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20170816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20170816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20170816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针对周恩来这个电报,李德立即以统一前方总指挥的名义,取消了中共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这两个机构,改为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就是博古、李德把军事指挥权收回了中革军委。

李德后来自己也承认,他说"实际上我掌握了红军行动的决定权,我对每个涉及红军的问题都提出了建议,而且红军进入贵州省之前,我的所有建议均被采纳。"从军事指挥权的变化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博古这种军事指挥权如何一步步集中到了李德、博古手里,以及对后期长征之前,对后来军事失败所产生的一种错误影响。

军事不是没有转机的机会,在国民党发动军事反"围剿"期间,国民党军营里面也出现了分化,其中一个重要事件就是"闽变",我们讲的"福建事变"。当时国民党的一些军阀在福建发生政变,公开反应这些事和当时的国民政府。这是一个绝地反生的绝好政治时机。在"福建事变"发生后,看一下当时蒋介石阵营的一些反应。

做过蒋介石侍从室主任的晏道刚,他曾经这样回忆到:蒋介石在福州得知"闽变"消息,神色异常紧张,生恐红军十九路军联合,好几次与晏道刚同坐汽车时,忽而自言自语,忽而挥拳鼓掌,一个人坐在房子里时,便不时掏出自己手写的"剿匪手本",翻到后面的军歌竟独自高唱起来,高声歌唱起来。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福建事变",军阀内部出现问题,对蒋介石整个军事部署的影响无疑是背后一刀。但是我们中央中央军事委员会没有利用好这个时机,本来"福建事变"之后,福建方面曾经提出与我们联合,但是我们没有给予坚定的支持,没有联手来反蒋。

在国民党军事"围剿"步步紧围之下,从4月10号到28号发动了广昌战役,我们称为广昌保卫战,由于我们的战略出现问题,导致保卫战失败。当时彭德怀找到李德,说这样一句话"崽卖爷田心不痛",彭德怀说的是汉语,李德不懂汉语,就让伍绍祖来翻译这句话,伍绍祖当时没有直接翻译,后来彭德怀让杨尚昆翻译,杨尚昆就把这句话翻译成俄语,李德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彭德怀讲"我已经做好了被你们判刑逮捕的准备",所以刘伯承也讲"必须尽快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否则我们将会变成千古罪人"。

因为当时李德执行了一种错误的军事方针,没有充分利用当年毛泽东提出灵活的、激动的游击战略,他们采取的那种战略是堡垒对堡垒,短促出击。什么后果呢?陈云同志曾经这么说道,"短促突击"的结果使1933年5月直到1934年9月扩大来的15万以上(将近20万)的新战士,除去因为政治工作的薄弱、动员扩大红军时工作上的错误,而使一部分减员以外,都在这个战术之下损失了。面对面突击,硬碰硬无疑是以卵击石,随后是损失惨重。这是军事上的错误方针导致的结果。

(3)错误的经济方针致使经济枯竭

看一下当时由于错误的经济方针,而导致经济枯竭。当时苏区在开展查田运动,由于实行了过"左"的方针,而致使农民"反水"。当时陈云讲:"走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最后就发展到政治上、经济上、肉体上消灭地主,以至消灭富农并损坏了中农,造成了一系列的错误,走到了陈独秀的反面。同样的绞杀了农民运动,在政治上造成党和农民严重隔离,造成了党的孤立。"

当时很多地方不仅遭受长期战争,而且出现了春荒、饥荒、灾荒,在这种情况下使苏区的经济日益的枯竭。张国焘在他的一本书《我的回忆》提到苏区的经济状况:"苏区经过战争的

蹂躏,粮食及其他必需品均感不足,到了明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可能发生饥荒,如果红军死守在这里,不仅不能为人民解决粮食问题,恐将与民争食。"这是经济上的枯竭。

(4)政治方针的错误

政治上执行了错误的"肃反"政策,当时张国焘因为"肃反"丢掉了鄂豫皖根据地。徐向前曾经回忆到:鄂豫皖根据地的"大肃反"不是孤立的,那个时候是教条主义者统治中央的时候,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搅合在一起,在全党、在各个根据地搞"肃反"、搞扩大化。这是我们分析的长征出发的三个因素,军事上出现失利,经济上出现枯竭,政治上"肃反"影响了党与农民的关系。

(二)决定战略转移与初期准备

已经决定出发的时候,准备的充分吗?1934年7月,中央决定派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当时一共是8000人,党中央赋予先遣队两大任务,一个是最高度的发展游击战争,最高度的发展反日运动,8000人担负这样两个最高度的两大任务。同时命令第六军团向湖南挺进,一个部队北上,一个部队向湖南探路,执行这个任务的是第六军团,萧克、任弼时等人。当时萧克讲:当着中央红军沿着我六军团的行进路线前进时,国民党报纸说"前头是乌龟扒开路,后头乌龟跟上来",就是前面怎么走,后面怎么跟,路线没有改变,无疑是把行军路线很直白的告诉了国民党的部队,最后什么后果?中央红军搬家搬到了贵州吃尽了苦头,同样也使我军造致后车重覆之祸。

为什么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也长征呢?也是与当时相继开展的这种错误"肃反"有着直接关联的。在这种情况下,红军长征势在必然,但为什么是这个时间?因为当时国民党执行的"铁桶计划",以及我们捕获这个计划是有直接联系的。国民党执行的最后计划"铁桶计划",当时有一位同志叫莫雄,赣北第四行政专属专员兼保安司令,他参加这个会议,而且把这个计划及时向潜伏在他身边的一位中共党员项与年等人做了一个交代,项与年等人决定及时把这个计划不惜任何代价送到中央苏区,送到瑞金,送给中央领导。项与年就乔妆打扮,扮成乞丐。为扮的更像一些,他首先用砖头把自己的门牙全部大掉,满嘴是血,然后自己又跳进了粪坑,满身是牛粪,这些就成了一个乞丐,他又带着已经进入了脑子里边的计划,同时把情报用密码写入两个辞典,随身携带,终于送进了瑞金,提前把这个计划告诉中央领导。

后来毛泽东曾经讲:"铁桶计划"无疑是蒋介石妄想"断水抓鱼",扼杀我红色政权、扑灭我革命火种,因此,我们不如"顺水而出"。所以正是因为我们提前获取了"铁桶计划",也是我们战略转移提前了一下。这一部分我们重点谈了一下长征出发的重要因素。

二、长征初期的严重失利与战略方向的争论

我们谈一下第二个问题,长征出发以后,围绕长征的路线问题、军事战略问题出现了一些分歧,也出现了长征初期的严重失利。

(一)长征初期的严重失利

1.长征初期顺利通过封锁线

当时我们提前谈潘鹤年、何长工等人到了广东北部的粤军那边,经过双方密约我们同意:经过密约,双方可以互相借道,红军行动前将所经过之地告知粤军。陈济棠部也后撤20里,让红军借道通过,但是必须保证不入广东腹地。所以长征初期能够顺利通过潜存的封锁线,是因为红军与粤军达成密约是有直接关联性的。

2.错误的军事指挥

但是实行军事指挥权的李德,仍然一意孤行,他还坚持到湘西去,找红二方面军,找贺龙、关向应去。在这样情况下,当时三人小组之一的周恩来同志曾经提出:在没有充分的论据或猝发的不利于我们的军事形势之下,要执行最高"三人团"制定的战略方针;但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彭德怀、毛泽东的建议做好第二手准备。所以当时越过了潜存的封锁线,本来应该往北转移,避其锋芒,但是李德等人坚持过湘江。

当时国民党军队是15个师,70个团,要经过几道封锁线,要经过湘军、桂系严密的封锁圈。当时白崇禧提出来,他既反共又反蒋,对中央红军"只能追击不能堵击"。但是由于我们也错失了一些战机,最后导致红军损失达3万多人。当时敌人像被风暴吹折的高粱秆似的纷纷倒地,但是打退了一批,一批又冲上来,再打退一批,又一批敌人冲上来,从远距离射击到近距离射击,从射击到拼刺,烟尘滚滚、刀光闪闪、一片喊杀之声撼山动地。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湘江惨战,我们的损失达到了3万多人,致使湘江血流成河,数年之内,湘江两岸的老百姓不饮湘江水,不食湘江鱼。

(二)调整战略方向:红军向哪里去

这个情况下,红军战略方向要调整,但是李德等人坚持一意孤行,所以出现了关于战略方向的这种争论。

1.通道会议的召开:避实就虚

1934年的12月12日,在通道召开了通道会议,毛泽东提出来要"避实就虚",不如改变原来向湘西进军的方向。毛泽东讲:蒋介石已经做好了一个大口袋,等着我们去钻,谁要愿意去钻,悉听尊便,反正我毛泽东不愿意钻口袋;蒋介石在那里"请君入瓮",我们就乖乖去"入"他的"瓮",那不是傻瓜吗!"这个提醒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政治远见。

2.黎平会议:转战贵州

到了12月18日,在黎平又召开了一次会议,我们称为是黎平会议。这个会议明确提出,我们新的根据地不是在湖南西部,而是应该转兵贵州,而是应该去哪?川黔边地区,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的西北地区。

3.猴场会议的召开

此后又在12月的31日下午到1935年的1月1日元旦凌晨,在猴场召开了猴场会议。这个会议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这就进一步巩固了此前的黎平会议的决策,从而实现了转兵贵州。

4.战略转变的必要性

对这几次会议,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毛泽东做了一个形象比喻:"我要借别人的码头去打仗,来实现战略决策的转变。"当时张闻天就曾经谈到转变的整个这过程,后来师哲曾经回忆到转变的细节,他讲到"毛泽东说,在长征路上,他采用很大的耐心,隐忍着种种痛苦,极力接近张闻天,苦口婆心地开导他、说服他,陈述自己对某些重大问题的观点和想法。"毛泽东讲"借别人码头",借谁的码头?重点就是借张闻天的码头,张闻天也是中央的一位常委,也是一位留苏派,在党内也有很大的政治影响。所以毛泽东首先要劝导这些人认识到当时残酷的革命形势,认识到被敌军前堵后追的残酷的革命形势。张闻天通过湘江惨败,通过毛泽东的劝述,也逐渐认识到了李德的错误指挥,也认识到了战略转变的必要性。

部队到了黄平县的一个橘林,王稼祥和张闻天有一个对话,王稼祥问王闻天:"我们这次转移的最后目标中央究竟定在什么地方呢?"张闻天是这么回答的:"也没有个目标,这个仗看起来这样打下去不行,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都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了,还是请毛泽东同志出来。"所以通过这几次会议,逐渐实现了战略决策的转变,这是当年客观形势所迫,同样以毛泽东提出来的"借别人码头打仗",劝导张闻天,劝导王稼祥是有直接关系的。这几次会议也为后来召开遵义会议做了一个重要的铺垫,也是遵义会议的重要前奏曲。

三、遵义会议的召开与战略方向的调整

(一)遵义会议的召开

我们看一下第三个问题,遵义会议的召开与战略方向的调整。这是遵义会议的旧址,这是当年国民党军阀柏辉章的一个新公馆。当时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到会的有一些中央政治局的委员、常委,还要求"各路诸侯"--各军权负责人都要到会参加这个会议,讨论一下我们红军到底去哪里,下一步怎么来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些"各路诸侯"包括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

1.遵义会议的中心议题:军事路线的总结

遵义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总结军事路线,总结为什么第五次军事反"围剿"失败,为什么长征,为什么长征初期军事上出现严重失利,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上肯定有分歧。

(1)博古的"主报告"与张闻天的"反报告"

作为中共中央总负责人的博古同志讲到:"在这个会议上我个人是不认识错误的,同时不了解错误,我只承认在苏区工作的政策上有个别的错误,在军事指导上有个别政策的错误,不承认是路线的错误,不承认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所以会议召开以后,博古做了个主报告,主报告的主题、主线就是承认出现了一些错误,承认出现了一些个人错误,但是在军事指导上,不存在军事路线错误,更不存在军事领导错误,而是一些方法、个别政策上的一些失误。博古的主报告讲完以后,张闻天接着做了一个报告,我们称为是一个反报告,因为他讲话的格调,讲话的倾向完全不同于博古。张闻天讲,在军事领导上,战略、战术上你们是错误的,但是你们又不承认,你们认识不到,这样就使我们没有法子去了解我们红军主力,不能不离开中央苏区,以及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苏区粉碎国民党"围剿"的主要原因究竟在哪里。因为你没有认识到自己战略上、战术上存在的错误,又不承认这些错误,那我们怎么总结长征以来具体失误的原因呢?就是说博古不敢承认,也没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张闻天这个报告我们称为反报告,张闻天站出来做了一番讲话,这个讲话他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而且讲完之后影响很大。当时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长耿飚,他讲:遵义会议上如果没有张闻天首先在中央提出这个问题来,会议就不可能开,事实上如果他不提出来也没有别人敢提。这其实就评价了张闻天在遵义会议上的贡献:一,他能够提出来,所以才开了一次这样有收获、有影响的会议;同样他绝地逢生,敢于首先提出来,才能使这个会议成为一个民主的会议,最后才能够在认识上认识到军事政策、军事战略、军事战术存在的问题。

(2)毛泽东指出军事错误

张闻天做完报告以后,毛泽东接着讲到:"如果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要吃饭也要睡觉,也不问走的是山地、平原还是河道,只知道在地图上画一画,限定时间打当然打不好。"很明显,毛主席这些话是有所指的,毛主席讲话的时候,军事顾问李德也蹲在会议室门口吸闷烟,当时的翻译是伍绍祖、伍修权,不时的把毛主席的话翻译给他听,他也不时插话,不时的看一看整个会场的气氛。所以毛泽东直指要害,就是你们这些人只会拿着铅

笔,对着地图指挥我们的红军作战,但是你们又不真正熟悉地形,又不熟悉敌情,又不熟悉变换的敌情,最后出现了长征初期的严重失利。

(3)王稼祥的"关键一票"

毛主席讲完之后,当时因为受伤,躺在担架上的王稼祥也出席了会议,他本来坐在一个躺椅上,他要站起来讲话,毛主席摆摆手说你坐着讲,其实王稼祥的讲话也很有分量。王稼祥讲到:"李德进入苏区以后,军委的一切工作都由他个人所包办,博古只听他一个人的,集体领导已经不存在了。他们还发展了一种惩办主义,对下施行压制,对自己却不做丝毫的自我批评,又不听不进别人一再提出的正确意见,这是一种恶劣的领导方式,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王稼祥从领导方式上,指出了包括博古、李德在内的错误领导,以及他们采取的恶劣领导作风。所以后来毛泽东讲,在这个会议上,王稼祥的这句话,这个评论,这种分析是投了遵义会议"关键的一票"。当时朱德同志也讲"有什么本钱就打什么仗,没有本钱打什么仗?"所以朱老总这句话讲的也很有震撼力,朱老总直接说道"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在跟着走下去!"他严重质疑了李德的军事指挥能力。

(4)对支持错误军事路线者的反驳

但是还是有人支持博古、李德的,其中有同志就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九军团中央代表凯丰,他在遵义会议时,问毛泽东,说毛泽东打仗靠什么?不就是靠《孙子兵法》,靠《三国演义》吗。后来在1962的七千人大会上曾经这样回忆:"遵义会议时,凯丰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去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么照书本去打?从那以后长征,倒是逼我翻了船。"当时凯丰说完以后,毛泽东就问凯丰,他说你看过《孙子兵法》吗?你懂得有几篇吗?当时凯丰哑口无言。

(5)周恩来的"副报告"

通过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从而指出了军事上领导错误是李德、博古、恩来三位同志,而李德、博古两同志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在这个会议上作为三人团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周恩来,他也作了一个报告,我们一般称为是副报告,周恩来指出,只有改变错误领导,红军才有希望,革命才能成功。

(6)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概括

再看陈云同志,我们后来知道陈云同志曾经去莫斯科,汇报遵义会议的整个情况,他在手稿里面概括了整个遵义会议的内容,第一,毛泽东同志被选为常委;并且指定张闻天同志起草决议,张闻天同志当年叫洛甫,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讨论;常委会中再进行适当分工;同时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事务长周恩来、朱德为军事指挥者,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2.扎西谈话

后来因为军阀北上,受到国民党军营队的围剿和追击,遵义会议开完之后就被迫离开了遵义城,向外转移。后来到了扎西一带,我们顺利的实现了洛甫与博古的交接,后来洛甫被选为党的总书记,当时称为总负责。洛甫被选为总书记,也称为总负责。当时周恩来曾经告诉博古:"现在谁做'总书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领导军队打好仗,只有在战争中不断得到军队拥护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党的领袖。遵义会议已经表明,军队已不可能再让一个不懂军事又不会领兵打仗的人来继续指挥他们了。"恩来同志告诉博古,何况你自己也没有强烈的

领袖欲望。在恩来的这种劝导下,博古交出了他的两副担子,装着党的文件,交给张闻天,所以此后张闻天负责党的总责。

3.慎重处理自主决策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同时在遵义会议上,顺利地慎重的处理了自主决策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到了60年代的时候,毛泽东在武汉同少奇、小平、彭真谈话,他说遵义会议上有的人要我代替博古,我说那不行,那斯大林就不同意了,如果一定那么搞的话,就弄僵了,我们在第三国际会成不合法的了,还是要斯大林信得过的人出头露面,时间证明这样做是对的。这又是一种英明的决策,一种很高的政治远见。

遵义会议召开以后,当时中央就考虑及时把遵义会议的情况向共产国际汇报,先后派出了潘鹤年、陈云离开了长征队伍,他们两人先到上海,最后一块到了莫斯科,他们及时向共产国际做了汇报。这个及时汇报就让当时的共产国际及时得到了长征的整个变化过程。

(二)、四渡赤水与长征的重大战略性胜利

1.遵义会议后面临的整体态势

随着遵义会议召开,整个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看一下当时国民党的兵力与红军兵力的对比,当时我们的兵力是3万多,国民党的兵力是40万,中央军是8个师,其中包括湘军的3个师,滇军、川军的15个旅,以及桂军、黔军的6个师,所以当时敌强我弱态势没有变化,而且我们处于行军途中。所以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也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的话题。经过四渡赤水,我们讲四渡赤水出奇兵,红军歼击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最重要的是扭转了被动的这种被追击的局面,从被动逐渐转向主动。

2.四渡赤水与战略调整

(1)一渡赤水,总结教训

当时遵义会议之后打的第一仗就是土城之战,但是由于对敌情不了解,出现了严重失利,从而被迫一渡赤水。毛泽东及时总结了土城之战失利的教训,他概括为三条,第一条没有摸敌情,他说原来以为四个团,实际上敌人是六个团,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第二个,主观上轻敌,对于刘湘川军模范师的战斗力估计太低了。第三,分散了兵力,不该让一军团北上,我们要吸取这一战的教训,所以胜败乃兵家常事,更重要的是要总结教训。所以当时利用这种时机回师贵州,取得了再占遵义的战功。

(2)二渡赤水与苟坝会议的召开

二渡赤水占领娄山关,所以毛泽东有一首诗叫《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毛泽东这首诗非常具有震撼力:"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二渡赤水进一步扭转了被动的局面,当时把国民党的中央军追的狼狈跳蹿,一直追到乌江边上。这个时候中央召开了苟坝会议,苟坝会议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就是调整了红军的指挥体制,形成了军事三人小组: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当时在苟坝会议上,毛泽东讲:"我先有三票,后头只有一票,就是我自己,因为当时有人提出来打,打鼓新场。后来共产党集中起来开会,一开始毛泽东说我有三票,但是最后只有我自己反对打,后来到四川绕了一圈,全场都反对我,那个时候我不动摇,我说要么听我的,我要求你们听我的,接受我的建议,如果你们不听,我服从,没有办法。散会以后,我同恩来讲,我说这个仗不能打,不行,太危险了。恩

来也开始支持、倾向于毛泽东同志。睡了一个晚上之后,第二天开会,恩来就接受了我的建议。"苟坝会议后,就形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军事三人小组。

(3)鲁班场战斗与三渡赤水

最后又领导了一场战争叫鲁班场战斗,这个战争打的非常残酷,后来因为敌强我弱,又三渡赤水,过了赤水之后进入川南,当时我们采取的方针是什么?故意徘徊,诱敌歼敌,秘密的、迅速的、坚决的、出其不备的折而向东,限定二十日夜,由二滩至临滩地段渡过赤水河东岸,再渡赤水是野战军此后的行动严重紧急关头。很明显,红军在三渡赤水进入川南的时刻,已经做好再渡回师贵州的四渡赤水的准备。

(4)四渡赤水,战略上由被动向主动转换

所以四渡赤水出奇兵,步步重要,环环相扣。四渡赤水明着是要佯攻贵阳,打到效果是什么?调虎离山,从而实现快兵离开贵州而进入云南北部的这样一个战略奇策。所以我们知道一首诗《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这个词非常美: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数万并,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强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枪炮,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金沙过,主席用兵真如神。所以四渡赤水在战术上是一个神来之笔,它更是一个战略的调整,从而实现在战略上由被动的向主动的胜利转换。

但是对这个神来之笔毕竟不是所有的主要将领都能够心领神会,当时林彪就提出来"总是走这个弓背,应该走弓弦",而且那些也不能理解战略转变的深刻意义。所以在四川会理召开会理会议,当时林彪讲红军走的尽是弓背路,他主张走弓弦、走捷径。当时杨尚昆也讲:"那个时候迂回曲折走的很苦,两条腿都走痛了,有的人连爬都爬不动了,这段时间,红军的情绪是不高的。四渡赤水,今天过去、明天过来,部队里骂娘骂的很厉害。"所以毛泽东讲,在许多情况下,走是必须的,走的目标是什么?由被动转向主动,脱离被动转向主动,走是实现这个转变的主要方法。

这里看出,遵义会议之后的战略调整,遵义会议之后指挥体制调整出现了这种效果,四渡赤水摆脱被动走向主动,离开贵州进入了云南北部、四川南部,这就为后来的红一、红四方面会师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下)

三、沿边地区发展的战略布局

(一)沿边地区发展的区域布局

以六大经济走廊为重点,依据区位特点,通道布局,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空间等等。我们要培育一批陆陆开放的重点边境城市。就是第一个是要边境城市。边境城市我们要结合六大经济走廊的建设,要结合沿边各省区的区位优势和特点。同时,还要结合通道布局以及我们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来建设我们沿边的重点开放城市。边境城市实际上从沿边地区来看,我们在沿边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大中城市很少。所以今后我认为在沿边发展过程当中,要加快对大中城市的建设。因为在沿边地区,如果没有载体,没有抓手,没有平台,很难建设。只有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聚积,才能够支撑起沿边的经济发展,才能构建起沿边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所以我认为重要的这个重点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同时要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和通道经济,构建支撑边境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链。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关键的这个问题。我们沿边地区这么多年改革开放以来这么多年,虽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就会对沿边地区影响很大。原因在哪?我认为我们以前沿江地区,它没有真正构建起支撑沿边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都是以通道为主,大家所说的"酒肉穿肠过",从你这来了过来了就完事了,真正的利益没有留下,没有留在沿边。今后实际上沿边地区,我们要通过实施"一带一路"要发展口岸经济和通道经济,要构建产业发展体系和产业链,我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这个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边境城市的建设。我们要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以面向周边国家的主要经济通道为轴,以重点边境城镇为枢纽,以副地产业为支撑,连接中心城市和其它口岸城市,这样形成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东北亚四个站点方向,逐渐形成三圈三带四区的沿边开发开放的空间格局。这就是总体上的四大方向。推动境内外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加强与周边国家互利合作,共同打造国际经济走廊,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开放的新格局。

这个布局可以看出,那在整个是方向上,我们是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东北亚四个战略方向。我们要形成三圈三带和四区这样的一个局面,最后形成一个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利共赢这样的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开放一个新的格局。这对沿边地区的这个重新的一个布局,是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国家新的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战略,来做出这样的一个战略布局。

那么"三圈三带"中的"三圈"这个在规划里边,我们有一个是西南国际经济合作圈,还有西北国际经济合作圈,还有东北经济合作圈,这是三圈。西南经济合作圈我们主要是以广西东兴、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建设以及东兴凭祥、瑞丽河口、勐腊腾冲为突破口,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新高地和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支点。也就是通过这个西南的建设成为这个西南国际经济合作圈,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的战略支点。

再一个西北国际经济合作圈,这个主要是以新疆、甘肃、西藏这个为重点,来推进这个西北国际经济合作圈。西北国际经济合作圈这个主要是要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把新疆作为它的一个核心区来推进的。同时,我们要打造连接亚欧的运输大通道,培育面向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中东欧的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建设连接这个亚欧的大通道。

还有一个东北。东北这个主要是以吉林的珲春图们,黑龙江的绥芬河、东宁、抚远、同江,还有黑河等为东窗口,以内蒙古满洲里为西窗口建设面向东北亚的亚欧陆路联运,江海联运大通道和亚欧开放的重要枢纽。这个主要是以东北亚为主,来推进东北经济合作圈。

当然这三个圈实际上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刚才谈到的那些沿边城市,实际上既是枢纽,又是支点。"三带"主要是包括这个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中蒙经济合作带,还有鸭绿江中朝经济合作带。在这个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主要是指包括樟木、吉隆、普兰口岸,它以这个为主。在环喜马拉雅国际经济合作带上,打造面向尼泊尔,印度,不丹等对外开放的前哨。这个实际上我们从现在来看像西藏,我认为这个一个是要构建就是边境经济合作区。我们现在在西藏对外开放的平台很少边境经济合作区。同时我想在吉隆,因为吉隆和这个尼泊尔边境口岸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条件也是比较成熟的。

这些合作区的建设实际上都是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当中的一个平台,一个支撑。所以在喜马拉雅这个经济合作带的进程当中,我认为吉隆、普兰口岸、樟木口岸这些都可以。同时要推进这个边境经济边沿边重点开发开放示范区的建设,这个也是我们在这个经济带建设过程当中要重点推进的。

再有就是中蒙。中蒙这个合作经济带,主要是比如说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珠恩嘎达布、满都拉、策克以及甘肃的马中山等口岸,以它为主来推进中蒙经济合作带的建设。那中朝实际

上这个合作带主要是这个以这个鸭绿江为纽带,以丹东、长白、吉安等为重点,建设这个中朝的合作区域的问题。实际上在沿边,如果形成三圈三带,那实际上那对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和整体建设可能会有一个很大的支撑。就是说在布局上,"三圈三带"形成了我们新的沿边开发开放的重点。

(二)沿边地区发展实施路径

具体实施的路径,在沿边地区如何的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地抓住机遇,来实现沿边地区的发展。我认为要根据"一带一路"的倡议的重点,结合沿边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等等。抓住机遇,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包括贸易,投资,基础设施,文化交流,还有旅游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在推进与周边国家合作的这些方面。沿边地区如何在推进和周边国家的这些合作。比如说从贸易上,我们要重点推进这个边境、边贸和边民互市。边民互市在有些边境地区发展是不好的,但有些地方发展还是很好的,真正达到了当初说让老百姓通过边民互市,提高生活水平,不断地富裕起来。当然现在从这个政策调整来看,可能对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和边民互市,还要进一步的这个进行调整。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里边,实际上我们这31条给沿边地区,包括贸易的发展给予了新的政策支撑。我认为沿边地区可能要真正好好学习一下关于这个重点措施的31条。这31条里边其实有很多地方都是大家所说的干货,就看我们如何去理解能不能把这干货捞出来,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引领。我们通过边民互市,边贸,还有大贸来和周边国家的这种合作。通过产业链的打造,我们要构建我们自己的这个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链。在沿边地区,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和我们具有竞争力的价值链和产业链。所以这个我们现在我认为沿边地区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同时根据我们十八大提出的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那实际上通过贸易投资来产业链的打造,来形成我们沿边地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是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撑。这是我认为就是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同时要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这里边除了我们现有的平台以外,比如我们现有在沿边地区,有边境经济合作区,现在是17个口岸,还有出口加工区,还有保税区等等这些平台,还有跨境经济,还有两个跨境经济合作区。

所以我们在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上,重要的比如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对我们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会起到一个很大的带动作用。当然这种一个跨境经济合作局的建设不是地方事权,是中央事权。从这个这两年的情况来看,沿边地区的情况来看,我们最早中央批了霍尔果斯国际贸易中心,实际上它的原型就是按照跨境经济合作区来建设的。虽然没有达到跨境经济合作区的目的,但是也起了对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什么跨境经济合作区?实际上是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边境地区各拿出一定的区域给予优惠政策,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特点是什么,要做什么。实际上这个区域的特点,它实际上第一个就是贸易的自由化。只要区域内大家就是说跟就像一个国家似的,就说区域内没有任何的限制。海关之间等等都是在退居到二线,就说一线这个区域内是高度自由的。那在这里干什么?那实际上我们就要进行一些产业,有加工制造,组装,然后包括贸易等等。

同时,我们在第二个问题在这里边就说要利用原产地规则。这个跨境合作区实际上我们为什么建它。第二个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跨境,就是要利用原产地规则。通过原产地规则,实现我们的原产地的变化,避开欧美国家对我国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这是我认为建立跨境合作区的第二个。

第三个是跨境经济合作区是构建边境地区产业支撑的主要平台。所以沿边地区的需要明白,为什么要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要干什么。当然在这里因为我讲的不是主要跨境经济合作区,所以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概念的问题。第二个,就是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境

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我们现在国家有19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但是加上各种园区,那就能有70多个,但这种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实际上我认为是以和双园的这种形式应该差不多。就是我们通过在境外建立贸易经济合作区和我们国内的园区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之间实现了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实际上我们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那通过国内的产业园区和国外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实现互利共赢,实现资源两个市场,两个资源。这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也是我们现在,当然沿边地区这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不多。

第三个方面,就是重点城市的问题。重点城市从沿边地区来看,我们的地级市很少。那要在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过程当中,重点城市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的重点城市的战略布局和重点城市的建设可能会进一步地加快。你像地级市的这样的边境口岸城市,我们现在没几个。而且人口也很少,形成不了支撑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平台。所以要达到一种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重点城市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认为就是我们在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过程当中,其它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济贸易,国际园区还有重点城市,以及可能还有其它的。将来随着我们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可能也会出现新的这个平台建设的问题。你比如在国内,那我们现在的这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我们这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边境地区,我们能不能建设,那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如果我们这个在不断推进这个过程当中,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结的经验,经推广我们边境地区能不能建设,我认为有可能的。那在边境地区也可以建设,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以搞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等。这一类我认为都是我们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们要创新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找到新的平台。

同时,我们要培育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实际上就是刚才给大家介绍的根据你的实际特点和优势,以及所面临的国家它的特点,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产业体系。就说你构建的产业体系,不是说你想建什么样的就怎么样,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邻国家沿边的实际情况。要用国外什么资源,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既适合于国内,又适合于国外。同时,我们大家还要想,比如说我们的商贸物流在边境地区能不能建立这样的基地。把国外和国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你这成为一个什么呢?聚集,虽然有的沿边城市不具备这个很强的经济这个生产实力,但是可以利用所在的省的后方基地,把一些半成品到你这进行加工,然后组装成成品,然后再出去。同时,通过这个不同的园区或者跨境经济合作区,还达到了一种这个有避开原产地规则,利用原产的规则实现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这个问题。

所以我认为沿边地区,我们在推进这个"一带一路"过程当中,你要真正形成不了你的支撑产业,你很难成为战略支点重要枢纽。所以我们在构建培育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方面,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在这个构建产业支撑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想如何的构建我们本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问题,这是我们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当中要做的。在推进"一带一路"进程当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且也必须要做的。因为还像原来的那种经济发展模式,很难支撑经济发展。所以每个城市沿边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城市很难发展。

所以这几个从这个具体路径来看,从沿边整体情况来看,我认为这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培育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这三个方面是我们在构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沿边地区要重视的问题。

(三)沿边战略布局

从各个地区来看,根据沿边的这个战略布局,从西南地区来看,西南地区这个相临的是东南亚和南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资源禀赋,极为丰富,与中国经济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那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也非常密切,存在着明确的行业内分工,经济互补性依然很强。特别是与中国西南临近的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与中国存在着明显的垂直分工,经济合作的潜力巨大。

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东南亚通过这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就是2001年11月7号签订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以我们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经贸关系,有了很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去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也完成了。这样就是说,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这种经贸关系,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那与南亚也同样是这样的。我们与南亚,比如说印度是一个很重要的邻国,而且也是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跟南亚地区的合作,我认为也非常重要。从东盟的整体未来发展来看,我们双方从我们预期到2020年,双方的贸易额将会增加到1万亿美元。那投资也是这样的,要达到突破这个1500亿美元。在升级版谈成以后,2016年,我们和东盟的贸易也有一个很大的增长。因为从自贸区的升级版来看,我们内容因为原来中国东盟自贸区,它的从货物贸易上关税以及税目,降税,税种,都是比较低的。在中国东盟升级版谈完以后,不管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还是投资都有了很大的一个升级。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西南地区加强与东南亚的这种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我们在这个经济走廊建设方面,越南曾经提出要建立"两岸一圈",我们现在也在推进这个。在南亚地区蒙中里面,这个经济走廊的建设也在推进。从南亚地区来看就是说西南地区,我们要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寻求对外开放发展的经济新路径,实现实际上就是要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南实际上是在"一带一路"大的背景下,我们要建设成南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实现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上共赢和政治上互信的双重地缘价值。

从地缘经济这个视角来看,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涉及沿线国家与地方的经济合作,几乎不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而且重点在经济领域推进的阻力不大。这是就是我们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地区要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带。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分析来看,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贯通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以拓展中国地缘空间,促进沿线国家建立互信机制,实现中国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互依托,从而挣脱某些大国试图制造的中国周边安全的困境。

大家可能也清楚,在美国2009年提出重返亚太以后,在我们周边地区造成了很多麻烦。而且周边国家很多也跟这个美国一起挑起了我们所说的这个南海问题,包括钓鱼岛这些领土问题的纷争。实际上如果我们再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真正能够和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实现相互依赖,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要依靠中国的时候,我们才能在这个政治安全方面才能有依靠。否则我们如果说在经济关系不密切,有中国也行,没中国也行的情况下,那当然美国重返亚太以后,那很快就出现了现在的这种现象。如果比如越南跟我们国家这种经济关系,如果它没有办法离开我们的时候,那我相信它不会这个马上跟着美国去跑的。所以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性,大家可能就看出了。

我们要在这个西南地区,我想可能云南要以昆明为起点,地缘上渐次推进,形成了扇形沿边开放带。广西要以北部湾经济区为轴心,内外扩展,构建三大经济圈,也就一个扇形开放经济带涵盖了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前沿城市三种类型的城市。中心城市推动节点城市,节点城市带动前沿城市,从地缘上渐次发挥推进周边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辐射作用。这是就说西南上这个云南、广西,这个可能接触的比较为重点。当然还有其它的这个省区,比如在西南上,还有这个西藏。我认为也可以也会发挥通过这个跟尼泊尔,印度之间的这种深化这种关系,使西南地区构建出这个一个新的开放带,深化与东南亚、南亚的这种合作。那北部湾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陆海交汇点。也就是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它正在悄然成为大西南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北部湾海上运输从钦州湾出发,环绕中南半岛航行,就构成了一条弧形的海上经济走廊。这也是就是说我们在北部湾建设过程当中,这个一个重要的问题重要性。

第二个就依托大西南特殊的地缘优势,齐头并进,建设三大经济走廊。一个中巴经济走廊,一个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还有这个湄公河区域的合作,也就是大湄公河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它的设想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末,也就是1999年四国学术界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经济合作大会,首次提出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概念。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与

相关国家达成了共识。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上升至中国的国家战略层面。中巴经济走廊最早提出是2006年。在这一年,巴基斯坦总理阿基斯在除夕中巴能源合作论坛时倡议中巴建立能源合作机制,打造中巴经济能源走廊。13年,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并与巴方领导人达成共识,并作出决定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再就是大湄公河经济走廊,也就是所说的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它这个机制形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初是由亚行,亚洲开发银行推动的,也就是亚行是由日本来主导的。大湄公河流域流经这个包括中国在内的六个国家,涵盖的地区总面积256.8万平方公里,区域人口有32亿,该地区资源丰富,合作潜力也非常大.所以这个合作走廊,也就是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走廊。它在这个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它可以把我们这个和东南亚这五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西南。

再就西北。西北从整体来看,这个是从这个推进"一带一路",兰州把甘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省份。在这个过程当中兰州定位是战略支点和黄金段。兰州自古以来就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要冲,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在西部地区经济中发挥着一个承东启西,连南冀北的作用,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也是集公路,铁路,航空,邮政为一体的综合性交通大枢纽。对外交通联系也非常便捷,国家在这个"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赋予了甘肃省的战略定位是连接亚欧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这个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金属材料基地等等。

从这个战略定位出发,结合甘肃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处的这个位置。未来甘肃省的战略定位应该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的黄金段。力争建成兰州,把兰州新区,还有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战略平台。这样成为真正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

再就新疆。新疆在这个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当中,它是一个核心区。就说在这个"一带一路"倡议当中,把它定位核心区。新疆既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中最具有地缘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的核心地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最重要的战略枢纽。当然这种战略枢纽如何去构建,那还要看在这个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能不能成为枢纽的问题。

从地缘这个角度来说,新疆是非常重要的。它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新疆具有相对完善的铁路,公路,航空以及管道设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所以它可以承担起东联内地,西通欧亚这样的任务。所以在"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当中,要把新疆根据实际情况,要建成国际物流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和新的经济高地,这是这个西北地区。

再一个就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途经地区。包括途经的俄罗斯、蒙古、中亚地区通往欧洲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连接朝鲜半岛、日本的北线。丝绸之路都从我国的内蒙、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经过。东北地区所处于东北亚的一个核心地带,北面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蒙古相邻,东面与朝鲜接壤,隔海与韩国及日本相望。历史上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的重要地区。从整体的一个战略定位来说,要发挥东北地区与蒙古、俄罗斯相邻的地缘优势,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蒙古、俄罗斯资源加工基地,商品供应基地。日本与韩国重要的技术与资源相结合的产品加工基地。这就是说给东北的一个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的一个定位。

从我们沿边地区这个西南、西北和东北这三大区域来看,处在沿边地区的中心,那对于"一带一路"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又是战略平台,又是枢纽。所以不同的区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产业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优势,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起自己的产业支撑,以及自己的经济发展体系,也就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我相信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在这样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我们要真正的抓住这样的一个机遇。当然最重要的这个在抓住这样的机遇的同时,每个沿边城市要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和谋划。就说你要再这样要利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这样大的背景,抓住这样的机遇,实现沿边城市自己的经济发展。

长征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背面”看长征精神及其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80年前红军长征胜利,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 80年后我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走在新的“长征”路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长征过程成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当下我们更多的是从正面分析这种精神,以及其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在我看来,长征精神的光芒下是一种痛。痛到了灵魂深处。这种痛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是鞭策,是刻骨铭心的教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我看来,长征精神背后的痛,应该和长征精神达到同等的地位。精神的高度越高,痛的也越铭心。长征精神和长征的惨痛教训是一体的,老一辈革命先烈们在惨痛教训中展现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我们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精神本身,不能只认识到精神的高尚。探究长征精神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就必须清楚的认识这一惨痛教训。 所以说长征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是: 警示世人! 在我看来长征是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然而这一壮举,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研读历史,长征发生的背景是在反围剿失败的前提下,不得不进行北上抗日这一战略转移政策。 失去主动性我党无奈的进行被动的战略转移。正是这种无奈对我们起到了警示的作用。从我党自身来看,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了长征的开始。左倾的思想导致了反围剿的失败。在以长征精神为指导,走在新长征路上的我们同样要避免这种左倾的错误。 以史为鉴,在长征精神的警示作用下我们,走在今天的长征路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杜绝生搬硬套他国经验教训。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说:“实事”就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字号:大中小】新华网甘肃频道(2007-11-19 16:08)来源:南方网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人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而兹伯里热烈赞扬长征"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毛泽东曾说:"长征事前并无计划,没有让我参加准备工作,我到最后一刻才接到撤离的通知。"但是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事实证明,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标志着伟大的长征胜利了,这是中国革命转折性的一个伟大胜利,为以后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长征中广大指战员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气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据杨成武回忆讲:"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召集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了长征精神,毛主席说,长征的同志都是英雄汉,长征是播种机,播下的种子将来是有收获的。"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概括起来,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的本质,就是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和压迫,求生存获解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对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认识提出了更深更新更高的要求。弘扬这个时代精神,科学地认识它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科学深入地认识研究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必须把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与长征精神内在逻辑结构的研究结合起来,因为长征精神的价值就存在于它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中。我们只有认清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按照长征精神的本质内涵去研究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科学地把握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及其精神的集中体现之一,它作为一个历史的生成物,作为一个客观的有生命的认识对象,人们对它的理性认识,特别是价值功能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应该说,对长征精神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人们认识成果逐步积累的过程。另外,长征精神作为一个发展着的精神存在物又有一个自我逐步成熟展开的过程,也是人们对它的深层次认识,特别是价值认识需要一定时间。以往我们对长征精神的研究,基本上是外在特征、外在整体风貌的研究,因此对长征精神的价值研究有待深入。因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外部特征尚不足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只有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结构,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化对事物价值的认识。长征精神作为一种实践精神、行动哲学,必然有它科学的体系,有它独特的内在逻辑结构。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具体内容都应该在长征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及其内在逻辑结构中去研究。我们认为,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1.理想信念的灵魂支柱层。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胜利,是矢志不渝革命精神的胜利。长征的两年时间里,环境虽然险恶,但红军指战员仍然是视死如归,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大家继承发扬了井冈山讲理想、讲信念的精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也证明:伟大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然而,正是因为在长征精神中包孕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长征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向心的力量、感召激励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就是长征精神现代价值中的重要的作用。 2.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生死观念层。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我们知道,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那么大家究竟靠的是什么?除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论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论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陇东报正宁县山河镇政府张羽丽 古往今来,精神是天地万物之精气,作为人乃人之神志;作为党或团体就是一股浩然正气。党有了精神,就能凛立于天地之间,万众敬仰,处于不败之地,若失去精神,则萎靡不振,威信不举,势将颓坍。 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凝聚着13亿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坚定着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激励着人们不断克服前进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胜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新长征。 长征精神就是共产党的一股浩然正气。这种精神是当年广大中国工农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升华,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民族风采。这种精神星火相传,培养和造就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伟大作用。这就是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现实对历史的反思。历史昭示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这样的民族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长征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一面旗帜,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促使人们不怕艰难险阻,锲而不舍,百折不回。始终不渝地追求,是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在长征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广大工农红军指导员就是通过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促使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舍生取义,艰苦奋斗,勇于战斗,坚定信念。回顾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办成了许多大事,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潮头,更应该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长征精神,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自信心和必胜心升华这种精神境界,众志成城,奋发图强,为党为人民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努力工作,与时俱进,进一步积聚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长征精神是强国富民的法宝。发扬长征精神就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巩固政权、强国富民的一大法宝。在艰苦的条件下,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精神,在富裕条件下也应该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党的优良作风是一种精神力量,在

(完整版)长征精神的价值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价值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次举世无双的军事远征,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岁月流逝未能磨损长征精神的光彩,新的征程更凸现出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满怀信心、精神百倍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长征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的精神、爱好和平的理念、勤劳勇敢的作风和自强不息的斗志。长征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长征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和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她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精神

的升华。理想是维系和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天上有敌机狂轰滥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红军指战员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历和承受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利,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即坚信北上抗日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正如张闻天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曾经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件事震动了全世界。为什么二万五千里长征能够有这样伟大的影响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她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顾全大局光荣传统的集中体现。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密切配合,这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决定性因素。长征途中,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的事例比比皆是。 在同强大的敌人和恶劣自然条件的殊死搏斗中,红军各部队之间互相支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红军干部战士政治上同心同德,战斗中同仇敌忾,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红军十分重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所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专业:木家 姓名:烟火不寂寞 指导老师: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提起长征,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起长征精神,想必每个人对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都有一定的学习和领会。虽然长征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时代意义和它创造的精神财富却一直都在,也时刻在提醒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更警示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它不仅写入了我们中华名族的发展历史,更是我们中华名族难得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名族的一份子,我们应时刻牢记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在长征途中,参加长征的中国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崇高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长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远征的首次胜利的。在长征途中,中国红军所经历的困难险阻是艰苦卓绝的,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千山万水只等闲”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红军战士最终战胜了一切敌人和所有困难,最终获取了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就是为救国救民,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牺牲生命都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

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就是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惜一切,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信心中的信仰并且为之奋斗一生,对信仰和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得已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78周年了。78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也挽救了整个中国,挽救了中华名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远征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 在当代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应该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

论文——长征精神

论长征精神与新时期的时代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一页。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怀念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千百万革命先烈,更加感到长征的伟大、长征精神的伟大,以及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深刻指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在谈到长征的伟大意义时,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述,更感亲切和历史责任的重大。我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长征精神不仅是我们的立国精神,而且仍然是我们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首创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大家知道,红军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本身就是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导致的。早在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前后,王明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已暴露无遗,先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转为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进而又变为转移中的逃跑主义。而在长征后期,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又几乎把红四方面军全部断送掉。因此,如果在长征初期没有坚决纠正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没有遵义会议,没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中央红军以及红军二、六军团就有被敌人包围并遭到全军覆灭的危险。同样,如果没有在长征后期坚决克服和纠正张国焘的右倾分裂错误,红军的损失将会更惨重。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如果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进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长征精神仍然是我们的时代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提出、“两个凡是”的纠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等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革命首创精神,就没有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也就不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命题。我们之所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比作新的长征,就是因为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许多艰难验阻,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前进。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若缺乏这种精神,就很难找到理论的突破口和发展的机遇,也就坚持不住真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无法前进。 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既是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说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不仅包含着长征的伟大和壮举,同时包含着长征途中红军经历和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也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奇迹。正象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所说的:“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但都被红军一一战胜和克服了。世界上还有什么军队经历过这样艰苦的军事环境、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呢!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嚼草根、煮皮带,甚至吃牛粪中尚未消化的残留食物,无数红军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当红军到达陕北时,已由原来的30万人减少到3万人,仅幸存下十分之一的力量。然而,中国工农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牺牲精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奇迹,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和统一战线的形成。我们认为,红军

浅析长征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论长征精神的永恒作用 摘要: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党和红军在浴血重生的万里长征中,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特别是红军长征过贵州中形成的贵州精神,可以说是整个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就是一种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不仅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永恒作用。 关键词:长征精神贵州精神十八大 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贵州是红军长征历时最久,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有着太多最鲜亮的记忆。遵义会议,工农红军得以从错误的政治、军事路线上扭转,开始自主而正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四渡赤水、乌蒙山千里回旋,红军以一连串的雄奇手笔,奇迹般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红军长征过贵州,不仅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开拓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红军长征过贵州的精神 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中国工农三大主力红军被迫相继实行战略转移。历时两年于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宣布长征胜利结束。贵州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贵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红军的光辉足迹。 红军长征过贵州期间,可谓是几进几出贵州。贵州是红军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地方,不仅召开了历史性的遵义会议,更是留下胜利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军事史上惊心动魄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在贵州,红军事迹代代相传,红军精神影响深远,红军长征的大无畏精神更是在贵州凝聚成一股贵州精神。贵州精神可以说就是一种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过贵州所凝聚的精神可谓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具体内容又可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

长征精神时代意义

长征精神时代意义 我们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贡献自己的力量。长征精神时代意义范文,小编为你推荐。可以借鉴的哈。 一、长征精神是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是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气概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象征。 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们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翻雪山、过草地,战胜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以其彻底的革命性、超人的坚忍性、极限的挑战性创造了人类革命史上的奇迹,使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一支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的队伍,能够力排万难、屡挫强敌,纵横二万五千里,不仅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在十三年后以燎原之势完成驱逐外辱、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靠的就是一种革命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长征精神,其表征是艰苦卓绝,其底蕴是百折不挠,其动力是团结进取,其内核是实事求是。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经受住了一场又一场严峻考验,克服了一重又一重困难,取

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长征精神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才能产生,长征精神穿越了数十载的岁月,已经积淀为一份熠熠生辉的思想财富。 二、长征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宝贵品格 长征之所以能够举世瞩目,就是因为长征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冲破重重阻力,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了长征胜利的伟大征程。可以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小走向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历史见证。 长征途中的每一战斗无一不体现着党的凝聚力,长征途中的每一次会议无一不阐明党的理论发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使中国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和自由,实现了共产党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宏伟理想。从历史经验上来看,一个政党在夺取政权的奋斗中,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 在一次次危难险急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才完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

长征精神的现代意义

长征精神的现代意义 0213101 021310124 陈旦 【摘要】: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彰显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成功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论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揭示了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时代价值,并且阐述了长征精神对党,国家以及青少年的影响。 【正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毛泽东写的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他以其独特的魅力突破了时代和国界,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的精神力量,而且也为整个世界所称颂。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不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是不屈不挠的求索、是无所惧的前行、是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什么是长征精神?不同的人对长征精神有不同的概括。2006年10月2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对长征精神作了系统的概括,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风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而在这当今纷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长征精神又具有精神导向、凝聚向心、感召励志、教育塑造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 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 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对于用长征精神教育人培

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1)红军长征胜利已经75年了。75年来,已有许多对长征感兴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沿着当年的红军长征之路,重走了长征路,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并经历了红军长征这一段辉煌的历程,思考着长征精神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最典型的,是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走到大渡河渡口的悬崖边时,不仅深深地震惊了,还发出了“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 深刻在哪里?我认为就深刻在长征胜利所渗透出的信念的力量、垂范的力量、意志的力量、自我纠错的力量。这是任何成就大业者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力量。因此,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都是其走向理想所必需的。 信念的力量。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当某个人确认某种思想、某种理论和某种 事业是正确的,是真理,并去自觉维护这种思想理论和事业,也就确立了信念。而信念的最大挑战,是追求真理的无限性与自身生命的有限性。为了全国百姓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有多少红军战士相信自己能够最终看到这一天?可他们认为即使看不到这一天,只要为此追求了、努力了就是值得的。凡事只要不是自欺其人,只要确实具有自己的远大目标,只要还希望自己梦想成真,就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这样即使失败了也值得。没有信念的坚定,是决不可能成功的。 垂范的力量。长征中,官兵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大家一样啃树皮、嚼 草根。但在“一样”中,却又有许多的“不一样”——打起仗来,干部和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缺衣少食时,冻死的是军需处长,累饿而死的是炊事班的共产党员。红军为什么打不垮?这些震撼人心的事实,蕴藏着红军无穷无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现在,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人们总爱用“同心同德”来激励别人,但什么才是同心同德?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这些感人事例,才是最好的诠释。 意志的力量。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意志。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已经成为真正苦与累的象征。有了崇高的目标,努力战胜困难,虽然其中含有许多痛苦,会有曲曲折折,但真正意义的人生,正是在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实现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自我纠错的力量。不可否认,长征是党内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不得已而为之。 即使在长征初期,同样因为战略定位问题而处处被动挨打。直至1935年遵义会议,党中央确立了毛泽东等人的领导地位,局面才得到改变。之后,又历经张国焘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挫折……为什么在走入激流险滩时,红军总能走出险境,这决不能用党内派系争斗、胜者为王来解释。我认为,其中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中国工农红军立军宗旨的深入人心,不断纠正错误,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我们努力做好各项事业的巨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珍惜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和人民在历史中结成的鱼水之情;必须坚持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不惜赴汤蹈火、流血牺牲、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必须维护党和军队的团结。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是更艰苦、更漫长。我们要把红军长征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只要我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我们也一定会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2)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生成的科学性和存在的广泛性的特点,是一种让人"亲和团结"的价值;长征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长征精神对人们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人"振奋燃烧"的价值;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是让人"优秀纯洁"的价值;长征精神对人的教育塑造是根本性的教育塑造,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是让人"目标一致"的价值。 坚持科学发展,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创新道路 今天,我们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充满未知和困难。要取得这场新长征的胜利,关键在于创新。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20170816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针对周恩来这个电报,李德立即以统一前方总指挥的名义,取消了中共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这两个机构,改为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就是博古、李德把军事指挥权收回了中革军委。 李德后来自己也承认,他说"实际上我掌握了红军行动的决定权,我对每个涉及红军的问题都提出了建议,而且红军进入贵州省之前,我的所有建议均被采纳。"从军事指挥权的变化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博古这种军事指挥权如何一步步集中到了李德、博古手里,以及对后期长征之前,对后来军事失败所产生的一种错误影响。 军事不是没有转机的机会,在国民党发动军事反"围剿"期间,国民党军营里面也出现了分化,其中一个重要事件就是"闽变",我们讲的"福建事变"。当时国民党的一些军阀在福建发生政变,公开反应这些事和当时的国民政府。这是一个绝地反生的绝好政治时机。在"福建事变"发生后,看一下当时蒋介石阵营的一些反应。 做过蒋介石侍从室主任的晏道刚,他曾经这样回忆到:蒋介石在福州得知"闽变"消息,神色异常紧张,生恐红军十九路军联合,好几次与晏道刚同坐汽车时,忽而自言自语,忽而挥拳鼓掌,一个人坐在房子里时,便不时掏出自己手写的"剿匪手本",翻到后面的军歌竟独自高唱起来,高声歌唱起来。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福建事变",军阀内部出现问题,对蒋介石整个军事部署的影响无疑是背后一刀。但是我们中央中央军事委员会没有利用好这个时机,本来"福建事变"之后,福建方面曾经提出与我们联合,但是我们没有给予坚定的支持,没有联手来反蒋。 在国民党军事"围剿"步步紧围之下,从4月10号到28号发动了广昌战役,我们称为广昌保卫战,由于我们的战略出现问题,导致保卫战失败。当时彭德怀找到李德,说这样一句话"崽卖爷田心不痛",彭德怀说的是汉语,李德不懂汉语,就让伍绍祖来翻译这句话,伍绍祖当时没有直接翻译,后来彭德怀让杨尚昆翻译,杨尚昆就把这句话翻译成俄语,李德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彭德怀讲"我已经做好了被你们判刑逮捕的准备",所以刘伯承也讲"必须尽快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否则我们将会变成千古罪人"。 因为当时李德执行了一种错误的军事方针,没有充分利用当年毛泽东提出灵活的、激动的游击战略,他们采取的那种战略是堡垒对堡垒,短促出击。什么后果呢?陈云同志曾经这么说道,"短促突击"的结果使1933年5月直到1934年9月扩大来的15万以上(将近20万)的新战士,除去因为政治工作的薄弱、动员扩大红军时工作上的错误,而使一部分减员以外,都在这个战术之下损失了。面对面突击,硬碰硬无疑是以卵击石,随后是损失惨重。这是军事上的错误方针导致的结果。 (3)错误的经济方针致使经济枯竭 看一下当时由于错误的经济方针,而导致经济枯竭。当时苏区在开展查田运动,由于实行了过"左"的方针,而致使农民"反水"。当时陈云讲:"走到平均分配一切土地,最后就发展到政治上、经济上、肉体上消灭地主,以至消灭富农并损坏了中农,造成了一系列的错误,走到了陈独秀的反面。同样的绞杀了农民运动,在政治上造成党和农民严重隔离,造成了党的孤立。" 当时很多地方不仅遭受长期战争,而且出现了春荒、饥荒、灾荒,在这种情况下使苏区的经济日益的枯竭。张国焘在他的一本书《我的回忆》提到苏区的经济状况:"苏区经过战争的

长征精神与当代价值--研究性学习收获

长征精神与当代价值 --研究性学习收获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了解共和国的历史,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

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当年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最终胜利会师,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现状,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信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坚定对党的信任,坚信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论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提起长征,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提起长征精神,想必每个人对它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都有一定的学习和领会。虽然长征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时代意义和它创造的精神财富却一直都在,也时刻在提醒和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更警示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它不仅写入了我们中华名族的发展历史,更是我们中华名族难得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华名族的一份子,我们应时刻牢记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年在长征途中,参加长征的中国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义无反顾的崇高革命精神,也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长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具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远征的首次胜利的。在长征途中,中国红军所经历的困难险阻是艰苦卓绝的,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千山万水只等闲”这种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精神让红军战士最终战胜了一切敌人和所有困难,最终获取了伟大胜利。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坚信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理想信念,就是为救国救民,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牺牲生命都无所畏惧的奉献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就是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惜一切,不怕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坚信心中的信仰并且为之奋斗一生,对信仰和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不得已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大众的利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78周年了。78年前,中国工 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顺利会师,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也挽救了整个中国,挽救了中华名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在这场远征中积累总结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的革命精神。在当代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更应该学习、研究长征精神,学习红军长征时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统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严守党的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坚持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坚持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要全心全意为中华名族的复兴而奋斗。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的统一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和必须前提。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持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崇高理想的精神支柱。时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动摇自己的信仰,在危险面前也不放弃自己的信仰,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保证,也是我们中华名族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更是我们中华名族屹立于世界的最大支柱。学习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具备为人民谋利益的崇高思想品德,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的根本和基础。学习发

浅谈长征精神与当代价值

2013-2014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机电班级:机电12—4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寇恒超学号:12024410415 成绩: 浅谈长征精神及当代价值 摘要: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它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长征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表现为: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次举世无双的军事远征,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岁月流逝未能磨损长征精神的光彩,新的征程更凸现出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满怀信心、精神百倍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这次举世无双的军事远征,不仅为挽救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锤炼熔铸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岁月流逝未能磨损长征精神的光彩,新的征程更凸现出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

长征精神解读党课材料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和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解读党课材料: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和时代价值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描述过长征:“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多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

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先哲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艰苦卓绝的历史环境塑造了长征精神,而长征精神又使红军跨越了千难万险,走到中华民族抗战前线。 一、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战胜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答案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A.长征精神 B.延安精神 C.红船精神 D.井冈山精神 A.看齐意识 B.核心意识 C.大局意识 D.政治意识 A.延安整风精神 B.抗大精神 C.南泥湾精神 D.愚公移山精神 A.理论自信 B.文化自信 C.道路自信 D.制度自信

A.南泥湾精神 B.延安整风精神 C.抗大精神 D.白求恩精神 A.文化自信 B.道路自信 C.理论自信 D.制度自信 A.红船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西北坡精神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A.谦虚谨慎精神 B.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A.为人民服务 B.理论联系实际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艰苦奋斗 11 . 本讲提到,()是中华民族精神里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精神。(3.0分) A.自力更生 B.谦虚谨慎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D√答对 12.()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分) A.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B√答对 13.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实效精神。(3.0分) A.谦虚谨慎 B.联系群众 C.实事求是 D.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C√答对

A.团结意识 B.看齐意识 C.大局意识 D.核心意识 E.政治意识 A.新民主主义文化 B.中国传统先进文化 C.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D.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 E.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A.彻底唯物主义精神 B.高尚集体主义精神 C.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D.共产主义精神 E.爱国主义精神 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E.谦虚谨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