everyone can hear clearly. A such that B so that C such…that D so….that 10. The fans ran to the pop star ________gave him the flowers. A and B so C or D but 11._________I got home, he was having supper. A for B when C before D after 12. It is about 20 minutes’walk ______our school to the station. A from B of C with D about 13. ______is the man over there? ——He is our English teacher. A why B when C where D who 14. The earth_______ round the sun. 页脚.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意。 2、品味诗意和富有思辨色彩的句子,揣摩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点的独特表达。 教学重点: 1、理清文脉和情感。 2、品味富有诗意与哲理的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及设想: 学生感知文本,进行评点和交流;教师点拨引领学生把握行文思路,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中心)。 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是要我们欣赏自然之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是要我们从自然风物中感怀人生;第三板块“湖山沉思”,是思考探索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三个板块,理解上逐层加深。今天我们学习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随笔《像山那样思考》。 (师)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就是说,人之于万物的高贵之处在于能思考。而利奥波德却说“像山那样思考”,山会思考,运用了拟人手法,更新颖、诗意,设置了悬念。这个短语还有祈使意味,可在短语前加主语:“我们”或“人类”,即“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要重读的是哪个词? (生)“山”。(齐读“像山那样思考”,重读“山”字) (师)我们就来看“山”和“我们(人类)”分别是如何思考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二、研习课文,整体把握思路: (一)、速读文章,抓中心问题:人与山思考的差异。 师:现实中的什么现象,使作者倡导要“像山那样思考”?(即缘由) 生:缘于生态遭到破坏,人们对狼的猎杀。 师:人们及年轻时的作者,对狼的认识是怎样的?用文中句子回答。 生:“我总是认为,狼越多,鹿就越少,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师:猎杀狼的原因是什么? 生:为了猎捕更多的鹿,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 师:对,在人们看来,狼是残忍的,对人类是无用的,所以捕杀狼。这种看法“山”赞同吗?划出有关的句子品读。 生:不赞同。第六段“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第二段“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聆听狼的嗥叫”;第三节“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山并不认为“狼越多,鹿就越少”,狼并非毫无价值。山对狼的思考,作者是从描写狼的嗥叫入笔的。 (二)、具体研习课文,探究山的思考。 1、探究“山”与“人类”对狼的思考的差异。 (1)、范读第一节。狼嗥有何特点?含有怎样的情感? 可概括为“狼嗥图”,参照课本图片,想象:在陡峭荒凉的山崖上,群山静默,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发出的沙沙轻响,突然一声狼嗥打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

2021年八年级上翼教版第课《清塘荷韵》教案

2019-2020年八年级上翼教版第22课《清塘荷韵》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4、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荷之韵。 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荷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水生植物,有谁知道荷花还有什么别名?(莲花、芙蕖、藕花、芙蓉、菡萏等)(板书) 2、展示荷花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找出与之相配的诗句。

(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仅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荷花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二、作者简介 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季羡林。(配合作者图片及文字,简介季羡林生平学术成就及创作。) ——季羡林: 1911 年生 ,山东临清县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5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精通数国文字,出访过几十个国家,且掌握几种古老的文字,对印度文化与佛学又有深入研究,可谓是学贯中西古今.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出版有散文集《牛棚杂忆》等。 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他的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有着密切关系。佛教自西汉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莲花(即荷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加上季老又是一个道家思想较浓厚的一个人,

职高高一英语教学计划

职高高一英语教学计划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平江职校2016-2017上学期 高一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谢琨 寒来暑往,夏去秋至,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这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一1633财务,1637计算机,1617电子班3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心里非常忐忑,入职前,我虽然在物流学院文教授过文秘英语及新潮英语等课程,但面对职高课程,我有些不知所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这一年老师和学生都要为之付出更多。总之,新学期、新面孔、新环境、新状态,为了更加出色地完成新的工作,我特制定如下这份新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核心,以考试大纲,课标要求为依据,科学全面地展开高一年级英语教学工作,从巩固基础入手,对模块简单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切实提高,财务,电子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形成更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理解、分析和阅读的能力,为来年难度更大的英语模块学习做准备。坚持“夯实基础,狠抓双基,改进学法,激发兴趣,提高能力”的指导思想,稳扎稳打的把英语教学工作进行到位 二.考试大纲要求 对口高考的英语试题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考纲中明确规定所有专业共考基础模块、拓展模块教材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高一阶段为基础模块的内容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教学时数为128~144学时。 三.学情分析 一、情况分析:

1.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高一1633财务,1637计算机,1617电子班3个班级的英语教学工作。三个班级人数分别为54,50,47人,班额较大,除财务班基本上都是女生,基本功相对较扎实,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氛围较活跃之外,其余两个男生占多的班级英语基础差,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性,学习习惯不良,一部分学生上课总是不能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在上课的时候认真记笔记。所以总体来说城关学生和农村学生水平相差大,财会班和电子/计算机班存在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 2. 《英语(基础模块)》是紧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编写的。其中第一册面对中职学生基础实际,低起点起步,归纳复现初中英语基本语言基本知识和能力。本册教材10个单元,每个单元由“Lead -in”“ Listening and S 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Language in use”和“Unit Task ” “Language in use”“ pronunciation practice”“Self-check”“Life and culture”八大板块组成。其中话题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展开。如:Greetings, I can do it, How much is it等。 四、教学工作目标: 教学目标是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知识点,本学期计划完成《英语(基础模块1)》所有单元,其中包括10个单元的重要的表达法,新的词汇以及听力阅读语法写作等内容。具体工作进度见附表一。 五、基本措施: 1.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尤其与旧大纲不同的地方,清楚哪些内容是新增加的,哪些内容是已经删掉的,哪些内容初中已经学的。认真研究高教版新教材,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进行自习辅导和批改作业。 2.认真备课,书写教案,研究教材,备教法,因材施教。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有利于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互为补充、共同提高。 3. 狠抓单词、短语、句型记忆。我们通过“二次反馈”模式进行复习,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学生自记单词(组长负责)——首次听写单词——纠错单词、查缺补漏——摘录并记忆短语——生挖掘重点句型(教师予以补充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像山那样思考》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像山那样思考》 教学目标: 1.了解利奥波德及他的“土地道德”。 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4.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图片,体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二、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l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词。 2.借助工具书,理顺词义。 积累词语: ①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缺。 ②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③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④饿殍:饿死:的人。文中指饿死的鹿。 ⑤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⑥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知识讲解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 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年美国好莱坞有一部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由于地球资 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

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科学的话题。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地球的霸主,大自然的主人。由于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采,滥捕、滥杀、滥伐,使许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那么,究竟人类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来听听美国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给出我们的答案——像山那样思考。 二、简介作者: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职高高一英语试题

职高高一英语试题(外研社)(Ⅱ) 一.Match the words with their meanings. 15% A 1.Beautiful A. many 2. nice B. good-looking 3. all over the world C. around the world 4. a lot of D. drive somebody to a place 5. give somebody a ride E. good and friendly B 6. library A. 教学楼 7. workshop B. 篮球 8. dining hall C. 办公楼. 9.office building D. 食堂 10. student apartment E 图书馆 11.teaching building F 车间 12. playground G 学生公寓 13. basketball H. 操场 14. a tour guide I 从周一到周五 15. from Monday to Friday J 导游 二.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box. 10% 2.The weather report it usually___________ 3.You have a good idea. I’ll take your ________. 4.It’s a _________ day. Let’s have a walk in the sun. 5.Let’s go to the park. The air after the rain is so __________. 6.Look, it is _________. It’s going to rain. Let’s take our raincoats. 7.Don’t drive on a ________ day. You can’t see the road clearly. 8.It is very dangerous to drive on a _________ day. 9.Money is _________, but we don’t live for money. 10.He always goes to work on ___________. 三.Choose the best answer. 20% 1.I like your class. You _____________ a very good teacher. A. is B. are C. am 2.There ____________ a lot of trees in my hometown.

初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初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点】⑴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⑵学习选取个性化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2、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 二、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研习课文 1、讨论文章结构明确: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第三部分⑽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阅读并思考: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 ⑵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什么意思?人类将不再有未来!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互相讨论。 四、总结课文

《清塘荷韵》教案

《清塘荷韵》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技能目标:1、朗读品味语言,从阅读中获得学会观察的启示,懂得观察对于写作 的重要作用。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领悟生命的智者。情感目标: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 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情感。 2、教学难点:反复地诵读和感受具体的文字,理解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教学设想】: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和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奢求学生能深刻体悟生命的内涵,只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学生串连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的种子。 【教法】:阅读——讨论——体悟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正是花季雨季的青春时期,大家拼搏努力,想印证自己青春的美丽;可生活中爱美的并不只是青春时期的笑 脸,还有很多人如:(生命之美的例子 2个左右)有这样一个非常可爱的 老人,在自己86岁高龄时还对生活之美要求很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塘菏韵》 设计意图: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二】、作者 季羡林(1911——)山东清平县人,当代学者,教授。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1935年赴德国学习,主修印度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大教授担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97年底《季羡林全集》共32册出版。 【三】、初读感知 (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字词理解:(学生集体朗读) 接踵而至(zhǒng) 细弱单薄(bó) 旮旮旯旯(gā ga lá la) 旖旎(yǐ nǐ) 蓇葖(gū tū)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 高傲的样子。 2、请同学们放声地自由诵读课文,圈划出表明了作者情感发生了变化的语句,理清行文的线索。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对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语句进行圈划。 交流并明确: (1)“……再也不见什么荷花。”

像山那样思考优秀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年美国好莱坞有一部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由于地球资 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 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科学的话题。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地球的霸主,大自然的主人。由于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采,滥捕、滥杀、滥伐,使许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那么,究竟人类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来听听美国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给出我们的答案——像山那样思考。 二、简介作者: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兴趣,他在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名为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恢复生态平衡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清塘荷韵

《清塘荷韵》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欣赏散文、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2、比较前人笔下的荷花与作者笔下荷花内涵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领会文中“情”“景”“理”三者的交融。 2、感悟作者笔下荷花的内涵。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水生植物,有谁知道荷花还有什么别名?(莲花、芙蕖、藕花、芙蓉、菡萏等)(板书) 展示荷花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找出与之相配的诗句。 (学生回答),例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 古代的文人墨客描写荷花的诗文也是举不胜举的,仅在《全唐诗》中就有十九首写荷花的诗,仅李白一人就写了八首。今天要学习的《清塘荷韵》也是在写荷花。同学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这么多的文人墨客喜欢以荷花为题材写作呢?荷花的韵味、荷花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现在,我们学习《清塘荷韵》,看看古人笔下的荷花与作者笔下的荷花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简介(资料印发给学生,ppt简单展示,在讲解过程中渗透) 季老研究佛学梵文较有造诣,他的研究与印度文化、佛教有着密切关系。佛教自西汉东移传入我国,作为佛教“净土”代表的荷花丰富了中国荷花文化的内涵。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莲花(即荷花)是释迦牟尼的宝座,它是不受轮回的污浊环境影响的“佛的本质”,加上季老又是一个道家思想较浓厚的一个人,他追求清静无忧,荷花正像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居者一样,正符合季老的追求。所以才会对荷花特别的情有独钟。 三、阅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 1、作者描述荷花的生长,一共历经了哪几个阶段?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独特感悟的语句,这种独特感悟是什么? 四、课文分析: 1、整体赏析课文之后,回答上面的问题: 荷花真正长成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 2、这四个时间段,作者的心情也因荷花的不同生长情况而不同,按照时间顺序完成下表:时间 荷花的生长情况 “我”的心情变化 第一年 水面上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完全灰心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教学重点: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难点:“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词语积累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二、文本研习1、快速地阅读全文。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6、“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

职高高一下学期英语期末考试试卷

2014—2015年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英语期末考试题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第一节语音知识:从A、B、C、D四个选项中找出其划线部分与所给单词划线部分读音相同的选项。(共5分,每小题1分) ( )1. heaven A. breath B. meat C. breathe D. please ( )2. example A. exam B. excellent C. effort D. helpful ( )3. blood A. foot B. good C. flood D. look ( )4. wasted A. lived B. relaxed C. settled D. sounded ( )5. laugh A. taught B. because C. autumn D. aunt 第二节词汇与语法知识: 从A、B、C、D四个选项中找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共25分,每小题1分) ( )6. The work ____next month. A.will finish B. have finished C. will be finished D. have been finished ( ) 7. Mary and I ___to the summer palace many times.. A.has been B. have been C. had been D. are ( ) 8. The food ____delicious and the light music ____sweet. A.tastes; sounds B. is tasted; is sounded C. taste; sound D. is taste; is sounded ( ) 9. The teacher asked us ____so much noise in the classroom. A.don’t make B. not make C. not making D. not to make ( ) 10. There is ____. I’m not curious about it. A.secret nothing B. secret something C. nothing secret D.

清塘荷韵公开课教案

清塘荷韵公开课教案 【篇一:《清塘荷韵》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 3、讨论探究荷花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4、通过阅读文本,从满池塘那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 惊人的扩展蔓延”中获得人生的感悟,体会生命力的顽强,坚信—— 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荷之韵 2、让学生体会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自我人生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生命。 教法:阅读——讨论——体悟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提示: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莲荷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 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写的《清塘荷韵》又是 写荷花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 三、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围绕“荷”,讲了些什么内容?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讨论明确:恋荷—种荷—盼荷—护荷—赞荷—赏荷—祝荷) 2、教师提问:文章题目《清塘荷韵》,那同学们思考一下:“韵”字主要体现在哪些环节?(学生讨论明确:赞荷和赏荷。) 3、学习第6、7、8三个自然段。抽学生读,读后教师引导理解: 一夜之间到几天之内,再到不到十几天的工夫,作者从时间上写了 荷的生长过程,突出其茂盛,而8自然段主要写了荷的色浓瓣多, 那同学们思考,只是简单地写荷的茂盛和色浓瓣多吗?其实说明了 一个什么道理?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课题:像山那样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4、通过讨论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的过程,教会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3. 通过讨论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的过程,教会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的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 1.导读法 2.讨论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狼嗥的含义,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课文:《像山那样思考》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 (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本书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的思考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初步感知文本、研习文本 (一)测读课文

(二)字词检测 嗥叫()驯服()蔑视( ) 迸发( ) 湍急( ) 艾蒿( ) 疲惫( ) 饿殍( ) 蜿蜒( ) 毛骨悚然( ) (三)思考问题: 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 2、听到这野狼的嚎叫,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害怕、恐怖) 3、谈谈你对狼的认知。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比一比,看谁说得多。 豺狼成性豺狼当道豺狼虎豹狼子野心声名狼藉 鬼哭狼嚎虎狼之势虎穴狼巢引狼入室狼吞虎咽 狼狈不堪如狼似虎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烟四起 问: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感情色彩上)贬义。 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 4、其实,狼是这样一种动物:卧薪尝胆、自知之明………(课件) 狼亦如此,人何以堪? 5、这一声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有何深意?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蔑视” 【明确】 骄傲——骄傲自己懂得自然规律,是生态中的重要一员,是不可或缺的。 不驯服、对抗性的、蔑视——反对猎杀动物,掠夺自然。 悲鸣——对自己生命权利被剥夺的悲鸣,对人类无知的悲鸣。 这声嗥叫惊心动魄,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同时也像是对人类的警醒。 6、齐读第一段,用心去理解狼的这声嗥叫。 7、面对这声嚎叫,其他的事物有什么反应? 【明确】: 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 鹿:死亡的警告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完整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年美国好莱坞有一部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由于地球资 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 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科学的话题。

长久以来,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地球的霸主,大自然的主人。由于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无节制地开采,滥捕、滥杀、滥伐,使许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那么,究竟人类应该站在什么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思考我们来听听美国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半个世纪前给出我们的答案——像山那样思考。 二、简介作者: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是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兴趣,他在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名为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恢复生态平衡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并誉为自然人文写作的典范,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人文类十大必读好书。它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体会奥尔多·.利奥波德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注意文中的生字词,并思考问题:文章的题目是“像上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怎样的思考呢是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那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 1、字词: 嗥叫(há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