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友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友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友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友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 》是明末清初文学 家张岱的代表作,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 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 雪友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古诗 简介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 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 出了作者遗世独立、 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 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 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翻译/译文 崇祯(公元 1632 年)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 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抱着火炉,独自前 往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 片。 湖上的影子, 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 湖心亭的一点轮廓,

和我的一叶小舟,和其它船,只像小草样微小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童正在烧酒, 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他们)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 像你这样 (有闲情逸致) 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酒就告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于西湖雪景,还有像相 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 注释 俱:都。 绝:消失。 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 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独:独自 拏(ná):同“拿”,牵引。撑(船)。一作“挐”。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 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 水汽。 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 《冬夜即事诗》 自注: “齐寒甚, 夜气如雾, 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 水建筑物。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qiǎng)饮:尽量喝。强,尽力,勉力,竭力。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 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及:到了??时候。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地,自言自语。喃:象声词。 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 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赏析: 《湖心亭看雪》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 不着痕迹, 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 绪。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 目的地、 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 人声鸟声俱绝, 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 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 湖心亭。 一个“独”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 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 《赤壁赋 》)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 入作者眼帘旳“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旳写意山水,寥寥几 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 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旳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旳精神, 也是作者所推崇旳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旳统一与和谐。 然后, 作者笔锋一转, 叙及在湖心亭旳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 能够遇见游人, 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 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琵琶行 》)!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 写两人畅饮,此处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旳情况,这样写 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 最关注旳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旳沟通, 至 于朋友旳身份地位、 官职爵里等世俗旳问题并不在意; 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 作者喜极而悲旳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 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 最后,作者以舟子旳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 说作者“痴”, 体现了俗人之见, 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旳评价呢?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旳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旳雅情雅致,而金陵人正是那

"痴似相公者",“湖中人鸟声俱绝”仍出来赏雪。“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说明是早有准备,更体现了他们共同旳“痴”。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 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朝代:明代 作者: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 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个天晚上八点左右,我 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 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 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 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 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 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 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 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 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 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 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湖心亭看雪中考试题集锦整理版

湖心亭看雪中考题目集锦 2007湖南永州(三)阅读下列诗文,完成20~24题(13分)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湖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2分)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 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2分) 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20.(4分,每句2分)(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1.(2分)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2.(3分,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23.(2分)《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 24.(2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语意相近即可) 2007威海市(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4题。(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3.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2分) 1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 参考答案:(共4分)13.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能全面描绘出文中所写景物1分,语句连贯通顺1分,共2分)(直接翻译原文也可)14.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2007年达州市(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0题。(14分) 【甲】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是日更定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 1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翻译: 18、【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 19、(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答: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答: 20、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参考答案: 16、D;17、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18、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19、(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0、D。 2008年中考《湖心亭看雪》试题2008年常德市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8-22题。 (甲)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翻译及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翻译及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名著。 2.【崇五年】公元1632年。崇,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4.【挐(ráo)】即“”,撑(船)。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2、【拏】撑(船)。 3、【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6、【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焉得,哪能。更,还。 7、【三大白】三大杯酒。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8、【客此】客居此地。 9、【舟子】船夫。 10、【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翻译: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三、理解性默写: 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独往湖心亭看雪。 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②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盍(hé)去诸:盍,何不。诸,“之乎”的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注释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及注释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湖畔。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游人、飞鸟的声音完全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云朵、远处的山峰和湖水,上下一片白色。湖面上倒映着的影子,只有(隐约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水正在沸腾(古时喝烧酒前要烧,烧酒时,把水放在火上烧,然后再把酒放在水中,)。(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古代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痴迷,还有比相公您更痴迷的人呢!”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范文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分享的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明代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孙期传》对比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 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1.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答: 12.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2分) 答: 13.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答: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15. 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2分) 答: 16.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2 分) 答: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原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

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二、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相关背景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上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 家。(1 分)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在文中的意思。(2 分) ①是日更定矣( ) ②余拏一小舟( ) ③拥毳衣炉火( )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3.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2 分) 答: 4.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 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 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 准确工整地 抄录下来。(2 分) 答: 5.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 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 属于 哪个角度的描写?(3 分) 答: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 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 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

湖心亭看雪字词批注译文及知识点完全归纳

湖心亭看雪字词批注译文及知识点完全归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一、【重点注释】 1、是日更定矣是:这。 定:完了,结束 2、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挐:通“桡”,撑,划。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 哪里。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勉强。白:指酒杯 6、上下一白 一白:全白 7、客此。及下船 客此:在此地客居;及:等到 8、相公: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初二语文课文翻译:《湖心亭看雪》

初二语文课文翻译:《湖心亭看雪》 摘要: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初二文言文翻译:《湖心亭看雪》翻译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湖心亭看雪》中考真题一网打尽(含2019)+答案解析(含2019)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答案及解析 一、(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拏,又作“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6.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3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4.(2分)(1)下雪(2)勉强、尽力 15.(4分)(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16.(3分)使用白描手法。(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2分) 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2分)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结合句子的意思回答即可。注意(1)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下雪。(2)古今异义,解释为:勉强、尽力。 15.考查句子的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和特殊用法的字词。(2)注意译出反问的语气。 16.考查白描手法的运用。从白描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但勾勒出雪景图的素洁淡雅的美妙境界入手分析即可。 17.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对山水的痴迷,和不同俗流的生活方式,以及高雅的雅趣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二、(2019年山西省中考题) 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8-11 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 【内容概述】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结构简析】 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使用白描手法,使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更是对作者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文章写了什么事?——到湖心亭看雪。看到了什么景?——雪景。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故国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愉悦)、孤独落寞的伤感(伤感)之情。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作特色】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重点赏析:雪后奇景——【描写雪景的句子(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概括一下,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2)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3)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哪些词语体现作者抓住了景物特征?“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4)文中作者还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什么手法来写景?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 (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5)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 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全册古文精品习题及答案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 目录: 第10课《岳阳楼记》检测题 第11课《醉翁亭记》检测题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检测题 第10课《岳阳楼记》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晖,。 11、【大观】。 12、【前人之述备矣】 。 13、【然则】。 14、【南极潇湘】。 极,。 15、【迁客】。 迁,。 16、【骚人】。 1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得无,。

36、【浮光跃金】。 37、【静影沉璧】。 璧,。 38、【何极】。 39、【宠辱偕忘】。 宠,。偕,。 40、【把酒临风】。 把,。 41、【求】。 42、【古仁人】。 43、【或异二者之为】 。或,。4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45、【居庙堂之高】 。庙堂,。 46、【处江制之远】 。47、【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先,。后,。 48、【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二、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百废具.兴: ③越.明年,政通人和: ④增其旧制.: ⑤薄.暮冥冥: ⑥气象 ..万千: ⑦微.斯人: ⑧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⑨横.无际涯: ⑩予观夫.巴陵胜状: ?前人之述备.矣: ?嘱予作文 ..以记之: ?则有去国.怀乡: ?则有去.国怀乡: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宠.辱偕忘: ?沙鸥翔集.: ?春和景.明: ?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忧谗.畏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而或长烟一空.: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 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 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作品 张岱(1597—1689),字,号,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散文以清淡率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成就较高。著有《》《》等。 二、文体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的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等均可包含,其特点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明代。晚明小品文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道统”恰好相对,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三、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是张岱于明亡后避居深山所做,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四、课文内容概说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文章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五、字音字形 崇祯( ) 拏( ) 更()定毳( )衣雾凇( )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译文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译文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末清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ɡēnɡ)定矣,余挐(ráo 人教版上标注为nú,另有作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ɡ)沆(hànɡ)砀(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ɡ)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ɡènɡ)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客居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的雪,湖中人、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晚上大约八点),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准备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雪夜寒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船,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后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回答)说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和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呢!”

2020部编版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03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湖心亭看雪》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2019年山西省中考题) 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8-11 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2 分) (1)浅草才能没.马蹄 (2)天与.云与山与水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 B.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 D.余.一小舟不遗余.力 10. 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3 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 11. 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4 分) 白乐天满怀喜悦赏美景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 【答案】 8.(1)mò (2)yǔ 9. B 10.(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1.白乐天春日(或“初春”“春季”等)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解析】 8.(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读为 méi 时:①无,如没有,没用;②不曾,未,如没来过;③不够,不如,如汽车没飞机快。读音为mò时:①(人或物)向下沉,如沉没,没入水;②漫过,高过,如淹没;③隐藏,消失,如埋没,没落;④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如没收。 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故读音为mò。 (2)“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读音为 yǔ时:①和,跟,如与虎谋皮;②给,如赠与;③交往,友好,如相与;④赞助,赞许,如与人为善。读音为 yù时,表示参加,如参与。读音为 yú时,同“欤”。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故读音为 yǔ。 9.本题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理解。 A.是:代词,这;正确 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 C.别:辞别,离开;另外的 D.余:我;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10.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1)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俱:都。绝:消失。 句子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莫: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