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3

6.3《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说课稿

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应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

首先: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是认识省级区域的一部分,教材从台湾概况、台湾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三部分内容认识台湾,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学习台湾首先应该明确其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台湾首先应该明确其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其经济发展特点,这就是本节教材编定的主要思想。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香港澳门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明确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认识区域地理的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1)影响台湾自然资源分布的原因分析:(2)台湾的经济特色。

本节课的难点是台湾岛的地形特征,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是教材,影响自然资源分布以及纬度位置、地形气候等是多方面的地理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和利用图形表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

本节课主要渗透的学法有:首先,青少年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法。

其次,有效借助多媒体、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的优点,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总的教学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将围绕“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

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教学过程:首先播放反映台湾风光的动画、然后设置悬念:台湾岛与台湾省的含义相同吗?台湾除阿里山、日月潭外还有哪些自然风光呢?今天我们就来畅游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导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使用直观的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设置疑问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

承接导课。我将追问:为什么说台湾省是祖国神圣的领土?你知道哪些史料和证据?让学生看课本找出答案,并完成课后练习2。然后再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文化渊源归纳补充,进一步证实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这样处理的依据是:

1、改变教材原来的顺序是为了教学过程衔接自然,为后面学习自然环境作铺垫。

2、这个问题的设置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台湾自然环境这一部分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着台湾轮廓图来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及台北、高雄、基隆。2、用比例尺计算一下,图上基隆——福州、高雄——厦门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3、看看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哪个部位?看图说出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5、台湾地形状况怎样?然后补充:(台湾岛上约2/3是山地,是由几条平行山脉所组成的南北纵贯全岛的台湾山脉山势巍峨、群峰挺秀,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山峰。东部山岭直抵太平洋岸,西部是较宽阔的平原,地势东高西低。)

以上就是台湾的概况。我们知道自明朝开始,外国列强多次侵犯台湾,他们主要是看到宝岛台湾的“宝”,“宝”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森林资源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2、为什么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

3、台湾主要有哪些农产品?

4、台湾盛产这些农产品的原因是什么?

5、台湾有哪些矿产资源,分布在哪里?

6、台湾的美还体现在它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台湾有哪些旅游资源?

在处理“台湾主要有哪些农产品”时。预先让学生回家找与台湾相同的水果,上课时带来学校(因为我们农场以自营经济为主,学生家庭中有许多是种植热带水果,此时正是香蕉、菠萝、芒果、杨桃、火龙果等成熟季节)同学们把自家的产品带到课堂,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相互了解。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二: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拓展学生的思维,突现学生的个性。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从图中获取台湾气温和降水、地形、气候因素等信息,消化理解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台湾的自然环境这一问题解决了,在处理下一个难点——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可分三步解决:第一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中的变化”图,让学生讨论分析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工业产品在出口贸易结构中的变化。

学生明确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进行第二步提出问题:1、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应具备哪些条件?2、哪些因素促使台湾出口加工业的发展?3、台湾工业分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4、为什么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这样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形式解决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第三步是根据图表绘制折线图的训练。先把第一产业的曲线图绘出,再引导学生学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曲线图,这样可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本节课,计划了两类练习,一是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设计的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一、祖国神圣的领土

台湾省面积:共约36000平方千米

人口:2200多万

民族:以汉族为主

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海上米仓

东方甜岛

水果之乡

森林之海

东南盐库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这种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完整。

布置作业:让学生搜集材料分析两岸统一对祖国有什么好处,两岸分裂对祖国有什么坏处,并请以此话题定一篇作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爱国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6.4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说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边疆地区,它是我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自然资源丰富;新疆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和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新疆作为案例有鲜明的代表性。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疆自然环境特点,能绘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

(2)会运用地图描述新疆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得出其制约因素——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新疆地形与城市分布图、新疆的荒漠及周围环境和有关材料,师生一起绘指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让学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条件及其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念。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山夹两盆”地形特点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点: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地区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2)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树立人地协调和哥持续发展观念。

二、说教法

1、本课运用读图分析法、讲解法、绘图法、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突破:

(1)对于“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色:运用板图使学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记。

三、说学法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1、说导入:以“羊肉串”导入,直接明了。

2、说小结:较简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说板书设计: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五、说教学反思

本人的设计思路:动脑筋精心设计,尽量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温故知新中学习,减少学生负担;想办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另外还查找较多的资料,相比较而言,学生准备不是很充分,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和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学习”的任务,所以以后还要

从放手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主动学习方面,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效果较好,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处:学生胆子较小,回答问题没有平时积极踊跃。

7.1《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说课

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的中国的省内区域。本节教材的内容有:

1、对外开放的前沿。

2、外向型经济。

3、城镇的发展。

在教材中,除了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外,还有丰富的插图和阅读材料。

2.本课地位: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因此,教材选择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学生学习省内区域的典型区域。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实际,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三、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①问题讨论法: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②读图分析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小组学习、讨论、练习安排:

活动1:读P50-51课文、图7.1、7.2及阅读材料。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活动,

目的:在考察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地理位置。

探究1:读P52课文、图7.4。学生通过个人读文完成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活动2及活动3:读P53-54活动课文及图7.5。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目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略)

六、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7.2西双版纳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地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第一框题的内容“丰富的旅游资源”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方面

本节内容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本节内容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针对本节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运用西双版纳位置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能够说出西双版纳的原始热带雨林植物的典型特征。

4.能够说出西双版纳的资源特色及优势。

5.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双版纳独特的资源环境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区域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形成人地协调发展观。

重点难点确定:区域地理位置决定该区基本的地理特征,资源优势是形成特色旅游区的基础,因此我确定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为重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运用西双版纳位置图,给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地理位置;通过大量的自然景观图片和人文景观图片来认识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难点:确定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和傣族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难点。因为初中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较差。尤其是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方法方面

1、读图观察法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通过读西双版纳位置图,让学生明确西双版纳的位置及优势;通过雨林植物图让学生归纳出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出示傣族风情的图片,了解傣族风情等。在本课中我出示多副图片,即直观形象,

同时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读图观察的能力。

2、小组合作探讨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同时也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与分析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本节课我重点合作学习两个问题:一是西双版纳临近北回归线,为什么却没有像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那样,出现热带沙漠景观呢?因为这个问题的分析能够引出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解决本节课难点“季风气候成因”的关键。二是傣族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傣族的文化习俗较多,其中拣选泼水节、竹楼、竹筒饭、孔雀舞等来探讨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方面

我利用MVBOX来播放歌曲《月光下的风尾竹》,背景是西双版纳的图片。同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既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

整个的教学过程一是利用大量的图片来观察,获得地理信息;二是创设问题来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运用承上启下的方法,即概括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留下思考的空间,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方面:采用框架式的板书,同时又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评价。经过师生完善后,可以清晰明了地展现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因果关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本节内容的要点,理清思路,提示纲要,同时利于引领学生反馈、补填空缺部分,更好的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写一篇宣传性的文章或制作宣传画报,主题是《请到西双版纳来》

作业开放性较强,即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反馈,又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或者绘画的能力。体现了地理的生活性和社会性内容。

以上就是我对西双版纳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谢谢!

8.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中学的***,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说课的题目是《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以下我就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第四方面是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②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对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展开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2、教学程序

教学

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引入

新课

播放关于黄土高原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一段视频将复杂的地理事物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去感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导入新课。

严重的

水土流

失︻新

课教学

脆弱的

生态环

境生态

建设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是这样做的。

引导学生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在地图上找到答案。为了制造热烈氛围,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教师最后评议.

2.黄土高原成因

(1)出示“黄土高原景观图”,提出第一个探讨问题,学生完成活动后,提出第二个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2)关于“风成说”的探讨。根据活动2我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依据学生回答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在获得对黄土高原的初步认识后,继续下一个课题。

1.水土流失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采用梯度质疑法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用逐步深入的提问达到让学生自己得出水土流失原因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相关图和问题,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和形成原因。

通过提问引出下一个问题。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初步了解后,把设计的目标逐步提高,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读图,设计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加深认识,为了防止学生出现疲劳状态,在准备中加入历史上汉唐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现在的对比。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在讨论、交流后进行描述。教师最后总结。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生态环境的表现

学生通过教材活动和读延安气候图,以讨论的形式,分析黄土高原产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总结出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

2.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主要是通过学生读教材和课本阅读材料自学并通过讨论、交流来得出结论,让他们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

四、生态建设

出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就一个辩题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讨论,由此引发学生思考、激辩,最终得出生态建设的方法。1.地图是地理课堂第二语言,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2.(1)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过渡,拨动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成因的心弦,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2)本环节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讨论的方法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1.采取学生讨论和团体协作的方法,以开放的形式展开,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对“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方法、能力的迁移。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了层层深入的阶梯型的认识过程,突破了难点,学生沿阶梯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1.提出探究思路,在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拓展、深化。

2.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提出人与自然需和谐共处,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开放式的问题用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巩固提

︼ 1.为黄土高原某地关联图,按因果关系分析判断,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代表字母,填人图中相应空格处,每个选项限用一次。A.土壤肥力下降 B.暴雨增多

c.进一步毁林开荒 D.洪水灾害增多这个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举一反三,强化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总结反思

拓展

延伸

︼这节课使我们认识了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源所在,而且对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之后,给学生介绍几种其他形成学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在学习完这一节知识后,让学生分组查找相关生态建设的资料,设计安排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对知识进行梳理、概括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和创新。

课板

堂书

总设

结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成因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1.脆弱生态环境的表现

2.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四、生态建设

板书这样设计反映了教学要点,知识前后连贯和系统层次清晰。学生看起来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读“黄土高原地区略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名称:A ,B C

河流名称:D E F

(2)黄土高原北抵,南到,

东起,西到。

(3)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的厚度一般超

过米。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来源是:。

(4)黄土高原地表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是由于严重的造成的。

(5)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主要表现在:

①;②;③。

(6)20世纪以来,伴随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呈循环,它体现

在:。

作业既是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检验,同时又是下一节内容及其相关知识的解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通过巩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设计说明: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用学生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应用拓展”完成本课教学。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有所收获,不爱动脑的学生乐于思考,学有所长的学生进一步提高.

本节说课到此结束,在此,让我对各位的倾听表示衷心地感谢,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8.2《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说课稿

《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设计

授课章节第八章第二节课题长江沿江地带

授课课时两课时课型新授

标知识目标:

1.记住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

2.记住长江沿江地带特大城市、重要工业基地及钢铁走廊和汽车走廊的分布。

3.知道长江沿江地带重要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能力目标:

从长江南北支流的延伸对南北经济的辐射作用的客观事实,来认识沿江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区域间相互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彼此协作、共同研究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活动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2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本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导学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情景

导入新课

复习我国沿海工业基地的分布,其中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哪里?它位于哪条河流沿岸?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学生复习巩固上册所学知识。

阶段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

纽带与辐射作用一、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1.读图找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

2.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河流、气候及资源状况。

地形:地势低平,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河流:河网稠密,湖泊众多。地表水资源丰富。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

资源:上游多煤、天然气和水能,下游主要是铁和铜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认识“H”型工业格局

1.说出“H”型格局东西沟通了哪两地区,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读图找出上海与攀枝花两城市,了解其范围。

学生小组查阅地图,找出主要的矿产资源及所在地

学生简述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

沿江

地带

城市

沿江

地带

工业

2.找出东西纽带中的四大重要城市。

3.辐射作用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4.认识世界上重要的沿河产业带有哪些?(莱茵河、密西西比河)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1.读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比较长江上中游和下游分布的工业城市稠密与稀疏的不同?找出沿江地带四个特大城市。

2.了解上海多方面的优势表现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读图找出沿江地带四大工业基地,说出各自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

2.找出沿江地带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哪几个?

3.记住长江沿江地带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

五、生态问题及治理保护

1.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出现的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洪涝灾害集中分布在中下游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酸雨严重,水体污染)

2.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和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学生读出记住。

学生通过做活动1,来理解明白通过河流与交通干道实现了南北辐射。

学生读图比较出下游城市密度大,尤其长江三角洲地带。

学生自己了解记忆。

学生掌握四大沿江工业基地、四大钢铁工业走廊和四大汽车工业走廊。

学习在图上填写准确名称。

学生读书找出答案

学生交流生态问题

学生讨论分析

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课堂总结

复习巩固所讲知识,做总复习练习题

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做练习,巩固深化

学生谈论本节收获与体会。

9.0《走向世界的中国》说课稿

一、说教材:

《走向世界的中国》这一章节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国的基本国情。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少。

第二部分,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区域差异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和文化特色方面。

第三部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第四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根据大纲的要求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2、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

3、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学了两年的地理,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并不陌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更好的突出重点,我采用的教法是:目标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讲解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2、说学法: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带着问题看书看图。

3、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把课本上的文字信息与课件上图表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引课:观看一组南京大屠杀图片

总结: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呢?闭关自守。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

2、出示学习目标:

3、学生看课文结合图片总结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沿海地区与沿边地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区域差异;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小结:

5、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八年级上册地理2.2气候第一课时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 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 1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 一月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东部与秦岭——淮河一线相似,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 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 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 1 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 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 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初中地理 农业 说课稿

农业(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的第二课时。 备好一节课,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原则,我把它比喻成金字塔,塔尖是课标,是核心,起统领作用。第二次是教材和学生,老师通过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最后制定教学设计和过程评价。我就以(农业第二课时)为例来具体阐述我的理解和构想。 一、课标: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二、1、教材的分析 本课包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材主要是通过两张地图,来分析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 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课标修改之后,新教材加重了“走科技强农之路”这部分的笔墨,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农业压力,只有走科技强农之路,我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两部分内容没有孰轻孰重,同样重要,并重处理。 2、学情分析:学习农业地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感到比较困难。所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生通过模拟农业规划,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的自豪感。 重难点:理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含义和体会科技强农的意义。 2、教学策略 教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启发引导总结评价 学法:感知案例读图探究小组合作归纳原理应用生活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评价 教学设计分为: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课堂总结三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自我测评,组间互评,老师点评。 猜一猜,他们在种什么?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结合济南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出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说课设计 八年级地理上册《4.2农业》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是学好第二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出农业包括哪些部门,说说农业的重要作用. 2.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农业类型分布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图文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运用已学知识,分析我国农业东西分布差异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的发展 重点:农业的主要部门,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 难点:形成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二、说课程标准 《4.2农业》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指出农业的主要部门,说明农业的重要作用,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从水平考试能力要求来看均属于a层次。 三、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教法: 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越性,营造情境,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导以“问题解决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讲述、暗示、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等教法来进行教学。本节课内容不多,但比较枯燥。如何做到高效?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分组竞赛法,竞赛法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变化,就会赋予地理课堂更高的生命力。针对学科现状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于,而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更能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五、说学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师生互动等探究式的学 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呢?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七嘴八舌:略 [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首页,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请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你在当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设你是来自上述的四个区域的人,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所在的家乡情况呢?我们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一组: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耕作易于机械化操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二组:南方地区主要土地是红土地,丘陵较多,平原少,所以人们耕种主要在一些低级的丘陵和小平原进行,一般是精耕细作的。 三组:西北地区有辽阔的草原,马牛羊特别多,所以我猜农业是畜牧业为主。四组:我看到青藏地区高山冰雪覆盖,雪山连绵,反映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教师总结] 正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所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活动] 完成书本P.3活动。 [过渡] 首先我们学习了解的是北方地区。 [课件展示] 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区。) [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提问]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 北方地区 自然环境经济特点 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农业工业 秦岭—淮河以北东北三省 两河、两山 京津 陕甘宁 (苏、皖、内蒙古)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2个丘陵) 平原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重要农业区:二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重要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过渡] 同学们,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地,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请问,以下两幅图(课前准备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教师] 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八年级地理上册《南方地区》说课稿 湘教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南方地区》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南方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地理分区,同时学生们也居住在该区,对南方地区的地理特点,更应做一个充分的了解。了解我们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分析与处理: 重点:运用地图说出该区的位置、范围;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 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本节课学生们已有学习北方地区的经验,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归纳。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河流、湖泊和岛屿的分布。 (3)了解南方地区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分布,并分析其临海分布对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 (4)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重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南方地区地形图》和《南方地区地形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和记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南方地区的学习,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3)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建设家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过程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并有我国的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行政区划作为基础,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读图回答,并引导学生做出归纳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设问导入→合作探究→互动启思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设问 导入 1、如何描述南方地区的位置?包括哪些省份? 2、南方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3、该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湖泊?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教材分析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教学重点分析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2一月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一月0°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有很大帮助。3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难点分析1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世界 __ 第一节疆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培养读图能力;形成地理位置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运用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1. 地理位置空间感的建立。 2. 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回顾七年级地理学过的知识,还记得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吗? (学生回答、更正) (教师补充、归纳)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包括半球位置与五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有时还从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来描述。

二、展示目标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问题引导自学探究 1、猜一猜:“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 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请同学们猜一猜:描述了我国的哪些位置? (学生回答、更正)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2、“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在地图上指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2)在地图上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3)观看教材第3页图1.2标出的五个国家,说说从东、西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从南、北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更正)(1) __、蒙古、日本(2) __、 __、蒙古、日本 3、综合比较以上五个国家,说说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者来看,最能体现我国位置优越性的是什么位置? 4、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及北纬30°、60°纬线的大致位置。探讨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指出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所处的纬度范围。 (2)在地图上指出五带的划分界线,说出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 5、与 __、 __、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纬度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纬度位置→气候(气温)→农业

3.八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三节《民族》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民族》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民族》。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接下来,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民族》,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和分布特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我国的民族政策。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第二节《人口》的延伸和拓展,又为以后深入的学习区域地理和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甚少。我乡是满族乡,多数学生是满族人,汉族人少,学生们可能会出现误区,认为满族人最多。 三、教学目标 (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二)依据生本教学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四、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和利用图形演示的直观教学法。在教学手段上,把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教学法: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重、难点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种直观导入法的优点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新课讲授 1、让学生读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进入自主学习,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的分布特点 3、参照课本中少数民族的文字,来辨识人民币上面的文字以及民族头像,彰显出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平等的景象。 4、进入团队合作学习,分组展示 合作讨论一:课本图形反应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你还知道哪些?(让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教版全册教案)

地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总体上来说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 判断的能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二、学期教学目标、任务和培养目标 本学期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 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 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 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 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 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 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三、教学措施 根据本学期地理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等情况,我决 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2、学生运用所学的地 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特别要注重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4、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 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 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 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5、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 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 生的学习基础。6、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 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四、教学计划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一章 6 1-4 第一次月考及考试分析 2 5 第二章 8 6-9 期中考试及考试分析 2 10 第三、四章 14 11-17 总复习 4 18-19 期末考试 20

八年级地理《人口》说课稿教学提纲

第二节《人口》说课稿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是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有关地球、地图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后,开始学习的中国地理的第一章,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我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与人口国策。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所以说它在中国地理的学习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众多的人口是本章第二节,通过“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东多西少”两项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突出,学习本节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人口现状,理解计划生育国策,形成正确的人口发展观,要引导学生学好本节内容。 根据本课的知识量和难易程度,本节教学计划在1-2课时内完成。 然后,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分布不均 2 知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黑河——腾冲”这一人口地理分界线 3 理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会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观察分析能力。 2. 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工业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说课稿 三节《工业》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原材料、能源、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本节是继农业之后又一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材。所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基本状况,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应知道的基本常识。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彼此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工业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国工业的分布”,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介绍我国分布大势,然后以实例分析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三部分“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介绍概念、特点及分布等,让学生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渗透了思想教育。 2.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业的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读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工业基地、工业区和景观图片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工业的系统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工业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5.课时安排 本节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工业及其重要性”,第二课时讲“我国工业的分布”,第三课时讲“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说教法 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于此,本课采取的教学法是:情境教学法——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过程探究化。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交通和农业的内容,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这类内容来说,学生普遍感觉较为枯燥和遥远。时代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本课学法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举一反三,构建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是三课时的内容,因而我的说课将会以块状知识为框架来展示我的设计思路。第一块“工业及其重要性”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八年级下册地理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说课稿(3)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李度一中陈海思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以下我就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第四方面是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②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

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对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展开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的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2、教学程序 教学 流程教学容设计意图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三、说学情 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性认识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难点: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1)通过教授读图方法及步骤让学生在反复读图中真正掌握图表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通过课堂活动及问题思考明白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五、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六、说教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说学法 1、学会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的阅读方法(横纵坐标及曲线的含义) 2、学会掌握柱状统计图的技能 八、说教学过程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第一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海陆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 面积(亿平方千米) 比例 海洋 3.61 71%

陆地 1.49 29% 地球表面 3.61+1.49=5.1 100% 2、海陆分布 类别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海洋 南半球 西半球 陆地 北半球 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八年级地理课题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课题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课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的重要边疆地区,它是我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自然资源丰富;新疆的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和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选择新疆作为案例有鲜明的'代表性。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疆自然环境特点,能绘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 (2)会运用地图描述新疆地区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得出其制约因素——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新疆地形与城市分布图、新疆的荒漠及周围环境和有关材料,师生一起绘指制新疆“三山夹两盆”简图,让学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条件及其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观念。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山夹两盆”地形特点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点: (1)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新疆地区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2)明确我国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树立人地协调和哥持续发展观念。 二、说教法 1、本课运用读图分析法、讲解法、绘图法、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突破: (1)对于“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色:运用板图使学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记。 三、说学法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1、说导入:以“羊肉串”导入,直接明了。 2、说小结:较简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说板书设计: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五、说教学反思 本人的设计思路:动脑筋精心设计,尽量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温故知新中学习,减少学生负担;想办法突破教学重难点,另外还查找较多的资料,相比较而言,学生准备不是很充分,没有完成老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自然资源》说课稿

《中国的自然资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二)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后安排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河流是促进和影响自然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国自然资源的学习是后期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学习的基础。因此本单元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1)各类自然资源在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采取的解决措施。 (2)对学生进行自然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5课时 4课时教授本单元的内容,1课时安排练习并讲解练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

及特点,并且要把这些知识点落实在图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分布图和各类资源统计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信息,分析说明各类资源的分布和基本特征的技能。如在讲授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向学生展示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和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量的比例。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这个问题。 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具有相似性,就是运用图表来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特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从头到尾一个一个的给学生讲清楚。教师应该以一种或两种自然资源为例,给学生做一个标准的示范。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特点的。这样学生就知道了学习自然资源的方法,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后面的各类自然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中国的土地资源 1、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图,先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然后利用图例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我国的分布,从地形上分析各种土地资源在各大地形区的分布,从气候上分析各种土地资源在我国各大气候区的分布。 2、通过展示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 3、结合以上分析,归纳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 说课稿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镇海中学陈志海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板书课题)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第九章的重点。《青藏地区》的学习,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 掌握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主要农作物、牲畜及人文地理状况。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课时的重点。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青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以及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的优越性,营造探究情境,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内在联系去分析、解决问题。交往合,互动互学,自主探究,发展能力是本课时学法指导的主要特点。 说学法:这一节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课前搜集等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起学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更能表现出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现实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1.读图求知,提升兴趣(主要包括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及人口) 聆听了来自青藏高原动听的声音,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我们进一步了解该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学生通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青藏地区包含那些省?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说课稿 蔚县城第二中学李文燕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及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八年级地理讲的是中国地理,该章内容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是主要的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的自然环境这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成为“中国自然环境”的开篇,这节课是地形之后关于地势的知识强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1、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明确三级阶级的分阶线。 3、掌握我国地形区在阶梯分布图中位置。 4、理解地势对河流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地势特点分析说明,学会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 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的基本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我国树立正确的地理学观念。 (三)、教学重点: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三级阶级的分阶线 3、我国地形区在阶梯分布图中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地势对河流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八年级学生虽已有一定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但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还需继续培养和引导他们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与学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理课程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地理学科的特点,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制定教学与学习的方法是:.多媒体课件与学案相结合,分析法和合作探究法相结合,并在展示过程中时时激励学生,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新课;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巩固练习(练一练,比一比);5、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刘欢唱的《好汉歌》中的“大河向东流”,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了解学习目标 单生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活动一:地势总特征 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完成活动一 【设计意图】学会从地图中获取所需信息 活动二:我国地势总的特征 展示幻灯片 指导学生通过读剖面图图了解我国的地势。 学生完成活动二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思考学会描述某区域地势。 活动三:三级阶梯分界线 展示幻灯片 指导学生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学生完成活动三 【设计意图】学会读图,提高填图能力,学会用图,通过记忆,使学生学 会梳理知识 活动四:主要地形区在位置 展示幻灯片 指导学生通过找出主要地形在哪一级阶梯上 学生完成活动四 【设计意图】学会读图,填表能力 活动五:地势的影响 指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理解地势对河流、气候、交通及水力的影响 学生讨论完成活动五 【设计意图】学会合作,学会归纳 知识拓展 【设计意图】学会从文字材料和地图中获取信息 (三)课堂小结(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展示幻灯片: 引导学生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