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的生平简介

焦耳的生平简介
焦耳的生平简介

伟大的科学家—焦耳

一、生平简介

焦耳,J.P.(James Prescott Joule 1818~1889)

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1818年12月24日生于索尔福。他父亲是酿酒厂的厂主。焦耳从小体弱不能上学,在家跟父亲学酿酒,并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化学、物理。他很喜欢电学和磁学,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后来成为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位酿酒师和业余科学家。焦耳可以说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杰出的科学家。

焦耳最早的工作是电学和磁学方面的研究,后转向对功热转化的实验研究。

1866年由于他在热学、电学和热力学方面的贡献,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柯普莱金质奖章。

1872年—1887年焦耳任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

1889年10月11日焦耳在塞拉逝世。

二、科学成就

1.焦耳定律的发现

电磁力的研究计划虽然屡遭失败,但凭着三年间学到的电磁知识,焦耳发现了焦耳定律。这就是:“通电线圈的发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平方和导线电阻的乘积成正比。”他是把缠着的导线的线圈放到水

中,同上电测量水温的上升,用电流计看电流的强度,才发现了这个定律。

2.热功当量的测定

1843年在英国《哲学杂志》第23卷第3辑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后,他用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并不断改进实验设计,结果发现尽管所用的方法、设备、材料各不相同,结果都相差不远;并且随着实验精度的提高,趋近于一定的数值,焦耳花了毕生精力,进一步研究了这一工作,对功和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密的测定,给出了物理学上一个著名的常数----热功当量。其中阐明:第一,不论固体或液体,摩擦所产生的热量,总是与所耗的力的大小成比例。第二,要产生使1磅水(在真空中称量,其温度在50~60华氏度之间)增加1华氏度的热量,需要耗用772磅重物下降1英尺的机械功。他精益求精,直到1878年还有测量结果的报告。他近40年的研究工作,为热运动与其他运动的相互转换,运动守恒等问题,提供了无可置疑的证据,焦耳因此成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之一。

3.在热力学方面的成就

年轻时,焦耳最初的研究方向是电磁机,他想将父亲的酿酒厂里应用的蒸汽机替换成电磁机以提高工作效率。1837年,焦耳改装了用电池驱动的电磁机,它从实验中发现电流可以做功,这刺激了他深入研究的欲望。这一年他发表的有关论文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840年12月,他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了关于电流生热的论文,提出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定律。1852年焦耳和W.汤姆孙(即开尔文)

发现气体自由膨胀时温度下降的现象,被称为焦耳-汤姆孙效应。这效应在低温和气体液化方面有广泛应用。他对蒸汽机的发展作了不少有价值的工作,还第一次计算了有关气体分子的速度。

三、轶闻趣事

1.焦耳求知--好学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欢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的哥哥牵着,自己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受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船来到群上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墙里塞满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娇儿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事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在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下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王卓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2.精确的测量值在几十年里不作大修正

1843年8月,在考尔克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焦耳作了题为《论磁电的热效应和热的机械值》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热量与机械功之间存在着恒定的比例关系,并测得热功当量值为1千卡热量相当于460千克米的机械功。这一结论遭到当时许多物理学家的反对。

为了证明这个发现是成功的,焦耳以极大的毅力,采用不同的方法,长时间地反复进行实验。1843年末,焦耳通过摩擦作用测得热功当量是424.9千克米/千卡1千克米=9.8焦耳。1844年通过对压缩空气做功和空气温度升高的关系的实验,测得热功当量是443.8千克米/千卡。尤其在1847年,焦耳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著名的热功当量测定装置,也就是用下降重物带动叶桨旋转的方法,搅拌水或其他液体产生热量。焦耳用水和鲸油作搅拌液,分别测量,然后取平均值,得到热功当量平均值是428.9千克米/千卡。1849年6月21日,焦耳给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报告了这个结果。

3.要科学,不要永动机

焦耳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也走过弯路。他年轻的时候,正是“永动机热”席卷欧洲的时代,许多人钻进了永动机的迷宫,妄想制造出一种不消耗能量永远做功的机器。焦耳也是个“永动机迷”,曾经狂热地追求过永动机,几乎消磨了他全部的业余时间。他通宵达旦地冥思苦索、设计方案、制作机件,但是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失败引起了焦耳的深思,他吸取教训,迷途知返,毅然退出了幻想的迷宫,转向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探求隐藏在失败背后的科学真谛。

参考文献

【1】《分子物理化学基础》主编:李法和 1983年1月第一版【2】《物理群星》主编:马德录 1985年6月第一版【3】《物理史札记.普物小史》主编:庄崇光 1985年12月第一版

【4】《21世纪能源与动力系列教材.工程热力学》主编:徐生荣2004年4月第一版

【5】《大学物理.上》主编:王秀敏 2008年1月第一版【6】《成功从这里开始》主编:一横 2008年8月

【7】《外国一百位科技精英》主编:潘海军 2008年9月第一版

【8】《世界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主编:许德林 2009年6月第一版

海明威英文简介

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 American novelist and short-story writer, b. Oak Park, Ill. one of the great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 The son of a country doctor, Hemingway worked as a reporter for the Kansas City Star after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in 1917. During World War I he served as an ambulance driver in France and in the Italian infantry and was wounded just before his 19th birthday. Later, while working in Paris as a correspondent for the Toronto Star, he became involved with the expatriat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ircle surrounding Gertrude Stein. During the Spanish Civil War, Hemingway served as a correspondent on the loyalist side. He fought in World War II and then settled in Cuba in 1945. In 1954, Hemingway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fter his expulsion from Cuba by the Castro regime, he moved to Idaho. He was increasingly plagued by ill health and mental problems, and in July, 1961, he committed suicide by shooting himself.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July 21, 1899 – July 2, 1961) was an American writer and journalist. He was part of the 1920s expatriate community in Paris, and one of the veterans of World War I later known as "the Lost Generation." He received the Pulitzer Prize in 1953 for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54. Hemingway's distinctive writing style is characterized by economy and understatement, and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wentieth-century fiction writing. His protagonists are typically stoical men who exhibit an ideal described as "grace under pressure." Many of his works are now considered classic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Hemingway's fiction usually focuses on people living essential, dangerous lives, soldiers, fishermen, athletes, bullfighters,who meet the pain and difficulty of their existence with stoic courage. His celebrated literary style, influenced by Ezra Pound and Gertrude Stein , is direct, terse, and often monotonous, yet particularly suited to his elemental subject matter.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篇首语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说蕴涵的文化。从一个建筑看世界,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一、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二、世界著名建筑之夜景欣赏一、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1)、Frank Lloyd Wright 赖特(2)、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3)、Richard Meier 理查德??迈耶(1)、 Frank Lloyd Wright 赖特生平简介:※1867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年代不详)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但成绩平平,差3个月毕业时即离校。※ 1887年前往芝加哥寻找工作。在芝加哥建筑界深受建筑师 D.阿特勒(Adler)和L.沙利文 Louis Henry Sullivan 的影响。※ 1888年进入https://www.360docs.net/doc/562851050.html,建筑事务所。※ 1889年结婚与第一任妻室有六个孩子。1867(1869)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1893年开设事务所,直至去世,其间共设计出800 余座建筑物,其中建成的约 400处。※ 1905年到日本旅行。※ 1909年爱上一位顾客的妻子,与第一任妻室分居。同年赖特到欧洲与日本旅行,以躲避社会各界对其的指责。※ 1911年赖特回国居住在其家乡威斯康星州塔里埃森。※ 1914年赖特情人与他的孩子在塔里埃森被意外的大火烧死。※ 1959年4月9日于美国菲尼克斯逝世。主要作品概况:※ 1902年芝加哥威利茨住宅 Willitts House ※ 1904年纽约州布法罗市拉金公司办公楼(Larkin Building)※ 1907年伊利诺州罗伯茨住宅

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 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5]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书,它让人彻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个什么样。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为纪念海明威逝世二十周年而写一篇名为《与海明威相见》纪念文章:“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这是人们可以理解的。像他那样的内在紧张状态是严格掌握技巧而造成的,但技巧却不可能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宏大而又冒险的篇幅中经受这种紧张状态的折磨。这是他的性格特征,而他的错误则在于试图超越自己的极大限度。这就说明,为什么一切多余的东西在他身上比在别的作家身上更引人注目。如同那质量高低不一的短篇小说,他的长篇也包罗万象。与此相比,他的短篇小说的精华在于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即作品中省去了一些东西,确切地说来,这正是使作品富于神秘优雅之感的东西。”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

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海明威

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7] 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个月的过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海明威后来,海明威不顾父亲的反对,辞掉了记者一职,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当我参加上一次的大战时,我是一个可怕的笨蛋,”海明威于1942年说,“我记得我只是认为我们是主队,而奥国是客队。”海明威是条典型的美国硬汉,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奋德教授曾说:“他身材结实、宽肩膀、头形端正、有深棕色的头发和小胡子。”本来,海明威的身材这么好,应能入伍,但却由于他的视力有缺陷而导致身体检查不及格,后来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很兴奋,形容自己当时“好像是被派赴一个特别的任务来写这一年最伟大的故事”。他与朋友泰德·布鲁姆贝克租了一辆出租车,希望能看到一两个新弹坑。泰德写道:“我们一听到炮弹爆炸,我们的车子就尽快驱往爆炸声的地方去……但是我们一离开那儿又听到市内远处另一声爆炸。” 到达意大利前线之后,海明威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在他到达那里的第一天,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海明威给星报写道:“这一座弹药库的爆炸是我生平第一次接受火的洗礼。我们把伤患带进来,跟在堪萨斯综合医院的情形一样。”海明威受命搜索附近田野里因爆炸而抛落下来的尸体,带到一个临时停尸场,他发现他们找到的女尸多于男尸。那一次看到的情况令海明威极为震惊。 在治疗期间的海明威(1918年,米兰)之后他遇到的士兵并没有减轻他的惊恐。在一次关于战场上死亡情形的讨论,埃里克·道尔曼-史密斯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那是海明威从未听过的。他很喜欢这句名言,于是要求埃里克把那句话写在一张纸条上,后来他又把它背诵下来。那句话是出自“亨利四世”一剧的第二部分:“真的,我并不在意死亡;人只能死一次;我们都欠上帝一次死亡……随便怎么个死法,今年死明年死都一样。”[3][4][5] 他这种对死亡的看法从他写给他父母的一封信中可见。“死亡是件非常简单的事,”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结束了他的救护车司机的工作。他当时在奥地利的堑壕被迫击炮弹击中,在他的腿遗下了弹片,再被扫射中的机关枪射中。尽管自身负伤,他仍把一名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后来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medaglia d'argento)。 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由于没有什么娱乐,他常常以读报和喝酒消磨时间。在这里,他结识了来自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修女安格妮·库洛斯基(Agnes von Kurowsky),她比海明威足足大了6岁。海明威爱上了她,但海明威后来返回美国,他们的关系就这样终止了;安格妮并没有跟海明威返美,而是与一名意大利军官缠绵。这件事的记忆在海明威的心中一直挥之不去,并成为了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后来,海明威更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缪称自己取得意大利军队的中尉军衔,并且参加过三次战斗。

赖特的设计理念

赖特的设计理念 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 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说蕴涵的文化。从一个建筑看世界,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 赖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赖特从小就生长在威斯康星峡谷的大自然环境之中,在农场赖特过起了日出而居,日落而歇的生活。想大自然索取的艰苦劳动中他了解了土地,感悟到蕴藏在四季之中的神秘的力量和潜在的生命流,体会到了自然固有的旋律和节奏。 赖特还认为住宅不仅要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餐橱,浴厕和书房使之便利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家庭的内聚力,他的这一认识使他在新的住宅设计中把火炉置于住宅的核心位置,使它成为必不可少但又十分自然的场所。赖特的观念和方法影响了他的建筑。 赖特的一生经历了一个摸索建立空间意义和它的表达,从由实体转向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和连续空间,在发展到四度的序列展开的动态空间,最后达到戏剧性的空间。布鲁诺。塞维说如此评价赖特的贡献:“有机建筑空间充满着动态,方位诱导,透视和生动明朗的创造,他的动态是创造性的,因为其目的不在于追求耀眼的视觉效果,而是寻求表现生活在其中人的活动本身。 赖特提出了: 1.崇尚自然的建筑观。 赖特的草原式的住宅反映了人类活动,目的,技术和自然的综合它们使住房与宅地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花园几乎伸人到了起居室的心脏,内外混为一体。就日同人的生命。这样,居室就在自然的怀抱之中。他认为:我们的建筑如果有生命力,它就应该反映今天这里的更为生动的人类状况。建筑就是人类受关注之处,人本性更高的表达形式,因此,建筑基本上是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 2.属于美国的建筑文化。 我们不应该无视后代的要求,但更应该寻求现时的欢乐和丰富的生活,革命不能无视过去的创造,但我们应该努力消化吸收使之进入我们的思想。赖特首先立足于吸收民间传统有价值的东西去创立美国自己的文化,一个例证是住宅的门廊,它最早源于瑞士和帝国的敞廊,后来出现在美国南部种植园主的住宅中,到十九世纪初,美国的住宅普遍采用了门廊作为一个娱乐休息的面积,赖特接受了这一传统构件,但在他的草原式住宅中他不是用门廊围绕住宅内部而是把它用来保持和延长住宅的平面构图,如温斯路住宅。还有一个就是十字行平面的运用,这原来是美国传统住宅的固有形式,这种平面有利于三面采光,赖特继承了这种形式,但他使空间向外伸展,上下穿差,从而产生新的空间效果。 3.活的有机的建筑 建筑师应与自然一样地去创造,一切概念意味着与基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使用木材,石料等天然材料,考虑人的需要和感情。赖特认为“只有当一切都是局部对整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生平简介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生平简介 引导语: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海明威的这部《》在世界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那么,写出这部作品的海明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创作风格 朴实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直观 文学艺术要表现情感,但情感却是依靠事物的外观透视出来的,越是对事物外观的直接描摹,越能产生强烈的视觉真实性,越能拉近读者与作家的距离。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 含蓄情感 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在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是丰厚炽热。“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 对话 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

海明威生平

海明威生平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报名参军,但因体检未获通过而未能如愿。他一度担任堪萨斯州的《星报》记者,后加入国际红十字会,被派到意大利前线开救护车。战火纷飞中他十分勇敢、镇定,意志非常坚强。一次他膝盖受重伤,但不仅不下火线,而且冒着迫击炮的猛烈轰击,带伤抢救伤员。他背着伤员,忍着巨大的伤痛,经过长途跋涉,将伤员送到急救站。救治过伤员之后,军医才惊讶地发现,海明威自己也伤得不轻,从其伤口里竟然取出来200多块炸弹碎片,对此,连军医也不禁感慨万端.烯唬不已。 1936年他又以通讯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战争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法西斯分子防线内部,搜集敌人的情报。战争即将结束时,局势对政府军不利,战况吃紧。海明威立即抓紧时间赶回美国为西班牙政府筹款。 二战爆发时,作家仍锐气正盛。当时他担任美国《科利尔》杂志的特派记者,立即远赴欧洲,加入盟军第三军团,直接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他率领一支游击队首先攻入巴黎,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视死如归。海明威大无畏的凛然正气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他被视为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受到大家的真诚拥戴。无论在部队还是在文坛,几乎人人都称他为“爸爸”。 二战后 50年代,海明威又回到捕鱼、打猎等冒险生涯中去,应乘坐的汽车、飞机连连失事,在医院竟读到了关于他遇难身亡的讣告。飞机失事的1954年,也是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年。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他摆过拳击擂台,迎战曾获得过冠军的英用重量级职业拳击手,两人打了个平手。他在加勤比海钓到过750磅重的鲨鱼,几乎创造了当时用钓钩钓鲨鱼的世界纪录。他曾在非洲高原上追猎狮子,豹子和野牛,在无比惊险的场面中击毙了当地猎人平生所见的最大的豹子。他也曾在西班牙的斗牛场上把一头1吨重的牛扳倒在地。他追求无拘无束的、充满力与美的,能把创造与享受融为一体的生活,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自我极限的超越和挑战,他的内心深处又有一脉潜流从不游离正义、和平与进步的世界文明大潮。 晚年由于多种疾病缠身,身心备受折磨,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的凯彻姆自杀身亡,他用猎枪为自己戏剧性的一生画了句号。 关于海明威之死,评论家给了很多种说法,普遍的人是认为,海明威并不是真的勇敢,如果他是真的勇而无惧,那他就能面对生活中身体上的痛苦而坚强的活下去。但是如果那样苟且的活着,是不是海明威通过这样的文学希望我们认识的呢? 有人说,海明威是个始终坚强的执着硬汉。他酷爱打猎,斗牛,拳击;参加过2次世界大场,身上取出过237块弹片;因车祸头上缝过57针;曾在非洲2度飞机失事。他因为坚强而创造了奇迹。 有人说,海明威不过是个把坚强挂在嘴边,实际上却内心软弱的人。在他受尽了消瘦症、皮肤病、酒精中毒、视力衰退、糖尿病、血色沉着病、肝炎、肾炎、高血压、精神疾病等等的折磨之后,选择了逃避,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讨论:面对这样的争论,你会站在哪一边?(自杀是海明威硬汉精神的彰显还是终结?尝试着从多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提示:普罗米修斯、西西弗斯、俄狄浦斯王、凡高、屈原、项羽、崇祯帝、老舍、巴金、安提戈涅、司马迁、荆轲、曹操、苏轼…… 诚然,直面生命的病痛确实是一种坚强,让人肃然起敬,但是海明威是面对的怎么样的痛苦啊,晚年在经历了众多病痛折磨加上外界给与的压力后,在那年的4月更被告知除了原来的

赖特生平及简介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美国 生平简介: 1869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年代不详)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但成绩平平,差3个月毕业时即离校。 1887年前往芝加哥寻找工作。在芝加哥建筑界深受建筑师D.阿特勒(Adler)和L.沙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的影响。 1888年进入建筑师D.阿特勒和L.沙利文的建筑事务所。 1889年结婚与第一任妻室有六个孩子。 1893年开设事务所,直至去世,他一生共设计了800多个建筑,其中380个实际建成,目前依然存在的有280个。 1902年芝加哥威利茨住宅(Willitts House) 1904年纽约州布法罗市,拉金公司办公楼(Larkin Building)1905年到日本旅行。 1907年伊利诺州罗伯茨住宅(Isabel Roberts House, River Forest, Illinois) 1908年芝加哥罗比住宅(Robie House) 1909年爱上一位顾客的妻子,与第一任妻室分居。同年赖特到欧洲与日本旅行,以躲避社会各界对其的指责。 1911年赖特回国在其家乡威斯康星州普林格林(Spring Green, Wisconsin)建造居住与工作总部塔里埃森(Taliesin) 1914年赖特情人与她的2个孩子连同另外的4人在塔里埃森被一名

家里的佣工杀死,并放大火。 1915-1922年东京帝国饭店(Imperial Hotel) 1936年流水别墅(Kaufmann House on Waterfall) 1936~1997年约翰逊公司总部(Johnson and son Inc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 Racine Wisconsin) 1938,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Scottsdale, Arizona)附近的沙漠上,又修建了一处冬季使用的总部,称为“西塔里埃森” 1959年10月建成开幕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Guggenheim Museum,New York) 1959年4月9日于美国菲尼克斯逝世。享年89岁 重要著述 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一生著述颇丰,先后【撰写出版作品】:《Ausgefürhte Bauten and Entwürfe》 《Ausgefürte Bauten》 《An Autobiography》 《The Disappearing City》 《The Natural House》 《The Story of the Tower》 《A Testament》 《The Living City》等。 1)美国风时期 在美国风住宅中,木材是最经济和合理地使用和表现的,木材经刨光

十大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转载自晴朗转载于2010年04月05日 14:45 阅读(39)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举报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海明威的一生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Ernest Hemingway Biography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July 21, 1899 –July 2, 1961) was an American writer,novelist, short-story writer, and journalist. He was part of the 1920s expatriate community in Paris, and one of the veterans of World War I later known as "the Lost Generation." He received the Pulitzer Prize in 1953 for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54. Main article: "The Sun Also Rises (1926) A Farewell to Arms (1929)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0)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51) Emotional Life Hemingway had fourth marriages through his whole life with the unrest and painful emotional life. This led to his polar attitude to female, his works of female characters often lack the reality. Hemingway’s private

海明威生平概述

海明威生平概述 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 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个月的过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海明威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一个临时停尸场中的女尸多于男尸,令海明威极为震惊。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后来,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此。海明威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本色创作。 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并结识了星报记者莫利·卡拉汉(Morley Callaghan),建立友谊。 1920至1921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Hadley Richardson),并在9月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层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一家迁出国外,再没有回到那里居住。在巴黎安顿的海明威,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1919年-1922年)的采访。回到巴黎之后,安德森引导了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 1923年,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辞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1925年,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显示出简洁的写作风格。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宝琳·费孚(Pauline

海明威的创作及其作品简介

海明威先后出版了著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代表作。由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他先后获得普里策奖和诺贝尔奖,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及世界文坛上的地位。 《永别了,武器》讲的是一个受伤的美国士兵与一个英国护士的爱情悲剧,亨利代表整个一个国家的经历,他在战争中受了伤,对世界的非理性无法理解。他离开了军队,和凯瑟琳一起逃往瑞士。在那里,他们认为能远离社会,过他们的爱情生活。但他们所共同面临的是末日。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强调了人类在肉体和精神上都要受难的观点。 《丧钟为谁而鸣》主人公罗伯特·乔登是一个美国人,他自愿参加到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行列中。虽然他自己也知道他的斗争注定要失败,但仍坚持斗争,因为这是为自由民主而战,乔登不幸受重伤,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对反法西斯正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我们已经为自己信仰的事业奋战了一年,如果我们在这里取得胜利,我们就将在每一个地方取得胜利……”怀着这样崇高而坚定的想法,他掩护了自己的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乔登也像《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一样厌恶和诅咒战争,在暴力和死亡的笼罩下为恐惧、恶梦所困扰。尽管如此,他却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他们俩身上那种迷惘与悲观,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而战,因而保持了较高的斗志。最后,他的献身证明人生是有价值的,事业是值得献身的。

《老人与海》的情节十分简单,写一个老渔夫桑提亚哥孤单一人出海远航捕鱼的故事。老人在海上漂流了84天,仍然一无所获,此后经过两天两夜的生死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但是在归途中,一大群鲨鱼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还是抵抗不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马林鱼只剩一幅巨大的骨架了。但小说表现了人类的一种斗争精神。 處女作與其他早期作品 戰爭結束之後,海明威回到奧克帕克。由於禁酒令的關係,1920年,他遷往安大略省多伦多的巴瑟斯特街(Bathurst Street)1599號的一所公寓居住。在那裡居住期間,他在《多倫多星報》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在那裡是一名自由作家、記者和海外特派員。海明威在那裡結識了星報記者莫利·卡拉漢(Morley Callaghan),兩人成為好朋友。卡拉漢在那裡剛開始寫短篇故事;他把這些短篇故事給海明威看,而海明威對這些作品讚不絕口。後來他們在巴黎得以再度重聚。 1920至1921年的短短一年間,海明威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並為一所小報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遜(Hadley Richardson)。在同年的9月,他遷到了芝加哥北部的迪爾伯恩北街1239號的一所狹窄的三層公寓居住。那建築物現在仍在原處,而在這公寓前面則是一個有「海明威之家」(the Hemingway Apartment)字樣的匾子。哈德莉認為這公寓太昏暗和過於消沈,在1921年12月,海明威一家遷出了國外,再沒有再回到那裡居住。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 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 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

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 主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