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遥感复习资料

完整版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遥感概念及特点。

答:概念:为了某种目的,采用不接触目标物的记录器,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分类、判读和分析的过程;

具有动态(where、when、what)、宏观(全天候、全天使、全球)、准确(高空间、高光谱、高时空分辨率)、系统(大小卫星、航天航空、技术与应用)的特点。

2.遥感平台、传感器的概念、功能和种类

答:遥感平台是指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传感器是远距离感测和记录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能量的遥感仪器,通常安装在遥感平台上。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两类。

3.遥感技术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功能是什么?

答:遥感系统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传感器,用来远距离感测和记录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能量。

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接收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所获取的胶片和数字图像,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

遥感图像判读和应用:将遥感图像光谱信息转化为用户的类别信息,也就是为了应用目的和要求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和解译。

4.遥感影像的优缺点

答:优点:动态、宏观、准确、真实客观、可数字化处理提取有效信息,可以不断的更新,具有时需性,便于现地找点。

缺点:无境界线、无属性、坐标、不能标明地类。

5.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答: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遥感对于检测各种环境变化,如城市化、沙漠化、土地退化、盐渍化、环境污染问题都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发展趋势: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微波遥感、高光普遥感迅速发展;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6.天然遥感与人工遥感

答:天然遥感:自然界中依靠独特的生体特征,以不接触目标物的形式,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比如蝙蝠、海豚等动物;

人工遥感:为了某种目的,采用不接触目标物的记录器,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分类、判读和分析的过程;

7.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

答:传感器只能被动的接收地物反射的太阳辐射电磁波信息进行的遥感为被动遥感;

传感器本身发射人工辐射,接收地物反射回来的辐射,这种探测地物信息的遥感即为主动遥感。

8.航空.航天.地面遥感概念及特点

答:航天遥感:在航天平台上进行的遥感为航天遥感,其中航天平台有火箭、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这样的遥感一般在海拔高度150km 的空中;

航空遥感:在航空平台上进行的遥感为航空遥感,航空平台包括飞机和热气球,以飞机为主,海拔在12km以下的空中;

地面遥感:平台处在地面或近地面的遥感,一般只作为航空、航天遥感的辅助手段,它采集的数据细致准确、但面积小不灵活。

9 遥感影像和地图的不同之处及各自的优缺点。

答:①表现地物的形式不同:地形图利用各种规定的地物、地形符号、注记、等高线表示地物;航片由地物影像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纹理表示地物。

②表示地物的内容不同:地形图可表示航片影像表示不出来但又有重要意义的地物情况,如境界线:国界、省界、县界、乡界等;航片影像则直观、真实的表现地物拍摄时的情况。

③投影方式不同:航片是中心投影,地形图是垂直投影,有投影距离、投影面、地形起伏差别。

第二章

1.电磁波的概念

答:电磁波是振荡的电磁场在空间传播。

2 电磁波的产生机理(了解)

答: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它周围激发电场,变化的电场又能激发磁场,是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

3 电磁波物理量与传递信息的关系

答:电磁波波长确定物体的颜色,传播方向、振幅、偏振面确定空间位置和形状。

4 电磁波的特性(了解)

答:是横波、叠加原理、相干性与非相干性、衍射与偏振、波动性、粒子性、

波粒二相性。

5 电磁波谱

答:不同的电磁波按波长或频率的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制成的图表即为电磁波普。

6 遥感技术中常用的电磁波波段有哪些?各有哪些特

性?

答:紫外线(0.3 - 0.38um),主要用于测定碳酸盐分布,对水面漂浮的油膜比对周围的水反射强烈,因此常用于对油污的检测。

可见光(0.38 –0.76um),最常用的电磁波段,人眼对其有敏锐的感觉,成像方式多样,探测能力高。

红外波段(0.76-1000um),其性质与可见光类似,又称光红外,用于探测物体的热辐射能量,最大特点是具有昼夜工作的能力。

微波(1-1000m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影响,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穿透力,又能夜以继日的工作。

7 反射系数与地物反射波谱曲线的概念

答:反射系数是指地物反射能量站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地物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叫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

8 物体表面类型及其反射规律

答:物体表面相对波长是光滑的就会发生镜面反射,即入射光是平行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传感器只有在反射线方向才能接受到电磁波;

表面如果相对于波长是粗糙的就会发生漫反射,不论入射方向如何,其任何方向的反射辐射亮度都是相等的。

实际地面反射:平行入射时,各个方向都有反射能量,反射辐射亮度与方向有关

9 辐射体的类型及辐射规律(了解)

10 太阳电磁辐射、地球电磁辐射的规律(了解)

1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答:大气主要是由许多种气体和悬浮的微粒混合组成。

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地面、航空遥感工作层;平流层:底部为航空遥感工作层;中间层;电离层:陆地卫星活动层

12 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影响

答: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辐射的方向造成能量衰减,主要发生在可见光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将部分电磁辐射吸收转化为热能,使电磁辐射减弱,主要发生在紫外和红外波段,此外还有反射、折射、透射会引起辐射的失真。

13 散射的概念、类型以及对遥感的影响和消除方法

答:概念:太阳辐射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微粒相互作用,改变辐射的方向造成能量衰减。

瑞丽:散射粒子直径<电磁波长;晴天;使图像模糊;(加黄色滤光镜;

辐射校正)

分类:米氏:粒子直径≈波长;阴雨天;(避开)

非选择性:直径>波长;沙尘天气;(避开)

14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答: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吸收和散射,从而减弱了辐射强度。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

口。常用的大气窗口有,紫外、可见光、近红外、近中红外、远红外和微波窗口。

15 植被、土壤、水、雪、岩石的光谱特性

答: 4植被其光谱具有明显特点,并完全随着波长变化而变化。

4.1可见光波段

①各种色素是支配光谱响应的主导因素,但是叶绿素的作用占主导地

位。

②植被具有三种色素:黄色素-叶红素和叶黄素,吸收蓝光区;绿色素-

叶绿素吸收蓝光区;红色素-花青苷吸收红光区,因此,植被表现绿色。

③当植物衰老时,叶绿素消失,叶黄素起主导作用,植被表现黄色。有

些植被叶绿素减少,花青苷却大量增加,植被因此表现红色。(P32图

2-13,14)

近红外波段:①叶子很少吸收该波段的辐射能量,反射率明显上升。②在0.76-0.9波段,植被反射率急剧上升(-植被红外陡坡效应)高达40-50%(形成红外平台),透射率也高达45-50%,吸收率小于5%。③植被反射率大小是由不同植被种类叶子细胞构造所决定的。④对于相同植被而言,叶子层数越多红外反射率越高。1层50%、2层62.5%、8层85%。因此,该波段可以用于植物分类和长势估测。

中红外波段:以叶子的水分吸收占主导地位。在 1.5、1.9、2.6微米处有三个吸收谷,如果植被失去水分,则吸收带反射率明显升高。

植物的光谱特征:呈明显的双峰双谷的特点。

土壤的光谱特征:比较平滑,没有明显的峰谷。

水的光谱特征:水体的反射率总体很低呈现深色调甚至黑色。

雪的光谱特征:雪的反射光谱和太阳光谱很相似,随着波长的增加,反射率逐渐降低,进入近红外波段吸收逐渐增强,而变成了吸收

体。

岩石的光谱特征:较平缓,没有明显的波段起伏,但反射率的值相差很大。

16 何谓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引起的原因以及对遥感的

影响?

答:1 时间效应:位于某定点植被或其他覆盖类型,其光谱特性随时间变化

发生的变化。

2 空间效应:同一时刻生长在不同地区的同种植被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

同物异谱——同物异判;异物同谱——异物同判。

17 作物估产和植物分类选择哪个波段的遥感影像好?为

什么?

答:近红外波段,分类:植被反射率大小是由不同植被种类叶子细胞构造所决定的。估产:对于相同植被而言,叶子层数越多红外反射率越高。1层50%、2层62.5%、8层85%。因此,该波段可以用于植物分类和长势估测。

18 环境如何影响地物反射光谱【不考】

答:

第三章

1 摄影方式传感器成像原理及获取遥感数据特点

答:。

2 扫描方式传感器成像原理及获取遥感数据特点

答:

3 比较不同传感器特点【不考】

答:

4 如何评价遥感图像质量【不考】

答:

5 查阅有关资料,说明传感器今后发展趋势。【不考】

6 传感器概念、组成、功能、分类。

答:传感器是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能量的装置。是遥感技术的核心部分。

传感器主要由,收集器:收集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能量、

探测器:收集的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或电能、

处理器:将探测后的化学能或电能等信号进行处理、

输出器输出所获得的图像数据。

分类:按工作方式:主动式传感器、被动式传感器;按记录方式:成像传感器(摄影方式、扫描方式、雷达)非成像;

第四章

1 航空摄影概念和种类;

概念:将航摄仪安装在飞机上,在空中对地面进行有计划的摄影

种类:按航摄倾角:垂直航空摄影倾角<3°、倾斜航空摄影倾角>3°

按摄影实施方式分:

点状摄影:对特定地区拍摄一到几个像对的摄影,大比例尺,清晰、成本高,特定科研或特定用途;进行定量。

线状摄影:在空中沿一定航线连续拍摄一到几条线状地区;中比例尺,线状地物勘查。

面状摄影:按照一定的比例尺要求进行连续的多航线摄影。

按感光片和波段分:黑白全色摄影、黑白红外摄影、天然彩色摄影、彩色红外摄

2 航空摄影的特点;

特点:是地面的中心投影、是垂直投影、是按图幅摄影、具有重叠。

3 纵向重叠与横向重叠

答:纵向重叠:同条航线相邻两张之间的重叠 60%--65%

横向重叠:相邻两条航线之间的重叠 30%

4 航片标志有哪些?

答:片号、框标(中心点)、水准气泡、曝光时表、中心真行高

航片三要素:行高、焦距、比例尺

5 航片上有哪些特殊的点和线?【填空】

答:像主点、像底点、等角点、主横线、主纵线、等比线。

6 航摄像片上地形起伏误差公式及规律【计算】

答:

7 使用面积与有效面积;【名词】

答:使用面积:相片边缘的倾斜误差相当大所以尽可能使用相片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即使用面积,由航向和旁向重叠的中线围成。

有效面积:航片上地形起伏引起的投影差不超过允许误差范围内的面积。

8 航摄像片因相面倾斜误差公式及规律【计算】

9 生理视差;【填空】

答:像点到相应视网膜中心得距离之差

10 人眼能看立体的原因【填空】

答:生理视差:象点到相应视网膜中心的距离之差。规定:象点在视网膜中心左侧为正右侧为负。

立体交会角:双眼观察同一物体时,左右视线交角。

11 立体测高公式及影响因素【计算】

12 遥感影像解译概念、因子、方法、步骤;

答:概念:对遥感图像上影像和物体的含义进行探测、识别、描述和评价因子:形状、大小、色调、阴影、组合图案

方法:直接判定法、对比分析法、测量法、逻辑推理法

步骤:准备工作、室内判读、野外校核、成图与总结

13 遥感影像解译直接因子有哪些?简述它们在农田、水

体、道路、城镇解译中的作用(彩红外片)。

答:水体:形状、色调;农田:色调、纹理;道路:形状、色调;居民地:纹理、色调。

14 解译标志

答:用以区分目标物与其他地物的影像特征(形、大小、色、阴影、纹理等)。

15 间接解译因子

答:地物之间相互的内在的联系

16 遥感影像调绘的概念、内容和方法【不考】

17 简述林地、草地、农田、城镇、河流、道路、未利用地在黑白和彩红外航片上的解译特征。

答:同13.

第五章

1.根据轨道特征,人造卫星有哪些种类?

答:高高度、低分辩、长寿命:气象通信卫星

中高度、中分辨、中分辨:资源卫星

低高度、高分辨、低寿命:高分卫星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9324076.html,/doc/601186648.html,ndsat、SPOT、ALOS、CBERS等中高分辨资源卫星传

感器的参数特征.

答:Landsat:运行周期:L1—3 18天;L4-7 16天。分辨率:MSS:80*80 TM:单波段30*30 ETM:15*15 通道数:MSS:5 TM:7 ETM:8 条带宽:185KM

3.气象卫星的特点和种类

答:种类:太阳同步、地球同步

特点:近极地轨道、近圆形轨道、与太阳同步轨道、可重复轨道。

4.高分辨率地球资源卫星有哪些?

答:landsat、spot、QUICKBIRD IKONOS CBERS .

5.简要叙述卫星图像判读方法和程序

答:方法:

直接判读法:根据色调、形状

对比分析法:相同时间对不同波段、相同波段对不同时相,与地面已知资料或实地

逻辑推理法:应用地理学规律相关分析和实际经验

总结:“单项提取、系列成图、综合分析”

程序:

准备工作:卫星资料收集

室内判读:多种判读方法和资料综合应用

校核验证:实地查验校核

6.相对航片,卫星图像有哪些优缺点?

答:优点:

宏观性:成像距离远,比例尺小,覆盖面积大

多波段:信息量更丰富、应用邻域较广

周期性:易获得不同时相的周期性图像

形成数字图像:利于计算机定量分析

缺点:

不利于目视判读

分辨率不及航空相片

不能看立体

7.为什么资源卫星轨道比通讯卫星低?【】

答:

8.计算单一波段和全色波段SPOT5和landsat图像的象元

数。【计算】

第九章

1 数字图像的概念与特点;

答:概念:以数字光阵形式记录地物反射或吸收光谱特性

特性: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图像信息损失低、抽象性强。

2 像元属性;

答:数字图像最基本的采样和处理单元,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

3 何为数字图像直方图?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答:概念:每个亮度值的象元数占图像中总象元数的比重

特点:只能表示DN值象元数的多少而不能表示坐标位置;

一个图像可对应一张直方图但一个直方图却可表示多张图像;

分区直方图之和=整个直方图的和;

直方图可表示图像反差和景物反差;

用途:用来描述图像的质量;

可通过调整直方图来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4 数字图像存储格式有哪些?

答:BSQ:扫描线按波段存为一条

BIP:每个象元按波段次序存按象元

BIL:按波段顺序扫描线按行存

5 为什么要对遥感数字图像进行输入输出操作?

答:实现遥感数字数据的格式转换,以满足软件或实际应用的需求。

6 解释常见的数字图像统计特征含义及作用;

答:直方图:每个亮度值的象元数占图像中总象元数的比重

峰值:象元频率出现最高亮度值(反应图像上出现较多的地物能量级)

中值:频率分布的中间

均值:整个图像的算术平均值

亮度值范围:每个波段中亮度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方差:均值差的平方的均值;

方差越大,亮度就越分散,图像质量越好

方差越小,亮度就越集中,图像质量越差

7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都有哪些功能?

答:图像文件管理、图像操作工具、基本图像处理功能、遥感图像处理功能。

第十章

1遥感数据预处理的概念、内容;

答:概念:对图像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前的操作处理

内容:辐射预处理,用来调整大气对象元值的影响;几何

预处理,用来将遥感数据与地图或其他影像进行配准。

2特征提取的概念、方法;

答:从多光谱数据中提取出,能表示图像基本要素的主要成分,压缩多波段海量遥感数据。

方法:相关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

3辐射校正的概念、方法;

答:概念:通过调整影像的亮度值,来校正因传感器工作不正常和大气衰减作用等所造成的误差,消除图像数据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

方法:物理模型法、直方图最小值法、回归分析法。

4几何精校正的概念和步骤;

答:概念:利用地面控制点进行的几何精校正,部分消除残差。

步骤:利用控制点建立坐标模型,确定正确位置,

基于未校正的光谱信息(亮度),估算校正后的

影像的象元光谱——重采样的方法

5何为重采样?重采样有哪些方法?

答:几何校正就是重采样;

方法:最邻近值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法、

6如何选择GCP?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不仅要容易识别、其大小相当于几个象元的地物特征,如道路交叉口、地块或建筑边界。

原则:易分辨、易定位;特征变化大的地区;满幅均匀分布。

7数据融合的概念和方法;

答:概念:把不同分辨率的影像,融合为一幅影像。

方法:光谱域处理方法、空间域处理方法、代数运算方法。

第十一章

1 图像增强概念、目的、类型;

答:概念:通过改变图像象元灰度值,使其对比度增强,清晰度提高。

目的:采用一系列技术,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提高图像清晰度;将图像转换成一种更适合于人或机器进行解译和分析的处理形式,增强对某些信息的辨别能力。

类型:彩色合成、直方图对比度调整、密度分割和灰度颠倒,领域法增强处理。

2 数字图像直方图在增强处理中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调整直方图的形态,改善图像显示的质量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3 平滑和锐化增强效果有什么异同?各有何应用?

答: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使用者对图像的进一步分辨需求。

不同点:平滑(低通滤波),使亮度平缓去除噪声,反差减小。锐化(高通滤波),突出亮度变化大的区域。

应用:自己扯

4 评价彩色增强的地位和实用性。【了解】

5 评价多波段数据压缩的意义。

答:减少了用于分析的光谱通道数或波段数,降低了计算量。

第十二章

1分类器概念和种类

答:概念: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则进行影像分析的计算机程序。种类:点分类器、邻域分类器、混合分类器。

2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概念与区别

答:监督:用已知类别的样本对未知的象元进行分类的过程

非监督:不需要人工选择训练样本,仅需极少的人工初始输入,计算机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的根据象元的光谱或空间特征等组成类别。

区别:非监督分类过程中与分析人员的交互很少仅要求寻找影像上象元的自然分组;监督分类过程中需要人员参与大量的交互工作,通过影像上已知类别的区域来引导分类

3训练区选择原则和问题

答:原则:象元的数量、训练样区的大小、训练样区的

形状、训练样区的位置、训练样区的数量、训练样区的

放置、训练样区的均质性。

4监督分类方法与步骤

方法:平行算法分类、最小距离法分类、ISODATA、最大似然法分类、贝叶斯法分类、ECHO法分类。

步骤:确定分类的类别列表、选择和确定训练数据、修改类别和训练样区、实施分类、评估分类效果。

5利用植被指数NDVI为什么能有效提取植被信息?

植被指数是遥感监测地面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一种方法。由于不同绿色植被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率不同,光线照射在植物上时,近红外波段的光大部分被植物反射,而可见光波段的光则大部分被植物吸收,通过对近红外和红波段反射率的线性或非线性组合,可以消除地物光谱产生的影响。

第十三章

1 精度、偏差、准确度的概念;

精度是指“正确性”,即一副不知道质量的图像和一副假设准确的图像(参考图)之间的吻合度。

偏差:估计值和实际值的才艺就产生了偏差。

准确度:估计值变化大表示低准确度,估计值变化小表示高准确度。

2 分类误差类型;

分类过程中将属于某一类别(有地面观察点确定)的像元分配到另外一类中。

3 精度评价概念与方法

比较分类图(解译图)和标准图是否有差异以及差异的大小。

方法:面积精度评价法、位置精度评价法、误差矩阵评价法。

4 误差矩阵构建的思路与步骤

思路:将待评价影像与标准影像间进行点对点比较,准确地确定标准影像上的每个点在分类影像中所对应点的位置和各自的类型后列表分析。关键:两幅影像相互配准并具有相同的分类体系。

步骤:

1)将两幅图进行配准叠置;

2)选择均质像元区域作为比较单元(它们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3)人工编辑误差矩阵:以目视解译方式,对两幅图逐单元检查,确定并记录标准图和评价图上类别,形成解译结果表(样点号、标准图类型、分类图类型表,例表13.2 ),将其整理后构建误差矩阵。(注意:格式相同,分类系统一致,以便逐像元或逐单元核对)。

5 漏分误差与错分误差

漏分误差:至某一类别在待评价分类图上,有多少被错误的分到了其它类,即这部分类别在分类图上被遗漏了。

错分误差:指将某一类别错误的分到了另一类别。

6 正确率

表示影像上吼样本中正确分类像元占总像元的比例。只能表示分类的相

对有效性,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分类精度。

7 Kappa值计算方法

1、计算正确率=正确像元总数/总像元数

2、行列边缘总值计算:即每一行的像元总值分别乘以每一列的像元总值后的到的行列总计值乘积构建的矩阵

3、期望值=对角线元素总和/所有矩阵元素总和

4、K的估计值=(观测正确率-期望正确率)/(1-预期正确率)

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遥感的概念:通过探测仪器(遥感器这类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条件下探测目标地物,记录目标的反射、发射或散射等电磁波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揭示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二:遥感系统:遥感信息源—目标的电磁波特性: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信息的获取:利用装载在遥感平台的传感器来接受、记录目标物的电磁波谱特征 遥感数据的传输与接收:传感器接收到的地物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上或胶片上。磁介质记录的信息可通过卫星的微波天线传输给地面的卫星接收站。 遥感图像处理:数据输入,几何纠正,图像变换,图像融合,图像分类,图像分析,图像输出 遥感信息提取与分析:按照应用的目的不同进行遥感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如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全球研究等。 三、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于地面平台,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主要是飞机和气球。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天器,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80km以上的平台。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探测地月系统外的目标。 四: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一帧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图像可覆盖1/3的地球表面);时效性(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反映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经济性(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局限性(许多谱段有待进一步开发) 第二章 一: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r射、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遥感应用的电磁波波谱段: 紫外线(较少用):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μ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μm,根据性质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 微波:波长范围为1 mm~1 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影响。 二:大气对辐射的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阶段有吸收作用,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地吸收,吸收作用使辐射能量转变为分子的内能,从而引起某些波段太阳辐射强度的衰减。,甚至有些波段的电磁波完全不能通过大气。水的吸收带在2.5~3.0 μm , 5~7 μm,0.94 μm 二氧化碳的吸收带2.7 μm,4.3 μm,14.5 μm臭氧0.2~0.32 μm,0.6 μm,9.6 μm。氧气<0.2μm,0.155 μm最强。尘埃的吸收量最小。 三: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 蓝色波长短,散射强度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的削弱。)而紫色的能量低,所以不是紫色。 四:为什么云雾呈白色 的直径虽然与红外线波长接近,但相比可见光波段,云雾中水滴的直径要比波长大很多,因

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简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就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遥远的感知,它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2、与传统对地观测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 一、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 二、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 三、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 四、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 3、简述遥感卫星地面站,其生产运行系统的构成及各自的主要任务(遥感平台的构成) 生产运行系统包括:接收站,数据处理中心和光学处理中心 各自任务:接收站:主要负责完成跟踪卫星,传送接受卫星数据任务。 数据处理中心:做一系列的辐射校正及几何校正处理,消除畸变,恢复图像。 光学处理中心:光学处理中心配有黑白与彩色胶片和相片冲洗设备,光学彩色合成设备,放大与复制设备以及各种质量控制与检测设备,可以生产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比例尺的图像产品。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 1、根据工作平台的不同,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 2、根据电磁波的工作波段不同,可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 3、根据传感器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式遥感和被动式遥感 4、根据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可分为成像遥感和飞成像遥感 5、根据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可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 6、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环境遥感,城市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海洋遥 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等。 第二章 电磁波:电磁波是电磁振动的传播。也称为电磁辐射。 黑体辐射:研究实际物体吸收和发射辐射能量的性能时的一种理想化的比较标准。 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地物反射曲线的形态很不相同,表明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不同。除了因为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不同外,同种地物在不同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下反射率也不同。一般说来,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有规律可循。 电磁波的性质:电磁波在真空中传递时速度就是光速。 电磁波的传播也是能量的传播,电磁波的能量与其传播的频率成正比。 电磁波入射到平面上会发生镜面反射,漫反射,折射现象。 大气散射类型:一、瑞利散射二、米氏散射三、无选择性散射 1、电磁波波谱区间主要分为哪几段?其中遥感探测利用最多的是什么波段?并绘制几 个主要地物的光谱特征曲线 从高到低或波长从短到长排列可以划分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利用最多的:可见光,红外,微波 曲线图:略

遥感复习考试资料及答案

然遥感考试资料 第1章绪论 名词解释: 1、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目标物的情况下,使用特定的探测仪器来接受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再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判读,从而识别目标物体的技术。 ❝2、遥感平台::用来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填空题: 1、遥感平台的种类可分为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三类。 2、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遥感可以分为被动遥感、主动遥感两类。 3、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受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4个部分组成。问答题: 1、遥感的应用领域有哪些(至少举6类)? 答: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 第2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 名词解释: ❝1、电磁波:电磁波是在真空中或物质中通过传播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 ❝2、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 ❝3、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4、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5、灰体:没有显著的选择吸收,吸收率虽然小于1,但基本不随波长变化的物体 ❝6、绝对温度:和热力学温度是同义词, 符号T单位K ❝7、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8、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9、大气窗口: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的电磁辐射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口” ❝10、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11、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平面坐标曲线表示,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或者(在平面坐标上表示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的曲线) 填空题: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r玛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维恩位移定律表明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③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大气瑞利散射⑥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5、大气米氏散射:1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 ③与波长无关。 问答题: 1、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一般来讲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和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此外土类和肥力也会对反射率产生影响。土壤反射波普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植物:分三段,可见光波段(0.4~0.76μm)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位置在0.55μm(绿)处,两侧 0.45μm(蓝)和0.67μm(红)则有两个吸收带;在近红外波段(0.7~0.8μm)有一反射的“陡坡”,至 1.1μm附近有一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在中红外波段(1.3~ 2.5μm)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特别以1.45μm、1.95μm和2.7μ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形成低谷。水: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参考资料 (一)绪论 1.什么是遥感 遥感:一种在远离目标,不与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过程:是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全过程。包括遥感信息的获取;遥感信息的处理;遥感信息的应用。遥感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甚至空间的从遥感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判读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包括:遥感试验系统;遥感信息的获取系统;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遥感信息的应用系统 2遥感的分类按工作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数据获取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按研究对象分:资源遥感、环境遥感、空间遥感、大气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按应用空间尺度分: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资源、环境、农业、林业、军事等 主动遥感:指从传感器系统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如主动传感器:雷达被动遥感:指由传感器从远距离接收和记录目标物所反射的太阳辐射电磁波及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 主要是热辐射 ) 的遥感系统。如各种摄像机、扫描仪、辐射计 3.遥感技术的特点: 1) 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性。便于发现和研究宏观现象2) 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可提供丰富的光谱信息,根据应用目的不同可选用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和工作波段 3) 获取

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能用于洪水,土地利用,农作物长势、森林火灾等监测4) 用途广,效益高5) 约束少,不受地利、交通、国界等限制 (二)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 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的度量、黑体辐射等基本概念;遥感中常用的电磁波谱段 答: 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可见光:0.38-0.76um 红外:近红外(NIR, near-infrared):0.7-3.0 m 近红外(NIR, near-infrared):0.7-1.1m 短波红外(SWIR, shortwave IR):1.1-3.0 m 中红外(MWIR, Mid wave IR):3.0-6.0 m 远红外: 6.0-15 m 超远红外: 6.0-15 m 热红外(TIR, Thermal IR): 3.0-15 m 微波波段:(1mm-1m, 最常用 1cm-1m) 黑体辐射: 指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来的辐射,在特定温度及特定波长放射最大量之辐射。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该物体是 绝对黑体。遥感中常用的电磁波段:包括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段 0.3-1.3μ 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比如,Landsat 卫星的 TM 的 1-4 波段,SPOT 卫星的 HRV 波段等。 1.5-1.8μm, 2.0- 3.5μm,即近、短波、中红外波段,在白天日照条件好的时候扫描成像常用这些波段,比如 TM 的 5、7 波段等用以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1、遥感的概念是什么?(狭义) 遥感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与地面发生作用后反射,再次经过大气层,到达传感器。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地面接收到数据之后,进行一系列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等处理,将信息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通用格式。用户将这些数据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3、什么是主动遥感?什么是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简述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成绩:在数据获取能力方面,成功研制一系列传感器,发射50多颗对地观测卫星,组成风云、海洋、资源和环境减灾四大民用系列对地观测卫星体系;积累了总存贮容量超过660TB影像数据,覆盖全国陆地、海域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15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组建起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160多家教育科研院所设置“3S”相关专业;诞生一批空间信息企业并研制成功大量软件产品。同时,适应于产业发展需要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开始建立。4.遥感的特性 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6.什么是电磁波谱?电磁波谱按照波长由小到大是如何排列的?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就构成了电磁波谱.波长由短到长依次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7、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是什么? 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太阳光谱:指光球产生的光谱. 8、什么是辐照度?太阳辐照度分布曲线有哪些特点? 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即被辐射物体表面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特点:太阳光谱是连续光谱,相当于6000 K的黑体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可见光波段;由于大气中水、氧、臭氧、二氧化碳等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加之大气的散射,使得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 ~ 3.0 μ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到达地面的辐射强度还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遥感复习资料

1.遥感的概念: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2.遥感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Evelyn Pruitt提出。 3.遥感技术的特点: ①宏观性、综合性(空间特性):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②多波段性(光谱特性) ③多时相性(时间特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4.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 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一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一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一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一1m之间;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3)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值量;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前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后者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5.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6.遥感技术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①遥感信息的收集系统、②遥感信息的接收和预处理系统、③遥感信息的分析和判读系统 7.传感器:是指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反射或发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 8.遥感平台:是指装载传感器进行遥感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 9.遥感技术的发展概况: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常称这一阶段为遥感的萌芽阶段,或称“常规航空摄影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2)航空遥感阶段:从1937年到1960年,为初期发展阶段。有人称为彩色摄影和非可见光航空摄影阶段。

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概念: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对地观测综合性技术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狭义:是不与目标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以及其变化的综合性应用探测器。 2、系统组成信息源:任何物体信息获取:任何物体地物空间信息的获取主要靠搭载在遥感平台(Platform)上的传感器(Sensor)来获取。 3、类型地面,航空,航天,航宇。 紫外遥感0.05-0.38,可见光遥感0.38-0.76,红外遥感076-1000,微波遥感1-10。 主动与被动,成像与非成像。 第二章 1、大气窗口 概念: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光谱段: 要获得地面的信息,必须在大气窗口中选择遥感波段,即只有位于大气窗口的波段才能被用于生成遥感图像。 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0.3-1.3: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 近、中红外波段 1.5-1.8&2.0-3.5:在白天日照条件好的时候扫描成像常用这些波段,比如TM的5、7波段等用以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 中红外波段 3.5-5.5:物体的热辐射较强,这一区间除了地面物体反射光谱反射太阳辐射外,地面物体也有自身的发射能量。 远红外波段 8-14:主要来自物体热辐射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测量探测目标的地物温度。微波波段 0.8-2.5cm:由于微波穿云透雾的能力,这一区间可以全天候工作。而且工作方式为主动遥感。 2、植被 植被的反射波谱曲线(光谱特征)规律明显而独特。 主要分三段: 可见光波段(0.4—0.76)有一个小的反射峰在0.55(绿)处,两侧0.45(蓝)和0.67(红)则有两个吸收带。这一特征是由于叶绿素的影响,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对绿光反射。近红外波段(0.7—0.8)有一反射的“陡坡”,在1.1处有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这是由于植被叶细胞结构的影响,除了吸收和透射的部分,形成的高反射率。 中红外波段(1.3—2.5)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增大,反射率大大下降,特别以1.45、1.95和2.7为中心的吸收带,形成低谷。 影响植物波谱的主要因素:植物类型;植物生长季节;病虫害影响等。 第三章 几个重要的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几何特征):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波普分辨率(物理特征):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时的波普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注意:不同波谱分辨率的传感器对同一地物探测效果有很大的区别。一般而言,传感器的波

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1.1图像和遥感数字图像 1.1.1图像与数字图像 根据人眼的视觉可见性可将图像分为可见图像和不可见图像 按图像的明暗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可分为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 数字图像是指用计算及存储和处理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以离散数学原理表达的图像 数字图像的基本单位是像素。 1.1.2遥感数字图像 遥感数字图像是数字形式的遥感图像。 遥感数字图像中的像素值成为亮度值,或灰度值,DN值。亮度值的高低由遥感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地物电磁波的辐射强度决定。 1.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感图像中的像素进行系列操作的过程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1.图像增强2、图像校正3.信息提取 1.2.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一个完整的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1.硬件系统 1)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核心) 2)数字化设备(采集数字图像需要传感器和数字化设备) 3)大容量存储设备 4)显示器和输出设备 5)操作台 2、软件系统(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由图像处理控制程序、管理程序、 图像处理程序组成)1)ERDAS IMAGINE 遥感图像处理系统2)ENVI遥感图像处理系统3)PCI Geomatica 4)ER Mapper 典型功能:1.由不同传感器获得的不同图像数据的存取和转换2、几何校正 3、辐射校正 4、图像增强处理 5、统计分析 6、特征提取 7、图像分类和 分类后处理8、专题图9、专业工具 第二章2.1遥感图像的获取和数字化 2.1.1遥感系统 遥感是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过程。 遥感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整个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 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遥感实验、信息获取(传 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2.1.2传感器 传感器又称遥感器,是收集和记录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是信息获 取的核心部件。(如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仪)传感器搭载 在遥感平台上,通过传感器获取遥感数字图像数据。 分类:按工作方式是否具有人工辐射源,遥感器可分为被动方式和主动方式两类。相应的遥感有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按数据的记录方式,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两大类。 按成像原理又可分为摄影成像和扫描成像 1.摄影成像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3、电磁波:当电磁震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4、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6、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铺助仪器判读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7、遥感数字图像: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 8、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9、非监督分类: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已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10、地理实体:是地理数据库中的实体,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再也不能划分为同类现象的现象。 11、拓扑关系:用来描述实体间相邻、连通、包含和相交等关系。 12、矢量数据: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隐式描述。 13、栅格数据:计算机对地理实体的显式描述。 14、数据库:为了一定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中以特定的结构组织,

存储和应用相关联数据的集合。 15、空间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的与应用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 16、关系模型:是根据数学概念建立的,它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形式。 17、叠置分析:是将有关主题层组成的各个数据层面进行叠置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 18、缓冲区分析:是研究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水平方向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 19、空间网络分析:指选择最佳路径和最佳布局中心的位置的方法。 20、空间数据输出:将GIS分析或查询检索的结果表示为某种用户需要的可以理解的形式的过程。 21、可视化:将科学计算机中产生的大量非直观的、抽象的或者不可见的数据,借助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等技术,以图形图像形式,直观、形象的表达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 1、遥感有何特点?有何应用? 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局限性; 5、经济性。应用:用于水灾灾情实时动态监测,国土面积量算,土地资源调查,天气预报,水土流失监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等,为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数据。 2、信息与数据的关系:信息来源于数据,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 3、GIS的组成:计算机硬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网络,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 4、GIS的功能与应用:功能:提供信息查询,检索服务,综合分

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遥感定义?遥感分类?(遥感平台、电磁波段、辐射源(工作方式)?) 1. RS-Remote sensing is the science(and to some extent, art) of acquir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Earth's surface without actually being in contact with it. This is done by sensing and recording reflected or emitted energy and processing, analyzing, and applying that information. 遥感分类有不同的标准。 ● 工作平台层面: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 按辐射源:被动遥感,主动遥感 ● 遥感波段分类:紫外遥感ultraviolet (0.05-0.38um ),可见光遥感visible (0.38-0.76), 红外遥感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0.76-1000),微波遥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1mm-1m ),多光谱Multi-spectral (高光谱Hyperspectral )遥感 ● 记录方式分类:成像遥感(航空相片,卫星影像),非成像遥感(激光雷达测量,微 波辐射计遥感) ● 应用领域分类:城市遥感,环境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军事遥感等 2、遥感基本特点有哪些? 空间特性(探测范围大);波谱特性(信息丰富);时相特性(周期短);收集资料方便,不受 地形限制;经济特性;数字处理特性; 3、描述遥感过程及遥感系统组成? (1)能源-大气传播-地表反射或发射-大气传播-平台,传感器-接收-遥感图像处理与信息提 取-应用 (2)空间信息收集系统;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第二章 遥感物理基础 1黑体辐射规律(普朗克公式、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 普朗克公式: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公式见P6: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出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维恩位移定律:公式见P7:它表明:黑体的最大辐射强度多对应的波长max 与黑体的 绝对温 度成反比 2什么是太阳常数?太阳辐射的特点有哪些? 1 12),(M /52 -?=kT hc e hc T λλλπλ0 25/04 ()211hc kT M M d hc M d e M T λλλλπλ λσ∞∞==?-=??b T =·m ax λ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全)

填空 1.微波是指波长在1mm-1m之间的电磁波。 2.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 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3.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发射成 功。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9324076.html,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型,具体是光机扫描仪、CCD阵列。 5.SPOT1、2、3卫星上有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用作两种观测垂 直观测、倾斜观测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6.美国高分民用卫星有IKONOS、QUICK BIRD。 7.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8.四种分辨率来衡量传感器的性能: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 辐射分辨率 9.数字图像增强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 多光谱变换。 10.常用的彩色变换方法有: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变换。 11.遥感系统包括五种: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信息 的处理、信息的运用。 12.遥感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波段、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多波段遥感。 13.常用的锐化方法有: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定向检测。 14.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包括: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位

置、拓扑结构。 15.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方位、包含、相邻、相交、相贯。 16.地质遥感包括: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17.试举三个陆地卫星:Landsat、SPOT、CBERS。 18.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有: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 影响、地球曲率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折射。 19.平滑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去除噪声。 20.热红外影像的阴影是: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21.遥感扫描影像的特征有: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大、动态观测。 22.微波影像的阴影是:与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 23.点状地物位于面状地物的边界,两者是什么关系。相邻 24.水体遥感包括:界限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 测、水深的探测。 25.大面积农作物遥感估产主要包括:农作物识别、面积估算、长势检测、估产 模式建立 26.高光谱应用于植被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基于光谱波 长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学分析模型、参数成图技术。 27.高光谱遥感应用于地质调查的主要技术方法有:光谱微分技术、光谱匹配技 术、混合光谱分解技术、光谱分类计数、光谱特征提取技术、模型方法。 28.3S技术是:RS、GPS、GIS。 29.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有那两种方法: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区别在于: 是否使用训练场地。

完整版遥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遥感概念及特点。 答:概念:为了某种目的,采用不接触目标物的记录器,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分类、判读和分析的过程; 具有动态(where、when、what)、宏观(全天候、全天使、全球)、准确(高空间、高光谱、高时空分辨率)、系统(大小卫星、航天航空、技术与应用)的特点。 2.遥感平台、传感器的概念、功能和种类 答:遥感平台是指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传感器是远距离感测和记录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能量的遥感仪器,通常安装在遥感平台上。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两类。 3.遥感技术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自功能是什么? 答:遥感系统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传感器,用来远距离感测和记录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能量。 遥感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接收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所获取的胶片和数字图像,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 遥感图像判读和应用:将遥感图像光谱信息转化为用户的类别信息,也就是为了应用目的和要求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和解译。 4.遥感影像的优缺点 答:优点:动态、宏观、准确、真实客观、可数字化处理提取有效信息,可以不断的更新,具有时需性,便于现地找点。 缺点:无境界线、无属性、坐标、不能标明地类。 5.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答: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遥感对于检测各种环境变化,如城市化、沙漠化、土地退化、盐渍化、环境污染问题都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发展趋势:多分辨率多遥感平台并存,空间、时间、光谱分辨率普遍提高;微波遥感、高光普遥感迅速发展;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 6.天然遥感与人工遥感 答:天然遥感:自然界中依靠独特的生体特征,以不接触目标物的形式,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比如蝙蝠、海豚等动物; 人工遥感:为了某种目的,采用不接触目标物的记录器,收集其信息并对其进行探测、识别、分类、判读和分析的过程;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遥感的基本概念 (1)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不同于遥测和遥控。 遥感系统包括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2)信息的获取(通过传/遥感器、遥感平台) (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4)信息的处理 (5)信息的应用 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μ之间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m μ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m μ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m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3)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4)按是否成像分类: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遥感的特点 (1)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2)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4)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完整版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 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 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丁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那么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6、像点位移:在中央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限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确实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局部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局部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13、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fd 〔x, y〕 =f1 〔x, y〕 - f2 〔x, y〕 14、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 就是比值运算.■'' 15、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6、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17、混合像素:像素内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的称为混合像素. 二、填空 1、遥感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2、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3、电磁波的性质:横波、在真空以一谏传播、满足:f •入=C; E=h・f、具有波粒二象性〔波长越长波性越强.波长越短粒子性越强〕

遥感复习资料完整版

遥感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 1、遥感的定义 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 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器 遥感器又称为传感器,是接收、记录目标电磁波特性的仪器。常见的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3、电磁波谱 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4、黑体 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吸收的假想的辐射体。5、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气体分子或悬浮微粒等)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从而减弱了原方向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的现象。6、大气窗口 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7、地物波谱 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地物波谱特性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8、地物反射率 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P0 )×100%。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9、地物反射波谱 是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表

示方法:一般采用二维几何空间内的曲线表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10、摄影成像 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记录介质(胶片or CCD)来记录物体的影像的成像方式 11、扫描成像 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波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图像的成像方式。12、微波遥感 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目标地物在1mm―1m光谱范围内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以此为依据,通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13、像点位移 中心投影的影像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相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统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14、遥感图像的解译 是利用遥感影像的色调、形状大小、纹理结构特征等判别基础信息,结合地学等专业知识,识别、获取、分析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15、遥感影像地图 以遥感影像和地图符号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的地图. 16、遥感制图 以综合自然体为制图对象,编制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地图过程。17、遥感数字图像 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便于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常用多维矩阵来表示。18、像元 又称像素、端元,是遥感数字图像的最基本的单位,是遥感成像过程的采用点,又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19、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根据地物的分类特征建立统计识别模式,利用建立的识别模式或算法对遥感数字图像进行类型识别的过程,以实现地学专题信息的智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及答案

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r-射、*-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波段、微波、无线电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说明绝对黑体的波长最大值和温度的乘积是常数2897.8。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二 1.遥感卫星轨道的四大特点:近圆形轨道、近极地轨道、与太阳同步轨道、可重复轨道。 2、卫星轨道参数有升交点赤经、近地点角距、轨道倾角、卫星轨道的长半轴、卫星轨道的偏心率、卫星过近地点时刻 3、卫星姿态角是滚动、俯仰、航偏。 4、遥感平台的种类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三类。 5、卫星姿态角可用红外姿态测量仪、星相机、陀螺仪等方法测定。 6、与太阳同步轨道有利于卫星在相近的光照条件下对地面进展观测。 7、LANDSAT系列卫星带有TM探测器的是Landsat4/5;带有ETM探测器的是Landsat6。 8、SPOT系列卫星可产生异轨立体影像的是SPOT 1-5;可产生同轨立体影像的是SPOT5。 9、ZY-1卫星空间分辨率为19.5m 10、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IKONOS, QuickBird,Orbview ,GeoEye-1。 11、小卫星主要特点包括重量轻,体检小;研制周期短,本钱低;发射灵活,启用速度快,抗毁性强;技术性能高。 12、可构成相干雷达影像的欧空局卫星是ENVISAT 三 4、目前遥感中使用的传感器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一些类型:〔1〕摄影类型的传感器〔2〕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3〕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4〕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5、遥感传感器大体上包括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及局部 五 1、 2、遥感图像的变形误差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又可以分为内部误差和外部误差。 3、外部误差是指在传感器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由传感器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包括传感器的外方位元素变化,传播介质不均匀,地球曲率,地形起伏以及地球旋转等因素引起的变形误差。 4、传感器的六个外方位元素中线元素的变化对图像的综合影响使图像产生线性变化,而角元素使图像产生非线性变形。 5、 6、 7、遥感图像几何纠正的常用方法有粗纠正、精纠正等。 8、多项式拟合法纠正中,项数N与其阶数n的关系N=1/2〔n+1〕〔n+2〕。 9、多项式拟合法纠正中,一次项纠正线性变形,二次项纠正二次非线性变形;三次项纠正更高次的非线性变形 10、项式拟合法纠正中控制点的要求是人工地物、线性地物穿插点、不易随时间变化的地面目标。 11、多项式拟合法纠正中控制点的数量要求,一次项最少需要3个控制点,二次项最少项需要6个控制点,三次项最少需要10个控制点。 13、常用的灰度采样方法有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法。 14、数字图象配准的方式有图像间的匹配,绝对配准。 15、数字图像镶嵌的关键如何在几何上将多幅不同图像连接在一起,如何保证拼接后的图像反差一致,色调相近,没有明显的接缝, 16 17灰度采样中,双线性内插的权矩阵采用三角形线性函数求取,双三卷积的权矩阵采用三次重采样函数求取。 六 1、辐射传输方程可以知道,辐射误差主要有①传感器本身的性能引起的辐射误差②大气的散射和吸收引起的辐射误差③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