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_肖兴威

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_肖兴威
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_肖兴威

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肖兴威

(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北京100714)

摘要:论述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重大意义,在研究分析国内森林资源监测状况和国际森林资源监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我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构想。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战略

中图分类号:F326 2;S757 2;X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22(2004)03-0001-05

S trategic Ideas for the Constru 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S ystem

of Forest Resou rces and Ecological C onditions in Ch ina

XIAO Xingwei

(Depar tmen t o f Forest Resources,S FA ,Beij ing 100714,China )

Abstract: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cond-i

tions w 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situ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forest resources monitoring,and directed b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the g eneral frame of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system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ecolog ical conditions w as put forw ard

Key words:forest resources,ecological conditions,comprehensive monitoring,strategy 收稿日期:2004-03-06;修回日期:2004-05-25

作者简介:肖兴威(1958-),男,黑龙江巴彦人,在读博士,长期从事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1 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意义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主要任务。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林业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体战略思想,即: 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同时指出, 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

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这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新世纪林业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

求。

从世界林业发展的进程看,一般都要经过森林原始利用、木材过度利用、森林恢复发展、多功能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五个阶段。中国林业目前整体上处于以木材生产利用为主的发展阶段,一只脚刚刚从木材过度利用阶段拔出,另一只脚才踏入森林恢复发展阶段的初期。按传统的发展方式,森林恢复发展阶段还要经过治理小于破坏、治理与破坏相当、治理大于破坏三个阶段,才能逐步转入多功能利用阶段。中国林业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以六大工程为载体,通过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五大转变,跨过 边治理、边破坏 的发展阶

2004年6月第3期林业资源管理

F OREST R ESOU RCES M ANA GEM EN T June 2004NO 3

段,直接进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多功能利用阶段。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按常规的发展速度需要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提出了50年基本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的问题就是通过监测手段掌握其发展趋势,然后经过不断调整和控制,使之按照预定的轨迹发展,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可持续林业没有一成不变的终值目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永不停息的,对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也会随发展而变化,可持续发展是不断协调不断调整的过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是实现动态管理、协调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为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成效评价、编制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林业宏观政策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在目前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新时期,在原来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无疑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历史任务。

2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现状及评价

2 1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现状

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3年,根据全国林业调查会议精神,国有林区逐步开展了森林经理调查,各省也陆续开展了森林资源调查。在60年代,我国在森林资源清查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是引进和试点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抽样调查技术。1973年,全国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森林资源清查全面展开,即 四五 清查。本次清查以县为单位进行,侧重于查清全国森林资源现状。经过四年多时间,至1976年各省先后完成了全部调查任务。1977年,农林部决定建立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自此以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以连清复查为基础开展。1989年,全国设立了东北、华东、中南、西北四个区域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森林资源监测机构。从1999年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开始,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3S)等新技术已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到2003年为止,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监测范围已经覆盖除港澳台以外的全部国土范围,整个监测体系也日趋完善。从2004年开始,新一轮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已全面展开,这次清查除进一步推广应用新技术外,将对清查内容作适当扩充,把森林生态功能、森林健康、生物多样性等反映生态状况的内容纳入到监测范畴之内,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正朝着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方向健康发展。

2 2 我国森林资源监测简要评价

2 2 1 取得的主要成就

我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查清了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为国家林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使我国具备了国家级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估能力,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经过全国广大林业调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连清体系在规模和技术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得到了很多国外林业专家的广泛赞誉。二是为国家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为全国和各省编制林业发展规划、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四是推动了技术进步,带动了地方各级监测体系的发展。

2 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新的林业发展形势下,我国现行的连清体系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不能满足新形势林业发展和参与全球资源评价的需要;二是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时效性差,与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体系惯性大,抗干扰能力弱;四是经费投入不足,科技进步较慢,新技术应用不充分;五是国家级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六是缺乏专家支持系统。近十年来,随着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要,我国已逐步开展了对荒漠化土地、湿地、野生动植物、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与生态状况有关的专项监测工作。但是,由于各专项监测条块分割,主管部门不一,各自为政,逐渐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较大浪费,增加了监测成本;二是整体监测工作不协调,数出多门,成果数据缺乏权威性;三是难以形成统一的信息处理与综合评价能力,不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要求。因此,以现有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为基础,逐步整合各专项生态监测,建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既是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我国林业综合信息处理与评价能力、更好地为林业和

2林业资源管理第3期

生态建设服务的必然要求。

3 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趋势

森林资源监测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林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与世界林业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20世纪7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的森林资源清查与监测以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为重点,主要为木材生产和利用服务。此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对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出现了森林多资源清查的概念。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进行的森林多资源清查,就包括了野生动物资源、牧草资源、游憩资源、木材资源、水资源、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其他资源(公园、风景河流、历史遗迹等)共8个主要方面。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环境问题的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森林作为一种环境资源的重要意义,决策者们不论在地方或全球范围,都正在将国家级森林资源清查用于环境监测。如德国在原森林资源清查的基础上,于1984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以酸沉降危害为主的森林健康调查,以后每年在7-9月份都进行一次。80年代,欧洲成立了 空气污染跨国长期公约组织 ,有德国、法国等8个国家参加。该组织决定从1985年起各国每年进行一次森林损害调查,用于对整个欧洲的监测。由这一组织发起的 空气污染对森林的影响评价与监测国际协作规划 (ICP Forests),到1992年参与的成员国达到了34个。美国和加拿大也与ICP协作,在北美洲开展了森林健康监测,其中美国的森林健康监测体系由美国林务局、环保局、土地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和各州林业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1992年1月,国际林协(IU FR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国际组织在泰国召开了森林资源清查与监测工作会议,并于1994年正式出版发行了 国际森林监测指南 。根据这一监测指南,涉及的监测因子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土地退化、立地类型、土壤类型、地形、权属、可及度、生物量、木材蓄积、其他林产品、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野生动物、人为影响、流域等16大项,但不同层次的监测,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国家级和全球水平的森林监测中,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等5项都是重要监测项目。另外,按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土地覆盖/利用监测、森林资源监测、生物量监测、环境质量/森林健康监测4类。因为每类监测各有侧重但又互为相关,一般很少单独进行,而是综合开展以服务于不同目的。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胜利召开。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共同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环境与发展宣言 等5个重要的国际性公约,作为人类社会对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赋予 林业以首要地位 ,表达了国际社会致力于改善全球生态环境的决心。鉴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推进国际森林问题的进程,继续国际森林的政策对话。联合国于1992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于1995年成立了政府间森林问题工作组, 1997年成立了后续的政府间森林问题论坛,2000年成立了隶属于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联合国森林论坛。可以说,国际森林问题的政策对话一直就没有间断过。

随着全球化进程迅速加快,森林问题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1997年第十一届世界林业大会的主题是 林业可持续发展 迈向21世纪 ,为林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3年第十二届世界林业大会,其主题为 森林 生命之源 ,更强调了森林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国际森林资源监测是从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监测,逐渐过渡到多资源或多功能监测,再向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发展。

4 我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总体构想

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是事关我国森林资源管理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林业基础建设。必须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谋划监测体系的发展方向,把林业发展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要求与体系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综合监测体系建设融入整个林业建设的大局之中。

4 1 战略思想

由于我国林业正在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

3

第3期肖兴威: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建设为主转变,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新时期林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对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这一林业发展总体战略思想的认识,提出我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思想是:确立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主体、各专项监测相结合的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和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为主体、各专题调查相结合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系统为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逐步实现由森林面积蓄积监测为主向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转变,促进国家与地方两级监测系统的协调与统一,保障整个监测体系健康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经过50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系统化、网络化、规范化的资源监测和信息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林业和生态建设对资源监测的需求,实现对全国森林资源及相关生态状况的综合监测与评价。

4 2 战略步骤

在积极推进我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稳定与发展相结合、国家与地方相结合 的原则。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步,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也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第一个10年期内,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协调和统一为原则,通过对各专项监测的有机整合,初步建成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主体、各专项监测相结合的国家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系统;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中心,提高国家级林业监测信息的综合处理和评价能力;加强地方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使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为主体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建设初见成效;构建国家和省级监测信息网络,实现两级信息共享;加强监测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力度,进一步调整和丰富监测与评价指标;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高各级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形成系列化的监测设备装备标准,提高各级监测队伍的装备水平。

第二步,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全国综合监测体系的指标、标准、方法、规范,基本建成满足林业和生态建设需要的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促进国家监测系统与地方监测系统协调发展,实现各级、各项监测技术、方法、成果的一体化和系统化;建成国家、省、地、县相互兼容的全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进一步完善各级监测机构,为林业和其他相关部门提供良好的开放式服务。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的最后30年内,随着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将进入良性运行格局,与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相适应;高新技术得到充分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对全国任意区域森林资源、森林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生态功能、炭循环、绿色GDP 等的全面监测和综合评价,为林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

4 3 战略重点

结合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发展现状及确定的总体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初步确定以下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

4 3 1 基础建设

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工程建设,首先就是基础建设。要建立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须着重抓好以下基础建设工作: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科学发展理论、抽样调查理论、森林生态学理论等多个方面;二是基础数表建设,重点是用于各级森林资源监测的材积表、生物量表等计量数表的编制;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提高森林资源监测队伍的野外作业装备水平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配备水平,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力度。

4 3 2 指标体系建设

新世纪我国林业的工作重点已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相应指标体系也应发生改变。监测体系的指标包括监测指标与评价指标两大类。在监测指标方面,应从单一的面积蓄积指标向面积、蓄积、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生态功能等多指标转变,逐步实现多目标、多功能的综合监测;在评价指标方面,应从以林业为主向林业与社会经济并重,以森林资源为主向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并重,以数量指标为主向数量与质量指标并重转变,逐步实现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评价。

4 3 3 资源整合

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监测对

4林业资源管理第3期

象,涉及森林资源、荒漠化/沙化、石漠化、湿地、野生动植物等与生态状况有关的多种监测资源。能否实现对各项监测资源的有机整合,是建立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应在坚持 既分工、又协作 的前提下,本着 从易到难、稳步推进 的原则,研究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逐步完成对监测资源的整合,实现对森林资源、土地荒漠化和其他生态变化的综合监测。

4 3 4 国家监测与地方监测的协调

国家监测系统和地方监测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全国综合监测体系的总体框架。国家系统以宏观监测为主,地方系统以微观监测为主,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不能相互矛盾,必须协调统一。因此,应针对两个系统的特点,研究建立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之间的协调和互控机制,取长补短,促进国家监测与地方监测的协调发展。

4 3

5 新技术应用

新技术应用是提高监测体系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要大力引进新技术,开展新技术应用示范和试点;加强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综合应用研究,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模型技术的应用,改进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手段,促进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和网络化;学习国外资源监测、资源评价和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提高资源监测和评价水平。

4 4 保障措施

为保证我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4 4 1 投入保障

长期以来国家对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对监测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随着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国家必然加大对林业的投入。作为直接服务于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必须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按照 信息共享,责任共担,资金共筹 的原则,明确国家和地方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完善有关投资政策和机制,为全国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 4 2 科技保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林已作为我国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为了给全国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科研开发力度,要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中心,积极与林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共同研究解决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科研攻关;二是建立科技支撑体系,要成立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专家咨询组,考察和评估体系运转状况,确定体系发展方向,研究解决与体系发展有关的重大技术问题;三是加大对外合作与交流,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采取 走出去 或 请进来 的方式,不断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领域。

4 4 3 人才保障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作为新时期国家人才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结合我国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要求,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做好资源监测系统的人才工作;二要加强人才培养,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整个资源监测队伍的人才培养工作,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三要创新用人机制,鼓励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评价人才,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应该努力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把全国森林资源监测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Z].200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Z].2003

[3]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

略研究总论[Z].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4]周生贤.中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Z].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5]周生贤.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林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

系[N].中国绿色时报,2004-03-18.

[6]唐守正,张会儒.森林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文集[M].北京:中国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森林状况2003[M].罗马:2003.

[8]IUFRO.International Gui deli n es for Forest M on i tori ng[Z].

IUFRO W orld S eries Vol.5,Vienna:1994.

5

第3期肖兴威: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战略思考

河南省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对策研究报告

XX省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日益突出,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为此,本文从XX 省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出发,着重阐述了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的意义,提出森林生态旅游如何做到开发与保护的并重,实现有序开发、永续利用的若干建议以供商榷。)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保护对策研究 进入21世纪,森林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正日益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森林公园承担着保护国家森林风景资源和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户外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的特定场所的责任,已经成为森林旅游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森林公园建设也成为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社会事业。 1森林生态旅游现状 1.1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群落类型繁多。从80年代开始,以森林公园建设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业在我国悄然兴起并获得长足发展。据了解,目前全国各级森林公园有800余处,其中国家级270处,总经营面积达720

万公顷,年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基本上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从XX的北极村到XX的尖峰岭,我国森林公园跨越了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5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类型的森林景观资源,为人们进行观光、避暑、野营、度假、科考、探险等活动提供了适合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底,我国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已发展到1276处,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44%,还拥有1亿hm2的森林公园,并已建成了近1100个森林公园。同时我国广袤的林区内,分布的高等植物达32万种,还鸟类、兽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近2千种。还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再加上登山野营、骑马打猎、采集标本、游泳钓鱼、绘画摄影、休息疗养等,这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内容是其他大众旅游所不能替代的。 1.2 XX有着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XX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56万公顷,其中有林地27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6.19%。在有林地中,作为森林生态旅游主体的天然林面积为109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0%。截止2004年,已建立国家森林公园25个,省级森林公园51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10个,经营面积25万公顷。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为骨干的森林旅游业发展框架,在XX省已经基本形成。而依托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开发并兴起的森林旅游已成为XX旅游业的生力军,2004年,XX森林旅游收入已达1.53亿元,并带动相关的交通业、餐饮业、加工业等产业收入12亿元。近年来,随着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一批重大林业工程的实施,特别是生态省工程的全面建设,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被全社会

中国森林资源背景概况

中国森林资源背景概况 沙漠化侵袭城市λ 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生态问题十分严重λ 解决人类生存环境,迫在眉睫λ 一、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中国资源匮乏,其中以森林资源最为紧缺,在建国初期拥有112亿立方米,几十年来因为人口膨胀、毁林造田而砍伐了100亿立方米,剩余的12亿仅够维持6年。 (中国煤炭剩余储量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中国石油剩余储量23亿吨,可供开采14年。)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折合143.9928亿亩),约占世界总量的7%,人口13亿,约占世界总量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 我国森林总面积15894.1万公顷(折合23.94亿亩)λ 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λ 森林蓄积量为112.7亿立方米λ 森林覆盖率为16.55%,排世界第142位λ 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排世界120位λ 人均森林蓄积量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排世界第121位λ 年人均消费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65立方米,比我国高近3倍多,差距十分明显。λ 由于多种原因,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367万平方公司,占国土面积38.2%,而且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面积)的速度在不断扩展,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我国水土流失面积267万平方公司,占国土面积的27.8%,每年还在以100万公顷的面积增加。 二、市场需求 据调查,我国现有人工林中,杨树林只有1200万亩,其中30%是防护林,8年树龄的只占30%,即240万亩,年可采伐量不足300万立方米,远远不能代替其他木材,满足市场需求。 三、我国森林资源消耗情况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λ 人造板、纸浆、纸张及纸板消费居世界第二位。

生态森林+健康服务”融合发展的康养产业讲解学习

“生态森林+健康服务”融合发展的康养产业生态森林康养、依托的生态环境,而形成的康旅产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森林康养产业从属于大健康产业五大基本产业集群中的“以追求身心健康的养老、养生调理康复”的康养服务产业,是康养产业的子产业,是属于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能对众多上下游产业发展产生强劲的括动效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森林康养是以森林资源开发为主要内容,融入旅游、休闲、医疗、度假、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新理念,是一个多元组合,产业共融业态相?的商业综合体,是健康产业?种连锁经营新模式。那么,未来山西森林康养旅游发展之路,需要努力搭建旅游与文化共生共享的平台,应不断提升生态森林旅游的生态文化含量、生态文化品位、生态文化个性,走出一条以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为品牌、以生态旅游区大格局思维为引领,以森林康养旅游活动为载体、以康养文化项目为支撑、以森林研学旅游为动力,以森林体验旅游为聚集,以森林创意旅游为演绎,以森林开发特色旅游为主题;推进生态康养推进康旅产业的发展道路。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超6亿人参与共享经济活动,比上年增加约1亿人;共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

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共享经济领域的服务提供者人数有望超过1亿人,其中全职参与人员约2000万人,将有效缓解新一轮技术产业革命下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司长许剑毅也曾表示,“共享经济”等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力地助推了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森林资源(2004-2008年)

中国森林资源(2004-2008年)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一、基本情况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这次清查参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采用国际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为理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调查。全国共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 二、清查结果 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

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所占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森林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

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doc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摘要:我国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生态环境却不容乐观,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随着经济发展,新疆伊犁州森林资源在不断遭到破坏,总量在不断的减少。森林资源是可再生的,它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疆伊犁州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关键词: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我国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护森林是保护环境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森林覆盖率非常低。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森林资源在不断遭到破坏,总量在不断的减少。森林资源是可再生的,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 1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 对全人类来说,森林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森林资源是核心。对于我国来说,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涵养水源。我国严重缺乏水资源,各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森林好比是蓄水库,可以有效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二是防风固沙。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比较严重,培育森林是治理荒漠化的重要措施。森林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蔓延;三是促进农业发展。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林业,建防护林可以保护农田,保持土壤肥力,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四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森林是自然界独特的风景,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五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里生活着众多的动物,没有了森林这些动物很难生存。森林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地,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2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当前伊犁州森林保护中存在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而且呈加剧趋势。每年都有大量的林地资源在减少,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森林病虫害、不合理采伐和毁林开荒等。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也占用大量的林地。 2.2林业产业效益低 林业产业效益低是森林资源保护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伊犁州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企业趋同,资源分散,重复生产,长期经济效益不高。伊犁州的林业产业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建立健全的森林工业体系,实现林工结合的发展,实现了以工养林的发展,森林工业才可以反哺森林资源。而伊犁州森林工业不可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反哺,因为它正在不断萎缩,不断下降。 2.3自然灾害频发 森林资源保护中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长期遭受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尤其是在我国西部。我国每年都有大面积的农田遭受旱涝灾害。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荒漠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伊犁州的个别地区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保护森林资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保护森林资源 发展生态旅游

保护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乐清市桉树良种繁育站谷西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生态旅游日益受到重视。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已成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因素。开展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以达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发展林业产业方面来讲,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可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获取远高于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对保护森林资源,帮助贫困林场的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可以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开发,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不可分割。 雁荡林场域位乐清市东北部,东临乐清湾,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雁荡山境内,2004年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雁荡林场经营总面积13733亩,其中林业用地12759亩,占总面积的92.9%;非林业用地974亩,占总面积7.1%。现有干部职工132人,下属六个行政业务科室、五大林区(净名、灵峰、灵岩、大龙湫和雁湖)、一个景区、一座山庄、一座茶厂、—个度假村和若干个旅游服务项目。森林覆盖率94%,林业蓄积量39042立方米,固定资产2130万元,林业资产4200万元。林场范围内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按等级与用途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资源:野生陆生动植物资源;森林旅游风景资源;生态公益林资源;用材林与薪炭林资源;经济林与特产林资源。 国家对林场累计投资3480万元,其中事业费2400万元,基本建设790万元,历年累计经营收入1480万元。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以林为本,多种经营,永续利用,全面发展”的办场方针的精神,林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走自己的特色道路。 林场1979年创办招待所,1990年建立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1993年雁荡山庄竣工。与此同时,相继在灵峰、灵岩、大龙湫等景区创办旅游服务项目——旅游商品服务部、茶座等。此外,利用招商引资,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1996年开发公园一期项目——净名景区,净名景区充分利用自然地貌优势,建筑规划与自然景观相协调,景区内除观看旅游景点外,还特邀云贵少数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净名景区内开发的攀岩、滑道、绳梯等为中国电视吉尼斯参赛项目。雁荡山庄、净名景区、净园度假村以及各景区旅游服务部的创办,使森林公园真正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让游客感受到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感受到旅游与休闲为一体的共同乐趣。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 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和交汇的复杂的网络特征。认识和揭示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与调控,需要以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的根本,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更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涉及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其中交织着相当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不同,即在单一尺度上的观测结果只能反映该观测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定义具体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时空尺度及相对应的过程速率,在一个尺度上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另一个尺度上时,往往是不合适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经营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中尺度上,因此必须遵循格局-过程-尺度的理论模式,将以往比较熟知的小尺度格局与过程与所要研究的中、大尺度的格局与过程建立联系,实现不同时空尺度的信息推绎与转换。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已从面向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转变到更加注重过程、格局和尺度相关性。 1 相关概念 1.1 格局 在生态学中,格局一词早期多用于种群生态学,主要是对种群分布格局的描述,如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离散分布、均匀分布等。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诞生与发展,格局一词在景观生态学中被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不同类型的缀块可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等。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除水平格局之外,还包括垂直格局,即植物体的垂直配置。格局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组织层次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对生态系统中的环境部分,其格局的描述及研究尚涉及很少,事实上各环境因子在时空上的配置,对生态过程同样有很大影响。 1.2 过程 “生态系统行为”、“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过程”是相同的术语,为了避免同拟人论的含义相混淆,一般不使用“生态系统功能”这个词,多采用“生态系统过程”的说法。与格局不同,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生态学过程包括生物过程与非生物过程,生物过程包括:种群动态、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群落演替、干扰传播等等;非生物过程包括:水循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干扰等等。

【旅游行业】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行业】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森林能够没有人类,而人类却离不开森林”。作为以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为主体,以保护自然,教育旅游者认识自然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森林生态旅游,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愈来愈多的旅游者希望通过森林生态旅游来实现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梦想,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的国际流行色,且将在二十一世纪中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富聚度居全国首位。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云发〔2004〕9号)俩个文件,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八大林产业,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业,把云南建成“亚洲最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我们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和云南省林业厅《关于开展全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结合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实际,紧紧围绕把云南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思路,组织编写了《云南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写工作,是在云南省林业厅的直接领导下,由云南省林业厅技能站主持,组织西南林学院生态旅游系等单位完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昆明理工大学等部门、领导、专家教授的指导、支持,提出了许多真知卓识的宝贵意见。在此一且表示感谢。由于编撰人员水平有限,时间仓促,《规划》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国森林资源市场研究报告

2011-2015年中国森林资源市场评估与发展前 景预测报告 报告简介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森林资源市场评估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森林资源相关概述、中国森林资源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森林资源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森林资源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森林资源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森林资源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森林资源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森林资源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图表部份 目录 第一章森林资源经营相关概述 第一节森林资源经营阐述 一、森林资源 二、森林资源经营 三、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森林资源经营类型划分 一、商品林经营区森林经营类型划分 二、一般生态保护区的经营类型划分 三、重点生态保护区的森林经营类型划分第三节中国森林资源经营的产业链分析 一、林业产业 二、林业生物产业 三、森林碳汇市场 四、森林旅游业 第二章世界林业运行形势透析 第一节世界林业运行概况 一、世界各国森林资源现状 1、全世界森林覆盖率 2、世界森林区域分布 3、森林资源的消长 二、世界各国森林资源演变趋势 三、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启示第二节世界森林状况热点聚焦 一、第13届世界林业大会热点追踪分析 二、林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 三、经济危机对森林管理造成压力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考点热度★★★☆☆ 一、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 非洲刚果河流域、 ―→东南亚地区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特别提示】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图文拓展〗 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对应的含义如下: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 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3.雨林地区植物茂密的原因 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物可连续不间断地迅速生长,因而形成了高大茂盛的植物群落。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方案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方案 全国森林旅行进展规划 技术方案 国家林业局 二○一一年四月

前言2 一、编制规划的意义2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2 (一)指导思想 3 (二)规划原则 3 三、规划期限和目标4 四、规划建设要紧内容与建设重点4 五、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5 (一)编制程序 5 (二)技术要求 6 六、规划资料要求6 附:1.省级森林旅行进展规划编写大纲2.省级森林旅行进展规划附表

森林旅行是指以森林旅行资源为主体,以森林、湿地、荒漠等多种类型的旅行资源为依靠,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态地域为旅行者提供游玩观光、休闲度假、狩猎探险等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行活动,是满足人们回来大自然愿望的一种专门旅行方式。本规划所指的森林旅行开展的范畴和主体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管辖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及湿地类型自然爱护区、国有林业局(场)所属林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沙漠景观旅行区、森林(沙生、水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养殖场、狩猎场和其他适宜开展森林旅行活动的区域。 截至2009年,全国已建成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湿地公园213处、自然爱护区2035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0个,还有大面积的沙漠景观旅行区、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和狩猎场等不同形式的森林旅行目的地,为森林旅行的进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和宽敞的进展空间,也为公众增强生态爱护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提供了宣教场所。为使森林旅行产业健康快速进展,促进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提升,为全国森林旅行进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总体规划,主动促进森林旅行资源爱护和合理利用,改善和解决森林旅行进展方向认识不清、区域进展不平稳、基础设施薄弱、投资渠道不畅等咨询题,整体上提升全国森林旅行形象和吸引力,进一步发挥森林旅行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家林业局决定启动编制《全国森林旅行进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编制规划的意义 通过编制《规划》,全面统筹和分析我国森林旅行资源本底情形,深入了解森林旅行产业进展现状,挖掘森林旅行资源进展潜力、靓化森林旅行资源特色,将具有开发价值的重要森林旅行景区(点)纳入《规划》,按照市场需求制定产业空间进展布局,规范行业治理体制,建立森林旅行资源爱护、监测与评估体系,提出有效的森林旅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与资金渠道等保证措施,为森林旅行治理部门的产业进展决策提供依据。《规划》的编制将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满足人们期望与自然和谐

[森林资源,中国,概念]对中国森林资源评估相关概念的分析

对中国森林资源评估相关概念的分析 在我国,森林资源评估近些年已成为一个热门领域,林业宣传、林地流转和绩效考评等,都很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这意味着森林等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必定要成为一门重要的技术。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开展的相关评估,以至于相关的论文、讲话、标准等,普遍地存在着常识性错误。常见的问题主要是概念定义混乱、评估对象紊乱、评估方法杂乱,这将必然导致我国森林价值评估的不科学、不可比、不可信。 在国外,早在 20世纪 80年代后期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森林价值评估相关探索,其中尤以联合国环境署推出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SEEA)》为权威。总体来讲,迄今关于森林资源的评估,已经形成了主流的知识体系。在我国林业行业也有几支力量比较严谨,其研究案例甚至得到了国际好评。但是,由于我国森林资源评估业务膨胀太快,尤其是出现过几个误导因素,导致了目前的乱局,以下从 5个方面分别探讨。 1 森林的资产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区别 笔者认为,我国大部分森林评估案例混淆了森林资产和森林服务的区别,并错误地使用生态服务功能这个概念,把森林资产价值和服务价值相加以表达森林的价值,我认为是不妥的。举个案例,某市的林地价值是 X亿元,立木价值是 Y亿元,森林的某年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Z亿元,那么该市的森林价值是(X+Y+Z)亿元。这是错误的,就好比把一处果园的价值与这处果园某年的产品价值相加,并称其为服务功能的价值。据《联合国生态系统千年评估报告(MA)》可知,服务与功能是两个概念:生态系统功能(E cosystemfunction)是指与生态系统维持其完整性的一系列状态和过程相关的生态系统的内在特征,包括分解、生产、养分循环,以及养分和能量的通量变化等过程;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s)是指人类从各种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按照 MA的定义以及很多作者的界定,服务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最终产品,它有时间量纲(国际上为简洁表述,界定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两个表述内涵相同);而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这种自然资源的一种属性或过程。这类功能如果被利用,它就变为服务,也就产生了计量和计价的可能,人们可以对资源资产计量和计价,但无法对其属性或过程计量和计价。MA的综合报告和系列专题的原文(英、法)中没有出现过服务功能这个概念,MA是由来自95个国家的1360位学者完成的,我们不能忽视。 美国 RobertCostanza等 13位作者发表在《NA TURE》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一文,在中国被视为资源价值评估领域的圣经,但也曾被错译。错误译文把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译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个错误错在何处,打个比方就理解了。如一座宾馆,宾馆是资产,接待是服务,它开展接待,收入是服务收入,但不是资产的价值。尽管产生服务收入的前提是宾馆资产,但却是两回事,我们既不可以把宾馆的服务收入叫做服务功能价值,也不可以把宾馆的资产价值叫做服务功能价值,更不可以把宾馆的资产价值加上年度收入,并称其为服务功能价值。这也就是森林资产和服务的区别。当然,同样出自多个国际机构之手的诸如《环境经济综合核算(SEEA-2003)》、《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让自然资源经济学成为主流(TEEB)》(2010)等文献,也都是秉持服务价值和资产价值,而不是服务功能价值这样的概念,这是不容置疑的。

森林生态旅游进展优劣势

森林生态旅游进展优劣势 “生态旅游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优良生存环境背景下,向往自然优美的休闲环境,寻求人与自然共存、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的旅游空间而形成的。其核心是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走进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森林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础,以保护自然森林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既可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追求休闲娱乐的需求,又为旅游业发展和环境改善相协调提供了可能,已成为林区旅游开发的普遍选择。白河林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还处于初级利用状态,且很多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深入研究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对白河林业局(以下简称“白河局”)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提出的,“由于方法具有清晰、简明、具体的特征,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学的诸多领域。”一个旅游区要确立其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必须根据行业竞争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有满足旅游者普遍性与个性化需求的独到之处。本文采用优势-劣势-机遇-威胁(SWOT)理论对白河局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全面分析,对经济、社会等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机遇、威胁深入研究,发挥资源优势,提出调整旅游发展的思路和策略,推动白河森林生态旅游发展。 1.优势(Strengths)分析 (1)近原始性的林海是决定性基础要素。白河局辖区面积19万公顷,有林地18万公顷。近原始林多、珍贵树种多、林相结构复杂、植被群落多样、林果丰富是其森林资源的突出特点,森林覆盖率高达%。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白河地区森林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带,即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阔叶混交林带,集中分布的世界稀有树种长白赤松———美人松———婷婷玉立,婀娜多姿,为森林景观一绝。林内动物种类丰富,主要有野猪、鹿、狍子、野鸡、獾子、飞龙、松鼠和多种鸟类,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符合客观实际。 (2)多样性的自然环境是辅助性条件因素。白河局地处长白山玄武岩高原台地,有构造方山———大戏台山,第三纪以前的古老山体———大孤顶子山、西奶头山,喷发火山———双目峰、西大顶子山等。地形地势受东北最高峰,海拔2 691米的长白山主峰白云峰控制,平缓而波状起伏,平均海拔800米。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二道松花江横贯白河局北部,头道、二道、三道、四道白河,五道

2019届高考地理专讲讲义考点45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考点45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考点热度★★★☆☆] 一、知识整合 ㈠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 1.分布及现状 ⑴分布: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林)——俄罗斯、加拿大;B热带雨林(原始林)——南美亚马孙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东南亚马亚群岛 ⑵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⑴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⑵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㈡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㈢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提示] 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㈣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㈤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图文拓展】 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对应的含义如下: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雨水对地面的侵蚀,森林的土质疏松,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使地表径流减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3.雨林地区植物茂密的原因 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物可连续不间断地迅速生长,因而形成了高大茂盛的植物群落。

浅谈森林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63279910.html, 浅谈森林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马清江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10期 [摘要] 森林与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 着巨大作用。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保障措施。 [关键词] 森林生态环境保障措施 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很难得到恢复,恢复后的森林的防护功能也因其树种结构的单一性,远远不及天然林的平衡性和多功能性。因此,要加紧保护现有天然林植被,大力营造多树种、多结构、多层次的复合性水土保持林,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真正做到在可持续发展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 1、森林与生态系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经济与生态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创条件的关系。一切经济活动乃至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个基础。经济取之于自然而求得发展,然而取之过度,大自然就强迫经济来偿还。因此,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现实生活中由经济来偿还生态系统被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我国来看,全国每年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因洪涝灾害原因致使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从全球而言,损失无法估量。 森林和林地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态系统比其他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其系统自身调节能力远比草原要强,森林总的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也是天然系统中最高的。森林具有对长波辐射的高吸收率和对辐射的低散射率,可利用的净辐射相当高。由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当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森林生态系统是防洪保土的根本 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一是由于土地失去植被不能对雨水进行截留,使洪水迅猛而下;二是由于土地失去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淤积河床、库区、湖底和泄洪区,致使河床抬高,库容减少,泄洪能力减弱。而森林生态系统则是防洪保土的根本,具有多重功能。 (1)森林具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森林的复杂主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拦截,可将地表径流更多地转化为地下径流。据调查,一棵二十五年生天然树木可吸收降水150mm/h,一棵二十二年生人工水源林可吸收降水300mm/h,而裸露地仅吸收降水5mm/h。林

1994-2014年中国森林资源状况变化

中国二十年(1993-2012)森林资源状况变化分析 摘要:以1993年至2012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提供的森林资源状况为研究对象,以森林资源概况、森林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数据为资料背景分析中国二十年以来的森利资源状况变化,分析相应的措施与行动。 关键词:森林资源状况森林资源概况措施与行动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林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宜林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具有提供森林产品及生态服务的多种功能。以森林为经营对象的林业,既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此续发展的全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中国森林资源概况分析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条件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类型繁多,具有明显地带性特征。中国陆地由北向南,森林主要类型依次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季雨林和雨林,树种共达800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2000多种,经济价值高、材质优良的就有1000多种。珍贵的树种如银杏、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福建柏、台湾杉、珙桐等均为中国所特有。经济林种繁多,橡胶、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杜仲、肉桂、核桃、板栗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9 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列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列世界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与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年)相比,森林面积增加617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长6.44个百分点。

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影响

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影响 发表时间:2018-09-10T16:50:35.0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作者:金晓宇 [导读] 摘要: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一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自然资源。 沈阳市环美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沈阳 110013 摘要: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一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自然资源。与此同时,随着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自然资源的突出代表,森林资源也因过度开发而遭到严重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也受到很大影响。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影响力研究 引言 林业资源不仅包含森林资源,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因此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会造成森林本身的破坏,同时也会对整个森林内的其他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进而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影响。 1林业资源管理内容分析 信息时代下的林业资源管理已经逐渐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相关的高科技,对林业资源进行综合性的管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数据的统计以及存储等,进而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全面、合理、有效控制,保证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在林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管理单位和人员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并进行逐层落实,同时通过对组织机构的协调,根据林业资源环境的特点合理的控制,保证对林业资源的整合。我国林业资源生长速度较慢,周期长,所以在林业资源信息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将数据位置和地点进行统一统计,但是在信息管理上还缺乏一定的时效性;同时林业资源管理的信息数据种类多,调查的类型也比较多,过多的项目使得数据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更为复杂,利用数据和信息的单位却比较分散,因此林业资源的管理中需要结合使用时间和单位两者,实施最终的管理策略。 2林业资源管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林业资源可以涵养水源 在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会发现其蓄水量交租,可很好地对土壤起到涵养水源的资源,调节土地文水和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由于水是万物之源,因此林业资源的涵养水源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灾害的发生,并节约水资源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林业资源上的灌木层和林冠层在降雨时均可以进行有效的截流,从而避免土壤大面积受到雨水的冲击和侵蚀作用,进而保护了水土资源。据有效数据显示,每公顷林地可蓄水300耐,而670h耐的林业资源可于一座100万耐的水库的蓄水量保持一致,由此可看出林业资源的价值,相当于每年创造巨大的经济利润。只有增强林业资源的科学合理管理,才能持续发挥林业资源的涵养水源的作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提升人类的环保意识,进而增强我国的林业资源建设,节约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果能够运用林业自由涵养水源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益事。 2.2林业资源可以防风固沙 森林是阻挡风沙的天然屏障,近年来我国的土地的沙漠化程度越加严重,也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而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是由于日照常、风力强和气候的综合作用而导致的。若在这些地区种植茂盛的树木,会降低该地区的风力使其变弱,主要原因是由于气流在通过林木的适合会由于植被的分割和摩擦而消耗一部分气流的作用,从而达到降低气流速度的作用。由于森林防护带有效的降低了风速,因此可以提高地区内的相对湿度,改变地区的气候,减缓土地沙漠化,并有利于种植农田,还可以提升田地的产量。正因为林木资源的防风固沙作用,我国已将其作为治理和预防沙漠化的主要措施,在许多地区建立了防护林体系工程,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该地区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例如在我国三北地区其建设后的森林覆盖率提升了4%,改善了土壤和生态情况。 2.3净化空气 据相关的资料表明,每公顷森林能吸收30-60千克的SO2、3-20千克的HF气体以及11-30吨的CO2,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因此在城市种植绿化带,能有效地吸附空气中的尘埃,降低城市噪音,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最终起到净化空气、减少空气中细菌的作用。当今全球的气候都出现了的CO2浓度增加的情况,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便是林业资源的减少,无法将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进行有效地净化。因此,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能有效地控制空气中CO2的浓度,净化空气,防止全球变暖现象的发生。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管理,科学合理地中职绿化带,扩大森林的面积,控制空气中CO2的浓度,净化空气。 3林业资源管理中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3.1做好城郊林业资源管理,降低因为工业污染而出现的生态环境破坏 很多城市的环境都因为工业生产原因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生物甚至因为工业污染而灭绝。森林能够使得受到污染的空气得以恢复,可以给整体的生态环境起到改善的作用,使得人们生活在更加绿色健康的环境中。而且,森林还能够杜绝沙尘污染,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会受到沙尘暴的侵害。笔者认为,做好城郊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以使得工业区所造成的污染得到很好地缓解,提高空气的质量,生物的生存环境也能够因此而得到改善。如果能够使得管理制度足够科学完善并且得到落实,那么城市的环境会有极大的改善。此外,我国当前有相当多的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身体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为此,有关部门就一定要确保林业资源得到足够好的防护,其工作的重点就是城郊区域,比较有效的方法有还林政策,使森林面积得到恢复,此外,还可以选用人工种植的方法,构建相应的防护林,使得污染物不会对城市造成影响,这样空气质量会有很大的进步。 3.2林业资源同步措施跟进,保障物种多样性 森林资源涵盖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树木之外,还包含了野生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等。而由于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进而整个生物种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多样性也同样遭受严重的影响。在林业资源的保护过程中,除了对于传统的森林树木进行保护以及恢复工作外,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当根据实际工作的进度,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来保护森林中其他资源的恢复。在地区原有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中,对于林区内的珍稀植物采摘以及野生动物的捕杀都应当严格的限制,必要时可以派遣专人进行监督管理。在林业资源恢复的过程中,林区除了引进相关树种,也可以对土地进行必要的处理,以使得相关的野生植物能够与树木共同生长,恢复物种的多样性。通过林业资源的管理工作,我国大部分地区重新建立了新的森林生态环境,而由于森林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多数野生物种重新获得了生存环境,物种的多样性再次得到了保持。虽然由于后期保护与恢复工作相对滞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比较迟缓,但是对于整个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维持工作来说,林业资源的管理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