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紫砂泥

辨别紫砂泥
辨别紫砂泥

纯朱泥、底槽青、青水泥

三种泥料各有千秋,纯朱泥壶冲泡扬香力特高、轻快而俐落,茶汤紧结柔滑,回甘强、回韵悠长,属性十分特殊,最适合冲泡台湾高山茶,及福建铁观音、乌龙茶等轻发酵重香气之佳茗。底槽青壶温和素雅,茶汤清气悠扬、时间长久,养泡以后,泥色由棕色变成朱肝色,水色光和!底槽青壶的适用性很广,较适合泡普洱、绿茶、红茶、花茶等。清水泥壶醇厚稳重,典雅大方,具有亲和力。泡茶要求不是很高,甚适合新手使用。同样,清水泥的适用性也很广,适泡茶类与底槽青相仿。

1.两者的原矿不一样:红泥是“五色土”里面普通的泥料,而纯朱泥的原矿是黄石黄。

2.两者的收缩比不一样:红泥的收缩比是14%左右,而纯朱泥的收缩比是30%左右。

3.两者的窑温不一样:红泥的窑温是1100度,而纯朱泥的窑温是1080度。

4.两者的色泽、质感不一样:红泥:呈光洁明亮红中略带一点橙色,而纯朱泥:朱红略泛桔光,温润透明质感很好。

5.两者的成型工艺不一样: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都可以做,而纯朱泥:成型工艺很困难,大的壶型没办法做,小的壶型做出来可爱生动。

价格应该由泥料,做工和造型以及作者来决定。

泥料的好坏,就需要很丰富的经验来鉴别了。每种泥料都有它的

特性,很难比较,也很难有个权威的标准。通常,好的泥料的壶养成包浆的速度要比普通泥料的壶养成的速度快。其实一把壶养的好坏,泥料是最重要的因素,好的泥料养出来的壶肯定会很漂亮的,反而言之,泥料不好,花再多的心血,壶还是老样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撌墙鹱幼芤⒐獾臄至于用什么办法去鉴别,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需要长年累月累积的经验。如果很直观的认为一种泥料很漂亮的话,就应该考虑一下了。

老泥、新泥是广大壶友都存在一个误区。其实,紫砂的形成到今天都是经过了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了,都可以说是老泥。至于泥料的风化期、陈腐期倒有长短之分。紫砂都是经过几亿年的时候形成的,所谓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陈腐期上区别而已。泥料的陈腐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越久越好,但在制壶前需重新回炼一下。陈腐期久的泥料相对于陈腐期短的泥料要挚繑,可塑性要高一点。感觉没有那么摫。制好的壶一个无水色,较难看。一个有水色,较好看。

紫砂泥也有档次之分,个人认为依次是:朱泥、底槽青、缎(团)泥、拚紫、普泥。但是纵观大大小小的紫砂书籍、权威的工艺师,对紫砂泥档次的顺序也没有一个权威、全面的说法。其实,泥料只要自己喜欢、觉得好、易养,那么它就是好的。

好的泥料加上好的火候,烧出来的紫砂壶色泽饱满、温润易养。否则,要么干巴巴,要么表面非常光亮(称之为玻璃光或贼光),一般都是加有化工颜料和经人为加工的,不可取也。

泥料是按原矿泥来说的,化工泥最光亮也不可取。这篇文章

不是我的原作,我看到写的不错,是我按照自己的经验整理才转贴的。

记得再11前做过的朱泥,那是一种手工的泥料,(因为料太少,不够机器真空,我是用搭子捶,用手抓成条,再做壶的),泥料是黄色的,烧出后是紫红色的,收缩率30%。作的过程中,泥料会出油,正是这油使茶壶烧成后特别润,特别亮。也正是这油让我做了很多废品,如果在泥油出来后,再要在壶上加泥就很难了,无法吻合,(如:在茶壶的"琢"嘴把时),泥坯时看不出,烧出后就看到加上去的泥料气泡了。当时台湾客商说是上釉的,还打破茶壶看里面的,才惊叹这泥料的优越。

事过十多年了,我还是怀念这泥料,也一直在找,可以到现在还是没有找到。

现在的朱泥烧出后都带红中黄,这正是说,同样是朱泥的档次。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当然如果现在有原矿的天青泥就更加珍贵了,现在的天青泥都是调配的。(排除有人珍藏泥料)

现在好的底皂青矿也很少了。现在很多底皂青都是人为的收藏下来的。(我也喜欢藏泥矿)

我做茶壶开始是以普通紫泥为主的,朱泥更本就做不了,没那个水平。

红泥理论上是包括了朱泥,但是红泥和朱泥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泥料,所谓的‘朱砂’也就是红色的。

而现在市场上是把泥性规类了,在泥性上规类有‘红朱泥’‘绿朱泥’‘黄朱泥’‘紫朱泥’,然而和正真意义上的‘朱砂’又是不相符的,在理论和实际上有矛盾的。

朱泥的烧成收缩率大,在25%~30%,表面的结晶好,泥料质地细腻、柔软,烧出后的光亮度好。

红泥的收缩率小,15%左右,火温比朱泥律高一点,泥料的质地、柔软和烧出的光亮度比朱泥差一点,制作比朱泥容易。

一般紫泥的制作比红泥又容易一点,稳定性好,可塑性也很好,烧成温度较高,好的紫泥也要在泡洋后才会又光亮包浆的效果。

而差的泥料做成的茶壶,怎么泡样也不会光亮可爱的。

当然好的泥料也要有好的工手做,就是所谓的明针功夫。同样的泥料不同的工手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火候也会有不同的颜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