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

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

考纲

要求

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

【课前导入】

“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

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

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

1.推动因素

(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

成.

(3)文化上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

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

耕农的兴起。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4.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社会风尚上: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

◆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这一时期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周边国际环境的稳定,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社会转型的表现:

1.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决定改革开放;

2.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3.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4.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

【思考】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

1.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1 1.(2017·浙江高考,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强烈反对专制制度,反对天下属于皇帝一人的思想,反对专制王朝“孤秦”“陋宋”,说明明清之际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中国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选A项。儒学地位没有旁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没有形成新儒学体系,其他三项错误。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 人运动。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 **“二大”(1922,上海), 内容——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 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时间:1954年9月 第一届○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全国人大内容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 ○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时间:1956年9月 。 八大

东方时事评论_惟有中华 作者

东方时事评论_惟有中华作者 读东方只要把“基本格局”理清,很多东西就可一扫而过心中有数了。毫无疑问东方系列气魄很大,分析的底色(the biggest picture)是从“资本控制国家\国家控制资本”在资本主义发展300年中积淀下来的二元对立角度出发的。然后才是具体的资本、国家在中、美、欧、俄中的力量关系以及斗争格局。汉风兄说《货币战争》猎奇性多了点这没错,因为书中不敢说狠话,也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我国要走“国家控制资本”的道路,反而神话了一众犹太资本家们。但若众多读者知道的多点哪怕宋鸿兵不说也应该能看出几本书说的是一群 有着“资本控制国家”(邪恶)信仰的人的故事。谈西方利益格局其实大家冰雪聪明往往一点就透,按照东方贴,西方总体而言是“资本控制国家”的,有资本利益、国家利益两大类:美国资本利益、欧洲资本利益;美国国家利益、欧洲国家利益。这里就有一些基本格局与现实需要理清的,否则东方贴只能糊涂读了。1、美国资本利益和欧洲资本利益共同构成西方资本利益,二者同源,利益分配上有大小头之分,但都沾美元本位制的光;而欧元横空出世后美国资本利益与欧洲资本利益显然就有了一些矛盾,但关键时刻仍可以调和,因为根子上是“西方主导世界金融霸权”。2、美国国家利益与欧洲国家利益却无法构成“西方国家利益”,因为并没有类似“美

元霸权”的东西将欧洲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捆绑的,反而欧元横空出世后欧美国家利益变得彻底不可调和,北约进一步虚化就是非战争状态下货币因素比军事因素对一个国家 重要的多的铁证(战争状态下反过来咯,也就是现代国际斗争是时间空间上无死角的,要么金融掰腕子要么军事死磕)。 3、美国资本利益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借尸、附体、控制、利用、透支”。如果不能体会美国是一种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飞机中的战斗机,人类历史上资本控制单一国家最严重的社会形态,就根本理解不了美国、欧洲、中国诸般斗法中的无数种精微、奇诡变化可能。美国资本对美国国家利益的渗透体现在经济、军事、金融的一切方面,而中东石油危机后前者则全面控制、主导后者,二者在债务美元(不管是前期的强势美元还是后期的弱势美元,都是为了“借钱、印钱过好日子”这个目标)上是有最大的共同利益的。换言之美国资本利益最终“婊子无情”弃美国这个躯壳而去,则必定是美元本位制无法维持的缘故。 4、欧洲资本利益同理与欧洲国家利益在“欧元”问题上有根本的共同利益,类比上面是不难理解的。有人要问了“那为何欧洲资本利益不与美国资本利益决裂呢”?这是因为欧美资本仍在一个紧密联系的、且主导全球的结算平台上运作,在对“非西方利益”的各种交换中有共同利益。而欧元(欧盟)建立的原教旨东方也说了,就是欧洲资本利益有自己的小算盘并希望终有一日能茁壮成长为大算盘继续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2019全国卷Ⅲ,44,15分] 材料甲午战后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①,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②。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③。(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本题通过档案史料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1)问,依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从保守派的态度予以完善。第(2)问,依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是变法的核心机构;依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6分)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9分) 解题反思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是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看: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进步,都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题含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影响类) 1.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 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 军令。战时组成军队, 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 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 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9 分) 2.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 445 年一前 396 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 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

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 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9 分) 3.材料:霍光的重要历史功绩是废去昌邑王,确定(汉)宣帝继位。这是保证西汉社会继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宣帝地节 二年(公元前 68 年),霍光卒。宣帝始亲政事,“励精为治”, 号为“中兴”君王。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世的继续,实行武帝 末年以来罢兵力农、“思富养民”的政策。宣帝于本始元年 至神爵四年(公元前 73~前 58 年),曾七次下诏征召人材。又 先后诏令安置流民、减免田赋、减低盐价和赈济灾民,还一再 派遣使者或丞相、御史的属官,到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出入人罪的不法官吏,考查地方官治绩。被称为“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宣帝“励精为治”的变革举措。(8 分) (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汉宣帝变革举措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7分)

我们爱历史

我们爱历史 作者| 张嵚我方为金台新媒体联盟核心成员《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01 有一类成功人士,就是用来惹不服的。 他们相貌一般,年纪一把,家境平凡,啥样优势都没有,毛病却是一身,外出闯荡打拼,笑话更是一堆,茶余饭后总被当调料,娱乐大家身心好多年。 其中最娱乐大家的,是他们总经历一件窝囊尴尬事:打脸!不是一次俩次,而是隔三差五,不但打到脸皮发账,且是“美名”远扬。以至于大家说起他,不是说他今天又赔了多少钱,就是说他昨天被谁追了账,或是传他哪天又跑了路,打脸故事随手一票。 可就是这样人,突然有天人五人六成功了,人前人后风光招摇,鲜花掌声簇拥。惹惊叹的同时,自然也就惹不服。 身边这样的人有没有?历史上最大牌的一个,应该是汉高祖刘邦。这位农村亭长出身,四五十岁中老年才开始奋斗的传奇帝王,励志得正史里各种赞的人生,放在野史演义评书里,却从来五花八门的编排。奋斗史上别的先进事迹难找,打脸场面从头到尾充斥,好些口耳相传,都成了经典滑稽桥段,两千年来从戏台到影视剧,长期喜闻乐见。

笑得多了,不服之声也就从来响亮。正如元曲《高祖还乡》里那句怒喝:白甚么改了名换了姓,名唤汉高祖? 是啊,刘邦的成功凭什么?就凭这每次被打脸? 是的,就是被打脸。这件窝囊尴尬的事,围观小伙伴眼里笑出眼泪,自己心里满满是泪的事,却是不同年代不同行业,每一个站在顶峰的人物,共同的强大功夫。 他们身份经历坎坷不同,但在打脸这件事上,却有个共同境界:当打脸不可避免的时,不要躲避不要反击,心里多苦脸上也要堆满笑,咬紧牙关忍下来。这窝囊得招不服的隐忍,是这些强大人物共有的人生武器。02 刘邦为皇帝奋斗的人生里,被打脸次数极多:想进阿房宫胡糟,被萧何樊哙打脸,想小聪明占咸阳,鸿门宴上被项羽打脸,打下彭城想耍威风,又被项羽再打脸,低三下四痛哭流涕求过放过,也狼狈逃窜老婆亲爹全都扔过。各样的生死屈辱,全都好似拳头打的痛。 但他人生里最惨的一次打脸,却发生在他君临天下七年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 当时刘邦正自我感觉良好,君临天下横扫国内,正威风八面间,北方匈奴却打上门来,立刻点起三十二万大军,呼啦啦杀向边疆迎战。对这全新敌人,刘邦虽说重视,却也基本无感,以为这家秦始皇的手下败将,不过是个送上门找虐的怪。但事实是,匈奴就算是怪,也早趁着中原战乱的当口悄然升

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公元前21世纪,启继承父亲禹的皇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汤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 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四年之战 丝绸之路:汉武帝两次差使张骞出使西域 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时期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称帝:690 文成公主进藏:嫁给松赞干布(吐蕃) 陈桥兵变:北宋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定都东京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 红军起义:朱元璋(’明太祖)应天称帝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为了巩固清朝统治 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南京就职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召开建立中国共产党1922年中国二大召开 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标志全面爆发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45.8.15 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 1946. 内战爆发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 外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文艺复兴:14世纪意大利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 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杰斐逊《独立宣言》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并建立联邦政府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巴黎人民-----巴士底狱 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谋杀事件德国投降,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德国袭击波兰德国投降标志欧洲战争结束日本投降标志大战结束 联合国的建立美国旧金山《联合国宪章》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⒈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之路。 4.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最新放狠话的句子让人怕

一、我不是骨头,不能让每条狗都追着跑。 二、再没有什么能像我的文字那样,让我从容地独立于世。我曾狂妄地说过,哪怕天下人都讨厌我,我也会因为这些文字而活得自由自在。 三、爸爸说长的帅的男人会说谎,妈妈说不帅的男人也会说谎,你爸是个很好的例。 四、让世界低头,是一种霸气!让自己放手,也是一种魄力! 五、鹅鹅鹅,曲项用刀割,拔毛加瓢水,点火盖上锅! 六、你要骂下来骂!请注意你的素质! 七、我是光棍我可耻,我给国家浪费纸。 八、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九、不惜千金耍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十、别看他们爱我爱得好像如醉如痴,含在嘴里怕化了,握在掌心里怕飞了,为了我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哪怕是赴汤蹈火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惜,可他们就是不敢为我离婚。 十一、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指不定会在哪翻车 十二、我身材其实挺好,肥而不腻。 十三、岭梅开候晓风寒,几度添衣怕倚栏。残菊犹能傲霜雪,休将白眼向人看。 十四、我知道我很帅,而且是从小就这么帅。 十五、一个人,没有靠山,自己成为靠山!没有天下,自己打天下!没有资本,自己赚资本!这世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你弱了,所有困难都强了!你强了,所有阻碍都弱了!应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生活:你给我压力我还你奇迹! 十六、狼心狗肺总好过撕心裂肺。 十七、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 十八、別在无聊的时候來找我,不然显得我是多余的。

十九、人有的时候是要有点飞蛾扑火的态度,不壮烈一点怎么能体会得到火焰的强大气势。 二十、锄禾日当午,啥都不靠普。闲来没事做,不如斗地主。 二十一、没有癞蛤蟆,天鹅也会寂寞。 二十二、如果我中了五百万,我觉得还是捐进自己的账户吧。 二十三、有人喜欢帅有人欣赏衰;有人喜欢爷们儿的鬓角就有人只爱小白脸的娘炮;有人喜欢万人迷也有人专爱狗不理,我把头发染成灰绿,跟你喜不喜欢已经没有关系。 二十四、毒也是好事。以毒攻毒。请我做评委,我就要对我的职业负责。我金口玉言难开。选手得到我指点是上辈子造化。别给脸不要脸。 二十五、外面的世界太多细菌,我怕一出去就会被传染。 二十六、常在厨房走,哪能不切手? 二十七、不要以为你晒黑了就能掩盖你是白痴的事实。 二十八、人不得瑟枉少年。 二十九、不要跟我说你爱我,这句话听多了想吐 三十、不够男人的男人,根本不敢来追我,能跟我在一起的男人,内心一定很强大! 三十一、球霸就是在场上表现出霸气的球员,我要成为球场上的球霸! 三十二、老师说过:世上没有后悔药,只有老鼠药~ 三十三、别把人和狗相提并论,狗最起码忠诚。 三十四、拚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三十五、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三十六、我不是草船,你的贱别往我这发。 三十七、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点吧,让那些约会的都淋成落汤鸡 三十八、为什么没有拿你的脸皮去研究防弹衣呢?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探究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中国戊戌变法、改革开放、土耳其凯末尔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日本明治维新) ◆知识概况 改革的概念 改革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从改革的程度看: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如中国戊戌变法、改革开放,美国罗斯福新政; 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土耳其凯末尔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从改革的性质看,可以分为资本主义改革(中国戊戌变法、土耳其凯末尔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日本明治维新)和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 ◆知识梳理(按改革的时间先后顺序) 1、日本明治维新 时间:1868年 目的:为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挽救民族危机,摆脱西方国家殖民侵略,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日本逐渐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2、中国戊戌变法 时间:1898年 目的:为挽救民族危机,变法图存 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结果:戊戌变法最后失败,但它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进一步探索。 3、土耳其凯末尔改革 目的:为了使赢得独立后的土耳其富强起来,凯末尔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彻底的改革。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改革使土耳其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摆脱了“西亚病夫”的帽子。 4、美国罗斯福新政 目的:为帮助美国尽快摆脱经济危机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特点: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它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后来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5、中国的改革开放 时间: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最新精品段子100篇(2014年9月14日更新)

1、十年生死两茫茫,诺基死,塞班亡,黑莓欲还乡,摩托已阵亡,安卓兴,苹果王,三星扛大梁,魅族小米跑分强,HTC出机皇,国产当自强,华为新,中兴亲,微软诺基搞联姻,三天一旗舰,五天一机皇,手机界,已无常,专利战,水军忙,纷纷欲转行,山寨泪千行! 2、出去逛街累了,想叫男朋友背我,男朋友:算了吧,我说为什么呀?男朋友说:感觉我身上留的每一滴汗,都在嘲笑你的体重。我。。。 3、儿子100多天,有点懂事了,每天晚上都躺床上喂奶,每次儿子要吃奶,爸爸就喊食堂开饭了。(这是背景)每次都是先把他放床上躺着,我去关门,回来躺在旁边喂奶,他一看到我躺着就把脸扭过来,手舞足蹈。我一边掀衣服一边说:急什么…锅盖还没掀开…(穿的是前面带暗扣的哺乳内衣) 4、一天一个退休老人买了一个鹦鹉,天天教他说话,每天早上必定会教它一句:“早上好”!可几个月过去了这个鹦鹉还是不会说话。老头十分气馁,这天早上便没有继续教它说话,这时便听鹦鹉对老头大喊了一句:“老头,你今天牛了啊,见到我也不问好”! 5、某人入室盗窃,刚进屋,女主人回来了,他躲到床下,还是被发现,遂暴力抗拒抓捕出逃,被抓。该情形依法应定入室抢劫,至少判十年。后来找到一个学法律的,分别给他讲了盗窃罪、抢劫罪、强奸罪的定罪及量刑,结果他改了口供,称当时入室是想强奸,最后以强奸未遂,初审判了三年,因为强奸罪与入不入室无关。再后来这小子又找到某刑法硕士,硕士告诉他,你应该这样讲,当你想强奸时,发现该女奇丑无比,便逃跑,最后就可以被认定强奸中止,因无损害后果,就可能免于刑事处罚。再后来他找了一个刑法学博士后,博士后教他这样说:他看上了这家男主人,想强暴他,没想到女主人先回来了。因为刑法没有规定强奸男人属于犯罪,这小子二审被无罪释放了。启示:知识改变命运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6、目测妹纸亲戚来了!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禹-家天下(世袭制) 经济:大禹治水(水利建设);青铜出现 商(前1600-前1046) 政治:人牲,宗法制,神权王权相结合 经济:井田制,集体耕作;国有六职,青铜器大发展,陶到瓷过渡开始 文化:甲骨文,金文形成 西周(前1046-前771)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典型特征) 经济: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百工” 文化:诗经(西周到春秋中叶形成) 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人工冶铁;私田出现 战国(前475-前221) 政治:出现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出现 经济: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秦),废井田土地私有, 炼钢和淬火工艺发展,出现铁 犁牛耕,出现商业中心和富商 文化:百家争鸣司南出现具备制作火药原料硫磺硝石知识楚辞 秦(前221-前206) 政治: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皇帝制;朝议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征服百越修灵渠设四郡平西南夷开五尺道北击匈奴收河套筑长城修直道 经济: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文化:小篆形成(李斯)隶书出现 汉(前206-公元25) 政治:汉武帝时-[中朝,十三州部(刺史)]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七国之乱 经济:汉武帝时-[政府垄断盐铁等行业;出现工官;铁业官营制度]牛耕普及(曲柄锄,大镰); 关中井渠;出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丝织品远销罗马;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市有 专门的管理机构 文化:汉武帝-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基本定型; 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创建 太学;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郡国学校; 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扬雄,司马相如佛教传入;纸的发明 王莽新朝与东汉(25-220) 经济: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一牛挽犁王景治黄河杜 诗创水排出现青瓷器;陶到瓷过渡完成 文化: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蔡伦改良纸草书形成(怀素,张旭)楷书形成 大赋渐少小赋兴起:班固,张衡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2、根本目的: 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3、领导力量和方式: 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目的、实质: 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领导力量和方式: 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三)、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改革的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司马曜简介

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司马曜简介 东晋武帝司马曜又被人称为“晋孝武帝”,他是东晋简文帝第三个儿子,原本简文帝并没有想过要将皇位传给仲子司马曜,但是因为情势危急,简文帝在驾崩前夕只能将国家的重担交付给司马曜。此时的司马曜只有十一岁,因而并不能够真正成为一国之君,在其继位三年后,才开始真正拥有帝王的权利。东晋武帝司马曜在用人上并没有很高的远见,虽然曾经造就了东晋短暂的繁华,但是最终都因其优柔寡断而付诸东流,最终也被妃妾用被子捂死。 东晋武帝司马曜出生于公元362年,是东晋简文帝和李陵容的儿子,由于并不是嫡长子,司马曜的身份略有尴尬。司马曜在继位之后,并没有立即拥有一统天下的政治权利,此时的权利都集中在谢安的手中,谢安也成为司马曜执政早年的中流砥柱,但是在淝水之战之后,司马曜开始剥夺谢安的权利,从而转嫁给弟弟司马道子。但是此后,一些列的问题开始涌现,由于司马曜沉溺酒色,很多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同时司马道子对于皇位也虎视眈眈,司马曜并不能真正保全东晋王朝的一世长安,反而加剧了东晋王朝衰败的步伐。 东晋武帝司马曜的一生就是一场悲剧,年少无知的时候开始被立为王,但是权力却一直被他人所左右。真正拥有权力的时候,却又开始和亲近的人分享权利,逐渐出现危机的时候又开始收敛权利。而最具有戏剧性的却是东晋武帝的死,司马曜因为和爱姬开了一句玩笑,便被侍女用被子捂死。东晋武帝司马曜死于公元396年,安葬于南京。 纵观古代皇帝,有病死的,有老死的,有征战沙场杀死的,有精尽人亡死的等等。其中死的最窝囊的皇帝就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司马曜是东晋孝武帝,在魏晋南北朝那个时期,司马曜还算得上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了。军事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淝水之战,就是在司马曜统治期间发生的。因为淝水之战的胜利,消灭了前秦的嫡系部队,前秦从此一蹶不振,而因此为东晋迎来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外患解决后,司马曜不再专心朝政,夜夜笙歌,过起了醉生梦死的游戏人生。那么,这和司马曜是怎么死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司马曜平生有两大爱好:一个是喝酒,一个是开玩笑。不管什么场合,也不管对象是谁。当然作为皇帝,天下都是他的,不论对谁开玩笑都不为过。即便玩笑过分了,群臣也好,妃嫔也好,也只能敢怒不敢言,毕竟皇帝掌握着生杀大权,只能顺着皇帝玩笑。但是司马曜偏偏就是因为开玩笑死了。 这天司马曜和张贵人饮酒,张贵人不能喝酒,就极力推辞,结果司马曜发怒了,放下狠话:“要是不陪我喝酒,就给你定罪。而且你也年老色衰了,是时候把贵人位子让出来了…”。司马曜说的是玩笑话,喝完酒倒床就睡了。张贵人在那想了许多,又气又恨的,起了杀心,于是喊来心腹丫鬟,趁着司马曜熟睡,用被子捂住脸,并搬来重物,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被捂死了。所以说司马曜是历史上死的最窝囊的皇帝也不为过了。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 影响类) 1. 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9分)参考答案 (1)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 (2)影响: 1.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 2.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 2. 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一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 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