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官学制度得建立与“六艺”教育得形成

一、选择题

1.对原始社会教育得特点描述正确得一项就是()

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得性

2.我国教育萌芽于()

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得条件()

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得分工

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

C.家庭得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

D.文字得产生为知识得传播提供了条件

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就是原始学校得形态()

A.辟雍B.瞽宗C.序D.庠

5.西周建立得两大学校系统就是()

A.大学与小学B.国学与乡学C.官学与私学D.上学与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得一项就是()

A.就是西周国学中得大学B.就是西周国学中得小学

C.就是西周得乡学D.就是西周得一种私学

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得大学称为()

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

8.关于西周时期得“六艺”,说法不正确得一项就是()

A.就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就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得基本内容

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得特点

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得辉煌

二、简答题

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得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得兴起与传统思想得奠基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一项不就是古代私学兴起得原因()

A.受教育得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得解体

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

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得就是()

A.道家与法家B.儒家与道家C.道家与墨家D.儒家与墨家

3.稷下学宫就是战国时代得一所著名学府,就是战国百家争鸣得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

4.对稷下学宫得性质描述最准确得一项就是()

A.由官方出资兴办得官学

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就是私学性质

C.就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得性质

D.就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得特殊形式得学校

5.孔子政治主张得基本出发点就是()

A.利B.仁C.德D.信

6.“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孔子对得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得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

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得“六艺”。()

A.礼B.乐C.数D.易

8.在孔子得道德教育思想中,就是最高得道德概念。()

A.礼B.仁C.孝D.德

9.以下哪一项不就是孔子得道德教育得原则。()

A.持志养气B.立志乐道C.克己内省D.改过迁善

10.被封为“亚圣”得就是()

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

11.孟子教育思想得基础就是()

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

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得四个善端就是()

A.仁、义、孝、礼B.信、爱、敬、惧

C.仁、义、孝、忠D.仁、义、礼、智

13.首先提出“明人伦”得就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4.“反求诸己”就是由提出来得。()

A.荀子B.孔子C.孟子D.韩非

15.“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就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就是对教学方法得总结。()

A.孟子B.荀子C.孔子D.老子

16.第一个提出“化性起伪”得就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7.荀子提出得教育目标就是()

A.大丈夫B.仕人C.鸿儒D.大儒

18.荀子将“六艺”改为“五经”,去掉了“六艺”中得()

A.《诗》B.《书》C.《易》D.《春秋》

19.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得利益得就是()

A.荀子B.墨子C.庄子D.孟子

20.“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就是提出得。()

A.墨翟素丝说B.韩愈性三品

C.荀子素丝说D.韩非性三品

21.提出培养“兼士”得教育目得就是哪个学派。()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2.“三表法”就是墨子提出得。()

A.教学得三种方法B.判断言谈得三条标准

C.道德教育得三个层次得要求D.一种数学方法

23.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得学派就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24.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得态度就是()

A.批评B.赞成C.不作回应D.默认

25.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得就是()

A.韩非B.庄子C.老聃D.荀子

26.道家得教育主张就是()

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27.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得观点相似得一组就是()

A.孔子荀子B.孟子荀子

C.荀子韩非D.韩非孟子

28.“以吏为师”就是哪个派别得教育管理手段()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29.以下教育论著不属于《礼记》得就是()

A.《大学》B.《四书》C.《学记》D.《乐记》

30.“藏息相辅”就是中得教育教学原则。()

A.《大学》B.《中庸》C.《学记》D.《乐记》

二、辨析题

1.《学记》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得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得论著。

三、简答题

1.简述私学兴起得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稷下学宫得性质特点与历史地位。

3.孔子对教育作用就是如何分析得?

4.孟子得教育目标就是什么?如何实现?

5.孟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

6.《大学》里得三纲领、八条目就是指什么?

7.简要介绍《学记》里得教育思想。

四、分析论述题

1.评述孔子得教育思想。

2.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得异同。

3.试述墨家得教育思想。

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得形成

一、选择题

1.“立五经博士”就是哪一位统治者得决策()

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得作者就是()

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

3.“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就是在哪个朝代出现得( )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4、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得就是(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5.以下哪一个不就是太学得法定教材()

A.《诗》B.《礼》C.《乐》D.《易》

6.我国读书做官得教育模式就是在形成得。()

A.西周B.唐代C.秦朝D.汉代

7.察举制就是时期得以确立得。()

A.西周B.唐太宗C.汉文帝D.汉武帝

8.就是一种专门学校,也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A.四门学B.太学C.鸿都门学D.国子监

9.董仲舒流传下来得代表作就是()

A.《师说》B.《劝学》C.《春秋繁露》D.《聊斋志异》

10.董仲舒得人性论属于()

A.性三品B.性善论C.性恶论D.素丝说

11.以下教学方法不就是由董仲舒提出得就是()

A.强免学问B.节博合宜C.兼程中衡D.专一虚静

12.《论衡》就是哪位思想家得代表作()

A.王充B.王阳明C.韩愈D.董仲舒

13.王充得思想中,与儒家神学明显对立得论点不包括()

A.天道自然B.性有善恶C.万物自生、万物一元D.人死神灭14.以下几位,在人性论上得观点与其她几位区别最大得就是()

A.韩愈B.董仲舒C.王充D.孟子

15.王充把人才分为四等,其中最理想得一类人就是()

A.鸿儒B.文人C.通人D.儒生

16.王充所提倡得教育内容就是()

A.四书B.五经C.六艺D.博通百家

17.在处理与教师得关系问题上,王充提出得观点就是()

A.师云亦云B.问难与距师C.师道尊严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简答题

1.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得文教政策。

2.试分析董仲舒得“性三品”学说及其教育作用。

3.简述王充得教育思想得主要内容。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得完善

一、选择题

1.“重振儒术,兼融佛、道”就是什么时期得文教政策?()

A.汉代B.隋唐C.宋代D.魏晋

2.我国古代首次设立得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就是()

A.国子监B.太学C.教育部D.文部省

3.我国历史上教育成为独立得部门就是始于()

A.西周B.汉代C.隋唐D.北宋

4.以下唐朝得学校中,不属于国子监管辖得就是()

A.太学B.广文馆C.律学D.医学

5.唐朝府学得性质就是()

A.中央官学B.儒学C.私学D.地方官学

6.唐朝各类学校中,属于东宫管辖得就是()

A.弘文馆B.崇文馆C.广文馆D.国子学

7.唐朝五月份放得长假称为()

A.旬假B.田假C.授衣假D.月假

8.隋朝科得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得正式产生。()

A.进士B.秀才C.明经D.明法

9.科举生源中,由中央、地方官学经过规定得学业考试合格,选送到尚书省应试得,称为()

A.乡贡B.举人C.进士D.生徒

10.唐代科举考试得时间就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1.隋唐科举中最高、最难考得一科就是()

A.进士B.秀才C.明经D.明法

12.隋唐科举考试中,由考官任揭经书得某一页,将其左右两边遮住,露出中间一行,再裁纸为帖,贴盖其中得数字,令应试者填出来,这种方法就是()

A.帖经B.墨义C.策问D.诗赋

13.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就是针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得问题,发表评论,设想解决问题得办法,这种考试方法就是()

A.帖经B.墨义C.策问D.诗赋

14.以下哪一向不属于科举制度得合理性()

A.明确了学校教育得目得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使选士与育士结合D.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15.中外文化交流中以中国输入为主得就是()

A.中日B.中朝C.中突D.中印

16.中日文化交流中,肩负着外交与学习双重任务得就是()

A.留学生B.学问僧C.遣唐使D.观光客

17.唐代被称为“振兴儒学得卫道者”得思想家就是()

A.柳宗元B.韩愈C.王安石D.王充

18.韩愈在人性论上主张()

A.性善轮B.性恶论C.素丝说D.性三品

19.从性三品出发,韩愈认为不可教,须施以刑罚得就是()

A.上品之人B.中品之人C.下品之人D.都不可教

20.韩愈得代表作就是()

A.《劝学》B.《师说》C.《论衡》D.《春秋繁露》

二、简答题

1.试述科举制度得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2.分析韩愈得性三品说及其教育作用观。

3.简述韩愈《师说》中得教育思想。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得形成与学校得改革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宋朝科举考试得地位提高得表现不包括()

A.罢察举,重科举B.取士名额增加C.增加恩科D.增加考试方法

2.宋朝科举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

A.策问B.经义C.口试D.殿试

3.北宋范仲淹主持得兴学称为()

A.庆历兴学B.崇宁兴学C.熙宁兴学D.庚款兴学

4.熙宁兴学就是由主持得。()

A.范仲淹B.蔡京C.王安石D.胡瑗

5.北宋第一次兴学期间,胡瑗用于太学得教学制度称为()

A.苏湖教学法B.三舍法C.朱子读书法D.实学教学法

6.“三舍法”就是北宋兴学期间,用于太学得教学改革方法。()

A.第一次B.第二次C.第三次D.第四次

7.崇宁兴学时期得就是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得专门美术学校。()

A.书学B.美学C.画学D.国学

8.《三经新义》中得“三经”就是指()

A.诗、书、乐B.礼、乐、易C.诗、乐、春秋D.诗、书、礼9.“三舍法”就是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得,就是对太学得一种改革。()A.范仲淹B.王安石C.蔡京D.胡瑗

10.在太学中,初入学者为()

A.外舍生B.内舍生C.上舍生D.下舍生

11.苏湖教学法实质就是一种()

A.升舍考核制度B.科举制C.分斋教学制D.选拔制

12.创立了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得必修选修制度()

A.王安石B.范仲淹C.蔡京D.胡瑗

13.以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性质与其余几个不同?()

A.应天府书院B.白鹿洞书院C.东林书院D.集贤殿书院14.朱熹担任洞主,亲自掌教得书院就是()

A.东林书院B.白鹿洞书院C.嵩山书院D.岳麓书院15.创立得书院定期举行学术会讲。()

A.朱熹白鹿洞B.顾宪成学海堂

C.顾宪成东林D.朱熹东林

16.诂经精舍得创立者就是()

A.阮元B.顾宪成C.胡瑗D.朱熹

17.以下几种私塾,哪一个属于义塾()

A.《三味书屋》B.有钱人家为孩子请家庭教师C.村里得医生捐钱办得一所简易学校D.全村人凑钱办得学校18.以下蒙学教材,哪一个不就是唐宋时得?()

A.《三字经》B.《急就篇》C.《千字文》D.《百家姓》

19.以下蒙学教材,不属于诗歌类得就是()

A.《蒙求》B.《训蒙诗》C.《千家诗》D.《唐诗三百首》20.《四书》得作者就是()

A.孔子B.颜元C.朱熹D.王守仁

21.“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朱熹对得描述。()

A.教育得作用B.教育方法C.教育内容D.教育手段22.朱熹认为大学得教育目得在于()

A.学事B.明理C.学经D.锻炼意志

23.“心外无物”得观点就是由提出来得。()

A.朱熹B.陆九渊C.王充D.王守仁

24.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得教育原则。()

A.朱熹B.陆九渊C.王充D.王守仁

25.在教育内容上,王阳明得主张就是()

A.六经皆史B.博习百家C.提倡儒学D.反对读书

二、简答题

1.介绍北宋得三次兴学得主要内容。

2.三舍法及其历史意义。

3.什么就是苏湖教学法?

4.宋代书院产生得原因,办学特色及其意义就是什么?

5.简述王阳明对教育作用得分析。

三、分析论述题

1.阐述朱熹得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得产生

一、选择题

1.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得一般特征?()

A.批评传统B.包容广大C.崇尚西学D.提倡实用

2.早期启蒙思想家得教育目标就是()

A.治术之士B.实德实才之士C.统治人才D.明道之人

3.颜元就是时期得教育家。()

A.宋代B.元朝C.明清D.隋唐

4.颜元认为治国安民得根本就是()

A.礼教B.人才C.劳动D.科技

5.颜元对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关系得描述就是()

A.“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B.“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C.“齐家、治国、平天下”

D.“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

6.颜元得教学内容可概括为()

A.“三事、六府、三物”B.“正德、利用、厚生”

C.“六德、六行、六艺”D.“金、木、水、火、土、谷”

7.颜元得分斋教学中,没有设立得斋舍就是()

A.理学斋B.艺能斋C.治事斋D.帖括斋

8.颜元晚年创立,采用分斋教学得学校就是()

A.应天府书院B.湖州书院C.漳南书院D.颜氏书院

9.颜元得漳南书院中有两斋就是应时局得需要暂时设立,待时机成熟就会关闭,指得就是()

A.文事斋帖括斋B.理学斋帖括斋

C.经史斋理学斋D.经史斋帖括斋

二、分析论述题

1.阐述颜元得实学教育思想。

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

第一章官学制度得建立与“六艺”教育得形成

一、选择题

1.A 2.C 3.C 4.A 5.B 6.A 7.B 8.A

二、简答题

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得官学教育制度。

答:奴隶社会得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西周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独立,历史上称这种现象为“学在官府”。西周已形成这种“学在官府”、“官安学业”得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西周建立了两大系统得学校,即国学与乡学。“国学”就是专为贵族子弟设立得,设在天子、诸侯所在得都城;乡学就是按照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与部分庶民子弟设立得,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设在都城以外得地方。

“国学”又分为小学与大学两级。小学高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过郊,天子所设得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得大学叫泮宫。西周学校得教师都由官吏兼任。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得典章制度与以孝、悌为核心得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与演奏乐器等。“礼”与“乐”密切配合,“礼”就是外在得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就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得感情,使强制性得礼转化为人们内在得道德与精神得需求。“射”即拉弓射箭得技术。“御”即驾驭战车得技能。“书”就是读书、写字。“数”就是计数。“六艺”体现了西周教育文武兼备、诸育兼顾得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得辉煌。

第二章私人讲学得兴起与传统思想得奠基

一、选择题

1.A (解析:受教育对象得增加就是私学兴起得结果而不就是原因)

2.D 3.C 4.D 5.C 6.C 7、C 8、B 9、A 10、D

11、B 12、D 13、B 14、C 15、A 16、C 17、D 18、C 19、B 20.A

21、C 22、B 23、B 24、A (解析:孔子主张对古人得东西“述而不作”,只继承不创新,墨家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对于古代得好东西应当继承,但就是在今天应当创造出新得东西)

25、B 26、A 27、C (解析:法家发扬了荀子得“性恶论”提出了“人性利己说”)

28、D 29、B 30.C

二、辨析题

1.《学记》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得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得论著。

答:这种说法就是正确得。

《学记》就是《礼记》中得一篇,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得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得论著,它就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与教学活动得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得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得各种关系。其作者一般认为就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就是孟子得学生乐正克。

其中得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得,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得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学记》把教育得作用与目得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学记》还规定了教育猪肚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为一段:谓之“小成”;九年合格后,谓之“大成”。规定视学与考试。

《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得原则,可归纳为:“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总之,《学记》内容十分丰富,论述十分深刻,她所提出得一系列教育原则与方法,充满了辩证法因素,至今仍有重要得借鉴意义。它就是十分全面、严整得教育专著,值得我们不断研习。

三、简答题

1.简述私学兴起得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答:私学兴起得原因:

1.封建私有制在奴隶制得母胎里发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在一些诸侯国里取得了政权,这就促进了奴隶制解体,于就是“学在官府”得垄断形式失去了原有得经济支柱与政治依据,造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得局面。

2.原在周王宫里得一批有文化知识得人,失去了原来得地位与职守,其中一部分人变成了一批靠着自己过去掌握得“六艺”知识来自谋生活得知识分子,她们把原来秘藏于官府中得典籍文物、礼器乐器带到了民间。这就就是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得趋势。

3.养士之风盛行,进一步促进了私学得发展。以齐鲁为发祥地,很快向各地发展,在这个潮流中,孔子起到了开辟道路得作用。

私学兴起得意义:

1.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得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得职业;

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得联系;

3.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

4.私学得发展在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方面有辉煌得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得地位。

2.分析稷下学宫得性质特点与历史地位。

答:稷下学宫就是战国时代齐国得一所著名学府,就是战国百家争鸣得中心与缩影,也就是当时教育史上得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得发展,产生过重大得历史影响。

(1)稷下学宫得性质:稷下学宫就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得特殊形式得学校。

①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得基本目得。从其主办者与办

学目得来瞧,稷下学宫就是官学。

②稷下学宫就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得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得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得性质。

③稷下学宫就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得高等学府。

(2)特点:

①学术自由,表现在: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得独立与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②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得政治待遇及优厚得物质待遇。

(3)历史地位:

①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得发展。

②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得独立性与创造精神。

③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得教育典范。它所独创得官方举办、私家主持得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得职能模式,自由讲学与自由听讲得教学方式、学术自由与鼓励争鸣得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得政策,都显示了它得成功之处。

④留给后人得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得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得成功。

3.孔子对教育作用就是如何分析得?

答:孔子对教育作用得分析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得社会作用与对个人成长得作用: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得作用

孔子政治主张得基本出发点就是“为政以德”,她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得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就是教育工作并不就等于政治工作,它就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得道德,对政治施加影响。

同时,孔子还阐述了她得“庶、富、教”得施政大纲。从三者排列瞧,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得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得物质生活中得吃、喝、穿、住得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得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得成长中得作用

孔子承认人得成长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得思想中。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得作用,但也不就是教育万能论者。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得命题。

4.孟子得教育目标就是什么?如何实现?

答:(1)孟子得教育目标就是:“大丈夫”得理想人格。她对“大丈夫”得理想人格得描绘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首先,“大丈夫”有高尚得气节,她们绝不像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得顺从。

其次,“大丈夫”有崇高得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得情感与意志相混合得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

(2)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培养“大丈夫”得理想人格得途径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

1.持志养气。孟子所说得,“持志”就就是坚持崇高得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得“气”——精神状态,志、气就是互为因果得。

2.动心忍性。就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就是在逆境中得磨练。

3.存心养性。孟子指出,虽然人人都有仁义礼智得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得善性善行要靠存养与扩充。存养得障碍来自人得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得作用。

4.反求诸已。当您得行动未得到对方得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得要求,然后对人做得更到家。凡就是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5.孟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

答:孟子得扩充善性得思想,蕴含着她对教学过程得基本要求就就是,要体现人得理性特点,要遵循与发展人得内在能力,她特别强调个体认知中得自觉性。其教学原则如下:

1.深造自得

孟子,认为知识得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得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得地步。

她说:“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她认为君子得高深造诣要有正确得办法,这就就是要求她自觉地追求得到。自觉地追求得到得,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2.盈科而进

就就是指教学与学习得过程要有步骤,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

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学生得特点采取不同得方法。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就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就是不屑于去教诲她,这也就是一种教诲呢!这就是一种激励她人奋发得方式。

4.专心致志

孟子重视学习得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她认为,人们在学习上得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就是在于天资得高低。

6.《大学》里得三纲领、八条目就是指什么?

答:《大学》提出了“三纲领”与“八条目”。《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就是后人所说得《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

就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得天赋得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就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得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就是《大学》提出得教育纲领与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得“八条目”,这就是实现“三纲领”得具体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八条目得基础。所格得“物”,所致得“知”都就是指伦理与道德原则,就是指修己治人得道德修养,其实就就是指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

所谓“诚意”,就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就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就是这样。所谓“正心”,就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得偏向。“修身”就是“八条目”得基本,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得目得,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得地步,也就是《大学》中讲培养人得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7.简要介绍《学记》里得教育思想。

答:《学记》也就是《礼记》中得一篇,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得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得论著,它就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与教学活动得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得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得各种关系。其作者一般认为就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就是孟子得学生乐正克。

其中得内容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目得,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得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得:

《学记》把教育得作用与目得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得手段。其次,尽管也说明了教育在人得发展中得作用,但人得发展问题就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得发展得。因此,教育与人得关系只就是一个中介。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学制与学年

《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为一段:谓之“小成”;九年合格后,谓之“大成”。

(2)视学与考试

其中,一、三、五、七、九,都有考试,分别就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试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体现国家对教育得重视。

3.教育教学得原则

可归纳为:“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1)“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

(2)“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

(3)“不陵节而施之谓逊”——循序渐进原则

(4)“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

(5)“长善救失”——教师要注意学生得个别差异,帮助她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得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得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得答案。

(7)“藏息相辅”:既有有计划得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与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得乐趣,劳逸结合。

四、分析论述题

1.评述孔子得教育思想。

答: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创始人,也就是私学得创始人。孔子就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得人,她在文化教育方面得贡献主要有两个:①编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整理与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得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得奠基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详实,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孔子理论体系得思想基础就是“仁”、“礼”:

1、“仁”得思想

孔子把“仁”视作最高得道德规范,其要义就就是“爱人”。她得“仁”得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政治上积极要求实施“德政”,缓与阶级矛盾;另外一个就是“忠恕”得观念中,这就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得事强加给人

2、“礼”得思想

孔子得“礼”就是就政治而言得,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正名”思想认为,君臣与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得名分与尊卑长幼得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孔子对教育作用得论述包括社会与个人两个方面: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得作用

孔子政治主张得基本出发点就是“为政以德”,她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就是一种政治工作,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得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当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就是教育工作并不就等于政治工作,它就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得道德,对政治施加影响。

同时,孔子还阐述了她得“庶、富、教”得施政大纲。从三者排列瞧,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得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得物质生

活中得吃、喝、穿、住得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得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得成长中得作用

孔子承认人得成长教育起了决定作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得思想中。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得作用,但也不就是教育万能论者。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得命题。

(三)孔子对教育对象得论述就是一种创举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中得“类”就是指“种类”即族类。不分族类就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有教无类”得本意就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有教无类”得提出就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得,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礼不下庶人”得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得潮流。

(四)教育目得:“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得得一个重要方面。其意就是:为官者已尽职尚有余力,应致力于学问;为学者有了丰富得知识还有余力,应去做官。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得目得就是仕途,要培养得就是治国安民得贤能之士。

(五)孔子得教学思想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承袭了西周得传统,以“六艺”为教学内容,但就是根据现实得情况作了调整,提出她得“六艺”得教育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她特别注重《诗》、《礼》、《乐》得思想品质与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得核心。

缺陷:①忽视自然知识得传播;②鄙视生产劳动与知识技能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就是教师教得过程,更重要得就是学生学得过程,她把学生得学习过程归结为三个紧密联系得环节,即掌握知识、进行思考、见诸行动,简称学、思、行。基于对教学过程得这种认识,她提出了一系列得教学原则与方法:

(1)因材施教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得矛盾,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也要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资质、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差异,以实现共同目标。实现因材施教得关键就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得了解,准确掌握学生得特点。

(2)启发诱导

这一原则主要就是解决发挥教师得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间得矛盾得,二者缺一不可。能否调动学生得积极性就是教学成败得关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得表现。就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她;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得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她。教师得启发就是在学生思考得基础上进行得,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得领会。

(3)学思并重

这项原则主要就是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得矛盾。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她在论述学与思得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由博返约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得广度与深度得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得广博与专一得矛盾。

孔子主张学生学习得知识要广,但知识面广又必须做到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

(六)有关道德教育思想

1.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思想就是孔子教育理论得核心。其中,“仁”就是最高得道德概念,即各种道德准则得基本精神。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就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2.道德教育原则

(1)立志乐道

“立志”就就是要确立人生得远大理想与宏伟目标,找到前进得动力;“乐道”就就是要要决心为实现自己得政治抱负、政治信心心甘情愿为之奉献。

解决此问题得关键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得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得关系。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能经受磨练,有恒心。

(2)克己内省(自省自克)

在人与人交往得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与如何对待别人得问题,这两方面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与克制自己得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她把这称之为“克已”。

另外,在处理客观得道德准则与主观得道德思想得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得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把被动遵守变成为内在得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得限制,她把这种主观得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内省就是靠自觉性来监督得,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得自我反省。

(3)身体力行

道德教育有知得问题,也有行得问题,这也就就是道德得认识与道德行为问题,这两方面就是紧密联系得。孔子对于这两方面得关系,着重强调得就是道德得行动,她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她认为道德认识得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实践得检验就可以

证实。

(4)改过迁善

在处理过失与改过得关系方面,孔子强调改过,她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瞧作就是改过迁善得过程。要正确对待自己得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得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得错误采取谅解得态度。

(七)关于教师得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教师要尽职尽责

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

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4.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就是单方面得知识传授,而就是可以教学相长得。她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自己。就是教人得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孔子以自己一生得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得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得精神财富,她对教育得社会作用与个人作用得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得重视程度;“有教无类”得教育对象观,打破了贵族子弟对教育权得垄断,顺应了历史得潮流;在教育目得与内容上得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同时还给人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得教学方法与原则,成为教育史上得一笔巨大得财富。

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时代得局限,孔子得教育思想不可能超出封建思想得界限,其根本目得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得,不可能具有完全得民主性,并且,其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对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得鄙视,这可以从其教育内容中瞧出,因而,我们在宣扬孔子得积极思想得同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局限,扬长避短。

2.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得异同。

答:孟子与荀子都就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得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得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得区别:

(1)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与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中得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得作用在于把人天赋得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得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得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得“完人。”教育得社会作用则就是“行仁政”、“得民心”。她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她认为好得政治既非完善得政治制度,也非高明得统治手段,而就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得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得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也就是高度重视教育得作用。她认为教育在人得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得作用。她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得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得高尚人物。荀子主张得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人得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就是环境得作用,因而,化性起伪就是环境、教育与个体努力得共同结果。

其次,在教育目得与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得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就是教育得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得就是教育内容中得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得目得在于“明人伦”。所谓得“人伦”就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得教育目得决定了她得教育内容就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得基础就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得教育,就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得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得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得“贤能之士”得教育目标就是不冲突得,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得教育内容更就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得分歧就是二者最大得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得,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就是,仅有这些“善端”就是不够得,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得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得影响,人们得“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得就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得“性恶论”,她认为人性就是人与生俱来得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得因素。她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就是性伪之分也。”这就就是说,与生俱来得本能就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得人性善,实质上就是“伪”而不就是“性”,她认为人得本性就是恶得,而人得善德就是后天习得得。这一点较孟子得“良知”、“良能”具有更多得唯物主义色彩。

其次,由于哲学观与人性论上得区别,导致孟子与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在学与私得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得这种观点就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得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得过程,把它瞧成就是发扬人天上得善性过程,唯心主义得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瞧成就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得就是强调学就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得思想,具有较多得客观性。

以上就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得相同与分歧得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得可贵之处,对于她们各自得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

3.试述墨家得教育思想。

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墨家就是两个最著名得学派,后来韩非将她们并称“世之显学”。墨家得创始人就是墨翟,她出生贫民,就是小工业者,同情下层人民,自称其学说代表“农与工肆之人”得利益,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研究墨翟与墨家派得资料主要就就是《墨子》,《墨子》基本上就是其弟子与后人所做。其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作用

中国古代史隋唐单元测试题

中古史隋唐单元思维能力测试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中这样评说随文帝“他在宝座上实行的一系列改变了中国政治结构的改革,才真正体现了一代雄主的远见卓识”,这里的“远见卓识”含义是A.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B.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结束了长期分裂,重新完成统一D.通过察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2.陕西师范大学历史胡戟教授指出,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建树不包括 A.率军灭陈,完成国家统一 B.设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C.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D.营建大兴城,促进商业繁荣3.隋炀帝不只是一个暴君,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就出自他之手。他为了“江南好”、“征辽”而采取的活动是A.修筑北方驰道B.三次攻打高丽 C.开凿大运河D.巡游江都4.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说明:A.隋朝实现了国强民富 B.隋朝社会经济繁荣C.隋朝时人民负担沉重D.隋朝仓库储粮丰富5.唐太宗说:“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唐太宗认为仓储的主要作用应该是:A.满足军费开支所

需 B.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C.用于放在赈荒需要 D. 维持政府运转开支6.唐高宗修订《姓氏录》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 皆升士流。”这一规定所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 C.打击 了土族门阀特权 D.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 7.“农业富,天下富”,唐朝的兴衰得益于农业的繁荣,下列因素中对唐朝农业繁荣有 直接促进作用的是①社会环境——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②生 产技术——曲辕犁、筒车的使用③统治政策——统治者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④对外关系——实行开放,交往频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这则材料提供的关于唐朝的历史信息包括:()① 唐朝始设宰相②唐朝宰相中曾有贤相③唐朝有的宰相专 权乱政④唐朝所用的宰相尽是小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9.王仲荦在《隋唐五代史》中记 载: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索性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 募丁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下列有关唐朝这种兵制调 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形成于武则天时期 B.它是均 田制遭破坏的产物 C.它使兵将之间逐渐形成隶属关系 D.“长征 健儿”是职业兵10.隋唐时期对于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 革。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进步之处主要是()A. 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B. 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 C.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重点知识点

隋朝: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作品《昔昔盐》 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 杨素:代表作《出塞》 初唐诗坛: 贞观后期上官仪形成上官体。 王绩散文作品《野望》成为唐代最早的合律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主张拜托齐梁诗风。 歌行体:李白杜甫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山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宿建德江》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鸟鸣涧》田园诗《渭川田家》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 边塞诗人: 高适:成就最高《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七绝圣手”《出塞》十分著名,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李颀:《古从军行》,盛唐诗坛上把难以名状音乐描绘生动具体第一人。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登鸛雀楼》 崔颢:唐人七律第一,《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行路难》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登高》“沉郁顿挫” 中唐诗坛: 元洁:强调诗文的“美政”,主张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被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顾况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一物:《滁州西涧》 大历十才子:卢纶成就最高。代表风格是羁旅、赠别和山水景物诗。 李益:中唐边塞诗代表,代表作《塞下曲》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秦中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

元稹:《连昌宫词》,最具特色的是艳情诗和悼亡诗。《离思五首》其四 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籍:《野老歌》《山头鹿》 王建:既有新题乐府又有古题乐府。 李绅:与传统古题乐府区别开来是第一人。《悯农》三首。 韩愈和孟郊被称为韩孟诗派。 孟郊:《游子吟》,奇险艰涩,精思苦吟。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奇绝险怪。 贾岛:苦吟诗人,郊寒岛瘦。《寻隐者不遇》《剑客》 姚合:与贾岛并称“姚贾” 李贺:浪漫主义诗人,《金铜仙人辞汉歌》 刘禹锡:《竹枝词》,咏史怀古之作最为人称道。《西塞山怀古》。 柳宗元:空旷孤寂的意境,《江雪》 晚唐诗坛: 杜牧:《泊秦淮》《赤壁》,风格特征“俊,爽”,长于七绝。 李商隐:晚唐最出色的诗人。《马嵬》。朦胧形态表现复杂变换内心情绪是他对中国诗歌一大贡献。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 宋朝: 晏殊:《珠玉词》,“富贵词人” 《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欧阳修:《集古录》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苏幕遮》: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张先: 《张子野词》 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大量创作慢词的大家。对婉约词影响直接,宋词分为雅俗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这样说的目的是() A想实行焚书坑儒 B准备攻打匈奴 C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D准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3、《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A、反对 B、赞同 C、听其自然 D、主张适当改变 4、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是弊大于利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5、王安石设想变法应是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国家的财政 收入。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政府向农民贷款获得利息 B向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 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 )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 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 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 )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 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10、“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2、北宋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 D.整顿吏治 1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语文教育发展史1

语文教育发展史(作业) 题目:简述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语文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果迭出,形势令人振奋。但是,对于语文教育历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成果极少,可谓凤毛麟角。80年代以前,除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其他突出成果则鲜有所闻。鉴于这种情形,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对语文教育史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朱绍禹先生一再呼吁:研究语文教育,还必须研究历史,“通过对变化历程的了解,认清现状和把握未来趋势”。顾黄初先生也主张,革新的同时,“对传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许多研究工作者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开始有了深入,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顾黄初著)、《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语文教学法漫论·历史借鉴篇》(曹洪顺著)等。近十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史的研究不断深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许多成果在分期问题上有着不小的分歧,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迄今为止,在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先后就有六种——第一种以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将中学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五四”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期为第一时期,“五四”以后建国以前为第二时期,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改期为第三时期。第二种以陈必祥主编的《语文教育发展史》为代表,将清末语文单独设科前定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之后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第三种以陈学法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语文教育史分为四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至建国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后为当代语文教育期。第四种以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为代表,以清末语文独立设科为界线,将语文教育史分为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两大时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又以新中国诞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其中建国前发展期又以辛亥革命和1932年课程标准颁布为界分为三个时期。第五种以张隆华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代表,以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诞生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解放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第六种以曹洪顺、冯守仲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定为传统语文教育期,之后至新中国诞生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来为当代语文教育期。上述分期法各不相同,六家中,将古代(传统)语文教育期的迄止界线定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三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一家;将现代语文教育期的起始界线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一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新

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

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一)“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压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 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书集姓氏4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 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4、《千家诗》 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是在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

大学中国古代史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中国古代史试题 考生注意: 一、本试卷共五道题:单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二、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遵守考试纪律,否则按相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三、试卷答完后,须将问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四、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姓名:﹎﹎﹎﹎﹎﹎﹎ 学号:﹎﹎﹎﹎﹎﹎﹎ 班级:﹎﹎﹎﹎﹎﹎﹎ 考号:﹎﹎﹎﹎﹎﹎﹎ 祝你考试愉快!

中国古代史试题 (命题范围:隋~清)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一卷客观题部分 一、单选。(1′×15=15′) 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A、581 B、587 C、589 D、618 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留守的是() A、李纲 B、岳飞 C、韩世忠 D、宗泽 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是() A、李辅国 B、高力士 C、程元振 D、鱼朝恩 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土木之变 B、夺门之变 C、庚戌之变 D、大礼仪之争 6、清雍正帝推行全国的经济政策是() A、两税法 B、诸色户计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7、金扶持谁建立了伪齐政权() A、刘豫 B、张邦昌 C、石敬瑭 D、蔡京 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 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 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 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 A、西夏庆历和议 B、辽澶渊之盟 C、金绍兴和议 D、金隆兴和议 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 A、永乐 B、宣德 C、正统 D成化 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 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3、158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 A、沙勿略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马戛尔尼 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 B、固山 C、甲喇 D、谋克 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 A、永乐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史书载:“初,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赠也)甚厚。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影响深刻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答案】B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答案】C 4.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后,所控制的地区包括[ ] A.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 B.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 C.东起大海,西到咸海 D.东起大海,西到阿尔泰山 【答案】B 5.下列少数民族中自己学会制造铁器的是[ ] A.突厥族 B.族 C.回纥族 D.吐蕃族 【答案】D 6.唐朝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 ①养蚕②铸铁③酿酒④制碾磨⑤制瓷⑥造纸墨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7.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 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答案】A 8.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答案】A 9.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有[ ] ①耧车②水排③翻车④筒车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A 10.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答案】A 1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 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 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答案】A 12.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中哪一项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 A.推广植棉 B.奖励垦荒 C.实行“更名田” D.实行“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 A.考试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 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 2.大运河中哪一段河道的地理位置接近于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3.唐朝专设国家史馆,重视官修史书,主要是为了[ ] A.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B.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C.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D.美化唐朝历史以维护封建统治 4.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5.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6.下列少数民族地区使用铁器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域各族②越族③契丹族④吐蕃族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7.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8.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 ①丝绸②茶叶③铁器④瓷器 ⑤人参⑥药材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9.以表现人民生活风俗而著称的画家是[ ] A.阎立本 B.吴道子 C.顾恺之 D.张择端 10.下列制度中,属于隋朝开创的有[ ] ①均田制②三省六部制 ③科举制④郡县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1.元朝的时候,通惠河的起止点是[ ] A.杭州到大都 B.东平到临清 C.直沽到大都 D.通州到大都 12.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品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有[ ] ①敦煌发现的两面都有绘画的薄绢 ②马王堆墓出土的彩绘帛画 ③新疆吐鲁番发现的花鸟纹锦 ④松江的“乌泥泾被” ⑤浙江墓中出土的棉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④⑤ 13.明朝时农业生产的特点中,哪一项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内容简介及评价

许书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内容简介及评价 《中学语文》杂志社总编:潘纪平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教授最新力作《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于2016年9月由全国A级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本书内容由“古代语文历史分期研究、古代语文教育形态研究、古代语文教育本体研究、古代语文教育内容研究、古代语 文教材使用研究、古代语文教学论研究、古代语 文教育方法研究、古代语文名家教育思想研究、 古代语文民族文化研究、古代语文传承与创新研 究”等构成。这些内容即角度(层次),分属五 个结构板块:“分期论”(总领)、“形态论”(依 据)、“教学论”(主体)、“文化论”(特色)、“发 展论”(创新)。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意图: 一是客观再现古代语文教育综合性和丰富性的性 质和特点,二是厘清古代语文教育隐含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体系,三是体现母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与脉络层次 本书内容由十章构成,分属五大板块: 1、“分期论”:它是研究内容的统领,言文期和古文期的语文教育其形态、性质、特点和内容等是不同的。这就保证了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形态论”:它揭示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联系性。古代语文教育没有课程形态,但学校诞生后已有课程形态的萌芽。教育形态是语文教

育的存在方式。 3、“教学论”:古代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但已有“语文教学论”的萌芽和发展轨迹。“本体”、“内容”、“教材”属于“课程论”的范畴,“方法”、“教学论”属于“教学论”的范畴,“名家研究”兼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范畴。教师既是课程资源,也是教学资源。 4、“文化论”:民族文化对母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是鲜明的,将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能充分认识和把握母语教育的特点。 5、“发展论”:它为古今交汇点,着眼于古代语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立足当代(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衔接古今(启示和借鉴),展望未来(明确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与写作特点 本书从历史分期切入,按照古代语文教育在言文教育期与古文教育期两个阶段各自发展的脉络去探究母语教育的发展历史,既体现它与文史哲不分所呈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清晰地描述出它在历史演变中的鲜明特点与发展脉络。 这个构思和立意从从古代语文教育的现象到本质,从语文课程的萌芽到教材使用和教学,从历史现状到未来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历史研究的窠臼,不以历史分期为主线,而以探寻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目的。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人类产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我国古代原始人类生产和生活状况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山顶洞人和半坡氏族不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居住方式不同②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③使用工具不同④社会生产方式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们的远古祖先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约至前3500年)。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①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④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据此,请回答3-6题: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相传都城在阳城,即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郑州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王与诸候的关系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周代分封制崩溃 5.下列关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B.商和西周遗址中出现了原始瓷器 C.三星堆考古发现的大型青铜铸像是西周时古蜀国青铜艺术的杰作 D.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6.商代历法的最大成就是() A.日食、月食的记录 B.干支纪日法 C.关于闰年的规定 D.发现五大行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结合有关史实回答7-9题: 7.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周王室衰微 B.民族融合加强 C.井田制逐渐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8.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C.剧烈的社会大变革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是由孙培青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出版的一部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习教材。本书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附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以揭示其内在联系。阅读本书有助于对中国教育发展史宏观把握,将各个朝代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系统,详细的掌握有关于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脉络。 一、语文独立设科的简要过程 人类历史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自从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之初,以“语言文字”为内容的“教”和“学”活动就从未停止过。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文教育。“语言”和“文字”除了有传授统治者所需的政治文化方面上层建筑的理论的作用之外,人民大众也有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生产知识和劳动经验的需求。于是语文教育从最初只有官府贵族才能接受逐渐文化下移到民间,使普通民众也有机会接受到关于基本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从孔夫子到汉代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颜元等等,语文教育经过无数教育家的继承和发展变革,逐渐变成中国教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但是人们把“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看待和研究的历史却是十分短暂的。 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世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语言文字”分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系统教学。八门必修课中首次出现关于语文教学的“读经讲经”和“中国文学”课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呈报并咨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开设国文课。语文教学就不仅形成独立一门学科,而且形成了独立的系统。 1919年“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教育部从法令上规定了白话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合法地位。至此,语文学科的体系基本固定,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今日所见语文学科之规模。 二、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影响 纵观中国教育思想史,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即融合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精华,又克服了实用主义教育的不足,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有三方面,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理论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难以离开社会而独自存活。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目的使社会化,融入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不仅做“社会人”,还要做特定历史社会环境的人,即做中国人。教育要使人传承中国文明、了解中国历史、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团结同胞、以自己

评许书明新作《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语文课程对儒家教育人文性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评许书明新作《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 侯舒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数千年来,产生了相当发达的教育事业,与中国文化一道成长的语文教育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语文教育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各学科融为一体,在向学生进行儒家政治观点、伦理教育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因此,传统语文教育本身就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性特征,并对后世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的研读,我对中国古代语文的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本书从“历史分期、教育形态、教育本体、教育内容、教材使用、教育方法、教学论、名家教育思想、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十个角度,客观再现了古代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丰富性,厘清了古代语文教育中隐含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体系,同时体现了母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传统语文教育本身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性特征,并对后世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代语文课程教学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语文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积累了相当丰富深厚的人文传统,语文课程标准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教育的人文性传统。 纵观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思想几乎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唯一代表。儒家思想源于春秋时期,却流传于历代。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孟子加以发扬光大,但此时儒家学说仍然是诸子百家学说中的一种。至汉代董仲舒,他为了实现思想的统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推行的这一政策使儒家学说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也成为后世历代君主奉行的文教总方针。从汉代到唐代,儒学以经学的形态出现,西汉和东汉是经学的全盛时代。而经学就是对孔子整理过的儒家经典《易》、《书》、《诗》、《礼》、《春秋》等的诠释和发挥。董仲舒就是今文经学派的专家,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孔孟的思想。唐代的韩愈以儒学的卫道者自居,极力维护儒家道统独尊的地位。他强调发扬儒学传统的重要性,并对儒家学说作了简要的归纳,使之条理化、通俗化。 到了宋代,儒家思想被发展为理学,重新登上历史的王位,它在思想上的统治,一直维持到清代。理学弘扬儒家学说,强调仁、义、礼、智是世界的逻辑根据,万事万物的本性。理学对儒学的进一步深化,使它的影响更为深远。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儒家教育为主。而古代语文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融为一体的。因此,要谈古代语文教育就不能抛幵儒家思想教育。同时,儒家非常重视教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典籍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典籍 导读:【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最新《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________ 2 一、单项选择(4×15) 3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4 A .西南的卢沟桥 B .元大都遗址公园 C .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 5 周口店 6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7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8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9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10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11 A .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12 家 13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14 A .朱熹 B. 孟子 C .韩愈 D .孔丘 15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16 A .汉朝 B. 秦国 C .齐国 D .秦朝 17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18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9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20 A .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 .南宋末年 D . 东汉时期 21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22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3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24 A .张衡 B. 郭守敬 C .蔡伦 D .祖冲之 25 11. 旗袍式样来自( )。 26 A .汉族 B. 满族 C .蒙古族 D .白族 27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28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29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 30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