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内容: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竹林的故事》

二. 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龄官划蔷痴及局外》达到二个教学目标

1. 了解《红楼梦》第三十回里人物的命运及人物的个性。

2. 鉴赏《红楼梦》刻画人物细腻周到的表现手法。

通过讲解《竹林的故事》达到二个教学目标

1. 三姑娘的形象分析

2. 诗化小说的特征

三. 知识归纳总结

1. 曹雪芹(1715~1763)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先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也有说1764年去世的)。

2. 废名(1901~1967)

原名冯文炳。废名于1901年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和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于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于北大国文系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1967年因癌症病逝于长春。废名可谓是楚地的一个奇才。文学史家易竹贤先生在为《废名年谱》作的序言中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创作不算多,却极具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有珍奇的精品,耐人咀嚼寻味。”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评论家李健吾就曾说过:“在现存的中国文艺作家里面……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有像他更是他自己的……他真正在创造。”当代学者杨义认为,废名虽然算不上“大家”,但“我们应该说:废名的名字是不应该废的。”文学评论家格非则认为:“研究中国现代的抒情小说,废名是不可或缺的。”老作家汪曾祺1996年曾断言:“废名的价值的被认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真正被肯定,恐怕还得再过二十年。”废名在文体建构、叙事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构成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资源之一。废名文学创作的探索性、实验性、前卫意识及个性化色彩,在文学史上无疑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废名先生教我们大一国文。第一堂课讲鲁迅的《狂人日记》,废名先生一开头就说:‘我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理解比鲁迅自己深刻得多。’这话使我大吃一惊,于是不得不仔细听他讲了。”废名的“特立独行”还有不少的轶事,如用毛笔答英文试题,参禅入定胜过出家和尚等等。

四. 课文分析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1. 情节分析

㈠宝玉和黛玉拌嘴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如此看来,却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如此之话,皆他二人素习所存私心,也难备述。

——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分析课文第三四段

因又撑不住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宝玉听了笑道:“你往哪去呢?”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

⑴暗示宝玉的结局

⑵引出第四段的两个细节

▲林黛玉直瞪瞪的瞅了他半天,气的一声儿也说不出来。见宝玉憋的脸上紫胀,便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便又叹了一口气,仍拿起手帕子来擦眼泪。

▲又见黛玉戳他一下,要说又说不出来,自叹自泣,因此自己也有所感,不觉滚下泪来。要用帕子揩拭,不想又忘了带来,便用衫袖去擦。林黛玉虽然哭着,却一眼看见了,见他穿着簇新藕合纱衫,竟去拭泪,便一面自己拭着泪,一面回身将枕边搭的一方绡帕子拿起来,向宝玉怀里一摔,一语不发,仍掩面自泣。宝玉见他摔了帕子来,忙接住拭了泪。

㈡宝钗借扇双敲

▲“一敲”后面有练习,不重复了。

▲二敲

林黛玉听见宝玉奚落宝钗,心中着实得意,才要搭言也趁势儿取个笑,不想靛儿因找扇子,宝钗又发了两句话,他便改口笑道:“宝姐姐,你听了两出什么戏?”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一句话还未说完,宝玉、林黛玉二人心里有病,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

㈢宝玉——金钏儿——王夫人

㈣龄官——贾蔷

㈤宝玉——袭人

2. 总结人物个性

⑴黛玉的美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她在叛逆这一点和宝玉有共同语言,才女多情,嘴虽厉害,但性情真诚。

⑵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事实上,贾母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和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残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姻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

⑶金钏儿

烈女。王夫人不责备自己儿子的少爷恶习,反怪金钏儿教坏了爷们,并立时叫来金钏儿母亲,把女儿领回去。金钏儿含羞忍辱,愤而跳井自杀。

⑷龄官

痴女。一个贾府里的小小戏子。

先看一下龄官的第一次亮相,那还是元妃省亲时,龄官因为一曲唱的精妙的戏文被元妃赏识,赐予了些许财物,龄官不卑不亢地接了,没有丝毫欣喜若狂的疯癫,有的只是浮云野鹤的淡然自若,仿佛一切所谓的风流富贵都和己无关,相比之下,贾蔷的行径就只能用“低三下四”、“受宠若惊”来形容了,而当元妃点名要再唱一曲时,贾蔷迫不及待地应下《袅晴丝》,龄官却认为此戏非她之所钟爱,非她之角,果断而坚定地要求换曲,其不为权贵所动之节,确值得拊掌赞叹。

第二出,或许因为贾蔷对龄官有所心意,龄官芳心从始至终便只系在贾蔷一人身上,书中并无其变节移情之描写,而在“龄官画蔷痴迷及局外”一回中,她少女情窦初开的美丽情感更是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书中写道,宝玉于偶然间发现一个丫头在地上伏着写字,开始以为有人欲效黛玉葬花,正想加以讥讽,却见小丫头眉目间隐约有黛玉之姿,遂不敢造次在旁静观,只见那龄官一个人在花间,反反复复地写着贾蔷之名“蔷”字,他哪里晓得,在那蔷薇花丛纷繁的绿叶落红下,是怎样一颗纯洁的心灵在声声呼唤着自己的爱情,以至宝玉在旁观候多时龄官都未曾察觉,或许龄官的心底,只保留着贾蔷的位置,但是她又应该明白自己和他的距离,于是只好一个人在这少人经过的花下篱旁痴痴地写着心上人的名字。

龄官出场的第三回是宝玉无聊之时,去梨香院寻她唱曲,宝玉素闻龄官戏文之名,想请唱上一支,她却一口回绝了,理由是嗓子不舒服,其实哪里是身体之虞啊!是她不想为宝玉唱罢了,从她对宝玉冷淡的反应也能略知一二,引得宝玉心里竟忖道:素日里还没有人这般对我的!宝玉作为贾府里最为娇宠的少爷,平日里身边也的确围绕着众多花花草草,花红柳绿间,唯有龄官敢这样对他,其实他哪里知道,龄官的心里,早已暗许贾蔷而心无他人了。如此一位守节情不移的少女,依稀让我们看见许多爱情故事的身影。让人不觉心驰神往。

龄官在《红楼梦》里的最后一次描写也是最精彩的一次,贾蔷买了个金丝小雀来逗病中的龄官开心,众女孩见了小雀都不住赞好,一时间赞誉声弥漫,引得贾蔷也有点飘飘然,以为定可博龄官欢心,谁知龄官却是把他骂了回去,她骂贾蔷,骂他把她的自由统统剥夺了不算,还买来这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来寻她开心,龄官表面上是在骂贾蔷买雀,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的命运和遭遇而无助地呐喊,是啊,她自幼被卖入戏院供看客玩乐,后又被购入贾府,

被主子们当做物事一样拘禁在这大观园里,整日看主子们的兴趣心情度日,她没有资格拥有、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没有资格去享受自己的青春,甚至没有自由去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她不会真正地骂贾蔷,因为他毕竟是她少女情意的全副寄托,但是她也恨,恨她面前的这个男人如此没有风骨,只懂得一味博他人欢笑,丧失了自己作为男人最起码的尊严和理想。

⑸袭人

《红楼梦》的人物里面,它是一组一组的,常常是一组一组对比的写法。那么前面我们讲到,“晴有林风,袭乃钗副”。晴雯确实在某些地方有林黛玉的作风。哪个地方呢?最重要的是,她们两个人的性格都非常率真,很真诚,非常纯洁。如果说,袭人像一块半透明的毛玻璃,那么晴雯就是晶莹剔透的水晶,你可以一眼把她看得非常清楚。晴雯在说话方面,也像黛玉那样直来直去,无所顾忌,有时候说话就会比较尖刻,就容易得罪人。而袭人逆来顺受,办事稳妥,温柔可人,得到主子的好感,被主子定为是宝玉的妾。

后来贾家被抄家,袭人应该也被抓了,然后和贾府的其他丫头、下人一起被卖了。但比较走运的是,她被蒋玉涵碰到,并买了出来,蒋玉涵是贾宝玉的朋友,以前他赠给贾宝玉的一条汗巾,袭人也曾替贾宝玉收藏过,那应该就是他们缘分的伏笔。现在袭人落难,他们终于有缘相遇,并最终走到了一起。在贾府的众多丫鬟中,袭人的结局算是比较好的。

《竹林的故事》

1925年发表。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作品具有田园般的诗情画意,风格冲淡朴实。

1. 主题:

三姑娘的故事,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八岁的三姑娘死了父亲,跟着母亲相依为命。乖巧的三姑娘勤快地做家事,上市场卖菜。朴实大方的三姑娘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大家对于三姑娘的美好祝愿就是“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然而成人后的三姑娘在清明节的匆匆而行也昭示了她并未如人所愿。

2. 人物分析:

三姑娘的形象特征:美丽、善良、勤劳、朴实、大方

本文用散文的行文来结构全篇。在自然、人性、人情三美方面淡笔浓情,塑造了三姑娘这样一个清新纯朴的农村姑娘形象,然而其悲剧命运又隐隐地令人反思女性悲剧的根源。小说中的诗情几乎都集中在主人公三姑娘身上,使得她那在文字中显现的身影云淡风清。缄默的三姑娘、寂静的竹林背景,以及“我”行云流水的叙述,把《二十四诗品》中关于“冲淡”的描述进一步具体化了。记得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和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以违。”从某个角度来说,这几句脍炙人口的四言体诗正是解读《竹林的故事》的一组密码。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三姑娘似乎违反女人天性般地不讲究身体修饰,也不爱凑热闹的场面,小说中这样写道:“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子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然而,三姑娘的心灵并不因疏远社会生活而枯涩,她总能身临其境地回忆起当年父亲活着时带她看灯的情景,“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原来生命中美好的画面已在她心里定格,她明白重复的行为会导致自己所珍视回忆的磨损。这一切正如“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涵义:素淡地生活,静默地自守,不强求而自然地回味着生命中的幽微情趣。

“饮之太和,独鹤和飞。”儿女离群索居的行为,也许是会引起任何母亲的不满,三姑娘的母亲照例希望女儿能合群合辄,得到理该拥有的平凡通俗的幸福,为此她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责备相依为命的爱女:“阿三!我就是死了也不怕猫跳!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母亲所不明白的这个“到底”正是女儿那似乎是和生俱来的超然物外的心态。三姑娘的隐逸气质是自然天成的,她和这个尘世的关系只剩下对父母的孺慕,其余则再也提不起半丝兴致。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超然物外者的气质有的如冰月的清辉般泠泠然不可近,也有的如丽日下的和风轻盈飘逸、温婉可亲,三姑娘显然是属于后一种,她“在我们的眼睛里同我们的先生一样熟,所不同的,我们一望见先生就往里跑,望见三姑娘都不知不觉地站在那里笑。然而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这样动人的气质用“犹之惠风,荏苒在衣”一句来形容再恰当也没有:拂袖的春风和美舒缓,给人若有似无的舒畅宁静的感受。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美当然不能只是内秀,更何况任何内在美也都是通过向外显现来得到鉴定。三姑娘有着“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尽管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美好的人和宁静的处所更是和谐的,“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阅音修篁,美曰载归”,沉浸在动人天籁中的叙述者“我”,面对着天人合一的情境,自然会产生和之俱归的愿望。竹林里的人和物是“我”内心深处最难忘的情结之一,即便是多年以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而这篇“风动玉声寒”的竹林故事,便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需要强调的是,这位三姑娘并非离群索居,远离尘嚣,为了生计她得上街卖菜。一个卖菜的农家少女,无论想到还是遇见都再寻常也没有,但这种寻常却自有其特别之处:“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什么也记不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最寻常的菜蔬经过三姑娘的手,也变得不寻常了。她所谓寻常的一面可用“遇之匪深,即之愈希”的意思表述:无心遇见,好像并不见其深,但有意靠近,却觉得不可窥寻。

“脱有形似,握手以违。”再说到寻常,这个竹林里的精灵也是能和人晏晏笑语的,在卖青椒的一段对白中,三姑娘就颇为俏皮的反诘:“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但是她一听到我说:“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就立即翩然离去,绝不提供把亲近化为亲狎的可能。“泥上偶尔留爪指,鸿飞哪复计东西”,三姑娘飘缈的心思正如“脱有形似,握手以违”一句所言:即便偶有形迹可寻,但甫一接触之下便似是而非了。

3. 写作特点:

(1)田园牧歌的情调加上古典式的意境的营造。不仅反映乡村风景、风俗、人情之美,尤其致力于乡间儿女情态的描写,透露出一种哲人式的人生态度和对普通生命方式的体悟。

感情交流方式讲究性灵的意会,《竹林的故事》里无论是老程一家的父女之情、母女之情,还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他们一家人的命运的感慨都体现了这个特色。而文章里的种种“意境”正是和这种感情特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三姑娘陪老程抓鱼的那段,父女之情就是和捕鱼时描绘的这个“境”紧紧融合在一起的。“赛龙灯”那段,母女两人因为都太为对方着想而起了争执,她们的情绪心理变化和黑夜里遥见遥想的赛会景象交错描绘而产生的意境真令人有如亲验的感觉。而全文的最后一个“境”,是由“我”多年之后回乡在河边坝上遇到了三姑娘而起的。这个“境”既是全文节奏上的高潮,也是综合全文叙述风格的文眼诗化小说的特征:小说叙述语言的平淡和缺少戏剧性,就是在还原生活本身的平淡,无奈。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更多呈现出一种淡泊的哀愁。强烈的抒情、意境、氛围、情调的诗意营造,语言和结构的诗味编织,均体现了诗化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诗性特质,而诗化小说的诗性主要来自小说家对于理想的人性和理想的生存境界的追求。

(2)文章始终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蓄和敦厚的美。从全文一开始平和的叙述语气里就开始酝酿了——“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

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在接下来全文中“我”的叙述,无论是对三姑娘的喜爱、欣赏的柔情,还是对他们一家命运的同情,始终都保持在隐而不发的含蓄平和之中,直到最后——“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作者就是这样把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艺术特色,情感特色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推到了极致。这个“境”里揉合了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和无奈。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同教书先生(自然不是我们的先生)用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桠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就在平常,穿的衣服也都是青蓝大布,现在不过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所以并不显得十分异样。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只有鹞鹰在屋头上打圈子,妈妈呼喊女儿道,“去,去看坦里放的鸡娃。”三姑娘才走到竹林那边,知道这里睡的是爸爸了。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个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1. 这三段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答案:写到了老程的死。

2. 通过几个画面写出了这个家庭的变故?

答案:三个画面:坟,婆婆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的罢了,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

3.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情调淡淡的,很含蓄,令人深思,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4.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对比,突出大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短暂,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生活下去。

阅读句段,回答5~6题

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

5. 宝钗为什么没有发火,体现了她的什么个性?

答案:听宝玉奚落她,不高兴,但宝钗性格比较端庄,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只好拿杨国忠来说事。

6. 反击宝玉用了什么方法?

答案:用了指桑骂槐的方法,借说靛儿来说宝玉你和黛玉吵架,别拿我当出气筒。

【模拟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金钏(chuàn)金簪(zān)蔷薇(qiáng)宝钗(chāi)

B、麝月(shè)肋骨(lèi)吞咽(yàn)拂尘(fú)

C、鹞子(yào)颦儿(pín)杜撰(zhuàn)忖度(duó)

D、暖阁(nǎn)杪梢(chāo)上埘(shí)潺潺(ch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娇脑哽咽负荆请罪顾盼神飞

B、糟蹋浮躁敛声屏气涎皮赖脸

C、嗔怒盐钵袅袅婷婷恭肃严整

D、奚落草墩东施效颦乌眼鸡

3、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的六首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两首,请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和你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判断一下各首诗暗示的是哪个人物:

其一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其二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其三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其四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其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其六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其七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其八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可哀()

4、阅读关于《红楼梦》环境描写的文章,写一篇文学小评论,题目可定为《大观园里的少男少女》。

5、阅读下面关于废名和沈从文的评论文章,写一篇《我对废名小说的理解》的文章。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 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意识范围内的认识是否符合于意识范围以外的客观事物,这在意识范围以内是决然得不到证明的,客观事物本身也并不来直接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为了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从认识回到实践。这就是说,人们在实践中获得了关于客观外界规律性的认识以后,拿着这种认识去指导实践,如果把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等变成了现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么,这就证明了,这种认识是符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的,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只有人们用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作指导,通过实践去改变事物,客观事物才通过实践的结果,给人们以回答。检验认识的标准不是主观的,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人们只能通过实践的结果来判断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凡是科学的、正确的理论都将被实践所证实,凡是反科学的、错误的理论,都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拿到实践中就要碰壁。原子内部构造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人们能够用关于原子内部运动的知识,在工业和其他方面利用原子能,这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3.1 复习笔记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1)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真理观 ①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②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并不在于它是否同事实相符合,而取决于它在命题系统中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或融贯,即无矛盾性。 ③工具论,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效用”,思想、概念、理论等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人们达到预期目的有用、能够使人们获得成功便是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②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真理观上都必然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论。 c.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唯一。 d.真理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 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1)真理的具体性 ①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②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2)真理的全面性 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3.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只有实践。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因此,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

合起来并加以对照。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 第三,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某些逻辑证明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第四,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18年实习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实习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教学是关键,因为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在一起才产生我们的学校,要不然学校就不复存在。以下是风林网络小编整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风林网络查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确,在这短短的五个星期的实习生活中,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检验到了许多真理,也感悟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使我感慨万分,为此在这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 一、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教学是关键,因为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在一起才产生我们的学校,要不然学校就不复存在。而作为教师,如果不善于所谓的教育教学工作,那我想也称不上是一位教师,或者说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在这实习的过程中,整个集团、整个学校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一种浓厚的教育教学气氛,每一位老师都在不断努力,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这是促使我积极投入到这个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努力把自己的课上的更好,形式会更新,因此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多的用的就是“思”!包括教后反思和平时的思考,思考如何来创新,与此同时,我也在努力的寻找自己的上课风格,不管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东西,就像这句话“别人有的,我也有,别人没有的,我就有”!这其中就是自己的一种上课的风格,当然也可以说特色! 前面是比较笼统的,接下来就从具体的几门学科的谈一下感受: A、体育—— 1)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课关键在于课堂常规工作和组织教学。只有常规做好了,你才能很好的组织学生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而这次实习在体育方面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一点,体育新课程标准并非只是为了游戏新颖,而是在于你上的课是否真正的让学生主动的来学习,是否在潜移默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而且,学习的内容最好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新课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依然能体会这句耳熟能详名言所蕴含的哲理。如同其他真理一般,这句话也同样被无数实践检验过。实践是一把区别科学与伪科学的尺牍,是一种辨认真理与谬论的方法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其身后的混沌洪流中,数不尽的理论堆砌出人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大厦。在实践不断的检验中,谬论被剔除,如大浪淘沙般,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冲刷洗涤之后所遗留的便是闪闪发光的真理。真理如同天上浩淼的星辰,熠熠生辉,照亮着人们前行的路。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同样的,是真理就一定会被实践检验出来。这种例子数不胜数。麦哲伦的纪念碑上用拉丁文写着: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这是为了纪念这个发现真理并用实践检验真理的伟人而树立的。麦哲伦1480年生于葡萄牙北部的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16岁时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务的各项工作。那时哥伦布已经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伽马也从印度返航并带回了巨大的东方财富。麦哲伦1505年参加了海外远征队,从此开始了远洋探航的生涯。此后,麦哲伦在印度和东南亚进行了探索和游历,从实地了解到在东南亚群岛的东面是一片汪洋大海。正是由于人生中

这些特殊经历,麦哲伦坚信地球是圆的,并决心要做一次环球探航。他的计划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于是麦哲伦开始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虽然历经瘟疫、叛乱、海难等困难,麦哲伦本人也在中途逝世,但真理最终还是被检验出来了,当最后一艘船回到西班牙时,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这个故事很好地契合了马克思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由此可见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15信计班杨志聪 2016年5月29日星期日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第8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8.1 考点归纳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1)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真理观 ①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②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并不在于它是否同事实相符合,而取决于它在命题系统中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或融贯,即无矛盾性。 ③工具论,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效用”,思想、概念、理论等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人们达到预期目的有用、能够使人们获得成功便是真理。(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②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真理观上都必然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论。c.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惟一。 d.真理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 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1)真理的具体性 ①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②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2)真理的全面性 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3.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1)真理是客观的 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就是因为它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相互区别:真理是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本质规律的错误反映 相互联系:真理是在与谬误的相对中存在、相斗争中而发展——真理发展的规律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1、真理有一个适用范围,超过便成了谬误 2、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要不断实现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和历史的统一,如果割裂,则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全面的,诸多原理构成统一整体,独立孤立变成谬误 谬误向真理转化:1、谬误回归到原本适用的范围 马克思 2、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主义 真理的特性:(一)真理的根本特性——客观性 真理观 内涵:1、内容客观;2、检验标准客观;3、坚持真理的一元论 方法论意义:坚持真理观中的唯物主义,区分了唯心主义 与实用主义、康德理论、马赫主义、真理多元论区别; 与客观唯心主义中黑格尔理论、上帝学说的区别 (二)真理的双重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绝对真理(绝对性、无条件性)内容上、人类认识而言(至上)、真理的发展 相对真理(相对性、有条件性)一定条件(非至上)、进程上 2、相互联系:1)相对之中有绝对;2)绝对之中有相对 3、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 4、割裂二者的关系,绝对主义VS 相对主义 5、方法论意义 (三)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和价值:(一)实践活动中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1、真理尺度——从客体原则出发,要求遵循客观规律; 2、价值尺度——从主体原则出发,要求以人为本 (二)价值及其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三)价值评价既其特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特点、相关知识 (四)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制约、导向的作用 (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区别,联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实践是 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 检验 1、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真理的 2、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逻辑证明证明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并不能证明真理性 唯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标准 1、不确定性(相对性),实践是具体的,一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检验某些理论的正确性 2、确定性(绝对性),实践是历史的,随实践的不断发展最终会检验理论的重要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认识与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即,事物内部的联系(侧重客体) 实践 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侧重主体) 的统一 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党的十八大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自由和必然: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2、必然和自由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为什么说检验是实践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请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 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商品的价值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1、由于商品生产者主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即一定的社会背景技术条件下,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是一样的,差别在于人类劳动。 2、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那同种商品就不会有统一的价值量。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如果让有差别的个别劳动时间来衡量,那么同样的商品就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那么其价值量可能就有很多个,这不是乱套了。 3、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它意味着形成价值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条件都必须具有正常的性质。一般来说,商品生产者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即个别商品生产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则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比较/多,价值量就大;但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减少,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减少。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亦称客观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真理既是客观的,也是一元的,即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3)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和影响。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必须同主观真理论和多元真理论划清界限。主观真理论和多元真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实用主义“有用就是真理”的真理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利益,它是有价值的,也可以说是有用的,但并非有用的就是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发展过程既是同错误不断斗争的过程,又是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支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二的唯物论;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有不能被****的客观的内容,都和错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每条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一定的限度,也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过程、方面的正确反映,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因此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二,任何真理对特定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是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的反映,在深度上是有限的,因此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任何真理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是相

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

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 作者:赵家祥来源:学习时报字数:463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1978年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在我国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道理。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关于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不是一两次实践的成功就能证明一种认识是否真理,而是人的“全部实践”才能证明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列宁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一文中讲到真理的全面性时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所谓人的“全部实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纵向上说,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人的全部实践。人的“全部实践”,就是指事物发展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人的实践活动的总和。第二,从横向上说,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有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人的“全部实践”,就是指各种实践活动形式的总和。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从纵向上说,就是把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某一事物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实践的总和作为检验人们对这个事物的全过程的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从纵向上说,就是把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某一事物的全过程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的总和作为检验人们对这个事物的全过程的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把纵向世界和横向实践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在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实际生活的过程中,由于不懂得人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道理,常常把改造客观世界的全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实践或某一种形式的实践作为检验人们对这个事物的全过程的认识是否真理的标准,这种片面的实践标准观是人们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发生误用和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要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实践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或者说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论述实践标准时精辟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他指出:“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讲的这个道理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然而,人们在运用实践标准的过程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只注重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绝对性,而忽视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从而把实践的一两次成功作为对一条普遍真理的正确性的证明。例如,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解体以前,人们常常说,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必然通过暴力革命方式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这条普遍真理的正确性。这样理解实践标准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十月革命胜利的实践,只是证明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时的俄国这一个国家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暴力革命方式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是一条客观真理,这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绝对性的

马原第2章 试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6..感觉、知觉、表象是( 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论科学的真理性

论科学的真理性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 学号: 20XX年X月16日

论科学的真理性 摘要 人们逐渐地将科学理论和认识与真理看作对等,但实际上科学理论与认识不一定是对的,更不一定是真理,由于它们摆脱不了主体的干预而难以成为真正的真理,该成为相对真理。而相对真理就是为了最终的绝对真理而服务的。 关键词:科学,真理,科学真理,相对真理 正文 一、科学技术的存在与发展 《新华字典》中将科学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而《辞海》中注释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的严格定义是指在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在西方世界兴起的一种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推理工具的文化现象。指物理学、数学、天文学以及化学、生物学、地学的一部分。 科学要求实事求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从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到牛顿对“日心说”的进一步证明,到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进化论并否定了宗教的神创论,再到现如今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科学逐渐深入人心,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二、真理 科学上所说的真理是利用逻辑的科学方法获得或经过验证而来的结论。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完整实验证明出真理。在将知识的研究归纳和系统化后,便成为科学中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为真理是人们认识的成果,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此不能将其与客观实在等同。另外,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是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不依赖人的主管意志,真正的真理是不会随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更重要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事件,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个对立统一的基本属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探索的结果,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依赖人的。而真理的相对性是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任何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基础,足够多的相对真理结合即为绝对真理。但是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我们现在认为的绝对真理也可能在某天变成了相对真理。 三、科学真理 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科学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认识问题逐渐成为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而科学的真理性也逐步成为了科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 科学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这个本质和规律就是科学真理。科学真理是一种认识,它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而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选题方向:“实践—社会关系”的世界观 王维钧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学号2011201069 问题: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案例1: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已越来越为科学研究的实践所证明。我们知道,古代天文学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按照这种学说,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动,这就符合了圣经上的“上帝创世说”的需要,为基督教教义提供了依据。于是,托勒密的学说和基督教神学会合为一体了。“地球中心说”成了不容怀疑的“天启真理”。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和神学统治着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圣经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谁要是宣传同圣经相反或不同的观点,统统被视为“异端邪说力”。因此,在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一书,他提出的“太阳中心说”,立即引起了教会的极端仇恨。教会还把坚持和宣传这一说的布鲁诺活活烧死。然而,真理的光辉是扼杀不了的,错误的理论迟早要为人们所摈弃。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实践做出的最公正的裁判,牛顿的

万有引力,刻卜勒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等科学的发展愈益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真理性,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还有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过程也生动地说明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断言:“物体自由落下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说法当成不可改变的真理,没有人敢怀疑它。可是二十多岁的伽利略却大胆地向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怀疑。他想如果一磅重的东西和十磅重的东西同时下落,十磅的东西下落的速度会比一磅重的东西的速度高九倍,于是,他决定亲自实验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 1589年的一天,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下,人影浮动,议论纷纷。只见年轻的伽利略带了两个铁球,健步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顶上。这时塔下的人们望着伽利略的身影,有的沉思不语,有的嘲笑讽刺说:“他一定是疯了,让他去胡闹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还会错吗?”只见他两手各拿一个铁球(两个铁球大小一样,重量不等,一个是十磅重的实心球,一个是一磅重的空心球),伽利略高声喊道:“大家注意,铁球落下去了。“他同时张开两手。大家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地面上。实验的结果无情地证明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是有道理的,从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即在真空中不同重量的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 (摘自《哲学浅谈》,李惠让、葛忱,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版

实习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习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教学是关键,因为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在一起才产生我们的学校,要不然学校就不复存在。以下是xx小编整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欢迎参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确,在这短短的五个星期的实习生活中,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检验到了许多真理,也感悟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使我感慨万分,为此在这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一、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教学是关键,因为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在一起才产生我们的学校,要不然学校就不复存在。而作为教师,如果不善于所谓的教育教学工作,那我想也称不上是一位教师,或者说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在这实习的过程中,整个集团、整个学校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一种浓厚的教育教学气氛,每一位老师都在不断努力,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这是促使我积极投入到这个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努力把自己的课上的更好,形式会更新,因此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多的用的就是“思”!包括教后反思和平时的思考,思考如何来创新,与此同时,我也在努力的寻找自己的上课风格,不管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东西,就像这句话“别人有的,我也有,别人没有的,我就有”!这其中就是自己的一种上课的风格,当然也可以说特色! 前面是比较笼统的,接下来就从具体的几门学科的谈一下感受: A、体育—— 1)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课关键在于课堂常规工作和组织教学。只有常规做好了,你才能很好的组织学生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游戏,

而这次实习在体育方面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一点,体育新课程标准并非只是为了游戏新颖,而是在于你上的课是否真正的让学生主动的来学习,是否在潜移默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而且,学习的内容最好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对学习就会感兴趣,新课程中的第二大理念不是说了吗?无论是教学内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所以体育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的关键。 2)在说体育课的创新吧,由于眼下体育课的创新比较流行用一样“器械”来上一堂体育课(器械可以是体育器材、可以是生活中来的一些生活用品,也可是一些废物回收利用)。而这个利用的东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从的它的性质和用途来做来进行创编游戏,并非只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这样显得就太做作了比如我在一开始计划用花盆上一堂体育课,其中有一项内容是用花盆做障碍,进行障碍赛跑,而花盆的主要用途是种花,在这里用这个来做障碍明显没有使用的它的,这个障碍我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器材来做这个游戏,为什么非得用花盆呢?这个就是太做作了,因此我们的创造也是有根据和要求的,并非你想什么就可以上什么的! 3) 游戏是有限的,你的思维是无限的。上课总觉得怎么老是这么几个游戏,好像要玩腻了,其他也找不到更好的游戏,其实不然,这个游戏关键在于体育老师的思维是不是有限,其实我们的游戏是有限的,总有一天的你会把所有的游戏都做完的,那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在体育老师肚子里有做不完的游戏呢?这就得看我们的体育老师是否会利用自己

认识真理

信息(4.4) 学生手册 怎样凭信心爱人 目的说明:本课的目的是要传达我们当如何开始去爱他人正如神爱我们一样。 学习目标:本课能帮助你: 1. 列出圣经中有关爱的五个原则。 2. 明白三个“爱”的字眼,它们分别描写不同阶层的爱。 3. 解释凭信心爱人所根据的三个圣经原则。 参考经文:哥林多前书1~3章; 罗马书5:8; 以弗所书5:18; 加拉太书5:22~23 一、引言 1. 一个凭信心爱人的例子。 2. 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爱与被爱。 3. 圣经说:「没有爱,我们就成为响的钹一般,算不得什么。」 哥林多前书13:1~3:「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呜的锣,响 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4. 希腊文有关『爱』的三个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指肉体情欲的爱。这在新约中没有提到。 (2)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于友爱和亲情。 (3)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神超然无条件的爱。 二、神的爱的五个原则 1. 神无条件地爱我们。 a. 神的爱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明出来。(罗马书5:8) 神的爱是无条件的,因为它不是建立在对方的性格上。当我们来到基督的面前,虽然我们是个罪人,但神仍然爱我们。 b. 神的爱透过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显明出来(路加福音15:11--24; 彼得后书3:9) 这比喻表明神对他儿女的恒久忍耐与永不改变的爱。甚至当我们犯罪,他仍然爱我们。 c. 神的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耶利米书31:3; 哥林多前书13:8) 耶利米书31:3:「我以永远的爱爱你。」 d. 他的爱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显明出来。(希伯来书12:10~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后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几个 特点》 读完《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这篇文章,我颇有感触。下面我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启示意义三个方面做一个分析。 历史背景—— 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进入了“斯托雷平”反动时期。革命暂时转入低潮。这时,由于沙皇政府的高压政策和自由资产阶级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对无产阶级的猖狂进攻,党内一些不坚定分子纷纷退党,出现了取消派和召回派等机会主义派别。他们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曲解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小资产阶级空谈也广为流行,这就造成了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极其严重的内部危机。 列宁为了说明这种内部危机的原因以及这种危机对当时革命运动的严重危害,为了动员和团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路线,便写了这篇论文。 内容分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学说,它的基本结构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又有许多基本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应当把不同方面提到首要地位。列宁在1910年末和1911年初所写的《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中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这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所应持的根本态度。只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政治形势,才能正确规定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动任务。 又说:“因为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活动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列宁在该文中将此前从1905—1910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05—1907年,这三年的特征是发生了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一个风暴的年代,上层建筑急剧发生变化,社会各阶级都在研究如何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因此必然把策略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列宁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大量论著都是围绕策略问题而展开的,他的名著《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第二个时期是从1908—1910年。这三年的特征是革命失败,形势急转直线和思想战线上对革命势力进行“围剿”,党内一些不坚定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动摇。这一时期,无论从总结革命经验以利再战还是从捍卫马克思主义,都要求社会民主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首要地位。为此,列宁在1908年用了8个月时间,写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来自客观并如实反映了客观。 第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问题上的唯物论。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第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不断发展的真理越来越全面、深刻的反映实际,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真理: 第一,就认识的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

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性的认识也有待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就认识的广度而言,每一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性的认识也有待扩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他们是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 3、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 第一,要将真理和发展真理统一起来; 第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要坚持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科学态度。 第三,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四、真理发展的规律 1、在人们的认识中,谬误的出现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2、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3、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同谬误进行斗争并不断战胜谬误的过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内容: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竹林的故事》 二. 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龄官划蔷痴及局外》达到二个教学目标 1. 了解《红楼梦》第三十回里人物的命运及人物的个性。 2. 鉴赏《红楼梦》刻画人物细腻周到的表现手法。 通过讲解《竹林的故事》达到二个教学目标 1. 三姑娘的形象分析 2. 诗化小说的特征 三. 知识归纳总结 1. 曹雪芹(1715~1763) 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先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也有说1764年去世的)。 2. 废名(1901~1967) 原名冯文炳。废名于1901年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3岁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被新诗迷住,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和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于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于北大国文系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1967年因癌症病逝于长春。废名可谓是楚地的一个奇才。文学史家易竹贤先生在为《废名年谱》作的序言中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的创作不算多,却极具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有珍奇的精品,耐人咀嚼寻味。”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评论家李健吾就曾说过:“在现存的中国文艺作家里面……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有像他更是他自己的……他真正在创造。”当代学者杨义认为,废名虽然算不上“大家”,但“我们应该说:废名的名字是不应该废的。”文学评论家格非则认为:“研究中国现代的抒情小说,废名是不可或缺的。”老作家汪曾祺1996年曾断言:“废名的价值的被认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真正被肯定,恐怕还得再过二十年。”废名在文体建构、叙事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构成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资源之一。废名文学创作的探索性、实验性、前卫意识及个性化色彩,在文学史上无疑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废名先生教我们大一国文。第一堂课讲鲁迅的《狂人日记》,废名先生一开头就说:‘我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理解比鲁迅自己深刻得多。’这话使我大吃一惊,于是不得不仔细听他讲了。”废名的“特立独行”还有不少的轶事,如用毛笔答英文试题,参禅入定胜过出家和尚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