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动物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动物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动物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原生动物:

一、章节关键词: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吞噬营养细胞消化伪足包囊适应性应激性共生赤潮有(无)性生殖

二、关键词解释:

●无性繁殖:凡不涉及细胞之间遗传物质(或信息)的交换、重组的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凡涉及细胞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换、重组的繁殖方式

●适应性:生物体通过调整自身结构与功能活动,重新取得与改变了的环境协调一致

的能力,称适应性。

●应激性:生物有机体所具有的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

●共生:两种生物依附在一起生活,两者在生理、代方面互利互依

●包囊:当环境恶化时,原生动物分泌胶质厚壳把自身包裹起来,以渡过不良环境,

这样的结构即称包囊。

●伪足:做变形运动的原生动物或细胞所形成的临时性细胞突起,称为伪足。

●赤潮:近海地区常因大量的氮、磷排放而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在一定条件下,一些

所谓的赤潮生物会大量繁殖,因其大多含有赤红色色素,故常使得一大片海面呈现为赤红色,人们将此现象称为赤潮。

●渗透营养(腐生性营养):通过体表的透过作用,摄取简单有机物为食物的营养方

式,称为渗透营养。见于腐生生物、寄生虫等。

●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

●细胞消化:细胞吞作用形成的食物泡,先与溶酶体结合成消化泡。然后,来自于溶

酶体的水解酶便将其中的有机颗粒降解为可利用的物质。不能消化利用的残渣,则通过外排作用排出胞外。这一过程称为…

三、复习思考题解答:

1、原生动物的原始性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①形态上:仅由一个细胞组成,为单细胞动物

2、原生动物有几种主要的运动方式?营养方式?

运动方式:①鞭毛、纤毛的摆动——眼虫、衣藻、团藻的运动

②伪足的变形运动——变形虫

营养方式:①植物性营养(自养)——植鞭亚纲:眼虫、团藻

②动物性营养(异养)——动鞭亚纲、肉足亚纲、纤毛亚纲

③腐生性营养(渗透性营养)——大多数寄生虫

3、举例说明原生动物的适应性和应激性。

适应性:形成包囊、卵囊

应激性:绿色鞭毛虫感知光源、草履虫向前

4、伸缩泡有何功能?海生种类为何普遍缺少?

伸缩泡:调节渗透压、排除体多余水分,顺带排出可溶性废物

(结构特点:由质膜组成的泡状结构,废物通过体表的微孔排出体外)

海洋种类的原生动物没有伸缩泡,其原因为体和外界环境等渗,渗透压平衡下降,故不需要伸缩泡调节。

5、为何说团藻是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

①形态上:有多个细胞构成②运动上:多个细胞间有运动上的调节

③生殖上:有生殖细胞的分化——作为一个整体,团藻为单细胞群体

6、何谓赤潮?有何危害?如何加以控制?

主要由植鞭亚纲的月光虫引起——详见名词解释

四、重点补充

1、变形虫的胞质——分为外质和质,质分为溶胶质和凝胶质,质+肌动蛋白的收缩=伪足的运动——运动和摄食

2、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①无性生殖:变形虫典型的二分裂生殖,孢子生殖②有性生殖:接合生殖(遗传物质、信息的交换)——草履虫,配合生殖——团藻。

3、食物泡的形成——细胞消化,呼吸和排泄——体表的渗透作用

4、刺丝泡——防御机制

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一、章节关键词:逆转弥散神经系统辐射对称消化循环腔共栖

二、关键词名词解释:

●逆转:海绵动物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期后,胚层经过外翻,把外胚层包在里面。这种

现象与一般动物原肠作用的结果相反。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由胚层所围成的腔,一方面具有细胞外消化的功能,另一方

面还具有进行水流循环(协助呼吸、消化、排泄和生殖)的功能,故得名…

●弥散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没有神经中枢,神经细胞通过细胞突起连成

网状,冲动信息的传递是扩散式的,故称弥散神经系统。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轴有许多镜像等分面的对称形式,称辐射对称。

●世代交替:动物(生物)在其生活史中,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轮流进行、有性世代

和无性世代循环出现的现象。

●共栖:两种生物栖息在一起,并且在某些方面互利互惠,这种关系称共栖。

三、重点小节:

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身体有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基本形式;体壁围绕身体纵轴成为只有一个开口消化循环腔,行胞外消化与胞消化;出现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

具有弥散神经系统;海洋中的种类一般有浮浪幼虫期。

四、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侧支?

具有两个独特的结构:①具有独特的水沟系统作为生理代的场所②具有独特的骨骼——硅质骨针(海绵丝)

2.海绵动物是两胚层动物吗?

属于两胚层动物:在原肠腔时期,胚层先分化、后逆转,但仍为两个胚层

3.辐射对称的体制有何生物学意义?(只能选择辐射对称——没有中胚层形成,无肌肉、结缔组织,无运动能力,只能辐射对称,对水中生活的适应)

⑴生存意义上:①有利于平衡稳定②有利于获取尽可能多的食物③有利于全方位感知环境和信息的变化⑵进化意义上:腔肠动物运动能力差,有生活在流体中,辐射对称有利于在水中固着,是对水中漂浮的一种适应

4.腔肠动物的消化循环腔有何功能?

①消化功能②将消化的营养运送身体各个部位③辅助呼吸、排泄、生殖

5.散漫神经系统有什么结构、功能特点?

结构特点:呈网状结构,存在许多双向突触

功能特点:为扩散型传播,由于神经细胞间轴突无髓鞘,所以传导速度慢

6.各纲动物、外层细胞分布及生殖细胞来源有何特点?

7.了解栉水母的进化地位?

出项了原始的中胚层,由此分化成肌纤维,比原肠腔略高一级

四、重点补充

1、水螅型:雌雄同体、中胶层较薄、形成群体中胶层(非细胞结构,

水母型:雌雄异体、中胶层较厚、仅为单体由胶原蛋白组成)2、生活史:①世代交替②海洋种类形成浮浪幼虫时期③水螅特有的无性生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3、各个幼虫时期总结:①海绵动物:两囊幼虫时期②腔肠动物:浮浪幼虫时期③扁形动物:牟勒式幼虫时期④环节动物:担轮幼虫时期⑤棘皮动物:柱头幼虫时期

扁形动物:

一、章节关键词:两侧对称皮肤肌肉囊中间(终末)寄主

原肾管不完全消化道自体受精

二、关键词解释: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垂直于背、腹面的镜像等分面。这样的体制

就称为两侧对称。

●不完全消化道:只有口(或前肠、中肠)而无肛门(或后肠)的消化管。

●原肾管:形态学上把只有一端开口(即有肾孔、无肾口)的排泄管称原肾管。

●皮肤肌肉囊:低等三胚层动物由表皮和肌肉紧贴而成的体壁结构。具有保护和运动

功能。

●自体受精:雌雄同体的动物,同一个体的生殖器官所产生的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

精卵的受精方式叫自体受精。

●中间(终末)寄主:具有两个以上寄主的寄生虫,在无性世代所寄生的寄主称为中

间寄主。在有性世代的称终末寄主。

四、复习思考题:

1、中胚层、两侧对称的产生及其动物学意义?

中胚层的产生(四点意义):①真正独立的肌肉组织产生,为动物运动技能发展奠定了基础②一系列组织、器官和系统分化形成,提高了动物体结构、机能和代水平③随着运动能力不断增强,运动方向性逐渐形成,导致动物身体的两侧对称体制的形成④具有填充作用,扁形动物通过中胚层的实质组织进行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贮存,是动物躯体更趋于强壮

两侧对称产生的意义:形成了头部、后端和背、腹的分化

2、皮肌囊有何结构功能特点?

结构特点:表皮+肌肉层(环肌、斜肌、纵肌)+背腹肌

功能特点:具有躯体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3、何谓不完全消化道?机能特点如何?

有口无肛门的消化道——仅能特点:消化吸收效率低下

4、原肾管有何结构、功能特点?

结构特点:外胚层陷形成,只有出口(肾孔),没有入口(肾口);排泄的基本单位为焰细胞

功能特点:调节体水分渗透压,顺带排出代废物

5、何为梯式神经系统?比弥散神经系统进步在哪里?

进步体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身体前部集中,形成了脑的雏形;原始的神经中枢形成;神经季报定向传递冲动信息。(眼点感光,耳突——化学感受器(味觉和嗅觉))

6、归纳多细胞寄生动物的特征。(5点特征)

具有吸附器官;特化的体壁结构:保护且兼顾营养的功能;消化、运动、神经和感官

趋于退化;生殖机能提高(扁形动物出现了固定的生殖器官——是动物进行交配和体受精的物质基础);幼虫阶段、体外寄生进行有氧呼吸,而在肠道等缺氧环境中寄生的种类进行厌氧呼吸或兼性呼吸

7、更换寄主有何生存意义?(3点)

①拓宽了寄生虫的营养来源和生存空间②增加了传播途径③减少了寄主因不堪重负而死亡的记录,分担寄生动物对寄主的危害

8、纽形动物的循环系统有何特点?(2点)

①出项完全消化道②出现原始的循环系统——闭管式循环

原体腔动物

一、章节关键词:原体腔流体静力骨骼完全消化道移行泄殖腔孤雌生殖

二、关键词解释:

●原体腔:来源于胚胎期的囊胚腔,在体壁中胚层和肠上皮之间形成的,一个封闭的

大液腔即为原体腔。

●流体静力骨骼:在一个相对封闭、形状可变的身体容积空间,动物有机体依靠流体

产生的静态压力,获得与骨骼相当的支撑、运动的功能,这种特性即称为…...

●完全消化道:具有完整的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的消化管,称完全消化管。

●孤雌生殖:某些动物雌体所产下的卵,不需与精子结合即可单独发育为新的个体,

这种生殖方式叫孤雌生殖。其中,产二倍体卵,后代皆为雌性的称二倍(雌裔)单性生殖;产单倍体卵,后代均是雄性的称单倍(雄裔)单性生殖。

●泄殖腔:动物体排泄总管,消化管,生殖管三者出口汇合而成的腔形结构。

移行:许多寄生虫的幼体侵入寄主体以后,并非立即定居下来,而是要随着寄主的体液流动和生理运动循行一段时间,以完成发育、适应过程。这种现象即称移行。三、章节重点:

1、原体腔的产生及其进步意义;

2、具有完全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出现的意义。

3、孤雌生殖、寄生虫的移行的有关问题。

四、复习思考题:

1、原体腔有何结构、功能特点?

结构特点: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发展而来,位于体壁和肠上皮的消化管之间,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

功能特点:①为消化道提供了广阔的运动空间②帮助营养物质的转运和贮存③形成流体静力骨骼,支撑身体、维持体型

2、完全消化道由几部分组成?形成的意义是什么?

三部分:前肠、中肠、后肠(前肠和后肠均由外胚层形成,中肠由胚层形成)

意义:形态学组成与功能趋于完善

3、进行孤雌生殖有何生存意义?转而进行有性生殖又有什么生存意义?

意义:产下的卵无须经过减数分裂,即可迅速发育为雌性个体,是环境条件适宜时的生殖。而有性生殖是轮虫度过环境不良时期的一种适应,卵受精后以休眠卵度过不良4、原体腔动物的体壁结构有何特点?

体壁=角质膜+表皮层+肌肉层,具有假分节现象,有皮肤、肌肉的功能

5、寄生虫的移行有何动物学意义?

完成发育过程,逐渐适应寄主体环境(移行的环境均为有氧环境)

真体腔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

一、章节关键词:真体腔分节同律分节开式循环闭式循环

后肾管机械消化血窦反射附肢疣足

二、关键词解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