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位列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的第二位,近年

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26 万人,其中我国占42-45% 。我国的每年约23 万人死于肝癌,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和第一位【1,2】。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3] 但由于肝癌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发现后多属于中晚期,仅10% 患者可行手术切除,其术后五年累积复发率亦达到60%[4] 。因此,包括早期肝癌的治疗已由单一手术方式转变为综合治疗模式,即多种治疗模式序贯联合应用。在肝癌治疗模式中,微创介入

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并己由传统的肿瘤介入放射学发展为B超、MRI, CT, DSA, PET、内镜及腔

镜引导的微创治疗,如超声聚焦刀消融、氢氦刀消融、射频消融、化学消融(无水酒精、乙酸等)和生物治疗等多种微创治疗方法[5.

6] 。从其途径上可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两大类,其原理上则分为化学性与物理性等两大类,方法繁多。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最大限度地减

灭肿瘤负荷和保留正常肝功能提供了可能,但由于肝癌易转移和复发特性,任何单一治疗手段均不满意。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肝癌的微创治

疗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并在肝癌整体治疗的模式和格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7,8]

微创治疗创伤小,优势明显,疗效满意,不仅是

肝癌治疗重要的方法补充,而且已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治疗环节。

目前针对肝癌患者治疗模式,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多和成熟的是选择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on ,TACE) 联合经皮肝肿瘤消融术(Percutaneous ablations of tumor, PAT) ,但二者均有其本身局限性[5] a TACE 原理是通过选择性插管至肿瘤供血动

脉,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混合注入肿瘤供血动脉内进行栓塞,使之在癌灶中长期存留,缓慢释放,同时阻断肿瘤血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

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检测研究进展讲解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检测研究进展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化学致癌物及环境因素等所造成的慢性肝脏损害均可诱发原发性肝癌,其恶性度高,容易复发及转移,预后差,而且早期诊断较困难,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期。目前认为HCC是多因素、多基因、多突变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开发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细胞因子在HCC发生、增殖与发展同样存在着密切关系,原发性肝癌的生物标志物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监测肿瘤进展、疗效判定、复发和存活率的判定十分重要。因此,寻找有效的原发性肝癌生物标志物是医学工作者多年以来的努力方向,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除了甲胎蛋白外,近年来a—L一岩藻糖苷酶、1一谷氨酰转肽酶、铁蛋白、血清胆碱酯酶等肿瘤标志物,由于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可能不久以后会成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的重要依据。本文就近年来关于PHC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1. 甲胎蛋白I alpha feto protein AFP) 甲胎蛋白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胎肝合成的,AFP在胚胎的12一14周合成达高峰,血清浓度可达1—3 g/L,胎儿出生后,基因表达即关闭,出生1天后,血清浓度降至正常水平,约为5.8彬L,但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AFP基因表达开放,血清中AFP浓度显著升高。因此AFP成为诊断肝癌的首选标志物。其阳性值设定为>400ug/L,AFP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60%一70%的PHC患者表现为AFP的显著升高[1]。但AFP诊断PHC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相当多的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FP值在200ug/L以上。Gupta等[2]发现AFP对丙型肝炎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41%一65%和80%一94%。此外。部分良性肝病、生殖系统和胃肠道的一些恶性肿瘤中AFP值也升高。而且在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PHC患者中,AFP水平明显低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者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3]。这说明单独应用AFP诊断PItC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须和其他PHC血清标志物进行联合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甲胎蛋白(AFP)是诊断HCC的传统标志物,然而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均较低。近年很多研究报道,不同肝细胞组织分泌的AFP糖链结构存在差异,根据不同糖链的AFP与小扁豆凝集素的亲和力不同,可将AFP分为AFP-L1、AFP—L2、AFP-L3,AFP-L1主要存在于良性肝病中,AFP-L2来自孕妇,而AFP—L3为肝癌细胞所特有,AFP.L3是HCC诊断的高特异指标,被称为新一代肝癌标志物【57】 2. a—L一岩藻糖苷酶(a—L—Fueosidase AFu》 a—L一岩藻糖苷酶(AFIJ)是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细胞和体液中,参与体内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分解代谢,肝、肾等组织中活性较高。当这些组织出现病变时,会引起血清中的AFU活力增高。Tangkijvanich[4]早期报道表明在PHC患者中AFU阳性率为75%,并且AFP在PHC患者中钓活性明显高于继发性肝癌及肝硬化患者。AFU及AF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敏感性及特异性各有所长。血清AFU活性与肝癌直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小肝癌组血清AFU阳性率(70.8%)显著高于AFP阳性率(37.5%)【5】’;血清AFU活性与AFP水平无相关性,AFP阴性的PHC患者,其血清AFU的阳性率可达80.8%。因此两者协同应用,将显著提高阳性率,并可降低AFP阴性PHC的漏诊率。AFP、AFU联合检测可以大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总分:2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题型(总题数:13,分数:13.00) 1.下列因素中,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促进因素的是______ (分数:1.00) A.油腻食物 B.乙型肝炎病毒√ C.亚硝胺类化学物质 D.酒精肝 E.吸烟 解析: 2.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不包括______ (分数:1.00) A.病毒性肝炎 B.肝硬化 C.黄曲霉素 D.亚硝胺类致癌物 E.肝脓肿√ 解析: 3.原发性肝癌肝外血行转移最多见于______ (分数:1.00) A..骨 B..脑 C..肺√ D..胃 E.胰腺 解析: 4.原发性肝癌肝区疼痛的特点是______ (分数:1.00) A.间歇性隐痛 B.持续性胀痛√ C.阵发性绞痛 D.压榨样疼痛 E.烧灼样疼痛 解析: 5.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症状是______ (分数:1.00) A.腹水和黄疸 B.贫血 C.上消化道出血 D.肝区疼痛√ E.干燥进行性肿大 解析: 6.对原发性肝癌确诊率高而又简便的检查是______ (分数:1.00) A.甲胎蛋白测定√ B.乙肝五项

D.肝功能 E.磁共振 解析: 7.对直径<1cm的小肝癌的定位诊断,以下哪种检查方法最好______ (分数:1.00) A.B超 B.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 C.CT √ D.X线 E.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 解析: 8.早期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______ (分数:1.00) A.肝叶切除术√ B.肝移植术 C.肝动脉栓塞化疗 D.免疫治疗 E.基因治疗 解析: 9.肝癌患者术前准备措施,为改善凝血功能,肌肉注射______ (分数:1.00)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K1 √ D.维生素C E.维生素D 解析: 10.肝叶切除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______ (分数:1.00) A.吸氧3~4天 B.半卧位 C.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D.早期禁食、胃肠减压 E.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解析: 11.肝叶切除术后患者不宜早期下床活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分数:1.00) A.防止肝断面出血√ B.防止肝性脑病 C.有利于患者恢复体力 D.有利于患者伤口愈合 E.防止伤口裂开 解析: 12.原发性肝癌患者突然主诉腹痛并伴腹膜刺激征,最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______ (分数:1.00) A.癌肿破裂出血√ B.上消化道出血 C.急性腹膜炎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8年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及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及therapy、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肝细胞癌占到85-90%,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1 筛查 1.1 辅检 ①超声检查:略; ②CT:常规使用CT平扫+增强,检出及诊断小肝癌能力总体略逊于MRI。更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评价,特别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碘油沉积观察有优势。 ③MRI: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系临床肝癌检出、诊断、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 (“快进快出”是肝癌CT/MRI扫描的诊断特点。) ④DSA:侵入性创伤性操作,多用于肝癌局部治疗或急性肝癌破裂出血治疗等。 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优势在于:1、对肿瘤分期,可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2、再分期:可准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后或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3、疗效评价:更敏感、准确;4、指导放疗生物靶区的勾画、穿刺活检部位;5、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⑥肝穿刺活检:1、具有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符合肝癌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通常不需要以诊断为目的的肝穿刺活检。2、缺乏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的占位性病变,肝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意义重要。 1.2 肝癌的血清学分子标记物 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重要的方法。诊断标准:AFP≥400ug/L,排除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肿瘤及怀孕等。 约30%肝癌病人AFP水平正常,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其他:α-L-岩皂苷酶、异常凝血酶原等。 1.3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 免疫组化检查: 常用的肝细胞性标志物有:Hep Par-1、GPC-3、CD10、Arg-1及GS等; 常用的胆管细胞标志物有:CK7、CK19、MUC-1等。 余略。 2 诊断 2.1 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至少每隔6个月行一次超声检查及AFP检测,发现: ①肝内直径≤2cm结节,动态增强MRI、动态增强CT、超声造影及普美显动态增强MRI四项检查中,至少两项显示有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或延迟期强化下降的“快进快出”典型特征,则可作出肝癌的临床诊断; ②肝内直径>2cm的结节,上述四种影像学检查中只要有一项典型的肝癌特征,即可诊断为肝癌。 2.2 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或者有任何原因引起肝硬化者,随访发现: ①肝内直径≤2cm结节,若上述四种影像学检查中无或只有一项检查有典型的肝癌特征,可进行肝穿刺活检,或每2-3个月密切的影像学随访以确立诊断;

首 次 病 程 记 录(原发性肝癌)

年月日时分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既往慢性病毒性(HBV HCV)肝硬化、酗酒、口服避孕药、寄生虫、黄曲霉素毒素食物污染。 2、临床经过:肝区疼痛、纳差、消瘦、乏力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腹胀、腹泻、黄疸。 3、体征:肝病面容,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锁骨上淋巴肿大,胸廓不对称,叩诊实音,腹围增宽,肝大右肋缘下 cm,剑突下 cm,边界不清,质硬,肝区闻及摩擦音。移动性浊音(+)。 4、辅助检查:AFP≥400μg/L;超声: 初步诊断:原发性肝癌。 诊断依据: 1、易患因素:酗酒、病毒肝炎、感染、饮食习惯、寄生虫感染、黄曲霉素食物感染等。 2、消化道症状:肝区痛伴纳差、腹胀、黄疸。 3、超声提示: AFP≥400μg/L持续时间 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灶常转移至肝。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AFP一般为阴性,少数继发性肝癌很难与原发者鉴别,确诊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的证据。 2、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二者的鉴别常有困难。若肝硬化病例有明显的肝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影像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很大,反复检测AFP 或AFP异质体,密切随访病情,最终能作出正确诊断。 3、活动性肝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病活动时血清AFP往往呈短期升高,提示肝癌的可能性,定期多次随访测定血清AFP和ALT或者联合检查AFP异质体及其他肝癌标志物并进行分析,如:

①ALT持续增高至正常的数倍,AFP和ALT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 ②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而ALT正常或由高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 4、肝脓肿一般有明显炎症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肿大的肝表面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邻近脓肿的胸膜壁常有水肿,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检查可探得肝内液性暗区。未形成液性暗区时,诊断颇为困难,应反复做超声检查,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作诊断性穿刺,亦可用抗感染药物行试验性治疗。 5、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腹膜后的软组织肿瘤,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腹块,造成混淆。超声检查有助于区别肿块的部位和性质,AFP检测应为阴性,鉴别困难时,需剖腹探查方能确诊。 6、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等局灶性结节增生,炎性假瘤等肝良性占位性病变等可用CT 、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帮助诊断,有时需剖腹探查才能确定。 7、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肝癌不同,胆管细胞癌常常发生于正常肝脏,没有乙肝、丙肝及肝硬化的病史。临床可以黄疸、肝脏肿物以及肝内胆管扩张为主。肿瘤标志物检查方面,甲胎蛋白(AFP)常处于正常范围,而CA19.9等常常升高。诊断性影像检查,以超声、CT、MRI为主要手段,而该病的PET-CT的病期评估价值高于肝细胞肝癌。该病的治疗,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患者,保肝、减黄对症治疗。 诊疗计划: 1、完善相关检查,目前已对症治疗:镇痛,营养支持等。 2、介绍介入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治疗、术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住院医师:孙拥军/贾璐2012月23日 8时30分孙拥军主治医师、科主任查房记录 2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16T15:36:13.4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8期供稿作者:王文杰[导读]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王文杰(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450-01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位居第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以40~49岁为多见,男女之比为(2~5):1。 1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表现。经甲胎蛋白(AFP)测定检出的早期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称为亚临床肝癌。自行就诊的患者多为中晚期,其主要表现有: 1.1 症状 (1)肝区疼痛: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有肝区疼痛,常局限于右上腹部,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痛与肿瘤的迅速增长使肝包膜被牵拉有关。当肝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可引起全腹剧痛,产生急腹症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2)全身症状:有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进行性消瘦、发热、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3)转移灶的表现:如发生肺、骨、胸腔等转移,则可产生相应的症状。(4)其他:由于肿瘤本身导致代谢异常,引起红细胞增多、低血糖、高血脂、高血钙等。 1.2 体征 (1)肝肿大:肝呈进行性肿大,触之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钝而不齐,常有压痛。(2)黄疸:晚期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肝门附近胆管,或癌组织脱落导致胆道梗阻引起黄疸。(3)肝硬化征象: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者可有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建立等表现。 1.3 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因肝癌多合并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则可发生呕血、黑便。晚期可由于胃肠屏障功能减弱及凝血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出现糜烂、溃疡致广泛出血。(2)肝性脑病:是肝癌晚期的并发症,病死率高。(3)癌结节破裂出血:表现为急腹症症状,有10%肝癌患者因癌结节破裂出血而致死亡。(4)继发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消耗状态及进行放疗、化疗引起的副作用等导致自身抵抗力低下,易继发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等。 2 临床护理 2.1 疼痛的护理肝癌晚期患者往往疼痛剧烈,且较为持续,难以忍受。在护理上,除了给予关心、疏导外,要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利于休息的环境。评估其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注意遵医嘱给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同时,可鼓励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放松、分散疗法等非药物方法止痛。 2.2 饮食护理提供高蛋白、适当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患者,可通过在进食前做好口腔护理,少量多餐等方法促进食欲,增加进食量。对于进食少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疗法,包括肠道内营养、静脉营养的应用,必要时还可静脉给予白蛋白。腹水严重的患者应限制每日水、钠的摄入,准确记录尿量。有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对蛋白的摄入应减少,甚至禁食。 2.3 心理护理本病起病隐匿,一旦发现多已是晚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患者极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跟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在不同阶段的情绪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使其接受患病事实,乐观对待疾病。做好疾病相关的健康宣教,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增加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如疼痛、恶心、厌食等,应积极协助处理,避免对患者情绪带来负面影响。对那些对疾病有极度恐惧易发生危险行为的患者,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控,以免发生意外。 2.4 并发症的护理鼓励患者排痰,预防肺部感染,对出现感染的患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索治疗,并观察疗效。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及体征,出现肝癌结节破裂时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肝癌患者血清HBsAg及其他乙型肝炎标志的阳性率可达90%,且在肝癌高发区HBsAg阳性者发生肝癌的概率明显高于阴性者,提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发病有关。另外,近年来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与肝癌发病相关。作为导致肝癌的直接病因,目前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不能被证实,但能肯定它们是促癌因素之一。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占原发性肝癌患病总人数的50%~90%,病理检查以大结节性肝硬化多见。肝细胞的恶变是在肝细胞受损再生的过程中发生。在欧美国家,肝癌多发生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黄曲霉菌污染的花生及霉米经动物实验证明可致癌,是由于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有强致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肝癌高发区,粮油、食品受黄曲霉菌污染较为严重。 确诊肝癌并进行治疗后出院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及家属进行有关肝癌自我护理方法及并发症预防的知识教育,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对部分需分阶段治疗的患者,应向患者确定下次进行治疗的时间。积极宣传普及肝癌预防知识:如积极预防治疗病毒性肝炎;做好粮食保管,防霉去毒;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对肝癌高发人群,高发地区定期普查等。参考文献 [1]叶胜龙.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评价[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6(3):10. [2]陈小玲.晚期肝癌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的护理[J].海南医学,2004,15(3):90-91.

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及内异症复发率存活率

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率 复发时间多在1~3年之间。 复发率:保守性手术:50%。(囊肿核除,保留生育功能) 半根治性手术:10~20%。(切除子宫和病灶,保留卵巢) 根治性手术:3%。(切除子宫和双附件) 术后用药:病变较轻或手术切除较彻底,可暂时不用药。 盆腔病变严重或不能彻底切除病灶,可用药3~6个月。有生育要求3个月,无生育要求6个月。 妇科恶性肿瘤五年存活率 宫颈癌 1、临床分期。总:Ⅰ期75.7% ,Ⅱ期54.6% ,Ⅲ期30.6% ,Ⅳ期7.2% 。 鳞癌:Ⅰ期81.6% ,Ⅱ期61.3% ,Ⅲ期36.7% ,Ⅳ期12.1% 。 腺癌:Ⅰ期60% ,Ⅱ期47% ,Ⅲ期8% 。 2、组织学类型:宫颈鳞癌>腺癌。腺癌:宫颈内膜样腺癌>腺鳞癌>透明细胞癌。 子宫内膜癌 1、临床分期:临床分期:Ⅰ期75% 、Ⅱ期51%、Ⅲ期30%、Ⅳ期10%。 手术—病理分期:Ⅰ期89% 、Ⅱ期74%、Ⅲ期45%、。 2、组织学类型:腺癌及腺棘癌>子宫内膜浆癌(UPSC)、透明细胞癌(CCC)、鳞癌(SCC)、未分化癌。子宫肉瘤 1、临床分期:恶性中胚叶混合瘤2年生存率:浅肌层浸润80%,深肌层浸润182%,子宫外播散0。 2、组织学类型: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00%,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5%,子宫平滑肌肉瘤16.7%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恶性苗勒管混合瘤)14% 影响五年存活率的因素: 1、临床分期及组织学类型。 2、细胞分化程度:随分级上升生存率下降。G3<G2<G1 3、淋巴及血管间隙受累:生存率低于无受累者。 4、淋巴结转移:无淋巴转移者>有淋巴转移。 5、肿瘤大小: 6、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及彻底性,术后的辅助治疗。 7、内膜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为预后不良因素。孕激素受体(-)者,预后差。 肌层浸润深度:深肌层浸润复发率>浅肌层浸润。 8、宫颈癌:无间质浸润者>有间质浸润者。 宫颈癌合并妊娠:预后差,尤产后的宫颈癌更差。 卵巢癌 浆液性囊腺癌:20~305 黏液性囊腺癌:40~50% 卵巢内膜样癌:40~50% 成熟畸胎瘤恶变:15~31% 无性细胞瘤:90% 内胚窦瘤:平均生存期1年 颗粒细胞瘤:80 % 远期复发恶性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70~90% 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90% 输卵管癌 5年生存率50%。

肝癌详细分期及分析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分期方法及比较 介绍: 原发性肝癌是成人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位于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占与肿瘤有关的死因的第三位⑴。在欧洲和美国,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预计在20年内可能达到目前日本的水平⑵。中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全世界一半以上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肝癌死亡率自1995年上升到恶性肿瘤的第二位⑶。肝癌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是最主要的因素。近几年来,肝癌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对高危人群的随访发现了更多的早期患者。但是,对肝癌的早期诊断依然是个巨大的挑战,肿瘤确诊时仅仅只有20-30%的切除率,术后的5年生存率30-50%(4)。对于进展期、晚 期肿瘤和因肝功能原因不能手术的患者,最近也发展出一些新的治疗措施,如PEI(经皮酒精注射)、微波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TACE(经动脉化疗栓塞)等等,对这些治疗措施疗效的评价也正在进行之中。 肿瘤的分期是肿瘤及患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和其他特征如原发肿瘤部位、肿瘤的组织细胞形态、分化情况、生长速度、患者的免疫状态、年龄、有无合并症等一样重要,应该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彻底地分期⑸。它有助于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有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助于在不同单位之间进行资料交流和比较,它还能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中将患者分组来评估某种治疗方式的作用(5,6)。许多肿瘤都有良好的、被广泛接受的分期方法,但是对于原发性肝癌来说,情况却较为复杂。这是由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不仅仅与肿瘤有关,还与肝脏的功能状态有关。世界各地原发性肝癌病因的流行病学资料不同,肝脏合并病变各异,诊断水平及治疗水平也不一样,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肝癌分期方法(5-17)。但是没有一个公认的、最好的分期方法。 本文比较了目前国际上的几种肝癌分期方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阐明了目前临床对一个好的、广泛接受的分期方法需要的迫切性,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可能方向进行展望。 原发性肝癌的分期方法: 下面共分析了11种肝癌分期方法,我们将按照其发表时间顺序分别予以介绍。对于经过多次改进的分期方法,我们参考其最新版本发表时间为标准。 1、Okuda 分期: 肝癌的Okuda分期法是由Okuda等于1985年(7)提出(见Table 1)。它是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第1个将肿瘤情况与肝脏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评分方法,它更是目前唯一一个提供了未加干预措施的各期肝癌患者生存期资料的评分方法。其stageⅠ、stageⅡ及stageⅢ期未经治疗平均生存时间分别是8.3、2.0和0.7个月(7)。Okuda评分法一直被广泛地应用,研究表明即便加上各种治疗 措施的影响,它也能有效地评估不同分期病人的预后,以至于目前各种评分方法提出及推广时均将其作为对照(6、9、10、13、14),甚至有的评分法直接将 其作为评分参数之一(11)。但是由于受当时对肝癌认识水平的影响,Okuda 评分法没有纳入一些重要的与预后有关的因素,如血管的侵犯、肿瘤的数目等等;它对肿瘤侵及范围的确定有些过大;总胆红素3mg/dl的标准也过高(18)。因此,Okuda评分对于早期肝癌的鉴别能力较差,难以将之与进展期肝癌区别开来。当前随着对肝癌高危人群随访加强及诊断水平的提高,许多肝癌在早期得到确诊,Okuda评分显得有些过时,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这也是目前出现多种分期方法的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肝癌诊治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肝细胞肝癌 AFP: (a-fetoprotein)甲胎蛋白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CA19-9:(Carbohydrate Atigen 19-9)糖抗原19-9 ICG15:(Indo Cyanine Green)吲哚氰绿15分钟潴留率 HBV:(hepatitisB virus)乙肝病毒 HCV:(hepatitisC virus)丙肝病毒 TAIT:( transarteri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3DCRT:(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三维适形放疗 IMRT:(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调强适形放疗 四、诊断依据 (一)高危因素。 有乙型/丙型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接触史、饮水污染史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 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喀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2.肿瘤标志物检查 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AFP>400ng/mL一个月;或AFP>200ng/mL 持续二个月,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者,高度警惕肝癌,应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三位的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病理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肝细胞癌占到85%-90%以上,因此本规范中的“肝癌”指肝细胞癌。 二、筛查和诊断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疗效的关键。在我国,肝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长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风险更大。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的主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每隔6个月进行至少一次检查3。 1

(二)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1. 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 US): 腹部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灵活直观、无创便携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规超声筛查可以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可疑占位性病变,准确鉴别是囊性或实质性占位,并观察肝内或腹部有无其他相关转移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内血供,也可明确病灶与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揭示肝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帮助鉴别和诊断不同性质的肝肿瘤,凭借实时显像和多切面显像的灵活特性,在评价肝肿瘤的微血管灌注和引导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优势。 2.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 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方式(常用碘对比剂),其检出和诊断小肝癌能力总体略逊于磁共振成像。目前除常见应用于肝癌临床诊断及分期外,更多应用于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评价,特别对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碘油沉积观察有优势。同时,借助CT的三维肝体积和肿瘤体积测量、肺和骨等其它脏器转移评价,临床应用广泛。 3.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方式(常用对比剂Gd-DTPA),因其具有无辐射影响,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参数成像,并具有形态结合功能(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和波谱分析)综合成像技术能力,成为临床肝癌检出、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若结 2

乙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原发性肝癌为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因有黄曲霉菌,酒精性、病毒性肝炎等,其中最常见为病毒性肝炎,尤为乙型病毒(HBV)感染与肝癌的关系密切,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首要病因。国外资料表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 在染色体上的整合及整合后染色体的重排有关[1]。HBV在染色体上的整合是随机的,整合于染色体上的HBV - DNA是不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多有一定程度的缺失。HBV - DNA整合后引起肝癌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HBV - DNA整合后通过激活癌基因或导致抑癌基因失活而引起细胞癌变,通过整合基因片段研究封闭HBV X或Pre - s基因对阻断HBV后肝癌发生尤为重要[2]。 1 ItBV感染与HCC发生的流行病学研究 几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除了极少例外。慢性HBV感染区与HCC发生区有极大的相似之处[1I ,在低HBV感染的区域HCC的发病率也比较低[3]。还有另外一个证据支持HBV感染与HCC发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那就是80%HCC患者都伴有HBV 的感染,无论这些患者是否生活在高HBV感染的地区,在他们的血液中检测到了HBsAg 和抗一HBc阳性。此现象说明HBV感染与HCC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4]。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性疾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高发区.大约有60%左右的人群感染过HBV.其中10%的人群为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达1.2亿),l 200万为慢性肝炎患者。每年有80~100万人患急性肝炎;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每年有30万人死于与乙肝有关的肝癌及肝硬化[5]。我国肝细胞癌患者的HBV感染指标阳性率很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在我国有70%~90%的PHC病人HBsAg(+),其中约1/3可以PCR白血清中检出HBV—DNA,提示仍有低水平病毒复制。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原发性肝癌与HBsAg携带者的发生率相平衡;②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液中常有HBV感染抗原抗体之一种和数种,其中以HBsAg与抗一HBc双阳性最为常见.近年发现抗一Hbe阳性亦多见;③原发性肝癌的家族聚集现象亦见于HBV感染聚集的家庭;④HBsAg阳性的原发性肝癌,其癌旁组织的细胞内亦可检出HBsAg;⑤组织培养的人肝癌细胞可分泌HBsAg和AFP;⑥肝癌患者的癌细胞内有HBV—DNA整合。目前,诊断乙型肝炎最常用的指标是HBV血清标志物(俗称“两对半”),其组合模式多种多样,各项指标不同阳性与HBV复制及疾病不同阶段有关[6]。本文研究资料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高达98.6%,表明本地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发生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与近期文献报道相似,近年有研究证明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度是对照组的1 1.61倍,这说明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HBV是部分双链的DNA病毒,含有S、c、P、x。肝细胞癌患者AFP升高与HBV感染关系密切[7]。肝细胞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显示肝癌细胞中,存在HBsAg、AFP,两者都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提示AFP产生与HBV感染直接相关。提示AFP产生与HBV复制无直接关系,可能与HBV - DNA整合有关[8] , HBV - DNA与肝细胞DNA的整合可引起肝细胞遗传特性异常,推测肝细胞遗传特性的改变可能会引起AFP调控基因的改变,在其他因素如肝细胞炎症、坏死等影响下,带有AFP调控基因改变的肝细胞再生,AFP合成再次活跃,从而合成大量AFP。慢性乙型肝炎发生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乙型肝炎病毒前 C 区变异可发生在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之前、之中或之后, 但前C 区的变异不是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的必须条件[2]。在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自然病程中, 3岁以前较少出现HBeAg 自发血清学转换, 每年仅有2% ; 3 岁以后, 这种自发转换率逐渐增加到每年5%[9]。虽然HBeAg 阳性是病毒复制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考点总结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 病因:可能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菌等有关 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症状:肝区疼痛:为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进行性肝肿大,质地坚硬(特异性)体征:肝大,为中、晚期肝癌的主要临床体征。晚期病人可出现黄疸和腹水 辅助检查 处理原则 护理措施 1.加强心理支持略 2.减轻或有效缓解疼痛 有效镇痛,术后48小时,若病情允许可取半卧位,以降低切口张力。 3.改善营养状况 (1)术前: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2)术后:术后禁食、胃肠减压,待肠蠕动恢复后逐步给予流质→半流质→正常饮

食。 健康教育 1.注意防治肝炎,不吃霉变食物。有肝炎、肝硬化病史者定期体格检查。 2.坚持后续治疗,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注意营养,多吃含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4.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预防血氨升高。 5.病人应注意休息,如体力许可,可做适当活动。 6.自我观察和定期复查,心理支持。 经典例题 肝癌按组织细胞分型,最常见的类型是 A.混合型 B.胆管细胞型 C.肝细胞型 D.结节型 E.弥漫型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肝癌按组织细胞分型,肝细胞型最常见。 早期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肝叶切除术 B.肝移植术 C.肝动脉栓塞化疗 D.免疫治疗 E.基因治疗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是 A.肝区疼痛 B.低热 C.腹胀、乏力 D.食欲不振 E.消瘦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肝区疼痛为肝癌患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 可以确定性诊断肝细胞性肝癌的检查指标为 A.B超检查发现占位 B.血清碱性磷酸酶持续性升高 C.CT或MRI检查发现肝占位 D.AFP持续性升高 E.放射性核素肝扫描发现占位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AFP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癌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

原发性肝癌

第六章原发性肝癌 【概述】 据统计,原发性肝癌是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二位,其死亡率在一些城市为 19.65 / 10 万,在农村为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其死亡率在一些农村为22。 65 / 10 万。 我国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 )、黄曲霉毒素、饮水污染(藻类毒素等)、丙型肝炎病毒(HCV )、某些微量元素(如硒)缺乏、酒精性肝硬化和遗 传因素、HBV 和黄曲霉毒素协同作用等。 我国肝癌病理协作组提出将原发性肝癌分为:①块状型:单块状、融合块状、多块状;②结节型;单结节、融合结节、多结节;③小癌型;④弥漫型。原发性肝癌组织学分型为:①肝细胞性肝癌;②胆管细胞性肝癌;③混合型肝癌。纤维板层型肝癌(fibrolamellar carcinoma of liver )是肝细胞性肝癌的特殊组织学亚型。 高危人群的健康普查(应用AFP 检测和B 超)是发现小肝癌和亚临床肝癌的重要方法。 【临床表现】 1.症状肝癌无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腹部肿块等多为肝癌常见的中晚期症状。长时间的发热,上腹部肿块;右上腹突然剧痛而未能证实为胆囊炎、胆结石者;右肩痛按关节炎治疗无效者及不明原因的腹泻等等,应该引起注意。 对高危人群,即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者,40岁以上的男性,应及时检测AFP、超声显像、CT等。有条件者应半年左右重复一次。 2.体征 (1)肝肿大:90%以上有肝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及边缘不规则,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大多伴有明显压痛,右上部肝癌常可致肝上界上移。左叶肝癌常在剑突下们及肿块。小肝癌常无明显体征。 (2)黄疽:由于肝细胞损害或由于癌块压迫或侵犯胆总管所致。一旦出现黄疽,表明病情已属晚期。 (3)腹水:门静脉主干癌栓引起,因肝癌结节破裂引起的常是血性腹水。在腹水较多时或右上肝癌浸润横隔时可出现右侧胸水。 3.分期肝癌的临床分期按1977年国内制定的分期标准简单明了,易于执行。,- Ⅰ期:无明显肝癌症状和体征。 Ⅱ期:超过工期标准而无Ⅲ期证据。 Ⅲ期:有明显的恶病质、黄疽、腹水或远处转移者。 国际抗癌联盟(UICC)1997年第5版原发性肝癌TNM分期如下:T1单个结节≤2 cm,无血管侵犯 T2单个≤2 cm,侵犯血管;或多个,局限一叶<2cm,未侵犯血管;或单个>2cm,未侵犯血管

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的化疗方案

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的化疗方案 一、卵巢上皮恶性肿瘤 ㈠PAC方案 1、三周一天方案(每隔三周进行一天化疗) . 5%GS 500ml ivgtt 0.9%NS 500ml 10%KCL 10ml Vit B6 200mg ivgtt 0.9%NS 500ml 10%KCL 10ml 地塞米松5mg(化疗前20分钟iv) 恩丹西酮8mg (化疗前10分钟iv) 3%NaCl 250ml DDP 100mg ivgtt 20%甘露醇250ml ivgtt 5%GS 500ml EPI 80mg ivgtt 0.9%NS 100ml CTX 1g iv 5%GS 500ml 10%KCL 10ml ivgtt 0.9%NS 250ml 岩舒20ml ivgtt 恩丹西酮8mg 液体结束时iv 说明:1. 化疗前须复查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CA125。治疗前检查血象正常,化疗前如WBC低于3.5×109g/l或PLT低于80× 109g/l,应停药观察,待血象恢复时再用药。化疗后每周复查血常规 1-2次。治疗期间可能有消化道反应等。可根据情况对症处理。如: 夜间给予肌注止吐药物:胃复安。该化疗方案中使用激素为增强止吐 药物药效。 2. DDP:50-70/m2,可根据具体病人体表面积计算用量。该药除胃肠道反应 较重,应注意肾脏损害。肌酐大于1.5mg﹪时,则不得用药或停止用 药。为减轻顺铂对肾脏损害作用,化疗前后各一天,给予水化,即每 日入液量大于2000ml。铂类另有替代药品即卡铂: 400mg ivgtt 。 每4mg卡铂的疗效与1mg 顺铂疗效相当。 3. 病人如经济困难,可将EPI 改为ADM,如1)心电图异常该类药可不 用。2)年龄>60岁该药慎用。 4. 如病人胃肠道反应较重,应注意电解质平衡,尤其是血K。加强补液。 2、三天三周方案 第一天 0.9%NS 500ml 10%KCL 10ml Vit B6 200mg ivgtt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死亡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位居第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以40~49岁为多见,男女之比为(2~5):1。 1 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表现。经甲胎蛋白(AFP)测定检出的早期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称为亚临床肝癌。自行就诊的患者多为中晚期,其主要表现有: 1.1症状(1)肝区疼痛:有半数以上的患者有肝区疼痛,常局限于右上腹部,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肝痛与肿瘤的迅速增长使肝包膜被牵拉有关。当肝癌结节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可引起全腹剧痛,产生急腹症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2)全身症状:有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进行性消瘦、发热、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3)转移灶的表现:如发生肺、骨、胸腔等转移,则可产生相应的症状。(4)其他:由于肿瘤本身导致代谢异常,引起红细胞增多、低血糖、高血脂、高血钙等。 1.2体征(1)肝肿大:肝呈进行性肿大,触之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边缘钝而不齐,常有压痛。(2)黄疸:晚期可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肝门附近胆管,或癌组织脱落导致胆道梗阻引起黄疸。(3)肝硬化征象: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者可有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建立等表现。

1.3并发症(1)上消化道出血:因肝癌多合并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则可发生呕血、黑便。晚期可由于胃肠屏障功能减弱及凝血功能障碍,胃肠黏膜出现糜烂、溃疡致广泛出血。(2)肝性脑病:是肝癌晚期的并发症,病死率高。(3)癌结节破裂出血:表现为急腹症症状,有10%肝癌患者因癌结节破裂出血而致死亡。(4)继发感染:由于患者长期处于消耗状态及进行放疗、化疗引起的副作用等导致自身抵抗力低下,易继发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等。 2 临床护理 2.1疼痛的护理肝癌晚期患者往往疼痛剧烈,且较为持续,难以忍受。在护理上,除了给予关心、疏导外,要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利于休息的环境。评估其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注意遵医嘱给止痛药,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同时,可鼓励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放松、分散疗法等非药物方法止痛。 2.2饮食护理提供高蛋白、适当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患者,可通过在进食前做好口腔护理,少量多餐等方法促进食欲,增加进食量。对于进食少的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疗法,包括肠道内营养、静脉营养的应用,必要时还可静脉给予白蛋白。腹水严重的患者应限制每日水、钠的摄入,准确记录尿量。有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对蛋白的摄入应减少,甚至禁食。 2.3心理护理本病起病隐匿,一旦发现多已是晚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患者极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跟患者的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在不同阶段的情绪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

妇科肿瘤有哪些病种

妇科肿瘤有哪些病种 上海计生所医院sippr120专家表示:妇科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和恶性肿瘤都有囊性和实性之分。妇科肿瘤通常会出现白带异常、阴道出血、腹痛、下腹肿块等症状。无论出现哪些症状,或轻、或重,都要及时到医院检查,通过盆腔检查及各种不同的辅助检查基本可以判断。根据不同的部位可以分为:外阴肿瘤、阴道肿瘤、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和输卵管肿瘤。以子宫及卵巢肿瘤多见,外阴及输卵管肿瘤少见。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30~50岁,以40~50岁为多见,20岁以下少见。据统计约有1/3的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子宫肌瘤,常因子宫肌瘤小,无症状,不做妇科检查而未做诊断。一般情况下,子宫肌瘤小,对月经无明显影响时,可以暂时不做治疗。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子宫和卵巢要萎缩,肌瘤也会相应缩小,但需做定期检查。如果子宫肌瘤逐渐长大,有些肌瘤可以影响月经,出现月经量明显增多,月经期延长,易引起贫血。或者肌瘤发生变性,就需要及时治疗。子宫肌瘤恶性变的比较少。 ●妊娠滋养细胞病变包括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与妊娠有关。葡萄胎在妊娠早期出现。绒毛膜癌在流产、分娩、宫外孕以后发生,葡萄胎流产后一年以上继续发病也诊断为绒毛膜癌。当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时,不可大意,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 ●子宫内膜癌也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子宫内膜的病变,多见于老年妇女。原因与雌激素的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有关。一些患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妇女容易发生,绝经期延长,晚绝经的妇女也易发生。有遗传因素,与家庭史有关。 ●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与18岁以前有性生活,20岁以前结婚、早育、多次婚姻、性生活混乱、生育多、生育密等有关。还与经济状况、种族和地理环境有关。目前我国不断加强妇女保健工作,广泛开展防癌普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明显提高了治愈率。 ●卵巢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卵巢良性肿瘤也有可能转变为恶性。卵巢肿瘤种类繁多、复杂,而且身体内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可以向卵巢转移,如乳腺、肠、胃肿瘤等。发现卵巢肿瘤,不管良胜、恶性都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良性肿瘤可以手术治疗,恶性肿瘤也可以手术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 妇科肿瘤早期症状 子宫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子宫癌的早期症状如下: 一、子宫癌患者会有阴道出血,阴道不规则出血是子宫癌的早期症状之一,尤其是绝经后的阴道出血更应引起注意。阴道出血量可多可少,阴道出血往往是肿瘤血管破裂所致,尤其是菜型肿瘤出现流血症状较早,量也较从。 二、阴道分泌物增多,亦是子宫癌的早期症状。子宫癌的出现多发生在阴道出血以前。最初阴道分泌物可以没有任何气味,随着癌瘤的生长,癌瘤继发感染、坏死则分泌物量增多,如淘米水样或混杂血液,子宫癌患者并带有恶臭味。 三、子宫癌的早期症状并无明显症状,偶于性交、妇检后产生接触性出血,与慢性宫颈炎无明显区别,有时子宫癌患者甚至宫颈光滑,尤其在老年妇女宫颈已萎缩者,就可能是子宫癌的早期症状 子宫内膜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