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区交通状况分析及解决措施

临夏州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临夏州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关于临夏州交通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 班级:综文101班 姓名:朱国瑾 学号:2

关于临夏州交通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字:临夏州道路交通安全 内容摘要:临夏州人口的增加,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驾驶员人数的增多,乡村道路里程的延伸,导致我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日益严峻。人的因素、车的因素、道路条件和道路环境影响我州道路交通安全。 导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动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人更加趋近于使用机动车作为代步工具。在各个城市的道路上,到处都有机动车的身影,它们驰骋的姿态为我国城市化增光添彩。人们在享受舒适出行的同时,潜移默化之中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运输压力。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应该更加了解和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交通环境。为了更加了解临夏州的交通现状,对临夏州的交通现状进行彻底的分析,我以个人微薄之力对于临夏州的交通状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地点:临夏市东站、西站、南站 调查对象:乘客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2日-2013年1月20日 调查人:朱国瑾 正文: 一.临夏州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临夏州公路总里程达4341.493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12.266公里,三、四级公路2394.3公里,全州123个乡镇中全部通等级公路,通油路的乡镇116个,占94%;全州1149个行政村全部通汽车,通等级公路的行政村818个,占71%,通油路的村达521个,占45.3%。 人口的增加,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驾驶员人数的增多,乡村道路里程的延伸,导致我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日益严峻,现有的路面有效警力和交通安全管理模式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据调查,我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仍存在如下薄弱环节: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

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 一、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女,本科不是211,会计专业,英语低分飘过六级。高中学理,对于政治理论也是一窍不通的。报考 一、英语篇 首先是关于英语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是一句话:重在学习方法,而非题海战术! 现在还是基础复习期,所以你们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单词,二是阅读。 (一)单词 现在每天必须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记单词,不管用哪本词汇书,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词汇是我们以后做题的基础。我的单词记了有三遍,你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但是至少要两遍。 (二)阅读 另外一小时就是用来做阅读,每天做一到两篇即可。我想说的就是不要在乎题目你做的对与错,现在重在掌握文章的脉络,大致的做题步骤是: 1.快速浏览,读完后试着确认这篇文章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不要一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查词典,不管是考研英语还是四六级都是这样的。 2.精读。目的是弄清每段中心思想及联系,能够找到每段的中心及文章主旨更好。因为考研阅读许多题目就是考查中心和主旨的。 3.查不认识的单词和试着难于翻译的句子。这里就插一下长难句的复习,这时候可以带着复习了。可以买本长难句参考书,不用买太厚的,说的全面就行。因为考研是有翻译的,而且这也影响到阅读的效果。 现阶段就要注意这些,并要好好完成! 我当时只准备了词汇和真题这两本,真题很重要,所以个人建议你们早点接触真题。不过暑假报了个强化班,你们可以视自己的情况决定。作文是后期的事情,你们现在时间也不多,不需要过多准备。完形短时期提高的幅度有限,而且考试的时候时间紧,所以完形填空暂时还是不要太注重。 二、数学篇 我复习的时候担心数学拖腿,所以准备的比较早。高数的内容比较多,也算是最难最重要的一部分了,所以花的时间就比较多,首先是看课本,看书是要结合大纲一块看,这个网

社会实践调查方案(交通情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方案 经济学院经济大类113班beyond组 组长:张婷 组员:张婷,张热,张晓敏,唐美佳,卢典朝,周春琴, 调查题:贵阳市交通拥堵情况及对策思考 一:调查背景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国内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然而车辆却越开越慢。贵阳市中心城区的交通堵塞由来已久,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均无建树,收效甚微。由于行驶车辆与日巨增,现今交通状况很不乐观!车辆行驶,“三步一停、五步一止”,“大街小巷、乱停乱放”,“中心城区、喇叭声声”,使人烦闷不已! 二: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的调查大体了解贵阳市周边车辆通行的基本情况,并探讨解决方法,最终形成书面报告。 三:调查内容 1.贵阳市喷水池附近高峰期车流量及时间 2.贵阳市喷水池附近日均交通拥堵次数及时间 3.贵阳市喷水池附近非高峰期车流量及时间 4.贵阳市喷水池附近道路建设情况 四: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将采用: 1.访谈法(随机访问市中心附近的居民、学生和司机等对交通 的看法) 2.观察法(选取适当的地点观察当地车辆通行状况,并做好记) 3.问卷法(在市中心发放问卷)

五:调查假设与理论框架 1.调查假设:贵阳市中心附近良好的交通状况是因为合理的道路布局及良好的车辆通行(三元假设)。 1.理论框架: 六:调查地域和调查时间安排 调查地域限于大道,xx大道,xx大道和xx广场。 调查时间:持续十二周左右。(周末) 七:调查人事安排及规章 1.人事安排: 小组位六名成员将分成三个小队,分别负责7:30——11:00,11:00——14:30,14:30——18:00这三个时间段的观察和访谈任务。 2.人事制度: ●在调查过程中小队需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小队成员以十 五分钟为单位记录该时间段内车流量、车辆通行状况和通 行车辆类型(货运车、轿车、公共汽车)。 ●小队成员工作需认真客观,小队之间的交接需无缝进行, 如果接替的小队没有及时交接,上一小组需主动承担任

郑州市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郑州市区道路交通状况调查问卷的结项报告 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中机动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人更加趋近于使用机动车作为代步工具。在各个城市的道路上,到处都有机动车的身影,它们驰骋的姿态为我国城市化增光添彩。人们在享受舒适出游的同时,潜移默化之中也加剧了城市的交通运输压力。每天早晨七点至八点,以及傍晚四点三十分至六点这两个时段,无论是在城市中的哪一个路口,都难免会有或大或小的堵车现象,即使有交警在道路中央指挥,庞大的车流量还是使道路造成了瘫痪,甚至经常引发一些或大或小的交通事故。在郑州,类似的事件经常发生。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了解和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交通环境。 一.郑州市目前的交通状况概述 近年来,随着郑州市社会经济建设的强劲发展,机动车辆增长呈现迅猛之势,尽管政府投入巨资新修和拓宽改造了大量道路,但是,目前在市区局部区域和部分道路仍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行车难”问题严重。目前,郑州市共有658个路口,其中信号控制路口400处,智能信号控制路口130个,监控路口路段为62处。市区双向6车道以上道路34条,双向4车道道路38条。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市区多为双向两车道的道路,承载流量能力较弱。三环以内,贯通道路可以概括为5横3纵,东西横向贯通道路5条,其中全程贯通的道路2条:农业路和航海路,间接贯通的道路3条:金水路、中原路、陇海路;南北纵向贯通道路3条,没有一条全程贯通,间接贯通的道路3条:花园路—紫荆山路、嵩山路、桐柏路。截止 2012 年底,全市共有公交车线路为257条。2012年新开公交线路26条,更新、增加公交车辆1 100辆,年末实有公交车5548辆,比上年增长5.3%;城市公交客运量达9.8亿人次,增长7.5%。笔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郑州市频繁出现交通拥堵现象的路段有:金水路全线,西环(长江路至中原路),紫荆山路(金水路至商城路),文化路(文劳路至国基路),南三环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甘肃区域分析

一、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分析这些条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1、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甘肃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是山地形高原地貌。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 (2)气候特征: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关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mm 之间,主要降水集中在6-9月。甘肃省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加。 (3)自然资源: a.土地资源: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农用地3.81亿亩,建设用地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人均占有土地26.3亩,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 b.水利资源:甘肃省的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河流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潜,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但总体处于缺水状况。 c.矿产资源:甘肃省是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截止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4%。 2.社会经济背景条件 2008年,甘肃实现GDP317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110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14亿元,同比增长18.82%。完成出口总值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0.7%。总人口数2628万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9.41元,同比增长9.56%。甘肃目前还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向中期推进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40%左右。甘肃是西北重要的科技和人才基地,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与发达省区还有一定距离,恩格尔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可从社会状况和经济状况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社会状况:a.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实现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促进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b.文化事业:丝绸之路横贯甘肃全境,文物遗迹较为完善;秦安大地湾遗址、武威铜奔马等一系列名胜古迹极大促进了甘肃的旅游业发展。发行量亚洲第一的《读者》杂志;多次获奖的舞剧《丝路花雨》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的舞剧《大梦敦煌》等都代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c.卫生事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全国唯一的重离子肿瘤治疗落户于兰州,并拥有佛慈制药,奇正藏药等一批知名医药企业。 d.体育事业甘肃体育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竞技体育方面在全国保持较高水平。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00多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达到全省总人口的38.4%。 (2)经济状况:经济发展处于平稳较快态势。劳动就业形势较好,2008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20%,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25.6万人,增长12.78%;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1.7万人,增长27.17%。农业经济运行良好,工业生产、对外贸易发展平稳。

徐州市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课程作业Array徐州市交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学院:设计学院 学期:2015—2016(2) 指导老师: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景观设计 徐州市交通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得到的资料,分析受访者对徐州目前交通现状的总体评价,徐州交通 拥堵的成因及治堵措施的效果,总结出城市交通组织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为进一步全面解决徐州

交通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现状;交通拥堵;缓解拥堵;徐州交通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挤及堵塞现象,加上城市车辆数目的急剧增长,车辆与路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以徐州为例, 徐州有890多万人,徐州汽车保有量从2010年13154万辆,增长到2015年26723万辆。数字的增长最直观地表现在堵车频率的增加。而徐州的交通资源配置尚未到位,地铁正准备建,快速路网未成形;每年还有30 万人在驾校苦学,随时准备加入这座没有交通平峰的城市。因此,徐州交通拥堵将进入常态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中国一线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限行、限购、拥堵费……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尝试运用多种行政或市场方式来缓解人们对日益严重的拥堵的抱怨,但效果不彰,不少举措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因此,如何破解徐州城市的交通拥堵难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分析徐州治堵现状,立足于长远目标开出缓解拥堵的良药,这正是本课题调查研究之所在。通过这次调查,了解了徐州市的交通状况,分析了徐州市交通问题的原因,并且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解决办法,必将为徐州交通状况的改善做出一份贡献。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1、调查研究时间:2016年7月16日 2、调查研究地点:徐州市九里区 3、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图表法。 4、调查研究具体步骤: (1)确定调查对象 (2)设计调查问卷 (3)安排具体事项 (4)展开问卷调查 (5)筛选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对象(徐州)简介以及公路概况 徐州古称彭城,为华夏九州之一。徐州地处南北方交界,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历史上有11位徐州籍皇帝。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中国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

农村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加快农村交通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致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农村公路交通情况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农村交通运输在近几年取得的发展。 市政府连续四年把建设农村公路作为为百姓办实 事的十件实事之一。各县市区紧扣目标任务,打好农 村公路建设攻坚战。浠水县2009年计划建设完成524 公里通村公路。至当年七月,已完成路基392公里, 硬化路面289公里;蕲春县已计划修建561公里通村 公路,届时将新增62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武穴市梅川 镇政府精心编制发展规划、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投入 资金500多万元,对道路交通、生态绿化、土地利用、 安全饮水、产业发展、农业水利等10个方面内容进行 了全面详细规划。实施了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梅川”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以梅川城区为龙头,以柳界线、武梅线、梅马线、梅横线、四条交通主干道为骨架,以公路沿线31个村和部分中心村为主阵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试点工作之路,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安县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攻坚战,对19个不通公路的边远山区贫困村,实行政府扶持、部门包保责任制,力争实现全县“村村通”。英山县重新组建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强化监督措施,落实政府监督职能,加强通村工程质量监管。近几年来,英山县积极抢抓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机遇,通过试点示范、片带开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80%以上的农户新建或改建了楼房,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99%的村实现了通村公路硬化。其他县市也都围绕通村路建设任务“结零”目标,加大落实力度,加快推进建设。农村公路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市交通局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管理的文件,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养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质监站加强质量巡检,坚持一月一通报,建设质量逐步提升。 2、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自行车被大量的摩托车和少数面包车代替。据了解每村85%以上的家庭都配备了摩托车,出门较方便。 二、农村交通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农村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表现在: 1、交通事故频发。2009年5月28日16时50分,麻城市龟山乡九里冲地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21名幼儿的面包车被随后一辆满载灰砂砖的农用车追尾撞翻至右侧山崖5米多深的水沟,农用车一同坠下水沟将面包车压住,酿成惨祸。事故造成l名幼儿当场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长沙市交通状况调查及分析报告

长沙市交通状况调查及分析报告 城市的交通系统就像一个城市的血脉,是保持城市活力最主要的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 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难题之一。长沙位于华中地区,是湖南省会,顶多就是一个中型城市,但是长沙的交通拥堵现状却可以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提并论。本文简述了长沙的交通状况,通过分析出现的问题来寻求解决的方法,希望能为解决长沙市交通问题,为促进长沙市城市交通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截至2009年末,长沙市总人口量为664.22 万人,根据调查2010 年,长沙市(含5区4县市)机动车保有量达97万多辆。到2011年,长沙市交警部门称,长沙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 万辆大关,其中6 成以上为汽车,经计算可知每6.6个长沙人就拥有1 台机动车。可以说,长沙的汽车已进入大众普及阶段。到目前为止,长沙拥有公交运营线120多条,路线总长度达2000多公里,营运车辆有3900 多辆,公交从业人员近万人。但是公交车平均速度为20 公里/时,上下班时甚至只有10-15公里/时。按照北京等大城市的拥堵标准,时速20 公里以上的平均时速属于绿色交通,时速15至20公里之间是拥堵黄色预警信号,而时速低于15 公里属于拥堵红色预警。有专家称,目前长沙主城区在下班高峰时段,时速已低至16 公里。从以上种种现状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长沙的交通状况,即人多车多路堵,具体表现为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大,交通堵塞严重,公交优势不明显。下面就具体

交通状态做简单阐述 问题之一:道路网增长速度赶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 在《2009长 沙市交通状况年度报 告》一文中有这么一张 图,从图中可以清楚的 看 到2009年,步 行和公交车是 长沙市居民出 行选择的最主要方式,分 别占总出行的35.8%和23.0%。电动自行车 和小汽车在居民出行中也占据了15.7%和11.2%的较大比重。根据长沙市规划局的统计,近十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一直保持15.5%年均高增长率。其中,2009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74.6万辆,比上年新增15.2万辆,增长率达到25.6%,机动车平均每日增加416辆。尽管长沙市近几年来一直大力建设畅通工程,修路的速度却赶不上机动车增加的速度。2010年,城市轨道一、二号线、长株潭和长益常城际铁路、过江通道、东二环改造、城区交通疏导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强力推进和全面铺开,更是对长沙市的交通运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近几年长沙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长,小汽车出行比重已由2007 年的9.7%上升至2009年的11.2%而长沙的道路网增长(长度、面积、密度的综合)却不到5%,交通供需不平衡必然造成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精选-交通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交通情况调研报告 交通情况调研报告(1) 城市交通是城市品味和文明程度的直接反映,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促进我区三创三评目标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目标的顺利实现,区委、区政府于近日就我区城市交通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湘东区交通基本情况 我区的交通网络主要是由公路和铁路两部分组成,本次调研重点是公路交通网络。湘东,与湖南的长、株、潭经济区毗邻,是江西的西大门,交通十分便利,浙赣铁路、昌金高速公路、320国道自东向西横穿全境,319国道由北向南贯穿全境,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130公里,距省会南昌290公里,周边可与莲花、芦溪、安源、上栗及湖南攸县、醴陵相接。目前,境内拥有公路总里程1615.55公里(不包括城市道路),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89.3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及连接线2条14.629公里,国道2条41.846公里,省道3条102.202公里(待定),县道14条242.267公里,乡道34条186.257公里,村道818条1028.349公里;拥有一级公路18.328公里(在建),二级公路103.106公里,三级公路69.865公里,四级公路675.797公里,等外公路737.659公里;拥有沥青路126.291公里,水泥路762公里,砂石路727.259公里;拥有桥梁291座计4392延米。到20xx年底为止,全区132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

二、湘东区交通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路网是我区经济、社会、综合运输以及人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尽管我区公路网建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路网的质量和数量仍不能满足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迅速提高的客观要求。湘东区公路网仍然是湘东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路网发展不平衡,通畅深度不够 我区公路建设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核心的地带,呈放射性地向核心外围地域分布,造成了路网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南部东桥、广寒、白竺三个山区乡镇,路网发展相对滞后。全区132个行政村虽然已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即到村委会所在地已通油(水泥)路,但通自然村的公路大部分是泥砂路,通畅深度不够。 (二)路网等级较低 湘东区路网的技术水平偏低,到20xx年底止,全区三级以上公路为202.094公里,仅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12.5%,而四级和等外公路达到1413.456公里,占总里程的87.5%,低等级公路相对较多,这远远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加速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应是路网建设的急中之急。 (三)路网结构有待改善 目前,我区的路网框架已初具规模,全区三横两纵的路网格局已经形成:三横包括骨架公路昌金高速、干线公路320国道及白竺

交通运输调查报告.docx

交通运输调查报告 加快铁路专用线运输工作,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就业的重大举措,下面小编收集了关于交通运输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铁路专用线是企业连接铁路的桥梁和枢纽。如何加快铁路专用线运输工作健康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市当前经济建设思考的重大课题。加快铁路专用线运输工作,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就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加快货物流通,扩大企业有效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对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随着娄邵铁路正式通车,我市建成了第一条铁路专用线邵阳石油站铁路专用线。后历经50多年发展建设,全市共建成了20余条铁路专用线(含专用铁路)。20**年后因企业改制,个别专用线合并或停用,现我市共有合法审批手续的铁路专用线19条,其中在我市双清区16条,邵东县2条,大祥区1条。目前在双清区经营这16条铁路专用线的企业(单位)有19家,总占地面积约2376余亩;铁路轨道31条,总长度公里,有效长度公里,占地面积在300亩左右;拥有大小货场48个,仓库面积万平方米,职工4202余名,装卸人员约800人。铁路专用线距离车站

最远的为三七五专用线,距离为公路;最近的是六三三专用线,距离为605米。轨道最长的铁路专用线是中央储备粮邵阳直属库专用线(共用),其轨道数为2条,有效长度为公里,专用线末端距离车站公里。 二、经营现状 我市铁路专用线承载着全市工、农业生产基本资料的运输重任,对经济发展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铁路专用线经营运输的货物种类繁多,送出的货物有非矿、矿建、金矿、粮食、化肥、鲜活、食品、纺织品、纸浆、木材、工业机械、农副产品、文教器材、日用百货等十余个品种近百种产品;运进的货物有成品油、润滑油、沥青、钢材、矿建、水泥、木材、棉花、化工、工机、文教、非食用植物油、粮食、食品、皮棉、鲜活、饮食品、纸及纸制品等二十余个品种上百种产品。据不完全统计,铁路专用线承载着全市95%以上尿素、钾肥、成品油、润滑油等基本生产资料和60%以上的饲料、钢材、棉花、纸浆等原材料的运输任务。我市大型企业湘窖酒业的酒精原料、酿酒的粮食等全部是通过铁路专用线运输的。据统计,20**年市区货物运输总量经估算大约为1500万吨,铁路专用线运输总量近140万吨,铁路货物运输仅占比重只有约10%,铁路运输总营业额7000余万元,税收近230万元,铁路运输业在我市运输业乃至经济建设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西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_以兰州_西宁_银川地区为例_丁生喜

【区域经济】 西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 ———以兰州、西宁、银川地区为例 ●丁生喜1,甘佩娟2,霍海勇2 (1.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810016;2.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 内容提要: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调查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及其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明确该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模式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合作模式;SWOT分析;“兰西银”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04-05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1]。借助地缘优势开展相邻区域经济合作,可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水平。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相互依赖理论、人力资本学说以及创新理论等。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间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5]。但是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如何有效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进而缩小东西部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都位于黄河流域上游,也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区间有包兰、兰青和宝中铁路线相连接,在自然地貌、民风民俗以及经济资源等各个方面,不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甚至还有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极其紧密的利害关系[6]。西部大开发以来,三省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东、中部地区仍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在西北五省中也显著落后于陕西、新疆两省区。本文就新时期甘青宁地区开展以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之间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思路。 一、兰州、西宁、银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是西北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重要商贸城市。 (一)自然资源状况 兰州、西宁、银川所在的甘青宁三省区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比重较大。2009年三省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人均储量分别为甘肃: 5.24t、621m3和222t;青海:7.83t、2470m3和359t;宁夏:0.31t、35.2m3和888t①。甘青宁三省区这几种能源储量有明显区域差异,而能源的组合优势比较突出。除能源之外,三省区还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如甘肃的锰矿、铬矿、铜矿,青海的铅、锌矿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三省区以兰州、西宁、银川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 (二)经济发展水平 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经济总量较小,2009年三省区GDP总额5822亿元,仅占全国的1.7%。但是兰州、西宁和银川作为三省区中心城市,GDP占各自省区的比重分别达到27.33%、46.34%、42.72%,人均GDP分别达到27904元、22865元和34453元。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兰州3.3?46.83?49.87,西宁3.83?49.76?46.41,银 4

兰州地区区域经济分析.

兰州地区产业发展情况及区域经济分析 一、兰州市情况简介 1、兰州市概况 兰州,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中国七大军区之一的兰州军区本部所在地,中国18个铁路局之一的兰州铁路局本部,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土地面积13085.6km2,户籍人口322万,其中市区常住人口251万人。 2、兰州各片区及县市概况 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 5个区和永登,榆 二、兰州市产业发展优势条件 1、交通优势 兰州属于西部的交通要塞,是黄河上游经济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西部地区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是全国12个主干交通枢纽、全国9大物流区域、10大物流通道和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也是集公路、铁路、航空、邮政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大枢纽。 (1)铁路:兰州是西北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陇海线、包兰线、

兰新线、兰青线汇集于此。在物流方面,依托铁路优势,兰州西货站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配箱转运中心。此外,兰州还是青藏铁路的重要节点,正在建设的兰渝线、兰成线、兰新第二双线即将完工,未来兰州的交通枢纽作用将更加重要。 (2)公路:兰州公路交通已基本完全辐射周边地区,以兰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G6(北京-拉萨)、 G30(连云港-霍尔果斯)、G75(兰州-海口)、G22(青岛-兰州)、G3001(南山北环兰州绕城)、G109(丹东-拉萨)、G212(兰州-重庆)、G213(兰州-云南磨憨)、G309(山东荣成-兰州)、G312(上海-霍尔果斯)、G316(福州-兰州)等多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和过道干线使得兰州成为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重要节点。 (3)航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是西北省会城市飞行区干线机场。开通有到国内各大城市的航线五十多条,为海南航空公司基地机场,为东方航空公司西北基地。 2、人才优势 兰州市拥有全民科研开发机构138个,科研人员10万人;研究专业有15门类。兰州是西北重要的科研基地,拥有以兰州大学为主体的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近1200多家,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5万人。 3、资源优势 兰州及其邻近地区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各种矿床156处,35个矿种,主要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和能源矿产等9大类,非金属矿相对丰富,其中石英岩储量集中,运量储量达3亿吨,为硅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煤炭保有储量为97956.7万吨,主要开采地为窑街和阿干镇两矿,基本能够满足本地企业生产需求;临近兰州的白银、金昌是我国镍、铅、锌、稀土和铂族贵金属的重要产地。 三、兰州产业现状

交通安全状况的调查研究性学习

交通安全状况的研究性学习 课题名称:交通安全状况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小组长:田野 研究小组成员:付蓉、成煜珍、刘国梁、王鹏、刘华婷、李坤、李梦梅 指导教师:景栋 摘要:本研究首先通过探讨交通安意识与交通管理跟交通事故的关系,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并明确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其次,对本地居民的交通意识和本地交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了本地居民的交通意识情况以及本地的交通情况;然后,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与讨论,对这些情况做了客观的评价,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本研究告诉我们:交通的发达,虽然带给了我们生活方便与享受,但只有真正注意交通安全,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更幸福!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广饶县日新月异。马路的拓宽,公路的修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繁多的。目前居民未能很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经常出现闯红灯、逆向行驶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而正是因为这些小事,引发了一桩又一桩触目惊心的交通事故。所以,提高居民的交通意识,加强交通管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 二、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调查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情况,并进行分析。 了解交通意识与交通管理跟交通事故的关系。 让居民了解、重视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为交通发展献计献策。 三、课题的探讨过程 (1)探讨交通安全意识与交通管理跟交通事故的关系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交通事故过去和现在,在我国重大事故发生中,不论次数还是造成危害的严重性,都是第一位的,触目惊心的。为什么交通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呢?综合分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全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交通涉及每一个人,安全意识强者,交通就可以给你带来方便和效能;安全意识差,它就可能给你带来危害和痛苦。目前,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违章行车(走)、违章载重(客)、违章乘车等行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自觉抵制违章行为,那么我国的交通状况,将会出现根本性的好转。因此,逐步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是扭转交通事故频发被动局面的重要措施。 2.驾驶员素质不高。由于我国教育状况比较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好转,决定了当前大部分驾驶员的素质不高。同时,在驾驶员培训、考核中,培训课程、方式方法、考试内容、程序、严格程度等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过程,因此,在现实中,驾驶技术不高,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尤其是在紧急状况下,如何正确采取果断措施等因素都影响交通安全。 3.人为降低车辆的安全性能。如车辆带病上路,唯利是图;随意改装车辆,擅自变更车辆的构造、用途,有的随意装修报废车辆,有的任意加宽加高加长等;车辆核定载重时,有些车辆制造厂,为了迎合购车者逃避或少交有关税费的要求,将按国家标准规定、实际载重量大的车辆,出厂时核定载重量比实际载重量小。 4.部分损坏路面的修复和路标完善更新不及时。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车流量增大,车速的提高,原来建成的道路的技术要求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改造又不能跟上;另一方面损坏的路面、标志牌、防护墙等没有修复和完善,险要地段尤其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