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医院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心脑血管医院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心脑血管医院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重庆心脑血管医院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重庆世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011.08. 涪陵)

目录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重庆心脑血管医院是有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迫切需要。

(二)建设重庆心脑血管医院是涪陵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设重庆心脑血管医院是贯彻落实新医改政策和涪陵“十二五”规划的具体措施。

二、项目建设方案

(一)业务内容

(二)部门设置及规模

(三)设备配置及要求

(四)人员编制及结构

(五)管理体制及员工待遇

(六)实施步骤

(七)项目投资

(八)项目实施时间

(九)环保措施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扩大对外宣传,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二)加强新技术开发,突出医院专科特色

(三)提高服务理念,实行人性化服务

(四)实行个体化消费,明白医疗消费档次

四、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一)符合国家方针政策,适应人民群众需要。

(二)项目业主具有实施能力

(三)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于“重庆心脑血管医院”项目的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重庆心脑血管医院是有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迫切需要。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即“四高一多”的特点,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中老年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的三大死因之一。因此,在涪陵建设重庆涪陵心脑血管医院有广泛的病人来源和市场前景。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心脑血管流行学的发展,CT、MRI、DSA、心脑血管超生等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方法的推广,在心脑血管病的诊治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国内一线城市医院比较,我市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各级基层医院对在国际上心脑血管循证证据了解不够,对国内心脑血管病诊疗指南认识不统一,心脑血管病的诊疗过程缺乏规范化的临床诊疗途径。因此,拟建的重庆心脑血管医院,将以国内外现代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按心脑血管病临床路径建立诊疗管理模式为特色的重庆心脑血管医院,区域技术优势明显,并将在高起点上很

快达到重庆心脑血管病诊疗技术的最高水平,成为急救与康复为一体,药物与手术相结合、中西医结合并重、医疗与防范相联系的特色专科医院,是一个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营养、物理康复、作业训练、心理治疗以及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临床医疗管理系统。医院根据专科特点组合心血管内外科,神经内外科医师及相关的专科医师、专科护士、康复医师和临床营养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采用标准化的临床诊疗路径,规范化的手术用药方案,早期获得康复治疗程序,以达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目的。

(二)建设重庆心脑血管医院是涪陵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涪陵区现有常住人口106.7万,加上流动人口共有115.6万。同时,涪陵地处重庆市中部,长江和乌江交汇处,历史上涪陵地区所辖丰、垫、南、武、酉、秀、黔、彭、石等10个县,并与贵州道真、务川县及乌江上游各地民间来往密切。至今,上述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到涪陵求医治病。涪陵区现有心脑血管医疗资源明显不适应全区及周边区县群众需要。建成重庆心脑血管医院,将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既服务本区,又更好地辐射周边区县,并服务全市乃至西南地区,为涪陵区更好地贯彻落实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关于加快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所赋予涪陵“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重大历史任务添砖加瓦。

(三)建设重庆心脑血管医院是贯彻落实新医改政策和涪陵“十二五”规划的具体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鼓

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建设三级专科医院、康复疗养医院”。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重庆心脑血管医院,将通过社会投资融资,引进心脑血管疾病的高端医疗人才和设备,有效增加涪陵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优化医疗资源,有利于实现中央提出的“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长远目标。

二、项目建设方案

重庆心脑血管医院采取“先租后建”的方式组织实施,即先在涪陵滨江路租用宏西吉房产公司“香江豪庭”空置房开展诊疗业务,然后在李渡新区征地规划建设;以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急救、康复等系统服务为特色,以中高端医疗服务为重点,立足重庆中东部并面向全市及西南地区,诊疗技术达到西部地区一流和全国先进水平的专科医院。

(一)业务内容

(1)重点开展项目: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超早期动脉溶栓术;心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先天性心脏病缺损修补术;脑动脉瘤血管栓塞术;急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急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清除术;继发性出脑血脑室引流术;原发性脑出血脑脊液置换术;亚冬眠疗法治疗中枢性高热;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血管病后植物状态;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脑血管病后肌张力障碍等。

(2)次要和计划开展的项目:脑肿瘤血管内栓塞后摘除术;脑外伤清创术;血管源性三叉神经阻滞术;脑血管病基因治疗术;脑血管病细胞活检;干细胞移植术等。

(二)部门设置及规模

业务科室结构图

门诊部住院部康复部

专家教授门诊内

室重庆心脑血管医院按卫生部三级专科医院和医保定点医院的要求构

建,下设门诊部、住院部、康复部、特检部、院务部,床位150张,业务用房面积9000㎡。科室布局如下:

一楼:药房,急诊室,挂号收费室,特检部(CT和MRI放射诊断室,DSA导管室、电生理诊断室,超声诊断室,生化实验室);重症监护室及手术室(NICU,脑出血微创手术室)。

三楼:门诊部(专家教授门诊,内科门诊,外科门诊,住院部,功

能评定室,物理治疗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语言吞咽治疗室,认知心理治疗室,针灸推拿室,健康教育室)。院务部(院长室、办公室、拓展部、医务部、总务部、财务部、监控中心、会议室)。

(三)设备配置及要求

1、特检部设备:螺旋CT(1000万左右),500毫安X光机(100万左右),MR(1000万左右),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彩色超声诊断仪(有7兆赫的高频探头)(100万左右),肌电图仪(有检测运动诱发电位功能),脑电图仪,心电图仪,血流变学检测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能检测凝血,纤溶系统)(50万左右)。(3)手术室设备:血管造影机及附件(1000万),颅内血肿手术器械,手术台,无影灯,估计购置费用100万,共计3250万。

病床及附属设施50万。

2、住院部及重症监护室设备:六参数多导联心电监护仪,同步呼吸机,降温床,电动吸痰仪,颅内压监测仪。估计购置费用共150万。

3、康复部设备:减重步态训练仪,电动站立台,肢体体外反搏仪,神经网络重建仪,脑循环治疗仪,全套运动、作业、语言、认知、心理评定和康复器械。估计购置费用50万左右。

4、救护车2辆、商务车2辆,共计100万。

(四)人才引进及人员编制结构

1、高端人才引进。重庆心脑血管医院在市内外引进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诊断、手术和康复的高端医疗人才。其中,聘请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主任医师、教授7人(详见附件:专家团队部份成员名单)。

2、人员编制结构。重庆心脑血管医院编制各类员工165人。其中:

医技人员70人(博士生导师或具有主任医师职称的心脑血管专家教授5人,副主任医师8人,分别负责重症监护病房、微创介入手术、康复治疗程序管理的技术把关;住院医生负责住院病人医疗、医疗文书书写、康复评定、门急诊应诊,其中住院医生2人机动,负责病事假、工休、进修学习调剂。康复治疗师8人,其中运动、作业治疗师各1人,针灸、推拿治疗师各1人,语言吞咽、认知心理治疗师各1人,物理治疗和功能评定各1人。CT、放射、导管室各1人。肌电、心电、脑电各1人。TCD、彩超各1人。常规生化实验室3人。药房3人。挂号收费室3人。院务部10人,其中院长1人,办公室和拓展4人(2人为救护车司机),医务部1人,总务部2人,财务部2人。

护士45人,其中住院病房31人,重症监护病房2人,手术室4人,急诊室3人,5人作为病事假、工休、进修学习调剂。

可解决涪陵区内人员50名就业(护士、勤杂工)。

(五)管理体制及员工待遇

实行院长负责制,设置董事长及业务董事、财务董事和行政董事。

业务主任及专家教授月工资按教学医院相应收入的3-5倍给予。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药检放工作人员及院务部及其他工作人员,实行月基本工资加绩效考核工资,年终根据各部门全年业务收入达标情况分红的办法,以调动全体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六)实施步骤

本项目采取“先租后建”的方式组织实施。“先租”先在涪陵滨江

路租用宏西吉房产公司“香江豪庭”空置房9000平米,经装修后开展业务。“先租”实施的主要好处是:

1、有利于内涵发展。租用滨江路宏西吉房产公司“香江豪庭”空置房开展诊疗业务,既盘活了空置房产,又不致增加江南主城的减载压力,有利于“香江豪庭”尽快形成成熟社区,并使滨江路的商业形态尽快完善。

2、有利于对外辐射。滨江路交通方便,有利于患者求医治病。同时,历史上周边区县对江南主城具有认同感,短期内在滨江路实施本项目有利于吸引区外患者。

3、有利于资源优化。本项目是定位于高中端,集预防、急救、康复等系统服务为特色,全市唯一的心脑血管专科医院,在近期和远期都不与江南片区医院形成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4、有利于尽快见效。在现有空置房基础上,经过3个月房屋装修、设备安装后即可投入使用,可迅速在江南主城产生影响,叫响品牌,并可及时为日益增多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服务,确保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既符合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天当成两天,五年办成十年事”只争朝夕的精神,又满足了股东“抓紧建,快见效”的迫切愿望。

公司计划于2012年着手在李渡新区征地30亩,按三级专科医院标准规划建设新院。

(七)项目投资

总投资1亿元。其中,第一期投入5500万元租房建院。其中,设备

设施3600万元,房屋装修及年租金1160万元,广告300万元,工资300万元,车辆及其他140万元。资金来源为公司自筹。

(八)项目实施时间

租房建院:筹建时间为6个月,预计在2012年7月开业。

征地建设新院:2013年完成心脑血管医院李渡新区院部的征地规划,并组织开工建设,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

(九)环保措施

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医院自身产生的所有污染源能够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医院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做到达标排放。

1、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并运行达标排放;锅炉、焚烧炉有完善的污染防治设施并达标排放。

2、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并实施无害化处理。有专门容器进行包装并设置有危险废物标签。包装前应进行毁形消毒。

3、实施医疗垃圾、生活垃圾独立管理,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设置相对固定的收集容器,并建设有完善的防渗漏、防流失、防扬散、防雨淋的暂存场所。

4、建设雨污分流管网系统,提倡雨水回收重复利用,其余污水应进入污水治理系统。

三、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一)扩大对外宣传,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广告宣传、社区义诊活动、节假日优诊活动、

免费接送住院就诊和免费咨询活动,扩大影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尽量吸引涪陵区外患者前来就医。

(二)加强新技术开发,突出医院专科特色

1、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心脏疾病急症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其中大多数患者是在社会上或是在家庭中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或急性心肌梗死,如果能捕捉到心脏病发作前稍纵即逝的异常心电图,就可以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而心脏远程监护系统在临床的推广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使院外心脏病的远程监护变成了事实。我院开始应用此项先进技术。

2、以本院专家、骨干医师为基础,并聘请国内外专家做指导,开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各项新技术,突出我院心脑血管病急救康复为一体,中西医结合并重,手术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专科诊疗特色。

(三)提高服务理念,实行人性化服务

开展院前、院中、院后全程化服务,细化医疗、护理、康复、教育等服务流程,让病人感受到不同于其他医院的服务形式。

(四)实行个体化消费,明白医疗消费档次

对不同疾病实行个体化医疗服务档次,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消费需求,让病人自主选医生、选护士、选诊疗方案、选服务档次,明白就医。

四、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一)符合国家方针政策,适应人民群众需要。

重庆心脑血管医院项目,符合新医改的有关政策,符合涪陵区的“十

二五”发展规划。据涪陵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常住人口106.7万人中,65岁以上有13.21万人,加上周边区县,中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群体。同时,根据临床监测,心脑血管疾病已出现低龄化趋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急救、康复的高质量服务的需求将日益高涨。因此,重庆心脑血管医院建设项目,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

(二)项目业主具有实施能力

项目业主重庆世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2004年注册设立。几年来,投资建设经营的项目取得了一定业绩。公司围绕项目框架和发展思路认真开展调研论证等前期工作。一是基本明确了医院发展思路。二是作好了人才储备,基本落实了医院高管人员、重点专家人选及骨干医护人员。三是拟定了筹资办法,并已初步落实了大部分资金。

(三)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突出。

一是能较好地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根据规划,医院第一年病床使用率达到60%(150张床)月住院人数180人次,年住院人数2000人次,年门诊人数15000—18000人次;第二年病床使用率达到75%(150张床)月住院人数240人次,年住院人数2500—3300人次,年门诊人数25000—30000人次;第三年病床使用率达到85%(150张床)月住院人数300人次,年住院人数3600人次,年门诊人数35000—40000人次。这将有效缓解重庆及周边心脑血管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急救、康复的高质量

服务的需求。

二是能较好地促进涪陵的经济社会发展。本项目的建成,将有效增加涪陵区医疗资源的有效投入,将促进涪陵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和涪陵区“十二五”的实施。

三是能较好地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本项目定位高中端医疗服务,引进国内外心脑血管专业高端医疗人才、设备,打造全市心脑血管专科一流医疗机构。力求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既能较好地适应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医疗的需求,也必将提升全区医疗的整体水平。

2、具有经济效益。

参照现有项目,根据规划测算,医院第一年业务收入为1500万元,第二年业务收入为3500万元,第三年业务收入为6000万元。

据专家分析,此项目收益稳定,可持续性强,长期效益可观。

附件:专家团队部份成员名单

重庆世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8月26日

附件:

重庆涪陵心脑血管医院

专家团队部份成员名单

唐文渊: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1964年毕业于现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分配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40余年,已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对神经外科疾病能做到准确诊治,特别对脑、脊髓血管疾病和颅脑损伤诊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现任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神经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是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中组部直接联系和掌握的科技专家。已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研究生15名,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1992年获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支兴刚: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69年毕业于重庆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分配到重医附属第一医院。1992年国家公派赴乌克兰医师进修学院留学1年。1996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6-2004年担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工作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已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级市级科研课题五项,获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现为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审稿专家,中华神经

外科功能神经外科专业组成员。

佘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7年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93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获博士学位。

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重庆市心血管病学专委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16年,主治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尤其擅长心脏病介入治疗。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拥有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杨永健: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1988年毕业于泸州医学院医学系,1994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获博士,2001-2005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及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现任成都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第三军医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有扎实的临床基本功除掌握心血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外还掌握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食道及心内电生理检查掌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经股动脉及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

耿召华: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1968年11月出生,199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疗系,1998年获内科学心血管病硕士学位,2001获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学位。

现为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理机制及防治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数篇。

刘建平: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1969年生,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开封高等医学专科学校,1997年

获汕头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高级研修班学习,2001年获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现任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四届中华医学会起搏电生理学会基础电生理学组委员。

主要承担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有丰富的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经验,熟练掌握了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衰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在心血管介入手术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如冠脉造影术、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学术交流。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共有科研经费50余万元,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

向鸣: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

重医附二院神内科副主任。长期从事神内科临床诊疗和教学。在偏头痛、老年痴呆、重症肌无力、脊神经根炎、急性脊髓炎、周期性瘫痪、脊髓空洞症、帕金森病、神经衰弱、阿尔茨海默病、脊髓压迫症、癫痫、多发性硬化、多发性末梢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