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体学视角下汉译本中的翻译风格

文学文体学视角下汉译本中的翻译风格
文学文体学视角下汉译本中的翻译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59062081.html,

文学文体学视角下汉译本中的翻译风格

作者:黄珺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4期

内容摘要:掌握文体特征能极大程度在译文中重现原著的文学价值,对于翻译小说作品的译者来说,准确把握原著的文体特征能让读者在译文中感受到原作的写作手法和作品魅力。文学文体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敏锐地抓住作品语言形式的特征,将作者的文风和写作手法融到译文中。笔者试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对英国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三个汉译本进行文学文体学指导下翻译风格的分析,探讨文学文体学对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翻译

一.引言

将赏析文学结合语言学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这便是文学文体学。无论是对于描写时所运用的语言,还是其中蕴含的韵味,亦或是从美学角度来探讨其中的价值,都是其所注重的内容。该学科研究的文体众多,例如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戏剧类等,无论是不同文体所蕴含的特点,还是语言所独具的风格都是学科重点研究的內容。由于文本本身具有不可译性,译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等同于改变与再造,但是从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挖掘作者的审美意图和语用效果并且分析原文中的文体,可以更大程度还原双语的对等。

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构思精巧,在遣词造句上精心推敲既诙谐幽默,意味深长。《傲慢与偏见》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女性世界观主要是爱情婚姻观。这部作品创作于1813年,小说的情节高潮迭起,其中还包含着一定的幽默色彩,无论是在英国当地,还是在全球领域,都得到了极大褒奖,数年后作品依旧经久不衰。毛姆更是将这部动人心弦的作品列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对于这样一部耳熟能详的作品,在翻译时需要遵循原小说想要传递给读者的风格,并且对原作者表达和显现的语言风格进行准确的把握。

风格能在翻译的作品中得到重现,是探讨翻译时最常见的话题。许钧认为“从大的方面讲,有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阶级的风格,从小的方面看,作家笔下选择的一个音节、一个词或一个句式,都无不标志着风格的特征。”1传统论述风格时习惯沿用壮丽、繁缛、典雅

等词汇,这些评价的词汇大都局限于感觉层面,因此具有评论者很强的主观意识,有些词汇只凭感觉,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但是文学文体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让我们可以具体客观地进行文体分析。

笔者在本文地分析中选取《傲慢与偏见》汉译本中王科一版本的译本出版于2006年,当时的出版社是上海译文,之后将该版本称为王译。2010年还有一个孙致礼的版本,当时的出

版社是译林,之后将该版本称为孙译。1993年张扬和张玲的译本选用的出版社是人民文学,

领导风格外文翻译文献

领导风格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原文: 1. Introduction The leadership in organizing a government so far has tended to be only one leadership style for all employees’ abilities, namely instruction leadership style, so it has impacted and caused low-level service performance, [1]. An ofiicer’s leadership is no more than as a power figure, who is highly chained by formal rules. So,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for appreciations to occur. The implication which occurs toward human resources of employees is that there is a strong tie with formal rules, so there is no room for employees to take initiatives, innovative actions, and to mak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time has come for the single-style bureaucratic leadership style orientation to change into the situational leadership style, a style based on situations and conditions of the subordinate/employees’ abilities. Besides the leadership style, the officer’s motivatio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chieving high performance because it is related with :

企业物流外包外文翻译文献

企业物流外包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物流外包——确保一个组织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 摘要 物流方式表明将交付供应链中的独立单位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目标,完成结果所需的时间和资源的损失降到最小的材料和信息流动的直接管理。 一个最新方法的实施为公司的物流管理提供更多的成效,这个方法就是外包。物流外包带来诸多好处,如:减少库存、减少订单的交货时间、提高运输质

量、扩大生产的灵活性、降低生产成本和加速资金周转等。这保证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更好的质量交付,这是一个决定性的竞争优势。物流外包的应用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公司拥有的独特的竞争优势。 因此,物流外包将作为一种手段应用于公司的物流运输中,以确保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外包,物流,供应商 1.简介 竞争优势,与不断增长的全球化和创新,开始逐渐失去其创意和新的竞争优势,在前端的灵活性,订单到交货时间减少,可靠的高质量的交付,和选择的机会。在竞争领域,厂家的能力加入其生产过程和系统的规划与个人消费者的喜好,将是一个的决定性的因素。只有通过建立灵活的生产管理系统,与个别客户订单问题的解决方案才是可能的。企业为什么要搞物流外包?它的紧迫性在哪里?物流外包与传统意义上的外委、外协有何本质区别?我们的企业离物流外包还远吗?这不仅是理论界要回答的问题,更是企业界应认真思考的问题。谈到物流外包必定涉及供应链和第三方的发展,涉及到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更涉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界对这一点的认识显得有些浮躁,而企业对此的认识比较滞后。目前大多数企业守候在自营物流那片天地,真正搞物流外包的不到20%,并且不规范、不系统。尽管现在物流炒得很热,但企业对物流外包重要性的认识依然很浅。调查表明,湖南有82%的企业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模糊,大多把货物运输或货代等同于现代物流;有54%的企业至今未有发展物流的计划或设想,更没有把重构内部供应链和发展物流外包提上议事日程,看来还需要更多的示范、引导,更多的宣传、培训和更多的市场培育。 首先,它需要的新的或最新的概念,如CFM(以客户为中心的制造),SCM(供应链管理),基于相同的概念作为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技术,生产管理的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等,也将要求供应处理,物流中介机构的互动为基础的生产和有效的分配同步。 其次,它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是一个必要的优化运输系统。复杂的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基于标准化的商品,货物,运输方式,装卸货物,交货速度,拓宽道路和铁路网络,完善的售后服务维修。 第三,信息交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企业在信息领域的互动,使信息可以以正确的形式被查阅,在合适的时间,通过正确的当局和真实类型,防止

企业创新战略外文翻译文献

企业创新战略外文翻译文献(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翻译之一: Choosing an innovation strategy: theory and practice Author:Joseph T. Gilbert Nationality:America Derivation:Business Horizons, Nov-Dec, 1994 Innovations come as both inventions and adoptions. They come in many types and vary greatly in complexity and scope. Companies attempting to

make a profit cannot continue for long periods without innovating. If they try, their customers will leave them for firms with more up-to-date products or services. It is an observed fact that different companies tak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innovation in attempting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Both academic and practitioner pub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have contained a great deal of writing about innovation, the subjects of which have ranged from comparisons of national patterns of innovation to studies of individual innovations. However, little has been published regarding one issue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the innovation policy or strategy of individual firms. Business strategy as a field of study is concerned with how a company competes in its chosen business. It deals with the analysis of a firm'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presented by the firm's environment. Strategy looks toward consistent execution of broad plans to achieve certain levels of performance. Innovation strategy determines to what degree and in what way a firm attempts to use innovation to execute it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To choose an innovation strategy, managers might logically start by thinking about various kinds of innovations and their requirements. We shall discuss three major features of innovation, and analyze each in terms of distinct opposites, even though innovations found in the real world more often appear at various points between these opposites. Innovation is sometimes used in a limited sense to refer only to inventions (products, services, or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that no other firm has introduced). More often, however, it applies in a more general sense that includes both invention as described above and imitation (adoption by a firm of a product, service, or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that is not an invention but is new to that firm). We use the term in this second sense. Innovations can be characterized in a variety of ways. In the following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翻译 翻译美学是一个翻译与美学联姻的新学科。古代文学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自不待言。翻译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赏析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中国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一、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社会十分黑暗。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以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寄托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生活在战乱中的人民的同情。《桃花源记》中的语言质朴自然,精炼,文笔简洁优美。 二、审美主体翻译家方重与林语堂 方重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译有《乔叟文集》、《理查三世》及《陶渊明诗文选译》等。林语堂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到海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 三、《桃花源记》英译评析及其美学意义再现 就审美客体而言,刘宓庆将其分为形式系统即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即审美模糊集两大部分。其中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和句段中的审美信息,而审美模糊集则包括“情”与“志”和&ldqu;意”与“象”的两部分审美信息。就《桃花源记》的翻译而言,文章将选取审美符号集的词语层和审美模糊集中的“意”与“象”部分进行两个译本的研究,评析其审美的再现途径。 1.词语层。“有审美价值的用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标准,也是我们的审美依据,即准、美、精。“准”是指用词表达了原意和适应了语境,“美”指用词能给人身心以很大愉悦的品质,“精”指翻译时用词应该精练,无拖沓”。《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对桃花林的描述,原文如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德国,它最主要的两个代表 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该学派是在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由19世纪以 作者创作为重点转向20世纪以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文本的接 受者为重点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并深受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 人物的现代阐释学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 学史时,必须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孙淑芬,2007,12)在接 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空白”(blanks)、“偏见”(prejudice)、“期待视域”(horizonof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等。对这些概念的清晰把握对理解接受美学理论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定性”在伊瑟尔看来,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 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姚斯、霍 拉勃,1987)而文学作品里的“空白”指的是“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 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朱立元,2004:179)。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使 得文学文本成为一种被伊瑟尔称作的“召唤结构”(theappealingstructure)。它激发、诱导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 想象力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由此在阅读过程中形成 各自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重构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读者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 不同,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进入文学作品的。也就是说,读者无 法完全客观地,从一种纯粹的透明的状态开始对作品进行理解,他们 的理解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伽达默尔把 “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法的偏见”,它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具有正面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另一种是“盲目的偏见”,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收的见解,往往会妨碍正确理解的现实。

浅谈华为公司的领导风格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题目:浅谈华为公司的领导风格 姓名 院(中心、所)经济管理学院 学号 年级2011级 专业工商管理 考试科目组织行为学 考试时间 考试分数 教师签字

目录 摘要···························································· 1.华为公司领导者的介绍 0 2.任正非的领导风格 0 2.1低调 0 2.2狼性精神 (1) 2.3用毛泽东兵法治商 (1) 2.4危机管理理念 (2) 3.任正非的领导秘诀 (2) 3.1“一法”——《华为基本法》——明确的发展纲领·2 3.2“两制”——规范的HR机制、严密的运营机制 (3) 3.3朴实无华的宣教 (3) 4.结束语 (3) 参考文献: (4) 摘要 领导是管理的重要的职能,领导的水平的高低常常决定着组织的生存死亡。领导的有效性是组织成败的关键。领导者身负组织领导的重任,其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特殊心理机制,不仅影响到个人工作的成效,更影响到其部署和群体作用的发挥乃至整个组织的行为绩效。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即对一个组织、一个群体或一些人的行为与观念是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能力意味着影响着团队中成员的发展、留任和激发成员的能力,具有魅力的领导有能力将其自身的价值观与其下属的相统一,他能够影响其下属视其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舍弃自身的利益。具有魅力的领导,可以激发团队的成员对于团队的项目的热情、发展其忠诚度,建立成

员们的自信和承诺,领导者将成为影响团队效率的楷模。关键词:领导者;华为公司;任正非;领导风格

1.华为公司领导者的介绍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起到楷模作用,那么他的下属也只能成为乌合之众,不能有所作为,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对下属和团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出生在贵州的一个贫困的小村庄,任正非虽然生在农村,但他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可谓“贫贱不能移”,任正非凭借着其才能和智慧以及对知识的孜孜不倦的追究,使他进入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1978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办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现任华为有限公司的总裁。公司主营电信设备,发展迅猛,成为中国市场GSM设备、交换机产品及接入系统的佼佼者。2000年他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富豪第三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2005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他是中国唯一入选的企业家。同一档为有美国的苹果电脑公司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乔布斯、传媒大亨默多克、俄罗斯石油巨头阿布拉莫维奇、2011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056名,中国第92名。在《财富》中文版第七次发布中,位居“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之首。 2.任正非的领导风格 2.1低调 低调的人做有高度的事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故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者胜天下。任正非深谙这道理,为人处世一向低调。他对各种采访、会议、评选都躲得远远的,不论是直接有利于华为形象的宣传活动,还是政府的活动,或者令许多商界精英趋之若鹜的媒体盛世,他都统统拒绝。他向华为高层发下死命令:“除非重要客户或合作伙伴,其他活动一律免谈,谁来游说我,我就撤谁的职。”人们几乎没有看过他在电视屏幕上登场亮相,也几乎没有听到过他激情的演讲。任正非一贯的追求是“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唯有练好内功,方可与对手论高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样,也许唯

物流规划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物流规划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设施规划 引言 设施规划在过去的十年间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在过去,设施规划一般被认为是一门科学。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设施规划成为了一种策略。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已经不再单独相互竞争,现在这些实体或企业将彼此联合为合作企业、组织协会,并最终合成为供应链,将客户纳入到整个供应链过程以保持竞争力。 这些年来设施规划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尽管它已拥有很悠久的历史,但在目前的出版物、会议以及研究中,设施规划仍是最受欢迎的科目之一。设施规划的处理已经从清单式或者菜单式的方法发展到了高度复杂的数学建模。在本文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实用的设施规划方法,其利用了实证以及同时包含传统和现代概念的分析方法。值得提及的是,在本文中拥有很广泛的设施规划应用示例。例如,这本书的内容可以适用于一个新医院,一个装配部门,一个已有的仓库,或者一个机场的行李部的规划。无论问题是发生在医院、生产工厂、配送中心、机场、零售商店、学校、银行、还是办公室或者这些设施的任何部分;无论是在一个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设施还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过时设施中,本文给出的材料在进行规划时都非常有用。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现代设施规划中将设施当作是一个动态的实体,一个成功的设施规划方案的关键因素是其适应性以及适合全新应用的能力。 设施规划的定义 当今的设施规划必须能够帮助组织实现供应链的优越性。实现供应链的优越性是一个有六个步骤、或者说六个等级的过程。一如既往,这些步骤与优越性、可见性、协同性、综合性、敏捷性等联系在一起。 当一家公司最大化供应链的各个功能(采购-制造-运输-储存-销售),个体部门(如金融、市场营销、销售、采购、信息技术、研发、生产、分配和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公司最好的部门。组织的有效性不是重点,每个组

营销策略外文翻译文献

营销策略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中英文对照即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译文: 营销策略 内容提要:为了组织的销售能是成功的,它需要根据一个营销策略计划来帮助保证其努力的目标和宗旨与市场的需要想吻合。营销策略审查市场以确定潜在顾客的需要,竞争者的战略和市场地位,并且尝试制定出一套能使组织在市场上获取或维护竞争优势的相关战略。有一些因素会对营销策略计划的发展造成冲击性的影响,它包括内部因素例如组织的财产、技能和组织文化,外在因素例如各种各样的市场驱动者、市场或产业运作方式、战略窗口和竞争的本质。一个优选的营销策略计划也需具备一套意外情况防备策略以应对市场治理及组织生产能力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竞争优势竞争策略市场地位市场份额营销销售计划组织文化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简述 无论组织的产品或服务多么好,除非它们的价值能被传达给潜在的顾客,否则组织依然无法实现它的使命。这种传达和交流是组织内市场营销功能的职责。根据美国市场协会,营销是“一个组织效能和一套创造过程、交流和传达产品价值给顾客、处理与顾客关系的有益于组织和它的利益共享者的方式”。营销作用包括相辅相成的两方面。营销策略在市场上审查市场来确定潜在顾客和竞争者本质的需要,并且试图开发

出在市场上将使组织获取或维护竞争优势的战略。操作的营销被建立在营销策略作用和贯彻各种各样的计划和策略(包括适当的混合营销的发展)吸引顾客和促进顾客忠实的基础之上的。 产品和服务营销的方法 有很多的方式能用来销售你的产品或服务包括做广告,直接响应、推销活动和宣传。然而,除非你能了解顾客、市场和产业的需要并且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否则这些方法是不太可能成功的。营销策略帮助一个组织尖化它的焦点和在市场顺利地竞争。营销策略与二个组分有关:目标市场和用最佳的方式传达你的产品价值或服务到那个市场。一个可实行的销售方针的发展取决于几个关键维度。首先,与组织之内的所有全球性战略一样,一个成功的销售方针需要由在组织之内的最高管理层签名。销售方针本质上也具有政治性的色彩:在组织之内的强有力的单位在最佳的销售方针也许不同意,并且协议也许需要谈判达成。销售方针也许受组织文化的也影响,并且那得假定这发生。例如,如果组织总是销售它的装饰物给商业主管,它也许就看不到组织之内的低层人员甚至是成人或少年的个人消费潜力。 实施战略销售计划发展的因素 存在一些能冲击战略销售计划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首先包括组织已经拥有或它可能欣然获取的财产和技能。例如,如果组织拥有一个重大编程的部门,就为它能做和销售应用软件提供了可行性的条件。然而,如果这些人员已经在其他工作介入并且不能自由研究一个新的软件项目,并且组织没能力聘用另外的程序员,起始一条新的软件线是不妥当

浅谈美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

浅谈美学视角下文学作品的翻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国内外星罗棋布的翻译研究中,大部分成果是关于文学翻译从而开展的。在翻译美学理论的结构中,翻译者的审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译者的审美活动对译作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评价。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为了达成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会表现出其主观能动性,包括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对审美的创造性。美学注重的是读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体现出了读者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就是为读者而创作的,而“真正”的读者是美学意义上的读者,此类读者在本质上影响了作品的存在,因为每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读者的接受来决定其长短。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组成部分,至关重要,国内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怎样成功、完美的做好文学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视角逐渐得到了关注,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翻译美学也因此为翻译研究拓展了

全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因为其包括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翻译,比如:论述文、叙述文等,不同的体裁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在对其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侧重点和策略,波及到的美学问题也完全一样。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域下对文学作品中的诗歌与散文这两种文体的翻译进行探讨,比较和分析文学翻译的原则、标准及对其制约影响的因素,为促进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提供参照。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问题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且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其以抒发情怀的方式,高度凝练,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可称之为是文学的灵魂,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虽然诗歌的语言简洁,但并涵盖了丰富的喻意。中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读者品读之后,意境依然存在且深远,其音韵、意境、风格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完美融合才构成一部统一的古诗,只有掌握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功的翻译中国的诗歌。要翻译出一部好的译作,就需要让这部作品不但有表现形式,还要具有精神气韵,保持原文的音形意这三个方面的美。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59062081.html,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作者:费丹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活动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功能,不管是从理 论还是到实践,人们总会研究在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功能。在对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总会注意美学,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 关键词:翻译;接受美学;比较美学 作者简介:费丹妮,1993年生,女,汉族,辽宁省西丰市人,辽宁大学英语口译专业在 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前言: 对文学的翻译是翻译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关翻译的著作,从国内到国外可以说是多的数不胜数,其中绝大部分的成果都是对文学翻译进行的研究。如何准确的翻译文学,不管是从翻译理论到实践,每个人的研究角度都略有不同,对文学翻译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翻译美学是文学翻译中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翻译美学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并且对这些年在国内外的翻译美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简单的进行了概括,使得文学翻译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欣赏品。 一、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对文学进行翻译时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转述,不能只进行静态翻译,应该将动静相结合,将作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情况下,翻译人员要建立一个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联,是这个关联贯穿整个翻译之中。对于接受美学的理论起源是对原作者的作品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分析,通过理论价值的体现能提高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从而研究文学翻译可以进行自身的独白以及让读者与文本能够进行对话,提供了一个在文学翻译上的新思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把原作品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这不代表完成了翻译,在此之后,读者的参与、阅读才是关键,读者对能够接受和感悟译者的作品是决定着该作品翻译的是否成功。在此之后,翻译人员必须虚心接受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反馈从而将翻译作品进行修改、完善,让翻译作品完成得更完美。对文学进行翻译不是主要目的,作品是给读者 阅读的,只有读者能够接受才是该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在对作品进行的审美评估也决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 2014年02月25日17:53 来源:《领导科学》(郑州)2012年11(中)期作者:李云飞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作者简介】李云飞,天津商业大学F2U合作学院。 一、全球领导力的定义 全球领导力在世界范围内是个热门话题,同传统的领导力一样,始终没有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定义。研究全球领导力的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的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初全球领导力的概念是借鉴进而延伸传统的国内领导力而来的(Yeung and Ready,1995),但是学者们很快意识到由于全球竞争的不定性和多种压力,全球领导力远比国内领导力复杂,这种不定性和压力增加了领导者的工作范围(Weber,1998)。Adler(2001)阐明了这个问题:“全球领导力不同于国内领导力,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指领导者在本国特定的领导风格的有效性,也不是比较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导方式……” 有些学者是从跨文化视角定义全球领导力的。Dorfman(2003)将全球领导力定义为一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局限于全球化事物,也不局限于个人及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也不局限于组织中的CEO。Carey等(2004)提出,全球领导力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以激发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促进合作的决策、适应全球变化浪潮、激励和授权多样化的员工队伍。 Mendenhall(2011)对全球领导者和领导力做了广义的界定:全球领导者是指那些通过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而在组织中产生重大正量改变,在跨界利益相关者、外部权力机构的不同来源,以及在当时复杂的地理和文化条件下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程序的领导者。 基于以上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全球领导力概念的核心就是多元化,包括文化、人力资源、地理等。不同范畴的多样化增加了领导力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有效性成为全球领导力的终极目标。 二、研究历史回顾 领导力的研究在国际上可以追溯到1900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1900年至1940年期间,领导力研究致力于挖掘领导者独特的素质,最有代表性的是伟人理论,这个理论强调领袖是天生的,而不是制造的。根据Toyne和Nigh(1997)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商务的出现促使学者着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领导力以及不同文化对领导力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并非当时国际商务研究的主流。 20世纪60年代,有些研究商业管理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跨国公司的相关问题,他们的研究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本质以及这些文化本质的不同对管理不同国家员工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研究量规被称作“比较管理”。这些学者把人类学文化框架扩展至商业应用领域,起到了开创性作用(Redding 1997;Schollhammer 1969)。

第三方物流问题战略外文翻译文献

第三方物流问题战略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我国第三方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战略选择 【摘要】我国物流业发展刚刚起步,第三方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本文指出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在于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差距、物流效率不高、缺乏系统性管理、物流平台构筑滞后、物流管理观念落后等。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精益物流、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价值链联盟、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虚拟化战等三种可供选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精益物流战略;价值链联盟;虚拟化战略 1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企业对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

环节控制能力不强,在“采购黑洞”、“物流陷井”中造成的损失浪费难以计算。因此,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对我国策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第三方物流几种可行的战略选择。 2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策三方物流企业与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差距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经济及资本差距明显。由于国外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从全球经营的战略出发,其规模和资本优势是毫无疑问的,尤其初创时期的我国策三方物流业,本身的规模就很小,国外巨头雄厚的资本令国内企业相形见绌。 2、我国策三方物流业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准及质量控制远不如国外同行。当国内一些企业还在把物流理解成“卡车加仓库“的时候,国外的物流企业早已完成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改造。同时,国外的物流组织能力非常强大,例如德国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公司各方面的物流专家遍布欧洲各地。如果有客户的货物需要经达不同的国家,那么欧洲各地的这些专家就在网上设计出一个最佳的物流解决方案。这种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就是这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核心能力,而不像国内公司号称拥有多少条船,多少辆车。 3、我国加入 WTO 后物流产业的门槛降低。在物流服务业方面:我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外国服务供应商进入目前的市场,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同时在辅助分销的服务方面也作出了类似的承诺。这些方面的限制将在以后 3—4 年内逐步取消,在此期间,国外的服务供应商可以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资拥有的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国内物流服务业将直面国际竞争。 (二)资源浪费严重,第三方物流效率不高。 从微观上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走的是“大而全”、“小而全”的路子,它们拥有自己的仓库、车队、甚至远洋船队,造成物流过程的大量浪费,具体表现为仓库的闲置,物流业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横向联合薄弱。而能够提供一体化、现代化、专业化、准时化、高效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则很少。从宏观上看第三方物流未能跟上经

战略管理参考文献

战略管理研究参考文献 (总目录) 项保华2003-5-31 重要说明:本目录经过多届博士生的共同努力,于2003年5月整理完成,主要提供本人指导的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学习参考之用。可以认为,只要通读了本目录的大部分文献,必将能够对战略管理领域的当前及经典理论、方法有比较系统的把握。若能在此基础上潜心感悟,加强与同行的交流探索,定可具备解决具体战略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创新思路与实用技能,从而顺利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与撰写。作为战略管理研究方向博士生培养的业务目标定位为,通过对战略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学习,达到胜任国内重点高等院校战略领域的教学、研究、咨询工作之要求。所以,对于硕士生以及非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的博士生而言,不作全面通读本目录文献之要求,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本目录中选取部分文献阅读,以作为参与战略课程学习之补充。 学习建议:以具体老师为师的范围终有限,而以文献为师则可延请古今中外名家赐教,广泛借鉴吸收多方面的见解。多读、多思、多写,书山无路勤为径,以学为乐恒则成!谨以此与各位共勉! 1、中文部分 为人经世 ?孔子, 论语(网上下载) ?老子, 道德经(网上下载) ?孙子, 孙子兵法(网上下载) ?马基雅维里(1469-1527), 君主论, 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葛拉西安(1601-1658), 智慧书——永恒的处世经典(网上下载) ?何兆武, 西方哲学精神,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墨顿·亨特, 心理学的故事, 海南人民出版社, 1999 ?维克托·E.弗兰克尔, 人生的真谛,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4

? E. 迈尔, 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四川教育人民出版社, 1990(网上下载) ?威尔逊, 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李昆峰编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网上下载) 战略总论 ?项保华, 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第3版), 华夏出版社, 2003 ?明茨伯格等, 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拜瑞·J·内勒巴夫;亚当·M·布兰登勃格, 合作竞争(Co-Opetition),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原著1980年出版), 华夏出版社, 2003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原著1985年出版), 华夏出版社, 2003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原著1990年出版), 华夏出版社, 2002 ?迈克尔·波特等, 未来的战略,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格里·约翰逊;凯万·斯科尔斯, 公司战略教程, 华夏出版社, 1998 ?小乔治·斯托尔克等, 企业成长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 1999 专题探讨 ?保罗·索尔曼、托马斯·弗利德曼, 企业竞争战略,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5 ?罗伯特·艾克斯罗德, 对策中的制胜之道:合作的进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约瑟夫·巴达拉克, 界定时刻——两难境地的选择, 经济日报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 1998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欧洲管理学院、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 把握战略:MBA战略精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哈默尔、普拉哈拉德, 竞争大未来, 昆仑出版社, 1998 ?尼尔·瑞克曼, 合作竞争大未来,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卡尔·W.斯特恩、小乔治·斯托克, 公司战略透视,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恩斯特, 协作型竞争,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毕设外文文献翻译

xxxxxxxxx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本科学生用) 题目:Poduct Line Engineering: The State of the Practice 生产线工程:实践的形态 学生姓名:学号: 学部(系):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职称或学位: 2011年3月10日

外文文献翻译(译成中文1000字左右): 【主要阅读文献不少于5篇,译文后附注文献信息,包括:作者、书名(或论文题目)、出版社(或刊物名称)、出版时间(或刊号)、页码。提供所译外文资料附件(印刷类含封面、封底、目录、翻译部分的复印件等,网站类的请附网址及原文】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s A precise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ocess— a main driver for successful software developmen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for product line engineering. Usually, the product line’s scope addresses various domains simultaneously. This makes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more complex. Furthermore, SPL development involves more tasks than single-product development. Many product line requirements are complex, interlinked, and divided into common and product-specific requirements. So, several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s are important specifically in SPL development: ? Domain identification and modeling, as well as commonalities and variations across product instances Separate spec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 for platform and product requirements ? Management of integrating future requirements into the platform and products ? Identificatio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 of requirement dependencies The first two practices are specific to SPL engineering. The latter two are common to software development but have much higher importance for SPLs. Issues with performing these additional activities can severely affect the product line’s long-term success.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most organizations today apply organizational and procedural measures to master these challenges. The applicability of more formal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techniques and tools appeared rather limited, partly because such techniques are not yet designed to cope with product line evelopment’s inherent complexities. The investigation determined that the following three SPL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s were most important to SPL success. Domain analysis and domain description. Before starting SP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should perform a thorough domain analysis. A well-understood domain is a prerequisite for defining a suitable scope for the product line. It’s the foundation for efficiently identifying and distinguishing platform and product requirements. Among the five participants in our investigation, three explicitly modeled the product line requirements. The others used experienced architects and domain experts to develop the SPL core assets without extensive requirements elicitation. Two organizations from the first group established a continuous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that maintained links between product line and product instance requirements. The three other organizations managed their core assets’ evolution using change management procedures and versioning concepts. Their business did not force them to maintain more detailed links between the requirements on core assets and product instances. The impact of architectural decisions on requirements negotiations. A stable but flexible architecture is important for SPL development. However, focusing SPL evolution too much on architectural issues will lead to shallow or even incorrect specifications. It can cause core assets to ignore important SPL requirements so that the core assets lose relevance for SP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can avoid this problem by establishing clear responsibilities for requirements management in addition to architectural roles. The work group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at a suitable organizational tool for balancing requirements and architecture is roundtable meetings in which requirements engineer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