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取一定质量的CaCO3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6g,剩余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6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了2.2g CO2B.剩余CaCO3的质量为10.0g

C.生成了10.6g CaO D.原来CaCO3的质量为15.0g

2.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生石灰碳酸钙先加水,再过滤

B铁粉铝粉先加入稀HCl,再过滤

C N2O2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D CO2CO点燃

A.A B.B C.C D.D

3.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B.乙、丙、丁三种物质都属于氧化物C.甲物质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D.生成物中丙、丁分子个数比为2:3

4.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15.3 B.X、Z 是反应物,Y、W 是生成物

C.Z 为化合物D.反应中 Y、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

5.完全燃烧2. 8g某有机物,生成8. 8gCO2和3. 6gH2O。下列对该有机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B.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 .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 4

D .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6.往12g 铝和铁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1g 氢气,则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为

A .62.3%

B .63.2%

C .36.8%

D .37.7%

7.A 、B 、C 三种物质各15 g ,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 新物质D ;若增加10 gA ,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 。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 剩余9 g B .第二次反应后,D 的质量是50 g C .反应中A 和B 的质量比是3∶2 D .反应中A 和C 的质量比是3∶5

8.在由CO 2和O 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得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混合气体中CO 2和O 2的质量比为

A .2∶1

B .1∶2

C .22∶3

D .22∶7

9.在一定的条件下,向一密闭的容器内加入A 、B 、C 、D 四种物质各20g ,充分反应后,测定其质量,得到数据如下: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 20

30

未知

1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质A 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容器内发生了化合反应

C .其化学方程式为:2C+3D=5B

D .反应后容器内C 的质量为16g

10.美国普度大学研发出一种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铝镓合金可以循环使用

B .太阳能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C .流程中的氧化铝、水和氧气都属于氧化物

D .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322Al+3H O

Al O +3H 一定条件

11.木炭与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杂质不参加反应,不含铜、氧、碳、氢元素)的混合物26.2g,隔绝空气加热至高温,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固体(只有铜和杂质)质量为15.6g,混合物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则孔雀石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提示: Cu2(OH)2CO3Δ

2CuO +CO2↑+H2O]

A.4.8% B.9.6% C.50% D.51.2%

12.某露置于空气中的CaO固体,测得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10g该CaO固体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使其完全溶解。正确的说法是( )

A.加入稀盐酸后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B.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和Ca(OH)2

C.生成CaCl2的质量为11.1g

D.该CaO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H)2和CaCO3

13.如图所示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电解水一段时间

B.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C.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

D.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

14.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制成“环保煤”,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 + mSO2 + O2 = mCaSO4,则m的值是( )

A.1 B.2 C.3 D.4

1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推理必须科学、严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所以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C.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则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D.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16.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17.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现对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A.B.

C.D.

18.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可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了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2:1

④ 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了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 既可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19.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体,乙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转化①②④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

C.转化①、②、③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D.转化①、②、③只能通过与氧气的反应实现

20.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B.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所以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1.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X O2CO2H2O

反应前质量/g167010

反应后质量/g0待测4536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X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表中“待测”值为5

D.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5:36

22.已知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其主要原因是

A.隔绝氧气

B.气流带走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23.实验室有一包含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100g(杂质不含钠元素,受热不变化),其中钠元素质量分数为23%,180℃时,将样品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87.6g,则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2NaHCO3Na2CO3 + H2O + CO2↑)

A.33.6% B.40% C.47.3% D.60%

24.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纳米二氧化钛参与的光催化反应可使吸附在其表面的甲醛等物质被氧化,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正钛酸在一定条件下

分解失水可制得纳米.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甲醛对人体健康有害

B.纳米添加到墙面涂料中,可消除甲醛

C.纳米与普通的的性质、功能完全相同

D.制备纳米的反应:

25.下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反应了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26.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①C→CO→CO2

②Al→Al2O3→AlCl3

③Na2CO3→NaCl→NaNO3

④CaCO3→CaO→Ca(OH)2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是一种化合物B.乙是一氧化碳

C.丙是一氧化碳D.丙是二氧化碳

28.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29.工业上用甲和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X,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参加反应的甲和乙及生成丙的质量比为甲:乙:丙=23:17: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丙属于单质

B.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物质X中含三种元素

D.甲这种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30.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来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2KClO 3

2

MnO Δ

2KCl +3O 2↑现对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

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31.根据己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O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控制产生O 2的速度,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编号)。 (3)实验室制取CO 2选用B 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 。G 装置可用来测盘生成的CO 2体积,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油上方的空气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 (填“有”或“没有")影响。最终若仰视量筒中水,读数为20.0mL,则氧气的体积将______________ 20.0mL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甲烷是一种无色,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则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编

号,下同),收集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如图装置具有多种用途。

①收集气体:如收集氧气时,只要将气体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a或b)

通入,验满方法________________ 。该装置也可以代替上图中的D装置,请简述操作方法:事先向集气瓶内装满______________ ,再将氧气从____(填a或b)通入。

②检验气体:若检验某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瓶中预先装入______然后将气体从

__________________ (填a或b)通入。

32.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五氧化二磷不能随便排放到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气,如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_______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3.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5等份,并作好标记。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可推论出氮气____________(填“易”或“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____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的结论。

(4)若将红磷换成炭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下面图示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1)三个实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_____,在能量变化方面,三个实验都是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在反应的基本类型方面,三个反应都是_______反应。

(2)甲中产生_______色的火焰,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

(3)乙中产生浓厚的白_______,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

(4)丙中的反应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_________,生成_____色固体。

(5)三个集气瓶里都放有少量的水,其中甲中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

35.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填写基本反应类型),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序号)。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______(填序号)。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实验中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______。

(3)若实验中出现下列问题,你能指出操作中的错误

........吗?

①制取氧气后水槽中的水变紫了__________;②刚开始加热试管便炸裂了__________;

③结束实验时试管炸裂了__________。

(4)用上述方法制取两瓶氧气,分别完成铁丝和硫粉的燃烧实验,两个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实验中集气瓶内都要留少量的水,其中水可以由细砂代替的是

_________。

36.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探究粒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已知: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

(1) 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_________。

(2) 如图2所示,烧杯C装入浓氨水,A、B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A液体变红,说明分子_________,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__。

(3) 图3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一会儿,观察到_________(填“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

(4)图3实验与图2实验对比,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剩余固体中碳元素的质量为0.6g,所以剩余碳酸钙的质量为:

0.6g

=5g

12

100%

100

,而生成

物中的固体是氧化钙说明氧化钙的质量=10.6克-5克=5.6克。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5.6克,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32CaO +CO 10056x

O .6aC g

C 5 高温

列比例式得:100∶x=56∶5.6克 解得x=10g 。 因此原来CaCO 3的质量为=10克+5克=15.0g 。故选D 。

2.C

解析:C 【解析】

A 、加水后,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碳酸钙不反应,错误;

B 、铁和铝都可以与稀盐酸反应,错误;

C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灼热的铜网反应,而氧气可以,正确;

D 、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着,错误。故选C 。 【点睛】

除杂时要求所选试剂不能与主体物质反应,也不能引入和生成新的杂质。

3.D

解析:D 【解析】

A. 由题中信息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B.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乙为单质,丁属于氧化物;

C.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甲物质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3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生成物中丙、丁分子个数比为2:3。选D

4.B

解析:B 【解析】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字可知:10+2.2+16.2+0.9=a+4.4+8.1+1.8,故a=15.3,正确;

B 、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Z ;生成物为X 、Y 、W ,错误; C. 由以上推测可知,反应物为Z ;生成物为X 、Y 、W ,故Z 为化合物,正确; D 、反应中 Y 、W 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 22:9,正确。故选B 。

点睛:在一密闭容器中,X 、Y 、Z 、W 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可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可求X 的待测值;则由物质的增加或减少,可推测反应物与生成物等信息。

5.A

解析: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反应消耗氧气的质量=8.8g+3.6g-2.8g=9.6g ,8.8gCO 2中氧元素的质量=8.8g ×

32

44

×100%=6.4g ,碳元素质量=8.8g-6.4g=2.4g ,3.6gH 2O 中氧元素质量

=3.6×

16

18

×100%=3.2g ,氢元素质量=3.6g-3.2g=0.4g ,根据原子守恒,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水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某有机物。2.4g+0.4g=2.8g 。说明某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二者质量之比=2.4g :0.4g=6:1;某有机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

2.40.4:

121

g g

=1:2,故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 4,相对分子质量为46,错误。故选A 。 6.B

解析:B

【解析】设混合物中铝的质量分数为x ,铝的质量为12xg ,铁的质量为12g-12xg 2Al+3H 2SO 4 = Al 2(SO 4)3+3H 2↑ 54 6

12xg m1 m1=6×12xg÷54 Fe+ H 2SO 4 == FeSO 4 + H 2↑

56 2

12g-12xg m2 m2=2×(12g-12xg)÷56

6×12xg÷54+2×(12g-12xg)÷56=1g x=63.2% 故选B 。

7.B

解析:B 【解析】

由题意,若增加10gA ,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 ,说明参加第二次反应的A 的质量为25克,B 的质量为15克,A 与B 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5:3;A 、B 、C 三种物质各15g ,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g 新物质D ,说明参加第一次反应的A 的质量为15克,B 的质量为9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第一次反应的C 的质量为6克,又生成D 的质量是30g ,则反应中A 、B 、C 、D 的质量比为5:3:2:10,则第二次参加反应的C 的质量为10克。A 、参加第一次反应的B 的质量为9克,剩余6克,错误;B 、第二次参加反应的A 的质量为25克,故第二次反应后D 的质量是50g ,正确;C 、反应中A 与B 的质量比为5:3,错误;D 、反应中A 与C 的质量比为5:2。错误。故选B 。

8.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碳元素质量分数已知,且二氧化碳含有碳元素,而氧气不含,所以假设混合气体中CO 2和O 2的质量分别为x ,y ,依据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此时需要求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进而求算混合物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2/44×100%×X/(X+Y )=24%,则X :Y=22:3.故选C. 考点:元素质量的计算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反应前后物质A 的质量无变化,所以A 物质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 、由表格数据可知,反应后B 物质质量增加了(30-20)g=10g ,说明B 物质是生成物,物质D 反应后质量减少了(20-14)g=6g ,所以物质D 是反应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

C 物质应该是反应物,两种物质反应生成物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不符合题意; C 、由上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C 质量=10g-6g=4g ,即4gC 物质和6g

D 物质反应生成10gB 物质,它们的质量比为4:6:10=2:3:5,但不是它们的化学计量数的比,故符合题意;

D 、由上分析可知,反应后剩余C 物质质量=(20-4)g=16g ,故不符合题意。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观察流程图发现开始的反应物是铝镓合金,最终的生成物是铝镓合金,所以铝镓合金能循环使用,选项A 正确;

B 、太阳能的利用,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因此可以部分解决能源危机问题,选项B 正确;

C 、流程中的氧化铝、水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而氧气属于单质,选项C 错误;

D 、铝镓合金与水的反应中生成物是氧化铝、氢气和镓,相当于镓未参加反应,所以实际上发生的反应是22322Al+3H O

Al O +3H ↑一定条件

,选项D 正确。故选C 。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解:由题意可知:

孔雀石加热分解反应原理:Cu 2(OH )2CO 3

Δ

2CuO +H 2O +CO 2↑-----①

碳高温还原氧化铜反应原理:C +2CuO

高温

2Cu +CO 2↑-----②

①+②整理得:Cu 2(OH)2CO 3+C

高温

2Cu +H 2O↑+2CO 2↑-----③,(注:高温条件下,液

态水变为水蒸气)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总质量=26.2g-15.6g=10.6g 。 由③式可知: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18:(244?)=9:44;

则水的质量为10.6g ×

9

944

=+ 1.8g ,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6g-1.8g=8.8g ; 通过水的质量1.8g 结合①式和②式,

设:Cu 2(OH )2CO 3的质量为x ,氧化铜的质量为y ,碳粉的质量为z ,铜的质量为m ;

23

22Cu(OH)CO =2CuO +H O +CO 222

16018x y 1.8g

22218 1.8x g = 16018

1.8y g

= x=22.2g y=16g

2C +2CuO =

2Cu +CO 12160128z

16g

m

高温

1216016z g = 160128

16g

m = z =1.2g m =12.8g

则孔雀石中杂质质量=26.2g -22.2g -1.2g =2.8g 孔雀石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12.8100%51.2%22.2 2.8g

g g

?=+。

故选:D 。

12.D

解析:D 【解析】

A 、由于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样品中加入稀盐酸后可能有气泡产生,错误;

B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4056×100%≈71%,氢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070

×100% ≈54%,碳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40

100

×100%=40%,由题意可知,测得其中Ca 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该混合物可能是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者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错误;C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钙元素的质量不变,反应

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10g×50%÷

40

111

×100%=13.875g ,错误;D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CaO 样品的成分可能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钙,正确。故选D 。

1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1:8,故不符合题意;

B、加热氯酸钾制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不能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C、加热高锰酸钾放出氧气,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少,直至反应结束,故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密闭容器内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14.B

解析:B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反应前钙原子的数目为2,所以反应后钙原子的数目为2,硫酸钙前的计量系数为2,即m=2,再次验证反应前后氧原子、硫原子的个数可知当m=2时,数目相等,所以m=2。故选B。

1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可燃物要燃烧必须要有氧气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温度达到着火点而没有氧气,一般可燃物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B、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的物质,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可能什么都不是,故选项错误;

C、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比如氯化钠就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故选项错误;

D、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就是同种元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2-4)∶(24-4)=7∶5,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6-8)∶(32-4)=2∶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1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加热高锰酸钾时有氧气生成,故固体的质量减少,故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刚开始时没有氧气生成,故错误;

C、刚开始反应时,固体中含有锰元素,故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可能是0,故错误;

D、由于氧气的生成,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少,当反应停止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故正确。故选D。

1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①甲烷的燃烧,冷而干燥的烧杯壁出现的水滴可以反映出甲烷气体中含H元素,但本实验因观察不到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因此要想得出含有C元素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故①错误;

②蜡烛的熄灭说明了气体二氧化碳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而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从下到上慢慢充满烧杯,说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故②正确;

③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由H、O所组成,氢气与氧气体积比2:1,可以推算出水分子中H、O原子个数比为2:1,故③正确;

④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白磷着火点较低,同时也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白磷与水中白磷相比,可得知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④正确;

⑤向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水塞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或是与水发生了反应,但却无法得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的结论,更无法得出二氧化碳具有酸性的错误认识,故⑤错误。

故选C。

1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甲为固态单质,乙、丙为元素组成相同的两种气体,乙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可知甲是碳,乙是一氧化碳,丙是二氧化碳,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详解】

A、甲是碳,乙是一氧化碳,两者均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化学性质相似,故A说法正确;

B、转化①②的反应物都是碳和氧气,而④则是碳和二氧化碳,故转化①②④的反应中有一种相同的反应物,故B说法正确;

C、碳和氧气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转化①、②、③可通过化合反应实现,故C说法正确;

D、转化①、②、③可以通过与氧气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是这不是唯一途径,如②中碳可以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且只有2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是氧化物;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ClO3中含有氧元素,它是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故选项A不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氖原子与水分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0,故选项B不正确;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是由氧元素组成,故选项C不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21.B

解析:B

【解析】

由表可知,X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为16g;CO2反应前为1g,反应后为45g,所以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44g;同理,H2O为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氧气应为反应物,反应的质量为64g,故待测值为6,C不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种类守恒,X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正确;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4:36,D不正确;故选B。

2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

【详解】

A、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隔绝氧气,错误;

B、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正确;

C、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错误;

D、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

因是移走可燃物,错误。 故选B 。 【点睛】

灭火的原理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清除可燃物。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

2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是x ,则100g×x×23

84

=100g×23%,解得x=84% 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100g×84%=84g 设分解的碳酸氢钠的质量是y 2NaHCO 3

Na 2CO 3 + H 2O + CO 2↑ 反应前后固体的差量

2×84 106 2×84-106=62 y 100g-87.6g=12.4g

28462 =12.4y g

,解得y=33.6g 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

33.684g

g

×100%=40%,故选B 。 24.C

解析:C

【解析】A.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对人体健康有害;B. 由题中信息可知纳米二氧化钛

参与的光催化反应可使吸附在其表面的甲醛等物质被

氧化,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所以纳米添加到墙面涂料中,可消除甲醛C. 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功能,纳米

与普通的

的性质、功能不完全相同;D. 正钛酸

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失水可制得纳米

。制备纳米

的反应方程式为:

定条件下

,选C

2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根据图示知,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乙物质质量之和,错误;

B 、无法比较甲和乙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错误;

C 、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

D 、甲乙为生成物,丙为反应物,故反应是“一变多”,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正确。故选D

26.D

【解析】

①2C+O22CO,2CO+O2CO2,符合题意;②4Al+3O2===2Al2O3,Al2O3 + 6HCl ==

2AlCl3+ 3H2O,符合题意;③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NaCl +

AgNO3==AgCl↓+ NaNO3 ,符合题意;④CaCO3CaO+CO2↑,CaO+H2O==Ca(OH)2,符合题意。故选D。

2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甲是黑色固体,点燃能生成乙或丙两种气体,则甲可能是碳,碳燃烧能生成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丙是一氧化碳,乙是二氧化碳。

故选C。

28.B

解析:B

【解析】

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等号的上下方是反应条件,当没有注明条件时表示是常温常压。A. 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B.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以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28:32=7:4;C. 化学反应过程,只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所以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D. 物质的微粒个数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选B

29.B

解析:B

【解析】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知,甲是钠,乙是氨气,钠和氨气反应生成氢气和X,X中至少含有钠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化合物。根据“该反应中甲、乙、丙的质量比为23:17:1”,当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时,消耗钠、氨气的质量分别是46份、34份,则X中钠元素质量为46份,

氮元素质量为34份×14

17

×100%=28份,氢元素的质量为:46份+34份﹣2份﹣46份﹣28份

=4份,则X中钠元素、氮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6份:28份:4份=23:14:2,故物质X中含三种元素;则其化学方程式为2Na+2NH3=H2+2NaNH2,故该反应方程式中乙与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A、丙是氢气,属于单质,正确;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乙与生成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1,错误;C、由上述分析可知:物质X中含三种元素,正确;D、甲是钠,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正确。故选B。

30.C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海洋蕴藏着丰富资源;能说出海洋包括哪些资源;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结晶法、膜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2)通过学习从海水提取金属镁,认识富集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教学难点】 (1)海水淡化 【课前准备】 多媒体、铁架台、试管、酒精灯、烧杯,带橡皮塞的导管(或蒸馏器); 食盐水(加氯化钙、氯化镁等)、硝酸银溶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宝库。我国海岸线长1.8万千米,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你知道海洋中有哪些资源吗? [海洋中有丰富的元素资源] 二、新课学习 (一)海水中的物质 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如果我们把1 000g海水加热蒸发,直到把水全部蒸发掉,就能得到约35g盐。 全球海水中含有的盐类总质量约为5亿亿吨,如果把这些盐平铺在全球陆地上,其厚度可达150m。 如图:海水中的化学资源 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海水中的之最?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含量前两位的金属元素为:Na 、Mg 金属离子为:Na+、Mg2+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离子为Cl– 海水主要含有的盐:NaCl、MgCl2] 人类提取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来制备有多种用途的物质。 例如,广泛应用于火箭、导弹和飞机制造业的金属镁,就是利用从海水中提取的镁盐制取的。通常将石灰乳加入海水或卤水中,沉淀出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再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就能制得金属镁。 你能写出所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吗? [MgCl2+Ca(OH)2=Mg(OH)2↓+CaCl2 Mg(OH)2+2HCl=MgCl2+2H2O MgCl2Mg+Cl2↑] 制得的镁可以做多各用途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A B.B C.C D.D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水鉴别NaCl、NH4NO3、NaOH三种白色固体 B.少量浓硫酸溅到皮肤,可用大量水清洗,再涂上3%-5%的氢氧化钠溶液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 D.实验室中,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可将水缓慢注入浓硫酸中 B.用100ml量筒量取2ml水 C.过滤时,漏斗中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应伸入试管中 4.鸡蛋壳中Ca3(PO4)2、Mg3(PO4)2约占2.8%,这两种物质都属于 A.金属单质B.酸C.氧化物D.化合物 5.某同学用盐酸与氢氧化钠按照如图的方式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以下证明盐酸过量的操作及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滴加石蕊溶液,搅拌,溶液变蓝 B.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搅拌,溶液变红色 C.加入蒸馏水,搅拌,溶液颜色不变 D.加入金属Zn片,产生气泡 6.下列对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7.下列关于酸、碱、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呈酸性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B.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物质一定是碱 C.盐中一定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D.酸和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盐中可能含有氢元素 8.下列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B.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C.室温下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D.酸与指示剂作用

鲁教版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鲁教版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已知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则根据图示,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A.12 B.16 C.5 D.10 2.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反应中有三种氧化物B.此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比是1:2 C.该反应是置换反应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 3.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鉴别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除去CO2中的少量CO点燃 C检验H2中混有的CH4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 D鉴别H2O2溶液和H2O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A.A B.B C.C D.D 4.某有机物6.2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A.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B.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5.完全燃烧2. 8g某有机物,生成8. 8gCO2和3. 6gH2O。下列对该有机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有机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 B.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C.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4

D.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 6.下列物质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A.用水鉴别生石灰和石灰石 B.用MnO2鉴别蒸馏水和双氧水 C.用燃着的木条鉴别H2和CH4 D.用澄清石灰水鉴别CO和CO2 7.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若增加10 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剩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是5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3∶5 8.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通常情况下丙是气体 C.生成物丁中碳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7 9.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CaCO3中加入稀盐酸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鲁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册)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竹子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化肥、农药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一)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1、点燃镁条 (1)现象:①发出耀眼的白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氢氧化钠溶液与无色酚酞试液的作用 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氢氧化钠溶液变成红色)。3、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CuSO4 NaOH Cu(OH)2↓ Na2SO4 注意: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语言中,不能出现物质名称,它不同于实验结论。如:实验现象是蜡烛燃烧发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实验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二)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 能量的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能量的储存:光合作用 (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外形、状态发生变化,也可能发光、发热等。 (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判断依据)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在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等。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测试题(含答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石油中含有的两种主要元素是() A.氢和氧B.氧和碳C.氢和碳D.碳和硫 2.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氮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 B.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越高,空气的质量就越高 C.200多年前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空气由氮气、氧气和氦、氖等稀有气体组成 D.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3.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A.B.C.D. 4.类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C.通常情况下,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所以有氧气参与的反应一定是燃烧 D.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就是化合物 5.下列有关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C.天然气是最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D.化石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应合理开采,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 6.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①机动车推广使用乙醇汽油;②液化石油气罐中残留液体倒入下水道;③为降低居室甲醛含量,新装修住房应紧闭门窗,并放置一盆水;④天然气泄漏立刻打开抽油烟机;⑤节日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喜庆气氛。 A.全部B.除①外C.除①③外D.除③⑤外7.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生铁B.液态氧C.水泥砂浆D.洁净的空气8.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B.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C.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9.要确保室温下一杯(约100mL)澄清的石灰水为饱和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将石灰水用冰水冷却B.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C.加一药匙氢氧化钙粉末振荡后静止D.添加适量的水 10.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下列关于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白磷比红磷使用更安全 B.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 D.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11.如图所示进行实验,①通入O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②立即改通N2,燃烧的红磷熄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实验①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实验②说明N2不支持燃烧 C.实验②可以改用CO2进行实验 D.实验①②对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2.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相比较,一定相同的是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后,测得物质如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x y z q 前(g)2202020 后(g)待测102624 A.y是反应物 B.z、q是生成物 C.这个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x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2.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A.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B.用水吸收CO C.验证氧气已收集满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C.水的电解 D.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4.小希设计如图的实验,并完成下列的操作步骤: ①未点燃酒精灯,观察白磷未燃烧 ②点燃酒精灯片刻,观察到白磷燃烧 ③熄灭酒精灯,冷却到室温,观察到水位上升到刻度 1 处 ④点燃酒精灯,剩余的白磷不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灯加热铜丝,白磷燃烧,铜丝变黑,可见白磷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B.操作②中除了观察到白磷燃烧,铜丝也变黑,会使“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结果大于 1/5 C.对比①②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D.对比②④中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5.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D.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6.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 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 体中 木条熄灭 该瓶中气体一定是二 氧化碳 B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 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旋紧瓶 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CO2能溶于水 C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温度是燃烧需要的条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有关物质变化的学问。是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继而根据这些规律来改变和创造物质。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如何知道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A、有新物质生成; B、伴随现象(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 气体、生成沉淀) 4、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化学变化还会伴随能量的变化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坩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坩埚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水槽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用嘴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3。(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5)灯帽要重复盖一次,避免负压,灯帽不易打开。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已知Ca(HCO3)2═CaCO3+CO2↑+H2O.一定量的Ca(HCO3)2固体在密闭容器中受热分解(此过程CaCO3不分解).下列图象表示该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趋势,其中错误的是( ) A.B. C.D. 2.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下列实验方法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B鉴别空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C鉴别食盐和白糖观察颜色进行区别 D验证浓度对反应的影响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氧气和空气中 A.A B.B C.C D.D 3.已知固体氯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如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则可以加快其分解速度.已知a为固体氯酸钾,b为混有少量二氧化锰的固体氯酸钾,且a和b的质量相等,当分别同时加热a和b至完全反应时,能正确表示生成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的图象是()

A.B. C. D. 4.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C.水的电解 D.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5.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中的化学B安全常识 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 ②用生石灰吸附水中的异味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C化学规律D物质的鉴别 ①高锰酸钾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 A.A B.B C.C D.D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B.一定量的红磷在密封容器中燃烧 C.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7.有 C5H10、C3H6O、C6H12O6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60% B.45% C.30% D.22.5%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上)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

—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

(完整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鲁教版)

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1、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不锈钢等通过化学变化制的的,属于化学制品 2、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观察化学变化 1、镁条燃烧 (1)现象:①发出白光 ②放出热量 ③生成白色粉末 点燃 (2)结论:镁+氧气氧化镁 Mg O2MgO 2、锌与稀盐酸反应 (1)现象:产生气泡 (2)结论:锌+盐酸→氯化锌+氢气 Zn HCl ZnCl2 H2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1)现象:生成蓝色沉淀 (2)结论:硫酸铜 +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 +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 Na2SO4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产生气体 (3)伴随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 5、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6、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绿色化学:课本P7 又称环境无害化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在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原料百分之百转变成产物,生产对环境友好的产品。 三、物质组成的奥秘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 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2、物质是由元素组成 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第二节化学之旅 一、从问题开始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基本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交流评价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含答案)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与化学式完全相符的是() A.碳酸钠小苏打 Na2CO3 B.碳酸氢钠纯碱 NaHCO3 C.氢氧化钙熟石灰 CaO D.二氧化碳干冰 CO2 2.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用手握住试管,再将导管伸入水中 B.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点燃,后检查气体的纯度 C.蒸馏时,水先从冷凝管的上口进,后从下口出 D.过滤时,应先把上层清液过滤,后把沉淀物倒入过滤器 3.下表列出了不同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100 g水中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溶解度就越大 B.40℃时,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63.9 g C.10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一定比80℃的水能溶解的硝酸钾多 D.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一定比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4.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烧碱常用于金属表面除锈B.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生石灰可作食品袋中的干燥剂D.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5.一定会影响物质溶解度的是() A.温度B.压强C.溶剂的量D.溶质的质量6.氯化钠是重要的盐。下列做法或说法错误的是 A.“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中,使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 B.“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中,当蒸发皿中的滤液全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 C.氯化钠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在水中解离出自由移动的Na+和Cl—

D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 7.实验:20℃时,向 100g 水中不断加入固体甲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用右图中的 b 表示 B .①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1:5 C .②中的溶质质量为 40 g D .①~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① 8.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A .木炭粉中混有CuO :在空气中灼烧 B .KCl 溶液中混有2CaCl :通入过量的2CO 过滤 C .2CaCl 溶液中混有盐酸:加入过量碳酸钙过滤 D .2CO 中混有HCl 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 溶液和浓24H SO 9.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 B .t 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相等 C .t 3℃时,若将N 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 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鲁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为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采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 B.吸气时,应将A打开、B关闭,呼气时,则相反 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变浑浊 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 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3.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除杂所用试剂和方法 A生石灰碳酸钙先加水,再过滤 B铁粉铝粉先加入稀HCl,再过滤 C N2O2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D CO2CO点燃 A.A B.B C.C D.D

4.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0克置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为20.4克。将此剩余固体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后过滤,滤渣经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5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氯酸钾质量为25克 B.停止加热后剩余固体中含有两种物质 C.生成氧气质量为9.6克 D.反应过程中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变 5.下列除去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2气体(CO):点燃 B.MnO2固体(KCl):加水过滤 C.Fe粉中含少量铜:加盐酸 D.CO气体(CO2):通入水 6.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的烟雾 B.CO还原氧化铁,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观察到浅绿色溶液变成蓝色 D.向滴有植物油的水中加入洗洁精,振荡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 7.将2.8 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三者恰好完全反应,除去其中的不溶物,再将所得的溶液蒸干,最后可得固体( ) A.3.2 g B.7.6 g C.8.0 g D.15.2 g 8.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B.乙、丙、丁三种物质都属于氧化物C.甲物质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3D.生成物中丙、丁分子个数比为2:3 9.下列图像对应的关系正确的是 A.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B.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检测题(包含答案)

《常见的酸和碱》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 A .4Fe +3O 2 2Fe 2O 3 B .C 2H 5OH +3O 2 2CO 2+3H 2O C .HCl +Al(OH)3=== AlCl 3+H 2O D .Ca(OH)2+Na 2CO 3=== CaCO 3+2NaOH 2.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物质都是氧化物 B .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属于中和反应 D .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依据化学方程式: 32 24NH +3O 2X+6H O 点燃,可推出X 的化学式为N 2 C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二氧化碳是酸 D .稀有气体的原子(除氦外)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 4.下列物质性质与其用途的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用于干燥氧气 B .盐酸能与铁反应,用于除铁锈 C .干冰升华吸热,所以可用于人工降雨 D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用于改良酸性废水 5.下面是王华同学从“错题集”摘抄的部分内容,其中需加以改正的是( ) A .洗涤剂能除去油污,是因为它具有乳化作用 B .8gCaO 溶于92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 C .喝下汽水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 .配制100g 10% 的氯化钠溶液的主要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6.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

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 识点提纲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初三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 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 1、化学的概念 2、化学研究的范畴 3、化学的作用 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 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 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 1、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2、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 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 1、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计量仪器 4、固定和支持的仪器 5、分离物质的仪器 6、其他仪器 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 频)、液体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 里的固体加热(6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仪器的连接 6、仪器的洗涤 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 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 1、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水的天然循环 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水资源的现状 2、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见一单元考 点) 3、自来水生产过程 4、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 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 及产物的判断、实验结论、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实验结论的推广(分)2、水的合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检查装置 考点四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高频) 1、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内容、用途、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考点五混合物与纯净物 概念、宏观区别、微观区别、判断方法、联系。 考点六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反应类型的概念、表达式、举例、特征。 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鲁教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中考知识点 李花 龙山中学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一、如何识别酸 1、电离 (1)定义:物质溶于水后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溶于水) ①HCl=H++Cl- ②H2SO4=2H++SO42- 2、由①②得: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例:硝酸、碳酸、硫酸、盐酸、醋酸等 二、酸的性质 1、盐酸和硫酸的物理学性质(浓) (1)盐酸(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大,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出现白雾,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工业盐酸因具有杂质而略显黄色。 (2)、硫酸(物理性质) ①无色、粘稠油状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具有吸水性,因此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②稀释浓硫酸:把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引流到水里,切不可将水注入浓硫酸。 2、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稀) 因为盐酸和硫酸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 (1)酸与指示剂的作用 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使无色酚酞不变色,使蓝色石蕊试纸变成红色 (2)酸+金属——盐+氢气 ③Na2CO3=2Na++CO32- ④CuSO4=Cu2++SO42- 由③④得: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钠等 A、化学方程式 Mg+2HCl=MgCl2+H2↑ Fe+2HCl=FeCl2+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Zn+2HCl= ZnCl2+H2↑ 2Al+6HCl=2AlCl3+3H2↑ Mg+H2SO4=MgSO4+ H2↑ Fe+H2SO4=FeSO4+H2↑现象: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Zn+H2SO4= Zn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B、用途:验室制氢气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①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 Fe2O3+3H2SO4=Fe2(SO4)3+3H2O现象:铁锈消失,溶液有无色变为黄色 ②用途:金属除锈 (4)、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①化学方程式 2HCl+Na2CO3=2NaCl+H2O+CO2↑用于检验碳酸根离子 HCl+AgNO3=AgCl↓+HNO3用于检验氯离子 H2SO4+BaCl2=BaSO4↓+2HCl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②实例:检验一瓶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取无色溶液少许注入试管,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证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根。 (5)、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 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水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 一、如何识别碱 (1)电离方程式: ⑤NaOH=Na++OH- ⑥Ca(OH)2=Ca2++2OH- (2)由⑤⑥得: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例: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二、碱的性质 1、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1)、氢氧化钠(物理性质) 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白色固体,易溶液于水,溶于水后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放在空气中溶易吸收水分而潮解,具有强腐蚀性。 (2)、氢氧化钙(物理性质)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CaO+H2O=Ca(OH)2 (放出大量的热) 白色固体,微溶液于水。 2、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因为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氧离子,所以化学性质相似。(1)、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方程式(全)

★鲁教版★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 加现象,尤其适合推断题的解题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 2MgO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 Fe3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2CuO 现象:铜丝变黑。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点燃 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或爆炸:2H2 + O2点燃 2H2O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点燃 2P2O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点燃 SO2 现象: A、在纯的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 (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 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点燃 2CO 10、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O2高温 2CO(是吸热的反应)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点燃 2CO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 == H2CO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注意:某些非金属氧化物+水→酸如: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1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 14、无水硫酸铜鉴定水:CuSO4 + 5H2O = CuSO4·5H2O 现象:白色粉末变成蓝色 15、工业上制盐酸(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 + Cl2 == 2HCl 16、溶洞的形成中碳酸钙的溶解:CaCO3 + H2O + CO2 == Ca(HCO3)2 17、制取四氯化硅:Si + Cl2 =SiCl4(液态) 二、分解反应: 18、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9、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MnO2 2H2O+ O2↑ 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0、高温锻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CO2↑(工业制取氧化钙、二氧化碳) 21、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现象: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22、氯化镁电解制取金属镁:MgCl2通电Mg + Cl2↑ 23、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制纯碱:2NaHCO3△Na2CO3 + H2O + CO2↑ 2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制氧气:2KClO3MnO2 2KCl + 3O2 ↑ 26、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2CuO + H2O + CO2↑ 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7、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 CuSO4 + 5H2O 28、溶洞的形成碳酸氢钙的分解: Ca(HCO3) 2==CaCO3 ↓+ H2O + CO2↑ 29、工业电解氧化铝制取金属铝: 2Al2O3通电4Al + 3O2↑ 30、加热氧化汞:2HgO△2Hg + O2↑ 三、置换反应: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31、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2、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 MgSO4 + H2↑ 33、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34、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ZnCl2 + H2↑ 35、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MgCl2 + H2↑ 36、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30-35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37、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FeCl2 + H2↑ 38、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 36-37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9、铁与硫酸铜反应:Fe + CuSO4==Cu + FeSO4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指的是此反应) 40、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4+Zn==ZnSO4+Cu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41、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 + Cu == C u(N O3)2 + 2Ag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42、锌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 + Zn == Z n(N O3)2+ 2Ag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 43、铁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 + Fe == F e(N O3)2+ 2Ag

鲁教版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看B.听C.闻D. 吹 2.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 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3.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 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①④均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4.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5.在下列四种含有氯元素的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A.Cl2 B.NaCl C.HClO D.KClO3 6.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

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代表氧气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8.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和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B/g C/g 甲739 乙649 丙X Y6 丁55Z A.Y可能等于8 B.X可能等于4 C.X可能等于8 D.Z一定等于7.5 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10.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