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表皮生长因子

EGF表皮生长因子
EGF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xx(EGF)

系于公元1962年由意大利女科学家Mantalcini教授和美国博士Cohen在实验中发现的,并因而获得1986年诺贝尔生理奬与医学奬,是在小老鼠的颔下腺发现了一种可以促使新生小鼠眼睑早开,牙齿早萌的活性成分,而将这活性成分加入培养皮肤表皮细胞的基质后,发现可以促进皮肤表皮细胞的生长,因此将此活性成分命名为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中文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并证实这种活性蛋白具有免疫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并能加速表皮组织的新陈代谢,更新已老死及受损的细胞,原来人体器官和发肤的自我修补功能是由一组称为细胞因子(cytokines)的活性蛋白互相协调而成,而EGF是其中的一种因子。主要作用是促进皮肤细胞的增殖、分化,加速新陈代谢,提高新细胞在皮肤中所占的比例,从而使皮肤变得年轻,微量的EGF可赋予衰老细胞全新的生命力,促使各种受损皮肤修复和再生,它还能刺激细胞外一些大分子(如透明质酸、糖蛋白等)的合成与分泌,滋润皮肤,是决定肌肤活力和健康的源泉。EGF 又被称为"美丽因子",人体EGF的含量决定着皮肤年轻的程度。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分子量约6000道顿,分子内有三对二硫键结构,因此对酸、热等物理化学因素均很稳定。生长因子是一种蛋白质,主要作用是与细胞表面的接受器结合后,刺激细胞产生一连串的细胞增殖与分化,正常细胞要增殖非有生长因子的刺激不可,皮肤的细胞需要生长因子的刺激来加速更新与再生。

EGF是一个相当特殊的3D结构,主要的动作是刺激纤维母细胞上的接受器,结合后,开始制造合成各类纤维和细胞间基质,它的重点在激化细胞的新生、活化纤维母细胞,也就是他会下达命令给细胞来执行生长胶原蛋白的工作,以激化细胞的在生,达到修复功能。EGF是一种酵素,可快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作用,提供细胞核信号,启动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对于受损肌肤的修护有强大活性。

EGF在美容方面的作用

1.嫩肤作用:

EGF能刺激外胚层和内胚层的各种细胞增殖移转,加快新陈代谢达到皮肤代谢的效果,同时能促进皮肤血管壁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毛细血管的密度,改善皮肤微循环,从而使气血通畅,肤色红润。

2.滋润皮肤:

EGF能促进DN

A、RNA和功能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促进细胞外大分子(如透明质酸、弹性纤维蛋白等)的合成与分泌,增加皮肤含水量,进而增加皮肤弹性,滋润肌肤。

3.消除皱纹:

EGF能促进细胞营养物质从细胞外主动运送至细胞内,增加细胞内的营养,快速生成新生细胞,使衰老细胞快速角化、脱落,促进真皮层细胞分泌合成胶原纤维、多糖、糖蛋白等功能分子,使已断裂、变性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得到修复,肌纤维排列整齐紧密,从而减少和消除皱纹。

4.修复表皮皮肤创伤:

通过与EGF受体结合刺激表皮(包括多种组织来源的上皮细胞、各种间质细胞)细胞进入细胞分裂周期,启动细胞内一些重要功能基因活化、表达、分泌生物活性蛋白质等。促使胶原纤维呈线状排列,表皮细胞快速规则生长及时覆盖伤口。明显加速美容、整容术后及其它皮肤创伤等伤口愈合,并保持伤口平整光滑,使疤痕减少或消失及减少色素沉淀。

5.预防色素斑:

EGF对表皮细胞的增殖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使用后表皮细胞变得年轻化,使新生细胞比例增加,降低皮肤中黑色素和有色细胞的含量,使表皮组织中较少有色素及死亡细胞的残留累积,使皮肤显现白晰光滑,消除瘀斑和色素沉着等异常皮肤表现,在去斑治疗期和恢复期使用EGF能有效遏止色素斑复发。

6.预防和治疗皮肤干裂:

由于EGF具有较强的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和滋润皮肤的作用,实验证明EGF 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冬天干冷天气等原因引起的皮肤干裂。

EGF在美容上的适用范围:

1.日常保养:

滋润肌肤、提供养份和水份、防止皮肤老化、白里透红。

2.特殊保养:

快速补平皮肤凹洞、消除及减少皮肤皱纹和粗糙的形成、增强皮肤的弹性。

3.医学美容:

快速主动的修复换肤、纹眉、点痣、暗疮以及整形手术后的损伤皮肤。烧伤、烫伤、皮肤炎创伤伤口修复。

增强皮肤的创伤面的抗张程度,减少疤痕的形成,提高愈合的程度。

EGF作用机转:

人体细胞的正常分化过程为:

干细胞→新生细胞→成熟细胞→衰老细胞。在EGF的作用下,表皮细胞的分化、增殖速度加快;同时已经分化成熟的细胞也在EGF的作用下逆分化成干细胞,干细胞又不断分化新生细胞。在EGF的这两种作用下,新细胞在皮肤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大于衰老细胞的比例,从而使皮肤变得年轻。在人体皮肤内,EGF 通过一系列细胞因子的磷酸化将生物信息传导至细胞内,增强糖酵解,激活细胞外透明质酸、糖蛋白等大分子合成,激活DNA合成,激活RNA转录和蛋白合成,从而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维持细胞生长。同时EGF还能增强细胞的抑制凋亡基因Bcl-2的功能,抵御导致细胞内DNA断裂、变异的外来因素(如紫外线、低温、药物、激素等)的刺激,防止细胞凋亡,增加皮肤的抗干扰能力,从根本上阻止了皮肤的衰老。补充EGF后,新生细胞比例增加,降低了皮肤中黑色素和有色细胞的含量,使色斑淡化、消失。补充:

干细胞即起源细胞,是细胞中最年轻的细胞。它具有很强的分化、增殖能力,是不断产生新细胞的全能细胞。也就是说,干细胞就是决定皮肤年轻程的专职细胞。EGF被表皮吸收后立刻刺激细胞分裂长出新皮,使得皮肤死皮脱落,消除皱纹且因细胞再生,大量合成玻尿酸、弹力蛋白、胶原蛋白、肤质完全由内到外恢复丰润光泽。

EGF对皮肤产生作用方式为:

(一)EGF可以通过透明层、颗粒层、棘细胞层深入基底层,加速基底层细胞增殖分化。

(二)在EGF的作用下,已经分化成熟的细胞逆分化成干细胞。

(三)干细胞在达到一定量时,会加速新细胞的生成。

表皮xxEGF其主要功能有:

1.刺激皮肤细胞活化再生快速代谢。

2.刺激表皮细胞生长。

3.刺激其它细胞生物激素分泌。

4.除皱,抗老化,皮肤细致幼嫩,美白。

5.刺激纤维母细胞分泌胶原蛋白I,Ⅲ及弹力蛋白。

6.毛细血管增生,促进微循环,促进组织伤口快速愈合

表皮生长因子的性质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_

表皮生长因子的性质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表皮生长因子的一般性质及其应用情况 对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蒸馏水中加热至100℃30分钟仍不会失掉其生物活性。 在EGF的作用下,体内K+和糖等低分子物大量进入细胞内,糖的分解量变大,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作用15小时左右,EGF开始促进DNA的合成,并由此趋向刺激细胞的分裂。……所以,间歇地为皮肤和黏膜补充EGF,可以持续促进DNA的连续合成,从而保持表皮细胞的连续增殖与分化。 各种研究表明:EGF不仅在促进和调节表皮细胞生长增殖方向起作用,而且对促进皮肤和黏膜创伤的愈合、消炎镇痛、防治溃疡方面亦有特效;并能有效地抑制粉刺和青春痘的生长,保护皮肤和黏膜免受或少受机械和化学损伤。 国内专利《具有生物活性的洁护肤、洁护发化妆品及其制造方法》(公开号:CN1063410A)是将EGF添加于化妆品中而产生的功能性生物化妆品。EGF用于护肤化妆品中,可以促进细胞增殖生长,重组皮肤表层和内层,改善皮肤结构,延缓皮肤老化,并能防止皮肤毛囊发炎,促进伤口愈合,对于损伤之皮肤提供彻底养护。 2、表皮生长因子的活性研究 以I125标记的rhEGF为探针,发现来源于内、中、外三个胚层的细胞均有EGF受体存在。人的角质细胞、胶原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正常细胞均有特异的EGF受体。 对EGF活性的研究可以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采用人胚表皮细胞进行体外单层培养,加入EGF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3H-Tdr(胸腺嘧啶核苷),再培养几小时,然后去除培养液,固定细胞,再将细胞用碱溶解后,取一定量于滤纸上测定同位素渗入量,与对照组想比较,其生长速度增长2~2.5倍。 也可以利用EGF消炎镇痛的供销,测定EGF对炎症和疼痛的抑制率来定性测定它的活性;消炎主要看EGF对皮肤通透性的抑制作用。 3、表皮生长因子的毒理研究 (1)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EGF为无刺激性 (2)急性毒性试验——EGF为无急性毒性 *一般医学临床使用EGF时,推荐用量为1000~2000μg/人,约合25μg/Kg(按人体重60Kg)。小鼠给药量为临床推荐用量上限的4×105倍,且无论何种途径均未发生死亡。因此,可以认为EGF无急性毒性。 (3)急性眼刺激试验——EGF对眼无刺激 (4)皮肤变态试验——EGF不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5)小鼠染色体畸变试验——EGF对小鼠生殖细胞染色体无明显致畸 (6)鼠伤寒沙门菌微粒体酶试验(Ames试验) ——EGF的Ames试验结果为阴性 (7)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未见EGF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增加 4、表皮生长因子的护肤研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临床应用_叶榕

?综述?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其临床应用 叶榕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肿瘤;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08)03-0164-03 自Cohen在1962年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以来[1],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研究者对EGFR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近年来,开发了针对EGFR 的靶向抑制剂,并且在肿瘤内科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使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1EGFR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1EGFR的结构与分布EGFR是具有配体介导的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多功能跨膜糖蛋白,是定位于人第7号染色体短臂的原癌基因C-erbB-1的表达产物,分子量为170ku。EGFR分子分为三个区域:由619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伸向膜外识别并结合配体的氨基端区域,位于细胞膜中间含25个疏水氨基酸的跨膜区,以及膜内含542个氨基酸残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并能结合NTP的羧基端区域[2]。 除造血系统外,EGFR几乎存在于人体的所有组织中。在大鼠颌下腺主要定位在颗粒曲管上皮细胞内。在前列腺主要分布于腺体腔缘侧的细胞膜上,可见阳性的棕色颗粒,分布具有一定极性。在胃肠道组织如胃壁细胞、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上均有EGFR;在肠粘膜主要分布在刷状缘及基底膜,前者引起物质转运,后者导致细胞生长发育[3]。 1.2EGFR的活化与信号转导机制表皮生长因子(EGF)与靶细胞膜上EGFR结合后发挥生物学效应。两者的结合具有高亲和力,具有时间与温度的依赖性、饱和性和可逆性。研究显示,EGFR与核内染色体相连,可通过直接诱导特殊核蛋白的磷酸化而发挥其生理功能。EGF首先与EGFR的胞外部位结合,导致受体分子发生二聚化,促使EGFR羧基末端的三个酪氨酸残基(Tyr)自身磷酸化位点发生磷酸化,使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从而磷酸化受体本身及下游的信号分子;磷酸化的受体通过其磷酸化酪氨酸残基可与蛋白质的SH2结构域相互作用,结合胞内信号转导分子。已知EGFR的活化可以使细胞内三磷酸肌醇和二酰基甘油增多,结果引起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增多,激活磷酸蛋白激酶C和磷酸蛋白激酶A,从而介导各种信号转导途径,使细胞增殖和功能发生改变。诱导EGFR自身磷酸化的位点是在其羧基端1068、148、1173和氨基端一个位点的4个Tyr 残基;在体实验主要在1173Tyr残基,其他3个Tyr 残基磷酸化程度较离体少[4]。 1.3EGFR阻断剂①马鞭草醇提液(EV)可能抑制EGFR的表达;②EGF和EGFR之间存在着反向调节;③EGFR配体拮抗的单克隆抗体或EGFR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物可对EGFR产生阻断作用[5]。 2EGFR与肿瘤生成的关系 研究显示,在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及头颈部恶性肿瘤中都有EGFR的过度表达[6]。EGFR的高表达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粘附、侵袭和转移,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7]。 2.1EGFR与肺癌的关系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实体瘤和最普通的癌症死亡原因[8],80%肺癌的组织类型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NSCLC患者中有80%~90%的人表达EGFR,过表达为45%~70%。研究发现,肺癌细胞以自分泌方式分泌转化生长因子a及内皮生长因子,两者与EGFR以配体方式相结合,并且EGFR的表达与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肿瘤分化及肺癌细胞远处转移密切相关[9]。 2.2EGFR与乳腺癌的关系EGFR对乳腺癌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已得到肯定。Jiang等[10]应用雌激素、他莫西芬、表皮生长因子对乳腺癌MCF-7细胞进行体内、体外实验分析,认为EGFR的表达和患者 作者单位:350101福建福州,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基础部

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中的临床应用

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中的临床应用 黎宁陈彦伟综述吴曙粤审校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1962年由美国的Cohen 博士发现并命名,Cohen博士等为此获得198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大量高纯度且活性和结构与天然EGF 高度一致的重组人EGF(rhEGF),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创伤的治疗,尤其是皮肤创伤的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现将近10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EGF的基础研究 EGF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可促进或抑制多类细胞生长的多肽” J。体内多种细胞膜上均存在EGF受体,受体与EGF结合后形成受体一EGF 复合物,通过自磷酸化等一系列生化反应诱导或直接调控细胞增殖的一系列重要基因,启动创面修复的过程,对上皮细胞有强烈的促生长作用。 皮肤组织的基本细胞成员一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是EGF 的靶细胞,提示表皮组织、真皮和皮肤血管的微循环系统都要受到EGF的调控。由于多类表皮细胞群的生长对EGF的局部刺激能作出灵敏的应答反应,且为这些表皮的高速更新所必需,因此认为EGF参与并促进了这一生理过程。 在体表创伤的愈合过程中,传统药物促进创伤愈合能力极为有限,创伤自我修复能力依据于内源性EGF的释放及参与;但由于机体体液中EGF含量较低,满足不了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发育的需要,通过给予外源性EGF,创面可做出细胞增殖和肉芽组织发育加速的应答反应,最终表现为创面愈合速度的加快。]。付小兵等新近研究发现,EGF激活干细胞促进表皮细胞增殖不仅发生在基底层,还可在表皮的多层面上发生,从而能迅速增加表皮细胞数量及表皮层厚度,增强其屏障功能,认为EGF促进损伤皮肤再生的主要机制可能与它能诱导皮肤干细胞快速定向分化有关。体表创伤的愈合过程包括上皮重建、成纤维细胞增殖、新血管形成及胞间基质的合成和塑型等,Brow等【2_3 的实验研究结果提示,外用EGF可与角质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上的EGF受体结合促进其分化,还可以通过增加其它的内源性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含量或活性而发挥作用,显著加速创面的修复,缩短愈合时间。邢帮荣等发现,与另一种促进创伤愈合的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EGF)相比,EGF的促再上皮化作用明显,因而对创伤修复的中后期即再上皮化过程有特殊的促进作用。 外源性EGF用于创伤修复是否安全?是否引起组织过度增生?大量的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均表明,rhEGF在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及生理功能上与天然EGF 高度一致,故对机体无致敏、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在应用中无不良反应。王世岭等-9 通过对345例临床病例各类创面应用重组EGF治疗的观察,未见局部组织过度增生现象。Falanga等用外源性EGF在44例静脉性溃疡病人上所做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文章来源:易瑞沙更新时间:2010-05-12 字体:[ 大] [ 小] [ 打印]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概述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是原癌基因C-erbB-1 (HER-1)的表达产物,EGFR 家族包括EGFR、C-erbB-2(HER-2)、C-erbB-3、C-erbB-4四个成员,均定位于细胞膜上。erbB-1广泛分布于除血管组织外的上皮细胞膜上;erbB-2在正常人体腔上皮、腺上皮及胚胎中均有普遍的微弱表达;erbB-3在除造血系统外的多数部位有表达;erbB-4在除肾小球及周围神经外的所有成年组织均可检测到其表达。 EGFR(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本身具有酷氨酶激酶活性,一旦与表皮生长因子(EGF)组合可启动细胞核内的有关基因,从而促进细胞分裂增殖。胃癌、乳腺癌、膀胱癌和头颈部鳞癌的EGFR表达增高。 EGFR可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3部分,其特点如下:胞外区由氨基端的621个氨基酸构成,是配体结合区,对EGFR具有高度亲和力,对热量很稳定。跨膜区由2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螺旋状结构的疏水区,将受体固定于胞膜上。胞内区的542个氨基酸构成3个亚区: 1.近膜亚区(约50个氨基酸)主要作为PKC和erk/MAPK(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作用的负反馈区域; 2.随后的约250个氨基酸构成酪氨酸激酶亚区,包含SH1和src同源物1的结合位点; 3.羧基端尾部的229个氨基酸构成羧基端亚区。 迄今发现,EGFR共有6种配体: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转化生长因子A(TGFA)、amphireguin、betacelluin(BTC)、heparin-binding EGF (HBEGF)和epiregulin(EPR)。EGFR与其配体的结合具有高亲和性、可饱和性和特异性。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功能 研究表明在许多实体肿瘤中存在EGFR的高表达或异常表达。EGFR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肿瘤侵袭、转移及细胞凋亡的抑制有关。其可能机制有:EGFR的高表达引起下游信号传导的增强;突变型EGFR受体或配体表达的增加导致EGFR的持续活化;自分泌环的作用增强;受体下调机制的破坏;异常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等。EGFR的过表达在恶性肿瘤的演进中起重要作用,胶质细胞、肾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组织中都有EGFR的过表达。对胶质细胞瘤的研究发现EGFR的高表达主要与其基因扩增有关。但有时EGFR表达水平的调节异常也存在于翻译及翻译后。 EGFR在肿瘤中的高表达还可能与活化后降解减少有关,一些研究指出c-Src可通过抑制受体泛素化和内吞作用而上调EGFR水平。许多肿瘤中有突变型EGFR存在,现已发现许多种EGFR突变型。突变型EGFR的作用可能包括:具有配体非依赖型受体的细胞持续活化;由于EGFR的某些结构域缺失而导致受体下调机制的破坏;异常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细胞凋亡的抑制等。突变体的产生是由于EGFR基因的缺失、突变和重排。EGFR的配体对细胞内信号传导有很大影响。EGFR的配体通过自分泌形式激活EGFR促进细胞增殖,

第六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第六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调控肿瘤细胞增殖、生存和凋亡、血管生成、肿瘤转移等多个生物学过程,是NSCLC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包括小分子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和单克隆抗体(如西妥昔单抗等)。小分子药物已作为晚期NSCLC的二、三线治疗方案广泛用于临床,EGFR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EGFR抑制剂(EGFR TKIs)无论是小分子药物还是单克隆抗体,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常见不良反应有皮肤毒性和腹泻,罕见不良反应有间质性肺炎、肝功能异常、口腔炎、脱发、口腔干燥等,无威胁患者生命的血液学毒性。与化疗毒副反应的处理措施不同,应用此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并非停药的指征,反而是肿瘤对靶向药物敏感的临床信号。许多研究发现皮疹与EGFR TKIs治疗的疗效相关,中重度皮疹患者总体生存明显优于轻度或无皮疹的患者。因此,正确处理EGFR TKIs 引起的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第一节皮肤毒性 皮肤毒性是最常报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2/3左右,常见反应包括痤疮样皮疹、甲沟炎及甲裂、毛发改变、皮肤干燥、超敏反应、粘膜炎等(表1)。EGFR TKIs的皮肤毒性/皮疹不属于过敏反应,而是皮肤EGFR受到抑制的结果。正常上皮和滤泡角细胞存在EGFR表达,EGFR在上皮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剌激表皮细胞生长,抑制其分化,保护细胞抵抗紫外线相关损伤,抑制炎症并加速创面愈合。有证据提示EGFR表达或活性改变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和分化;皮肤毒性的机制还包括上皮角化过度和滤泡阻塞或炎症性反应。 表1 EGFR TKIs相关性皮肤毒性反应 EGFR TKIs引起的皮疹通常为痤疮样皮疹,呈丘疹脓疱样改变。皮疹的发生率随研究和药物而异,在BR.21研究中,皮疹发生率为79%,多为轻中度,3级和4级皮疹发生率分别为8%和1%。单抗皮疹发生率相对较高,在FLEX研究中,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痤疮样重度皮疹的发生率

EGF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EGF) 系于公元1962年由意大利女科学家Mantalcini教授和美国博士Cohen在实验中发现的,并因而获得1986年诺贝尔生 理奬与医学奬,是在小老鼠的颔下腺发现了一种可以促使新生小鼠眼睑早开,牙齿早萌的活性成分,而将这活性成分加入培养皮肤表皮细胞的基质后,发现可以促进皮肤表皮细胞的生长,因此将此活性成分命名为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中文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并证实这种活性蛋白具有免疫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并能加速表皮组织的新陈代谢,更新已老死及受损的细胞,原来人体器官和发肤的自我修补功能是由一组称为细胞因子(cytokines)的活性蛋白互相协调而成,而EGF是其中的一种因子。主要作用是促进皮肤细胞的增殖、分化,加速新陈代谢,提高新细胞在皮肤中所占的比例,从而使皮肤变得年轻,微量的EGF可赋予衰老细胞全新的生命力,促使各种受损皮肤修复和再生,它还能刺激细胞外一些大分子(如透明质酸、糖蛋白等)的合成与分泌,滋润皮肤,是决定肌肤活力和健康的源泉。EGF又被称为"美丽因子",人体EGF的含量决定着皮肤年轻的程度。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 肽,分子量约6000道顿,分子内有三对二硫键结构,因此对酸、热等物理化学因素均很稳定。生长因子是一种蛋白质,主要作用是与细胞表面的接受器结合后,刺激细胞产生一连串的细胞增殖与分化,正常细胞要增殖非有生长因子的刺激不可,皮肤的细胞需要生长因子的刺激来加速更新与再生。EGF是一个相当特殊的3D结构,主要的动作是刺激纤维母细胞上的接受器,结合后,开始制造合成各类纤维和细胞间基质,它的重点在激化细胞的新生、活化纤维母细胞,也就

表皮生长因子类药物近期研究概况及展望

表皮生长因子类药物近期研究概况及展望 1 表皮生长因子作用及特点 表皮生长因子系列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碱性纤维原细胞生长因子(bFGF)、酸性纤维原细胞生长因子(aFGF)。其有滋润皮肤,消除皱纹,修复创伤,预防色斑等作用,另外对于人体骨骼系统、血液、呼吸、分泌、生殖、免疫和神经系统均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但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存在分子量大,难以透过皮肤角质层,稳定性差,半衰期短,对温度、PH等外界环境敏感等缺点。 2 表皮生长因子类国内外研究概况 2.1国内市售生长因子类产品概况 目前,国内市售的生长因子及其衍生物剂型均为外用制剂,包括溶液剂、冻干粉、凝胶剂、滴眼液等。具体如下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冻干鼠表皮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溶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融合蛋白)、外用冻干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 2.2表皮生长因子传统剂型研制及应用概况 由上海大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公司于2002年研制了外用冻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并申报国家一类新药。2003年由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研制出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雾剂的制备方法。2009年由河北东方康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制了外用冻干鼠皮生长因子。2009年由第四军医大学研制出了一种多肽、蛋白类药物口腔黏膜吸收剂型的组方及制备方法。有关生长因子溶液剂、乳膏剂、凝胶剂临床应用及其与其他药物连用治疗皮肤创伤等报道较多,暂不详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陆兵选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其稳定性,并将其分别制备成亲水性凝胶剂及W/O型乳膏剂,工艺简单,质量可靠,使用方便。此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也有见报道。

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说明书

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大鼠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用纯化的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再与HRP标记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 试剂盒组成: 试剂盒组成48孔配置96孔配置保存说明书1份1份 封板膜2片(48)2片(96) 密封袋1个1个 酶标包被板1×481×962-8℃保存标准品:5400ng/L0.5ml×1瓶0.5ml×1瓶2-8℃保存标准品稀释液 1.5ml×1瓶 1.5ml×1瓶2-8℃保存酶标试剂3ml×1瓶6ml×1瓶2-8℃保存样品稀释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A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B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终止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浓缩洗涤液(20ml×20倍)×1瓶(20ml×30倍)×1瓶2-8℃保存 样本处理及要求: 1.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 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 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 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浓度达到100万/ml左右。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离心20分

人表皮生长因子的纯化及浓度在线检测

人表皮生长因子的纯化及浓度在线检测 童望宇1, * , 姚善泾2, * , 朱自强2 (1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 200237; 2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杭州 310027) 摘要 在分离纯化快速开拓系统(?KTA explorer 100)中用凝胶(Sephadex G-50 superfine )纯化人表皮生长因子,并在优化条件下对其纯化过程中的hEGF 进行定量测定。用标准人表皮生长因子经离子交换柱、蛋白质扫描分析系统及SDS-PAGE 间相互印证,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可得到在SDS-PAGE 上与标准样品hEGF 一样清晰的单条带,其产品纯度高于94%,回收率高于36%;其检测的灵敏度可达1μg/ml 。该法不仅对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在线检测行之有效,而且对其它蛋白质纯化的在线检测也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人表皮生长因子,层析,检测,纯化 中图分类号 TQ0333 Q819 引言 人表皮生长因子(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hEGF )是由53个氨基酸残基所组成 的多肽生长因子,分子量约为6200D [1]。人表皮生长因子具有在体内刺激皮肤组织、角膜、肺、气管上皮组织的生长繁殖及抑制胃酸分泌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因而可应用于外科伤口的愈合及溃疡病的治疗等医疗领域[2-5]。自1975年Cohen 等人[1]从尿液中首先分离纯化得到人表皮生长因子以来,有关研究的进展很快,除了继续研究从天然来源中分离纯化以外,基于基因工程菌发酵生产也已问世[6-7],但是不管是从天然资源,还是来自基因工程菌发酵液,hEGF 的浓度总是偏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分离和纯化流程,才能得到相对较纯的产品。为了设计一个高效和可控的纯化过程,hEGF 的在线分析和检测就成为非常重要。 目前,hEGF 的定量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分析(Radio immuno-assay, RIA )[4]、放 射受体分析(Radio receptor assay, RRA) [8]、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9]、酶免疫分析(Enzyme immunoassay, EIA )[10]、反相HPLC [11]和免疫荧光技术[12]等。以上各种方法均有其特点和不同的条件局限性,但均难用于过程的在线检测。 我们在使用?KTA explorer 100进行蛋白质纯化时发现,该系统通过本身带有的软件, 不仅可以与各种层析柱结合进行多种生物质的分离流程研究,而且还可以比较精确地通过出峰面积表示蛋白质量的多少。利用这种定量关系,就为定量确定生物质含量提供了基础。以此为依据,对hEGF 这个比较难于定量与分离的多肽,进行了凝胶层析中在线检测与纯化工艺的优化,达到了纯化与在线定量检测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联系人:童望宇,姚善泾, E-mail: tongwy@https://www.360docs.net/doc/5610347385.html, , yaosj@https://www.360docs.net/doc/5610347385.html, 第一作者:童望宇,男,40岁,博士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973618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ttps://www.360docs.net/doc/5610347385.html,

EGF表皮生长因子

EGF表皮生长因子 EGF表皮生长因子是天津迦妮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化妆品中主要所含成分,主要针对女性皮肤,有着美白、保湿、祛斑、尤其针对妊娠斑、妊娠纹以及身体受外界影响产生的伤疤效果显著,那么,什么是EGF,为什么EGF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呢?今天迦妮就和你一起系统的去了解其中的奥秘,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会钟爱EGF。 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小肽,由5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是类EGF大家族的一个成员,是一种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在体内体外都对多种组织细胞有强烈的促分裂作用。EGF同应答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根据《斯。诺美-走在生物医学美容最前沿》A10文献记载,一旦结合,便促进受体二聚化并使细胞质位点磷酸化。被激活的受体至少可与5种具有不同信号序列的蛋白结合,进行信号转导,在翻译水平上对蛋白质的合成起调节作用。此外EGF 可提高细胞内DNA拓扑异构酶活性,也可促进一些与增殖有关的基因表达,如myc 、fos 等。 中文学名表皮生长因子 拉丁学名Epidermal augmentum factor 别称epidermal growth factor 简称EGF 性质一种小肽 作用多功能的生长因子 发现时间1974年 1974年从人尿中提纯出人的表皮生长因子(hEGF),其结构由5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6201道尔顿,分子内有6个半胱氨酸组成的二硫键,形成3个分子内环型结构,组成生物活性所必须的受体结合区域。EGF无糖基部位,非常稳定,耐热耐酸,广泛存在于体液和多种腺体中,主要由颌下腺、十二指肠合成,在人体的绝大多数体液中均已发现,在乳汁、尿液、精液中的含量特异性地增高,但在血清中的浓度较低。众多的实验研究表明,EGF 可刺激多种细胞的增殖,主要是表皮细胞、内皮细胞。用于角膜损伤、烧烫伤及手术等创面的修复和愈合取得了很好的疗效,Montalcini 和Cohen教授因为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并分析其结构和作用机理,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获奖。 2来源与机理 编辑 表皮生长因子: 一种可刺激表皮和其他多种细胞分裂的蛋白质。

EGF表皮生长因子

表皮xx(EGF) 系于公元1962年由意大利女科学家Mantalcini教授和美国博士Cohen在实验中发现的,并因而获得1986年诺贝尔生理奬与医学奬,是在小老鼠的颔下腺发现了一种可以促使新生小鼠眼睑早开,牙齿早萌的活性成分,而将这活性成分加入培养皮肤表皮细胞的基质后,发现可以促进皮肤表皮细胞的生长,因此将此活性成分命名为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中文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并证实这种活性蛋白具有免疫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并能加速表皮组织的新陈代谢,更新已老死及受损的细胞,原来人体器官和发肤的自我修补功能是由一组称为细胞因子(cytokines)的活性蛋白互相协调而成,而EGF是其中的一种因子。主要作用是促进皮肤细胞的增殖、分化,加速新陈代谢,提高新细胞在皮肤中所占的比例,从而使皮肤变得年轻,微量的EGF可赋予衰老细胞全新的生命力,促使各种受损皮肤修复和再生,它还能刺激细胞外一些大分子(如透明质酸、糖蛋白等)的合成与分泌,滋润皮肤,是决定肌肤活力和健康的源泉。EGF 又被称为"美丽因子",人体EGF的含量决定着皮肤年轻的程度。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是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分子量约6000道顿,分子内有三对二硫键结构,因此对酸、热等物理化学因素均很稳定。生长因子是一种蛋白质,主要作用是与细胞表面的接受器结合后,刺激细胞产生一连串的细胞增殖与分化,正常细胞要增殖非有生长因子的刺激不可,皮肤的细胞需要生长因子的刺激来加速更新与再生。 EGF是一个相当特殊的3D结构,主要的动作是刺激纤维母细胞上的接受器,结合后,开始制造合成各类纤维和细胞间基质,它的重点在激化细胞的新生、活化纤维母细胞,也就是他会下达命令给细胞来执行生长胶原蛋白的工作,以激化细胞的在生,达到修复功能。EGF是一种酵素,可快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作用,提供细胞核信号,启动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对于受损肌肤的修护有强大活性。 EGF在美容方面的作用 1.嫩肤作用:

易孚(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易孚(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药品名称】 商品名称:易孚 通用名称: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英文名称: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Gel 【成份】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皮肤烧烫伤创面(浅Π度至深Ⅱ度烧烫伤创面)、残余创面、供皮区创面及慢性溃疡创面的治疗。 【用法用量】 常规清创后,用生理氯化钠溶液清洗创面,取本品适量,均匀涂于患处。需要包扎者,同时将本品均匀涂于适当大小的内层消毒纱布,覆盖于创面,常规包扎,一日一次或遵医嘱。推荐剂量为每lOOcm2创面使用本品10g(以凝胶重量计)。 【不良反应】 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禁忌】 对本品过敏者 【注意事项】 本品为无菌包装,用后请即旋紧管口,以防污染。本品无抗菌作用,但不会增加创面感染机会。对感染创面,在进行创面清创的前提下,可考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对于各种慢性创面,如溃疡、褥疮等,在应用本品前,应先行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有利于本品与

创面肉牙组织的充分接触,提高疗效。当本品的外观、性状发生改变,如出现霉变、变质等现象时,应禁止使用。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无禁忌。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老人注意事项: 无禁忌。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遇酒精、碘酒等,可能会使EGF变性,而使活性降低。因此使用酒精、碘酒等消毒后,应再用生理氯化钠溶液清洗创面,然后使用本品。 【药理作用】 1.药理作用:本品为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可促进动物皮肤创面组织修复过程中的DNA、RNA和羟脯氨酸的合成,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的生成和上皮细胞的增殖,从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2.毒理研究:(1)重复给药毒性:家兔背部破损皮肤涂抹本品(6g凝胶/次,每日1次,浓度200μg/g,相当于临床用药浓度的20倍),连续36天,给药局部皮肤及各脏器均未见明显毒性反应。本品较长时间局部应用对愈合后创面的远期影响不清楚。 (2)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尚无动物研究资料。(3)致癌性:研究文献提示,EGF有促进某些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动物和体外研究文献提示,EGF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可以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对于烧伤患者(尤其是较大面积烧伤时)局部较长时间使用本品的影响尚不清楚。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提示患者烧伤面积达5~10%时,

表皮生长因子两条典型的信号转导途径

表皮生长因子两条典型的信号转导途径 (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表皮生长因子与其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后可引发一系列细胞内变化,最终使细胞发生分化或增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而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Ras→MAPK级联途径是表皮生长因子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内的最主要途径。它由以下成员组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含有SH2结构域的接头蛋白(如Grb2)→鸟嘌呤核苷酸释放 因子(如SOS)→Ras蛋白→MAPKKK(如Raf1)→MAPKK→MAPK→转录因子等(图21-24)。 表皮生长因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使受体发生二聚体化,从而改变了受体的构象,使其中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强,受体自身的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磷酸化的受体便形成了与含SH2结构域的蛋白分子Grb2结合的位点,导致Grb2与受体的结合。Grb2中有两个SH3结构域,该部位与一种称为SOS的鸟苷酸交换因子结合,使之活性改变,SOS则进一步活化Ras,激活的Ras作用于MAPK激活系统,导致ERK的激活。最后ERK转移到 细胞核内,导致某些转录因子的活性改变从而改变基因的表达状态及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过程。 (2)γ-干扰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γ-干扰素是由活化T细胞产生的,它具有促进抗原提呈和特异性免疫识别的作用,并可促进B细胞分泌抗体。γ-干扰素与受体结合以后,也可以导致受体二聚体化,二聚体化的受体可以激活JAK-STAT系统,后者将干扰素刺激信号传入核内。JAK(Janus Kinase)为一种存在于胞浆中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它活化后可使干扰素受体磷酸化。STAT(Signal Transducer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可以通过其SH2结构域识别磷酸化的受体并与之结合。然后STAT分子亦发生酪氨酸的磷酸化,酪氨酸磷酸化的STAT进入胞核形成有活性的转录因子,影响基因的表达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受体是研究得比较清楚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存在于特殊的靶细胞的质膜上,调节不同的功能,包括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并且与肿瘤的发生有关。EGF受体(EGF receptor)结构是一种糖蛋白,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细胞外结构域有621个氨基酸残基,富含半胱氨酸,并形成多对二硫键。其上结合有糖基,是EGF结合的位点;②跨膜区由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③细胞质结构域,由54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有无活性的酪氨酸激酶和几个酪氨酸磷酸化的位点。当EGF同受体细胞外结构域结合位点结合后,受体被激活,导致两个EGF受体单体形成二聚体,激活细胞质部分的酪氨酸激酶,使酪氨酸自我磷酸化。EGF受体上有五个主要的磷酸化的酪氨酸位点,可以同几种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分别引起细胞内不同的信号应答。在多数情况下,EGF受体被磷酸化的酪氨酸位点同靶蛋白(酶)的SH2结构域相互作用,将靶蛋白(酶)激活,引起细胞应答。如PIP2激酶通过SH2与EGF受体磷酸化的酪氨酸位点相互作用被激活,激活的PIP2激酶使一种膜脂-PIP2磷酸化。另外,磷酸化的酪氨酸位点也可以同具有SH2结构域的磷脂酶Cγ相互作用,并将磷脂酶Cγ激活,激活的磷脂酶Cγ可将质膜中PIP2水解成IP3和DAG,引起与磷脂肌醇-G蛋白偶联系统类似的信号转导。

人表皮生长因子(EGF)酶联免疫分析(ELISA)

人表皮生长因子(EGF)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人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用纯化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再与HRP 标记的表皮生长因子(EGF)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 显色。TMB 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 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 试剂盒组成: 样本处理及要求: 1.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 分钟,离心20 分钟左右(2000-3000 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者柠檬酸钠或肝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 分钟后,离心20 分钟左右(2000-3000 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 分钟左右(2000-3000 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 分钟左右(2000-3000 转/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浓度达到100 万/ml 左右。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离心20 分钟左右

EGF 表皮生长因子

EGF 1962 年,美国科学家Cohen博士发现了决定皮肤年龄的“表皮 细胞生长因子”EGF(Epidermal Growth Factor)。并进一步证实: EGF的缺失,是导致皮肤衰老的根本原因,给皮肤补充EGF,可以 使衰老的皮肤再年轻。从此,皮肤年轻与衰老的奥秘被揭开,人类 再年轻的梦想变成现实。 1986年12月10日,Cohen博士因此获得了世界科学的最高 奖之一——诺贝尔奖。 一、EGF简介 EGF是英文Epidermal Growth Factor的缩写,中文名称为表皮 生长因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皮肤细胞内的小分子蛋白,是人体 内固有的一种活性物质。由53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量为6222D、等电点约为4.6。 EGF大量存在于人体上皮细胞内,它可刺激上皮细胞和内皮细 胞生长,使新的表皮细胞不断长成,将死皮层推动并逐渐脱落,保 持肌肤细嫩光滑。同时促进皮肤各种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细胞吸 收营养物质。促使胶原及胶原酶合成,分泌胶原物质、透明质酸和 糖蛋白,调节胶原纤维,具有滋润皮肤、增强皮肤弹性,减少皮肤 皱纹和防止皮肤衰老的作用。 婴儿的皮肤中EGF含量丰富,随着年龄逐渐增大,皮肤中的EGF含量逐渐衰减,皮肤由此出现老化现象。EGF就能从根本上阻 止和逆转皮肤衰老,使肌肤保持年轻状态。 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功能 1、促进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各生长因子主动与伤口附近细胞 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从而激活蛋白酶,加快蛋白质的合成, 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促进皮肤和粘膜创面愈合并养活疤痕收缩 和皮肤的畸形增生,快速高效修复创伤。应用于皮肤组织的各种损伤,去除暗疮、痤疮、去痣后的小缺损,换肤后的脱皮、发红以及 果酸等使用后导致的皮肤灼伤、磨削后的表皮损伤修复等具有突出 的效果。 EGF 能促进表皮细胞增殖分化,使衰老死亡的细胞得以及 时补充,使损伤的表皮得以即时修复,可用于对换肤、褪红、毛细

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和治疗

第12卷第4期1999年11月 同 位 素 Jou rnal of Iso topes V o l.12 N o.4 N ov.1999 表皮生长因子(EGF)与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和治疗 李云春 谭天秩 (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成都610041) 摘要 肿瘤的分化程度、大小、阶段、有丝分裂指数或复发等特征与肿瘤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密度有显著的正比关系,且90%的肿瘤表面有高密度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其中54%的恶性肿瘤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能与外源性配体结合,因此,放射性核素标记表皮生长因子可实现恶性肿瘤的显像诊断和治疗。本文着重介绍放射性核素标记表皮生长因子的肿瘤受体显像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现状和临床意义。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EGF) 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显像 诊断 治疗 中图法分类号 R817 O575+111 研究证明,组织的肿瘤化病变伴随着受体密度的增加,但这种肿瘤细胞受体密度的早期构象变化不能为CT或M R I提供足够信息,以显示肿瘤病变的存在。放射性核素标记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和放射性标记血管活性肠肽在临床诊断显像的成功应用,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并不是所有肿瘤均含有高密度的生长抑素受体和血管活性肠肽受体表达,如膀胱癌、肾脏癌,仅含有高密度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1~3]。而在探测EGFR和预测病人存活率方面,配体结合法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更灵敏[3]。因此,研究放射性核素标记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肿瘤显像诊断和受体介导靶向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拟就EGFR肿瘤显像诊断和介导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予以阐述。 1 EGF EGF是生长因子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是一种主要由颌下腺和十二指肠B runner腺产生的、含5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激素。它首先是在小鼠的下颌腺中发现[4],也存在于胰腺、甲状腺、肠道、肝脏。1959年W alerfield在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 GF)时,偶然发现小鼠颌下腺提取物能使新生小鼠提前开眼和门齿早萌。他们从中分离出一种活性因子,因其能直接刺激表皮的生长与角化,故命名为表皮生长因子[5]。小鼠EGF(m EGF)相对分子量为6045D,等电点为416,沉降系数1125s,分子中有3个二硫键,为其生物活性位置。1975年有研究者用免疫亲和层析法,从人尿中提取了一种与m EGF相似的多肽,称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其生物活性与m EGF相同,有共同的抗原部位,但理化性质不完全一致。研究还表明hEGF与m EGF的53个氨基酸残基中有37个是相同的,3个二硫键也在各自的肽链相应位置上。正常人男女每日尿中EGF的排出量分别为6310±310Λg和5210±315Λg,而且与肌酐的排出量呈线性相关;人的唾液、乳汁、尿液和血浆中EGF浓度分别为6~17、80、29~272和2~4Λg L[6]。 2 EGFR EGFR是由含1186个氨基酸的单一肽链组成[7],它由膜外结合区域、跨膜转换区域和面 李云春:男,33岁,助理研究员,核医学专业 收稿日期:1999206222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9210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