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2015年总体经济运行状况(蒙古国统计局网站数据)

蒙古国2015年总体经济运行状况(蒙古国统计局网站数据)
蒙古国2015年总体经济运行状况(蒙古国统计局网站数据)

蒙古国2015年经济总体运行状况

原始数据来源:蒙古国统计局网站

根据蒙古国统计局公布的文件,2015年在全球整体经济萧条和中国经济调整的综合作用下,作为中国邻国且不具备国内生产体系的蒙古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下滑,尤其世界大宗矿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使蒙古国经济面临无法逾越的困境。以美元核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缩水、外贸周转下降、工业及采矿业产值下降、财政预算收入减少、国际国内客货流量减少、企业停业比例增加、逾期和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等都是国民经济不景气的具体表现,同时,由于社会购买力的急剧下降,导致外贸顺差增长、物价上涨指数下降等更多不利于发展的局面产生。

一、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015年蒙古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1667.79亿图(约合¥741.3亿元),同比增长2.3%,财政预算收入及外来援助总额59738亿图(约合¥191.2亿元),同比下降4.8%,其中税收收入占84.5%,非税收入占14.8%,其他占0.7%;支出及借贷总额713690亿图(约合¥2283.8亿元),同比下降0.1%,财政赤字11632亿图(约合¥37.2亿元)。蒙古国全国人口净增长率2.2%,总人口达到306.16万人;登记失业人口32788人,同比下降11.3%。物价指数同比上涨1.9%。

二、农牧业保持平稳增长

截止到2015年底,牲畜总头数达到5597.98万头,同比增长7.7%。其中马329.53万头,占5.88%,同比增长10%,牛378.04万头,同比增长10.7%,占6.75%,骆驼36.8万头,同比增长5.4%,占0.66%,绵羊2494.3万头,同比增长7.4%,占44.56%,山羊2359.29万头,同比增长7.2%,占42.14%。收获农业种植粮食21.63万吨,土豆16.38万吨,蔬菜7.23万吨,饲料102.87万吨。

三、工业生产总体下滑

实现工业产值87145亿图(约合¥278.9亿元),同比降6.7%,其中采矿业实现58580亿图(约合¥187.5亿元),同比降8.4%,加工业实现20922亿图(约合¥67.0亿元),同比降9.5%,电、暖、水生产实现7643亿图(约合¥24.5亿元),同比增长21.6%,建筑业实现产值21123亿图(约合¥67.6亿元),同比下降1.6%。

四、金融货币呈现负增长态势

货币(广义M2)供应量100502亿图(约合¥321.6亿元),同比下降 5.5%,储蓄总额73830亿图(约合¥236.3亿元),同比增长 2.1%,其中本币储蓄54340亿图(约合¥173.9亿元),同比增长0.4%,外币储蓄19490亿图(约合¥62.4亿元),同比下降4.4%;流通现金余额7067亿图(约合¥22.6亿元),同比降12.7%;贷款余额116958亿图(约合¥374.3亿元),同比下降6.5%;逾期贷款余额8612亿图(约合¥27.6亿元),同比增长3.2倍,占整个贷款余额的

7.6%,增加5.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8249亿图(约合¥26.4亿元),增31.8%,占整个贷款余额的7.1%,增2.1个百分点。证券交易共4170万张,同比下降20.2%,交易总额8986亿图(约合¥28.8亿元),同比增长4.6倍。

五、进出口贸易持续下降

国家外汇储备余存14.58亿美元,同比减少11.6%。2015年与世界147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总周转金额达到84.667亿美元,同比下降23.1%,其中出口46.695亿美元,同比下降19.1%;进口37.972亿美元,同比下降27.5%;贸易顺差8.723亿美元。中蒙贸易占蒙古国外贸总周转额的62.6%,其中出口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83.74%,进口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36.59%。全年出口煤炭1447.27万吨,铜精粉147.78万吨,铁矿石506.51万吨,石油813.52万桶,锌精粉8.41万吨,半加工黄金11300公斤。外汇牌价1美元=1995.84图格里克,同比贬值6%,1人民币=309.34图格里克,同比贬值1.6%。

六、企业经营和运输业发展情况

企业法人注册总数达到12.65万家,正常开展经营业务的有64399家,占总数的50.8%,其中62.8%在乌兰巴托。2015年共运输3582.890万吨货,同比下降19.7%,实现25998.17万人次旅客,减少24.5%。其中汽车运输货物1668.2万吨,同比下降29.1%,旅客运输25652.9万人次,同比下降24.6%;铁路运输货物1914.39万吨,同比下降9.4%,旅

客运输278.99万人次,同比下降15.6%;航空运输货物283.9万吨,同比下降17.4%,旅客运输61.64万人次,同比下降9.6%。过境总人数485.93万人次,其中入境241.51万人次,出境244.42万人次。过境人数中467200人为外国人,同比下降7.6%,其中82.7%为旅游人员,同比下降1.7%。入境外国人的81000人为劳务、学习及常驻人员,占总人数的17.3%。截止到年底外来劳务人员来自78个国家和地区共6800人,比上年减少9个地区,12000人。其中来自中国的占35.4%,来自韩国的占23%,来自俄罗斯的占8.3%,来自朝鲜的占6.7%,其他国家的占26.6%。外来劳务人员28%从事建筑业,21.4%从事矿业,14.1%从事教育业,13.7%从事加工业,10.7%从事批零及修理业,12.1%从事其他行业。

七、全年新修订的相关法律文件

2015年,全国出台或新修订了相关法律文件:法人国家登记注册法、自由贸易区法、会计统计法、审计法、首都乌兰巴托城市税法、动产及非财产性资产抵押法、交通安全法、扶持工业化法、增值税法、支持经济透明法、赦免法、电力节约法等。

第一篇:蒙古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相关研究Word 文档

蒙古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相关研究 摘要:蒙古是中国的重要邻国,近年来,中国与蒙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自1998年至2006年,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连续9年成为蒙古国第一大投资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 部分国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一些专家学者对蒙古国经济、中蒙贸易、矿产资源开发等相关领域一直关注,并对这些课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了较多的学术成果。今后,关于蒙古国经济发展和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及口岸贸易区开发、边境城市经济互动、直接投资战略调整、地缘经济分工合作等广泛领域的层次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实证与理论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蒙古国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相关研究

一、蒙古概况 1.蒙古国建立于1921年 11月26日。首都是乌兰巴托,货币名称:图格里克。地处亚洲中部,中国与俄罗斯两个大国之间,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总共人口是大约300万, 人口密度1.9人/平方公里。蒙古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年龄未满30岁,36%的人口年龄未满14岁。总平均年龄:24.28岁。男性平均年龄:23.93 岁。女性平均年龄:24.64岁(2005),是一个“年轻国”。 2.资源:蒙古国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铜、钨、萤石、金、银、钼、铝、锡、铁、铅、锌、铀、锰、磷、盐、石油等80多种矿产,其中煤蕴藏量约500-1520亿吨。此外,萤石蕴藏量约800万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铜800万吨、钼24万吨、锌6万吨、金3000吨、银7000吨、石油15亿桶。其中,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位居亚洲同类企业之首。可利用土地面积为15646.64万公顷,其中,农牧业用地面积占80%;森林面积10%;水域面积占1%。蒙古境内河流总长6.7万公里,平均年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其中88%为内流河。湖泊水资源量达18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0亿立方米。 3.蒙古国的社会历程:1921–1990 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1991年以前,蒙古国的80%的贸易进行与前苏联。蒙古是主要依赖前苏联的燃料,药品,并为它的工厂和发电厂备件。前苏联也成为蒙古的主要出口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蒙古的工业部门越来越发展了。到1989年,大约34%的物质产品来自工业,而18%来自农业。然而,矿物质,动物和动物源性产品仍然构成了我国出口量的大多比例。而进口主要包括机械、石油、布、建材。1990年“民主革命”社会结构转变为“民主主义市场经济”。1990–2010 年民主主义市场经济。 二、蒙古国经济 蒙古国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畜牧业是蒙古国的传统经济部门,国民经济的基础。主要牲畜是羊、牛、马和骆驼。2007年,蒙古牲畜存栏总数达4030万头,比前一年增长15.7%,创历史最高纪录。畜产品主要有皮革、靴鞋、马具、毛毯,羊毛,乳肉食品等。采矿类企业、燃料动力类企业和加工类企业是蒙古国主要的工业企业。

蒙古语简介

蒙古语简介 蒙古民族在9~10世纪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创造了书面语体系。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于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语属喀尔喀方言,是蒙古国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约180万,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中国境内的蒙古语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畏兀儿字母),使用人口近400万。 本站主要介绍喀尔喀蒙古语(khalkha mongol),它主要由俄罗斯的蒙古族、蒙古国的蒙古族使用。它是在20世纪30~40年代蒙古文字改期时(1945年5月),从俄罗斯引进了斯拉夫文字母(也称西里尔字母)书写,称为新蒙文,但单词发单与传统蒙文基本相同。所以同一个单词,用二种蒙文说出的发音是相同的,只不过书写用的字母不同而已。 蒙古国现使用的新蒙古文,是利用基里尔(Кирилл)字母在喀尔喀蒙古语方言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蒙古从40年代起就放弃使用传统文字,改用基里尔蒙古文。该文字已使用了半个多世纪,对于蒙古科学文化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有着不利的影响。90年代以来恢复传统文字的呼声很高,政府也采取了政策措施,但困难和矛盾较多,至今未能恢复使用。而我国境内的蒙古族则一直使用着传统蒙古文字(新疆的蒙古族使用托忒蒙古文字),因而在文字方面双方沟通较为困难。而在语言方面则较为容易,但蒙古国的蒙古语中俄语借词较多,90年代之后英语借词大量增加,而我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语中汉语借词较多,在语音、词法、语法上的细微差别也不少,如果未经专门训练,深入交流也有一些困难。本教程的编写,是为了向懂汉语的人士介绍蒙古国的基里尔蒙古文。随着商贸、文化交流的深入,掌握Кирилл蒙古文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也很有用处。而且,从拼写难度角度而言,基里尔蒙古文较胡德木蒙古文简便、易学,也容易在电脑中显示。 虽然新老蒙文都是同一个起源的拼音文字,但是用法上区别很大。新蒙文类似于俄文,是从左到右书写,从上到下移行。新蒙文大大减少了学习掌握的难度。这里主要介绍用基里尔字母书写的喀尔喀蒙古语。 一、主要特点 蒙古语所使用的基里尔字母一共是35个,元音丰富而辅音较少。元音除了有开口度、舌位、唇形的对立外,还有发音长短和舌根松紧(即阴性、阳性)的对立。有些辅音有腭化现象。语音结合比较自由,音节种类较多。绝大部分辅音既可以出现在音节首,也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在音节末还可以出现复辅音。有比较严格的元音和谐律。阴性元音和阳性元音不能出现在同一个单词里。在同性元音之中又有一定的唇形和谐。语法意义主要由附加成分和助词表示。词序和重叠词干也是重要的语法手段。附加成分可以依次递加在词干上,一般是构词的在先,构形的在后,具有构词和构形双重功能的介于二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蒙古国经济研究

蒙古国经济问题的相关研究、 【摘要】蒙古是中国的重要邻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内蒙古大学周边国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一些专家学者对蒙古国转轨经济、中蒙贸易、矿产资源开发等相关领域一直关注,并对这些课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了较多的学术成果。今后,关于蒙古国经济发展和中蒙经济技术合作分野的包括口岸贸易区开发、边境城市经济互动、直接投资战略调整、地缘经济分工合作等广泛领域的层次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实证与理论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蒙古国经济发展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巨变带来的经济危机,高度依存的蒙古国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震荡,进入了“蒙古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这一时期又是蒙古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及机制的历史变迁时期。自从选择激进式转型的发展路径以来,历经近20年的坎坷曲折,目前的蒙古国经济逐渐表现出较稳持续发展的势头。蒙古是中国的重要的周边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睦邻友好历史。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协调合作的趋势和中国经济日益开放发展的实际需要使中蒙经济合作关系也日益密切。由此,我们开展对蒙古国经济发展与中蒙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蒙古草原辽阔,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铁和煤等80多种矿产,其中煤蕴藏量约5000-15200亿吨,萤石蕴藏量约800万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铜800万吨、钼24万吨、锌6万吨、金3000吨、银7000吨、石油15亿桶。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居亚洲之首。森林面积为18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8.2%,木材蓄积量为12亿立方米。水蕴藏量为60亿立方米。畜牧业是传统的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以轻工、食品、采矿和燃料动力工业为主。主要旅游点有哈尔和林古都、库苏古尔湖、特列尔吉旅游渡假胜地、南戈壁、东戈壁和阿尔泰狩猎区等。出口产品主要有铜钼精矿,羊毛、山羊绒、皮张、地毯和其他畜产品等;进口商品主要有机器设备、燃料油和日用品等。 但是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工业,过去的苏维埃时代的工厂基本上也已经全部破产停工,就连热水瓶,玻璃和纸张以及包装用泡沫塑料都也需要进口。 1988年蒙古的农业还能够生产出来足够的粮食,甚至还可以少量出口。但是经过了90年代的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治经济改革之后,蒙古的农业已经无法生产出足够的粮食,由于农民很难从私有化了的银行中获得充足的贷款 ,即便获得了少量贷款也必须承担10-12%的利率来维护农田水利系统并接受农业知识培训,购买化肥,高级农药和良种以及小型农业机械,结果2003年蒙古的农业虽然由于良好的天气状况而获得了“丰收”,但是仍然只能满足国内市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新一任领导人的上台,提倡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加大反腐力度,增加一些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与政治环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金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房地产市场”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热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98年以来,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明显转变,住房消费有效启动,房地产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发展中也出现了诸多矛盾,普通居民没有能力购买高档房,而且部分商家从中在此“炒作”,使房地产市场秩序不太规范,为此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运行。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明显,人民币汇率逐渐上升,对此有利有弊。西方国家都强烈呼吁中国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此来促动其自身的外贸出口,因为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廉价,是以加工业为主要出口的,一旦汇率有较大波动,中国出口将会减少。所以对此问题,自2007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平稳的汇改政策,以此来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 ——聆听宋伟教授讲座的心得感想 14C1王同彦 2016年3月19日下午,在学院209教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知识产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宋伟教授为全院师生作题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之机遇与挑战”的精彩讲座。通过聆听宋教授的讲座,本人深有启迪。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面向新的世界格局提出的战略构想,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质产能输出,优质资源获取;战略纵深开拓,国家安全保障;全方位开放机遇、周边外交机遇、地区合作机遇、全球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还面临很多风险,比如因为途径国家和地区政治稳定性强弱不一、意识形态各异、政治制度不同带来的政治风险。有时候,一国出现政权更迭时,现任政府为了否定前任政府,会殃及中国的落地项目,从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中国在缅甸和斯里兰卡的项目,有时项目面临搞定政府、却搞不定反对派的困境,比如高铁折戟墨西哥案例等。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得到了沿线国家

广泛支持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目前,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65个,其中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达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架构。其基本内涵在于,紧密结合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和有力抓手,扩大同沿线各国的战略契合点和利益汇合点,积极推进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商品资源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推动形成以“一带一路”为两翼、以周边国家为基础、以沿线国家为重点、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亚太自贸区(FTAAP)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着力推动国内优势产业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不断强化我国对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主导性影响,为我国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安全互助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为我国继续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重要战略支撑。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蒙古国2015年总体经济运行状况(蒙古国统计局网站数据)

蒙古国2015年经济总体运行状况 原始数据来源:蒙古国统计局网站 根据蒙古国统计局公布的文件,2015年在全球整体经济萧条和中国经济调整的综合作用下,作为中国邻国且不具备国内生产体系的蒙古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下滑,尤其世界大宗矿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使蒙古国经济面临无法逾越的困境。以美元核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缩水、外贸周转下降、工业及采矿业产值下降、财政预算收入减少、国际国内客货流量减少、企业停业比例增加、逾期和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等都是国民经济不景气的具体表现,同时,由于社会购买力的急剧下降,导致外贸顺差增长、物价上涨指数下降等更多不利于发展的局面产生。 一、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015年蒙古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1667.79亿图(约合¥741.3亿元),同比增长2.3%,财政预算收入及外来援助总额59738亿图(约合¥191.2亿元),同比下降4.8%,其中税收收入占84.5%,非税收入占14.8%,其他占0.7%;支出及借贷总额713690亿图(约合¥2283.8亿元),同比下降0.1%,财政赤字11632亿图(约合¥37.2亿元)。蒙古国全国人口净增长率2.2%,总人口达到306.16万人;登记失业人口32788人,同比下降11.3%。物价指数同比上涨1.9%。 二、农牧业保持平稳增长

截止到2015年底,牲畜总头数达到5597.98万头,同比增长7.7%。其中马329.53万头,占5.88%,同比增长10%,牛378.04万头,同比增长10.7%,占6.75%,骆驼36.8万头,同比增长5.4%,占0.66%,绵羊2494.3万头,同比增长7.4%,占44.56%,山羊2359.29万头,同比增长7.2%,占42.14%。收获农业种植粮食21.63万吨,土豆16.38万吨,蔬菜7.23万吨,饲料102.87万吨。 三、工业生产总体下滑 实现工业产值87145亿图(约合¥278.9亿元),同比降6.7%,其中采矿业实现58580亿图(约合¥187.5亿元),同比降8.4%,加工业实现20922亿图(约合¥67.0亿元),同比降9.5%,电、暖、水生产实现7643亿图(约合¥24.5亿元),同比增长21.6%,建筑业实现产值21123亿图(约合¥67.6亿元),同比下降1.6%。 四、金融货币呈现负增长态势 货币(广义M2)供应量100502亿图(约合¥321.6亿元),同比下降 5.5%,储蓄总额73830亿图(约合¥236.3亿元),同比增长 2.1%,其中本币储蓄54340亿图(约合¥173.9亿元),同比增长0.4%,外币储蓄19490亿图(约合¥62.4亿元),同比下降4.4%;流通现金余额7067亿图(约合¥22.6亿元),同比降12.7%;贷款余额116958亿图(约合¥374.3亿元),同比下降6.5%;逾期贷款余额8612亿图(约合¥27.6亿元),同比增长3.2倍,占整个贷款余额的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历史概况 蒙古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和自治民族。蒙古民族在繁衍生息、兴盛发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俗。 一、族源与族称 (一)蒙古民族族源 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系诸部族。即包括东胡、鲜卑、契丹、室韦——达怛。东胡人大约与匈奴同时见于史乘。东胡,是华夏人对当时内蒙古东部地区族属相同或相近的各部落的总称。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了东胡人,把他们划归左贤王统治。 东胡人及其后裔的居地大体上就是内蒙古东部地区。从昭乌达沙漠到额尔古纳河流域,是以东胡人和他们的后裔——鲜卑、后来的契丹、室韦——达怛人为主体的语言相同或相近,地域相连,风俗习惯也相似的各个部落的居住地。东胡后裔鲜卑人乘匈奴的衰败,占据了蒙古高原,强盛一时。“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进入内地,并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南凉等几个割据政权,后来拓跋鲜卑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7世纪以后,进入内地的所有鲜卑人最终同化于汉族之中。 在鲜卑人迁进内蒙古西部地区和内地以后,北魏时期在东胡故地居住的主要有契丹和室韦人。契丹人属于地道的蒙古人种。起初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共有八个部落。他们在内部的争战、唐朝和突厥的统治、同邻族的战争中改变自己民族学面貌。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辽王朝后,其统治遍及蒙古高原,许多部落都向辽王朝称臣纳贡。1125年辽亡于金,而辽宗室耶律大石又在中亚建立了西辽国。这样,契丹人大部分同化于汉族以外,一部加入了形成中的蒙古族。 室韦——达怛人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东西、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两岸。史籍称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6世纪时,室韦——达怛人分为五大部,曾受突厥的统治,后与唐朝保持密切关系。室韦、达怛这两个名称在汉籍中可以互通互易,所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室韦——达怛人。唐朝时,称室韦为“十三姓达怛”。室韦——达怛人的语言,保持东胡后裔语言的特点和方言,这种语言和方言,叫作原蒙古语。 (二)蒙古民族族称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蒙古这个词开始只是—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蒙古汗国以后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二、语言与文字 (一)蒙古语言 蒙古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之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个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蒙古语的主要特征有: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央元音均可出现在同一个词里。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在结构学方面,名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被修饰语之前,谓语在宾语之后,各种状语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语序。

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资料

五种题型: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 1、中国历史上大的旅行家有哪些? 徐霞客玄奘郑和等 2、创办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的是? 托马斯库克 3、什么是旅游革命? (1)从观念上说,旅游已经不再是一种奢侈消费,而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第三大消费选择项目; (2)从旅游参与者和旅游活动范围看,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享受,而是大众的活动,旅游已从发达国家扩展到世界各地; (3)从旅游业的地位看,其发展速度迅猛,收入增长很快,已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创汇来源,越来越得到重视; (4)从旅游业的管理看,已经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并逐步实现信息化。 4、为什么说旅游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 (1)旅游业是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的,所以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2)旅游活动既是享受需求,也是发展需求。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群摆脱了生存需求的羁绊,旅游行为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所以,只要世界经济社会是在发展进步的,实惠秩序总体是安定的,旅游业就会不断兴旺发达。 5、试述新世纪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1)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虽遭受许多不利因素的打击,但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基础是坚定的,发展速度仍高于全球经济增长总体水平 (2)从区域发展角度上看,欧美的份额在下降,东亚太地区在增长,中国的旅游业迅猛发展,被国际普遍认为是“未来最有发展前景的旅游目的地” (3)在发展模式上,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4)不断满足游客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开发和经营多元化、特色化和软硬件配套的旅游产品,已成为当今旅游开发的主题 (5)旅游者更加关注安全和健康的旅游目的地 (6)以有效吸引游客为现实目标,在旅游宣传和促销上,投入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新 (7)在旅游服务上,更加注重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 (8)加强区域合作已成为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法宝 6、简述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个人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求新、求知、求乐、求健欲望的增强,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原动力 7、个性化服务情感化服务 个性化服务:包括癖好服务、灵活服务、心理服务、自选服务、意外服务和委托服务等方面。能让各种服务对象提出的要求尽量得到满足,游客就会从心底感到满意,从而成为这个接待

蒙古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

蒙古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

蒙古国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 1.蒙古概况 ?蒙古国建立于1921年11月26日。 ?蒙古国地处亚洲中部,中国与俄罗斯两个大国之间,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 ?总共人口是大约300万, 人口密度1.9人/平方公里。蒙古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年龄未满30岁,36%的人口年龄未满14岁。 人口平均年龄: *总平均年龄: 24.28 岁 *男性平均年龄: 23.93 岁 *女性平均年龄: 24.64 岁(2005)是一个“年轻国” 首都是乌兰巴托。货币名称:图格里克。 资源:蒙古国自然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铜、钨、萤石、金、银、钼、铝、锡、铁、铅、锌、铀、锰、磷、盐、石油等80多种矿产,其中煤蕴藏量约500-1520亿吨。此外,萤石蕴藏量约800万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铜800万吨、钼24万吨、锌6万吨、金3000吨、银7000吨、石油15亿桶。其中,额尔登特铜钼矿已列入世界十大铜钼矿之一,位居亚洲同类企业之首。 土地资源:可利用土地面积为15646.64万公顷,其中,农牧业用地面积占80%;森林面积10%;水域面积占1%。 水资源:蒙古境内河流总长6.7万公里,平均年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其中88%为内流河。湖泊水资源量达18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0亿立方米。 2.蒙古国的社会历程 ?1921 – 1990 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1991年以前,蒙古国的80%的贸易进行与前苏联。蒙古是主要依赖前苏联的燃料,药品,并为它的工厂和发电厂备件. 前苏联也成为蒙古的主要出口市场. 在20世纪80年代,蒙古的工业部门越来越发展了. 到1989年,大约34%的物质产品来自工业, 而18%来自农业. 然而,矿物质,动物和动物源性产品仍然构成了我 国出口量的大多比例. 而进口主要包括机械,石油,布,建材.

柬埔寨房地产形势分析

柬埔寨城市及房地产开发调研报告(货币兑换:1元人民币=645.9900柬埔寨利尔斯) 调研人员:张凯 开发发展部 2015.5.5

一、马来西亚基本情况介绍 1、概述 柬埔寨全名柬埔寨王国(Kingdom of Cambodia),通称柬埔寨,旧称高棉,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东北部与老挝交界,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南部则面向暹罗湾。柬埔寨领土为碟状盆地,三面被丘陵与山脉环绕,中部为广阔而富庶的平原,占全国面积四分之三以上。境内有湄公河和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又称金边湖),首都金边。 柬埔寨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在公元1世纪建立了统一的王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柬经历了长期的战争。1993年,随着柬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柬埔寨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 柬埔寨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贫,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2、柬埔寨区位 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西南部,占地181,035平方公里[3] ,20%为农业用地。全国最南端至西边区域地处热带区域,北方以扁担山脉与泰国柯叻交界,东边的腊塔纳基里台地和Chhlong高地与越南中央高地相邻。西边是狭窄的海岸平原:面对暹逻湾的西哈努克海。扁担山脉在洞里萨流域北边,由泰国的柯叻台地南部陡峭悬崖构成,是泰国和柬埔寨国界。

2、气候 柬埔寨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9—30℃,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受地形和季风影响,各地降水量差异较大,象山南端可达5400毫米,金边以东约1000毫米。 3、资源 柬埔寨矿藏主要有金、磷酸盐、宝石和石油,还有少量铁、煤。林业、渔业、果木资源丰富。盛产贵重的柚木、铁木、紫檀、黑檀、白卯等热带林木,并有多种竹类。森林覆盖率61.4%,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部山区。木材储量约11亿多立方米。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天然淡水渔场,素有“鱼湖”之称。西南沿海也是重要渔场,多产鱼虾。生态环境失衡和过度捕捞,水产资源正在减少。 4、行政划分 柬埔寨分为20个省和4个直辖市(括号内为首府):班迭棉吉省(诗梳风)、马德望省(马德望)、磅湛省(磅湛)、磅清扬省(磅清扬)、磅士卑省(磅士卑)、磅同省(磅同)、贡布省(贡布)、干丹省(达克茂)、戈公省(戈公)、白马市(直

蒙古国的地缘政治

蒙古国的地缘政治 一、外蒙古是怎样“独立”的 鸦片战争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懦弱。沙俄看到这种局势后,认为吞并蒙古地区时机已告成熟。于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指示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先从经济上渗透蒙古,然后逐步从政治上全面控制蒙古地区。” 穆拉维约夫,首先通过调查了解蒙古地区的情况,收集情报,分析形势,制订出吞并蒙古地区的侵略计划,史称“穆拉维约夫计划”。报请沙皇恩准后,穆拉维约夫派遣亲信德斯伯持齐诺维奇等,潜人蒙古地区煽惑蒙古王公脱离清朝,接受沙俄的“保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更趋虚弱,腐败无能,沙俄乘机武力相逼,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割去我国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又获得在我国蒙古地区大量侵略特权。英、法、美、德等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也乘机相继侵人蒙古地区,大量倾销工业产品,控制蒙古经济命脉,派遣传教土推行殖民主义的侵略文化。东方兴起的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与正在图谋吞并我国东北和蒙古地区的沙俄开展明争暗斗,最终于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 1911年10月10日,中国的武昌起义暴发,沙皇以保护“蒙古君主”为由派遣军队进驻库伦(乌兰巴托)。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库伦后,沙皇指使驻库伦领事唆使哲布尊丹巴集团宣布“独立”。12月3日,哲布尊丹巴颁布“独立文告”,并举行“大蒙古帝国日光皇帝”“登极”仪式,宣布成立蒙古“独立”政府,同时成立由王公、上层喇嘛组成的议院。至此,外蒙古在形式上宣告“独立”。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7月10日在库伦(乌兰巴托)成立君主立宪政府。1924年11月26日废除君主立宪,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 年2月关于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雅尔塔会议规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并以此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之一。1946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1992年2月其国名正式改为“蒙古国”。 二、冷战期间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蒙古的独立得益于苏联,苏联对蒙古的影响也是历史悠,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蒙古一直与苏联保持密切关系,依赖苏联的保护成为苏联的卫星国。苏联与蒙古国有着特殊的关系,并且是蒙古国最主要的援助国,提供了大量的低息贷款和无偿援助。而中国是蒙古国主要的劳动力援助国家,为蒙古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员、劳动力。起初,蒙古国对两国关系的交恶保持着中立态度,谁都不得罪,在讨好苏联的同时也于1960年同中国签订了《中蒙友好互助条约》,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提升。 1960年7月28日起,苏联突然从中国撤走大批技术人员。蒙古国当局者不知所措,泽登巴尔立即去面见勃列日湿夫。苏联为了拉拢蒙古国,于9月9日在莫斯科与其签订了经济援助条约,承诺苏联在蒙古“三五”期间给予4. 12亿卢布的贷款,帮助建立9个项目,无偿援助农业、畜牧器械,并同意蒙古国延长还款时期。至此,蒙古国渐渐表明了立场,倒向苏联一方, 中蒙两国开始逐渐交恶。 三、冷战后蒙古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开展周边经济外交的现状、挑战、对策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各国经济交往更加深入,经济外交成为外交领域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汇。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在二战后日本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今却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青睐。经济外交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由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经济组织及其代表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二是指一国政府或代表以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经济上的联系和交往,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最主要的交往和联系,因此经济外交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的经济外交活动相对起步较晚,但也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以及经济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经济外交正在全方位的展开,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也遇到不少问题与挑战。 中国在陆上同14个国家接壤,同6个国家隔海相望,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周边地区是中国的安全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周边地区是中国主要经贸和重要市场之一;从大国关系的角度看,世界主要大国都在中国周边,又是稳定周边、立足亚太的重要一环。可以说,中国地缘环境既有“先天不足”的一面,也有“后天可塑”的一面。所谓“后天可塑”是指近年来,中国外交本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依据“睦邻、安邻、富邻”的三邻周边政策,稳定周边、立足亚太、放眼世界,地缘安全环境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在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 现状: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外交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大幅增加,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市场,周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倚重增加,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维护与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成为周边国家重要的政策取向。 第一,近10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形成了深度依赖关系。第二,中国周边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形成了不同的模式。第三,中国的亚洲贸易格局在过去几年发生了重大变化。 (1)在东北亚地区:中日、中韩间贸易频繁,中国对日韩的贸易是入超状况,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在中国贸易伙伴中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日本、韩国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中国与俄罗斯贸易虽然并不是很理想,2011年中俄贸易总额只有835亿美元,只相当于中韩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不过,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随着俄罗斯于2011年加入WTO,和中国对俄投资力度的增大,中俄贸易将会取得比较大的进步。 由于蒙古和朝鲜经济欠发达的原因,中蒙、中朝间的贸易量都比较小,但中国对蒙古国的政策主要是通过搞好关系来获得中国需要的资源,并帮助蒙古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对朝鲜的经贸政策根据“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进行,2011年6月又增加了“互利共赢”这一原则。近年来,中国正逐步增加对俄罗斯、蒙古、朝鲜的直接投资。 (2)在东南亚地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实现了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建交或恢复外交关系。1992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针对与东盟的合作,中国提出了“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外交理念,并且试图通过经贸合作,缓和地区内矛盾、促进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水平的提升。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令人瞩目。其中,双边贸易一直是最活跃的。目前,中国已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东盟也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3)在南亚地区:中国与南亚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但是南亚地区局势动荡,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国与南亚各国的经贸和投资总量仍然偏低,与近3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不相匹配,未来中国与南亚的区域贸易发展潜力巨大。由于南亚国家经济落后,各国均存在对华贸易逆差,改善贸易不平衡现象是中国与南亚经贸关系发展的重点之一。此外,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海外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之一,不过,我国在南亚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以承包工程为主,设计咨询以及技术服务金额小,高技术人才输出少。在投资方面,中国对南亚国家的投资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等长期是中国的主要受援国。中国的长期援助对于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友好关系。 (4)在中亚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建交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关系进展迅速,特别是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