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化学考点分析

最新中考化学考点分析
最新中考化学考点分析

2018年中考化学串讲

一、考试说明

化学试题是按照50分钟时间设置,共13题,计50分,其中包括选择题共8小题和非选择题共5小题。化学试题考试内容分布:“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40%,“物质构成的奥秘”约占12%,“物质的化学变化”约占36%,“化学与社会发展”约占12%。有关科学探究能力及化学实验技能的考查融入以上各知识内容之中,约占37%。

根据今年《考试说明》的命题原则,化学考试难度、分值和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考试内容分布与往年无异。但从近两年的中考考题来看,化学科目考试的取材每年都有适度创新,也考虑到了知识的衔接,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核心素养的考查,突出了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比如试题充分实现了由重视知识的考查向重视技能考查的转变。

试题难度系数约为0.65左右。

二、近2年中考与四调考点对比

考试对比

考点2016年中考2017年四调2017年中考2018年四调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实验基础操作○○

微粒的结构○○○

化学与生活○○○

质量守恒定律○○○○

基础概念的理解与区分○

物质之间的转化○○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金属及其氧化物与酸反应○

实验综合○○○○

宏观、微观及物质性质○○○○

溶液与溶解度○○○○

推断题○○○○

实验综合题○○○○

计算题○○○○

三、题型预测和复习建议

1、题型预测

难度预测

题型考点预测基础题中档题难题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微粒的性质★

基本概念的理解★

选择题化学与生活★

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之间的分类和转化★★

反应后成分的分析★★

实验综合★★

宏观、微观及物质性质★

溶液与溶解度★

非选项题推断题★★

实验综合题★★

计算题★★

2、复习建议

①注重基础,回归课本

初中化学是一门启蒙学科,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所考查的内容还是以课本为原型来出题的,必须搞清楚课本上的相关概念,基础实验操作,课本上实验的原理、现象及注意事项。

②注重细节,答题规范

根据元调和四调所透露出的重要信息,可以看出初三化学不仅是考基础和能力,也考学生细心。细节决定成败,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仅是要将化学式写正确,还要注明反应条件,是否有“↑”“↓”。如:实验题答题的过程中表达是否规范,不要总是不知道怎么用化学的语言进行表述等。

③对所学知识学会灵活运用

有些学生经常在说化学我的基础不比谁差,在保证基础不失分的情况下,为什么总是比别人考的差呢?在化学这方面主要是体现在实验题和推断题上。实验探究题是拉开分数的分水岭,学生应多思考、多理解,不要一味的生搬硬套,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推断题是中考中的另一分水岭,在做题中一定要考虑反应停止的标志是什么,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等。

最后,建议学生在复习时不要陷入题海战,要选择针对性强的训练题。平时练习时,要注意变式学习,即考查的知识点不变,但题目的呈现方式改变。计算题难度不大,但要注意基本格式。

四、例题分析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燃烧B.浓盐酸挥发C.石蜡熔化D.玻璃破碎

2.下列做法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潮湿的衣服被晒干

B.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金刚石

C. 胆矾研磨成细小颗粒

D. 石蜡受热熔化

3.化学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B.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巨大差异,原因是其中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C.水结冰体积变大时,水分子由运动到静止且水分子体积变大

D.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含有多种不同的分子

4.下列有关物质的组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A.煤气是由一氧化碳、甲烷、氢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B.甲烷属于有机物

C.钢铁和铝合金都是合成材料

D.化石燃料都含有碳元素

5.下列由事实得出的错误结论个数为()

①某气体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则该气体一定不含氧气;

②某微粒的质子数为10,该微粒一定是氖原子;

③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④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A.1个B.2个C.3个D.4个

6.下列关于溶液、溶解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保持不变

B. 温度降低时,原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

C. 温度一定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及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有一定值

D. 某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7.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①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②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③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④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其中错误的是()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全部

8.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回收利用废旧金属是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于食品防腐

C.自然界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可以大大降低水的硬度

D.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

9.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活性炭能除去水中的异味

B.煤的使用给人类带来很多方便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C.吸烟有害健康

D.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10.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人体为了补钙,可以长期饮用硬水,利用其中的钙元素

B.为了补充维生素,可以多食水果和蔬菜

C.为了防止海产品变质用甲醛水溶液浸泡它们

D.为了减少浪费粮食,由于储存不当发生酶变的大米也可以食用

11.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的示意图。

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该反应中原子的数目没变,分子的种类也没变B.参加反应的镁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11 C.该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改变D.上图所涉及的物质中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12.在一定条件下,锌与稀硝酸可发生反应:4Zn+10HNO3=4Zn(NO3)2+□X+N2O↑,其中X为一种常见物质.关于物质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H2O2B.X前面的计量系数为5

C.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6 D.X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13.纯净物甲是一种可再生绿色能源.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甲与48g乙充分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当乙反应完全时,生成44g丙和27g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质量为23g B.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3

C.甲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D.甲物质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14.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6.4 3.2 4.0 0.5

反应后质量(g)待测 2.56 7.2 0.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A、B、C、D、E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五种物质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CaCO3→CaO→Ca(OH)2→CaCO3的转化过程中钙元素质量保持不变

B.不能一步反应实现CuO→Cu(OH)2的相互转化

C.实现CO?CO2的相互转化,都只有一种途径

D.实现H2SO4→HCl和Ca(OH)2→NaOH的转化所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16.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关于该转化关系图,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D是水,则B一定是氢气

B.如果A、C均为黑色固体,则C一定为碳,A一定为氧化铜

C.若A、C、D三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均属于复分解反应,则E可能是氧化铜

D.若B、D都是盐,则E一定是金属

17.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①和③D.①②③

18.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它们具有如图所示关系.“﹣”表示连接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若甲是HCl,则丁可能是CaCl2

B、若甲是HCl,则乙和丙中可能有一个为碱

C、若甲是Ca(OH)2 ,则丁可能是NaOH

D、若甲是Ca(OH)2 ,则乙和丙中至少有一个为酸

19.如图中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丙可能依次为Fe、NaOH、CO2

B. 当乙为NaOH时,它由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

C. 丙物质只能是氧化物或盐

D. 当甲为一种碱时,它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能产生两种沉淀

20.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变化关系,其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若甲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金属,丙的水溶液呈蓝色。则丁可能是一种氧化物,也可能是一种碱B.若甲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则乙、丙的物质类别可以相同

C.若甲是一种黑色粉末,则乙可以是稀硫酸,丙可以是盐酸

D.若甲是一种气体单质,丙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金属,则乙可以是铜

21.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溶液,下列图像横坐标表示加入NaOH溶液质量,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22.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分别与等质量的锌粉和镁粉反应,下列情况无法用所给

图像表示的是()

A.x轴表示加入金属质量

B.x轴表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C.x轴表示反应时间,Zn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x轴表示反应时间,Mg和Zn都有剩余

23

A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4.将铁粉和氧化铜粉末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为分析过滤后的滤渣和滤液成分,向滤液中插入洁净的铁片,铁片表面一直无变化.对过滤后的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判断

①滤渣中一定有铜,一定无铁

②向滤渣中加盐酸可能产生气泡

③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可能含有硫酸铜和硫酸

④滤液可能为无色

⑤滤液中一定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不可能含有硫酸

上述判断正确的是()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5.向某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Zn、Cu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A和蓝色滤液B;再向B中加入一定量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C和滤液D.取滤液D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

①滤渣A和C中都一定有Ag,可能有Cu

②取滤渣C加足量稀盐酸后肯定无明显变化

③滤液B和D中溶质成分相同

④滤液B的质量比滤液D的质量小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A.4 B.3 C.2 D.1

26.将a g 的锌粉投入到Fe(NO3)2、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a g 和滤液。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滤液中一定有锌离子,可能有亚铁离子、铜离子和银离子;

②向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亚铁;

③滤渣中最多能有四种金属单质;

④若滤液呈浅绿色,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有白色沉淀产生;

⑤若滤渣中有三种金属单质,则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硝酸锌,可能有硝酸亚铁。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③⑤

27.某溶液含有Cu(NO3)2和AgNO3,现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进行处理,并绘制参加反应的铁与溶液中溶质种类的关系图(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m1时,溶质的种类、金属单质种类均为3种

B.当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m1、m2时,两者溶液中Cu(NO3)2质量分数相等

C.当溶质种类为2种时,金属单质的种类可能为2种

D.当溶质种类为1种时,金属单质的种类可能为1种

28.设计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验证某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碳酸钠、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并提纯氯化钠,其实验流程及部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关于以上探究活动,有下列说法:

①样品溶液的pH大于7,试剂甲是硝酸钡溶液

②第Ⅲ步实验中还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上层清夜由红色变成无色

③证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证据是:第Ⅱ步加入过量甲溶液后,上层清夜仍为红色

④第Ⅳ步所得滤液中除指示剂除外,含有的溶质是BaCl2,HCl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

29.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CO2的CO气体还原氧化铁,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室现有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连接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C.乙→甲→丙→甲→丁D.乙→甲→丙→乙→丁

30.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前,应先点燃装置③的酒精灯,再通一氧化碳,以免污染空气

B.实验中可观察到装置①的玻璃管内黑色固体变成光亮红色

C.装置②可验证二氧化碳,还可以吸收一定量二氧化碳

D.实验结束时,先熄灭装置①的酒精灯,继续通一氧化碳至玻璃管冷却

3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在常温、常压下,用足量的稀硫酸与一定质量的镁反应来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氢气的体积为V 。已知本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ρ。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

①连接仪器后,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可观察到乙中稀硫酸进入装置丙中,进入的液体体积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③当丙中无气泡产生时,立即读取量筒戊中水的体积,会使得最终测定结果偏大;

④读取戊中水的体积时仰视读书,会使得最终测定结果偏大;

⑤镁条未反应完全就停止实验,会使得最终测定结果偏大;

⑥利用该实验原理,还可以测定铜的相对原子质量。

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A.①④⑥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④⑤

32.金属钠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常温下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支持装置已略去).已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煤油不与金属钠反应;煤油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①步骤Ⅰ、Ⅱ中红色溶液呈碱性,步骤Ⅲ中无色溶液呈中性

②步骤Ⅲ中,C装置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有1个或2个

③本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起反应

④装置D中若改用氯化钙溶液也能实现实验探究的目的

⑤装置B中与空气相通的玻璃管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内外气压平衡,使液体顺利地进出

其中错误说法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33.图1中A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1中B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B图中 x= ,该粒子的符号是.

(2)图2是钠与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4.实验时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请结合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一中在实验前细铁丝必须打磨,是为了。

(2)实验二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可以用检验处理后的水是否为软水。(3)实验三证明碳单质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35.如图a是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b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图C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分别代表三种不同元素.请仔细观察,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由图a可知,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 _;

(2)图b中,当x-y<10,该粒子为__ _(填“阳离子”、“阴离子”或“原子”);

当y=3时,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稳定结构,其离子符号为_ __;

(3)请分析C中X、Y、Z所代表的元素符号,写出X和Y可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 _.

36.t1℃时,烧杯A中装有物质X的饱和溶液,进行某些操作后,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

(1)该物质X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中。

(2)以上四种溶液中,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用A、B、C、D、E表示,下同)。

(3)A、B、C、D四个烧杯中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4)固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要得到较纯净的甲,可采取的方法为。

37.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______乙(填“>”、“<”或“=”).

(2)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填“>”、“=”或“<”).

(3)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溶剂质量一定变小 B.溶质质量一定变大

C.溶液浓度可能变大 D.溶液质量可能不变

(4)现有同时含甲、乙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从该溶液中提取纯净的乙物质,具体的操作

是.

(5)用t3℃时甲的饱和溶液配制5%的甲溶液,需要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还需要___ ___.3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A、B、C、D分别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水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1)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填化学式,下同).

(2)物质D是.

探究二:

【实验一】探究中和反应的能量变化.

一定温度下,向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绘制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3)图中P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种溶质.

【实验二】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取适量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产生气泡.

(4)产生的气体是,根据实验现象,可判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

【实验三】检验实验废液成分.

取收集在废液缸中的上述两个实验产生的废液样品,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废液中除含有氯化钠、硫酸钠,还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其实验流程及部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5)试剂甲是溶液;

(6)证明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证据是;

(7)现有实验操作还没有完全达到实验目的,必须补充的操作是.

39.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

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无色废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

(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

(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

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

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

(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试剂①是.

40.一包固体,可能含有镁粉、碳粉、氧化铜、氢氧化钠、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生成白色沉淀滤渣乙的化学方程式为_ __;

(2)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证据是__ _;

(3)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 __;

(4)实验结束后,该兴趣小组将滤液C和滤液D都倒入废液缸,有白色沉淀生成,上层清液E为蓝色,经检验,E中不含氯离子,则E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 __.

41.已知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为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②称取m克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使之完全溶解;

③称量装置D中装有碱石灰的U形管质量是a1克;

④从分液漏斗中慢慢滴加20%的稀硫酸

⑤从导管a中缓缓鼓入空气;

⑥再次称量装置D中装有碱石灰的U形管质量;

⑦重复⑤和⑥的操作,直到装置D中U形管质量基本不变,测得质量为a2克。

试回答相关问题:

⑴A装置中最好装______溶液,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装置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中,从分液漏斗中慢慢滴加20%的稀硫酸直至观察到_______为止,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没有步骤⑤会使测定结果_______(偏大或偏小);

(5)E装置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装置B中分液漏斗内的稀硫酸不能换成浓盐酸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提出问题】某学习小组欲测定物质MO中M的相对原子质量.

【设计与实验】

(1)连接好装置,并.

(2)将样品MO放入硬质大玻璃管中,称其质量为79.0g(硬质大玻璃管质量为55.0g),称量装置E的质量为200.0g.

(3)检查装置无误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滴加入稀盐酸.

(4)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待D中固体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待D中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关闭分漓漏斗活塞

(5)称量装置E的质量为205.4g.

【问题讨论】

(1)B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B中长玻璃管的作用.

(2)C装置的作用.

【得出结论】经过分析与计算,得出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误差分析】

(1)如果测出M的相对原子质量偏大,原因可能是.

(2)如果测出M的相对原子质量偏小,原因可能是.

【拓展探究】

(1)小明在实验结束后,称量硬质大玻璃管和管内药品质量为74.2g,从而验证了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请写出数据处理过程.

(2)如果样品没有完全反应,如下判断正确的是(填字母).

A.可以比较准确测定M的相对原子质量

B.可以比较准确验证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

C.不能比较准确测定M的相对原子质量

D.不能比较准确验证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

43.已知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加热则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炼铁过程,并测定某样品中碳酸亚铁的含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B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

实验过程中,先打开K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装置A中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后,停止加热,待装置A冷却到室温后关闭K。实验测得装置A中固体减少了a g,装置B中液体质量增加了b g。

回答下列问题:

⑴仪器①的名称是;

⑵写出装置A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⑶能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的依据是:装置B中质量增加且;

⑷若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装置B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加反应,则

a b(填“﹥”“﹦”或“﹤”);

⑸D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应选择装置(填“甲”“乙”或“丙”)。

44.某同学将一定质量的锌粒放入200g稀硫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并产生了0.4g氢气.

计算:(1)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

(2)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5.取10.9g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杂质)完全溶于108.8g水中,再向其中逐滴加人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8%的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8%的氯化钡溶液中氯化钡的质量为g;

(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46.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将4.5g工业品烧碱样品与一定量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铜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所得滤液质量为39.6g.若工业品烧碱中仅含有氯化钠杂质,请计算参加反应的烧碱质量.

47.某化学兴趣小组做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取3.0g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

(1)过滤所得滤渣中一定含有___ (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2)若实验过程中没有物质损失,请计算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2017年武汉中考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包括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蜡熔化 B.酒精挥发C.食物腐烂D.胆矾研碎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C.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D.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煤、石油、天然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D.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

4.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为使农作物增产,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

B.食用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C.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减少“白色污染”

D.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5.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 ),乙硫醇也可以充分燃烧,

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 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

B. X属于有机化合物

C.X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 2

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6.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术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 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7.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己略去.“—”农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

B. 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

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

8.有一种纳米润滑添加剂,由铝粉、铜粉、氧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足量

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另取少量该添加剂,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关于以上实验,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该添加剂中一定有铜,可能有铝和氧化铝

②若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滤渣部分溶解,则该添加剂中一定有氧化铝

③滤液中最多含有三种溶质

④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铝和硝酸铜

⑤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证明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上述说法正确的有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

28.(4分)下图1是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2是该元素形成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图2所示粒子为_(填“离子”或“原子”) 。

(3)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29.(4分)R是硝酸钾或氯化铵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

学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1)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 _g。

(2)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3)根据以上信息可推出R是(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4)关于图2中烧杯内的物质,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有_。

A.①、②、③中,只有③中上层清液是饱和溶液

B.若使③中的固体溶解,可采用加水或升温的方法

C.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①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

30.(5分)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其成份是碳酸钙、氢氧化镁及少量水。实验室现有

一瓶水垢样品,为沉淀其中各成份的质量分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气密性良好.A、C、D中所装药品足量)。已知: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热条

件下,氢氧化镁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

MgO+H2O↑。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I.将质量为m的样品装入装置B的玻璃管中,按图连接好装置,关闭弹簧夹,给样品加热;

II.待样品完全反应,先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再熄灭酒精喷灯,直到玻璃管冷却:

III.实验完毕,测得装置C、D中的液体质量分别增加了m1、m2;

IV.根据实验所测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氢氧化镁和水的质量分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C中所装药品为__ _。

(2)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_。

(3)该水垢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为_ __。

(4)实验反思:实验步骤不变,若没有装置A,会导致氢氧化镁的测定结果_(填“偏大”

“偏小”或“无法判断”) 。

31.(2分)某校实验室有一无色澄清废液,其中除了硝酸钠溶液以外,可能还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活动一:探究该废液的组成.

取一定量的无色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无色废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操作Ⅰ的名称为.

(2)生成固体甲的化学方程式为.

(3)原无色澄清废液中一定没有(写名称或化学式均可,下同)

实验活动二:处理废液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钠溶液.

将溶液A和原无色废液充分混合,无明显现象,接下来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

(4)混合后废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指示剂除外),试剂①是.

32.(6分)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

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份与稀硫酸的反应)。

(1)钢_(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

(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

答案

1、A

2、B

3、D

4、C

5、D

6、D

7、D

8、C

9、C 10、B 11、B 12、B 13、D

14、B 15、C 16、C 17、C 18、D 19、C 20、D 21、D 22、B 23、B 24、A 25、C

26、D 27、C 28、C 29、C 30、A 31、D 32、A

33、(1)11,Na+;(2)2Na+2H2O=2NaOH+H2↑.

34、(1)除去铁丝表面氧化物(铁锈)(2)吸附作用肥皂水(3)还原性

35、(1)26;(2)阴离子;Al3+;(3)SO2或SO3.

36、(1)乙(2)B (3)A=B

37、(1)== (2)< (3)C、D (4)升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5)量筒、胶头滴管

38、(1)O2;(2)CO2;(3)两;(4)CO2;(5)Ba(NO3)2;

(6)操作Ⅱ中生成白色沉淀后,上层溶液仍呈红色;(7)取滤液滴加硝酸银溶液.

39、(1)碱性过滤(2)CuSO4+Ba(NO3)2=Cu(NO3)2+BaSO4↓或其它合理答案

(3)硫酸钠、碳酸钠(4)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碳酸钠或碳酸钠溶液

40、(1)KCl+AgNO3=AgCl↓+KNO3;

(2)氢氧化钠,滤液A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

(3)氯化钾、氧化铜、镁;

(4)HNO3,Mg(NO3)2,Cu(NO3)2,KNO3

41、(1)氢氧化钠;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吸收水分;

(3)不再冒泡;Na2CO3+H2SO4=Na2SO4+H2O+CO2↑;

(4)偏小;

(5)防止空气中CO2和水蒸气进入D中;

(6)浓盐酸易挥发使二氧化碳中氯化氢气体影响实验结果;

42、检查装置气密性;

【问题讨论】(1)吸收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平衡广口瓶内外气压,起安全作用,防止橡胶塞冲出;(2)干燥氢气;

【得出结论】64;

【误差分析】(1)样品没有完全反应;

(2)C中浓硫酸不够;

【拓展探究】(1)[5.4g-(79g-74.2g)]:(79g-74.2g)=1:8;

(2)BC.

43、酒精灯;

(2)Fe2O3+3CO=高温=2Fe+3CO2;

(3)C中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

(4)<;

(5)乙.

44、设参与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200g稀硫酸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98 2

x y 0.4g

x=13g y=19.6g

(2)所用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8%

近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 试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的背景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模式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为主,命题形式为化学、物理合堂分卷,2011、2012年满分为75分,2013年满分为70分。可以看出,这几年的中考模式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有利于稳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考试内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化学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风格,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现将2011-2013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总结如下: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1)2011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2012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3)2013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框架的特点,符合简化纯化学计算的要求。 3、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7:2:1的要求。可以说试题内容广泛,重点突出,精选得当,难易适中。 (二)、试题评价 1、立足教材,侧重学以致用。试题特别注重考查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内容,而且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如2012年试题2关于“锌合金”的认识,试题12关于食物以及烧烤的知识,2013年试题3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试题14中关于抗旱以及漂白粉的作用等等。 2、紧扣双基,着重化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试题内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

2020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

2020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分)河南小麦熟,国家粮食足。小麦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 A.糖类 B.油脂 C.蛋白质 D.维生素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解答】A、小麦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正确。 B、小麦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而不是富含油脂,故选项错误。 C、小麦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而不是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D、小麦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而不是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1分)下列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

化的是() A.南阳玉雕 B.洛阳剪纸 C.开封汴绣 D.汝州瓷器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答】A、南阳玉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洛阳剪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开封汴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瓷器的烧制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1分)绿满中原需要天蓝、地绿、水清。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A.燃放烟花爆竹 B.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C.露天焚烧秸秆

D.实验室含酸废水倒入下水道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解答】A、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烟尘、有害气体等,不利于环境保护; B、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节约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 C、露天焚烧处理农作物秸秆,会产生大量烟尘、有害气体等,不利于环境保护; D、实验室含酸废水倒入下水道,会造成水土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1分)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He B.NH3 C.C60 D.NaCl 【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解答】A、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NH3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

近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报告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 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的背景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模式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为主,命题形式为化学、物理合堂分卷,2011、2012年满分为75分,2013年满分为70分。可以看出,这几年的中考模式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有利于稳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考试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化学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风格,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现将2011-2013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总结如下: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1)2011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2012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3)2013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框架的特点,符合简化纯化学计算的要求。 3、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7:2:1的要求。可以说试题容广泛,重点突出,精选得当,难易适中。 (二)、试题评价 1、立足教材,侧重学以致用。试题特别注重考查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容,而且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如2012年试题2关于“锌合金”的认识,试题12关于食物以及烧烤的知识,2013年试题3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试题14中关于抗旱以及漂白粉的作用等等。 2、紧扣双基,着重化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试题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对问

河南名校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河南省重点中学中考化学总复习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2、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单质酸性氧化物 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 碱 化合物 有机物盐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3).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4).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5).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2019 年深圳市中考化学试卷(附答案解析和试卷分析)

2019 年深圳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 分,共1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引起贫血的主要原因是缺锌B.不合理施用化肥会造成水体污染 C.右图电池回收标志D.用水喷淋燃着的酒精以降低着火点 2.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硫酸钾的化学式:K2SO4 B.1 个氯分子:Cl C.2 个硝酸根:2NO2—D.铜离子:Cu+2 3.下列实验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4.钪Kc是一种“工业的维生素”。下图为钪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钪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钪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1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 = 10 D.钪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 5.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5∶3 6.CuO 粉末与H2 在加热条件下会发生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所需H2 可由Cu 与稀H2SO4反应制得 B.反应过程可观察到固体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 C.发生的反应为CuO + H2Cu + H2O D.该反应说明H2具有还原性 7.异烟肼(化学式:C6H7N3O;相对分子质量:137)是治疗肺结核药物的有效成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异烟肼属于氧化物B.异烟肼分子中H、O 原子个数比为7∶1 C.异烟肼中C、H 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6∶7 D.异烟肼中N 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2020-2021年中考考点_化学方程式知识点汇总(全)

2020-2021年中考考点_化学方程式知识点汇总(全) 一、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A.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详解】 A、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反应开始时不可能为0,也不可能随反应时间而增加,选项A不正确; B、因为红磷在密闭容器(含有空气)内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开始前、反应过程中、反应结束后,只要处在同一密闭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变的,选项B不正确;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个数不变,原子个数不可能随反应的进行而减少,选项C不正确; D、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因此元素的种类也不变,选项D正确。故选D。 2.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36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100-52-3=45,故A错误; B、反应后W质量是0,是反应物,氧气质量分数减小,是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分数增大,都是生成物,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物质,生成物是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故B错误; C、反应后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分数都增大,说明W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的碳元素、氢元素来自于W,因此W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W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 即W中不含有氧元素,故C正确; 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故D错误。故选C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10m87 反应后的质量/g233025 A.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B.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C.m的数值为32

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分析(课改区)

2008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卷评析 第一部分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我省初中毕业生已全部是实施新课程的学生,在这一背景下,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旨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依照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引导新课程的实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利于高一级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新生的原则,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并结合河南省初中化学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命题,努力为促进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第二部分试题结构和特点 我省今年的化学试卷仍为四种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各种题型所占的分值与前三年一样,分别为12分、16分、12分、10分。 今年我省中招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仍然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稳”主要体现在与前三年相比,试卷的结构和难度均未大起大落。“变”主要体现在试题的开放性更强,给考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试卷的整体难度较2007年略有降低。试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没有偏题、怪题。考生在拿到试卷后,有一种亲切感,如:试卷中涉及的插图绝大部分选用教材中的原图。 总之,2008年我省的中招化学试卷覆盖面更广,既注重对考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又重视对考生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重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又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试题的灵活性较以往更高,难度、广度都恰到好处,是一份质量优异的中招试卷。 第三部分试题精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干冰作制冷剂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煤作燃料 D.发烧病人用酒精擦身体降温 思路方法点拨: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用途之间的关系,属于历年中招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四种物质的用途分别体现了物质的哪些性质。很明显,C 选项“用煤做燃料”包含着“燃烧”,这是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的物质的性质,所以应为正确选项。其他选项都是由物质的物理性质所决定的,均不符合题意。 阅卷反馈信息: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考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掌握得比较好。个别考生误选A、D的原因主要是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没有熟练掌握。 建议:在初中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学生在学习物质的用途时,最好能找出对应的性质,对比记忆效果会更好。 2.2008年6月1日,我国正式实行“限塑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限塑令”有助于控制白色污染 B.提倡生产和使用可降解的塑料

河南省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0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 化学试题卷 注意: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0-16 Na-23 S-32 C1-35.5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4分) 1.河南小麦熟,国家粮食足。小麦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 A. 糖类 B. 油脂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体所需六大基本营养素: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油脂、无机盐、水,而淀粉、葡萄糖、纤维素等属于糖类。 故选A。 2.下列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南阳玉雕 B. 洛阳剪纸 C. 开封汴绣 D. 汝州瓷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南阳玉雕只是玉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洛阳剪纸只是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开封汴绣只是用线绣成不同的图案,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汝州瓷器,瓷器的烧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3.绿满中原需要天蓝、地绿、水清。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A. 燃放烟花爆竹 B. 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 C. 露天焚烧秸秆 D. 实验室含酸废水倒入下水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A、燃放烟花爆竹,烟花爆竹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烟尘,会污染空气,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分类便于垃圾处理,不会污染环境,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露天焚烧秸秆,会产生烟尘和二氧化碳,会污染空气,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实验室含酸废水倒入下水道,酸会腐蚀下水管,而且会使水质酸化,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He B. NH3 C. C60 D. NaCl 【答案】D 【解析】 【详解】A、He为稀有气体,是由氦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NH3是由氨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C60是由碳60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NaCl 是由Na+、Cl-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D。5.水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冰和水的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B. 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属于中和反应 C. 可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D. 水气化时体积增大是因水分子变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说法错误; B、酸碱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但有水生成的不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如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含有氢元素的物质的燃烧反应,也会有水生成,说法错误; C、可以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硬水中泡沫少、浮渣多,说法正确; D、水气化时体积增大是因水分子间的间隙变大,而不是分子体积变大,说法错误; 故选:C。 6.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广泛。下列金属的用途利用了金属导电性的是 A. 铜制电线 B. 铁质铁锅 C. 金制项链 D. 铝制饮料罐 【答案】A

南充中考化学2014-2018重要考点统计分析

2014年——2018年 南充化学中考重要考点及考查统计 主题一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物质的分类年年考,08-16年没缺过 (课程标准23页1-4点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知道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14-4 考查化合物的概念15年第四题涉及名称、俗称、化学式、分类的综合考查。16-6考查纯净物的概念该部分都属于化学重要概念(核心概念)的考查。) 6.(2016)下列四种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钢B.纯净的空气C.氯酸钾D.澄清石灰水 4.(2015)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物质分类完全对应的是() A.汞水银Hg 化合物B.碳酸氢钠苏打NaHCO3盐 C.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物D.固态二氧化碳干冰CO2有机物 4、(2014)下列四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生铁 B.冰水混合物 C.实验溶液 D.液氧 二微粒构成物质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的三个性质(微小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有间隙以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微粒结构及转化(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用微粒观点解释

常见的物理现象(分子的几个性质)和化学现象。 14年没考,15年没考,16-7,17-4、7。 4、(2017)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搅拌能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更多 7、(2017)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A B C D 7.(2016)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增大,是因为受热时分子体积增大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D.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

河南名校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河南名校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河南省重点中学中考化学总复习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液、气)是物理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2).物质的性质 (描述性质的语句中常有“能……”“可以……”等字)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可燃性、热稳定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2、物质的分类 物混合物单质酸性氧化物 物质种类稀有气体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质纯净物元素种类无机物酸其他氧化物 碱 化合物 有机物盐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 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 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3).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铁氧气(液氧)、氢气、水银。(4).化合物:由不同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是化合物。 (5).有机物(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除CO、CO2和含碳酸根化合物外)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2017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今年中考化学试卷整体来看,难度处于中等,但是考查学生的能力各方面如分析能力,文字叙述及探究等。整体来看,试题坚持了“重视基础、突出能力、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命题思路;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既注重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考查,同时又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考查;试题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既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试题结构 化学试题仍然采用选择题、填空、实验(常规实验和探究实验)、计算应用题等几种题型。四种题型在考查和区分学生时有着不同的功能。选择题每个小题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增大了整套试题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对全体考生有一定的区分。填空及简答题比较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够把中上水平的学生区分出来。实验探究题和计算应用题对能力要求较高,能够把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拔出来。同一题型中的化学试题由易到难排列,利于学生答题。这样的试卷结构避免了学生因题型不确定而造成的答题障碍,能更好的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

与前几年试题相比,2017年试题较大的变化是实验探究题,更加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对于实验现象描述的化学用语等,使得整份试卷的阅读量减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充分,更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试题特点及措施 1.知识分布合理,学科重点突出。初步形成层次的全部内容,如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金属与矿物、溶液的有关知识、微粒构成物质、基本的实验技能、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化学计算等,突出了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2.回归教材,指导教学 回归教材是今年中考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立意均源自于教材,充分体现出了教材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内涵有很好的导向性。 3.突出能力考查,体现学科思想 试题既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又体现了对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能力结构见表3 4.强化知识迁移,注重联系实际 试题与现在最新的社会热点事件相连,试题情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201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 考点44 微观示意图(含解析)

201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44 微观示意图 1. (2018?湖北咸宁)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g B. 丙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3:1:4 C. 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答案】B 【解析】A、相对分子质量不能带g ,故错误; B、丙物质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6=3:1:4,故正确;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 +3 H2CH3OH+ H2O,G故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错误; D、该反应的生成物中没有单质,故不可能是置换反应,故错误。故选B。 2.(2018?北京)氨催化氧化是制小时的主要反应之一。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会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 B.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C.两种生成物均为化合物 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 【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 【解答】解:依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A、通过观察题中的图,甲是氨气,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1:3,故说法正确; B、图示物质的构成可知,乙是氧气,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32,故说法正确;

C、图示物质的构成可知,两种生成物均为化合物,故说法正确; D、依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6=2:3,故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关键是能够根据小球代表的原子结构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根据相关的问题分析即可。 3.(2018?广西)反应甲→乙+丙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o”表示不同的原子,丙为呼吸作用产物之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属于有机物 B.乙的微观示意图为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H2O2=2H2O+O2↑ D.“●”原子所对应的元素的化合价在该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分析】根据图示结合化学反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根据如图所示:反应甲→乙+丙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图中“●”,“o”表示不同的原子,丙为呼吸作用产物之一,则丙为水,图中“●”,“o”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H2O2=2H2O+O2↑; A、甲表示的物质为H2O2,属于无机物,故A项错误; B、乙物质为氧气,微观示意图应为,故B项错误;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H2O2=2H2O+O2↑,故C项正确; D、“●”原子所对应的元素为氧元素,反应前后由﹣1价变为0价和﹣2价,故D项错误故选:C。 4. (2018?江苏扬州)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7年河南中考试卷分析

2017年河南中考 试 卷 分 析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今年的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难易适中,题型稳中有变,个别题目问法灵活,体现了良好的区分度。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对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鉴赏能力等相关能力的考查。整张试卷继续努力践行着“课标”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核心理念。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中题型稳定、平和,稍有变化。其中,第5题“补写恰当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的题型,取代了去年的排序题,继2014年、2015年之后再次出现,但是难度不大,学生依据标点符号、运用“瞻前顾后”的方法即可写出答案。第6题材料题围绕传统文化,继续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较之去年,书写量增大,对于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又有了更高要求。 说明文的考查总分不变,依然是12分,但题量由去年的4个小题变成了3个小题,每题都是4分。学生答题时不仅要能准确提取信息,还要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清晰地表述。 文言文考查《小石潭记》,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很多学生说,虽然在考前没有把这篇文章当做重点来复习,但是平常的复习已经比较扎实,对于课文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的把握比较准确,所以考场上并不慌张。也有部分学生说,考前对各种押题班、押题卷不能盲目相信,还是按部就班、跟着老师扎实复习最关键。 作文部分依然延续“二选一”的模式,并且与去年一样,由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组成。半命题作文“越来越________的我”,给人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依然把“我”作为写作的核心,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很多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横线上填写

中考化学考点分析上下册各单元

中考化学考点分析上下册各单元2014.10 中考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近代化学理论的建立:⑴原子、分子理论:道尔顿⑵原子—分子理论:阿伏加德罗 ⑶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 3、⑴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冰雪融化、电灯发光、轮胎爆炸等。 ⑵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一切的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变质、燃烧引起的爆炸等。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⑶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⑴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 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等。 ⑵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动性、 酸性、碱性、中性、毒性等。 4、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 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5、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粉末状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 6、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标签应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容器口,以免药液流出。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7、酒精灯的使用 ⑴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 ⑵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 只酒精灯;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等; 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 8、物质的加热: 1. a. 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试管炸裂】; b. 加热时要有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握住试管夹 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c. 如果加热固体,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如果加热液体,试管口要 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 d. 如果加热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e. 加热时先预热,使试管在火焰上移动,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将火焰固定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防止试管炸 裂】。 f. 试管底部不能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防止试管炸裂】; g. 烧得很热的试管不能用冷水立即冲洗【防止试管炸裂】; h. 加热时试管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i. 加热完毕时要将试管夹从试管底取出; 9、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2、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 3.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如果没有冷却就打开弹簧夹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 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4、⑴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N2)、二氧化碳(CO2)等是纯净物。 ⑵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混合,是混合物。如:空气、 溶液、合金、铁锈、加碘盐、天然气、自来水、矿泉水、矿石等 5、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 登山和宇宙航行等 氮气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 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 气;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制硝酸 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分析含解析版试卷剖析

2014年中招化学试卷逐题分析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运用题

以上是我个人对2014年河南中考化学试卷与《说明与检测》、考试范围与要求的对照,指导今后中考复习工作,希望老师们用好《说明与检测》,同时,配以专题复习、强化训练、针对性训练。比如,今年的《说明与检测》与往年大不相同:1、增加难度;2、2012、2013河南预赛卷的题几乎都在《说明与检测》中找到;3、新思想、新方法、新解题技巧的出现预示着中考试卷的方向。所以,我即使捕捉到这些信息,没有数据的计算题、关系式法计算题、框图推断题(氢循环、碳循环、钙循环、铁循环、铜循环等),首次总结化学方程式出现氢氧化铜受热分解,我猜测今年一定有铜循环题,最后20天专门做《说明检测》上册,详细讲评特色的题目,一些知识点要求学生会背会写会描述。 总之,我在今后教学中注意关注河南中考动向,多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更新 获得,搜集各省市的特色试题,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河南省2014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1分)(2014?河南)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蒸馏B.升华C.爆炸D.燃烧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分)(2014?河南)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A.S O2B.O2C.C O D.NO2

(完整版)2019河南中考化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2019年河南中招考试必备知识点 1、化学变化现象:①燃烧:碳—白光、硫—蓝紫色火焰(氧气中);淡蓝色火焰(空气中),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磷—白烟、铁—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氢气—淡蓝色火焰、一氧化碳—蓝色火焰、甲烷—蓝色火焰。 ②沉淀——白色沉淀:CaCO3、Mg(OH)2、BaCO3;蓝色沉淀:Cu(OH)2;不溶于水和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红褐色沉淀:Fe(OH)3 ③溶液颜色——Cu2+(蓝色)、Fe2+(浅绿色)、Fe3+(浅黄色);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2、物质分类:物质包括混合物(多种物质混合)和纯净物(一种物质),纯净物包括单质(一种元素)和化合物(多种元素),化合物包括氧化物(二种元素必有氧)、酸(H++酸根离子)、碱(金属离子+OH -)、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有机化合物(含碳)、无机化合物(不含碳以及部分含碳化合物如CO、CO2、H2CO 3、CaCO3等) 3、化合价:原则: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通常H+1价、氧-2价、氯-1价。一价氢铵钠钾银,二价氧钙钡镁锌。氢氧根(OH-),-1价、硝酸根(NO3-)-1价、硫酸根(SO42-)-2价、碳酸根(CO32-)-2价、铵根(NH4+)+1价 4、数字意义:符号前:表示分子、原子或离子个数;符号右下角:表示一个分子或离子中的原子个数;符号右上角: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符号正上方: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5、微粒:1)性质:“小”、“运动”、“间隙”。2)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3)举例:湿衣服晾干(水的蒸发)、闻到花香等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等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注意分子大小不变。4)金属、非金属固体、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酸碱盐是由离子构成(含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或含原子团,如氯化钠由Na+和Cl-构成);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5)原子中:⑴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⑵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6、结构示意图:1)元素或原子种类由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2)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同种元素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3)原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4)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6)电子层数=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族数;7)常见离子:硬水中钙离子Ca2+、镁离子Mg2+;构成氯化钠的钠离子Na+和Cl-;铁离子Fe3+;亚铁离子Fe2+。 7、环保:空气污染——三大有害气体(CO、SO2、NO2);水——工业“三废”任意排放;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温室效应——空气中CO2等气体含量过高;酸雨——SO2、NO2气体溶于雨水;白色污染:塑料垃圾污染;雾霾:可吸入颗粒物或PM2.5。有害物质: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甲醛(蛋白质变性)、黄曲霉素、亚硝酸钠。 8、物质用途:氧气【空气中体积分数:21%,约占1/5体积】;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保护气,食品保鲜)、【空气中体积分数:78%,约占4/5体积】;氢气(密度小——充气球【可用氦气代替】、可燃性——高能燃料【最理想、无污染】);金刚石:最硬——钻头、裁玻璃;石墨:质软——铅笔芯、滑腻感——润滑剂、导电性——电极;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灭火;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汽水;干冰升华吸热——制冷、人工降雨、云雾缭绕;使石灰水浑浊;光合作用(温室气体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