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角度分析《黑天鹅》女主角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电影《黑天鹅》女主角蜕变过程

摘要: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电影为心理学研究的案例,可对心理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有更为指导意义。本文现实题材电影《黑天鹅》为例,展开写作,在电影中,女主角Nina 面对心理问题因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现实的残酷与无奈一步步使得女主角走向精神崩溃,酿成悲剧的发生。文章结合心理学理论,从梦的暗示、多重人格、自我束缚、强迫症、追求完美主义、过分孤独、精神分裂等入手,还原了女主人公悲剧产生的根源。影片深入挖掘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女主角癫狂蜕变的经过,引人深思。同时,文章针对电影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挽救更多悲剧,提高现实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面临的生存、生活压力逐渐增多,其导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如何发现、预防、治疗心理问题成为当今众多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其中,以“剖析案例--提出应对方案--将方案应用于实践”的心理疾病防范方案因过程简单、成效显著而最为受欢迎。目前,常见的被剖析案例分为现实案例、艺术作品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现实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这样的案例更具有现实预防作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工业发达,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更多,欧美电影产业发展较早,体系完善,内容丰富,是电影产业的佼佼者,涌现出一大批反应现实的文艺作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其也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选择。

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气质、性格、能力、信念、世界观等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1]。心理学起源于西方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在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带动和影响下,于1879年德国人冯德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第一所心理实验室,开始了正式的心理学试验工1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作,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2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本课题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局部进行深入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从局部上升到整体,对性质相同的后续案例提供方案支持。此研究方法也是目前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对心理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良好方法。

人是有思想的、有内心体验、有感情、有追求、有奋斗、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都不能脱离上述心理活动的范畴,也不能脱离支配上述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应,人活动的各个方面直接体现为心理驱动下的社会实践,其涉及个体或群体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要掌握人的内心活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了解人的基本心理状况,遵循其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及行为规律、探究其心理与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及根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心理问题的众多研究也促使心理学取得迅速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体现在生理方面,更要体现在心理方面。同时,研究表明在现代化的生产、医疗、企业及行政管理、处理社会日益暴露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中,人的心理因素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也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我们不得不面对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心理异常带来的个人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正是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研究心理学变得必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样心理学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和手段。本文以电影《黑天鹅》为例,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深入剖析女主人公蜕变的过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剖析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电影《黑天鹅》剧情简析及女主人性格概述

2.1电影《黑天鹅》剧情简析

电影《黑天鹅》是一部女性题材电影,因故事贴近生活、引起共鸣,自2010年上映以来一直深受大众欢迎,其斩获第68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等多种奖项。讲述的是纽约剧团要重拍《天鹅湖》,因前领舞Beth离去,总监Thomas决定海选新领舞,且要求领舞要分饰黑天鹅与白天鹅,不但要求拥有舞剧中白天鹅的高尚、纯洁与善良,还要兼具黑天鹅的邪恶、狡诈、激情与淫荡。Nina

自幼便深受母亲艺术熏陶练习芭蕾舞,在出落成美貌动人的少女时,也已然成为纽约剧团的当家演员之一。这次,她希望可以脱颖而出。然而,在竞争中,她发现心机颇重的Lily是自己的强劲对手。在选拔中,她的白天鹅表演的无可挑剔,但是黑天鹅不及Lily。她感到身心俱疲,回家还发现了背部的红斑与脚伤。她一个人找到总监,希望争取一下。总监趁机亲吻她,却被她强硬拒绝。结果,总监居然选了她。队友怀疑她靠色相上位,在酒会上,Beth甚至当众发泄。这种压力外加伤病,一直影响着她的发挥。总监启发她要释放激情,表现出黑天鹅的诱惑。在强大的心理暗示中,她似乎也滑向了黑天鹅的角色。

2.2 女主人公性格概述

整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不健全的生活环境,使得其存在众多与众不同的心灵问题,同时也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性格。女主人公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复杂的多重人格、自我束缚、强迫症、追求完美主义、过分孤独、精神分裂等。当本不健全的脆弱性格超出自身承受能力、遭遇社会所带来的狂风暴雨时,我们可以预想悲剧的惨烈程度。现依据故事情节的进展与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结合心理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剖析。

3.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女主人公蜕变过程分析

3.1利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案例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剖析案例法取得了快速发展。研究表明,谢亚萍等[2]对我国高校学生缺乏运动的不健康行为进行研究综述,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靖明等[3]以药家鑫事件为例,深入剖析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公众的多种心理机制催生集群行为的产生,最终导致微博暴力的产生;刘正奎等[4]针对2011年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街头政治事件进行剖析,认为顺应民意,适时的进行疏导和预防是解决社会群体事件发生的根本因素,提倡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不同的集会体系;翟会诊等[5]针对医院护理方面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掌握好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应用综合

2谢亚平. 《我国高校学生缺乏运动的不健康行为研究综述》[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6

3靖鸣. 《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探析--以"药家鑫事件"为例》[J]. 新闻与写作, 2012, 01

4刘正奎. 《青年街头政治心理成因》[J]. 人民论坛, 2012, 01

5翟美珍. 《浅谈如何将护理心理学应用到精神科护理当中》[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 08

性语言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利用心理学在艺术案例剖析方面,目前研究的还比较少,尤其在内容涵盖面更广泛的电影案例。所以,本文选择现实性更强的电影《黑天鹅》为剖析对象,得出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建议和方案。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提出的方案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的共同问题,更能对未发生的问题产生预防作用。

3.2对女主人公的蜕变分析与研究

3.2.1梦的暗示

整部影片随着女主角Nina的梦境展开,在梦中她与魔鬼正共舞《天鹅湖》中的一段舞蹈,梦中她纯洁善良,恐惧无助,仿佛成为了魔鬼的傀儡。在醒来之后Nina 意识到这是区别于古典《天鹅湖》的版本,故事的结尾王子被魔鬼和黑天鹅所迷惑,而白天鹅化身的真正的公主却走向死亡。

心理学之父——著名的精神病专家弗洛尹德先生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梦是人愿望的满足”。心理学认为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6]。总之,梦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是人在睡眠时由于脑机能部分活动仍在继续进行而产生的。人在清醒时通过感官获取了客观环境中的大量材料,经过大脑的加工成为表象和经验。在睡眠状态下,这些经验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现,这就是梦。

梦也是一种意识,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反作用。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表现方式是电影心理学的一种传递方式,向公众暗示Nina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同时也是整部影片的伏笔。对于主人公Nina来说,这非比寻常的梦令主人公记忆犹新,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忘记的。后面发生的一切,如出演《天鹅湖》等,使得主人公一步步的走向梦境中所述的一切,更加坚信先前所做的梦为预见梦。心理学认为,预见梦是把具体生活体验相关的各种可能性做预先拼合,即不是直观的预见到未来,而是通过做变形的梦来象征性的预示未来[7]。此外,心理学认为梦具有四大作用[8],分别为:(1) 有益于维持人脑的正常功能;(2) 有利于调试人的心理;(3) 有益于激发人的灵感;(4) 具有自我暗示和期待的作用。梦具有暗示作用,何况是非比寻常的奇异之梦?影片中主人公的奇异之梦很大程度上对主人公的艺术生涯起到暗示作用,这也可认为是女主人公蜕变的基础。

3.2.2多重人格

6董朝辉. 《梦的成因的进展研究》[J].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8

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8范兴亚. 《浅谈梦与健康》[J]. 中国西部科技, 2005, 7

影片中,Nina惧怕表现出色的舞者和总监发生关系,抗拒她从而成为自己表演的代替人,见到她Tutu临时代替自己排演时,愤怒顿时涌没理智;甚至在最后演出时,幻觉见她要与自己抢夺角色,甚至歇斯底里引发血光之灾。当Nina突破日常道德的内心禁锢,开始接触到性欲,她也一步步地揭开自己内心的“恶”。她自己也变得相当妒忌与憎恶,从那个循规遵矩的顺从者,一步步地触碰到自己内心所隐藏的激烈的阴暗面,然后撕裂结痂,直击心中的真“恶”,并与之反抗。慢慢的,她从镜子里看到幻觉,看到另一个自己露出诡异的笑容并自虐。

可以看出,主人公体现出了典型的多重性格特征,混乱战胜了理智,一切都变得扭曲。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是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9]。在影片中,Nina出现了多重人格,尤其到剧情高潮部分幻觉尤为强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Nina的不同人格类型:(1) 母亲,象征着被内化了的超道德感、权威;(2) 导演,又是权威、又是内心的智慧老人,引导着Nina的成长,让Nina认为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羁绊;(3) 假想敌Lily,是Nina压抑了的本能愿望。这些身份所代表的形象在主人公内心有着深刻的烙印,他们的所做所为都在影响和感染着女主人公。

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强大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心理学认为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10]。

9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本)[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北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多重人格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当二重身一开始出现,Nina的生活开始陷入混乱,伤痕和血迹都预示着警告,警醒着Nina要学会去释放压力,且要控制她的“恶”。她一次次的躲避,一次次的忽视,因此到了最后,二重身造成了她严重的错觉与精神迷离,她心中的“恶”在上台展现黑天鹅之前的那一刹那彻底爆发。她的幻觉让她彻底失去了自我:欲望带来的憎恨让她以为别人要抢夺她的角色,而因此,当她看不清自己,看不见Nina,彻底化身为黑天鹅时,她的内心,被彻底的摧毁了。

3.2.3自我束缚与强迫症

影片中,女主角Nina有一个强权、控制欲望极强、期望值极高的母亲。丈夫的缺失、事业的失利,母亲把女儿视为精神支柱,视为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为了生下你,我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像一句咒语,禁锢着Nina,只能做一个乖女儿,听妈妈的话,包括从被迫小弹钢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脱衣服、剪指甲,用爱控制着女儿,干涉着女儿的隐私。从小被迫去学芭蕾舞,长大后成为纽约一个著名的芭蕾舞团的当家演员之一。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女儿只能这么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母亲,对得住家庭,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束缚。妈妈的愿望、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Nina,并且内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标。于是,可以看出Nina和母亲的关系便是母亲用压力和期许来引导或者是纠正Nina的前行方向,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绪。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如导演、Lily等的启发,Nina对控制、束缚的代表妈妈发出怒吼:滚,并告诉她:“你的乖女儿死了”。当母亲发觉“黑天鹅”这个角色吞噬了女儿,为时已晚,母亲的价值观人生观已深深的植入女儿内心,对成功的向往、好胜心、追求完美比其他所有的一切更胜一筹。

从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有典型的自我束缚、强迫症的心理表现。成长的过程不只有快乐,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惧,还有有很多的欲望、诱惑,该何去何从。所有这些方面都形成Nina内心的冲突。此外,抑制不住的抓挠、厌食或者贪吃都是强迫性神经官能症的表现,而片中的母女无疑都有此类的病症,不同的是母亲的是强势的外显,而女儿显得精神薄弱。自我束缚、强迫症是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是心理疾病产生的主要诱因。其主要性格特征是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

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研究表明,强迫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占总人口的1%~3%[11]。

此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形成习惯;同样,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潜意识,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当女儿的自我束缚经过长期的训练转化为主人公的自我的习惯,习惯是人本性的一种体现,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习惯难以改变的现实。影片中,母亲发现女儿的人格正在走向没落的时候,却无能为力,因为母亲的反对与女儿的习惯产生了冲突,而这样的习惯正是母亲长期训练的结果。母亲反对的越激烈,女儿的反抗就越激烈,看见自我束缚的危害之严重。

3.2.4完美主义与妄想症

整部影片中,主人公对角色非常的重视,许多细节展现出主人公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如在最后的演出中,Nina一开始不小心动作失误,自身也对自己不满意,但最后的演出却是成功的。演出结束后Nina来到化妆间,又发现Lily在化妆间里,并讽刺地说不如把黑天鹅的角色让给她,于是两人激烈地争吵起来,Nina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Lily——当然,这个Lily也是Nina自己。Nina把Lily的“尸体”拖进了洗手间,当她再次进入化妆间,鲜血从门缝下流出来,Nina用毛巾堵住了门缝。就在这时,Lily 却敲门前来向Nina祝贺,称赞她演得很好。Nina惊讶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当她再去检查毛巾时,下面根本没有鲜血,洗手间里也根本没有尸体。这时她发现她刺的是自己,玻璃还留在自己的腹中。

可以看出,主人公有典型的追求完美主义倾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追求完美固然重要,但过分追求完美就是心理疾病的表现。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心理学家巴斯克认为具有完美主义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特性:注意细节,要求规矩、缺乏弹性,标准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现,不允许犯错,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与整洁,自我怀疑,无法信任他人。完美主义者往往是以完美作为为人处世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关注点,总是给自己和他人设定过高的标准,当人、事、物令他不满意时,他就会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厌恶和斥责。追求完美是完美主义者终身的追求。然而,研究表明追

11周朝昀.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1

求完美主义却并不是完美的心态,其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心理学研究表明,完美主义的危害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1)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完美往往是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越高压力越大,而完美的目标往往不能达到,这时就会有一种挫败感,压力和挫败感导致自我否定等消极思想,这样就削弱了一个人自信乐观的精神。

(2)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完美主义者总是喜欢说:“我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他们看问题往往只有完美或不完美,成功或失败两个点,这是一种容易走极端的思维方式。他们一味追求完美,将思维局限于自己的完美计划,忽略别人的建议。这就导致了他们容易固执,钻牛角尖。

(3)对行为方式影响。一些人总是只投入百分之二十的时间以获取百分之八十的完美,而完美主义者却希望用百分之百的时间获取百分之百的完美。这就像买电脑一样,有些人追求高性价比,有些人不在乎电脑的价钱,只追求高端的配置。追求高配置电脑的人有忘记money的倾向,完美主义者有忘记时间的倾向。

(4)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完美主义者往往对别人的能力不够信任,认为别人无法达到他所要求的完美标准,而且完美主义者在对个人严格要求的同时往往也会严格要求别人;以强迫性人格影响自己的同时也以强迫性人格影响别人。对别人的苛求导致了别人的反感,对个人的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主人公对自己的近乎完美的严格要求,令其精神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一些常见的精神疾病接踵而至,比如精神精神分裂、妄想症、恐惧症等。影片最后在卫生间中的自我伤害不正是在精神分裂、妄想症、恐惧症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吗?因为精神分裂,所以会把自己想象成别人;因为恐惧症,所以对竞争对手Lily保持时刻的谨慎;因为妄想症,所以把竞争对手Lily想象的过于邪恶,把其对自己的伤害无限的妄想扩大。

Nina走了,但也走向了重生。“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室,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12]。Nina经历了滴血的成长经历,破茧化蝶,最终获得人格上的重生,真正迈向了人性复杂的完美。我们常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殊不知一个角色同样能引发血案。Nina的所为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的反抗,死亡没有什么可怕,正如拉伊诺夫所说:“你应该多多工作,虽然工作就是折磨。耐心地忍受1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痛苦,痛苦变成欢乐的日子就会到来。人人痛苦诞生的快乐,这就是崇高的艺术开端”[13]。不朽的名声成了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为追求成名而杀死真我的不在少数,影片不过是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这一现象而已。

3.2.5 孤独等于慢性死亡

影片中,主人公Nina在28年的生涯中,因为家庭的缘故,不可能享受到像其他同龄人应有的欢乐和幸福,其一直处于母亲的严格监督之下,当然母亲也应该是与她交流最多的人,凡一切的额外的与成功无关的活动均被母亲否定,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这从一定程度上为主人公孤独的性格埋下了温床。影片中,Nina去Thomas办公室时,显露出只有10岁小女孩才有的羞涩。这样一个细节间接表明了Nina与人交际尚缺乏熟练性,不善于同陌生人交往,这是交际圈小的一个反应。一定程度上映衬了主人公长期生活中的孤独。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他所处的关系所造成的。没有关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对于一个个体而言,他可以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与朋友或配偶、亲人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观念的愉悦,另一种是没有关系,没有与他人的交流,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孤独。所谓孤独,是只有在同人的接触关系中才能体会得到的一种东西,这即是说,我们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才能感受到孤独[14]。

社会心理学认为,孤独与交往是一对悖论[15],两者相互弥补来更好的完成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在交往中,在实践中,人会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在孤独中,人回归自我,整合自我。孤独时,交往就成为派遣压抑、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总之,幸福的生活需要注重交往与孤独的平衡。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而影片中,对女主人公而言,孤独状态相对于交往占压倒性优势,繁重的工作、精神压力不能通过交往得以释放,久而久之的超负荷精神势必造成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妄想症等。孤独不亚于慢性死亡。

4.由女主人公性格蜕变所产生的思考

4.1悲剧产生的思考

13拉伊诺夫. 《黑天鹅》[M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14章志光. 《社会心理学》[M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15周国平. 《爱与孤独》[M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整部影片贯穿了太多的转变,从“天真无暇”到“心理扭曲”,从白天鹅的善良到黑天鹅的邪恶,从活生生到生命陨落。转变的程度惊心动魄,映衬分明,发人深省。Nina的悲剧是个人和其所处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呼吁健康的成长环境,呼吁社会的关心和仁爱。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助于良性心理的形成,对社会有更大更好的接受能力。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影片中剧情的残酷性、非人道性,殊不知“善于恶乃是动态的统一”[16],一个正常的人在人格方面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两面性”——极致的善,极致的恶。为什么不能让擅长白天鹅的Nina和擅长黑天鹅的Lily共同完成演出任务呢?唏嘘之余,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艺术的常青树中什么是本什么是末。

4.2拯救女主人公的对策

影片中Nina悲剧的发生不是上述分析的某个个心理学现象单独作用的结果,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各种现象综合的结果。心理学研究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治病救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结合Nina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救治措施:

对于Nina个人,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拓展自己的交际范围,在与人的交流中树立生活的信心,这样可以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其可以解决分析中提出的孤独等于慢性死亡的问题;同时,在交际中可以寻求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知己,可以诉说内心的焦虑和疑惑,给自己释放压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出现强迫症、自我束缚等心理问题;在与人的交流中慢慢成长,懂得周围接触人类的真实内心,避免一些误解的产生,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女主人公对Lily的误解是整个悲剧产生的动力。其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为,保持平常心态,试想如果有这样的正常心态,Nina还会那么争名夺利吗?再次,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当一方面的兴趣遭受挫折时,可以用其他的兴趣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其可以解决对完美主义过分追求的问题;同时,注意力的转移也可以避免过分纠结一单一事件,如片头的预见梦的问题。

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对于社会而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救治体系,关心心理疾病患者。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7]:(1)加强基层心理服务教育平台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2)完善各领域心理素质评估体系,通过科学的评测手段及时准确发现心理问题;(3)建立提高心理素质的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开发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心理素养培训课程体系。试想若存在健

16宋家玲. 《影视艺术心理学》[ M ].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17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 《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 党建工作, 2012, 1

全的社会心理救助体系,在Nina深陷“艺术”泥潭不能自拔时,母亲、同事对其多一份关注,及时到相关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悲剧相当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在反思Nina悲剧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从中有所启示,对那些像Nina一样的心理高危人群有所帮助。先天的秉性、后天的生活环境使人们的发展形势多种多样,若能超脱自我的狭隘,以更加淡定、从容、悠闲的心态看待复杂多变的人性,就多了一份宽容和游刃有余的力量[18]。

5.全文总结

本文结合影片《黑天鹅》中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客观存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对完美主义的过度追求、多重人格、妄想症、自我束缚等是主人公心理崩溃、精神分裂、最终走向死亡的思想根源,在面对心理问题却无法释怀、不能寻求正常有效的心理求助,最终酿成花季少女的陨落。悲剧的强大感染力让我们再次坚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不亚于身体健康,一个健康的灵魂才是成功的基础。全文在结合心理学知识深入分析产生主人公走向悲剧的主客观因素外,还提出了解决心理疾病的自我救治和社会救治措施,认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安排生活、拓展交际范围、培养多种兴趣等),完善良好社会救助体系,关心心理疾病患者将进一步减少悲剧的发生,其对发现救治现实社会中的同类问题、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个人都能使生理、心理和谐发展,做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舞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谢亚平. 《我国高校学生缺乏运动的不健康行为研究综述》[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16

[3]靖鸣. 《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探析--以"药家鑫事件"为例》[J]. 新闻与写作, 2012, 01

[4]刘正奎. 《青年街头政治心理成因》[J]. 人民论坛, 2012, 01

[5]翟美珍. 《浅谈如何将护理心理学应用到精神科护理当中》[J]. 中外妇儿健康, 2011, 08

[6]董朝辉. 《梦的成因的进展研究》[J].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8

18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8]范兴亚. 《浅谈梦与健康》[J]. 中国西部科技, 2005, 7

[9]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本)[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北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周朝昀. 《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响因素》[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1

[1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13]拉伊诺夫. 《黑天鹅》[M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14]章志光. 《社会心理学》[M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15]周国平. 《爱与孤独》[M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

[16]宋家玲. 《影视艺术心理学》[ M ].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17]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 《运用心理学方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J]. 党建工作, 2012, 1

[18]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 心 理 学 角 度 瞧 电 影 学号: 专业班级: 姓名: 《盗梦空间》观后感 在“世界就是不就是真实得”这方面得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得冲击力更大,因为它得基石就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得身体与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比如电影里说:您记不得梦就是怎么开始得,您记得得梦都就是中间得部分。同样得,我们也可

以联想到:您记不得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得,您记得得人生就是 从中间开始得。(人类最早得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得说法就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得方式记忆下来。)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得东西,比如潜意识。潜意识就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得意识。柯本得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她意识中得妻子总就是凶恶得出来杀人,而到最后她 改变了对妻子得负罪,她意识里得妻子于就是变得温柔了。这样得例子有很多。 这就是一部“不怕剧透”得电影,导演与编剧为了故事得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与规则,包括人得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得“穿越”等等。其实最伟大得造梦师应该就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得制作团队,能将自己得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就是进入 了她得梦境。 值得一提得就是电影带来得欢乐笑场,这恐怕就是导演也始料未及得。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得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得嘴角。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得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得热议,许多人瞧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

传播领域中第三人效应的心理学影响因素浅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385-02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人效应理论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内容,在西方传播学界产生较大影响。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受众普遍认为大众传媒对其他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的要大,自身并不容易受到媒介的影响,一定那个程度上大众传播效果并不对“直接受众”产生影响,而是通过第三者对“直接”受众产生影响。但对于第三人效应的产生,目前最合理的解释仍旧来自于心理学层面的分析,本文从心理学的分析角度出发,探究第三人效应产生的心理学因素,以期为第三人效应上研究提出新的思路与角度。 关键词第三人效应优越感乐观偏见自我服务 一、第三人效应产生背景与内容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美国的《民意季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果的作用》的文章,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发现在太平洋一个岛屿的美军部队是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日本人便对该小岛上的美军部队散发传单,内容强调这是白人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该传单还告诉黑人,不要为白人牺牲,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散发传单的第二天,该小岛上的美军就撤退了。后来美军部队调查发现:其实传单上的信息对黑人士兵并没有劝服影响,却使白人军官担心黑人士兵逃亡而不得不指挥撤退。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戴维森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应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作用)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而导致的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应,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来说,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第三人。站在宣传者或其他劝服传播者的立场来看,第三人是那些在某些方面与表面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有关的人,宣传家们实际上试图通过寻求影响其他人的的途径操纵这些第三人的行为。戴维森的第三人效应理论可以按照两个前提来进行描述。这两个前提是:1.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即第三人)的影响比对他们自己的要大;2.这种观念的结果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他认为,在大众传媒领域,从事劝服传播的人认为会对其他人产生巨大的效果,而不是他或她自身。他们的理由是:“我不会受影响,但他们(第三人)会被劝服”。在有些方面,传播导致某些行为的产生,不是因为它对那些表面上直接指向的人产生影响,而是因为其他人(第三人)认为它会对它的受众产生影响。特别是负面信息,人们更倾向于这些信息对他人的影响比自己要大。对于第三人效应的产生原因不同学科基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均有不同的解释,但心理学科影响因素一直为解释第三人效应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第三人效应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二、传播领域中第三人效应的心理学影响因素分析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负面媒介内容对别人的影响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较小?目前较有影响的心理学角度的解释为自我增强倾向。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个体总是属于某个群体,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个体总是在进行着自我知觉以获得对自我的认识,同时又进行着群际知觉以获得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一些人能够无偏见的认识自己和认识群体。但是另外一些人可能会高估(overestimating)自己和自己的群体,表现出自我增强,自己比别人更能抗拒说服性信息,更不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自我增强可以帮助人们保护自己的形象,维护乐观的期望,并使人们产生具备控制能力的感觉,自尊及自我的价值得到强化。学者henriksen与flora(1999)指出人有三种自我增强的偏差: (一)虚幻的优越感(illusory superiority)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1.简介 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 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 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因此只能以即时的显性的短期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当未能发现态度或行为的改变时,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或者是没有效果。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现在传播研究中的行为主义主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起作用,它所强调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对传播学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2.2 S-R联结与魔弹论 行为主义的S-R理论是魔弹论的理论基础。魔弹论所隐含的“主动性是传播者专属的,效果是受众专属的”。这和华生所认为的,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只要确定了传播内容,掌握了宣传技术,效果就会自然产生。魔弹论”的出现和流行还与当时的新的传媒形式——收音机和电影的出现有关。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人们总是带有本能的恐惧。 2.3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在对传媒暴力的心理学解释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来自观察学习理论(Bandura,1973)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汇编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 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信念层——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身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对我是重要的) 能力层——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经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行为层——在环境中我的行动(做了什么,什么没有做) 环境层——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其他事物)这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所造成的结果.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认识分析自己: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A 型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现在家庭的影响。因为 A 型血的人的个性特征是活泼好动、热情奔放。可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又逐渐迸发出深藏的潜质,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个表面冷静,内心热情,直率坦诚,意志坚定,独立坚强,乐于冒险的一个人。但也会表现出倔强、情绪化的一面。从心理机能上看,我的性格属于情感型和意志型的结合体。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看,我的性格是内向和外向倾向的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 一、行为主义 (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学必看的30部经典电影

心理学必看的30部经典电影1.《充气娃娃之恋》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学看点:孤僻症,妄想症。 虽然不是RYAN的经典之作不过他表现得很好 2.《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学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 《大象》elephant

心理学看点:电影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时间-空间语言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现实主义,从这个角度,讨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对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时间已经过去,以回忆和和判断建立的感知体系能够还原事实本身吗?从现象出发如何抵达真相?经验事实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质?电影的艺术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性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题域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一直到德勒兹的“影像-时间理论”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任何理性,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还是纯粹的理论/话语推导,在现象的丛林中是多么盲目和无知。他说,“我就像哥仑布,我对一切将一无所知”,也许正像《疾走罗拉》的开场白那样,“电影只进行90分钟,剩下的都是理论了!”--gus van sant 这个GAY带给我们的全是心里上的震撼 4. 《秘窗》secret window

心理学看点:DID,多重人格。 5.《致命ID》Identity 心理学看点: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旧称MPD,多重人格障碍。DID 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 6. 《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学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 7.《歌西卡》gothika 心理学看点:犯罪心理学,失忆。

8. 《失眠》insomnia 心理学看点:严重失眠症。 9.《异度空间》inner senses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韩剧的热播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韩剧的热播 发表时间:2010-01-27T09:20:14.87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12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杨五英[导读] 根据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需要不断进行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杨五英(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韩流”一个新的名词正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在这背后的本质却是中韩文化的一次碰撞。从1997年中央电视 台播出第一部韩国电视连续剧开始,韩剧持续火爆中国荧屏,收视率屡创新高。本文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传受互动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等角度探索韩剧在我国热播的原因。关键词:韩剧社会学习理论集体无意识理论传受互动理论人本主义 0 引言 “韩流的热潮”自20世纪90年代末,由中国媒体第一次使用以来,在既往的数年间“韩流”这个词已经成为媒体常用的词之一。“韩剧”现象的产生是韩国成功的跨国文化传播行为的结果,是韩国政府十年来的文化产业战略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韩国现代影视文化作品杰出艺术创作水平的展览。1997年,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之间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拉开了韩剧进军中国的序幕。此后,韩剧更是后浪推前浪,一波更比一波强,充斥着中国人的电视荧屏。《大长今》的播出,更是创下了韩剧收视率的最高点。是什么原因使得韩剧在我国观众中如此受欢迎? 1 韩剧编剧非常重视与观众的互动,这是韩剧成功的内在原因 根据传受者心理互动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需要不断进行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1]。在韩国,观众可以参与到剧情的编制中并对电视剧的剧情走向有不少的决定权。一般来说,一部韩国电视剧的筹拍周期为两年半,由电视台或者编剧确定好选题后,导演、编剧、制片人三方面共同策划剧本、选择场景,编剧甚至可以直接介入演员的挑选。剧组开机时,韩国编剧一般只会写好1/3的剧本,后面的部分则是根据拍摄进度边拍边写。在此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拿出已经写好的部分和观众座谈或发到网上,及时得到改进意见。编剧根据观众反馈的情况及时修改剧本来满足受众的收视期待,使观众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种传受间良好的心理互动是韩剧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 2 中国观众既可以从韩剧中了解独特的民族风情又可以寻找到文化上的共鸣,这是韩剧在中国流行的根本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指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集体无意识理论:其一是人类共性的方面;其二是民族性的差异;其三是同一国家内部因地域造成的区别。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就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韩剧在中国的流行了。 首先,韩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泡菜文化”,都在韩剧中有真实的再现,使中国观众真切的领会到异国的风情,觉得新鲜有趣;其次,韩国文化有着和中国文化共同的渊源。众所周知,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思想对韩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伦理已成为当今韩国维持个人与集体、与社会,乃至与国家关系的粘合剂,成为朝鲜民族精神的动力,并通过传统社会形成朝鲜人的意识结构,可以说,儒教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作为一个轴心在韩国的思想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因而,中国观众在观看韩剧时没有太多的文化疏离感,相对多数西方电视剧来说,韩剧更能在情感上打动中国人。韩剧场景虽然很现代,但骨子里却很传统。剧中的男、女主角往往都在苦闷、彷徨中思考人生道路、生存价值;浓厚的家庭观念在韩剧中也是无处不在,让国内观众不自觉地就会平添许多亲切感。韩剧骨子里传统、朴实的基调,东方式的谅解与宽容,唯美的情调等,体现了许多东方式的伦理观念,这些都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十分吻合。韩剧在毫无掩饰地表露出自己特有民族情感的同时也将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带入故事中,正是这一点从本质上迎合了中国观众的收视心理,使得中国观众产生了文化上的共鸣。韩剧表现出的独特的民族性以及和中国文化的共性带给中国观众独特的魅力,这也是韩剧在中国热播的根本原因。 3 观众可以从韩剧中寻找到学习的榜样,问题解决的方式以及宣泄情感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3]”现代社会,媒介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使用媒介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的时间,媒介成为很多人获取生活经验、社会交往经验的主要渠道之一。韩剧的生活化恰恰为广大观众提供了学习的范本。我们以韩国经典的家庭伦理剧《看了又看》为例进行分析。该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常化,平民化,力求最真实的再现普通人的生活,把电视剧的进展搞得看上去几乎等同于现实中的情形。一部韩剧看下来,可以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找到参考答案,了解到一些婆媳关系的注意事项,姑嫂之间如何相处,还可以完整地学到韩国泡菜、冷面的做法,甚至包括剧中男女主角的服饰打扮都成为观众学习模仿的范本,这一切仿佛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休闲放松的同时获得很多日常生活的经验。人是社会的人,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怕自己落单,当从媒介中寻找到同类时,就感到踏实和释然,心理上得到满足和平衡,情感上得到渲泄。 4 以人为本,以情动人,注重对小人物的关照 韩剧非常真诚的去刻画小人物,真实的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哀怨情仇,没有过分拔高也不会有意贬低,还原生活和人物的本真面目,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拉近剧中人物和每个家庭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感觉剧中人物仿佛就是身边的亲人或同事朋友。这种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照,让人觉得温暖和欣慰。此外,韩剧最主要的诉求点就在一个“情”字上,多以爱情、亲情、友情为主题,以普通人的生活为描述对象,展现韩国人民生活形态以及韩国伦理道德现状。通过“世上惟有‘情’难诉”这种模式来反映现代都市人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感情上、心理上的种种矛盾纠葛和新的感受,真实而亲切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渴望沟通理解的意愿,以及随着经济日益发达而变化着的伦理观念。韩剧中的亲情表现得很真实,有人性的善与美也有人性的自私与矛盾;韩剧中的爱情演绎得很纯净,这十分符合东方人内敛保守的性格,也使人产生对纯美爱情的向往与归依之情。这种真实的亲情和纯纯的爱情让人感动也欲罢不能。 通过对韩剧热播的分析,反观我国电视剧市场,差异就不难看出。我国大量的古装武打剧,戏说历史剧,水平不高的涉案剧以及以婚外恋和第三者为主要题材的都市剧,大多根据制作者的想象编故事,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缺少以人为本、受众本位的思想,加之题材单一,什么流行就一窝蜂生产什么,极易使观众厌倦,而韩剧的异国情调、传统的家庭伦理和坚贞淳美的爱情则带给观众清新的感觉,弥补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空缺,满足了大众对真、善、美最基本社会道德的心理渴望,自然也就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参考文献: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节目真人秀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 摘要: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在极短的时间内不仅风靡了西班牙、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还在亚洲和非洲国家落地开花,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广。目前在中国真人秀节目也逐渐演化为一种主流电视节目形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虽然铺天盖地、千篇一律的真人秀节目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然而“存在即是合理”,本文试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真人秀节目热销的原因。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传播心理;热销 一、真人秀节目兴起原因的探究 真人秀的兴起并非是偶然的,它既非一时心血来潮,也非刻意制造中国电视产生制作的某中时尚,而是顺应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内在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1)真人秀节目适应了消费文化的发展 (2)真人秀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3)真人秀节目与体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4)真人秀节目满足了观众对真实的强烈需求 (5)真人秀节目使电视传播成为观看与参与的互动 二、真人秀节目的现状 真人秀节目真正兴盛是在本世纪初, 至今不足十年的时间。虽然1950 年出现了真人秀节目的雏形, 但直到2000 年荷兰的《老大哥》哗然出世,“真人秀旋风”才开始大作;随后, 美、英、德、法、丹麦、澳大利亚等国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生存者》、《诱惑岛》、《公共财产》《阁楼故事》、《学徒》等一系列优秀节目;《超级女声》和《梦想中国》的“原始版”《美国偶像》创办于2002 年, 据媒体报道: 真人秀节目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电视观众的最爱; 英的老大哥》是本土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在欧洲还有18 个不同国家的版本; 美国CBS 的《生存者》曾经创下28.2% 的收视率;《学徒》在美国更是创下了2000 万人的收视率, 真正成为电视节目中的“大哥大”。所以,在今日的西方电视市场上, 真人秀节目大有“君临天下”之势。国内第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广东电视随后, 湖南台又推出法国《阁楼故事》的“中国版”《完美假期》, 后来, 中央电视台也不甘寂寞地炮制了《欢乐英雄》、《金苹果》和《我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从 心 理 学 角 度 看 电 影 学号: 专业班级: 姓名: 《盗梦空间》观后感 在“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方面的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的冲击力更大,因为它的基石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比如电影里说:你记不得梦是怎么开始的,你记得的梦都是中间

的部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你记不得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记得的人生是从中间开始的。(人类最早的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的说法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的方式记忆下来。)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的东西,比如潜意识。潜意识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的意识。柯本的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他意识中的妻子总是凶恶的出来杀人,而到最后他改变了对妻子的负罪,他意识里的妻子于是变得温柔了。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为了故事的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和规则,包括人的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的“穿越”等等。其实最伟大的造梦师应该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的制作团队,能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是进入了他的梦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带来的欢乐笑场,这恐怕是导演也始料未及的。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的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嘴角。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的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看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说“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去死,而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卑贱地活着。”这

从传播心里学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从传播心里的角度分析快乐大本营 快乐大本营是中国大陆湖南电视台办的一档综艺性娱乐节目,是湖南卫视上星以来一直保持的品牌节目之一。节目开始采用全民娱乐的类型,经常邀请一些有特殊才能的人物,一些可爱的孩子来表演,后又转为选秀节目,来选举其主持人;现在多以嘉宾访谈游戏型的综艺节目,经常邀请一些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知名艺人来访谈,游戏等。是湖南卫视的品牌节目之一。主题曲是啦啦歌快乐你懂的。口号——“快乐大本营,我们是快乐家族”首播时间:每周六19点35分;重播时间:每周日12点30分。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李维嘉,谢娜,吴昕,杜海涛。该风格定位为:清新、时尚,青春、快乐、八卦、贴近生活的娱乐风格。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据资料显示,快乐大本营的收视率每每排在同时段的前三。这样的成功是怎样来的呢?我们就用传播学心理的角度看看。 快乐大本营这个栏目属于是大众传播范围内。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性。快乐大本营通过这一系列的综艺节目,通过电视这一平台我们付出时间,而他们得到收视率。不止如此,还收获了大量的广告费用,像是快乐大本营经常出现的oppo手机。我们可以看出快乐大本营的商品性。 从快乐大本营中,我们还看到了各种符号的使用,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像是服装符号,形象符号。在快乐大本营中,节目

的主持使用主持群的形式。快乐大本营现在的主持人是何炅,谢娜,李维嘉,吴昕和杜海涛。而最大的何炅虽已经是30多岁但是在节目中风趣幽默,该唱该跳的时候丝毫不含糊。谢娜更是直爽,大胆表演,甚至是不顾自己的形象。吴昕,杜海涛,李维嘉都是爽气,嘻哈大笑。这些主持人的符号都是年轻与活力。其次,服装符号,快乐大本营在每一期节目的时候,主持人都要穿上特设的一套服装,这是一个新颖的地方。可以很好的区分主持人和嘉宾。这是一种群体心理的暗示,我们可以看到,快乐家族的确是很团结。再者这些衣服都是一些休闲活泼代表着青春活跃的节目风格。最后,关于语言符号,轻松的,调侃的话,都是那些轻松的象征。 快乐大本营的受众定位是全民,特别是年轻的观众。体现了受众的选择。而受众也是选择性的注意,选择性的理解,选择性的记忆。 受众的节目接收收看也是来自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接触媒体满足其消遣娱乐的目的。在这中,可以说是使用与满足的双向制约下的结果。节目发展的来于是受众的需要,受众得到满足和需要。知识,快乐,等等。 “快乐大本营”的节目是时下比较热的明星或是电视偶像剧,在对其自身的材料的吸引力有足够的信心,因此,他们在节目的设置过程中做了一个巧妙的设置,即在节目的结束的时候,引入下期预告,下期预告里有下期的嘉宾,下期的内容,而又留着几

传播心理学

第一讲传播心理学概述 1、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研究内容从传播及其演变(从符号、语言、文字到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到对信息符号的解读;从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到受众;从传播媒介到传播效果等无不涉及。 就传播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身而言: 1、传播是心理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心理离不开传播,心理离开了传播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2、传播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来实现——传播离不开心理。传播活动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人的心理贯穿传播的各种类型。 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 1、传播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勒温(卢因)(Lewin,K.)霍夫兰(Hovland,C.L.) 2、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发展?魔弹论、需要与满足理论、积极受众论··· 心理学是传播学的母体学科之一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 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施拉姆 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 认知过程 (1)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动机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意识和潜意识 (3)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身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身 20134949 尹延威心理学是一门可以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的学科。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而这也是我对心理学课程感兴趣的原因,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我就选择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限选课,从中我也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重新认识了自我。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 根据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我的结果是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以及抑郁质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天生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校园环境的影响。可能一方面由于遗传的原因,爸爸是热情豪爽,不拘小节的人,妈妈是细心谨慎,安静亲切的人,我兼有两者的特点。我有活泼好动、热情奔放的个性特征,可是我小时候可能受家人的保护太强,又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又觉得和人交往非常重要,有助于自我生活所以显得比较开放,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暴力”成因 https://www.360docs.net/doc/5519254074.html,/2008-04-21 10:03:28来源:人民网 [摘要]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运用勒温的“场理论”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第一部分分析了网民心理,探讨了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狂欢心理与网络暴力现象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环境,解析了网络匿名性、BBS把关人议程设置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网络暴力”道德审判网民心理网络环境 不经意间,“很黄很暴力”成了网络火爆的流行语。这条短语的流行缘于2007年12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新闻,其中采访了北京某小学生张殊凡,她这样描述自己对网络环境的看法:“上次我查资料,忽然蹦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马上把它给关了。” 短短几秒钟的出镜,张殊凡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会引起轩然大波。只因一句“很黄很暴力”,关于她上镜的视频、图片一夜成灾;各大论坛随即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更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令,公布了张的履历等私人资料…… 姑且不论网络环境到底黄不黄,暴不暴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她还只是个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承受起这样的恶搞吗?所幸的是,各大网站终于关闭了有关视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淡化这起事件,让当事人回到正常的生活。 始作俑者这样为自己辩解:小姑娘很正经的“表态”之所以会被恶搞,其实是因为她在“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场合”说了一些“特殊的话”。一个网页既“很黄”又很“暴力”,这么“特别”的“集大成网页”,怎么偏偏被这位查资料的小学生给碰上了?一个13岁的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己 学心理学是为了认识自我、开阔眼界、拓展心胸、和谐人际、挖掘潜力、提升人生价值。每个人的苦乐,事实上是由自己的思维方式决定的。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心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快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整个世界。改变自己的心灵,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自己的命运自己造。 我们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能力、理念,不要自我设限,要不断挑战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注重培养爱心。学思结合、边学边用。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时能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不自找烦恼。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我们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我们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现代人有很多文化经验,科学知识,可说无所不知,但却少自知。而自知乃是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 (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人的心理受到6个层次的影响,从高到低分别是:心灵层——明白人生的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身份层——认为自己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 信念层——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身份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对我是重要的) 能力层——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经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行为层——在环境中我的行动(做了什么,什么没有做) 环境层——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其他事物)这是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所造成的结果.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认识分析自己: 1、气质:与生俱来的,反映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特征。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同我的双面的性格一样,是多血质(活泼型)与粘液质(安静型)的结合。我的性格和气质形成的原因是:A 型的潜质+父母家庭的影响+现在家庭的影响。因为 A 型血的人的个性特征是活泼好动、热情奔放。可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别人来了解我,也不想与别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又逐渐迸发出深藏的潜质,故而我的性格与气质具有独特的双面性。 2、性格:后天形成的,对于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我是一个表面冷静,内心热情,直率坦诚,意志坚定,独立坚强,乐于冒险的一个人。但也会表现出倔强、情绪化的一面。从心理机能上看,我的性格属于情感型和意

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美丽心灵》

这部影片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讲述了小约翰?福布斯-纳什在念研究生时,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就在小约翰?福布斯-纳什蜚声国际时,他的出众直觉因为精神分裂症受到困扰,然而这并没阻止他向学术上的最高层进军的步伐,在深爱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走得虽然艰缓,却始终没有停步,而最终,凭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他如愿以偿得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故事。 影片中纳什深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而他的症状也正符合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偏执型。影片中他表现出以下症状: (1)感知觉出现障碍。他出现了幻觉,自己虚构了三个人物,并且幻想自己正在参与军事机密活动,自己是一个英雄,用自己深爱的数字和逻辑拯救世人。 (2)出现了被害妄想,感觉自己一直被前苏联的间谍组织所监视并企图将其抓走。电影中当精神病院的人员将他强制带走时,他认为自己是被前苏联的神秘组织给抓走了。 (3)对待家人,他情感淡漠。深爱他的妻子默默地为他奉献着,但他也从未想过要为其分担过。影片中他抱着自己未满一周岁的儿子,即使儿子哭的再伤心,他也不以为意。 (4)他的认知功能出现了障碍。患病的他,不能再思考数学难题。 在影片中没有直接说明纳什患病的原因,但在我看来是纳什的性格所致。 在影片中,学生时代的纳什争强好胜,性格内向却总是有强烈的表现欲。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课,专注于自己的研究,甚至要求老板请爱因斯坦来倾听自己的学术观点,在窗户的玻璃上涂写繁复的公式,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观察鸽子的争食,画下谁也不明白的图案……后来工作后,他仍对大部分人瞧不起,讲课潦草,为了显示自己多牛还把教科书扔到了垃圾筒里。然而不幸的是,他内向又不善交际的性格使得他:敏感、脆弱、神经质。他渴望成功,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一)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一)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摇滚之所以能在青年一代中迅速传播开来除了摇滚乐中所要表达和追求的东西符合当时时代的心理脉搏外,还于与青少年特殊心理特征有关。青少年的这些特征都为摇滚乐的传播留下了心理空间。 关键词摇滚乐传播青少年心理 AbstractFromapsychologicalpointofview,thereasonswhytherockintheyoungergenerationispopular arethepursuitofthingstherockandrollexpressesbeinginlinewiththepsychologicalpulseofthetimes,a ndth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youngpeople.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youngpeopleofrockleft apsychologicalspaceforthespread. Keywordsrockdisseminationofadolescentmental 摇滚乐发源于美国,以黑人音乐、蓝调为基础。开始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如果说50年代的摇滚乐还是把眼光停驻在小汽车、姑娘、爱情、逃学之类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之上,那么60年代则使摇滚开始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意识。……(摇滚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一宣泄青春期过剩精力的方法,而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思考和表达的途径。①当这种以“思考和表达”著称的音乐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后,不仅出现了象崔健、郑均等这样摇滚乐手,还出现了“黑豹”、“超载”等摇滚乐队。连主流人士也给于了很高的评价,如美学家高尔泰就曾形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判断: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惟一可以启蒙的文化形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摇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来吸引那些为它痴狂的青少年呢?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它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宏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时代的心理脉搏 1986年5月9日、10日夜,北京工体“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挽着一高一低的裤脚登上舞台,吼出了那首标志着中国摇滚诞生的《一无所有》。从此,摇滚乐开始在中国落地、发芽。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人民刚从文革浩劫的政治阴影之中摆脱出来,经历着一个文化复兴与反思的过程。这时引入的摇滚乐也和其他新兴的文艺类型一样成为解放被压抑的人性、唤醒人们生活热情的有力助手。而摇滚乐的反叛精神恰恰切合了当时的青年一代反思历史、批判腐朽传统的心理需要。②可谓是当时中国的气候为摇滚的进入和传播提供了土壤,而摇滚自身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符合了当时中国一代青年人的心理脉搏。 二、微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 1.青春期偶像崇拜心理的必然选择 偶像崇拜也许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渡性行为,它是青少年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及自我价值以及重新建构自我。 ③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人们之所以崇拜偶像,是因为人们相信偶像的真实性。④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象偶像这类较远的人。⑤而摇滚所表达的那种激情和伟大、叛逆和反抗正好表达了青少年的心声,青年人也在那些摇滚斗士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所追随的自由和叛逆。摇滚满足了青年的心理需求,摇滚歌手成了青年心理表达的代言人。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追逐和模仿的榜样,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偶像,摇滚乐也就自然而然在青年人中传播开来。 2.摇滚乐满足了青少年追求自由、渴望真实的内心表达 青少年在走入一个由成人构成并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以后,他们的言行往往会显得另类,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管教和制约。这时的青少年就会在内心产生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欲望。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的观点:青春期(12—20岁)的发展,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