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1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12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3.12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高校代码及名称:10403 南昌大学

专业代码及名称: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起源于1993年材料专业四年制本科专业,经过近25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并重,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17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本专业一直以来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材料类本科专业规范》为准则,于2012年引入OBE教育教学理念,坚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完善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平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不断优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内容,强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训练与培养,进一步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贯彻OBE教育教学理念,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2016年6月4日,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机制得到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意味着能够为我国工程类毕业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大步伐,能够促进我国工程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所采用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政策、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与其他签约组织具有实质等效性,认证结论可以获得各签约组织的认可。

本专业自2012年起非常重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2-2014多次委派专业负责人参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的培训活动。2015年正式申报材料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6月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本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见支撑材料3.12-1)

2、建立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创新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提高教师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没有高素质和富含特色的师资队伍,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多年来采用引进和在职继续培养两种方式,不断充实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拥有一支学缘、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6人(退休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高

级职称占8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人,占72%;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40%;具有国外访问学者及三个月以上的海外进修经历7人,占28%。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风益)、省级教学名师1人(张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唐建成)、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张萌、彭文屹、王雨)、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郭洪民、谭敦强、魏秀琴、章爱生)、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张萌、谭敦强、唐建成)。

(2)近年教师人才引进和继续培养

2014年全球招聘引进教师1位,2017年新引进6位博士教师,2013-2017年出国访问学习教师4人。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

本专业教师2013-2015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李样生);2012年南昌大学首届青年教师实验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郭洪民);2014年南昌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1人(张思宇);获2015年南昌大学“十大教学标兵”1人(李样生);2013-2016年期间获南昌大学授课质量优秀奖16人次,获南昌大学网络辅助教学优秀奖4人次;江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间一等奖2人次三等奖1人次(章爱生、李样生、刘桂华)。

3、加强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1)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

2008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覆盖专业所有学生,负责人为章爱生教授。(2)精品资源课程的建设

现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与社会、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近四年新增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与社会、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2014年已经完成《材料科学基础》、《材料与社会》慕课的建设,挂靠智慧树在线课程服务平台。《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均为专业主干课程,覆盖专业所有学生。

(3)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

根据专业课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见支撑材料 3.12-2),其中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大学物理和大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电工电子学等电学课程,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含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等机械类基础课程,工程力学等力学基础课程,物理化学等材料交叉领域课程;学科平台课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材料性能学、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成形加工、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课程设计PT、计算材料学等材料类专业主干课程;

专业方向课分为金属材料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的各4门课程;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材料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等课程。形成了重基础、共平台、分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群。

4、加强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与培养

(1)加强校内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依托有实验教学基地有南昌大学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南昌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昌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昌大学计算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校级实验平台,为本专业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训练等学科基础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践基地。同时,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建设有金相实验室、力学性能实验室、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竞赛平台等院级实验平台,覆盖专业所有学生。

(2)加强校企合作,扩大校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现有东鹏陶瓷有限公司、南昌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晶能光电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集团铜材有限公司、十堰东铸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38个,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支撑,覆盖专业所有学生。

5、建立以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训练和学科创新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与科研能力,南昌大学在2012版培养方案中设立了“创新学分”,学校2013年9月制定了《南昌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试行)》(见支撑材料3.12-3),学校2014年开始开展创新学分科研训练工作(见支撑材料3.12-4),2016年5月又再次修订制定了《南昌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见支撑材料3.12-5),学生可通过选修双创课程、参与科研训练、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加国(境)外研修项目、文艺类演出及体育类竞赛、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创业实践、创业培训等获得学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以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以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训练和学科创新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

(1)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南昌大学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本专业学生近四年来参加国家级10项、25人次,省级9

项、30人次,校级14项、40人次,合计58项、95人次。

(3)开展科研训练项目,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素质,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南昌大学2015-2016年开始设立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本专业学生参加42项,125人次。2013-2016年,本专业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文51篇,申请/授权国家专利11项。

(4)开展课外学科创新竞赛,加强创新实践能力

近四年学生参加材料类几个主要学科创新竞赛获国家级奖励情况:2016“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2016年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国家级铜奖1项;2015年第六届高校环保科技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5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设计竞赛一等1项;2015年第六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2015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6、构建多元化、定制化、分方向、模块化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1)定制化、学分制、挂牌选课制等个性化培养模式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南昌大学2013年7月开始试行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见支撑材料3.12-6),2016年6月又修订制定了该管理办法(见支撑材料 3.12-7),本专业实施完全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后,可以充分结合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选择不同专业方向模块,制定个性化的专业课程选修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学分制对激发教与学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实现教师“人尽其才”,学生“学择其好”。学校从2016年秋季新生开始,学生修读的课程全部实行网上选课(或预置后确认)制度(见支撑材料3.12-8)。

(2)分方向培养模式

本专业2010-2016版培养方案分为金属材料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包括四-六门专业方向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在第五学期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课程(见支撑材料3.12-2)。

(3)重基础、共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

2016版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学分课程构成,其中专业课分为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其中通识课程约占26.3%,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3.2%,专业课程约占38.1%,创新创业学分课程约占2.4%。第一、二学年以人文、数理和学科基础课程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全局观点和开发的能力,

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四学年以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为主,以课程群模式提供多种模块化选择,强调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的学习系统性。

7、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等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管理干部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昌大学从2015年开始试点本科生班级导师制(见支撑材料3.12-9),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6年9月开始试点,在一年级到四年级每个专业班级配备一个专业教师作为班级导师。2016年7月学校进一步修订制定《南昌大学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工作暂行办法》(见支撑材料3.12-10)。

班导的主要工作职责为,1)人生导航:传为人之道,解人生之惑。通过思想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2)专业领航:传为学之道,解专业之惑。向学生介绍专业发展方向,传授专业学习方法,解答学生在学业方面遇到的困惑;3)心理护航:传修心之道,解成长之惑。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及时发现并反馈学生的心理问题;4)职业助航:传择业之道,解就业之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定位职业规划,引领就业、创业方向。

8、加大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度,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

依托本学科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江西省高性能精确成形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先进功能薄膜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西省二维功能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等,结合专业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横向项目等,以科研促教学,吸引学生加入教师的课题组,开展科研训练。同时,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创新学分科研训练项目、挑战杯大赛、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科研能力。

9、教学质量保障

目前学院建立的教学管理制度约20项,主要分以下几类:a.规范教师教学过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等。b.规范学生学习过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规定》等。c.教师培养培训及奖惩,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教师上岗资格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支撑材料3.12-11)。

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统一部署下,质量监控机制采取“学校--学院”的体制运行。学院下设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机构,同时学院组织同行专家听课。成立了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院教学工作进行指导、研究、咨询、督导,主要

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评估与评价,以及专业、课程、教材(选用、建设)、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支撑材料3.12-12)。

学院教学工作严格按照教学培养方案执行。教学日常运行严格执行课表,调课手续齐全、程序规范、调课比例少。严格按照规定使用教室。学院按时规范报送学生成绩,无差错。学生准时报到注册。学院已经实现连续13年本科生教学“零事故,零差错”。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实施效果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秉持为国家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教育理念,突出工科特色、理工协调发展,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科与专业建设相结合。贯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培养方针,以材料产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从事材料或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运行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除上述措施中已述成果外,实施效果还表现在:

1、在校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主线,注重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创新创业、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全方面的提升。2013-2016年,本专业本科生共发表学术论文40篇,申请/授权国家专利10项;各类国家级竞赛全国一等奖5项、全国二等奖12项、全国三等奖12项;各类省级竞赛一等奖10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2项。本专业2014级学生王振同学的项目“下一秒曼哈顿”已经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落户。

2、毕业学生获得推免保送和考取985高校研究生大幅提升

本专业注重学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参加创新训练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学科创新竞赛等,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大幅度的提升,近几年免保送和考取985高校或者中科院研究所以及海外留学的比例逐年提升,2014-2017届保送和考取985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生87人,海外留学7人(支撑材料3.12-13)。

3、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得到持续提高

近四年本专业一次就业率均在93%以上,毕业学生到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主要去向如江铃、比亚迪、中商混凝土、中国半导体科技、中铁、兰石集团、晶科能源、科伦电子、中材水泥等大型企业。

支撑材料清单

3.12-1关于公布专业认证结论的通知-工认协2017-18号

3.12-2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010版+2012版+2016版)

3.12-3昌大教发[2013]87号关于印发《南昌大学本科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3.12-4 南大教发[2014]31号关于开展创新学分科研训练工作的通知

3.12-5 南大教函〔2016〕20号关于印发《南昌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3.12-6 昌大校发〔2013〕37号关于印发《南昌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3.12-7南大教字〔2016〕11号关于印发《南昌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分制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的通知

3.12-8 南大教字〔2016〕3号关于印发《南昌大学学生学分制选课管理办法》的通知

3.12-9 南大校发〔2014〕94号关于印发《南昌大学本科生班级导师制试点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3.12-10 南大学工字〔2016〕4号关于印发《南昌大学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

3.12-11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制度

3.12-12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3.12-13 南昌大学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4-2017届保研考研985院校及海外汇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惠州学院2012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选题指南 本课题指南为选题的大体范围,申请者可以在本选题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选题。重点资助项目主要在立项项目中择优选择。 项目立项起始时间可从本年度项目实际研究的开始时间算起。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一年,重点项目的研究周期可适当延长;教学改革项目可以按实际见效时间设计周期,通常为两年。 教学研究项目结项至少应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研论文(增刊除外);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需要提交教学改革项目完成与绩效评价报告、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1篇以上相关教改论文(增刊除外)。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强国的普遍经验。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突出创新特色与推广应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流人才培养的优越环境或基地。重点研究我校现有人才培养的特点、问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资源配置,提出集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等为一体的提出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参考选题方向包括: 1-1.我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2.我校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研究(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情况) ※1-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与实践 ※1-4.基于职业化、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等某个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实践 1-6.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7.中文专业写作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1-8.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1-9.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

高层次人才培养办法

高层次人才培养办法 (草案) 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使我校高层次人才梯队的培养与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以及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相衔接,优先做好人才储备,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本培养计划。 一、总体目标 高层次人才培养共分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和省高校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第二梯队为院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第三梯队为院级骨干教师;第四梯队为系部级骨干教师。通过选拔和培养,到2018年,力争使学校拥有1-3名省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5-10名院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10-20名院级骨干教师和20-30名系部级骨干教师。 二、培养周期 培养期为四年。动态管理,二年进行一次中期考核,四年进行一次期满考核。 三、选拔条件 (一)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和省高校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选拔条件按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 (二)院级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选拔条件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副教授专业技术以上职务,年龄55周岁以下(以申报当年1月1日为限,下同)。 3.学风端正,治学严谨,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善于团结协作,具有组织带领学科梯队建设的能力。 4.已系统熟练地讲授过两门及以上课程,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或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 5.具有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深的学术造诣,能在本学

科主流和前沿领域指导和开展研究工作。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计算机等现代教学科研手段。 6.近两年年度考核在合格及以上。 7.近两年科研、教学成果较丰硕,出版学术专著1部或编写两部以上教材; (三)院级骨干教师选拔条件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年龄45周岁以下。 3.具有本学科领域内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能力,能在本学科前沿开展工作;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已系统讲授过两门及以上课程,教学工作、教学改革或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学效果突出。 5.近两年年度考核在合格及以上。 6.具有稳定的科研或教学研究方向,在该方向上有较明显的研究成果,近两年科研、教学成果较丰硕,出版学术专著或编写教材1部以上; (四)系部级骨干教师选拔条件 1.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教育事业,德才兼备,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下同)或讲师专业技术职务,年龄40周岁以下。 3.具有本学科领域内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能力;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 4.已系统讲授过一门课程,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学效果较好。 5.近两年的教学科研成果条件:由各系部根据实际自行制定。 四、选拔程序 省部级及以上人才工程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选拔程序和办法按省人事厅、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于2007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向社会输送400 余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现有在校生400余名。 本专业经过13年的不断探索,为适应社会经济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要求,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初步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在疾病控制、卫生防疫、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卫生事业管理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加强实践、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如下: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构建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通过每年的专业实习检查和学生座谈,结合各实习单位的建议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参照《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相关课程要求,制定符合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并不断完善。经过培养计划的修订,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准确,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二)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开展了“整合构建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如《环境卫生学》课程将原有四个分散的与水质检测相关的实验,整合为一个设计性实验,由学生事前做好实验设计,利用两天时间完成从水样采集到水质分析和消毒的全过程实验,将片段式的知识点融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将乳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测定及其卫生质量检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乳类的卫生质量及营养价值检测方法及相关指标的国家标准。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李超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 摘要:指出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给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议,如建立多样性招录标准、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模式和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等,最后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词:模式;改革;可持续;实践 1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日渐暴露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占据主导地位,也是高校的最初使命和基本逻辑起点,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都是以人作为行为主体的[y。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的指导卜,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 2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小科学,导致中小学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卜举步维艰,大量优秀人才由于“分数问

题”与大学无缘。 2. 1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式教学而忽视主动性学习 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也就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互动环节甚少。期末考试以教师所列“重点”为主,课程成绩也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评定。在此情况卜,学生平时学习懒散,期末考试前则忙于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听从而不会质疑,会考试而不会思考,更小会形成开创性思维,难以适应现实的工作环境[3] 2. 2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知识的广度而忽视其深度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必修课很多而选修课甚少,学生小仅学习压力大,而且知识领域的广泛性导致学生回圈吞枣、浅尝辄止,没有精力和时问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自己喜爱的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小完善,使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小合理、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匾乏、环境适应和职业迁移能力严重小足。因此也难以确定学习重心和专业方向,与我国社会转型、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及其对人才需求极小适应。 2. 3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时问都集中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小完善,实验实训制度小健全,实验实训师资力量薄弱等,也直接给实验实训教学带来巨大困难。课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甚少,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果小理想。学

典型案例1人才培养模式

典型案例一 产教融合创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背景 如何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是示范性特色专业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积淀,一直在成长,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学科式培养等种种弊端,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专业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强化、五阶段、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理实一体,德技双馨,校企共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特征,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三强化”策略序化课程,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平台之上保证“五阶段”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全面带动专业建设与改革。 三、实施过程 (一)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流程 本专业注重健全过程监控,积极通过开展学校与企业,乃至家长的调研、走访、座谈和制度试行等,完善适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共管制度,特别是在非毕业综合实习阶段的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体系、校内学习和校外实际工作一致性的教学监控制度、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素质教育制度等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流程说明: 1.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针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开展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 3.制定初步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并进行行业专家论证; 4.依据会计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教学内容; 5.确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报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 6.校企共同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 与实施,并考核评价。 图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流程图 (二)调研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及职业岗位群分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期,广泛的社会调研十分必要。进行实地调研时,本专业直接深入到企业与被访者接触,当面提问并记录对方的回答。小组座谈会时,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资深的专业教师开座谈会,积极征求各位专家对专业教学标准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的内容涉及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目标:满足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需求,深化校企合作深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调研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 验收要点: 1.通过企业调研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员工队伍、用工需求、用工计划、岗位技能要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评价报告。 2.建立有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评价的管理办法。 3.继续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4.签订与企业的长期培养合作协议。 5.学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研究。 6.坚持毕业生双证制度。提高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争取达到95%。 二课程体系: 预期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机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建设精品课程;改革各类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考核方式,突出能力考核;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1.修订可行性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计划,进一步完善机械加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 2.加强精品课建设,计划在2015年之前完成三门专业主干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3.加强与课程配套的网络课程建设,建设2个以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4.专业模块:CAD/CAM模块、数控车模块、数控铣模块、加工中心模块教学和考

核全部在实训室进行。 5.完善教学资源库。 6.开发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钳工工艺学?,形成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模式改革: 预期目标: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本校的特色。在理论、实践教学中实行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岗位教学法。力争使教学成果在同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中得到推广。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普通课实行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专业课实行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3.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的资料库。 4.继续探索网络教学平台及记录。 四、评价模式: 预期目标:依照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修改本专业教师考核方案。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功能和社会效益。 验收要点: 1.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2.形成与企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接的评价标准。 3.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 4.建立满足社会与企业用工人员综合素质、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要求的考核标准。

重点专科扶持、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1

费县人民医院 重点学科扶持、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一流的学科要有一流的梯队。我院按照专科带动、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科学发展的建设思路,为努力打造专业学科品牌,增强医院实力和发展动力,我院特制订了重点学科扶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以及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重点学科发展思路,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 (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重点专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我院要坚持“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学科发展及建设指导思想,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优势学科群体。目前心血管内科已批准为临沂市的重点专科,保持重点专科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我院继续选择基础好、有创新能力的其他科室,如普外科、神经内科、妇科、消化科,利用1-3年的时间,按照医院的发展目标及群众的健康需求,努力建设为市级重点专科。 (二)增加投入,保障措施 在专科建设中,对重点专科建设实行四优先原则:优势专业与重点专科我们采取优惠政策、经费优先投入,科研优先立项,设备优先购置,人员优先进修。医院每年提取业务收入的10%-15%,作为重点专科建设与学科发展建设的专项基金,对重点专科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所需设备进行优先、重点配置,对优势专业与学科所需人才,进行优先引进。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充分调动业务科室争创重点专科的积极性,使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业务整体水平提高,带动全院医疗业务的向前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医疗优势。按照学科

结构调整的原则,保证重点专科有足够的规模发展空间,以及足够的相关条件支持。提供开展该学科研究的专项经费,并制定有该学科五年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并制定经院务会通过的配套政策和措施。 二、发挥重点专科作用,提升业务技术水平 (一)加强人才培养,鼓励技术进步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关键环节,医院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全面启动科教兴院工作。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制定了人才梯队建设制度、人才梯队建设规划与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二是注重人才培养,重视和加快学科带头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引进高新技术,并对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奖励项目人才进行奖励,鼓励与支持科技进步。加强对外联系,积极争取与上级医院合作申报科研课题,以促进各科特别是中青年骨干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加强科研项目的跟踪管理及进度考核,定期组织鉴定及向上级推荐申报工作,努力提高科研项目的内涵质量。积极配合卫生系统开展推荐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申报临沂市重点专科评审等工作。进一步促进我院医疗事业的发展,增强医疗技术水平的科技含量。 (二)加强科研工作,鼓励业务创新 业务创新是学科建设的主线,各科室要积极引进、吸收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围绕业务创新,形成优势互补,提高疗效和医疗质量。以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来推动重点专科建设,每年对获得新技术新项目的科室和个人进行奖励,同时作为评定职称和晋级的

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都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文章主要对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出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等一线岗位,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标签: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1 应用技术本科学生的特点 应用技术本科学生是以“三校生”(即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为招生来源。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三校生”选择到大学继续深造,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传统的本科教学管理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因此,制定一套目标明确、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教学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功能,还能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有效提高学生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推动应用技术本科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3+1”人才培养模式也称“顶岗实习”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需要3年时间完成学校规定的基础理论课程,掌握了解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在第4年去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到了企业后,有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学生能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强化岗位技能,在实习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可以自主选择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走上工作岗位,完成过渡。 2.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制定,应当以社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合作方案。学校需要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就需要加强专业建设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渐进式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与能力标准,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完善。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体系,要强化基础课课程,要按照学生选课的比例,按照方案要求和学生发展个性的原则,精心设计专业课的内容,要及时更新。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用在校三年时间学完并掌握全部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往往只重视理论学习,而忽略实践技能,学生到实际生产中,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差。而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深入现场从事生产实践的机会太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会学生理论基础后,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各地都在实行积极探索。办好高 职教育需要进一步转变观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倍受社会各界注重,办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转变办 学理念,适合高职教育特点,跳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 一、深入理解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产学合作教育?一般认为,所谓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 生的全面素质、综合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 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 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由 学校、学生、社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核心是 教育,主体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目 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合水平,促动学生全面 发展。 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广泛采用,成 为当今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起步 较晚,但非常重视这种模式。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指出:“与企业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 教育部于2002年10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国

加强人才培养关于全员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措施

加强人才培关于全员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措施 随着我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设备的更新,各种工艺的改进,科技含量一直增加, 当今企业能否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运作,并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和制胜权,以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内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取决于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在煤矿企业,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岗位技能素质"和"科学管理素质"尤为重要。无论是地面管理还是井下现场的操作,对矿工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 操作能力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机械化水平 要加强技术型、管理型、业务骨干及复合型人才的建设 来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特制定煤矿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一、抓干部 人才队伍建设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去解决,在这种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尤为重要。我认为,要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应该始终做到“坚持一个标准,强化四个观念,严把三个环节,健全五个机制”。坚持一个标准,就是“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德才兼备是我们的党培养和提拔干部的唯一标准,德就是干部政治觉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思想作风;才就是干部工作能力,业务知识,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德与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优秀干部必须德才兼备,如果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会降低干部的素质,就难以胜任领导工作。 只有有效地把住了用人关,有力地保证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强化“四个观念”就是把握时代特征,适应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新的选人用人关。一是强化发展观念。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干部工作更应讲效益,用好一个人,就可以救活一个企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如果衡量经济工作的效益可以用加法来算,那么,做好干部工作效益就可以用乘法甚至用几次方来计算。强化效益观,比如讲对应调整的班子要及时调,不要等垮了再调,用干部要用当其时,不要错过了最佳时期;用人才要用其所长,避免用其所短,等等。 关于选拔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关键在于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完善和成熟的方向是规范化、制度化。因此,要切实明确公开选拔的适用范围,认真掌握基本条件和任职资格,严格执行各项程序,提高工作的规范化水平。要结合领导班子调整充实或职位空缺,定期、不定期的集中公开选拔一批领导干部,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大的难点是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尤其是解决“下”的问题,健全“下”的机制,一要健全干部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干部;二要健全推行好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三要不断完善干部待岗制;四要实行辞职辞退制;五要继续推行好最高任职年龄和最高任职年限制度。当然,对因各种原因“下”的干部,应区别不同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使其各得其所,人尽其能,同时,可安排待岗干部培训,促使其素质不断提高,为再“上”积累实力。五是健全完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 对高管层人员,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高等院校联系举办高管培训班、专家辅导班、利用网能大学对口系统学习等形式,重点开展战略决策、管理创新、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风险管理、廉洁从政、依法治企及职业经理人资格等高新企管理论的培训。对科、区队级基层管理人员分期分批举办党支部书记、科区队长、工程师以上专技人员、后备青年管理人员培训班,重点进行党务、企业文化、管理实务和政策法规等内容的系统培训,着力强化安全质量管理、项目合同管理、绩效管理、精细化管理意识,加快知识和观念更新,提高组织、领导、协调、沟通能力。到年底,争取把所有基层管理人员基本轮训一遍。 二、抓组织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研报告

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查报告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一、建立以就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 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

“技术员+经纪人”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要】改革开放后,养殖业一度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有的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可当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明显降低,甚至发生亏损。要么是缺乏技术,要么是销售渠道不畅,这些已成为阻碍和制约当前农村养殖业向更深层次发展的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笔者提出了“技术员+经纪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校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此模式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就“技术员+经纪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背景、成效、启示等方面作全方位的论述。 【关键词】模式;背景;要求;成效;启示 射阳是东部沿海的农业大县。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特色的养殖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庆缘康蜂业、海兴生态养殖园、獭兔肉兔养殖场、黄海生态特禽养殖场,他们已成为县区农村经济中的生力军。长荡獭兔肉、黄海无沙泥螺、“庆缘康”系列蜂品已俨然成了射阳养殖业代名词。 实践证明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术和一定的销售渠道的企业或个人,才能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一、“技术员+经纪人”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1.背景一。当前农村养殖业的效益明显降低,甚至出现亏损。全县以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家庭“散养”为主,我国农村的养殖技术多来自模仿别人,跟着干,还有一些仅出于个人想象。由于对养殖业特点和客观形势了解甚少,又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知识,所以从事养殖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因为现代养殖技术是一种含有多学科先进科学成果组合而成的,技术含量很高的复杂而实用的综合技术。疫病成为养殖业的拦路虎,已成为严重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且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村小规模养殖多无固定销售渠道,主要依靠当地农贸市场,部分通过不固定的商贩外运,遇有产品过剩或外销困难时,因急于资金回笼,所以有时不得不赔钱出售。 故缺乏专业技术和一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它打击了众多养殖户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我县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2.背景二。江苏省射阳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创办于1983年的老牌农业公办职业学校,学校有着非常雄厚的农业科研力量,环境气象仪器、土壤仪器、农产品检测仪器、组织培养、水产品人繁、千头养猪场、联栋智能大棚等专业实施齐全,是江苏省养殖专业示范校、现代农业专业示范校、园艺专业示范校。 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一线技术人才。同时学校也经常性地到地方去举办技术培训传经送宝,为农户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赢得了各界一致好评。究其原因,学校通过调研发现,农户信息不畅,大多单打独斗,技术力量薄弱,碰到技术问题往往靠老经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知之甚少。学校传经送宝,只能解决个别问题,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问题。 通过不断的调研,学校发现了一条确保能让广大农村养殖户增收的新路子,就是为地方上培养出许多既懂技术又是懂销售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广大养殖户既不愁没有技术,又不愁将来养殖的产品销路。 二、“技术员+经纪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要求 1.课程设置要求。在传统中职养殖专业设置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主人翁意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服务“三农”意识。培养了学生对于信息的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 [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1.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动态调整情况(具体包括 专业调研数量,调研企业、院校情况,专业论证等开展情况)) 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2分)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1 分) 高职高专层次的应用英语专业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服从于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和“度”的特色,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讲解理论时注意广度和深度。反复操练运用所学的理论,通过不断实践,达到运用自如、举一反三的目的,以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本专业强调在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强调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英语专业旨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学和培养特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适合在外资企业、涉外旅游、中小学以及等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学院办学理念及专业规划进行专业设置,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我们定期开展应用英语人才需求调查,从行业企业取得宝贵的一手资料,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建设符合市场需求,进而保证专业的良好发展。在成都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广泛的市场需求调查,在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成都地区(除中等学校、小学、幼儿园外)对普通高校毕业生最近三年总需求专业作出排序,在所调查的41个专业大类中,电子通讯类、计算机软件类、贸易类、机械工程、英语类位居前五,成都地区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使得市场对于应用英语人才的需求会逐年增多。因此,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英美文化知识,掌握应用英语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及外事机构所需要的礼仪、接待、文秘、商务等理论专门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独立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涉外文秘和外事英语等实际工作,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在经过三年系统的语言和专业训练后,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获取等级证书,利用英语体现良好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职业操作能力,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保守岗位秘密,熟练业务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积极有效沟通,创造性开展工作,良好的协调团队关系等等;具备电脑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可选择在国内各类教育类、商贸类和外资企业、驻外和对外机构中从事以英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实施方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院省级高职品牌师范院校动员暨工作安排会议精神,认真做好《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中关于2014年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相关工作,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书》中2014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相关任务,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项目组组长:梁尔涛 成员:王记生张艳丽王卓亚廉洁刘杰李海安 项目组下设六个分项目组,分别是: 1.人文财经系项目组(组长:张艳丽) 2.艺术系项目组(组长:李海安) 3.机电工程系项目组(组长:王卓亚) 4.信息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刘杰) 5.建筑工程系项目组(组长:廉洁) 6.基础部项目组(组长:王记生) 二、建设任务 (一)根据《建设任务书》中的相关内容,2014年本项目组主要拟完成以下两项工作: 1.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从学院宏观层面上,探索构建“241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两年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完成课程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最后一年顶岗实习,获取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二、工科专业重点探索“三位一体”和“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岗课结合、校企结合、双证结合三结合。三、文、管、艺术类专业重点探索“教—学-—做”一体化,做中教与做中学等人才培养模式。 2.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重新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和课程体系。项目建设期内,学院将邀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和课程体系设

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面临规模化的企业发展,必须进行多次的技能培训,才能使员工逐步达到企业的不断的发展的要求。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欢迎阅读。 荣昌县白玉社区地处双河场镇边缘,两条河流经其境,该村渔业水资源丰富,水质状况良好。鱼类等水产是日常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由于海洋和内陆水产打捞受到季节的限制,而且经过多年的滥捕水产的产量正在逐渐减少甚至枯竭,水产养殖技术员满足了人们这样的需求。因此,人工饲养水产成为保证供需平衡的最佳选择,这为水产养殖技术员创造广阔的发展前景。他们通过研究水生动植物亲体培养、繁殖、苗种培育和成体养殖的规律,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营养丰富的水产。为了全面提高水产养殖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增强养殖业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现代养殖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切实搞好此次培训,特制定本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为指导,围绕养殖增产、养殖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目标,以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及科技示范户建设为重点,以养殖业技术推广项目为载体,以党的农村政策、现代养殖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技术为内容,开展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按照《重庆市农业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20xx年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的通知》(渝农发[20xx]149号)文件精神及荣昌县

农委对20xx年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推广新型农产品市 场运作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措施,着力加强务农农民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培训规模及目的 我校培训双河街道白玉社区一线养殖户50人,专业为水产养殖。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支高素质水产养殖技术员队伍,全面提高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科技水平,着力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养殖业发展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掌握养殖业新技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与推广服务能力的基层养殖业技术推广队伍,为我市现代养殖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三、培训单位及课程设置 双河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荣昌县农广校下属的一个教学单位, 是重庆市市级示范成人学校,全民事业单位,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学历教育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我校今年承担阳光工程培训“水产养殖”专业一个班,培训人员为农民技术员、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养殖大户,培训50人。由于我校地处白玉 社区,该期培训班地点设在双河成人学校,实习基地设在双河街道白玉社区养殖大户、致富能手欧阳忠明养殖基地,培训时间4天(其中 理论培训3天、实践培训1天),20xx年9月25日开班,聘请水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