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数学说课稿若干

北师大小学数学说课稿若干
北师大小学数学说课稿若干

2.活中的比说课稿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说教法学法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理解比的意义,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伊始,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照片,猜猜他是谁?”同时用大屏幕展示照片。照片中人物淘气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也是有数学知识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自然地引入了下面的探究学习。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也突显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知道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理念。理解比的意义又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同时理解比的意义,我设计了三个情境。在每个情景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动探究来理解比的意义,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情境一:我特意让学生

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了直观感受,并激发了探索知识的兴趣。在学生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索活动。情境二:紧接着将大屏幕中照片A、B、C、D、E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的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重要性。也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情境三为了深化比的意义,接下来我又安排了第三个情境——速度的比较。我提出一个问题“你能设计出一张与这张照片很像,但大小不一样的照片吗?(课件出示淘气骑自行车的图片)”我将前后两个情境自然地联系起来,既让学生们利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利用,又能自然地引出第三个情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出示教科书中49页“马拉松运动员”和“淘气骑自行车”的照片),请同学们口答完成表格内容,并说明比较的方法。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看书质疑,解答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由此来了解他们在认知中的疑点,并及时给予解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做到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我设计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知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相关的基础知识,我设计了相应的填空和判断。

第二层次——灵活运用比的知识

第三层次——了解“生活中的比”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让学生品位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和兴趣。我设计了“生活中的比”这一环节,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的有关知识,又带给学生更多探究的欲望、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质疑总结,反思提升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今天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总结,学生质疑!最后还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真正体会“学无止境”,培养学生教学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体系。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a :

b = a * b = a / b ( b ≠0 )

关系运算数

3.《百分数的应用》

《百分数的应用一》是位于北师大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水结成冰”的实际情况,引出“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材引导学生先分析“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并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寻找数量关系,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在本题中就是冰的体积比水多的部分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根据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一般应用题及学过的百分数的知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并学会简单运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这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并为后续学习比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打基础。。

说教法

施之教,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给予激励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说学法

新课程不但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1、转化法:学生在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义时,学生能结合百分数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帮助理解新知识。我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并说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加利用。

2、比较法: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方法,学生就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在小组中分工明确,提高了学习效益,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开发,树立的主人翁的意识。

4、反思法:方法注重反思,学生才能学得牢。在课将结束,学生对自己的获得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教学设计。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1)生活导入。

我觉得教材给我们创设的“水结成冰的”生活情境,很贴近学生。所以直接选用了教材创设的情境。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知道你们注意观察没有,在生活中水结成冰,体积有什么变化”,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回答出问题“体积变大”。我又适时的追问一句,那有谁知道为什么体积变大吗?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课外学习能大概说出原因,教师不做细说明,只是调动一下学生的兴趣,与科学学科进行一下整合。

(2)激发兴趣。

学生在明确“水结成冰,体积会变大的”的结论后,及时说明有一个同学在这种自然现象中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但一时不会解,让我们帮忙。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好强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寻找数学题材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觉得数学问题是那么的鲜活,形成问题意识。】(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及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李刚同学制作冰块时的条件“用45立方厘米的水,制作冰块,结成冰后,体积约是50立方厘米”,并提出问题“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边说边板书45立方厘米的水——50立方厘米的冰,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同时结合问题,揭示出是一道关于百分数的题,(板书“百分数”),再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为后面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做好铺垫。

2、讨论分析,理解问题。

既然是要帮助李刚,就及时说明帮助的原因是“一时没能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把问题集中,让学生分组研究。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可提示学生结合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画线段图对问题进行分析。画线段图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便学生发现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时,下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既做到了师生的互动,又能及时发现找到结论的同学,到前面板书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3、找到方法,解决问题。

①让板眼同学,结合板书说说对“增加百分之几”的理解,教师适时的补充说明,最终找出结论“增加百分之几”是“冰比水多的体积与水比,多的体积是水的百分之几”(指图),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百分数应用题“一

②结合学生的汇报,及通过课件展示李刚的参与,找到第一种解法“冰比水多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学生板眼计算。(板书第一中算法:(50-45)÷45=11%)

③再结合线段图,让学生找到第二种解法。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分数应用题,会想到把水的体积看作单位1,百分数就是100%,用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求出整体的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减去水的100%,就是增加的百分之几。(指图说)在及时出示课件李刚理解了的公式“冰的体积÷水的体积-100%”,让学生列式解答。(板书:50÷45-100%=11%)

④找到两中算法后,教师补充说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那种算法解题都可以。

4、教师质疑,深入探究。

学生在帮助李刚同学解决完问题后,教师又马上利用课件,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把这50立方厘米的冰,再化成45立方厘米的水,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减少百分之几?是11%吗?(板书50立方厘米的冰——45立方厘米的水,水的体积比冰的体积减少百分之几?)

学生可能会有疑惑,教师组织学生再分组画图探讨,并且只列式不计算。学生通过画图(画图),分析出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是减少的体积与冰比,用减少的体积除以冰的体积就能求出问题(板书(50-45)÷50)。再与前面的算式比较得数一样吗?学生经过分析,发现除数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除了让学生理解“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还让学生明确多百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不是一个数,因为他们对比的量不同,也就是单位一不同。(指板书说)。最后在引导学生找到不同算法。(板书:100%-50÷45)

5、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教师结合板书说明,刚才的学习内容,是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知识:百分数的应用一(板书:应用一)也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我们要接着五年级下学期学过的百分数知识,继续探讨百分数在生活当中的一些应用。

(三)、加强训练,巩固新知。

1、完成试一试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教师结合现实生活叙述各提条件,同时课件出示。因为有新知学习的基础,所以先找同学继分别说出“降低了百分之几”和“增长了百分之几”的意义,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体反馈结果。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结合明年即将召开的2008年奥运会,出示一组我国申办奥运会时我国和其他国家得到的票数,让学生自主提出关于百分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

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4.《3的倍数特征》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特征》,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倍数和因数,以及2和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它们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3的倍数特征,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猜想、验证等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发现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3的倍数特征,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通过尝试、猜想、验证等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发现3的倍数特征。

然后为学生搭建一个摆棋子的实验平台,探究发现3的倍数特征,并应用规律,体验感悟3的倍数特征。最后总结概括,畅谈收获。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说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猜测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做大胆猜想。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猜测,学生可能说出:“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1、2、3、4、5、6、7、8、9、0,没有什么特别规律,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什么规律。”……

2、互动交流

(1)小组交流:举例验证学生有可能也会发现以下情况:

①45是3的倍数,但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不是3、6、9等。

②26个位上的数是6,但它不是3的倍数。

(2)、全班交流:猜测的结论不成立。

师:对于一个结论是否成立,只举一个正例是不够的,如举一个反例就可

以推翻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不能成立。让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3、出示速算表格

(1)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交流。)(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认真倾听学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组织全班交流。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概括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考问题:观察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与3有什么关系?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看一看会怎样?

3、共同优化,形成结论:试着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否则,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

4、检验结论。

(1)我们从100以内的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

(2)利用100以内数表来验证。

(3)延伸到三位数或更大的数。如:573、753、999、1236、2244、7863……

(4)学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在本环节,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 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P19做一做第1题。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2、变式练习:课本P19做一做第2题.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是多少?此题是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综合练习:P21(7题)在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口7 4口2 口44 65口

(出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的。)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设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运用规律,体验感悟。

当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出3的倍数特征之后,兴致极高,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在下列数中圈出3的倍数。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这是一个基础练习,使全体学生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2、游戏:我是小老师。让学生出题考老师,或者同学,判断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这让学生在思考数字的同时也要相应的知道正确的答案,进一步的巩固所学知识。

3、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一个数都是3的倍数。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4、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这个练习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升华,它既检验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检验了学生对前后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总结概括,畅谈收获。

最后,我引导学生畅谈这节课收获,同学们畅所欲言,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又有情感体验方面的。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我力图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体验获取新知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清楚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本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分数计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真假分数,掌握了分数与除数的关系及商不变性质,再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不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

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发现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鉴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内容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组织教学时先从复习除法的商不变规律入手,引发学生的内在知识积累。

二、动手实践、初步感悟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新知识的学习是从分数的大小相等引出的,我通过“折、画、”两个环节来进行教学。通过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爱动手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学生可能会用一下几方面证明:折纸比较;画图观察;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等等

三、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通过验证这三组分数确实相等,那么,它们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2、顺应学生的思维,针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引导。

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巩固联系、加深理解

1、44页第一题涂一涂,填一填

2、43页试一试(要求学生说思考过程)

3、游戏活动:你说我答,教师说一个分数,学生答一个与它相等的分数

练习设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巩固作用,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任务结束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再一次体验学习经历,这一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6.《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五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学习之后,进行的一种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解题的基本方法是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然后再进行计算。学生掌握这一方法需要分析图形的构成,并能够灵活寻找图形所隐含的条件,从而进行正确计算。教材呈现了一个较为简单的组合图形,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割,计算方法将大大超出教材呈现的内容。这一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题材。

学生分析: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素质较好,思维比较活跃,对探索数学问题有比较浓厚的兴趣。那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有困难,并且在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对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目标:认知目标: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解答,。

能力目标:会把组合图形分割、添补成所学过的基本图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确定为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接下来我说说这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综合运用引导式教学,采用情境导入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通过课件,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说学法: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自主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学习归纳的学习方式。整节课的教学,我容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突出学生的操作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说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进行了这样的安排与处理。

1、情景导入:,我分别出事图片(由学生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拼成)。问学生,你说这像什么?能看出由那些已经学过的图形拼成的吗?你能说说这些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这样设计,一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然后让学生从七巧板中任意选择几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拼成新图形,看看像什么?又把这些新图形拆开,看看可以拆成哪些已经学过的图形。通过这样一拼一拆,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组合图形的含义。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学生学生自主探索中,一老师的新修房子,想在客厅里铺地板作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拉近了师生心理距离。根据新课程理念,我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讨论等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能力。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般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想出了四种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中还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如图形中间接条件地推出,第四种方法,问学生为什么要补上去一块等

3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在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3道练习题。

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然后让个别学生在全班面前展示并提问:这些分割方法是不是都合理呢?看看根据给出的数据能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吗?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方法则是失败的,不合理的。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

第2道练习是课本“试一试”中的题目。

在指名学生读题后,我提问:这个问题是求哪个部分的面积?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把自己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这一道题的练习主要是进一步巩固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最后一道是练一练中的第3题。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这道题是组合图形的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此题的练习,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是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升,不管是知识方面,还是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有收获。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面积

分割添补

7.《秋游》

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学生学习的除法都是一次试商成功不需要调商的。本课由秋游搭车的事件引出计算:每个年级各需几辆车?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发现不是所有的除法计算一次试商就能成功,需要对所估得的商进行调试,从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四舍五入法试商后进行调商的探索过程,理解试商后调商的原

因。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

2.过程方法: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养成主动探索、互相合作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难点:在试商探究过程中,学生理解试商后不同变化的原因,并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抓住"秋游"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一算、估一估、议一议等教学活动。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研讨;规律让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参与。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的美丽风光吧!(播放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2、如果我们去梧桐山秋游,需要做哪些准备呢?板书课题:秋游

通过学生的发言,引出“租车”这一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看录像和交流秋游的准备,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二探索方法,体验成功

1、我先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并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

三年级师生共272人,四年级师生共230人,五年级共有师生368人

2.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1):三年级师生共272人都坐小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并让学生估一估需要几辆车?有的学生根据“四舍五入”的方法,将34看成30,30×9=270,估计要9辆;也有的学生将272看成300,将34看成30,300÷30=10,估计10辆;还有的用34×10=340人估计,应该比10辆少。对于学生合理的估计,我都会给予肯定。

②学生试着独立计算,我会让一名学生进行板演

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比被除数还大,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④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我让学生列出算式184÷46并估一估,然后学生独立计算,计算后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及计算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余数等于除数,商3小了,要把商改成4,最后全班交流,明确把除数“46”看作“50”来试商,初商“3”小了,改商“4”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试商?你发现了什么?。

(1)积大了说明什么?商为什么会大呢?

(2)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说明什么?商为什么会小呢?

通过互相交流,师生评价,使学生明确在除法计算中怎样确定商

(3) 最后共同小结,我指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

(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1、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计算下列各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小了?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大了?然后再计算:361÷54 342÷43 272÷26 448÷89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2、完成“练一练”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

263÷27○10602÷31○20 487÷18○30

第2题(提高题):先估算,再计算.233÷34=351÷58=840÷35=630÷31=

3、帮帮老师。五年级师生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试商歌”,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动脑,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

(设计意图:试商歌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

说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展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又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36—37页的内容。

设计意图:

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估算,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对不同的数据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时力求在一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组织学习材料时,我们考虑的不是新、奇、异的素材,而是重在创设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情境,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认识估算的意义,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归纳估算的方法。为此,在课中,我们依靠北京奥运主会场的图片,弥补学生对大型体育场馆认识的不足;通过估算可称重的人数,帮助学生认识估算的意义;利用体育场、班生数、报纸、大豆不同等素材,让学生在不同的数据环境中经历不同的估算过程,体验不同的估算方法。通过对学习材料的有机整合,凸显课堂教学主线,体现教学的实效。

二、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估算教学中,算法的多样性是很好的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素材。为此,在课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对算法的多样性进行探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在归纳整理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组织性。

三、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在教学过程的预设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待,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既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拥有与人交流的权利,也能在交流活动与他人共享成果,还能进行置疑评价,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

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询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查到了吗,谁来说说?

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6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6页“估一估”。

小青的座位票是28看台的22排32座,这是体育场最后一个看台,也是最后一排最末的座位。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以上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估算体育场座位数的?对,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估算学校人数。

你能根据表中信息估计出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吗?

小结:像怎样是根据众数、中位数来取整进行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请你任选一个版面,估计它大约有多少个字。要求: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多。

学生汇报交流在投影仪下进行。

组织学生评价。

3、课本P37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

出示一瓶大豆: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估计一瓶大豆有多少粒的方法,你们还能回忆起来吗?谁来说说?

好,现在按同学们方法来估一估:先量出一杯大豆(倒在展示台上),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粒,这样数好数吗?慢不慢?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进行评价。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小调查: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现象,估一估浪费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9确定位置(一)

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方向和位置》的第一课时,课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环境都有较大作用。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学生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与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本单元的学习又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生活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说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技能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会用数对表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关键: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难点的突破:本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掌握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口令,做动作。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以“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做铺垫,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在游戏中,使学生形成行和列的概念,为以下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用“数对”确定位置。

①师生互动,游戏激趣,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a.师猜测班长的位置,学生判断.

b.师寻求帮助,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位置。

②生用同样的方法介绍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对

③设疑:“在数学中我们还有另外一种非常简洁的表示位置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谈话引入,初步认

识数对。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切入,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自己好朋友的位置,体验确定位置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发展了空间观念;通过引导学生“横着看”和“竖着看”,使学生初步感知描述位置时纵、横两个方向的条件缺一不可,之后再引出“只在列和行两个数字中间加一个逗号,再加上一个小括号,这种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在数学中称为‘数对’”,并指出:“数对”是人们表示位置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为了方便,我们通常先说列,再说行。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数对”这一概念的模型。

3. 加深认识,应用“数对”确定位置。

①出示教学情境图,学生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中,我利用了课本中的主题图,着重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主题图上的学生位置图逐步抽象出坐标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

②即时练习,完成P81”说一说”和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的位置。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是对“数对”的再认识,加强了新知的巩固,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之情。

③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图上(2,4)和(4,2)表示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找列,后找行。

④师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在小结时,我再次指出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应该先横着数出第几列,再竖的数出第几行,边说边在图边画上横、纵轴,使学生再次感知横轴和纵轴的产生。此时,学生对数对已较为理解,再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位置,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应用。

(三)课堂活动—游戏激趣

1.游戏:“谁的反应快?”

①师出示准备好的几组“数对”,请表示这些数对位置的同学迅速站起来,并说出自己的名字。

②结合本班同学的座位情况进行游戏。

【设计意图】:结合本班同学的座位情况进行游戏,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现数学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寻宝”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增强了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右图是学校附近的地图。

找出图上有哪些建筑物,用数对表示建筑物的位置。

(2)课本82页第2题。

2.活动:找座位。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课件出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我把数对的知识由教室内拓展到课堂外。从而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了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的现实

(六)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总结全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重审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确定位置(一)

第3列第2行

(3 , 2 )

数对表示法:先列后行

读作:数对三二

10.《参观科技馆》

说教材

《参观科技馆》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第四课时。本课内容是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以及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通过创设“参观科技馆”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探索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难点是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算理。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注重设置情境,采用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学生是要获取知识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教是为了更好的学,学是为了更好的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教学设计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孩子们都喜欢轻松愉快的环境,而课堂却是一个使他们受到约束的地方,因为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同时,课堂也是一门艺术,能够带着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极大的激发他们的热情。我通过谈话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领他们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之中。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课件呈现出了“乘车”的问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再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索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学生可能用摆小棒的方法,有的可能习惯画图,有的会做除法想乘法,也有的可能直接用算式比较推理得出答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通过比较算法的不同,选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数的四则运算是很枯燥的,学生常常觉得乏味。我设计了“芝麻开门、迎客松、小火车、分糖果、小书虫、夺红旗”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原本枯燥的四则运算充满了生气,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为了深化学生对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算法的理解,在“迎客松”的环节上我安排了不同类型的算式:被除数最高位比除数大、被除数最高位比除数小、商末尾的0比被除数末尾的0少,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思维的平台。当学生的思维刚刚获得平衡时,我又出示了一种情况,就是被除数最高位和除数一样大,并且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方法续写两道算式。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很快又被调动起来,我再次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得出方法。

总结全课以后,课的最后以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做结,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反馈调查。

说板书

一节好课离不开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便于学生快速的掌握课堂知识,最大限度的强化记忆。我的板书设计是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11.《分桃子》

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知识铺垫的思路孕伏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说学生:

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探索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先个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首先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既教材第55页做一做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

“40分钟的学习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请举拳、比较满意的请举掌”(环视全班同学,察其表情及举动),“请把你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这一环节第一完成自我评价,第二让学生自己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另外本节课还注意到板书内容的条理性、概括性、整体性、直观性等

12《摸球游戏》

说教材

《摸球游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它属于《数学课程标准》四大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知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2、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课是学习了二年级的“感受不确定现象”的知识基础上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并能用“很可能”“不可能”“可能性大”“可能性小”等词语进行描述,从而为今后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

学生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不确定现象,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的词语描述这些现象。但每人的认知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利用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学得更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定性和描述。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这一课改理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创设摸球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操作、合作交流、分析归纳、游戏体验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说学法

在“摸球游戏”中,我创设了“想一想”“摸一摸”“填一填”“说一说”环节,通过猜测、实验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知识的秘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在“想一想”中,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分析盒内球的颜色种类,想象可能摸出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地学下去,我设计“摸一摸”,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操作过程记录下来,在“填一填”中,学生通过观察,从中发现摸到黄球的次数多,摸到白球的次数少。假设得到验证,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充实。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设计主线是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应用实践。

(一)情境引入——学生摸球教师猜颜色。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通过“师摸生猜”的摸球游戏,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在玩中教会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活动复习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节课的重点。

(二)探究新知

1、摸一摸(小组合作摸球)。

(1)、把9个黄球、1个白球放进盒子里。

师:摸出一个球,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也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更大?师:想不想自己摸球来验证猜测?小组合作摸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摸球的结果。(学生摸球)(2)、整理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3)、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与猜想一致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4)、全班交流小组的看法。(引导学生明白摸到黄球的次数多,说明摸中黄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次数少,说明摸中白球的可能性小)

(5)、师小结:这个游戏告诉大家,虽然事情的发生是不能确定的,但是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设计理念: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对学生来说还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探究新知这一部分由摸球游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组成。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小组的合作学习能让个人才能得以展现,又能吸取别人的智慧,使学生体会与人交流的快乐。

2、猜一猜

(1)课件出示:盒子中有14个球,分别是8个白球、4个黄球和2个红球,摸出1个球,让学生猜结果。(2)说一说理由。

设计理念:学生对“可能性大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练习,每人再次经历“猜测——实践——验证”过程,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

3、转盘游戏

让学生进行猜测,教师对正确答案加以肯定,让学生说出理由。

(三)应用实践

1、连线。

2、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说话。

设计理念:由形象的游戏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描述,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再通过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存在着哪些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而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的设计。

说板书

生的识知规律,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3《儿童乐园》

说教材

《儿童乐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显示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的意义。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难点

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运用加法计算出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基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境

通过用加法解决给全班每个同学发2个本子,一共需要多少个本子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教师可以引导: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二结合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

然后,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在创造”过程,使他们明白所谓的乘数、积都是大家约定俗成的称呼,如果是一个新发现的事物,他们也可以为他们命名,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最后一个步骤,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教师还要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然后,把本课引入的“发练习本”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饶有趣味的练习,这样可以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归纳总结

简洁明快,从中可以看到知识的脉络和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14《看一看》二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看一看(二)》。

此单元内容包括“看一看(一)”“看一看(二)”两节。本课是本单元内容的第二节,是关于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学习内容,重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看一看(二)”通过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简单物体,辨认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形状,实际上,这就是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实现这个转化,是空间观念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根据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或上面的形状,搭出这个简单物体打下基础。

说学生)

在一年级学生已经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图形,能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简单物体,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力图通过学生的独立活动,小组活动,集体交流,使学生能够正确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形状。(备用:他们需要借助直观形象地操作或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来认识和把握与空间观念有关的内容;他们具有好动、好胜、好奇的特点,特别愿意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并为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肯定而激动。他们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方法不明确,观察比较笼统,观察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学生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倾听意识不强,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高。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们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用正方体搭简单物体的过程,并能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辨认简单物体形状。体验用同样多的正方体,并以某一形状为正面拼搭物体,拼搭出来的物体的形状不是唯一的。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本课的重点是经历用正方体拼搭和观察物体的过程。难点是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们采用情境导入法,进行观察活动,开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学具,增强研究问题的直观性,以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流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安排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把学生们喜爱的淘气、笑笑、机灵狗请到了课堂上,和大家共同学习看一看,进行观察物体的活动,(课件),此环节的设计,诱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

(二)开展观察物体活动,体验观察同一物体由于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

教师首先用反诘的方式提出“三个人同时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样。”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推测和亲自观察,动手操作验证,感受到了同一物体,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能辨认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出来的物体的形状。(课件)

这样的设计抓住学生都有好奇心的特点,既诱发了内心的探究意识又通过亲身体验感知了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不同形状。

(三)开展拼搭物体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用三个正方体搭出你喜欢的物体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教师让学生汇报搭出的物体的形状,由此引出立体图形,并能找出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一数学思想。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练习。

(1)基本练习29页第4题(课件)因为此题继续以新授部分的情境为主题,而只是把新授部分的小方块换了一种摆放方式,此题可让学生直接观察在课件上完成,着重说清楚道理。

(2)变式练习,教材28页第1、2题,(课件)第1题是从同一个面去观察不同的物体,出示图形,学生回答,总结反馈。(课件)而第2题,是从不同的面去观察同一个物体,此题我们保留书上的前两个问题,删掉第3个问题,因为在下一步的练习中有这样类似的训练,而且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

(3)综合练习29页第3题,通过此项练习使学生对观察物体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五)总结全课

请学生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我们形象而直观的揭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综上所述,“教”是为了“学”,整节课教师的“教”适应了学生的“学”,给学生创造了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环境,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的思想,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15《长颈鹿和小鸟》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有了对除法含义的体会,学会了用2~9的乘法口诀求积和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长颈鹿给小鸟准备房子的情境,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进一步学会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计算问题,再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能比较熟练地用2~9乘法口诀计算乘法,并有了对除法含义的初步体会,还能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除法,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教学

1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并掌握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除法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法学法(不好)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生活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体现生活数学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知,通过观察比较去探索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尝试体验,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参与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体验比较大小方法多样性,体会数的规律。

学法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情境教学、观察、比较、独立探讨、小组合作、实践体验、动手感知、尝试练习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教师课件出示长颈鹿给小鸟准备房子情景图,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认真观察。

2学生看图讲故事,提出数学问题,导入课题

这样设计是遵循学生特点,把枯燥的除法计算知识融入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的方法,列出不同的算式

.3、汇报交流.列出算式,并讲出算式的意义。。通过全班交流,学生想出很多解决的方法,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5、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北师大版圆的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面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学法指导.教法分析.过程分析. 评价分析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这是在三年级的下册学习了面积的一般概念,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我们以后学习圆柱. 圆锥等的基础,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总结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显然有计算直线图形面积的基础, 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 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推导圆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对于化圆为方的方法思想,无论在理解上还是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 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2 能力目标: 通过割补、拼组的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3 情感目标: 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我把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能应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 我采用实验法使学生认识圆的面积, 利用直观性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应 用的能力.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珍贵资料)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y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5x,我们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围,则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解决X的取植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

北师大版《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分数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分数的认识》说课稿分数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一半怎么写,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例如:表示半个西瓜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

北师大版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88号)说课者,我叫陈礼贵,来自习水县寨坝镇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审定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 章第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行四边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四边形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应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运用它进行平行四边形判断,对此本节课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 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知识与技能) 2)探索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由此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从整体课堂来看,我们这节课很关注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学贵有方” 三、说学法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明白数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推理等思维进行教学。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 5个阶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分类》说课稿_说课稿

北师大版《分类》说课稿_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分类》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北师大版《分类》说课稿一、把握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材通过一个信息窗乱七八糟的房间引出怎样整理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5、教学难点:学会将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6、教具准备:课件、学具袋(分别装图片、豆子) 二、灵活选择教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展开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灵活合理地选择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要不得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习时,开展竞赛的游戏活动、采用美观的图片

北师大版数学文具店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文具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出版的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第38-39页的“文具店”―――小数乘法意义。该内容的呈现与过去的教材呈现有区别,没有细分为“小数乘以整数,小数乘以小数”两个部分,而是删繁就简,重点体会“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具体情况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从多角度想出简单小数乘法的结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

力,渗透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难点是使学生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二、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复习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自主研究发现小数乘法意义,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合作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北师大版《分一分》说课稿

北师大版《分一分》说课稿 《分一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与代数”认识分数的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习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 《小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

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 .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 集体辩论”等形式,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说课稿全集

买文具说课稿 今天我上课的课题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下面把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处理教学内容时采用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说一说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册书及单元的地位: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内容,基本掌握了除数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数值可能较大。在试商时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为后续的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伏笔。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 二、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也是一位数,归纳计算方法。在解决第一个层次上教材安排一个教学情景,解决80 元可以买几个书包?给处理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减法、乘法、摆一摆、竖式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种减法其实就是除法的含义;乘法是为了后面的试商作准备;摆人民币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②在归纳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陈述算理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买文具送给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学生分享到关爱他人快乐,与别人共享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单元后面要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基础。因此,理解算法掌握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学法上谈:

北师大版《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字母表示 数》说课稿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字母表示 数》,根据新课程标准理论,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 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 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86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小学生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符号、字母表示数的启蒙课, 为以后学习简易方程和数与代数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通过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抽象概括的 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四维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会用字母来表示数、公式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数学思考:建立符号意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问题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使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操作性,并让学 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进而激发求知欲。 重点难点: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是: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由本节课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主 导,学生主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 索、设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状 态,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教学程序:下面主要谈一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导入设置好的话,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实际。我首先会用多媒体出示学校好人 好事通知栏上的一则钱包招领启事,让学生讨论招领中为什么 用n元钱来表示n可以表示哪些具体数字从而揭示课题:字母 表示数。我这样设计是因为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 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 积极心态。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求新知。我将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感受新知:出示教材中青蛙的情境,我会带领学生唱:一只青蛙一张 嘴,两只青蛙两张嘴……学生接着唱,紧接着我会用问题引 导:这首儿歌唱的完吗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们能用一句话表 示这个规律吗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小组交流,由于前面的新课 导入做铺垫,学生可以很顺利的表示出n只青蛙n张嘴的规

2013年北师大版数学说课稿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的性质》,对本节内容的讲解,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七年级数学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图形的平移以及学习了《探索了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上节课刚刚学完平行线的判定,对“平行”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互相评价互相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对于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条件比较成熟,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热情已经具备,因此,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教学习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 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另外 两条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其主动探索和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其主动探索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用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由两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且与上节课所学习的平行线的判定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在记忆和使用时很容易混淆。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怎样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选择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3.1 一共有多少 说课稿

一共有多少 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小节的内容。“一共有多少”是认识加法的第一课时。教材将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并会用摆一摆,数一数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材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为加法的初步认识,主题图1的问题是“手中有几支铅笔”,通过把左右手中的铅笔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说和数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就是表示“合起来”。主题图2的问题“有几只熊猫”,有3只在吃竹子, 2只在玩耍,一共有几只。通过学生的数数,知道了一共有5只。可以用3+2=5这个算式来表示,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接着,教材安排了认一认,认识加号,并且学会正确读算式。 第二板块“摆一摆,算一算”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的活动,如摆1个桃子图片,再摆3个,一共是几个?摆2朵花,再摆2朵花,一共是几朵花?摆4只小鹅,再摆1只,一共有几只?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能说出加法算式; 第三板块安排试一试练习,一是通过看图求一共有多少车?一共有多少小鸟?加深学生对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就是合在一起的思维训练;二是说一说,通过四组图计算1+4=?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计算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同时,引导学生使其初步认识到应用前面所学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第四板块教材安排了“练一练”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看图计算,进行说一说和动手摆一摆,加深学生对“加法就是合在一起的计算”的认识,来进一步巩固加法算理。 教学目标 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计算算式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加法含义,并学会5以内数的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摆一摆,初步理解加法含义;使学生能够看图说图意,并能够正确列式计算。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

小树有多少棵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3页 教学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为今后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等笔算乘法打下基础。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法。教材在编排上充分的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化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本节课是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四点: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数学思考:经历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发展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决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思维的动机。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进行独立思考。 三、说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出示课本第2页的主题图,学校要组织植树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小树。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从中您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展开教学,不但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而且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向新知识转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一: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有3捆小树,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列出算式20 X 3 或则20 + 20 + 20,并计算得出答案是60棵。 接着小组之间进行讨论算式“20 X 3”,让学生结合问题情景,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发言,算式20 X 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有3捆这样的小数,60就是表示有60棵小树。学生有可能想出以下的几种计算方法:

说课稿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混合运算(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一)》,下面我将从以下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导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本册第一单元学了分数乘法与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内容后的一节新内容,是为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作好准备的。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发现数字信息,根据这些数字信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理解应用题,通过画线段图分析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列出算式时先分步计算借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列综合算式,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从计算中讲授分数混合的运算顺序,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接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体会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分数混合运算顺序,掌握运算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混合运算,分数乘除法,对算法不再陌生。但线段图是第一次接触,观察和理解有一定困难。通过近一年的有效课堂导学改革的训练,他们预习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都有所增强。因此在导学中鼓励学生做好预习,创设平等宽松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习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范文 篇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模板(自创)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阐述: 一、说教材。 ()是( )小学数学()年级()册第()页至第()页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课将进一步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基础。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探

索并掌握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学情 ()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三、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⒈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集(珍贵资料)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 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 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 5 元;一次购票满 30 张,每张可少收 1 元。某班有 27 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 27 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 30 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 27 个人,买 30 张票,岂不是“浪费”吗?(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 30 张门票需要 4X30=120(元), 买 27 张门票需要 5X27=135(元),由于 120〈135,所以买 30 张门票比买 27 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 x 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 120 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1)a 是负数;(2)a 是非负数; (3) a 与 b 的和小于 5; (4) x 与2 的差大于-1; (5) x 的 4 倍不大于 7; (6) y 的一半不小于 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b,那么 (1) a-3 b-3 (2) 2a 2b (3) -3a -3b 提出疑问,我们讨论性质 2,3 是好象遗忘了一个数 0。?引出让学生归纳,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与联系三、拓展训练: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将下列不等式化为“”的形式(1)x-13 再次回到开头的门票问题,让学生解出相应的 x 的取值范围四.小结 1.新知识一个数学概念;两种数学思想;三条基本性质 2.与旧知识的联系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异同五、作业的布置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精选) 【包含以下内容】

《小小商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2年级上册2单元第3节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十分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此理念的主导下,我设计了《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也就是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只有一个知识点:就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材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商店的真实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用对话形式提出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前面几个单元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在商店的中间,教材设计了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人民币的计算的进一步提高,需要学生逆思考,第三个问题的开放性比较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用多种方法解决。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此外,教材还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认为“在活动中懂得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付款方式的多样性。”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以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教学论"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和品德三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 三、说教法、学法: 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根据综合学习活动课的课型特点,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以渗透教育为原则,以训练实践能力为目的,力求做到把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

北师大版《比一比》说课稿_说课稿

北师大版《比一比》说课稿_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比一比》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北师大版《比一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小学。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比一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教具准备有:教学课件、数字卡片等。 二、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比较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数学学习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北师大版《圆的面积》说说课稿

北师大版《圆的面积》说课稿 白帆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从一个喷水头转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可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极限思想的渗透。 2.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难点:“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思考问题,一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学习方法,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我结合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学习的形象感与趣味性,并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面积的含义,体会到研究圆面积的必要性。 2.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估计圆的面积有多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