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文化鉴赏

中西宗教文化鉴赏
中西宗教文化鉴赏

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对外汉语2班刘亮623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十分普遍是社会现象,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其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和偶像的崇拜与信仰以及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但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文明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文化,中西宗教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宗教具有多元性、以人文本和重视现世生活的特点,而西方宗教却是一元的、上帝至上和强调来世永恒的。反映在社会政治生活上就是在中国教权臣服于政权,而西方教权则是积极主动参与政权。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中西宗教文化进行比较,进而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很多的宗教,只是中国是多种宗教并存而西方是一神主导,所以下面,我将以中国的儒家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做中西的宗教文化比较。)

一.多神共存与一神崇拜

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多元并存的文明古国,对不同的宗教采取宽容的和平共处的态度。中国民族众多,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则主要信奉儒教、道教和本土化的佛教。在中国,儒家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最深,虽然历史上曾出现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件。或是个别时期曾发生过利用皇帝的权力排斥异教的事情,但总体看来,各宗教之间通常是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共存”甚至“三教合流”的局面。儒、释、道三大宗教相互交融,宗教信仰的多元共处,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人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世俗的生活目标。

在西方,宗教在经历了多神信仰阶段后,逐渐朝一神崇拜发展。基督教是能真正代表西方人的宗教,因而本文中所说的西方宗教主要就是基督教。基督教是一神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基督教认为,一个人只能信奉一个神,一个宗教,上帝是统治世间万物的绝对的、唯一的和至上的神。基督教判断神的标准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基督教认为,世间万物只有一个共同的起源,那就是上帝。《圣经》中上帝耶和华说,“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除我以外再没有真神”。信奉基督教以外的任何宗教都被认为是异教徒,要受到惩罚和迫害。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次迫害异教徒的事件,甚至发动过宗教战争。中世纪基督教会对异教徒进行残酷的迫害,宗教裁判所迫害的异教徒数不胜数,上帝是超越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绝对的存在,上帝是人的尺度。上帝观念是维持西方文化基本价值观的巨大力量和联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力纽带,已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世长存和来世超越

宗教就其本质而言是出世的,也就是说,相信来世是宗教信仰的基本内容,是宗教崇拜的基础。如,基督教常说:灵魂得到净化了的将会升入天堂……即便如此,中西宗教在对待来世的问题上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一般说来,中国的宗教重视世俗,具有现实性,而西方的宗教则蔑视世俗,具有超越性。

在中国,虽然多数人普遍相信来世,但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来世,认为来世太遥远,靠不住,因而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意为来世放弃对现世生活的享受。世俗的、感性的满足被认为是自然的,得到人们的肯定和尊重。在强调现世人伦的中国文化当中,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都十分注重人的感性心理和自然生命,追求现世人生的最大快乐。儒教从一开始就持有入世的态度,正所谓“君子之行,不远乎微近纤曲,而盛德存焉”,就是强调现世事务,而忽视虚无缥缈的天堂地狱。儒家注重现世生活,强调责任和秩序,注重日常的修养,正所谓“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儒家提倡修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和理想,试图在现世中寻找永恒。儒家是务实的现实主义学派,他们深知个体肉体的永恒是不可能的,于是便转而到家族的永恒中来追求永恒,通过不断地传宗接代保持家族的兴旺发达和血缘的延续达到现世的永恒。

与中国宗教不同,西方基督教轻视世俗生活,以永生为最高目标,希望通过赎罪来取得来世或灵魂的永恒,达到对现世的超越。上帝是唯一的神,神对人的拯救主要是对灵魂的拯救,是帮助人们的灵性摆脱尘世俗欲的束缚,死后进入天国,获得永生。它强调的是来世的超越,而不是满足人们对于现世幸福的渴求。基督教认为,人生是罪恶的,因而是痛苦的,要逃出人生罪恶的深渊,只有依靠神的救赎。所以,人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得到神的宽恕和拯救,消除自己的罪性,死后进入天堂,回到上帝的身边。这就是为什么基督教否定现世的快乐和幸福,蔑视尘世生活,重视出世修道。基督教的原罪说和救赎说,宣扬的就是只有耶稣基督为世人赎罪,人才能在死后进入天堂,获得永生。由此可见,基督教宣扬的救赎说其实就是基督教的来世观,它要世人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天国的永生中,强调现世对上帝的信念和修炼。西方人更加看重的是灵魂,躯体只是灵魂在现世的住所,人死后灵魂离开躯体,升入一个永恒的去处:天堂或者地狱。在现世生活中,人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并且为了自己的罪而忏悔,对上帝和耶稣基督有绝对的信仰,靠上帝的恩典才能获救。

三.“殉道者”和“务实者”

基督教以耶稣为代表作为拯救人类的“救世主”是理想主义的献身着和殉道者,而儒家则以孔子作为世间“圣人”,是现实主义的务实者。虽然耶稣和孔子都视理想高于生命,但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耶稣以拯救人类为目标,而孔子则以克己复礼、忠君报国为目标。除此之外,他们在实现理想的途径方面差异也很大,耶稣以一种不合时宜的冒险精神来力挽狂澜,为了救世人,不惜受尽屈辱甚至慷慨赴死。耶稣在十字架上达到了人格的完善,是一种脱离人世之美。而孔子虽然有:“朝闻道,夕可死”的抱负,但在孔子的思想世界里,他绝对不会选择走极端,而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理想。在孔子的思想中,中庸之道才是他的处事原则,不强求“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境界代表了中国人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格特征。孔子的人格中既有“洁身自

好”的超脱境界,又有“大公无私、忠君爱国”的现实抱负,因而,孔子较之耶稣更有现实生活的人格魅力。

四.宗教理论体系完备程度不同。

西方基督教具有非常完备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教义神学对宗教的各项基本命题,如人与神、灵魂与肉体、天堂与地狱、生与死、善与恶等等都作了阐择,形成了系统化的神学观、生死观与伦理观。特别是它把哲学和神学相连结,使其宗教带有鲜明的理性色彩。而我国的宗教却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我国汉族宗教,不论是儒教、道教抑或是佛教,都没有形成像基督教那样完备、系统的理论体系,更缺少哲学化的理性色彩。儒家也只是用它自身的那一套修身之道来指引人们,并没有把它完善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五.“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

在儒家学说里,最高的理想固然是明德于天下,但在此之上还有更高的理想,即为天人合一。由天人合德以至于天人合一,才是“至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巅峰。在“天人合一”中,天作为一种宗教观念在我国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即:天作为具有情感并有意志主宰万物的至上神;天还可以作为宇宙间的万物之源;最后天还可以是道德之源。由此,人们更追求天人想通,天人感应。

神人合一是基督教的永恒的主题,是其信仰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的存在是相对短暂的、有限的,而人存在的意义只有在追寻永恒中才能体现出来。基督教认为,人的升华和超脱就在于神人合一,它标志着有限之人达到了灵性解放和精神欢乐的最理想境界。

在基督教文化中,达到神人合一的境界的境界是通过接受洗礼来获得基督所赐的新生命,通过祷告灵修等。而在儒家思想中,要达到天人合一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修身、以此齐家、再而治国,从而明德于天下。

中西方的宗教差异远不止以上所提到的,还有很多,但无论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宗教毕竟也只是宗教,是人们通过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虚幻的反映。

参考数目:《世界三大宗教与中国文化》田真著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圣经》

《论语》

《西方文化史鉴》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伦理性与宗教性(一) 1【单选题】西方文明主要是以(C)来重构古希腊罗马文明? A埃及文明 B伊斯兰文明 C希伯来文明 D阿拉伯文明 2【单选题】克尔凯戈尔把人类文化性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其中最低级的是(B)? A政治的 B审美的 C伦理的 D宗教的 3【判断题】相较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更侧重于审美性?(×) 4【判断题】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相似的文学现象在不同文化结构当中尽管位置不同,它的价值和作用是类似的?(×) 伦理性与宗教性(二) 1【单选题】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儒家的仁强调区分(B)? A地域联结 B等级秩序 C信仰对象 D经济阶层 2【单选题】(C)认为德性就是力量? A尼采 B黑格尔 C康德 D歌德 3【判断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上层社会主要受审美和伦理的影响,宗教的因素很少?(√) 4【判断题】墨家的伦理强调爱人若爱其身?(×)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与基督教相比,儒家最大的特点是(C)? A阶级性与整体性 B阶级性与独立性 C合群性与整体性 D合群性与独立性 2【单选题】下列思想中,强调安于现实的富乐的是(C)? A基督教 B佛教 C儒家思想 D伊斯兰教 3【单选题】宗教最大的功能是(A)? A超越死亡 B慰藉个体的孤独情怀 C寻找希望 D提供帮助 4【判断题】儒家的教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 伦理性与宗教性(三) 1【单选题】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C)文化? A神曲

D荷马史诗 2【单选题】(D)将中国文化中反对不知餍足的追求极端化了?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单选题】儒家经典如《尚书》中出现的“上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与西方的概念类似 B是无限绝对的主宰 C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表现 D指代人间实际的统治者 4【判断题】西方文化中“天”主要指代自然,而中国文化中“天”主要指代主宰?(×) 伦理性与宗教性(五) 1【单选题】(B)认为尼采是西方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A萨特 B海德格尔 C胡塞尔 D德里达 2【单选题】下列任务中,对基督教进行了更为严厉批判的是(D)? A拜伦 B雪莱 C雨果 D尼采 3【单选题】尼采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基督徒,即为(D)? A尼采自己 B教皇 C马丁·路德 D耶稣 4【判断题】夏志清认为,中国的文学理念缺乏一种宗教信仰的阐释,使中国文学缺乏深度?(×)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一) 1【单选题】庄子哲学的伦理趋向是(C)? A礼 B法 C合 D分 2【单选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A)? A中国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B西方文化具有更突出的审美特征 C中国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D西方文化不具有科学特征 3【单选题】儒家的伦理体系构建是由(A)开始的? A诗 B书 C礼 D乐 4【判断题】法国哲学家?美学家鮑姆嘉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二)

中西文化鉴赏

1.How many stages are typically experienced by people in adapting to a new culture situation?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for each stage? Euphoria (excitement—thehoneymoonstage)Depression (crisis)AdjustmentAcceptance (recovery) 2.Make a list of the main types of body language 3.Give examples to show the function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案例1 Ma Dan (马丹) and Michael are classmates in the States. It is only one week before the submission date for a term paper for their class. Unfortunately, Ma’s computer br oke down at this critical time. In order to hand in the paper on time, Ma Dan decided to borrow Michael’s computer for only one day to finish her typing. In order to get an easy “yes” from him, Ma Dan treated Michael to a pizza lunch at Pizza Hut, an expensive eating-place for students like them. At the end of the lunch, Ma Dan asked Michael for a favor: “Michael, my computer broke down recently. But you know we have to hand in our term paper on time. I wonder if I could borrow your computer this weekend. W e are friends, aren’t we?” To her astonishment, Michael replied, “Yes, we are friends, Dan. But I’m afraid I’ve got a lot of things I need to type up every day during these days. I cannot afford to let it go even for a day. I hope I could help you in other ways.” Ma Dan was puzzled and thought: “are we really friends?” 分析Ma Dan comes from a collectivist culture which emphasizes relations with in-group members. Michael comes from an individualistic culture which values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Ma Dan comes from a country where people form into different relations and the axioms (*’?ksi:?m] 格言)of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This is also a valued belief in the West!) are highly cherished. In Ma Dan’s view, she was desperate for a computer and Michael should offer her a hand in lending her the computer since they are good friends. In order to better secure this borrowing, she offered to give Michael a treat, which better positioned her to open her mouth to request the help. Michael was brought up in a culture valuing individualism where the personal interest always comes first. Since personal computer is the private property of a person and he was really in need of it, he thinks it proper to cater(*’ket?] 满足需要)to his own needs first. That explains why Michael chose to reject Ma Dan’s proposal, which hurt Ma Dan’s feeling. 解决方案 If Ma Dan wants to finish her work on time I suggest she turn to other classmates for help by raising her request directly or go to the librar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f someone offers to lend her the computer, she can treat the lender afterwards to express her gratitude. 案例2 Shan Zhou is a well-established Chinese scholar in civil engineering. He had been cooperating with Paul, an American engineer on a large project. Paul had been to China twice for the project. Shan Zhou took great care of him on each visit, arranging everything from accommodation to making sure that one or more of his students would go with him whenever he needed to do something. Frequently Shan Zhou invited Paul to home for meals or went to restaurants with him. He also made arrangements with some of his students to travel around the city with Paul, to help him with shopping, and to socialize with him. Paul was very grateful, but repeatedly told Shan Zhou that he could take care of himself. Yet Shan Zhou continued to be very attentive(周到的). Eventually, Shan Zhou w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work with Paul for half a year. Paul picked him up at the airport and took him directly to his temporary accommodations. Paul

泛雅最新答案-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高旭东(DOC)

哪一项不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 A、 含蓄 B、 淡远 C、 阳刚 D、 空灵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中国思维偏向》的作者是? A、 鲁迅 B、 林语堂 C、 郭沫若 D、 张岱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尼采在以下哪部著作中提出日神酒神精神问题? A、 《悲剧的诞生》 B、 《权力意志》 C、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D、 《偶像的黄昏》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 哪一项不是张岱年在《中国思维偏向》中指出的中国传统思维特征:A、 分析 B、 整体 C、 综合

直觉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D 1 以下关于佛教说法错误的是? A、 它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B、 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C、 它在西汉时传入中国。 D、 它是佛陀的教育。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D 2 以下哪位心理学家认为民族的文化性格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神话想象?A、 弗洛姆 B、 荣格 C、 弗洛伊德 D、 华生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伦理与审美。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中国文化石以宗教为根本的文化。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 A、 宗教和审美 B、 伦理和宗教 C、 伦理和审美 D、 理性和伦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

阴历是出于对什么的观察: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D、 地球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A 7 武则天在上位后排斥道教,推崇佛教。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哪一项是中国的性格特征: A、 进取性 B、 攻击性 C、 安宁性 D、 冒险性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 《老子》的文本中体现了对女性文化的崇拜。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 以“威武不能屈”为大丈夫标准的是以下哪位?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自谁之后西方哲学就分裂为“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A、 笛卡尔 B、

中西文化异同

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西方文化古典淡雅,底蕴深厚。从地域的角度上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分类,恰好是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完整概括。那么,这两种文化有何异同之处呢,下面就是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异同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冒险,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 二、法制观念的异同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在中国人

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制度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但由此产生的弊端是:过度的自由主义和人权旗帜,造就了今天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不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国,把入侵别国当成了文明的推进,与中国人讲究和平共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中西文化差异及对待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了差异鲜明的社会关系、民情风俗。然而,这些不同的文化到底有哪些差异呢?你可能有些许好奇。那么,就让我们来简单的谈一下中西文化的差异吧。 一、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的不同 在西方,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这是应该的”、“我自己没做什么,都是大家的功劳”或“不行,不行!差远啦”等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的不同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他们觉得: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是由于这些,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他们会觉得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他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种情况,西方会说“多管闲事”。 3、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方雕塑艺术赏析

雕塑艺术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一刷的一种,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来说,中西方雕塑在雕塑手法,雕塑材料,雕塑题材有相似点。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作用方面则有所不同。 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传神性;西方的雕塑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注重形象的逼真性。人始终是西方雕塑的和西方文化的主题,而中国雕塑较多的是动物像、佛像,却鲜见纪念性人物雕像。中西方雕塑究竟有何区别,针对这个问题本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本人在选择古罗马雕塑和汉雕塑这两个作为切入点,是因为他们当时属于那个历史阶段最强盛的两个国家,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如果将二者作为比较,并力图发现内在的文化含义,可以知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罗马时期代表作品为罗丹的《思想者》。《思想者》——青铜,198×129.5×134厘米,法国雕塑家奥古斯迪·罗丹创作于1880-1900年,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曾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中西文化的异同

中西文化的异同 摘要 中西文化异彩纷呈,构成文化的要素数不胜数,而音乐绝对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音乐上的体现是十分明显的,民族之间的差异也可以从音乐中体现出来。中西方的音乐各具特色,主要的表现在于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在下文中将会提及音乐的含义、中西音乐的特点、中西音乐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体现差异的主要几个方面以及中西文化的相同点等内容。 关键词 音乐的含义音乐特点中西音乐差异差异原因相同点 正文 一、音乐的定义 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一种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二、中西音乐的特点 中国音乐的特点: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中国的情韵可以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或者可以说源于古代钟鼎的花纹及原始画壁的动物飞腾之象。 西方音乐的特点:西方音乐注重的是和谐,西洋的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性及数理协调性。 三、差异的具体体现 (一)乐器方面 中国乐器主要包括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拉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吹奏乐器主要有笙、笛子、唢呐、箫、葫芦丝等;弹拨乐器主要有古筝、琵琶、柳琴、月琴、扬琴等;拉奏乐器主要有二胡、高胡、马头琴等;打击乐器主要有鼓、磬、编钟等。 例如古琴,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后人誉为哲学性的艺术,位居“琴棋书画”之首,是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西方的乐器分为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弦乐器、弹拨乐器、键盘乐器和打击乐器。木管乐器主要有长笛、单簧管、双簧管;铜管乐器主要有短号、小号、长号、大号和圆号;弦乐器主要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弹拨乐器主要有吉他、贝司;键盘乐器主要有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打击乐器主要有架子鼓、三角铁、大鼓、排钟、木琴。 例如小提琴,它在西方乐器中有着不一般的地位,是弦乐族系中的高音成员;音域超过三个八度,是所有管弦乐队必不可少的正规乐器。小提琴也是最富有表

跨文化交际论文--中西宗教文化差异

China and western religious beliefs Thesis statement:Culture is the soul of the country, and religio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 cultur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to see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a tentative explanation is given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two systems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s to illustrate the role they play in their own society. Outline: 1.Introduction 1.1The history of English religious 1.2The history of China religious 2.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eligious beliefs 2. 1 Similarities 2. 2 Differences 3. sino-occidental religious culture impact on society 4. Conclusion Works cited Introduction In the early human social,Religious includes world explanation, judici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mental comfort, and other functions. In modern society, science and judicial have separated from some religious, but the moral training and mental comfort function will continue to exist. Religion’s belief systems and social group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thought culture and social form. 1.1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s the study of the religion started by a Jewish prophet from Nazareth named Jesus. Christianity would grow into one of the world's major religions, impacting all other religions and changing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Christian history mainly concerns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nd Church, up to contemporary times and denominations. Christianity differs most significantly from the other Abrahamic religions in its claim that Jesus Christ is God the Son. The vast majority of Christians believe in a triune God consisting of three unified and distinct persons: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Throughout its history, the religion has weathered schisms and theological disputes that have resulted in many distinct churches. The largest branches of Christianity are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and the Protestant Churches. Christianity began spreading initially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期末考试20

《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期末考试(20) 一? 单选题(题数:50, 共50.0 分) 1() 之后, 西方文化分裂为科学哲学与人本的艺术哲学两个部分? A? 维特根斯坦 B? 尼采 C? 黑格尔 D? 康德 我的答案:C 2儒家的仁和基督教的博爱之间的差异在于, 儒家的仁强调区分() ? A? 地域联结 B? 等级秩序 C? 信仰对象 D? 经济阶层我的答案:B 3中国古代戏剧是() ? A? 悲剧 B? 喜剧 C? 悲喜和合局 D? 混合剧 我的答案:C 4下列人物中,() 不是孟子最为推崇的人物? A? 尧 B? 禹 C? 周文王 D? 周武王 我的答案:D 5达芬奇认为诗是理性哲学,() 是自然哲学? A? 音乐 B? 绘画 C? 散文 D? 建筑 我的答案:B 6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的“精气神” ,其中() 是构成一切组织器官与营养人体的基本物质? A? 精 B? 气 C? 神 D? 以上都不正确 我的答案:B 7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平和宁静在() 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我的答案:B 8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标志? A? 萌芽 B? 进步 C? 成熟 D? 衰落

我的答案:C 9() 不适合用于形容西方文化? A? 逻辑性 B? 确定性 C? 含蓄性 D? 体系性 我的答案:C 10 中国古代诗人用闺怨? 春怨等主题中的怨郁的女子反应自身同样的遭遇与情怀 () 开始? 的情节自 A? 诗经 B? 淮南子 C? 屈原 D? 道德经 我的答案:C 11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中提到, 不存在缺憾的文明是() ? A? 中国文明 B? 西方文明 C? 古代文明 D? 不存在的 我的答案:D 12 斯宾格勒认为西方文化是一种() 文化? A? 神曲 B? 哈姆雷特 C? 浮士德 D? 荷马史诗 我的答案:C 13徐光启等人被基督教归化后,认为基督教可以() ? A? 易道补儒 B? 易佛补儒 C? 易道替儒 D? 易佛替儒 我的答案:B 14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模式更接近于() ? A? 线段 B? 螺旋上升 C? 半环 D? 圆环 我的答案:D 15孟德斯鸠提出, 有一个根本理性存在着,() 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 关系 A? 德 B? 人 C? 法 D? 理 我的答案:C 16 在崇尚文学典范? 强调服从权威上,中国文学与西方新古典主义是() 的? A? 相同 B? 相似 C? 相反 D? 无关我的答案:B 17关于和与同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代码:EE3007 计划学时:34 学分: 2 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英语专业学生 课程负责人:梁洁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比较是英语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讲授中西文化理论,文化基本模式,基本因素,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基本原理,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化冲突案例分析。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克服文化障碍,以减缓可能碰到的文化冲击,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英语理解能力——通过文化对比课程教学,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英语理解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熟悉文化差异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接受和适应不同的文化差异,并使之为自己的社会实践服务。 三、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 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文化素养——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应能够认识中、西文化的基本异同点,以及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鉴赏能力——通过对课程学习,使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促使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审美热情,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创新和开拓精神——学生学习课程后,对各类交际形式有所认识;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他们将会寻求更好、更恰当的交际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和开拓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有关文化的定义,特性和作用,以及价值观对比。 本课程的难点首先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很难操作。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很难有机会直接观察跨文化交际现象,更难直接参与。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与主要内容 本课程共九个单元。每单元大概四课时,共34课。主要学习方法包括:典型实例分析,学Presentation展示,角色扮演,PPT演练,英汉双向练习等。 第一单元为绪论,总体介绍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着重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练习注重训练学生的日常交际的模式化习得。 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着得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思维模式。通过大量的实例,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生动有趣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把文化深层结构引入学生的视野。 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主要概述非语言交际的三大内容:时间观念、空间的使用与身势语,用大量事例充分展示了非常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规则。 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介绍中外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如谈话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