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艺编导 笔记

电视文艺编导 笔记
电视文艺编导 笔记

第一章电视文艺的初创与成型

第一节电视文艺节目的初创与成型(1958—1965)

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1958年5月1日19点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和电视报道剧的诞生,1958年6月15日

第一次剧场文艺实况转播是1958年6月26日的残废军人的文艺演出。

第一次大规模文艺实况转播是1959年10月1建国十周年大庆的天安门文艺晚会实况。

第一次在电视上举办综艺晚会是1960年的春节,有诗朗诵、相声、歌舞等。

第一个电视文艺专栏是1960年1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行的固定节目,已经设置了新闻、少儿、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十几个专栏节目,与文艺相关的曾有《电视台的客人》、《美术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等节目。

第一个大型电视文艺节目《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1961年4月20日节目内容与镜头的总体设计是黄一鹤,邓在军负责镜头切换,沈力解说,中央广播乐团管弦乐队演奏。

第一个专业晚会《笑的晚会》播出,1961年8月30日,内容全是相声

第二节文革期间文艺节目的状况

1969年7月1日起每周都用一定的时间反复播放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乐《沙家浜》等八个“样板戏”

71年起又陆续播出京剧《龙江颂》、《杜鹃山》,舞剧《沂蒙颂》等。

70年11月18日还开始播出“教唱‘革命样板戏’选段”节目。

#

娴熟的现场切换技巧以及与其他工种的默契配合也是电视文艺编导的基本功和重要的工作特点。

1973年5月1日,彩色电视试播,并在10月1日正式播出,转播了国庆白天的部分活动和晚上的焰火晚会实况。此时中国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彩色电影。

专场录像

专场录像是导演对作品进行精心的电视加工所采取的方式

导演对镜头进行认真设计,演出者专门为电视录像而进行表演。录像过程中为配合镜头拍摄,表演进程要经常被中断或打乱。

第二章电视剧的巨大发展

[

第一节电视剧的快速复兴

第一部电视剧《三家亲》(许欢子、蔡晓晴导演)是我国第一部外景制作的电视剧。粉碎“四人帮”后

长篇连续剧的兴起

导演水平的提高

制作实力的增强

市场经济的逐步渗入

境外作品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初

?

香港的《射雕英雄传》、《上海滩》、《霍元甲》,

台湾的《一剪梅》

日本的《血疑》、《姿三四郎》,

美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

第二节电视剧的成熟90年代

90年代中国电视剧跨入成熟时期,剧作极大丰富。栏目化播出方式对电视剧内容、结构、形式的影响

1988年的《家教》就采用了棚内搭景、多机拍摄的方法

上个世纪所90年代初,《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都是以室内剧的形式制作的]

《我爱我家》还开创了内地情景剧的先河

这类电视剧兴盛的更直接的原因是我国电视整体走入了“栏目化”时代,使电视剧的演播观念发生巨大转变。

港台、日韩等国电视剧对我国电视剧的影响

1 国内偶像剧的兴起《将爱情进行到底》

2 引起从电视文艺节目播放角度对现实社会的深入了解、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第三节新世纪电视剧的多样化与类型化

电视剧独立门户,今天的电视文艺节目概念已经不包括电视剧王扶林、杨洁

“影视合流”实际上也意味着当今电影和电视剧创作规律的统一

:

第三章电视文艺的栏目化

“栏目化”是将电视上呈现的文艺进行“电视化”的重要手段,对电视文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栏目化的运作和管理机制:

时段固定,各部门和节目负责人之间减少了诸多争执,从而更多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同时由于时长准确,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如果出现什么意外,可以及时调整相应时间的

节目进行弥补。

“制片人负责制”——以制片人为中心的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的管理体系相应

/

于是有时“栏目化”也成了“制片人”制的代名词。不过这个改革是分阶段逐步完成的。

节目以“栏目”作为日常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样式

主题或形式相关的、时间相对短的内容被划入“版块”或段落进入栏目,然后被串联成一个整体在一定时间进行系列性播出。

其播出有一个周期安排,一般以“天”或“周”为循环。于是栏目化也是节目编排有计划、有条理的象征,使节目便于观众收看。

第二节综艺栏目的逐步兴起

1981年元旦开播的《万紫千红》,成为中国电视文艺史上第一个综艺样式的栏目。

`

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文艺节目陆续推出了《艺苑之花》(编辑加工地方台节目)、《音乐与格言》、《曲艺与杂技》、《音乐与舞蹈》、《周末文艺》(精彩文艺节目的组合)等一批栏目,而此时广东电视台称已有80%的节目实现了栏目化

1988年,中央电视台的《周末文艺》播出了《人与人》系列,当时称为“电视小品”或“专题文艺”,共14集。

1990年3、4月份,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电视文艺栏目就此真正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

主持人与栏目间形成相辅相承的关系。好的主持人有助于栏目地位的提升,而好栏目也能够提升主持人的感召力和知名度。

第三节文艺栏目的专业化

电视栏目的专业化趋势

星光奖的奖项设置改革:促使电视文艺节目有了新的类型划分,创作人员更加职业化…

1993年的第七届“星光奖”评选开始按照电视文艺本身特有的内容形式特点来设立奖项,设有综合性文艺节目、专题类文艺节目、音乐节目、歌舞节目、戏曲节目、曲艺杂技节目、电视戏曲小品节目等七个门类奖,这充分说明广大创作者对进入电视的艺术本体重新进行了思考,以求更深入地探求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另外,“星光奖”还设立了栏目奖和撰稿、导演、编辑、摄像、美术、照明、化妆、音乐音响等单项奖。这些单项奖的设立,是以制作流程的专业化和行业的职业化为支撑的,也标志着电视文艺创作队伍的成熟。

专业栏目支撑起频道的专业化

电视节目“专业化”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是在各种媒体高度兴盛后可持续发展的必

然道路,也是建立在节目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的必然选择。

娱乐游戏节目及产生的动因

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的普及,电视节目受众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电视文艺节目大众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电视文艺节目在整个编导过程中市场因素方面的考虑更加重要,节目制作更加成熟。

90年代末,电视机的高度普及使受众将看电视作为日常生活的内容,电视不再高不可攀。在文艺节目品种样式的不断变化和所针对观众层面的日益丰富的前提下,“娱乐游戏节目”陡然兴起,这充分显示出电视文艺的“大众化”趋势能促成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的成形,同时也是电视“专业化”深入发展的标志。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特点

%

大众文化针对大众市场,当然它赞赏脚踏实地、朴实亲切的内涵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问题

电视文艺的“大众化”与“市场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专业水准与艺术水准的下降,传统样式的艺术展示性内容与观众沟通不畅

“电视文艺”概念被发展为“大众娱乐”层面。

湖南卫视“快乐中国”

2004年6月,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正式确定了“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的目标,该年度的特别节目《超级女声》的成功,带动了随后的一系列栏目的改造和创新。

境外娱乐节目的进入

<

由于我们的电视媒体整体随着相应的机构改革和重大调整——“集团化”而动荡,频道也不断处在相应调整和完善之中,利用这样的时机,境外媒体的品牌节目逐步巩固了地位并开拓新的市场。

制作人员的职业化

境外媒体给我们带来极大触动的,还有一系列成熟的市场化观念和管理、运营机制,尤其是提醒我们要重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重视媒体与栏目的包装、宣传与推广。而节目生产大工业化的普及方式也导致制作人员的高度“职业化”发展:如制片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生产“流水线”更加完善,一些新的专业创作岗位应运而生。

第四章电视文艺的分类

第一节电视节目的分类

`

以电视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功能和受众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划分

新闻信息:信息传播是传媒建立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电视受众的第一需求,新闻的政

治性、严肃性、实用性和及时传达不仅是政府的要求,也有利于塑造电视台的权威形象,于是这类节目也被称为立台之本。

文化娱乐:娱乐是传媒受众的本能需求,同时文化传播和交流是传媒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其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彩、轻松活泼、跌宕起伏造就了电视总体内容中最具可看性的部分,受众在接收的同时也应该是一种享受。

生活服务:这类节目最能体现对受众的呵护与关怀,直接体现电视的亲近性。只有在电视发达、观念开放的时代,电视服务节目才可能有深入发展的空间。

知识教育:在不发达的地区,电视的知识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传播的广泛便利、直观,使电视成为教育的有力手段。这类节目的传播形象讲求其专业性和权威性。

经济手段:当电视产业化时代来临,电视还担负了获取经济利益的责任,许多节目不再得到国家财政的支撑,而成为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条件下,追求高收视率成为节目编排的基本目标,甚至出现一些以赚钱为主要目标的节目。

从目前的节目样式划分

信息:也往往被称为新闻、资讯节目,经常是对最新事实的纪实报道。一般来说节目篇幅很短。对这类节目的评价以“真实”、“实用”为基本出发点。

剧:可包括电视剧、电视电影、电影等,篇幅较长。对这类节目的基本要求是:塑造个性形象、情节曲折,富于传奇色彩。

栏目:定时定点播出,一般规定长度在30分钟,有杂志式、通栏式,每期模式相对固定,是日常节目的最基本的样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

专题片:相对单纯的、夹叙夹议的形式。是有一定长度的,传达一定的主题或编导思想的节目,特别适于表达主观创作的意识。

纪录片:按照真实时空发展顺序纪录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

晚会:越长的晚会,一般更具有艺术品种的综合性。一般来说应该群星荟萃、气氛热烈,并放在特殊的时段播出:如节庆日、纪念日等。

广告:广告是电视台重要的收入来源,其声画的形象追求极端典型,语言精练并具煽动性,力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谈话:以语言交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电视节目。。

竞赛与赛季节目:相对于栏目化的固定日播或周播的日常节目方式,竞赛或赛季节目往往在一定时间内举办并播出,如歌手大赛、律师大赛、选美比赛、英语竞赛、真人秀等等内容。由于竞赛的紧张感与悬念感强,一般都能起到拉动收视率的效果。。

从受众的状况来划分

从受众的年龄分

'

从受众的性别分

从受众受教育的程度分

从受众所处的行业分

从受众所在的地域、社会环境分

从电视具体创作形态来划分

从表现层面上分

从创作风格来分

第二节电视文艺节目的分类

?

电视文学节目

电视音乐节目

电视舞蹈节目

电视戏曲节目

电视曲艺节目

电视综艺节目

第三节电视文艺的创作形态

1 本体性的文艺节目:

对现场演出的转播:转播,即在演播室或其它演出现场对正在进行的节目或事件进行记录式地录像或直接播出。转播包括实况录播与实况直播。

;

纪录性的文艺专题片:这类节目实际上是指文艺题材的纪录片,其“纪录(实)”特质关键落实在编导以“客观”的心态记述文艺现象、事件、人物及其作品等等。

2 电视化的文艺节目

文艺节目电视化的关键,在于将电视手段作为重要的创作元素。

“电视化”的文艺节目特指文艺节目进入电视以后艺术特性发生变化的形态。即在编导的主观指导思想上,节目是为电视播出而创作的,而从创作的第一步就要考虑电视的存在,使电视这一“载体”和手段都能够与节目充分、和谐、完美地进行统一。

此时电视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对文艺本体进行创造性地创作。

这类节目大致有电视化的文艺作品和电视化的文艺专题两种形态。

第五章电视文艺晚会的成熟

)

第一节电视文艺晚会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文革前后的文艺晚会

1982春晚的诞生,形成春晚的模式。

1984年春晚:“综艺”概念的拓展。

1985年春晚:打破“茶座式”的初步尝试。

1986年春晚:重视节目的电视化改造。

1987年春晚:晚会的主题化、专题化。

1988年春晚:以团结为主题。

1989年春晚:年轻导演担起重任,同年专题晚会的发展。

1990年春晚:晚会创作队伍的形成,同年地方台晚会兴起。

1991年春晚:民族特色浓郁、“”专题晚会的“另类”形态、“七一”晚会《拥抱太阳》、抗洪赈灾《风雨同舟,情暖人间》晚会。

1992年春晚:开始举办“我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选。

1993年春晚:春晚开始招标竞选总导演,同年优秀晚会频出。

1994年春晚:专业化发展,同年校园特色晚会发展。

1995年春晚:收视率创有纪录以来最高,同年为世界电影百年。

1996年春晚:实现“三地互传”。

1997年春晚:把握时代脉搏,同年有庆祝香港回归系列晚会。

1998年春晚:打造视觉盛宴,同年有各地电视台抗洪晚会。

1999年春晚、凤凰卫视《中国人今天说不》、国庆50周年:《祖国颂》、《国庆焰火晚会》、《江山如此多娇》、南宁国际民歌节《大地飞歌》、迎接新千年的系列晚会。

]

2000年春晚、湖南台金鹰电视节及相关晚会。

2001年地方台春晚与中央台的“叫板”、申奥成功晚会《奥林匹克情》、专题晚会《飘动的红丝带》。

2002年:春晚进一步探索创新。

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感与平民路线、西部频道的春节晚会《西部魅力》、“非典”系列晚会——专题晚会、晚会的新品种:歌会《同一首歌》的成功。

2004年春晚:面向社会征集作品。

2005年春晚:“开门办晚会”的成功,《中华情》确立“景观晚会”概念。

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延续平民路线、地方台湖南春节晚会表现突出。

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和谐主题鲜明。

电视文艺晚会的成熟,常态晚会的发展。

实际上这几年的文艺晚会已经非常多,而且有日常化的趋势。不仅由台或频道举办,一些栏目也有大型节目——“特别节目”,如《星光大道》、《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等都会在重要的节假日安排特别节目,央视7套的《乡村大世界》也连续3年播出了《全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其中2007年的“九亿农民的笑声”显得影响更大,“压轴”的是赵本山率领的“刘老根大舞台”的节目,质朴而幽默。而有的栏目本身就已经是晚会形态,典

第六章电视艺术片

第一节:电视艺术片的概念与特征

电视艺术片是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摄影等艺术形态融合在一起,运用电视的声画语言,或塑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营造抽象美的艺术意境,生动地、艺术化的展现历史、社会、生活和人物,抒发创作者强烈的情感寄寓,以期感人、娱人、启迪人的独立的电视节目片种。

2. 电视艺术片与电视纪录片、电视文艺节目

`

电视艺术片和纪录片

电视艺术片与电视文艺节目

3.电视艺术片特征

专题性

主观性

艺术性

情感性

文学性

第二节:电视艺术片类型

1.电视风光风情艺术片: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或者风土人情等等为主要内容和题材,抒发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体现创作者深刻的哲理思考的电视艺术片种。

2.电视音乐舞蹈艺术片: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展现歌舞艺术的美为主要内容,以音乐或舞蹈语言作为其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提供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电视片种。

3.电视文献艺术片:利用电视的技术与艺术手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为题材,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要内容,抒发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电视艺术片种。

4.电视文化艺术片:以历史、人文、艺术或其他领域中的内容为表现载体,以展现中国哲学、文学、美学等文化内涵为主要目的,蕴涵浓重的文化意味的电视艺术片种。

<

第七章电视文艺专题

第一节专题的概念

专题的广义概念:一切为某一主题创作的节目都可称为专题,内容形式为主题表达服务,于是其构架往往是“夹叙夹议”的。

专题片与纪录片的界限、异同

1 专题片更注重围绕主题表达或表达一定的思想性,而纪录片更注重尊重史实;

2 专题片可以颠倒时空发展顺序,挑选有利于表达主题的事件,把事实当作创作素材,而记录片应尽力遵循客观时空发展顺序,忠实展现事实本身;

3 专题片的结构是史实与观点交融,而纪录片是以史实说话,即使有观点,也要寓于史实中,声音多采用同期声。

作为专题文艺,一般呈现出三种形态:

一是以文艺为题材的推介、评介艺术人物或作品或事件的节目,如在早期的《文化生活》中就常见一些文化人物的专访、文化现象的反映等等。由于被反映对象的艺术特质,节目编导在结构、声画结合等方面往往精心设计,特别强调抒情与纪实的有机结合。这样的节目会经常采用谈话的形式。

二是因某个主题将文艺与纪实手法结合,或较多运用文艺样式抒发情感、纪实与文艺

形成夹叙夹议的关系的节目,如以刘郎的《西藏的诱惑》为代表的一批作品.

三是文艺作品的电视化处理——将文艺作品创造为与电视手段相适应的形态,或进行文艺本体的“电视化”深入探索。如诗、音乐、舞蹈等文艺样式的“电视化”的作品。如早期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墨舞》、《杨丽萍的舞蹈艺术》,后来的音乐电视、散文电视等。

文艺专题的成长

1966年4月,陈汉元编导的《收租院》将泥塑作品展现在电视中,配以文采激扬的解说词,使该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70年代的一些电视风光片、文化历史片中,如湖南台的《瑶山行》、云南台的《欢乐的傣乡》、中央台的《黎乡风情》、《泰山》、《梵净山》等,其新闻纪实或资讯的属性并不重要,更多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随着电视表达手段的发展和成熟以及文艺本体的发展促使电视编导“电视思维”的形成,文艺专题在80年代得到较大发展。

在电视文学节目方面反映了文学创作传统对电视创作的深刻影响。

电视文艺专题中电视音乐片数量很大,有的被称之为“交响音画”、“音诗画”。

专题片与栏目化

随着栏目化的深入,“专题”的主题与形态元素在栏目中普遍得到体现,而且较短的节目更容易放入栏目中,节目逐步在篇幅上受到很大局限,导致纯粹的电视文艺专题的创作受到很大影响。与栏目化的播出方式相适应,也曾因为“MTV”,“TV”成为诸多艺术形态电视化处理的代名词,文艺专题片逐步演变细化为音乐电视(MTV)、文学电视(散文TV、诗歌TV)、曲艺电视(相声TV)、舞蹈电视(舞蹈TV)等新的名称和样式,篇幅短小的音乐电视最先凸现出来。

第二节音乐电视的日渐成熟及巨大影响力

早期音乐电视的处理手法:

舞台记录式:即“依靠导演现场对歌曲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通过电视镜头在景别、角度、节奏上的变化,使歌曲节目取得比现场演出更好的效果。”编导对歌曲进行现场录制,忠实于舞台演出,有强烈的现场效果,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在当时的电视界普遍采用。

画面拼接式:“编导按照预先的总体构思,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中,分段插入或全部采用与歌曲相关或相离的画面,帮助观众完整地实现歌曲欣赏这一艺术过程。所谓相关或相离者,又可称之为‘对位’组接或‘错位’组接。这种拍摄可能是内景,也可能是外景的。”

.

情节化处理形式:这种方式显然是受到电影的影响,它指编导“按照歌曲所表达故事脉络或意境,进行情节化构思、处理,使观众从情节矛盾的冲突发展中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欣赏,从而完成娱乐和审美的功能。”

舞蹈化处理式:为歌曲伴舞,有两种方式:一种更注意烘托气氛,创造视觉效果;另一种是舞蹈的编创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创造,歌与舞相辅相成,既烘托气氛又升化主题。

电视特技处理式:指对电视歌曲进行后期的特技“包装”处理,或在创作构思时就考虑特技制作效果,先期拍摄的内容是后期特技处理的素材。

中国音乐电视的发展基础

早期音乐的电视化探索: 北京电视台的编导马戎早在1986年就创作了汇集郭峰作品的电视文艺专题《让世界充满爱》,但因当时处于不宣传个人的氛围而未得到普遍认可。

影视作品中歌舞片: 胶片时代就有大量歌舞片,有的是对文艺节目表演的记录,有的是歌舞与故事结合,尤其是还有一些故事片中的插曲,往往用于人物抒情,或调剂整体节奏,内容经常可以相对脱离原片故事情节、相对抽象,有时是该片典型画面的聚合或优美场景的展现,而且都是外景拍摄。

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基础: 在电视文艺繁荣的初期,各电视台都举办了许多文艺类竞赛的节目,而其中中央电视台1984年开始的两年一届的《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是最典型的代表。大赛中不仅推出了许多新人新作(参加比赛的大都是新歌手,而且参赛歌手自选的作品中必须有一首新歌),还为繁荣歌曲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境外电视节目影响: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一些境外电视节目逐步对内地有了较大影响,在音乐电视方面主要有类似MTV频道的节目以及来自港台的一些流行音乐节目。

栏目化的音乐电视节目

另一个起到明显推动作用的节目是1993年5月1日正式开播的《东方时空》大型杂志性栏目中的《东方时空金曲榜》板块。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中国音乐电视》栏目。开始时每两周在第二套节目中播出一次,后应观众要求在1-4套,每周播出一次,每期30分钟。

中国音乐电视的商业运作

在艺术发展市场化的机制中,音乐电视无疑成为一种商业包装和推广手段,这也正是音像公司、音乐制作人的创作目标,所以许多拍摄成影像的音乐作品往往是音乐专辑中的主打作品。

1995年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的开播,不仅促进了音乐节目的专业化,同时也为音乐电视的创作和展示提供了更加广阔空间.

新世纪中国音乐电视的发展

2004年3月28日,中央电视台的第15个频道音乐电视频道开播,以中外古典音乐和世界各民族音乐为主要内容,并在集中展示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旨在传播人类音乐文化精品,加大普及音乐知识力度,提高国民音乐素质和欣赏水平,为电视观众搭建一个了解、欣赏、认知音乐的平台,每天播出18个小时。

其它电视文艺专题片的发展及演变

1993年中央电视台就举办了首届全国电视散文大赛,该台《夏天的羡慕》在11家电视台的15部作品中获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

1994年上海东方电视台又牵头召开了全国电视散文展映评奖和研讨会。

“相声电视”曾在《曲苑杂坛》栏目中经常播出,但往往由于语言艺术的想象力被具像的画面所损害,这类作品的创作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后出现的《快乐驿站》栏目将一系列相声或小品用动画(Flsh)的形式表现出来——动画风格的影像化,因其不仅仅是对演出现场的复制,而是将充满想象力的部分进行较为夸张的具像化,进而获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舞蹈电视”经常因为“歌舞”本身的融合而与“音乐电视”难以分离,同时也因为舞蹈本身就由“形象”构成,其电视化表达反而不易获得表现空间。为了鼓励这类作品的创作,央视也举办了全国性的“电视舞蹈”展映及比赛,逐步有了一定的作品积累。在这类作品中,时空的自由变换、舞蹈与音乐的高度融合、舞蹈表演本身的电视化转变……诸多处理都体现出“电视”的境界,从而使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的内涵得到拓展和丰富。

*

第八章电视戏曲节目

第一节电视戏曲节目的形成与类型

我国电视戏曲的历史几乎与我国的电视事业一样长。早期的电视戏曲形式简单,以直播、录播戏曲舞台表演为主。这个时期是原生态电视戏曲。

梅兰芳为国庆十年排的大戏《穆桂英挂帅》

新生态戏曲:电视戏曲栏目、电视戏曲专题片、戏曲电视剧、电视戏曲综艺节目

第二节:各类电视戏曲节目的现状

电视戏曲栏目具有杂志性节目的共性,每个栏目由特点的名称、标志和内容范围,在表象形式上也各自讲究一定的特色和格调,播出时间长度和周期是固定的。

1996年1月1日,落实江泽民的“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开办了“戏曲·音乐”频道。

201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进一步推进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开设了戏曲频道。

电视戏曲栏目:

戏曲节目被电视化的形态:原生态、栏目化、新新型。

电视戏曲专题:

三种类型:知识报道型、文化思考型、赏析型。

大型戏曲专题片的出现,标志戏曲专题创作朝着成熟繁荣的方向近了一步。

戏曲电视剧:

1979年,浙江电视台首开风气,将越剧现代戏《桃子风波》改编为戏曲电视剧。

上海电视局用舞台置景的形式,录制了越剧电视剧《祥林嫂》

上海电视台分镜头录制《孟丽君》

1985年,举办首届戏曲电视剧“鹰象奖”上海评奖活动,共12届,。

电视戏曲综艺:

戏曲MTV,戏歌、戏曲小品、戏曲歌舞、晚会杂交型戏曲电视节目。

!

第九章电视文艺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趋势

第一节内容的社会化

改革开放后,电视节目的亟待丰富、电视事业的发展都促使创作不得不与社会力量联合,并在深入开展各种全社会参与的活动的同时形成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1 从各种电视文艺大赛到赛季节目

1984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电视文艺座谈会上,央视与全国29个地方台联合倡议每隔一年共同举办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同年11月第一届大赛结果在北京揭晓。之后的大赛在举办过程中不断完善,成为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歌手大赛.

而且在赛事与电视融合的过程中,有别于栏目的“赛季”节目形态逐步形成。与同为常态节目的栏目不同的是,赛季节目不定期举行,并经常以竞赛作为推进节目环节的动力。

(

2 积极参与社会重大活动和反映重大事件

电视文艺是最具亲和力的宣传载体,而深入生活是其创作的源泉,引导和反映生活是其应尽的责任。于是在诸多重大活动的时刻,都会举办文艺晚会以庆祝、总结、宣扬。

3 展示地区、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早期的电视文艺交流与合作可以追溯到196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0周年》广播电视演出会。文革期间转播的国外艺术家的访华演出也给观众提供了别样的风景。文革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文化交流的规模和数量日益增多,而且频繁与国外或境外的相关机构进行合作,而他们的一些电视制作的观念和手段极大启发了我们,不少优秀作品也影响广泛。

电视文艺经营的逐步产业化

“制播分离”是节目创作机构与播出机构的分离,意味着不像以往电视台既创作又播出,创作出来的节目不愁播出,而是要给双方以选择:制作方要“竞争上岗”——节目要竞争在众多电视台播出、还要竞争好的播出时段;电视台可根据自身定位和需要选择节目,而节目创作机构也可选择电视台,制播双方形成“买卖关系”。与之配套的,是创作机构的“公司化”。

体制对节目形态产生巨大影响——节目的“活动化”

第十章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

~

第一节电视文艺的定义

“电视文艺”的概念是完全基于传统的“文艺”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说包括了屏幕上所呈现的一切与文学艺术相关的作品,如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内容和样式有关的作品。

第二节电视文艺的特性

电视的特性

具象——可视性(有时也被表述为“可看性”)、或“直观”,全面的表象直接呈示使受众认知快捷,这是文字印刷媒体难以替代的。

生动——连续、活动的内容。这是摄影图片难以替代的。

逼真——电影与电视通过声音和形象给观众创造一个最接近真实世界的时空环境和视听感受,也就有了对事件的参与感,使观众产生“可信”的感觉,故真实性是影视形式与生俱来的属性,这方面是广播难以匹敌的。

'

文艺本体的特性

1 文艺本体有着丰富的内容样式,因不同的材料、载体、展现领域形成相应的表达语汇,从而造就不同的艺术门类。

2 文艺作品实质往往是主观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3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但文艺应当更高于生活,使受众获得审美愉悦,从而产生审美的价值——对受者行为产生的影响,应该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的。

4 艺术接受会因受者的个性与经验不同而产生差异,而且对不同文艺门类的深入认识可能需要受者对审美客体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常识和接受环境,如戏曲艺术的接受者大多是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对其了解较少,从而更难以从中找到共鸣。

电视文艺的特性

1 电视文艺的非纪实特性

2电视文艺的“视听”俱全

3 电视文艺的综合性

4 电视文艺表达语汇与手段的独特性

当电视容纳非纪实性质的文艺本体时,往往呈现出其典型、浪漫(超现实)、唯美、感性或夸张、幽默的令人身心愉悦的基本特质,从而也使文艺与生俱来地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视技术的发展也使文艺的浪漫特质的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时空的拓展、音画对位、特技效果等都可以实现超现实的境界。

当我们充分认识电视文艺的特性时,才能承认电视文艺创作的专业性,继而建立相对专业的创作语汇,而这些语汇是在对文艺本体特性和电视本体特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建立的,除需要理解各类文艺本体的基本表达语汇外,还要理解电视技术的优势与局限,理解电视的特殊要求和电视受众的价值取向,最终才能懂得如何综合运用文艺表现手段与电视手段,从而创造良好的电视效果

第十一章电视文艺编导概论

“编导”这个称呼,是在电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被逐渐认定的,顾名思义,本是“编辑”和“导演”的合称。

电视文艺编导

就目前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工作内容来说,经常是在已经相对成型的文艺节目或艺术品种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编排、串联与创造,呈现出编、导合一的特点,于是一般我们也把栏目创作的核心人员更多称为“编导”;

而作品较大、或更容易展现个人创作特质的作品,如晚会、电视文艺专题创作的核心人员则常被称“导演”。

电视文艺编导的素质

一、正确把握问题的能力

1正确的世界观

2高尚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

3高度事业心

二、具备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1外向而热情的性格基础

2充分具有“合作意识”和领导才能

三、与文艺节目相适应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四、鉴赏能力

1以观众的欣赏需求为依据

2把握时代脉膊,反映时代强音

3深入体验生活

电视文艺编导的知识结构

1 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

2 具备一定的专业文艺感知和表达能力

3 电视节目制作知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